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三历史教案:《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

发表时间:2021-12-28

高三历史教案:《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三历史教案:《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危害

1.★《南京条约》

(1)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使它成为英国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基地,使香港岛从此远离祖国怀抱长达百余年之久。

(2)赔款2100万银元。使得清政府的财政更加困难,为支付战争赔款,不得不加紧搜刮人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积累。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使我国东南沿海门户打开,使得英法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造成中国东南沿海手工业大量破产,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不仅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而且使得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

2.★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随之发生变化。

(2)社会经济:开始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社会政治:导致清政局的开始变化。

(4)阶级关系:农民负担加重,清政府的腐败进一步暴露,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

(5)社会思想:"闭目塞听"局面有所改变。一批有远见的中国人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3.★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教训

中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自卫战争。鸦片战争之所以失败,因为:

①清朝封建统治由于日益腐朽,皇帝和多数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

②战争爆发后,腐朽的清政府,战和不定,指挥混乱,用人不当,抵抗派屡屡受压,妥协派日益得势,终于导致战争的节节失利。

③由于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并率先实行工业革命,实力雄厚,武器先进,蓄谋已久。

④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认识:①战争双方力量对比是胜负的关键之一;②战争的性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惟一因素;③战争结局与战争指挥有直接关系。

相关阅读

高二历史教案:《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二历史教案:《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1)时代背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固守封建主义,腐朽落后。

(2)中英正当贸易:

(3)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目的?

(4) 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时间、影响?)

(5)根本目的:

2.经过

(1)爆发: (2)结束:

3.结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1)时间:1842年8月

(2)内容:

①破坏贸易主权: ②破坏领土主权:

③破坏关税自主权: ④破坏司法主权:

⑤丧失其他权力:

4.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主权和领土:

(2)发展的道路:

(3)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

(4)社会性质: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2.经过:1856年10月、1860年:

3.结果:

4.影响

(1)主权: (2)权力结构:

(3)近代化: (4)社会性质:

【思维拓展】

1.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局势比较,理解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中国

英国

政治

封建主义,日益腐败

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

落后的自然经济,财政入不敷出

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军事

装备陈旧,营务废弛

船坚炮利

外交

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殖民扩张

综合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如何?

①社会性质的变化: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上,战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经济上,战前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经济开始解体。

②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是最主要矛盾。

③革命任务的变化:由单纯反封建变为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

④思想领域的变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思想开始萌发。

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开端。

3.关于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2)主观原因── 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3)根本原因 ──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预习自测】A层

1.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A. 非法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 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 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 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2.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现代化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B.从全球史观看,中国逐渐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从文明史观看,五处港口成为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

D.从社会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3.“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应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课中探究案】

(2013·山东基能·74)近代诗人褚维垲在诗中说:“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骎骎自海达长江,惟所欲为无不可。”用历史知识对该诗进行解释

【当堂检测】B层

1. (2014·江苏单科·T5)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2.(2014·山东文综·T18)“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3.(2014·天津文综·T7)《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4.(2013·北京文综·17)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5.(2013·上海单科·T17)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6、(2012·北京文综·T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7、(2011·福建文综·T18)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课后拓展案】C层(研学班)

(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T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 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分)

第12课鸦片战争 参考答案

【预习自测】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注意时间:19世纪中期,“内部 事务成分火急”是指太平天国运动;由此判断D项应为正确答案。英法提出“修约”要求是在1854年。

2、【答案】D解析:从革命史观角度是说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但客观上却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逐渐的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接受到了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两种文明形态开始碰撞,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故ABC说法均正确,D错误,从社会史观上说,主要指鸦片战争引起人们生活及习俗的变化,而不是民族工业兴起,民族工业兴起应该是从现代化史观说的。

3、【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其影响就是使中国开始打破闭关锁国的局面,被迫走向开放的知识内容。因此正确答案是《南京条约》

4、【答案】B解析: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侵略中国是必然的,费正清的观点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抹杀了战争的实质。AC不对,材料中无从体现;D不对,虽然体现了全球史观的角度,但不能说正确,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毕竟是侵略战争,《南京条约》等跳跃也属于不平等条约。故选择B。

【课内探究案】

A.“御园火”是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五口通商”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应为鸦片战争)

