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鸦片战争学案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3

鸦片战争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鸦片战争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10课鸦片战争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理解本单元包括这课沿着两条线索展开:既是西方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又是中国人民反抗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

2、过程与方法:掌握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运用问题进行探究,学会运用发展联系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和价值观:深刻认识西方列强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对中国带来的殖民主义灾难,并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艰苦斗争的民族精神。

1.教学重点:战争的原因,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内容。

2.教学难点:联系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

1课时

导入新课:这3件珍贵而且饱含着中华民族百余年血泪的文物分别叫做牛首、虎首、猴首,出自于圆明园,2002年,它们在嘉士德和苏富比两家拍卖行在香港举行的拍卖会上公开露面,无数华夏子孙为此震惊、愤慨、抗议;国家文物局也严正申明,要求两家拍卖公司停止拍卖。但正义的呼声竟没有得到回应,为防止国宝再次流失,保利集团到现场参与竞拍,并以3317万港币竞拍成功。历经140年历史沧桑之后,这三件文物终于重归故里。

 思考与判断:百年的中国屈辱史是从何时开始的?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教训?

一、鸦片战争(1840—1842)

(一)历史背景:战争爆发前中国与世界

1、清政府:危机四伏

2、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列强:蓬勃发展

思考: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怎样处理与中国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回答:西方列强为了发展工业革命,要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成为他们觊觎的对象。实质上想要打开中国的大门。

思考:英国所采取的对华步骤:

1、首先与中国展开正常的贸易往来:“敲门”。

2、英国开始对中国进行鸦片走私:“推门”。

3、英国的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特别是严重危害了清王朝统治。中国开始了禁烟运动(高潮是虎门销烟)中英两国的民族矛盾迅速激化,英国借此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砸门”

拓展: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请大家结合史实对此进行判断。

(二)、战争经过:

1、爆发标志:1840年6月,英国舰队驶入广东海面进行挑衅。

2、过程: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初,清政府由被迫抵抗转向妥协投降

第二阶段:1841初—1842年8月,英国开始扩大战争,清政府最终屈服求和。

1:在整个鸦片战争中,与清政府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人民的反抗。

请列举中国人民反抗的表现:

2:结合各方面的因素,思考中国为什么会输掉这场战争?战争结果又说明了什么?

(三)、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1、结果:以《南京条约》为代表的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定

2、影响:中国进入近代历史,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鸦片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一)原因:思考西方列强为什么很快对中国又发动了新的战争?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仍然是想要打开中国大门和市场。

过程:

(二)结果和影响:

1、结果:《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定以及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2、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了。

战争名称

起止时间

原因

发动者

结果和影响

中国人民的反抗

清政府的态度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矛盾;中国人民从此担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例1]我们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依据是

A.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B.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中国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D.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解析]本题属于以果找因的因果关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造成的主要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变化的分析能力。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巨大,导致中国社会发生剧变,而一个国家最大的变化首先应该是社会性质的变化,正是社会性质的改变,导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人民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而D项革命性质的变化是由革命任务的变化所决定的。

[答案]B

2.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客观原因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综合国力强大;主观原因是清王朝的腐朽落后;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例2]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表明了

腐朽的封建主义是无法与新兴的资本主义抗衡的 落后就要挨打 清王朝的统治处于崩溃边缘 工业革命是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A.B.C.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国情的掌握。运用对比法比较战争爆发时中、英两国国情即可得出相关的结论:英国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均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推断出中国失败的客观原因;而中国政府的腐败是主观原因,综合分析客观、主观原因可得出根本原因。而选项中清王朝统治处于“崩溃边缘”的说法不是很准确。

[答案]B

3.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继续: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扩大:侵略国家增多,由英国一国扩大为四国侵略区域扩大,由东南沿海扩大到中国北部沿海各省以及内地主权丧失更多,由领海主权丧失扩大到内河航运权的丧失领土割占更多影响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例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A.两次战争都是由英法发动的 B.两次战争都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C.两次战争中清政府都被迫签订了卖国条约D.两次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相同

[解析]比较战争的共同点首先应该从战争发动的目的来把握。两次鸦片战争的本质相同点在于列强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为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服务。

[答案]D

相关推荐

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鸦片战争的影响”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分析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①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开创了侵略者在中国获得割地、赔款、开口通商的恶例,使中国的领土、关税、司法等主权遭到破坏。
②鸦片战争的影响是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难点分析:
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半殖民地"、"半封建"等。这些专有名词学生平时接触较少,在理解上会有一定困难。

