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纳税问题》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

发表时间:2021-11-23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纳税问题》数学教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纳税问题》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纳税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进行纳税的计算。

预习题:弄清什么是纳税?怎样纳税?纳税的意义是什么?(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纳税的一些资料;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2005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亿元。(进行纳税意识教育)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 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习

1.练习二的第1、2题。

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后练习,交流时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2.练习二第3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简单介绍个人所得税的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算式计算,然后交流。

四、拓展提高

1.练习二的第4题。

我国2005年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不超过500元的 5%

超过500元~2000元的   10%

超过2000元~5000元的  15%

------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在这道题中,李明的妈妈应纳税的收入是1800元吗?为什么?全班展开讨论李明妈妈的纳税的收入应为多少元?税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2500元,应纳税额为多少?他的税率又是多少呢?

介绍分段纳税,最后让学生分别求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将三段不同的收税看作三个档次,先用总收入减去1600,看超过的部分是属于哪个档次,如果超过的部分少于500,属第一档次,用超出的部分乘以5%;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500小于2000就属第二档次,第一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再用(超出部分-500)乘10%,然后相加;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2000小于5000就属第三档次,第一、二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1500乘10%,(超出部分-2000)乘15%,再相加。

关键是这里第一、二档次的,要全额交税。

五、课堂回顾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六、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纳税问题

营业额×5%=营业税

60×5%=3(万元)

答:应缴纳营业税3万元。

爸爸月收入2500元,应分两段来纳税:

2500-1600=900元

500×5%=25元

(900-500)×10%=40元

25+40=65元

答:爸爸应缴纳个人所得税65元

小编推荐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利息问题》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利息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难点: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利息计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解决障碍。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从师生谈话中引出“压岁钱”的话题。

师:老师与你们一样大的时候,过年最开心的也是能拿压岁钱,那么你们现在过年一般能拿到多少压岁钱?

师: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压岁钱拿,但是不管多少,都是长辈对我们的关心。老师那时只拿很少压岁钱,也很开心。那么你们是如何处理压岁钱的呢?

2.联系生活,理解意义。

师:压岁钱有那么多,除了一部分消费外,多余的存银行。那么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储蓄的知识?

师:储蓄有定期和活期之分,定期储蓄的利率较高,就是拿到的什么比较多?(板书利息。)

师: 去年我存人一千元,今年到期取出1024元,哪一部分是利息呢?

师:那么存人的一千元又叫什么呢?(板书本金)

师:看来定期储蓄的利率比较高,定期储蓄中又分了一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整存整取。我们来看下这张表,你知道了些什么?

(出示例1的储蓄年利率表)

师小结:有关储蓄的知识有很多,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不少。

二、 新课教学

1、同学们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要利用这些知识来帮助亮亮解决他的小问题了,好吗?

出示例3。学生读题。应该选择哪种年利率来计算?为什么?交流展示。

2、完成试一试。

存款的利息必须纳税,纳税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座的同学长大之后都要依法进行纳税。那么亮亮应缴纳的利息税是多少元?亮亮实得利息多少元?

出示题目。5%的税率是指哪部分钱需要缴纳的?独立完成。

3、完成练一练。出示题目。要求学生分别求出一年期和三年期的应得利息和缴纳利息税后的实得利息。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掌握了什么本领?

什么是利息?什么是本金?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

根据刚才的交流,你认为应如何计算利息?

四、说明补充:

如果你购买的是国库卷和建设债券不仅仅可以用来支持国家的发展,而且不要纳税,希望同学们今后多支持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哪个同学知道,还有哪种储蓄形式不纳税?教育储蓄。

五、补充练习:

1.李叔叔于2000年1月1日在银行存了活期储蓄1000元,如果每月的利率是0.165%,存款三个月时,可得到利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2、叔叔今年存入银行10万元,定期二年,年利率4.50% ,二年后到期,扣除利息税5% ,得到的利息能买一台6000元的电脑吗?

3、小华妈妈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按党章规定,工资收入在400-600元的,每月党费应缴纳工资总额的0.5%,在600-800元的应缴纳1%,在800-1000元的,应缴纳1.5%,在1000以上的应缴纳2%,小华妈妈的工资为2400元,她这一年应缴纳党费多少元?