C.该诗描述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该诗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当堂检测】

1、【解析】选B。材料涉及厦门、宁波、上海的开放通商,应该是指第一次鸦片战争,A错误。对英国割占香港岛的行为清政府称为“赏借”,显然仍有天朝上国的思想,B正确。材料中清政府主要在通商、赔款方面等作出了让步,并未在根本上丧失国家主权,C错误。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解析】选D。解答本题时,首先必须全面获取“举国争言洋务”“兴利之治”“银行”“邮政”“商局”及“商务大臣”等有效信息,说明中国当时面临重大社会危机,更多的中国人关注中国命运,认识到学习西方是不可扭转的趋势,而这一民族觉悟的形成应该是一个过程,由此判断D正确。洋务派虽然大办洋务,但只是少数人在兴办,并没有达到“举国”的程度,而且业务也没有那么广泛。

3、【解析】选C。1943年中国取消了列强的治外法权,这是中国在维护主权方面取得的成果,由此可知A表述错误。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而不是世界强国,B可以排除。近代中国从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巴黎和会上敢于向列强说“不”,再到民国时期收回国家的司法主权,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外交逐渐自强,故C正确。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因此D不正确。

4、【解析】选D。根据《天津条约》的规定,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故D符合题意。A权益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应为英、法两国获取,B、C侵略权益则分别出自后来的《辛丑条约》和《马关条约》,故三项均不符合题目要求。

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有不同的观点,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以走私鸦片被禁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故只A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标准。

6、【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规定了“最惠国待遇”,清政府开放上海等为通商口岸,故A、 C不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设立总理衙门,故D不正确。“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表明欧洲列强希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故选B。

7、【解析】选D。从关键句“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可见林则徐清楚表明,中国的财富,宁可“损上益下”,也不可“漏向外洋”,为侵略者提供资金,这更是当务之急。A、B只从材料侧面反映了问题,属于鸦片带来的危害,但不是题干强调的“最大危害”,排除;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与材料中的“何妨损上益下”相违背,排除;故选D。

【课后拓展案】

【答案】(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2)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

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高三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三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1)国际:①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市场,企图通过"修约"扩大侵华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

②1856年3月,英法与俄的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使英法得以腾出手来发动侵华战争。

(2)国内:①清政府正倾尽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②清政府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心怀疑惧,拒绝修约──直接原因。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集团,开始分化。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同时,中国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比较

★(1)相同点:

①都是列强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③两次战争中,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都是迫使清最高统治者出逃。

③都曾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

④都迫使清政府屈服,促进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2)不同点:

①发生时代背景不同,前者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后者发生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②战争的直接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后者是以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侵略利益。

③战争的结果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不同,后者较前者危害更大,影响更深,使中国社会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说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继续:

①从背景及西方列强的根本目的看,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满足鸦片战争所获得的权益;

②从战争的结果看,清政府被打败,被迫签订了新的不平等条约,满足了战前它们修约的要求;

③从战争的发动者看,实际上仍是以英国为主,这也说明是继续。

扩大:

①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只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

②开通商口岸增多。第一次开5处,第二次增开11处。

③破坏了中国更多的主权,第一次破坏了中国的独立以及关税自主权和司法权,外国领事进驻通商口岸;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清朝都城北京,可直接与清政府交涉,还取得了在长江自由航行军舰等权利。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全方位剧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剧变的原因:

19世纪前期,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接近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上升时期。而这时的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已显示出衰落趋势。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日益卷入资本主义的漩涡中来,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鸦片战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中国社会的剧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鸦片战争的影响”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分析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①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开创了侵略者在中国获得割地、赔款、开口通商的恶例,使中国的领土、关税、司法等主权遭到破坏。
②鸦片战争的影响是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难点分析:
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半殖民地"、"半封建"等。这些专有名词学生平时接触较少,在理解上会有一定困难。