教材地位分析:
鸦片战争后,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推理的方法,从不同领域探究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剧变,得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quot;这一论断,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时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关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教学建议:
为便于学生理解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在讲授《天津条约》时,建议教师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把《天津条约》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教师提出下列问题:
(1)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
(2)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
(3)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然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二是再按照教学参考书的提示分别分析这些增加的内容有什么危害。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此外,还应该强调战争再起的原因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以激发学生对西方列强野蛮行径的憎恶感。《北京条约》的讲授同《天津条约》。关于"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简单讲完两国趁火打劫的目的后,直接提问:美法两国从这两个条约中又得到了什么新的权利呢?英国是否同时享有这些权利呢?为什么?从中促使学生学会比较的能力,也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危害。

关于"中英《南京条约》"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讲完《南京条约》的签订后,指导学生看书,依次分析以下三个问题:《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所有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然后利用扩展资料,给出相关专有名词的定义。

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

重点:(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2)鸦片战争的影响。
难点:(1)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2)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其原因。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首先介绍条约签定情况,然后学生看书,分析《南京条约》内容有什么?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对前两个问题能够回答完整,但对后两个问题回答不完整。根据情况加以补充如下: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香港岛由一个荒凉的渔村变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货物转运站和海军基地。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开口通商,损害了中国贸易主权,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协定关税,表明关税税则中国不能自己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教师首先介绍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这两个《南京条约》的附件的内容,并加以简单概括,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危害。学生由于对《南京条约》的分析刚完成,所以对附件的分析较为简单。教师稍微做出补充即可。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阅读课本内容,分析下面的问题:美法两国从这两个条约中得到的新的权利呢有什么?英国是否同时享有这些权利呢?为什么?学生回答较为容易。
教师强调,在中美《望厦条约》中不仅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对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问题的规定比英国的条约更具体,更多的损害了中国主权。《望厦条约》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的范本。以加深认识。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师提出下列思考题: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性质是什么?第二,鸦片战争前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第三,鸦片战争后政治、经济方面有何变化?由学生分析。题目较难,学生说不到之处,由教师视情况加以补充说明并简单介绍"半殖民地"和"半封建"这两个名词如下:
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国家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第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疯狂的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原有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标志有两个:其一,在外国大量倾销商品的过程中,家庭手工业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其二,使中国的生产、贸易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这样的社会还能说是封建社会吗?下面介绍两个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从这个概念出发,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这个变化就是由鸦片战争开始的。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教师提出思考题:鸦片战争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鸦片战争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学生回答较为容易,但对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理解有些困难。教师应加补充。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教师提出下列思考题:人民的革命任务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何变化?学生回答较为容易。
最后教师小结。

鸦片战争导与练


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导与练

一、“闭关锁国”政策的分析
1.“闭关锁国”政策:指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
2.社会根源:既是小农经济和封建主义劣根性的产物,也是清政府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3.实施原因
(1)是自然经济特点的反映。封建自然经济比较稳定,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商品,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2)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影响。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威胁其统治。
(3)清政府的民族狭隘性。清政府时刻防范汉族人民,防止中外结成反清同盟,不得不采取闭关政策。
4.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侵略活动,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发展。
(2)限制了中外之间的正常交往,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拉大了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科技水平差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4)闭关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只能妨碍自身的发展,造成了统治阶级的愚昧无知,使中国近代不断遭到侵略。
邓小平曾对此作了恰当的概括:“任何国家要发展起来,闭关自守就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二、鸦片战争对中国封建国家主权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改变了清政府的国家主权地位,表现是:
1.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英国割占香港岛;后列强又在通商口岸设立“租界”。
2.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被剥夺。战后西方列强取得了协定关税的特权,强迫中国实行“值百抽五”的低税率。
3.中国的海关主权遭到严重破坏。清政府允许侵略者兵舰和商船巡行于各口。
4.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条约,英国首先取得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5.利于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取消天主教禁令,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取得了“自由传教”的权利。
6.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了清政府给一个国家的特权和利益,其他国都可以享受。此外,条约虽未提到“鸦片贸易”,但鸦片贸易实际上已得到清政府的默认。
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危害
1.《南京条约》
(1)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使它成为英国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基地,使香港岛从此远离祖国怀抱长达百余年之久。
(2)赔款2100万银元。使得清政府的财政更加困难,为支付战争赔款,不得不加紧搜刮人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积累。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使我国东南沿海门户打开,使得英法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造成中国东南沿海手工业大量破产,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不仅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而且使得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
清朝官员董宗远在上奏道光帝时认为签订《南京条约》:“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自此多事矣”。
2.《南京条约》附件
(1)中英《五口通商章程》①降低关税税率为5%──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的作用。②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2)中英《虎门条约》①片面最惠国待遇──便利外国侵略者获得更多权益,降低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损害了中国应得利益。②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为以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
3.中美《望厦条约》
(1)使美国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
(2)美国兵船可任意进入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领海主权。
(3)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便利了美国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4.中法《黄埔条约》法国除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外,同时还取得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及其坟地的特权。