六、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利息问题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实得利息=应得利息-利息税

200×4.50%×2=18元

答:应缴纳利息18元。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的例1和第28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联系不同的知识,作出不同的推理,体会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

2.在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最优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资源: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整理策略

谈话: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数学都教学一种策略,你们知道我们学了哪些策略?(学生可能已经忘记,教师帮助回顾整理: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

提问:这些策略你们都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将合理的选择这些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转化的策略)

二、合作探究,运用策略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

学生读题,自主完成。

谈话:这是一个稍复杂的分数问题,除了用刚才我们做的方法来解决,你们能否用以前学的策略来思考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小组交流方法。

汇报交流情况:(学生遇到困难可作适当的引导。)

① 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理解2/3这个分数的意义,可以画线段图,看出男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2/5。原来的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这是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②根据分数2/3的意义,可以推理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原来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是按比例分配问题。

③根据分数2/3的意义,想到“女生人数看作3份,男生人数是2份”,于是产生解题思路:先算出1份是几人,再算2份、3份各是多少人。

④把作为单位“1”的女生人数设为x,那么男生人数就是2/3x,利用美术组一共35人,能够列方程解题。

……

谈话:通过刚才的汇报和交流看出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呢?(让多名学生回答,征求各自的看法。)

刚才我们运用了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能检验一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吗?(引导学生交流检验方法)

2.做第28页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运用刚才学过的策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要求学生说说“你选择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 通过他们在交流中获得这些体验,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 ,回顾策

1.练习五第1题。

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里的数量关系,写出分数,并转化成比。或者写出比,再转化成分数。(这道题可以看作沟通数学概念之间联系,组建概念系统的练习,有助于问题的转化。)

2.练习五第2题。

根据已知的比或百分数,把线段图补充完整,要求借助线段图,把稍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探索原来问题的解法。(在线段图上可以联想到的数学信息越多,思维就越开放,问题转化的思路会越开阔,解决问题的资源也就越充分。)

四、课堂小结 , 提升策略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能合理选择,就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3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折扣”的含义,体会以及折扣和分数、百分数的关系,加深对查分数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2、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联系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题型,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现价、原价、折扣三量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学例4

谈话:我们在购物时,常常在商店里遇到把商品打折出售的情况。

出示教材例4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把商品减价出售,通常称作“打折”。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

强调:原价是单位“1”,原价×折扣=现价,区别降价多少元。

二、探索解法

1、提出例4中的问题:《趣味数学》原价多少元?

启发:图中的小朋友花几元买了一本《趣味数学》?这里的12元是《趣味数学》的现价还是原价?在这道题中,一本书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

追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量作为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原价×80%=实际售价

提出要求:你会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请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2、引导检验,沟通联系: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

启以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15元乘以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

学生解答后再解读方程:你是怎样列方程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数量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读题后,先要求学生说出每种商品打折的含义,再让学生各自解答。

学生解答后追问:根据原价和相应的折扣求实际售价时,可以怎样想?

2、做练习三的第2题。

先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加以点评。

3、做练习三的第3题。

先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学生回答。

4、做练习三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实际问题》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实际问题》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4课时 分数除法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9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联系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重点:

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例5中两瓶果汁图,估计一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2/3。

这句话表示什么?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式吗?

板书:大瓶里的果汁×2/3=小瓶里的果汁

如果大瓶里的果汁是900毫升,怎么求小瓶果汁里的果汁? 自己算算看。

如果知道小瓶里的果汁,怎么求大瓶中的果汁呢?

2、揭示课题: 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教学例5

1、出示例5,学生读题。

提问: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1)用除法计算。

600÷2/3

引导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依据是什么?

(2)用方程解答。

讨论:用方程解答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

解:设大瓶里有果汁x 升。

2/3x=600

让学生在教材中完成解方程的过程,并指名板演。

3、引导检验: x=900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怎么检验?

交流检验的方法。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讨论:这里中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这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板书:一盒牛奶的升数×1/2=喝了的升数

(3)这题可以怎么解答,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4)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4、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各自独立解答后,进行交流汇报。提倡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做练习八第2题。

(1)读题,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

(2)让学生说一说“一桶油用去3/5”和“黑兔是白兔的2/3”各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说出并在书上写出数量关系式。

(4)独立解答,并指名板演。

(5)集体评议并校正。

3、小结解题策略。

四、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1、3、4题。(学生自主完成后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数学教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认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

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来确定( )里的数;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一个比的前项、后项同时扩大。]让学生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括号里的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口答)

4 :3= 2 :1.5 = x :4= 1 :2

提问;根据积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题里的x吗?

