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世界近代史

海底世界教案

发表时间:2021-12-30

世界近代史。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世界近代史”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阶段特征】

世界近代史是指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14~17世纪中期的历史,是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欧洲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兴起阶段;世界由分散逐渐走向整体;东西方世界差距开始拉大;社会主要矛盾是封建教会和封建势力与各种反封建势力的矛盾。在经济领域,资本主义萌芽先后在城市和农村产生,新航路的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殖民扩张扩大了欧洲原始资本积累,人类从此由隔绝逐步走向联合。在思想领域,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并迅速扩展,人们的观念意识发生剧变。在政治领域,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反对教会专制主义的斗争此伏彼起。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76309WWw.jAB88.COM

延伸阅读

高中历史期末复习教案:世界近代史复习教案人教版


高中历史期末复习教案:世界近代史复习教案人教版

(4课时)

一、世界近代史知识体系

(一)科技革命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手工工场时代(16-18世纪):工业化的准备阶段

(1)世界近代史始于16世纪

以16世纪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根据的是生产力标准。世界近代史指的是资本主义时期的历史。虽然早在14和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但是资本主义到16世纪才形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诸如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宗教改革的兴起尼德兰革命等,都是这一世界性潮流的具体表现。再者,正是从16世纪开始,世界才改变各个国家和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开始联为一个整体。

(2)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手工工场时代经济发展中的主流

首先从农业看,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封建制度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动摇。英、法的农奴制在14、15世纪已经瓦解,货币地租盛行,农业商品化进程加快,都是其具体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关系发展起来。英国出现圈地运动,租地资本家办起的牧场和农场,成为典型的农业资本主义经济。法国的富农经济则是一种小农式的资本主义经济。普鲁士的容克农庄也成为有着浓重色彩的资本主义农场。

16-18世纪,手工工场在西欧有了迅速的发展。英国的呢绒业最为典型。海外贸易长足进步,海外贸易垄断公司(如东印度公司)陆续建立。18世纪,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手工工场最发达的国家。这一时期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尚未完全分开。商业资本控制着工业,金融资本占有首要地位,是16-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两大特点。

2.蒸汽时代(19世纪初至六七十年代):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工业化的开始

(1)英国工业革命及其扩展

工业革命是工业化的起点,是从工场手工业向工厂大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它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使人类开始脱离长久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万向工业化、技术化、城市化的工业社会。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始于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初扩展到法国、美国,随后是德国、俄国、日本。而各国工业革命主要是靠从英国引进机器进行的。英国在工业革命中的特殊地位,使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世界工厂”。

(2)工业革命的后果和影响

工业革命促成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对社会起了巨大的改造作用:①以农业和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农业文明)向以工业和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工业文明)转变;②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③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工业资产阶级将成为新的执政者;④出现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潮流;⑤殖民扩张加强,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至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3.进入电气时代(1870年至20世纪初):工业化的完成,资本主义高速发展

(1)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下出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它将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化学工业的大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另两大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先进工业国的产业结构,使它们开始由以轻工业为主导演进到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大国,实现了工业化。

(2)垄断组织的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生成力的惊人发展,汽车、电力、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中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的调整和适应,于是垄断组织(超大规模企业或大型企业群)应运而生,适应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垄断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工业大国就是有力证明。

(3)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与不平衡性

1870年以后的三四十年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但各国发展不平衡,美、德最快、英、法相对缓慢,俄、日自身比发展迅速、横向比相对落后。20世纪初,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竞争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

(二)世界资本主义政治的演变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16-18世纪)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指的是在手工工场时代发生的革命,主要有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客观使命是推翻封建制度,解决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和确立治国基本原则的问题。在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是领导者,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经过革命诞生了荷、英、美、法四个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北美少数国家开始确立。但这一时期封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拿破仑帝国灭亡和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就说明了这一点

(2)法、俄、普、奥诸国的改革

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化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改革。改革是由原统治者推行的,以富国强兵目的,如法国路易十四改革、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普鲁士及奥地利的改革。这些改革的共同内容是加强中央集权,推动重商主义政策。在手工工场时代,虽然还没有哪一个国家通过改革的道路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但上述改革无疑是以改革方式向资本主义演变的早期形态。

2.19世纪20-70年代的改革与革命

(1)概况

在工业革命推动和法国大革命精神鼓舞下,19世纪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主要有:

①20-3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如希腊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独立战争,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32年英国国会选举制度改革等。

②1848年欧洲革命:它典型地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的特点,革命的任务不像早期那样只是反对封建制度,而是还要反对手工工场时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上层建筑。在革命规模最大、取得成就也最大的法国,就完全是为了推翻金融资产阶级的统治。另外,民族主义因素在这次革命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德意志、意大利革命都以争取国家统一为主要任务,东南欧的革命则属于民族独立运动。

③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扫清了障碍。

④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德、意的统一,基本上是以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的。统一之前,意大利的撒丁王国已经由改革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德意志的普鲁士也是如此。统一后,这两个邦国的制度也分别扩展到全意大利和全德意志。统一的完成标志着两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⑤俄、日的改革:俄国通过废除农奴制改革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日本发生倒幕战争和明治维新,过渡到了资本主义。

(2)结果

通过19世纪的改革和革命、俄、日、德、意一系列国家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法、美等原有资本主义国家也变革了不适应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上层建筑,70年代初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与封建主义势力相比,资本主义势力已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3.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基本定型(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两种政治模式及其成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各主要发达国家跨进了工业社会。工业的大发展和垄断集团的形成改变着社会阶级结构,分化组合成各种利益群体,人的素质、公民意识明显提高。因此,国家的协调职能加强,在政治上必须推行更加民主化的政策。于是公民参与、政党政治、议会民主、自由竞选、胜者掌权这样一种政治上的模式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成型了。但是,从美、德、英、法、俄、日这6个当时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来看,形成政治民主化模式的,只有美、英、法3国,而德、俄、日3国则采取了专制主义的手段来协调社会矛盾和稳定政局。之所以造成这种不同,原因是美、英、法都是经由资产阶级革命而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旧制度、旧传统的冲击和改造较为彻底;而德、俄、日都是经由改革进入近代社会的,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并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2)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必然改变主要大国间实力的对比,从而引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在这一背景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和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其扩军备战,终于把人类拖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1.民族解放运动

(1)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洲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美国与拉美结局不同。

(2)19世纪中期,亚洲出现革命风暴:仍属于旧式的农民战争。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发展不平衡,亚洲、拉美出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中中国与墨西哥成果突出),印度出现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运动,而非洲仍多属于旧式的武装斗争。

2.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1)19世纪中期社会主义运动成为历史潮流:①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②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

(2)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的社会主义运动:①特点是以经济斗争、合法斗争为主,组织性大为加强;②布尔什维克党成立和列宁主义诞生是突出成果。

(四)国际关系的演变

1.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16世纪-18世纪中期)

(1)焦点: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

(2)表现: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打败荷兰,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打败法国,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2.维也纳体系与英国霸权地位的巩固(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1)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的战争:法国的崛起威胁英国霸权,从18世纪末起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1815年拿破仓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

(2)维也纳体系:拿破仑帝国覆亡后,由英、俄、普、奥操纵,按欧洲均势原则与维持欧洲封建统治的宗旨而建立。其瓦解是必然的(潜伏三大矛盾,逆流难持久),经过希腊独立、法国七月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而瓦解。

3.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

(1)普法战争(1870-1871):普鲁士打败法国,统一的德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2)两次局部性的帝国主义战争:美西战争(1898)、日俄战争(1904-1905)。