一、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当时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极力扩大海外市场,开拓殖民地。而封建统治下日趋没落的中国,必然成为它们的侵略对象。中英之间鸦片问题上的冲突,仅仅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没有这种冲突战争也将因其他借口而发生。
二、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在于腐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英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列强,蓄意打开中国市场,对战争是预谋已久。而中国方面:
1.清朝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统治者又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
2.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战和不定,组织抵抗不力。
3.清政府长期以来与人民处于对抗地位,使得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反侵略力量不能充分发挥。尽管军民奋起抵抗,但无力扭转败局。
三、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政治上: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2.经济上: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3.阶级关系上:鸦片战争过程中的巨额开支,以及对英国的战争赔款,最终都加到人民头上。同时贪官土豪的勒索和盘剥,导致本已尖锐的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国运动。
4.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5.社会矛盾上: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
(1)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3)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2.扩大
(1)从战争进程来看:①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②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两年多;第二次延续达四年之久。③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④订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与英、法、美、俄等四国共签订了七个条约。
(2)从危害和影响来看:①开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开5口,割香港岛;第二次增开11处,英增割九龙司,沙俄割去我国东北、西北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②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第一次,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和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进入中国内地。③同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鸦片战争博物馆“虎门销烟”重新开放
记者2011年6月24日从广东东莞鸦片战争博物馆获悉,闭馆2年多、重新布展的《虎门销烟》主馆正式完工,对外开放。数百件真实可贵、鲜为人知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料和历史场景在《虎门销烟》主馆再现。专家称,《虎门销烟》新馆在目前中国纪念馆的展陈水平中,至少领先5年。
据介绍,作为鸦片战争博物馆的重要展陈,新的《虎门销烟》主馆面积2300平方米,展线长度450米,分为序厅、鸦片由来、鸦片贸易、禁烟历程、虎门销烟、尾声六个部分,通过280多幅历史图片、240余件套文物、10个大小景观、数幅油画和国画,形象地展示了虎门销烟壮举,再现172年前历史事件。
《虎门销烟》展馆开放后,200多件珍贵文物将首次与游客见面,其中包括鸦片战争前期,从英国、美国等国输入中国的一些银器、漆器及象牙雕刻物;还有鸦片战争时,描绘大批中国人吸食鸦片后、显露惨状的外销画卷及外销瓷器;还有一大批材质各异的鸦片烟枪和吸食鸦片的烟具。
鸦片战争博物馆负责人表示,为了让新的《虎门销烟》展览内容更加丰富,工作人员经过多年努力,一方面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关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文献档案和史料,走访大量的文物专家和收藏家,丰富《虎门销烟》展览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走访国内外的文物收藏家、文物专家,通过他们的帮助,在英国、美国及香港、澳门等地征集到了百余件鲜为人知的、真实反映林则徐销烟及鸦片对国人产生危害的文物。
从事纪念馆展陈工作40余年的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前副馆长俞乐滨对《虎门销烟》展馆非常赞赏,他称,《虎门销烟》展陈了大量充实的文物实物、文献资料、历史照片等,并恰当发挥利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可以说是中国纪念馆的明珠,她的展陈水平就目前中国纪念馆展陈水平而言,至少领先5年。