教材地位分析:
鸦片战争后,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推理的方法,从不同领域探究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剧变,得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quot;这一论断,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时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关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教学建议:
为便于学生理解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在讲授《天津条约》时,建议教师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把《天津条约》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教师提出下列问题:
(1)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
(2)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
(3)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然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二是再按照教学参考书的提示分别分析这些增加的内容有什么危害。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此外,还应该强调战争再起的原因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以激发学生对西方列强野蛮行径的憎恶感。《北京条约》的讲授同《天津条约》。关于"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简单讲完两国趁火打劫的目的后,直接提问:美法两国从这两个条约中又得到了什么新的权利呢?英国是否同时享有这些权利呢?为什么?从中促使学生学会比较的能力,也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危害。

关于"中英《南京条约》"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讲完《南京条约》的签订后,指导学生看书,依次分析以下三个问题:《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所有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然后利用扩展资料,给出相关专有名词的定义。

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

重点:(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2)鸦片战争的影响。
难点:(1)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2)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其原因。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首先介绍条约签定情况,然后学生看书,分析《南京条约》内容有什么?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对前两个问题能够回答完整,但对后两个问题回答不完整。根据情况加以补充如下: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香港岛由一个荒凉的渔村变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货物转运站和海军基地。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开口通商,损害了中国贸易主权,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协定关税,表明关税税则中国不能自己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教师首先介绍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这两个《南京条约》的附件的内容,并加以简单概括,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危害。学生由于对《南京条约》的分析刚完成,所以对附件的分析较为简单。教师稍微做出补充即可。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阅读课本内容,分析下面的问题:美法两国从这两个条约中得到的新的权利呢有什么?英国是否同时享有这些权利呢?为什么?学生回答较为容易。
教师强调,在中美《望厦条约》中不仅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对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问题的规定比英国的条约更具体,更多的损害了中国主权。《望厦条约》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的范本。以加深认识。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师提出下列思考题: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性质是什么?第二,鸦片战争前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第三,鸦片战争后政治、经济方面有何变化?由学生分析。题目较难,学生说不到之处,由教师视情况加以补充说明并简单介绍"半殖民地"和"半封建"这两个名词如下:
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国家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第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疯狂的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原有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标志有两个:其一,在外国大量倾销商品的过程中,家庭手工业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其二,使中国的生产、贸易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这样的社会还能说是封建社会吗?下面介绍两个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从这个概念出发,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这个变化就是由鸦片战争开始的。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教师提出思考题:鸦片战争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鸦片战争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学生回答较为容易,但对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理解有些困难。教师应加补充。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教师提出下列思考题:人民的革命任务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何变化?学生回答较为容易。
最后教师小结。

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

1.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该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危害?
答案:(1)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使香港岛从此远离祖国怀抱达百余年之久。
(2)赔款2100万银元,使清政府的财政更加困难,为了支付战争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加紧搜刮人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巨额赔款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加了资本。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了英国加紧对华进行商品输出,造成中国东南沿海手工业大量破产,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不仅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而且使得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
2.举例说明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哪些规定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主权?
答案: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允许美国兵船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一、鸦片战争的结果——近代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南京条约》
(1)时间:1842年8月。
(2)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南京条约》附件
(1)签订:1843,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2)主要内容:英国从中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中美《望厦条约》
(1)时间:1844年。
(2)主要内容
①美国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
②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
③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4.中法《黄埔条约》
(1)时间:1844年冬。
(2)主要内容
①法国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
②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要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
二、鸦片战争的影响
1.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革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近代史由此开端。

1.英国在《南京条约》附件中取得的权利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1)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从此英国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始享受“治外法权”,这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2)英国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从此中国给予其他列强的特权,英国可以依据这一特权“一体均沾”,有利于英国进一步加深和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3)英国取得了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这项特权的取得,更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2.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政治上,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对中国社会矛盾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
历史时期的变化: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近代史由此开端。