(3)第一次世界大战(1814-1918):在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中,法德、俄奥、英德矛盾尖锐,形成三国同盟(1882)和三国协约(1907)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世界近代史重点难点分析

(一)世界近代史的核心结构

世界近代史的核心结构可以这样表述:世界近代史的核心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支撑这一核心的有两个基本点,那就是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和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资本主义工业化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典型的表现,最具代表性的潮流。世界近代史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的支撑点以及它们的辐射和影响构成的。

资本主义要发展,必须要清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列宁的一段论述对我们认识这一问题很有启发意义。列宁说:“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摒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的话是针对资产阶级革命而言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就是清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翻开世界近代史教材,资产阶级革命可以说占去了内容的一大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准备,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1870年法国“9月4日革命”、美国内战等都是典型的标准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有以民族解放战争形式表现出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如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等;也还有以改革或维新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1824―1867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更有以民族统一战争形式表现出来的,如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等等。不管它们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这是由不同的国情决定的),也不论它们的主动性和被动性,有一点是不容否认的,那就是他们均不同程度地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清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营造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空间,创造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条件。

纵向来说,资产阶级革命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列宁说得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就是指:“资产阶级革命历史任务的解决……也就是能够产生资产阶级革命的这个基础的本身的消灭,资产阶级革命的整个周期的完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从1789年开始的,一直到1875年(甚至可以说直到1879年)才完成,至于其间法国的“大革命”、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二月革命”、1870年的“9月4日革命”等都只能算是整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浪潮。美国情况也是如此。它是经历了美国独立战争、1812年战争、美国内战、约翰逊的重建等四个大的浪潮才算真正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也就是说,从18世纪80年代末到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历史整体上就是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史;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历史整体上就是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发生的1824―1867年的改革同样是在完成当年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其它国家的历史也都不同表现地具有这一特点。

世界近代史的另一个支撑点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工业化在世界近代史上的直接表现就是两次工业革命以及它们对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对世界各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继而扩展到法、美、德、俄等国。一方面,它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国家自身的资本主义发展,促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乃至人类文明的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工业革命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与工人运动的发展。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均表明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在工人运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高了国际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于是产生了第一国际以及在第一国际的影响和指导下发生的“巴黎公社”的伟大斗争等。

工业革命对各国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使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在19世纪进入空前活跃并取得重大进展的高峰期,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都先后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为进一步的技术革新提供了条件,进而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并更加直接和明显地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业的高速发展又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从而引起了垄断组织的产生。垄断组织的产生一方面加剧了各国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同时也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在政治上和社会经济政策上采取一些必要的调整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资本主义这种国家社会职能的作用,使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相对和平”状态。另一方面,垄断组织的产生推动资本主义列强去夺取更广阔的原料市场和产品的销售市场,加强殖民扩张,因而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这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把更多的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纳入到了资本主义体系,从而使整个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

二、世界近代史的“世界”发展逻辑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进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个地区之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一个整体。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逻辑就是世界由分散向整体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伟大的转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此前,亚、欧、非三洲的居民根本不知道天地间还有美洲和澳洲的存在。但是,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商业资本的流通范围和贸易地区迅速扩大,对外贸易量和商品种类急剧增加,商业的性质和经营方式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人资本的迅速发展;“价格革命”加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削弱了贵族地主的势力;继新航路开辟而起的对海外地区的殖民掠夺推动了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正如马克思所说:“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也正是基因于此,我们把“地理大发现”理解为世界加强地区间联系,实现由分散向整体发展的第一步。

“地理大发现”开辟了东西方交通的新航路,密切了西欧与世界各个地区的经济联系,扩大了世界市场,对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地理发现过程中及以后,出现了一系列对美洲、亚洲、非洲人民的掠夺、残杀、征服和奴役。由此开始的早期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是西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它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亚、非、美洲则在这一过程中沦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这一时期,进行殖民掠夺的主要国家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经过几个世纪的争夺,英国成为了殖民霸主。

更重要的是,西欧的殖民扩张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这种改变首先表现在人种的重新分布上。欧洲白人大量渗入南非和美洲。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在欧洲白人的侵略和屠杀中大量死去,非洲黑人又被大量贩卖到美洲。欧印混合种人、黑白混合种人随之而生。这种人的跨洲流动,客观上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渗透。经济上,则首先表现在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欧洲人把马、牛、羊等家畜和小麦、大麦等农作物,以及橄榄、葡萄等水果带到美洲;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南瓜、可可、烟草、棉花等物种也开始流向世界各地。另一方面,世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了,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繁荣的三角贸易可谓一个典型的佐证。从欧洲把甘蔗酒、布匹、枪支及金属用具运往非洲,从非洲运奴隶到美洲,再从美洲运砂糖、烟草和白银到欧洲。伴随整个世界经济联系的增强,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渗透也加强了,比如“西学东渐”、“东学西渐”之类。如此等等,大约到1760年前后,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较之“地理大发现”带给人类的相互知悉,又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由分散向整体发展的第二步。

另一方面,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又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诸如为欧洲的工业品开拓了日益广阔的市场,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更培养了发财的狂热和惟利是图的精神,等等。随着这些条件的积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终于在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尤其是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大规模运行,使英国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英国的煤、铁生产,棉纺织业和机器制造业都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在世界上的绝对优势。185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占39%,在世界贸易额中占22%。19世纪中叶,在欧美各国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大大落后于英国的情况下,英国便成为了“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的中心。英国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世界各国则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英国的原料供应地。工业革命最终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当时的英国经济史学家史丹莱杰温斯还就英国在国际分工中的这种巅峰地位有过一段非常形象的描写:“实质上,世界的五分之一是我们的自愿的进贡者:北美和俄罗斯大平原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芝加哥和敖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森林;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则逐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印度则把咖啡、茶叶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果园。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都是分布在美国南方,而现在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个热带地区去了。”

这种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世界市场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历史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的时候,第一次形成了通过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把各国的生产、流通、分配融为一体的世界经济。这样,由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和扩散所带动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实质上标志着一个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全球规模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加强了世界各国以国际分工为基础,以国际贸易为纽带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正是因由于此,我们把19世纪中叶世界市场、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理解为世界加强地区间联系,实现由分散向整体发展的第三步。

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迅速向全世界扩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在19世纪上半期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真正确立起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也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确立起了它的政治统治地位。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中后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使世界由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在这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世界金融资本剥削体系形成。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世界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残酷斗争中,把整个世界瓜分完毕,建立起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从而实现了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余地区和国家的统治,实现了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控制。但伴随这一过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了,交通通讯业的发展使世界变小,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于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的事件,都可以迅速传遍全球各地,世界成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资本主义经过4个世纪的艰难开拓,终于推动世界实现了由分散走向整体的第四步。从此,世界真正具有了“世界”性,世界历史也才真正成为了“世界历史”。

三、期末测试卷

高二年级期末历史测试卷

第I卷(60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

15—17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回答1-2题:

1.开辟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新航路的西方航海家是()

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

2.“价格革命”的主要表现是()

A、金银价值上升,货币需求猛增B、金银价值下降,物价飞涨

C、货币需求减少,工资急剧下降D、生产发展停滞通货膨胀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回答3-5题

3.下面哪几组人物和作品的搭配是正确的()

(1)薄伽丘《十日谈》(2)拉斐尔《大卫》

(3)伊拉斯漠《巨人传》(4)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5)但丁《神曲》

A、(1)(2)(3)(4)(5)B、(1)(4)(5)