1.通过学习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影响等重要史实,初步理解中国近代历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
2.探究鸦片战争爆发及失败的原因,通过总结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分析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及其特征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帝国主义入侵封建国家后,封建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因素得到一定发展;国家形式上保持独立和主权,而实际上政治、经济都被帝国主义所控制的社会形态。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社会经济看,封建的自然经济由于资本入侵而开始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仍然是广大农村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城市资本主义开始发展,占优势的是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受着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同时又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力量比较软弱。从政治上看,国家形式上仍保持独立和主权,但领土已不完整,外国可以设租界,成为国中国,国家的政治、经济大权都受帝国主义的控制,成为半殖民地国家。半殖民地国家或者受一个帝国主义控制,或者受几个帝国主义控制,在国内形成代表不同利益的官僚买办集团。中国是受着几个帝国主义侵略和控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英国对华进行鸦片走私的直接动机是
A.扭转对华贸易逆差B.把中国变成其鸦片销售市场
C.用鸦片来毒害中国民众D.制造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
2.右表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白银兑换制钱数的统计表。造成表格内数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腐败,贪污成风
B.清政府国库空虚,加重赋税
C.小农经济破产,物价波动
D.鸦片走私贸易使中国大量白银外流,银价上涨
3.近代史上,南京和天津这两个城市分别是在哪两个不平等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
A.《南京条约》、《天津条约》B.《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北京条约》D.《天津条约》、《瑷珲条约》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
①美国②英国③法国④俄国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5.下列条约中,均有割地、赔款、开埠通商条款的有
①《南京条约》②《天津条约》③《北京条约》④《瑷珲条约》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
6.以下各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的是 
A.割占香港岛B.赔款2100万银元
C.中国开埠通商D.领事裁判权
7.领导了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的民族英雄是
A.戚继光 B.郑成功 
C.林则徐 D.邓世昌
8.下列各项最能有利于列强操纵清政府内政外交的是
A.外国公使驻京
B.准许华工出国 
C.外国舰船在沿海沿江各口岸通航
D.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9.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准确的说法是
A.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和经济上的半封建并存 
B.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
C.外国势力深入,国家主权丧失
D.我国丧失部分国家主权并且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成份
10.两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侵略者由东南沿海开始发动进攻
B.其目的都在于打开中国市场
C.都推进到清朝统治的中心地区
D.侵略者都以武力失败了清政府的抵抗
11.“这次战争的结果之一是通商口岸的开辟,由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由整个沿海深入内地。”这次战争是指
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英国与清政府签订的一个条约中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这个规定最主要的影响是
A.英国人在华犯罪可以逃避制裁B.按英国法律英人犯法难逃罪责
C.这一规定践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D.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双方都有利
13.马克思称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点的是
A.《天津条约》迫使清政府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以战争为主要手段
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14.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驻华公使:“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了的需要,新的贸易市场尚待进行”。1856年,法国外长指令法国驻华代办强调“商业关系的推广”,并说“这是一个关系到至高无尚权益的问题。”以上材料表明
A.英法决定用战争来扩大侵略权益 
B.英法希望加强与中国贸易往来
C.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英国在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5.马克思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里俄国得到的“好处”有
①俄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②割占中国东北大片领土③俄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经商④取得清政府赔款200万两白银
A.①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6.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A.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C.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迨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集》
材料二:凌青(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大使,林则徐的后人)1990年讲话:……一百五十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 当前,中国再次成为毒品的受害国;希望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禁毒事业。
──《全国禁毒展览漫画读本》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林则徐上书中,认为鸦片有哪些危害?
(2)结合健康课的有关知识回答鸦片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3)材料二中“光辉的一幕”指哪一历史事件?
(4)材料三的图表说明什么?面对这种状况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做?

1.A2.D3.B4.C5.C6.C7.C8.A9.D10.B11.A12.C13.B14.C15.D16.A
17.(1)鸦片对吸食者个人有害,更重要的是危及清王朝的统治。(2)鸦片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含有大量的吗啡和尼古丁,毒性很大,久吸上瘾且不易戒除。他可使人体力衰竭,精力消耗,意志萎靡,以至丧失生命。(3)“光辉的一幕”指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4)近年吸毒人员呈上升趋势。面对这种状况,社会各界都要关心支持禁毒事业,我们青少年应当“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同时作为一名合格公民有义务检举、揭发违法犯罪活动

