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面积的变化》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

发表时间:2021-11-23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面积的变化》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面积的变化》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面积的变化》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教学过程:

一、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

指出: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在书上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写出对应边的比。

师板书:长:3:1 宽:3:1

2、这两个长方形对应的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3:1,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

问:你是怎么验证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几比几呢?

5、追问:那么放大前化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继续研究,得出规律。

二、探索其它图形的面积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

引导观察: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

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 引导学生猜测。

(2) 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3、拓展讨论: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

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n2

4、反思刚才研究长方形放大前后面积与周长的变化情况的方法,思考:其他图形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呢?

小组合作研究,将研究结果填在书上(将书上表格增加一列,填放大前后周长的比)

3、小组交流,总结研究规律。

4、将刚才发现的规律提炼上升。

如果一个长方形放大前后的对应边的比是a:b,那么放大前后的面积比与周长比分别是几比几?其他图形呢?

三、运用规律应用

出示书中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请从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1)测量有关图形的图上距离。

(2)计算相关图形的实际面积。

说说是怎样算的?

四、活动小结

通过本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活动中你的表现如何?

板书设计:

面积的变化

表格略

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编辑推荐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媒体:圆柱形物体、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导。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圆柱,下面我们回顾一下圆柱包括哪些内容?

一、猜测面积大小,激发情趣导入

1、用你们手上的A4纸做一个尽量大的圆柱?(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长方形的长为底面周长的圆柱,另一种以长方形的宽为底面周长的圆柱。)

2、这两个圆柱谁的侧面积谁大?为什么?

3、推导: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4、做一做:p21页做一做,抽生试做,集体订正。

二、组织动手实践,探究圆柱表面积

1、我们把做好的圆柱加上两个底面后,这时候圆柱的表面积由哪些部分组成呢?(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

2、你们觉得这两个圆柱谁的表面积大?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圆柱的侧面积一样大,只要看他们的底面积谁大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就大。

3、刚才我们是从直观的比较知道了谁的表面积大,如果要知道大多少,那怎么办呢?

生:计算的方法

师:怎么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

思考:说一说下面图形该求那部分的面积?

4、那现在你们就算算这两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

生:(不知所措)没有数字怎么算啊?

生:哦!那你们想知道哪些数字呢?知道了这些数字后你打算怎么计算?

生1: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

生2: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

生3: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

………

师:老师现在告诉你的数字是这张纸的长是31.4厘米。宽是18.84厘米。那你们会算吗?怎样算,如果独立思考有困难的话可以小组讨论来共同完成。

5、汇报展示

情况一:半径:31.4÷3.14÷2=5(cm)

底面积:3.14×5×5=78.5(平方厘米)

侧面积:31.4×18.84=591.576(平方厘米)

表面积:591.576+78.5×2=748.576(平方厘米)

情况二:半径:18.84÷3.14÷2=3(cm)

底面积:3.14×3×3=28.26(平方厘米)

侧面积:31.4×18.84=591.576(平方厘米)

表面积:591.576+28.26×2=648.096(平方厘米)

师:通过我们计算验证了我们刚才的判断是正确的。

接下来我们打开书翻到33页自学例2,从这个例题中你学到什么?

生:分三步来算,先算侧面积再算底面积然后把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加起来。

生2:这样做挺麻烦的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呢?

6、好!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补充第二种方法)

教具的演示: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然后把圆柱体的两个底面通过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问: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柱体的哪一部分?(底面周长,也就是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是圆柱体底面半径)

所以圆柱体表面积=长方形面积=底面周长×(高+半径)

用字母表示:S=C×(h+r)

我们用这个方法来验证一下我们的例2看是不是比原来简单?

汇报: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比原来的方法简单。(说一说认为简单的原因)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了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你们学会了吗?(会)那老师也得做几题验证一下你们掌握得怎么样。

本环节通过提出一个实际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出:不同条件下用不同方法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用多种途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分组闯关练习

1、多媒体出示题目。

第一关(填空):

沿圆柱体的高剪开,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 )形,长是圆柱的( ),宽是圆柱的( ),因此圆柱的侧面积=( )×( )。

第二关:

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它的侧面积是( )平方分米,它的底面积是( )平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

第三关(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各题:

一个圆柱,它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它的高是1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2、汇报结果,给予评价。

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以上几个层次的练习题。整个习题,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而且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反馈小结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情感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价值目标:学生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每组准备一张包装纸和一根塑料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学过两种立体图形。大家看,(出示长方体),这是什么图形?长方体有几个面?它的面有什么特征?这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叫这个长方体的什么?它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出示正方体),这个图形认识吗?它有几个面?这六个面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我们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的呢?