[例题]铜钱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种广泛流通的货币。清代采用银、钱并用的货币制度。百姓出卖劳动产品得到的是铜钱,按市场比价折合成白银向国家纳税。清中期以前,银钱比价基本平稳(1两白银=1000文铜钱)。鸦片战争之前以及战后,银钱比价从1000文攀升至1300文、1400文、1600文甚至更高,出现空前严重的银荒(银贵钱贱)。试分析其原因及社会影响。
剖析:本题选自2002江苏、河南大综合高考试题,以银钱兑换作为切入点,考查银贵钱贱这一历史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原因和社会影响。在清代,民间使用的多是铜钱,但完粮纳税却是用银两。正常情况下,银两比价是固定的。但由于鸦片泛滥和战后的赔款,造成了白银的大量外流(赔款都是用白银支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白银的吃紧和银荒。银贵钱贱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当时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反映。在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时,要通过战前鸦片泛滥和战后赔款来进行概括。可从对清朝政治的危害和农民负担的加重等方面说明影响。
参考答案:原因:①鸦片输入;②战后战争赔款。
社会影响:①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②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一、选择题
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3题:
1.《南京条约》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
A.珠江流域
B.长江口以南沿海地区
C.长江流域
D.长江口以北沿海地区
答案:B
2.下列规定最能体现英国侵略欲望的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赔款2100万银元
C.开放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特征的认识和理解能力。鸦片战争发生时,资本主义处于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其对外扩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商品输出的需求。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目的在于打开中国的市场,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有关商品输出的规定仅有C、D两项,比较这两项,显然D项更符合题目要求,因为在协定关税的情况下,大大降低了英国输华商品的税率,有利于英国打开中国的市场。
答案:D
3.这一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而言最严重的危害是
A.刺激了列强的侵华欲望
B.使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促使封建自然经济解体
D.使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
答案:D
继《南京条约》之后,1843~1844年列强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根据相关知识回答4~6题:
4.英国通过《南京条约》的附件取得的特权有
①片面的最惠国待遇②领事裁判权③鸦片贸易合法化④在通商口岸租赁房屋、土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教材重要知识的识记能力。《南京条约》的附件中,没有涉及有关鸦片的规定,因此,凡是带③的选项都是错误的。
答案:B
5.在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严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的规定是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五口通商
D.协定关税
答案:A
6.西方列强取得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权益,始于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虎门条约》的签订
C.《黄埔条约》的签订
D.《望厦条约》的签订
答案:C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相关知识回答7~8题:
7.“半殖民地”主要是指
A.中国的经济成为列强经济的附庸
B.中国政府变成了列强统治和侵略中国的工具
C.中国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
D.外国资本主义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半殖民地这一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之所以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主权开始受到侵犯,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丧失。A、B、D三项叙述的内容,不符合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实际情况。
答案:C
8.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不包括
A.中国国内主要阶级地位的转变
B.社会性质的转变
C.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D.中国革命性质的转变
分析: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仍是中国社会统治阶级,农民阶级仍是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因此,A项的内容是不正确的。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英国商务监督或总领事,将遵本国政府的命令,任意制定规则和章程,并设立法庭,以管理侨华的英国臣民,如有任何英国臣民被控犯罪,他将受监督和总领事为此目的所设法庭审理,如果他讯明有罪,则他的处罚应听由英国政府或它的官宪处理”。
——1840年2月20日《巴麦尊子爵(英外交大臣)
致奉命与中国政府交涉的全权公使函》
材料2“关于刑民事案件管辖这一问题,我愿唤起你的注意,最好是能以环境所能许可的一种正式方法,争取中国同意,英国当局对英国臣民这一类案件中的绝对管辖权。”
——1843年1月4日《阿伯丁伯爵致亨利璞鼎查爵士函》
材料3“凡英商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下同)处投禀,管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人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内容是否相同?依据材料概括,英国想从中国得到什么特权?材料中的哪句话最能代表这种特权?
(2)从材料1、2的时间上来看,英国为什么两次提及此事?材料2中的“所能许可的这种正式方法,争取中国的同意”指的是什么?