C、(2)(3)(4)D、(1)(2)(4)(5)

4.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思想大师,把人文主义当做自己的旗帜,他们颂扬“人”,蔑视“神”;

赞美“人性”,贬抑“神性”;提倡“人权”,否定“神权”。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在于

()

A、反对天主教会宣扬的神权封建思想

B、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反映

C、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反映

D、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反映

5.16世纪英国街头戏剧中有这样一段台词:“金钱,这是大家的宠儿,一切欢乐的源泉;金

钱,这是医治一切苦闷的良药;金钱,这是世人珍藏的珍宝;金钱,这是妇女所拜倒的

偶象。”对这句台词有下列一些解释()

(1)说明这时商品经济正在取代自然经(2)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生活观

(3)反映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心理(4)表明古往今来人们都喜爱金钱

A.(1)(2)(3)正确,(4)错误B.(1)(2)(4)正确,(3)错误

C.(1)(3)正确,(2)(4)错误D.(1)(2)正确,(3)(4)错误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指17、18世纪,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的西欧一些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回答6-8题

6.揭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序幕的事件是()

A、苏格兰人民起义B、新议会召开要求限制王权

C、查理一世挑起内战D、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

7.美国独立战争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

A、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受到阻碍B、革命主要是反殖民主义统治

C、革命没有出现反复D、革命后资本主义得到顺利发展

8.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有(1)改变了原来的社会性质,(2)建立了资产

阶级民主立宪制,(3)制定了本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4)开始了议会制政治制度()

A(1)(3)B(2)(4)C(1)(4)D(3)(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也不断发生变化,并对当时的经济生活和政治运动具有指导作用,回答9-10题

9.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

A、被美国首次成功的运用B、以反对天主教会的神权为主要内容

C、在19世纪初传播全世界D、主要反映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要求

10.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A、资产阶级革命后,工人所受剥削加重

B、在空想社会主义指导下,工人的斗争屡遭失败

C、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悬殊加大

D、空想社会主义已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出现高潮,资产阶级在全球的统治基本确立,回答11-14题

11.史学界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这一历史性变革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B、工业革命的扩展

C、工人运动的迅速发展D、争夺世界霸权斗争的加剧

12.在美国内战中,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的转折点是()

A、颁布《宅地法》B、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C、扩充兵力D、葛底斯堡战役

13.19世纪中期,标志欧洲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的最主要事件是()

A、德意志的统一B、意大利的统一

C、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D、奥地利和匈牙利联合为奥匈帝国

14.俄、日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以改革而不是以革命方式完成,主要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在改革前缺乏思想动员B、政局稳定、阶级矛盾缓和

C、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者目标一致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水平较低

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政治及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回答15-18题

15.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工业革命的进程大大缩短B、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

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D、发明和创造超出了一国范围

16.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最先出现垄断组织的工业部门是()

A、纺织工业、机器制造等传统的工业部门

B、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

C、木材加工、民用建筑等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工业部门

D、军火制造、飞机制造等与军队定货直接有关的工业部门

17.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比重所发生的突出变化是()

A、轻工业占有最大比重B、传统工业逐渐遭到淘汰

C、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D、新兴工业独霸整个经济

18、在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A、内燃机问世B、蒸汽机成为主要动力

C、钢铁工业采用了新技术D、发明了无线电报

目前,武汉市的许多交通线路上已普遍使用“非接触式IC卡”。该卡应用了物理学上的的电磁感应原理,回答19-20题

19.世界上最早证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

A、吉尔伯特B、奥斯特C、法拉第D、赫兹

20.依据电磁学理论,19世纪70年代发明电话的是美国人()

A、西门子B、爱迪生C、贝尔D、马可尼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张人权高于主权,声称对于任何国家出现的“严重”的人权问题,国际社会都应该干涉,回答21-25题:

21.历史上第一次在法规中明确规定“天赋人权”的是()

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

C、1787年美国宪法D、《拿破仑法典》

22.在19世纪以前的殖民扩张中,西方殖民主义的主要侵略方式是()

A、公开进行资本输出B、大肆倾销工业品

C、公开的野蛮掠夺D、不平等的经济竞争

23.19世纪西方国家对亚洲侵略与17世纪相比,其影响的根本不同点在于()

A、带来了深重的灾难B、奴役了各国人民

C、加深了民族矛盾D、摧毁了传统经济

24.“亚洲觉醒”与“亚洲革命风暴”相比,最大区别是()

A、以反侵略反封建为革命任务B、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C、亚洲各国人民开展联合斗争D、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联系密切

25.俄国和日本的垄断组织都带有封建性,其历史原因是()

A、沙皇和天皇实行封建专制统治B、资产阶级改革不彻底

C、由封建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统治阶级热衷于对外侵略扩张

26.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的根本原因是()

A、巴尔干的民族矛盾复杂B、巴尔干某些国家推行霸权主义

C、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大肆扩张D、帝国主义列强插手巴尔干地区,扩张势力

27.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各阶层人民团结对敌B、抗意斗争得到外国援助

C、意大利是资本主义弱国D、英法对意大利的制裁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日本加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对远东的局势产生重大影响,回答28-30题

28.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的性质是()

A、争夺远东海上霸权的战争B、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

C、日本反对俄国干涉还辽的战争D、沙俄反对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

29.标志着日本完成向亚洲大陆扩张第一步的事件是()

A、甲午中日战争夺得了中国台湾的领土

B、日俄战争夺得库页岛南部及附近岛屿

C、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朝鲜

D、夺取旅顺租借权和东北筑路权

30.1905年日本把朝鲜变成实际上的殖民地,其支持者是()

A、英国B、法国C、德国C、美国

第II卷(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经济重心转向大西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从产生到发展的最活跃时期,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革命连续发生,生产力向高层次飞跃,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从而牵动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跨越。

——引自《世界经济运行轨迹探索》

材料2: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刑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使科学技术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安全的英伦三岛。

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品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增加为14件

——据《英国经济史编》

材料3:(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应用,经如电灯发明后,它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型工业部门发展迟缓。

——据《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根据材料归纳英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优越条件有哪些?(4分)后来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有何变化?(2分)请指出导致两种态度的原因、影响。(18分)由此可以得出什么认识?(6分)

32.阅读与思考

日本政府……和英国政府就英日同盟的目标之一……——巩固与维护东亚地区普遍和平——决定和英国共同采取有关的必要措施……通知德国政府如下:

(1)全部德国军舰应立即从日本与中国邻近海面撤出。凡不能撤出的船舶应解除武装。

(2)德国政府应在1914年9月16日以前,将全部胶州租借地无条件地和无补偿地移交日本当局,以便归还中国。

……如果在本月23日,星期日正午以前,得不到德国政府无条件接受上述建议的答复,日本政府就采取它所认为必要的行动。

——日本致德国的最后通牒

(1914年8月15日)

依据以上材料和你了解的历史情况,请回答:

(1)日本准备向德国宣战的目的,是为了把中国的胶州湾“归还中国”吗?(4分)

(2)你还了解哪些与上述中国山东总是有关的历史事件?请简要列举。(6分)