3.引入新课。

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板书: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x。

3.教学“试一试”。

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

4.小结方法。

提问:你认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要怎样解比例?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2.做练习六第8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l0题。

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奉上。要求写出检验过程。指名口答x的值和检验过程,老师板书检验过程。并说明检验时把x代入原来的比例,看两边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4.做练习六第11题。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

四、讲解思考题

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积是1)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六第6题第(1)~(4)题,第7题。

家庭作业:练习六第6题第(5)、(6)题,第9题和思考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实际测量》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实际测量》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60-61页

教材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画出相关物体位置和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方法。“实际测量”是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实际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的内容中,先学习在地面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分段测量出相应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内容中,介绍了得到步长的方法以及用步测的方法测定一段距离;目测重在介绍目测的方法。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会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⑵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卷尺、标杆、50米跑道。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⑴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实际测量。让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⑵了解测量工具。

让学生说说知道的测量工具;预设:卷尺、测量仪、标杆等。

⑶明确学习内容。

测量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二、了解测量知识,为实践活动作准备。

⑴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理解测定直线的意义:如果不先测定直线就去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分段测量时容易偏离两点间的连线,从而降低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

理解测定直线的方法: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连线分成若干小段,以便于工具测量;

观察教材上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怎样在A、B两点间测定直线的?(2根以上的标杆成一线时)

掌握测定直线的步骤:测定直线;分段量出;记录计算。

⑵学习步测的方法。

理解步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要求不十分精确是,可以用步测。

掌握步测的方法:用步数×每一步的距离。

理解步测的关键:确定平均步长。

掌握确定平均步长的方法:让学生说说确定平均步长的方法,形成一般测定平均步长的过程,量出一段距离(50米),反复走几次,记录数据,计算步长。

理解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测定平均步长;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

⑶学习目测的方法。

观察黑板,说说黑板的长和宽,交流得到黑板的长和宽的思考过程。预设:一米一米数出;比较得到;等等。

目测较短距离:人书本的长和宽;课桌的长和宽等等;

理解目测较长距离的方法:先量出一段距离(50米),每隔10米插上标杆,观察、理解;用目测发方法测定教学楼的长度。

三、实践活动。

⑴测定直线。

⑵确定平均步长。

⑶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

⑷目测教学楼的长度。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数的认识”的过程。

2、能对学过的数进行较系统的整理,进一步掌握数的知识,发展数感。

3、积极参加自主整理的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课前预习:

小组合作,交流整理:

回顾以前学过那些数,各举五例。分析不同类数之间有何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回忆数的认识

1、回顾数的意义。

师:你学过那些数?

(生回答)

师出示卡片,生齐读。师:举例说明这些数可表示什么?

(生回答)

2、数的分类。

完成问题(1)。

师:把上面的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生回答)

师:每种类型的数,除了上面几种类型,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吗?

(生回答)

3、数的互化

师出示问题(2)

呈现表格,完成数的互化,交流做法。

4、数的大小比较。

师出示问题(3)

学生自主完成。

5、适时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复习到数的哪些知识?

(生回答)

二、整理回顾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1、引出问题。

师:小明的爸爸年龄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合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且年龄是小明的五倍,同学们能猜出小明和他爸爸的年龄吗?

(生回答)

以上问题,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倍数和因数)

明确:我们一起回顾和整理倍数和因数。

2、小组合作,梳理知识。

师:以小组为单位,将学过的“倍数和因数”知识整理下来。同学们认真讨论,由组长记录,一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一看哪一个小组整理的更加完整、科学合理。全班交流。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师: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为什么先学因数和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

师:倍数和因数是基础,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整理出来的倍数和因数脉络图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三、复习正数和负数

师出示亮亮家4月份收支情况记录。

学生阅读题目内容。

出示问题(1)。

提醒学生估算时要注意的问题。(生回答)师:(生回答)师:(生回答)

出示问题(2)。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2)。

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关注怎样用正负号表示收支情况,以及怎样基数按每次结余。

四、人民币上的号码

1、让学生拿出自己身上的人民币。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你的经验大胆回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过程。

2、 能对四则运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定律进行归纳和整理,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3、 体验自主整理数学知识的乐趣,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回顾:

我们学过那些计算?分别写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的算式各一道,并计算出结果。小组内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四则运算

1、师: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计算?

生回答。

小组长汇报 本组在课前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2、议一议

出示问题(1)生归纳整理。

出示问题(2)生举例说明0和1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生整理汇报。(注意提示0不能做除数)

3、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归纳出加减法互为逆运算。

同样的方法总结乘除法的关系。

说一说

师:上述关系在计算中有哪些应用?