(3)英国在什么时间依据什么条约取得了这种特权?这种特权损害了中国的哪项主权?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南京条约》附件的认识,涉及到材料的处理、比较、分析、判断、概括以及文字表述等多项能力。回答时,应首先结合问题的要求阅读材料,找出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按题目要求加以简单的概括,形成答案。分析时要注意材料1的中心内容,主要是涉及中国的司法主权,材料2也是针对这一问题,材料3的内容表明英国已成功地实现了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愿望,根据所学知识,很容易联想到领事裁判权问题。另外,解答时要注意材料出处中提及的两个时间,第一个时间表明,材料1是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前;第二个时间表明材料2是在《南京条约》附件签订前,这两个时间是解决第三问的关键所在。
参考答案:(1)相同。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材料2中的“绝对管辖权”。
(2)因为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国未能取得领事裁判权,所以在1843年英国政府又指示英国代表向清政府索取这一特权。指强迫清政府在不平等条约中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3)1843年,《南京条约》的附件。司法主权。
10.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深刻影响。请回答:
(1)列强为什么要求取得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权利?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了怎样的破坏?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3)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最严重的影响是什么?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教材基本知识的理解和驾驭程度。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分析英国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军事侵略以及文化侵略之间的关系。无论什么侵略形式,都是为其侵略中国的根本目的服务的。第(2)问在回答时,不要忘记了《南京条约》附件中的有关外国有权在中国通商口岸租赁房屋、土地以及永久居住的特权等有关规定。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最严重的影响,还是要从社会性质的变化入手思考。
参考答案:(1)用宗教麻痹中国人民的斗志,为其政治经济侵略服务。
(2)通过中英《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1843年,又通过《南京条约》的附件取得了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并依据这一特权在中国建立租界,形成“国中之国”,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
(3)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最严重的影响是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东方明珠”香港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位于珠江口南侧,总面积1092平方公里,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南方的重要门户,是通向东南亚、澳、欧、非、美洲的中转港,和美国的旧金山、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并称为三大天然良港,是国际贸易的金融中心,被称为“东方明珠”。
1841年初,英国扩大侵略战争,1841年1月25日,飘扬着“米”字旗的英国战舰在船长拜尔秋的率领下,耀武扬威地开进了美丽的香港岛。香港岛就这样被英军占领了,此时离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还有一年零七个月。
香港岛被占的消息传回白金汉宫时,英国统治者为此弹冠相庆,女王维多利亚和她的丈夫甚至想把女儿命名为“香港公主”。
为了达到长期占有的目的,1842年,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后,强迫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在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字。英国以条约为依据割占了香港岛。英国人的狂喜之情是难以言表的。一位军官在回忆这一过程时,用大写字母写了一句得意的话:
CHINAHASBEENCONQUEREDBYAWOMAN
“中国人被一女人(指英国女王)征服了!”
1856年,英国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又“割让”给英国。1895年,英国又乘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之机,于1898年和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及附近200多个岛屿(后统称为“新界”),租期为99年。
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届政府,均未承认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1949年,中国大陆即将全部解放之机,中共中央对香港问题作出了一个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决策:“暂不收回,维持现状”,“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实际上,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要利用香港来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让香港成为内地通往东南亚和西方世界的一个窗口。1979年,邓小平向港督麦理浩指出,香港要收回,可通过谈判解决。在“一国两制”的思想指引下,经过两国外交上的较量和中国对原则问题的坚持,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零时起,中国如期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2.白银、银两、纹银、银色、银元
白银是银的通称;银两是称量白银的货币单位;纹银是清代法定的一种银两标准成色,其他银两,须按成色折合计算;银色又称成色,是银质货币、饰品和器物的含银纯度,清代银两成色的鉴定是以纯银成色为一千作为标准的,银两成色依次可分为纯银(千分之千)、足银(千分之九百九十以上)、纹银(千分之九百三十以上)、标准银(千分之九百以上);银元是大型银币的统称,最初为外来货币,也称洋钱、番银、花边银或大洋,十五世纪开始铸于欧洲,十六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铸造,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开始流入中国,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2100万(银)元,其货币单位“元”是指西班牙银元,每枚重约7钱2分。从道光年间起,中国东南沿海有些省份开始仿造银元,1889年清政府正式官铸银元,背面有蟠龙图文,俗称“龙洋”;1912年开铸孙中山半身侧面像的开国纪念币,1914年铸造有袁世凯像的新银币,俗称“袁大头”,1933年铸有帆船图案的银币,俗称“船洋”,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禁止银元流通。