高二年级(上)期末历史测试答案

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

31.(30分)(1)条件:地处当时世界经济中心;国内政局安定;自由开放,招揽人才;政府重视科学技术的转化应用。(4分)(2)变化:由重视、积极提倡、采用新技术到保守、抵制新技术的推广应用。(2分)(3)积极利用的原因:18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是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市场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消费需要,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在生产技术上得到改进,以增加商品生产,获取巨额利润。(6分)影响:促使英国机器大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完成了工业革命;1840年,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19世纪中期,工业产量超过美、德、法三国总和,处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3分)(4)不愿用的原因:19世纪晚期,英国拥有广大的殖民地,掌握了广大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廉价劳动力,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资本家也能获得巨大的利润,宁愿把大量资本输出国外榨取高额利润。(6分)影响:导致英国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到19世纪末,英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被后起的美国、德国赶上、超过,居世界第三位,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4分)(5)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振兴繁荣,根本在科技,科技立国是必由之路:科技竞争是人才竞争;科技没有国界,抓住机遇,重视吸收和转化人类优秀科技成果;政治稳定是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优越的条件在一定的情况下会成为影响的包袱;一个国家或民族必须有进取精神,否则将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6分)

32.(10分)(1)目的:不是为了把胶州湾等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而是要取代德国占有中国山东。(2)主要有: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德国强占胶州湾。1914年,日本侵入中国山东,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占有的权益,后又以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为条件,提出“二十一条”,其中包括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中国山东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日本在战争期间夺取的原来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必须由中国收回。这一合理要求,被控制这次会议的英美等国无理拒绝,由此导致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代表拒签和约。

世界近代现代史导言


世界近代现代史导言

近代史部分★基本时限:1640年至1917年;

★标志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俄国十月革命;

★总体特点: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

(1)三大运动:

①资本主义运动: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世界体系;

②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③民族解放运动:被压迫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和殖民统治;

(2)四个阶段:

①资本主义兴起时期

时限:14世纪至16世纪;

特征: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

②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手纺车时代)

时限:16世纪至18世纪后期;

特征: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成长;

③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蒸汽时代)

时限: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后期;

特征: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④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电气时代)

时限: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

特征: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体系完全形成;

(3)五对矛盾:

①新教与天主教的矛盾;

②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③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殖民主义宗主国的矛盾;

⑤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现代史部分★基本时限:1917年至今……

★标志事件:俄国十月革命……

★总体特点: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斗争

(1)资本主义社会

①危机:经济危机——1929-1933年大危机;

政治危机——法西斯祸害,酿成第二次世界大战;

②发展:罗斯福新政——确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方式;

(2)社会主义社会

①兴起:苏联的建立;

②发展:二战后,形成社会主义体系。

主要线索: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与崩溃;

(2)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

(3)世界多极化的演化;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近代史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近代史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专题二中国近代史

1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1)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删除三元里人民抗英)

(2)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4)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原表述为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和“二大”;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6)国共政权对峙: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7)抗日战争:九--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原表述为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增加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8)解放战争: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原表述为挺进大别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1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与实践;(增加林则徐与魏源的实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增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原表述为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更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复习时注意这三条主线的交融与影响,准确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内容。

2.注意理清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南京国民统治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时间概念与近代化历程的关系。

3.本专题以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整合中国近代史知识,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学习时,应了解近代化(现代化)史观的基本内容,加深对专题内容的理解,提高复习效率。

4.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近代化的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工业社会。

一、中国近代史前期(晚清、民初)1840——1919年

(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半社会。了解中国人民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获得一定发展。思想上从林则徐、魏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再到新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大大推进了我国的近代化脚步。社会生活上:外国生活方式逐步进入中国,中国的近代教育与交通运输业在这一时期开始起步。认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840年至1860年,在外国资本中央的侵略下,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处于萌发状态,中国人民一方面抵抗外国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另一方面,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开启了民智。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进一步加深,客观上带动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中国近代化真正起步。体会中国近代化的曲折与艰难。

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半社会的;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近代化

四课时

多媒体、教学案

一、两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背景:

①清朝开始衰落,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政治腐败、国防废弛、财政拮据、阶级矛盾激化。

②工业革命的开展是西方列强由为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的结果。

③英国为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结果: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略。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背景:①鸦片战争及其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未能满足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需求(为什么?);②西方列强的“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③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处于困境。

2.简况:1856年英国进攻广州,战争爆发,1857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叶名琛被俘,柏贵投降。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大沽,随后清政府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6月,战争再起。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签定中英中法《天津条约》,规定:(略)。签定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略)。

签定中俄《北京条约》,规定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共84万平方公里土地。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清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洋务派”,洋务派开展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同时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

二、鸦片战争后半个世纪的中国:1840—1894年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兴起的背景: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的出现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2.准备:①洪秀全1843年创立拜上帝教;②洪秀全将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和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撰写宗教理论著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③冯云山到广西紫荆山发展信徒;④形成前期六人领导核心。

3.前期斗争(1851—1856年):`①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②永安建制,初步建立了政权;③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都,正式建立政权;④1853—1856年,北伐、东征和西征,太平天国运动达到全盛;⑤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土地和产品分配办法(评价?)。

4.后期斗争(1856—1864年):①天京变乱;②重建领导核心;③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评价?);④安庆和天京的先后陷落。

5.特点: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把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发展到顶峰;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1.洋务派的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

2.洋务运动是指洋务派在19世纪60—90年代,先后以“师夷长技以自强”和“师夷长技以求富”为旗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建近代海防、创办近代教育的活动。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置,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始,并成为推动洋务运动开展的中央机构。1895年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3.洋务运动具体内容: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局等。

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兴办的直接目的是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和运输的困难。主要有李鸿章和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造局。这些民用工业的特点是①机器生产;②采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有商人投资入股,带有部分资本主义的性质。

筹建近代海防:19世纪70年代中到80年代中,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创办近代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①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和近代工业生产方式,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推动了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瓦解;洋务运动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②洋务运动是清统治集团的自救运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不可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洋务运动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的背景:

①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表现在: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开始分离。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程度增强,传统手工业遭到破坏,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沦为剩余劳动力;欧美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生产方式也随之传入中国。这一切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原料、市场、劳动力和生产技术的条件。

②在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下,一些中国官僚地主和商人将剥削所得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对民办企业也起了诱导作用。

2.产生情况: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区:沿海通商口岸一带;代表性企业:方举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的广东南海继昌隆巢丝厂、朱其昂的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影响:改变了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四)向西方学习思想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向西方学习思想的萌发:

①1840年前后,林则徐在广东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还仿制西方战舰,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之后,魏源编写《海图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科技和政治制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启迪作用。

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受林则徐、魏源思想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求富”的思想,成为60-90年代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

3.早期维新思想。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19世纪60年代以后从洋务派分化出以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主张推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与外国“商战”。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行动,但为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

①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迅速向帝国主义过渡,要求通过对外扩张进行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②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具有极强的对外扩张性,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③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并控制了朝鲜政局。

④慈禧太后采取避战求和方针,不做战争准备。

2.简要战况:1894年7月,日本在朝鲜半岛海面挑起战端。8月清被迫对日宣战。9月中清军在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中相继失利,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10月日军进攻辽东,制造旅顺大屠杀。1895年1月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日议和。

3.结果: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规定①②③④略

4.失败原因:清统治的腐败和实行避战求和的方针;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欧美列强对日本侵华的纵容。

5.影响:

①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洋务运动宣告破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

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资源、商品和投资市场,基本上完成了“大陆政策”一、二期的目标,助长了日本扩大对外侵略的气焰。

③推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有利于帝国主义通过借款掌握中国经济命脉和控制清政府。

④在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世昌等壮烈殉国的精神和反割台斗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四、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00年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895—1898年