启发学生回答,(进行验算、解方程等)

二、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律

1、师: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

小组讨论,自主总结,并写出字母表达式。

2、出示问题(2)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计算后交流做法,注意能简算的要简算。

3、 估算。

(1) 出示问题(1)

先让生独立思考并判断,再回答是如何判断的。

(2) 出示问题(2)

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想,需要几个步骤。

计算问题(2)时可用竞赛的方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回顾了什么内容?需要注意什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面积的变化》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面积的变化》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教学过程:

一、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

指出: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在书上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写出对应边的比。

师板书:长:3:1 宽:3:1

2、这两个长方形对应的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3:1,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

问:你是怎么验证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几比几呢?

5、追问:那么放大前化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继续研究,得出规律。

二、探索其它图形的面积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

引导观察: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

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 引导学生猜测。

(2) 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3、拓展讨论: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

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n2

4、反思刚才研究长方形放大前后面积与周长的变化情况的方法,思考:其他图形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呢?

小组合作研究,将研究结果填在书上(将书上表格增加一列,填放大前后周长的比)

3、小组交流,总结研究规律。

4、将刚才发现的规律提炼上升。

如果一个长方形放大前后的对应边的比是a:b,那么放大前后的面积比与周长比分别是几比几?其他图形呢?

三、运用规律应用

出示书中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请从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1)测量有关图形的图上距离。

(2)计算相关图形的实际面积。

说说是怎样算的?

四、活动小结

通过本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活动中你的表现如何?

板书设计:

面积的变化

表格略

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2)》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2)》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2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71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使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例题教学,探索新知

1、出示例2。

在1个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8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大盒里装了多少个球:每个小盒呢?

2、分析比较。

提问:这道题和我们昨天学习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根据回答概括:昨天是倍数关系,而这题是相差关系。

“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这是什么意思?你能想到什么?

3、探索假设的过程。

(1)出示相应的假设过程图。

提问:你怎么想的?(假设都是小盒)

那还能装80个球吗?为什么?

(2)出示相应的假设过程图。

提问:还可以怎么想?(假设都是大盒)

假设以后就全是什么盒子了?

现在一共能装多少个球?为什么?

(3)解决问题。

谈话:下面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方法,在作业纸上解答。

出示两份不同的解法,让学生在座位上介绍解题过程。

追问:①这儿的“8”什么意思?为什么要-8?

②这儿的“40”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40?

4、回顾反思。

提问:在解决这道题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方法?(假设)通过假设,就可以把两种不同的盒子假设成一种相同的盒子。

但要注意的是,假设以后什么发生了变化?(装球的总数发生了变化)所以计算时要用80-8或80+40。

三、巩固反思,提升策略

1、做“练一练”第1、2题。

独立练习,完成后交流核对。

2、练习十一第1、2题。

直接填写在书上,完成后集体核对。

3、练习十一第5题。

先填空,再解答。

4、练习十一第7题。

先完成下面的填空,再列式解答。完成后交流解法有什么不同。

四、课堂总结

这两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想法或还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3、4、6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连乘与实际问题》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连乘与实际问题》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第5课时 分数连乘与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35--36页例6和“练一练”,练习六第6-9题。

教学目标:

1、学会计算分数的连乘,知道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计算能力,提高分数乘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难点:

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笔算

1/3×9/14 2/3 × 9/10

问:分数乘法怎样计算?怎样约分计算比较简便?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6。

六年级同学为国庆晚会做绸花。一班做了135朵,二班做得朵数是一班的8/9,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3/4。三班做了多少朵?

学生读题,尝试画线段图。

问:要求三班做了多少朵,要先算什么?

学生列式。

分步:

135×8/9 =120(朵)

120×3/4 =90(朵)

综合:135×8/9 ×3/4

2、这样的乘法算式你能算吗?

讨论计算过程

问:有没有不同的算法?

比较不同算法。

问:两种算法各是怎样算的?

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归纳方法。

问:今天的分数乘法,和以前计算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怎样算简便?

4、练习。

做“练一练”。

做后全班订正,交流算法。

三、巩固练习。

1、列式计算。

①3/7 与2/3 的积的21倍是多少?

②一个数是3/2 的1/9 ,这个数的4/5 是多少?

2、长方体的长是5/6 米,宽是2/5 米,高是3/8 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练习六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连乘怎样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6、8、9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折扣》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折扣》数学教案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11课时 折扣

教学内容:

课本第99页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7-10题。

教学目标:

懂得商业打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相同,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

按折扣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对折扣的理解,并正确列出算式。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春节假期是人们旅游和购物的好时机,许多商家都看准这一机会,搞了许多促销活动。课前我让同学们去了解一些商家的促销手段,有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信息。

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一个新的词:打“折”。同学们所说的“打八折、打五折、打七六折、买一赠一、买四赠一”等都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打“折”。

二、实践感知,探究新知

1、提问:看到“打折”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全班交流。

小结:工厂和商店有时要把商品减价,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这种减价出售通常叫做打“折”出售。

出示:华联超市的毛衣打“六折”出售。

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如果打“五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呢?