研究课题:香港今昔的历史启示。
活动方式:
1.分析清政府割让香港岛的原因。
2.分析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原因。
3.搜集有关当今香港繁荣、稳定和发展的有关材料。
4.召开专题讨论会,交流心得,谈谈从香港的历史沧桑中得出的历史启示。
有关指导:
1.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最基本的道理。香港被英国侵占,是旧中国落后的恶果。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这是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根本原因。
2.香港的回归,彻底洗刷了中国的百年耻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认真学习最新科学文化知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教学思路导析
1.教材框架
2.重点难点
鸦片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和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各领域的影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本节在阐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时,涉及到一系列概念,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等,正确理解这些概念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
重要概念阐释
1.领事裁判权
领事裁判权也被称为“治外法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1843年英国通过《五口通商章程》首先在中国攫取到该项非法特权,据此特权,英国在华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约束和法院审判,在中国犯了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只受英国领事依照英国法律审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随后,美、法、俄等国也取得了此种特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2.片面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及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它的取得必须有条约(通常为商务条约)根据,条约中规定这种待遇的条文称《最惠国条款》。这种待遇一般是相互给予的,其享受范围可由缔约国双方协议确定。这是发展国际间正常贸易和消除贸易歧视的一种手段。但鸦片战争后中国与外国所订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外国才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侵入一个独立国家,夺取侵略权益,从政治经济上加以控制,使其国家主权遭到破坏,丧失独立自主地位,成为虽有本国政府但主权已不完整的国家。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用武力打开一个国家的大门以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输出商品和资本,掠夺原料,将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使其自然经济解体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形成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不能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的、一半是封建的,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开始于鸦片战争,形成于二十世纪初《辛丑条约》的签订,结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教材材料运用
1.阅读下列材料:
“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的《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的门户。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
回答:
(1)为什么说《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的门户?
(2)怎样理解“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
参考答案:(1)中英《南京条约》除割地赔款内容外,还有开放五口、协定关税的规定,英国还在附件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特权等,这就大大破坏了中国主权,也有利于外国经济侵略。
(2)因为中美《望厦条约》规定美国除享有英国取得的特权外,还扩大了其他侵略权益,如美国兵船可到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美国人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英法等国同样享有美国所取得的特权。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战后(鸦片战争)短短几年,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值的70%以上,增加了4倍多。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门”。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销减大半”。
材料2外国人还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
根据材料,概括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并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商品大量倾销到中国,特别是英国的棉纺织品增长迅猛,直接冲击了中国的手工业,南方沿海的纺织业首当其冲,造成中国的手工业者破产;同时,西方列强加强了对中国农业的掠夺,收购大量农产品,刺激了中国某些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以上可以看到,鸦片战争后,一方面西方商品输入增加,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掠夺中国原料,逐步把中国变成了资本主义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同时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文献资料导读
1.《南京条约》摘录
一、凡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及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
一、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旧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
……
一、凡系大英国人,无论本国、属国军民等,今在中国所管辖各地方被禁者,大清皇帝准即释放。
二、凡系中国人,前往英人所据之邑居住者,或与英人有来往者,或有跟随及俟候英国官人者,由大皇帝俯降御旨,誉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
按:本材料的内容主要包括《南京条约》有关英国割占香港岛、中英贸易等方面的规定。通过该材料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南京条约》危害的认识,这个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司法主权。同时,从对该条约内容的进一步分析中,能够更加明确英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而“大皇帝”等词语也反映出清政府的自高自大,愚昧无知。
2.有关外国侵略者侵犯中国司法权的材料
材料1“英国商务监督或总领事,将遵奉本国政府的命令,任意制定规则和章程,并设置法庭,以管理侨华的英国臣民;如有英国臣民被控犯罪,他将受监督和总领事为此目的所设法庭审理;如果他讯明有罪,则他的处罚应听由英国政府或他的官宪处理。”
——《巴麦尊子爵致奉命与中国政府交涉的全权代表函》(1840.2.20)
材料2“关于刑民事管辖这一问题,我愿唤起你的注意,最好是能以环境所能许可的一种正式方法,争取中国同意,英国当局对英臣民这一类案件中的绝对管辖权。”
——《阿伯丁伯爵致亨利璞鼎查爵士函》(1843.1.4)
材料3“凡英商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处投禀,管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五口通商章程》
按:上述材料反映了英国在鸦片战争后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向清政府索取司法特权的历史史实。在中国土地上,外国人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是否触犯了法律要由其本国领事来裁定,这就是所谓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司法权,并纵容了外国侵略者的侵略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