1.原因: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洋务运动的破产使洋务派垄断近代工业和国内市场的局面被打破,出现“实业救国”的主张。

2.情况:1895—1898年间,中国出现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商办厂矿企业数和投资金额数均有很大的增加。主要是棉纺织业。

3.影响: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二)民族危机的加深

1.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①俄法英德的三次大借款;②获取铁路修筑权;③开设工厂;

④开设银行

2.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三)戊戌变法:(广义、狭义)

1.背景:

①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产生。

②甲午战败,清政府面临统治腐败、财政危机、连年灾患、阶级矛盾激化等严重问题,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迫切需要实行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④早期维新思想逐渐形成为社会思潮,为维新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2.康有为、梁启超等实施维新变法的活动: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学说和中国儒家经典相结合

①撰写理论著作:康有为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②创办报刊学堂:主要报刊有北京的《中外纪闻》,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主要学堂有长沙的时务学堂。

③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论战焦点是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学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实质)

④组织政治团体:主要有1895年的北京强学会、上海强学会,1898年的保国会和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

⑤上书光绪帝:1888年第一次上书,1895年“公车上书”,1897年第五次上书,1898年《上清帝第六书》。

3.百日维新:自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至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变法内容:

政治方面:广开言路,举荐人才,精简机构,取消旗人特权。

经济方面:设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务总局,奖励创新发明,改革财政,兴办邮政。

文教方面:废八股,设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创办学堂、报馆、学会、设译书局。

军队方面:建立新式军队,增添海军。

作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传播,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4.戊戌变法的失败:

(1)失败原因:

①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破坏。(史实)

②袁世凯的背叛和出卖

③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表现)

④处于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列强不允许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2)历史教训: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②中国近代化路程漫长、坎坷。

(3)历史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运动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使中国殖民地化的企图。

②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为终极目标。它打击了中国封建势力,动摇了封建制度的基础,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开了中国社会风气之先。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背景: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1898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在“扶清灭洋”旗号下,势力迅速发展。1900年——控制京津地区,形成反帝斗争高潮。

2.简况:1900年6月,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遭阻击,7月攻占天津,8月攻占北京。

3.结果: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规定①②③④⑤略。

4.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六、二十世纪初的中国:1901年——1919年

(一)辛亥革命:(广义、狭义)20世纪初——1912年

1.背景:

①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新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使他们认识到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并未收到实效,统治危机更加严重。

③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大量传入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

④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创立兴中会、策划广州起义、流亡海外发展革命力量等)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成为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

2.革命进程:

A、辛亥革命的兴起:

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以上海和日本东京为中心,以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和孙中山等为代表人物。

②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的相继建立。主要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

B、辛亥革命的发展:

①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基础、成立地点、成立大会内容、同盟会的性质、成立的意义。 

②三民主义的提出。三民主义的内容和核心,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③组织与保皇党(康有为等)的论战。中心是要不要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④发动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

C、辛亥革命的高潮:

①发动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12日,文学社和共进会,熊秉坤和金兆龙。

②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

③颁布《临时约法》。主权在民,保障民权,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性质和意义。

D、辛亥革命的失败:1912年2月宣统帝退位,接着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位,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3.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①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在于: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

③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在于: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中国封建势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列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④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弱小和软弱性、妥协性,辛亥革命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改变。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是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二)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1.反袁斗争:

①袁世凯的黑暗统治:“善后大借款”、复辟帝制、签订“二十一条”。

② 反袁斗争: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1915年参加护国运动。

2.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①1917-1918年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②1920-1922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③1924年发动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

(三)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912-1919年)

1.出现的原因:

①辛亥革命扫除了我国一些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高激发了投资的热情。

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特别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的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发展的表现:

①实业救国成为两大社会思潮之一,成立了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发展实业的团体,涌现出张謇,周学熙,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等一批著名实业家。

②厂矿和投资数有很大增长,其中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其次为烟草,火柴,榨油和化工等行业。

3.影响:壮大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四)新文化运动:1915—1918—1919年

1.兴起的背景:

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主要社会思潮,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军阀统治,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兴起情况: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即《新青年》),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和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序幕。蔡元培在北大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新青年》迁到北大,与北大一道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和活动基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概况:

①前期:1915-1918年

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评价:

a.性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历史作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科学的发展。

c.局限: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看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②后期:十月革命以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向西方学习开始转变为向俄国学习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共产党斗争史(1919-1949年)

(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中共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国民大革命、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由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几乎陷入绝境。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本阶段近代化重点在政治领域。从对比中体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振兴。

工农武装割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四课时

多媒体、教学案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19—1923

(一)五四运动

1.背景:

(1)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革命运动,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加之军阀之间不断混战,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

(3)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给中国人民指明解放道路。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斗争情况:

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至6月4日,以北京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力,采用游行示威和罢课的形式,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结果遭到镇压和逮捕。

第二阶段:1919年6月5日至6月28日,以上海为中心,工人阶级为主力采用罢工、罢课、罢市的方式,运动波及全国。迫使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免除曹、章、陆三人职务,拒绝在巴黎和会和约上签字。

4.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2)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3)在五四运动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向俄国学习,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2.五四运动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强大潮流。主要表现在:

(1)发表文章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出版中文版《共产党宣言》。

(2)与反马克思主义者进行论战。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与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3)有计划的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办适合工人的通俗理论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等。办补习学校和识字班,组织“五一”纪念活动。

(4)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包括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1.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壮大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强大潮流,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3)干部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8个)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

2.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嘉兴南湖

主要内容;(1)通过党的纲领(2)规定党的中心工作(3)成立中央局

意义:(1)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中共二大:1922.7,上海

内容;(1)分析当时中国国情(2)制定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3)决定加入共产国际。

意义:中共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二、开展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年,这一时期称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为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时期。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背景:

①20世纪初“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国共两党在这一阶段主要的斗争目标。

②国共两党在过去斗争的教训中都认识到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③共产国际努力促成国共合作,指示中共召开三大,作出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和方针。

2.实现: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广州)

内容:①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国内各民族平等的主张和实行“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制定劳工法”的政策。由于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因此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②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是一种党内合作的形式)。

意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始。

(二)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的发展

1.五卅运动掀起全国反帝爱国斗争的高潮;

2.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举办和农民运动的开展(毛泽东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3.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组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根据地。

(三)北伐战争的进行

1.时间:1926.7——1927.7;

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4.成果: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主力;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1国民政府迁往武汉);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湘鄂赣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四)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1.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大革命局部失败;

2.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后失败。

3.失败原因:

①客观方面: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镇压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②主观方面:中共缺乏斗争经验;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和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4.大革命教训: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力量和革命领导权。

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1927-1937年,这一时期称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为工农武装割据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十年内战时期。

(一)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开始

1.发动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南昌起义,后转战湘南和海陆丰。

意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召开“八七会议”: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3.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1.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①实践斗争: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领导经济建设。

②理论研究:撰写《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要素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③意义: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问题,创造性的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①到1930年夏,在全国十多个省建立了大小十多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十万人。

②在毛泽东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指导下,连续粉碎了敌人三次大规模“围剿”。

③1931年冬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

(三)红军的长征:1934.10-1935.10-1936..10

1.长征的原因: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以王明、博古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掌握了党中央领导权,反对和排斥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领导权;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李德和博古犯了冒险主义错误,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遭受严重损失。

2.遵义会议的召开:1935.1

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②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军事领导小组)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最高领导地位,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完成长征。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会师,长征最后胜利结束。