小结:“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提问:一件衬衫打“八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打“七六折”呢?

质疑:刚才很多同学课前了解到的的信息中都有打“折”一词,现在请你说说你了解到的信息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打折信息的意思。

提问:说一说下面每种商品打几折出售。

① 一辆汽车按原价的90%出售。

② 一座楼房按原价的96%出售。

③ 一只旧手表按新手表价格的80%出售。

2、教学例9。

学生自己读题。

出示例9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提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尝试。

全班交流算式和思考过程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ⅹ元。

ⅹ×80%=12

ⅹ=12÷0.8

ⅹ=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3、引导检验,沟通联系。

启发: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你会不会对这个结果进行检验?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再交流交验方法。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价15元乘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4、指导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学生解答后交流:你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答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相等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7题。

指名口答。

2、做练习十六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四、课堂总结

提问:回忆一下,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商品的现价、原价与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9、10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1)》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1)》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内容:

课本第68--69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假设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谈话:同学们,咱们先来做一个数学游戏,注意听了。

一种易拉罐饮料搞促销活动,4个有奖拉环换一个杯子。老师收集了8个有奖拉环,可以换几个杯子?要想换5个杯子,需要几个有奖拉环?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假设的策略

1、谈话:下面,咱们再来做一个抢答游戏。开始:

(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相同的小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相同的大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谈话:下一题,看谁反应快。

(3)出示例题。

2、谈话:能用720÷7吗?为什么?(题目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杯子了)

出示例题图。

这两种杯子有关系吗?(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什么意思呢?“正好都倒满”又怎么理解?

要解决什么问题?“各多少毫升”意思是……

3、探索假设的过程。

谈话:这道题中有两种不同的杯子了,同学们,能解决吗?请拿出作业纸,先在图上画一画,然后解答,并且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选择两名学生展示不同解法。

(1)提问:你怎样想的?(把大杯换成小杯)怎么想到的?明白他的意思吗?(找学生再说一遍)方法和他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这些同学都是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

板书:假设都是小杯。

(2)提问:你又是怎样想的?(把小杯换成大杯)为什么要换?在图上怎么表示?这儿的“3”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同学请举手,这些同学都是怎样想的呢?

板书:假设都是大杯。

4、比较。

谈话: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解决了这题。原来既有大杯又有小杯,第一种方法假设都是小杯了,第二种方法假设都是大杯。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指出: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假设成一种相同的杯子。

5、检验。

谈话:我们解答的对不对呢?同桌相互说说检验过程。

指名口答。

如果学生只说出满足一个条件,教师就引导:这才满足题目中的一个条件……,还要满足另一个……还要用……

谈话:希望同学们能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完成P69“练一练”。

学生独立读题,分析题意,指名说说思考过程,列式解答,完成后交流解答过程。

四、全课总结,优化策略

谈话:这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这样几道题。

出示例题、练习题和练一练。

提问:解题时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

谈话: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假设成一种相同的杯子,练一练是把桌子假设成椅子,或把椅子假设成桌子。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假设。

板书课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求实际距离》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求实际距离》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 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对长度单位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 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比例尺?谁还记得什么是比例尺?

2、教师提问

在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比例尺”?让学生举例,并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1、出示信息窗2,学生观看大屏幕。

提问:从屏幕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 小时到达青岛?

2.师:怎样解决雏鹰少年足球队从济南到达青岛时所用的时间?

生可能会答道:

(1)要用路程除以速度。

(2)需要先求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

(3)要求出实际距离,得先量出图上距离。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正确,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解答的?

生:我们组先量出图上距离是4厘米,再用列方程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然后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解法如下:

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

4/x=1/8000000

x=8000000×4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还有不同解法吗?

可能会有学生这样解答

4×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教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进行鼓励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发言,师生再共同完整的分析这一思考过程。

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挑选出完成较好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其余学生在教师对同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找差距、修改、看齐。

4、师:想想上面的几种解法,说说你喜欢哪种解法。为什 么?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探究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放开思路,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灵活解答。】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组织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不仅得以巩固,而且得以运用。】

四、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同时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思 考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

板书设计:

求实际距离

雏鹰少年足球队大约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 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1/8000000=4/x

x=4×8000000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答:大约需要3.2小时到达青岛。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纳税问题》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