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案


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案

[课标扫描]列举鸦片战争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知识清单](自主学习)
一、虎门销烟
1.时代背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
2.英国的鸦片走私:为了扭转对华贸易差。
3.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鸦片肆虐产生巨大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
(2)概况: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
海滩销毁。
(3)影响: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二、《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
1.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经过
(1)爆发: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结束: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结束。
3.《南京条约》
(1)时间:1842年8月
(2)内容:
①中国被迫开放、厦门、、宁波、五处为通商口岸。
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③协商关税
④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
(3)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2)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3)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856年10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1858年)和《》(1860年)。
4.影响
(1)中国的主权遭到更大的破坏。
(2)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3)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兴起。

[体系构建](教师点拨)
[情景剧场]
场景一鸦片战争期间,一清军将领想出一个对付英国军舰的办法,在猴子尾巴上挂上鞭炮,然后扔到军舰的甲板上。结果找不到一个可以把猴子扔到英国军舰上的人。
造成这一“天才设想”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场景二有一诗人叹道:“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场景三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写给家人的信说:“各处调到的兵,……毫无纪律。互斗杀人……夷兵抢夺十三洋行,官兵杂入其中,肩挑担负,千百成群,竟行遁去……从不闻清查一二。”
这段话说明了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哪一因素?

场景四下表是某同学找到的19世纪30、40年代中英部分武器装备的对比。
中国英国
步枪射程100米、射速(1—2发)/分钟射程200米、射速(3-4发)/分钟
火炮泥模制造、炮管杂质多、气孔气泡多铁模制造、镗床切削、膛壁光滑
火药硝含量过高、杂质过高、颗粒粗糙标准火药配方(硝78%、硫8%、碳14%)
由此分析中国战败的直接原因与根源。

场景五雨果在《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写到:“有一个世界的奇迹,这个奇迹名叫圆明园……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这是一件史无前例的惊人杰作。然而这个奇迹已经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劫掠,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对圆明园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洗劫,赃物由两个战胜者平分……我们使用教堂的宝库加起来也比不上这座光辉奇异的东方博物馆。”
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他如何看待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场景六2009年2月25日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在巴黎拍卖中国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法国拍卖行称愿通过拍卖助圆明园兽首回归中国,两个兽首分别以一千四百万欧元的价格被买家买走。对此,中国方面表示强烈反对,中方反对的原因是什么?

附录:根据按照国际战争法规定,“无军事上的必要,非法和恣意地广泛破坏和侵占财产”属于战争罪。它和一般民、刑事案件不同,战争中掠取的赃物既不是民法中的“不当得利”,也不受刑法中的时效限制。一切战争罪犯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必须受到法律制裁,其掠夺的财产不管藏在哪里都必须追回。也就是说,这些文物的所有权理应属于中国。

[辩论比赛]
关于鸦片战争,不同的人占在不同的立场上,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观点一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1)“陈腐世界的代表”“贱买贵卖的特权”“对联式悲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观点二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2)费正清的观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

观点三
材料一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拒绝为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的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唐吉诃德了。”
材料三莫克维卡在信中还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3)材料一中的“反对派”为何反对政府的政策?(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4)据材料二概括莫克维卡表达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观点四有人认为: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促使中国走出落后的“田园牧歌”式的农耕社会,开始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化。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度,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第10课鸦片战争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10课鸦片战争》,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10课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
列举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鸦片战争
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根本原因
虎门销烟——借口
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并实行
闭关锁国政策→英国对华贸易出现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人民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并在虎门销烟→英国侵略中国
2、经过:1840、6——1842、8
△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进行进行过哪些英勇的反抗?
①林则徐在广东防御严密,使英军无隙可乘
②厦门守军英勇奋战,击退英军
③镇江战役中,清军满族将领海龄率守军浴血奋战,
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3、结果:中国战败,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割地:香港岛
赔款:2100万元
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协定关税
3、结果:中国战败,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割地:香港岛
赔款:2100万元
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协定关税
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①半殖民地: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领土和主权
②半封建:各方面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打开中国更多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借口:英法美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拒
2、过程:1856年——1858年——1860年
3、结果:
允许外国公使驻京
增开10处通商口岸
①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允许列强贩卖华工
③俄国趁火打劫,割走中国东北大片领土

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损害
4、影响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派公开勾结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与鸦片战争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有何表现?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割地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
赔款2100万元(银元)1600万两白银
开埠5处:长江以南沿海地区11处:全沿海、两岛、深入长江中游
传教沿海5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通航外国舰船可到沿海口岸外国舰船可到入长江各口岸
其它公使驻京、贩卖华工
△随堂练习——《全品》第10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10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