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长征精神,推动了革命的不断发展;

③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南方转移到了北方,开创了抗日救国斗争新局面。

四、进行抗日战争:1937-1945,这一时期称为抗日战争时期,也称八年抗战。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背景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成为最富有侵略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使日本政局法西斯化。为转嫁危机,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占有了东北三省,并控制了华北地区;

③中国内战不断,为日本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

2.侵略情况:

①1937年7月7日制造了卢沟桥事变,进占北平、天津;同年8月13日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12月攻陷南京。此后先后攻占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②在占领区制造南京大屠杀,成立“七三一部队”,用活人做细菌实验,研究细菌战,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合作的条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国共两党的共同目标;中共从民族大义出发,放弃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2.情况:国共两党达成协议、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为陕甘宁边区,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

3、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三)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

1.抗战前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官兵(姚子青、谢晋元为代表)英勇奋战,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在徐州会战中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但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丧师失地。

2.抗战后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坚持抗战,1942年还派远征军赴缅甸同日军作战,救出了被围英军并确保了滇缅公路,1945年在英美军队的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四)中共的抗日斗争

1.与国民党达成两党协议,促成国共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聂荣臻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3.取得平型关战役(林彪)、百团大战(彭德怀)等重大胜利,取得反“扫荡”的胜利。

4.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首次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形成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建立。

5.召开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作了重要准备,七大规定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历史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五、进行解放战争:1945~1949年。这一时期称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为解放战争时期。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5.8~1946.6

1.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但未解决军队和人民政权地位问题。

2.参加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二)进行解放战争:1946.6~1949.4

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8,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主力决战和胜利阶段:1948.9~1949.4,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敌军主力,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三)实行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四)为建立新中国做准备:

1.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①内容:

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工作中心是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的政治、经济、外交的基本政策和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告诫共产党人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②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对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2.1949.3河北西柏坡追歼残敌,解放全国领土

3.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规定了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为建国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4.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名称、性质和各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

②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意义:①为新中国的成立完成了组织准备工作;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既是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最高权力机构;又是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因而标志着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建立。

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材教法分析(2)


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材教法分析(2)

二、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一)世界近代史的核心结构

世界近代史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事件与人物、问题与矛盾,以及反映社会变革的理论等等,构成了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丰富多彩。然而,怎样才能抓住这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之间的逻辑机理呢?把握其核心结构,把握世界近代历史进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对于“教’与“学”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体会,世界近代史的核心结构可以这样表述:世界近代史的核心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支撑这一核心的有两个基本点,那就是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和资本主义的工业化。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世界近代史实际上是一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这一点在我国多年来的世界近代史著作中都是讲得清清楚楚的。由周一良、吴于廑主编,六七十年代通行于全国的《世界通史近代部分》,称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衰落的历史”。8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对于世界近代史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的看法有所变化。比如1984年出版的王荣堂、姜德昌主编的《世界近代史》称:“世界近代史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日益走向没落的历史。”1984年刘祚昌、光仁洪、韩承文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称世界近代史“主要是一部资本主义的历史”。90年代初,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则提出“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定型时期的历史”。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称:“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最新的世界近代史教材要数潘润涵、林承节所著《世界近代史》了,该书明确强调“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尽管以上看法对资本主义命运的估计和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但对于世界近代史的资本主义属性却都是肯定的。也就是说,从时代属性上说,世界近代史姓“资”,世界近代史反映的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或者是因为,或者是为了,或者是结果与现实,世界近代史的核心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换句话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世界近代史的“一个中心”。

资本主义因素萌芽于封建社会的母体。为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新生的资本主义需要扩大资金积累,需要原料和市场,正是这种需要带来了更直接的需要,那就是要突破个体、区域、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地理大发现”从根本上讲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这种发展需要才发生的;“地理大发现”也确实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原料、市场提供了可靠的条件,这种愿望是通过殖民征服和掠夺(近代早期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的殖民掠夺)而实现的。

资本主义在具备一定的发展条件之后,又发现封建制度成了它发展的重大桎梏,于是要革命,要推翻封建制度,要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政治制度,而要实现这种社会大变革,首先又必须从解放思想开始,于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也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有了历史的逻辑性。

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强烈渴望;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创造了资产阶级革命需要的革命形势;思想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这一切,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英国革命、法国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等,莫不如此。资产阶级革命要革的是封建制度的命,封建统治阶级自然要极力维护自己的统治,国内的封建统治者要复辟,国际的封建统治者要极力支持经受资产阶级革命冲击的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复辟,以期避免革命在他们自己的国家的传播,反法同盟、维也纳体制、神圣同盟就是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运作的。

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成果就在于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准备了宽松的环境,进而为工业革命、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得以飞速发展,为新的技术革命(第二次)奠定了基础。新的技术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在19世纪中叶又一次腾飞,由资本主义开始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此时的资本主义有了更强的生产能力,有了更大的生产规模,因而也就需要更多的原料、更大的市场。于是,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大国又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整个世界被瓜分完毕,世界的整体性更多的正是因由于这种资本主义向全世界的扩张。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为了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原料和市场,对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和奴役。这种掠夺和奴役势必招致被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和民族的反抗,殖民地附属国与殖民主义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所衍生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了这段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世界被瓜分完毕,本着传统的取得领土的“先占”规则,各资本主义大国所占殖民地的多少极不均衡,而所占殖民地的多少又恰恰是制约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抢占到更多的殖民地。而世界已无“无主地”,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没有可能按传统的“先占”方式取得殖民地,于是要求按新的实力对比对已有的殖民地进行重新瓜分,于是就有了殖民争霸。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此而爆发的。19世纪后半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中一组重要的画面就是各殖民大国为争夺、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勾心斗角、剑拔弩张甚至战火连绵,诸如克里米亚战争、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美西战争、布尔战争、日俄战争,等等。

伴随着资本主义、资本家、资产者、资产阶级的产生,无产者、无产阶级也产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受到资本主义自身的根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的困扰。从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让梅叶、马布利、摩莱里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再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从托马斯闵采尔、温斯坦莱、巴贝夫到三大工人运动、巴黎六月起义、第一国际、巴黎公社、第二国际等等,无产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者、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就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成为整个世界近代历史画卷中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一幅轰轰烈烈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壮丽景观。

这一切的一切,世界近代史的全部内容可以说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伴生物,或者是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或者是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或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无不可以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几个字眼上找到其逻辑根基。

围绕“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个核心,把握世界近代史,需要抓住两个基本的支撑点,其一是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其二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资本主义工业化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典型的表现,最具代表性的潮流。世界近代史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的支撑点以及它们的辐射和影响构成的。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主题。资本主义要发展,必须要清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列宁的一段论述对我们认识这一问题很有启发意义。列宁说:“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摒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①列宁的话是针对资产阶级革命而言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就是清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翻开世界近代史教材,资产阶级革命可以说占去了内容的一大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准备,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1870年法国“9月4日革命”、美国内战等都是典型的标准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有以民族解放战争形式表现出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如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等;也还有以改革或维新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1824—1867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更有以民族统一战争形式表现出来的,如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等等。不管它们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这是由不同的国情决定的),也不论它们的主动性和被动性,有一点是不容否认的,那就是他们均不同程度地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清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营造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空间,创造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条件。

纵向来说,资产阶级革命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列宁说得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就是指:“资产阶级革命历史任务的解决……也就是能够产生资产阶级革命的这个基础的本身的消灭,资产阶级革命的整个周期的完成。”②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从1789年开始的,一直到1875年(甚至可以说直到1879年)才完成,至于其间法国的“大革命”、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二月革命”、1870年的“9月4日革命”等都只能算是整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浪潮。美国情况也是如此。它是经历了美国独立战争、1812年战争、美国内战、约翰逊的重建等四个大的浪潮才算真正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③。也就是说,从18世纪80年代末到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历史整体上就是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史;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历史整体上就是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发生的1824—1867年的改革同样是在完成当年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其它国家的历史也都不同表现地具有这一特点。

世界近代史的另一个支撑点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工业化在世界近代史上的直接表现就是两次工业革命以及它们对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对世界各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继而扩展到法、美、德、俄等国。一方面,它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国家自身的资本主义发展,促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乃至人类文明的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工业革命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与工人运动的发展。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均表明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在工人运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高了国际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于是产生了第一国际以及在第一国际的影响和指导下发生的“巴黎公社”的伟大斗争等。

工业革命对各国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使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在19世纪进入空前活跃并取得重大进展的高峰期,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都先后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为进一步的技术革新提供了条件,进而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并更加直接和明显地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业的高速发展又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从而引起了垄断组织的产生。垄断组织的产生一方面加剧了各国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同时也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在政治上和社会经济政策上采取一些必要的调整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资本主义这种国家社会职能的作用,使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相对和平”状态。另一方面,垄断组织的产生推动资本主义列强去夺取更广阔的原料市场和产品的销售市场,加强殖民扩张,因而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这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把更多的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纳入到了资本主义体系,从而使整个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

(二)世界近代史的“世界”发展逻辑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进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个地区之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一个整体。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逻辑就是世界由分散向整体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时期,“世界”打破了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分散隔绝状态,并最终发展成了一个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整体,“世界”因此而具有了世界性。在前资本主义阶段,人类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社会经历的一个巨大的发展在于,由原始的采集植物果实和猎获野生动物到人为地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以维持生计,并逐渐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农业和畜牧业。从经济史的角度讲,这是人类社会的农本经济时代。农本经济的根本特点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给自足,毋须对外交流。整个农业生产为的是谋生而不是牟利,为的是消费而不是交换。尽管在不同的地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手工业和商业,但与当时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农业相比,它是末,而非本。正是由于这一根本性特点,人类社会因而处在一个相互隔绝和闭塞的分散状态。

打破这一分散状态的是“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伟大的转折。促成这一“转折”的根本原因在于欧洲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而生的资本主义萌芽。

在欧洲封建社会晚期,生产技术的进步扩大了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结构的变化,欧洲逐渐出现了有特色的工业中心和闻名遐迩的农业区,商品经济伴随这一进程而迅速发展。随着商品经济日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即使是最顽固、最保守的封建贵族也离不开有特色的工业中心制造出来的精美的工业品了。14、15世纪,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里,行会手工业者在商品生产的竞争中不断分化。少数富裕的作坊主增加帮工和学徒,并使他们沦为雇佣工人,而自己脱离劳动,专靠剥削为生,成为资本家;多数破产的作坊主沦为雇佣工人,从而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雇佣关系。这种雇佣关系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本质特征。当然,尽管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商品与货币在数量上有了巨额的增长,但在它转化为资本以前,仍属于封建性的经济。只有当一部分人利用手中的财富购买别人的劳动力,即将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并且将已积累的货币、原料以及生产工具转化为资本,使用购买的劳动力增殖财富之时,才会产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欧洲,封建社会的晚期,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恰恰促成了这一转化。多数的小生产者因不能把握产品的销售而经常陷入困境。那些熟悉市场需求的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他们低价收购小生产者的产品,再选择适当的时机,到市场上去销售。后来,“包买商”用自己的钱购买原料,交给他雇佣的工人去加工。工人于是成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与“包买商”(资本家)的关系,形成为一种彻底的雇佣关系。

正是这种新型的生产关系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根本性的需要和促动。“地理大发现”是多种因素促成的,有生产技术、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地理知识等可能性条件,也有东西方贸易危机、封建制度的危机等必要性条件,但更重要的在于“封建主和商人对金银货币的强烈需求”④。欧洲手工工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在市场日益扩大、商业日趋兴旺的情况下,不断增加的商品流通量要求有更多的货币流通量与之相适应,商人迫切希望在交易过程中,能够保证金银货币的充分供应,以之作为商品交换的手段。要想获取金银,途径无非两条。其一是通过对外贸易顺差收取,但欧洲与东方国家的贸易长期是进大于出;其二是就地开采,而欧洲当时的地下金银储量已见枯竭。于是只有开辟新的途径以获取金银。马可波罗传言,东方盛产金银。怎样去到东方呢?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隔了东西方之间的传统贸易通道。然而,欧洲人已经开始相信,地球是圆的。那么,从西方下海,一直朝前去,同样可以到达东方。

“地理大发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此前,亚、欧、非三洲的居民根本不知道天地间还有美洲和澳洲的存在。但是,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商业资本的流通范围和贸易地区迅速扩大,对外贸易量和商品种类急剧增加,商业的性质和经营方式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人资本的迅速发展;“价格革命”加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削弱了贵族地主的势力;继新航路开辟而起的对海外地区的殖民掠夺推动了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正如马克思所说:“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⑤也正是基因于此,我们把“地理大发现”理解为世界加强地区间联系,实现由分散向整体发展的第一步。

“地理大发现”开辟了东西方交通的新航路,密切了西欧与世界各个地区的经济联系,扩大了世界市场,对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地理发现过程中及以后,出现了一系列对美洲、亚洲、非洲人民的掠夺、残杀、征服和奴役。由此开始的早期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是西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它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亚、非、美洲则在这一过程中沦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这一时期,进行殖民掠夺的主要国家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经过几个世纪的争夺,英国成为了殖民霸主。

更重要的是,西欧的殖民扩张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这种改变首先表现在人种的重新分布上。欧洲白人大量渗入南非和美洲。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在欧洲白人的侵略和屠杀中大量死去,非洲黑人又被大量贩卖到美洲。欧印混合种人、黑白混合种人随之而生。这种人的跨洲流动,客观上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渗透。经济上,则首先表现在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欧洲人把马、牛、羊等家畜和小麦、大麦等农作物,以及橄榄、葡萄等水果带到美洲;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南瓜、可可、烟草、棉花等物种也开始流向世界各地。另一方面,世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了,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繁荣的三角贸易可谓一个典型的佐证。从欧洲把甘蔗酒、布匹、枪支及金属用具运往非洲,从非洲运奴隶到美洲,再从美洲运砂糖、烟草和白银到欧洲。伴随整个世界经济联系的增强,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渗透也加强了,比如“西学东渐”、“东学西渐”之类。

如此等等,大约到1760年前后,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较之“地理大发现”带给人类的相互知悉,又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由分散向整体发展的第二步。

另一方面,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又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诸如为欧洲的工业品开拓了日益广阔的市场,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更培养了发财的狂热和惟利是图的精神,等等。随着这些条件的积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终于在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尤其是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大规模运行,使英国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英国的煤、铁生产,棉纺织业和机器制造业都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在世界上的绝对优势。185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占39%,在世界贸易额中占22%。19世纪中叶,在欧美各国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大大落后于英国的情况下,英国便成为了“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的中心。英国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世界各国则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英国的原料供应地。工业革命最终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⑥。当时的英国经济史学家史丹莱杰温斯还就英国在国际分工中的这种巅峰地位有过一段非常形象的描写:“实质上,世界的五分之一是我们的自愿的进贡者:北美和俄罗斯大平原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芝加哥和敖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森林;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则逐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印度则把咖啡、茶叶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果园。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都是分布在美国南方,而现在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个热带地区去了。”

这种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世界市场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历史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的时候,第一次形成了通过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把各国的生产、流通、分配融为一体的世界经济。这样,由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和扩散所带动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实质上标志着一个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全球规模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加强了世界各国以国际分工为基础,以国际贸易为纽带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正是因由于此,我们把19世纪中叶世界市场、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理解为世界加强地区间联系,实现由分散向整体发展的第三步。

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迅速向全世界扩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在19世纪上半期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真正确立起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也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确立起了它的政治统治地位。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中后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使世界由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在这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世界金融资本剥削体系形成。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世界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残酷斗争中,把整个世界瓜分完毕,建立起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从而实现了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余地区和国家的统治,实现了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控制。但伴随这一过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了,交通通讯业的发展使世界变小,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于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的事件,都可以迅速传遍全球各地,世界成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资本主义经过4个世纪的艰难开拓,终于推动世界实现了由分散走向整体的第四步。从此,世界真正具有了“世界”性,世界历史也才真正成为了“世界历史”。

(三)最新世界近代史教材中的“标志性”事件全解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的手工工场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转变,而手工工场只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组织形式,其本质是对劳动力剩余价值的剥削。

2.“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标志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主要是指这三项中国的发明传播到欧洲,推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制度。

3.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标志:天文学革命(1543年《天体运行论》发表)。它揭穿了中世纪流行的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和所谓的“上帝赋予地球以特殊地位”的说法,摧毁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论,使自然科学从神学和传统的“地球中心说”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开始以人和自然为观察、研究的对象。

4.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的标志性人物: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共产党宣言》1893年意大利版序言),其长诗《神曲》揭露了教会的贪污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

5.标志着揭开尼德兰革命序幕的事件:1566年的圣像破坏运动。该运动斗争目标首先指向了天主教会,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第一次行动。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1640年11月英国新议会的召开。在新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反对派”,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而限制王权实际上等于部分地夺权,已经开始具备了革命的含义。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1688年“光荣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后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在其影响下,欧美许多国家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汇成了一股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9.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权利法案》的主要精神就是以明确的条文,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权、军权等方面限制王权,同时将议会拥有的自由和权利用法律的形式予以肯定。

10.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地位的确立。因为从此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法律具有了至高的地位。

11.农本思想向工商皆本思想转变的标志: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该政策主要内容是:认为金银充足是国家富裕的标志;主张获得财富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工商业,拓展对外贸易,奖励出口,减少进口,使金银流入而不流出,加紧殖民掠夺等,其核心是大力拓展海外贸易。

12.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标志着:(1)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2)英国开始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活动;(3)西班牙海上实力的丧失。

13.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年)标志着荷兰的“世界海霸”和“世界商霸”地位的丧失。

14.七年战争(1756—1763年)中英国打败法国,标志着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大帝国地位。从此,老牌的殖民强国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再也无力与英国抗衡。

15.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该事件说明法国人民在资产阶级的号召下开始用暴力向封建专制统治势力发起进攻,而巴士底狱恰是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物。

16.法国从传统的臣民社会跨入近代的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1791年宪法。该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标志着“法治”取代了“人治”。

17.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标志:“热月政变”。“热月政变”是结束过时的雅各宾派“恐怖政策”,恢复和建立资产阶级正常统治秩序的转折点。

18,“波士顿倾茶事件”标志着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该事件反映出集中在波士顿的较量,成为北美殖民地或屈服或反抗的试金石,此后,北美人民面对英国的高压政策,在斗争中逐渐走向联合,并组织民兵,准备以武装斗争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19.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来克星顿的枪声”。该事件是北美人民武装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开始。 20.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该宣言宣告北美殖民地正式独立。

21.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转折标志: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首先指战场上取得了重大胜利,扭转了初期受挫局面;其次指此后战场上的主动权逐渐转移到美国军民手中,再次指它增强了北美人民的必胜信念,同时还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西、荷、法等国的国际援助。

22.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的标志: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该事件说明从《独立宣言》的发表到1783年,美国才真正从纸面上的独立变为了实际上的独立。

23.标志着拉美独立运动开始的事件:海地革命。1791年海地首先掀起拉美地区反抗殖民统治的革命运动,1804年取得独立,成为拉美地区第一个独立的国家。

24.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主要是指产业技术的革命,“珍妮纺纱机”的出现表明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25.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机器制造业的出现。它说明大机器生产已经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2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标志:185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只有形成了世界市场,经济危机才会扩展到全世界,变成世界性经济危机。

27.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一书,标志着自由主义的产生,也标志着欧洲经济政策由传统的保护主义到自由竞争的转变。该书主要内容是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主张放任自由,把自由竞争当作永恒的法则。

28.神圣同盟破裂的标志:希腊、比利时独立。维也纳体系所确定的欧洲版图被改动,同盟内部矛盾激化。

29.法国七月革命标志着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表明维也纳会议所恢复的最主要的一个封建王朝垮台,震撼了各国封建君主,在其影响下,比利时独立,再次改动了维也纳体系所确定的欧洲版图,各大国对比利时采取不同态度,矛盾加剧,同盟关系破裂。当然,表面上该体系的一些主要原则(封建正统主义原则:大国利益至上原则、欧洲均势原则等)还存在,神圣同盟还得以维持。

30.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的标志: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改变了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

31.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标志: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因为在三大工人运动中,工人的奋斗目标是独立的(要求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直接面对和打击的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作为斗争的力量是独立的进行斗争,不再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附庸和盟友。

3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因为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33.第一国际的成立标志着国际工人运动开始走向联合。各国工人运动有了自己的第一个联络和合作的中心。

34.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标志着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从此,农奴争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使俄国由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5.美国南北战争开始的标志:1861年4月南方军队炮轰一座联邦军队要塞。表明南方奴隶主阶级开始进行武力分裂。

36.1862年《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发表标志美国内战进入了“以革命方式进行战争”的新阶段。从此,解放奴隶成为北方作战的主要目标,革命局势得以扭转。

37.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标志着沙俄结束了其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和“欧洲宪兵”的角色。其企图控制地中海的南下战略受挫,不得不加强了对远东的侵略。

38.1884—1885年柏林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帝国主义瓜分非洲新高潮的到来。此后,帝国主义对非洲的侵略由沿海开始深入内地。

39.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形成的基础上,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从而构成了完整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40.亚洲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标志着亚洲觉醒。主要指出现了新的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41.1908年孟买工人大罢工标志着印度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印度无产阶级成为了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42.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会议通过决议,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的纲领。

43.列宁主义诞生的标志:布尔什维主义的形成。布尔什维主义即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的思想理论体系。

44.1892年俄法同盟建立,标志着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这里的两大军事集团是指德、奥、意三国同盟集团与俄法同盟集团。

45.1907年英俄同盟建立,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最终形成。这里的两大军事集团是指三国同盟(德、奥、意)与三国协约(英、法、俄)。

46.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接着,德、俄、英、法相继投入战争。

47.德军西线速决战破产的标志:1914年马恩河战役。遇到法、英、比军队的抵抗和俄军东线的进攻,双方转入长期的阵地战。

48.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标志着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相对论引导人们对物理学的研究从宏观世界转入微观世界,从低速运动状态转入高速运动状态。

三、教学改革实例

1.“协作探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