小结: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看到像这样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包装盒。

二、引入课题:(出示牛奶的包装盒)。这是牛奶的包装盒,它有多大呢?求包装盒的大小就是求什么?板书(表面积)让我们打开包装盒,看看里面的牛奶是怎样摆放的?(显示牛奶的摆放样式)其实这些牛奶还可以摆成其它样式进行包装,请大家看,(电脑演示几种不同的摆放样式),那么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包装的呢?我想其中一定有一些奥秘吧。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在这堂实践活动课中探索和寻找答案吧。

三、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

1.请大家拿出一个正方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1厘米,那么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表面积呢?两个这样的小正方体,体积一共是多少?表面积呢?

2.如果同桌的同学把你们手中的小正方体像这样拼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两个正方体的体积之和相比有没有变化呢?表面积呢?同组的同学一起算一算,说一说。

3.组织大家讨论。

4.交流讨论的想法。

5.小结:同学们都发现,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会变化,那么为什么会变呢?让我们仔细观察,深入研究。

6.请大家看一看小正方体的每一个面,看到了什么?(每个面上都贴了一颗五角星)你能看到几个贴有五角星的面呢?两个这样的正方体一共要贴几颗五角星?把这两个正方体拼在一起,你还能看到几个贴有五角星的面呢?比原来减少了几个?为什么会减少两个?那两个面哪儿去了?摸一摸相拼的面,拼起来以后,再摸一摸长方体的表面,还能摸到刚才的面吗?相拼的面到了长方体内,不在表面上,所以不能算在表面积里了,那么表面积就会减少。减少几个面的面积呢?

7.小结:(电脑演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后的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8.那么用三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像这样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面的面积呢?大家在小组里拼一拼、看一看、并说一说。如果用四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像这样拼呢?

9.请小组的同学先拼一拼、算一算,然后把下表填写完整。

当若干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

正方体的个数23456…10

拼成后长方体表面积减少原来几个面的面积246

仔细观察,每一列中上下两个数之间的联系,你有什么发现吗?

10.小结:把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排,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中减少的面的面积与正方体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关系式:(正方体的个数-1)×2=减少的正方体面的个数。那么你们能运用这样的关系很快说出20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排,得到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比原来减少了几个面的面积呢?

11.小结:同学们在刚才的探索中已经发现了把若干正方体拼成一排后,表面积的变化,在探索中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变化的现象,更要善于总结变化的规律,这样我们可以体会更多学习的乐趣,你们说是吗?

四.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

1.你们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长方体。用长方体拼一拼,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大家愿意动手试一试吗?

2.拿出一个长方体,量一量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3.小组的同学依据长宽高的长度算一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又快又准。

4.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两个这样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合起来是多少呢?如果将它们拼在一起,表面积会变吗?怎样变化?减少多少呢?

5.讨论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有不同的拼法,小组的同学互相指一指,减少的是哪些面。

A.将上下面相拼时,减少的就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B.将左右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C.将前后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小结:也就是说,把相同的长方体拼在一起的时候,用不同的面去拼,表面积虽然会减少,但是减少的面积是不同的,那么怎样拼表面积减少的最多呢?

6.看来表面积减少的多与少,和原来的长方体的各个面的大小是有关系的。大家讨论讨论有什么关系呢?(电脑显示:把较大的面拼在一起,表面积就减少的较多,把较小的面拼在一起,表面积就减少的较少)。

7.同学们的这个发现可了不起了,它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我们购买数量较多的同种商品时,往往就会选择经过包装的组装产品。比如一包12袋的面纸,一箱24盒的牛奶,一卷18支的铅笔,这些物品在进行包装时,可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一番考虑的。为这些产品进行包装的厂家会考虑些什么呢?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8.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有的考虑到美观,有的考虑到节省材料,还有的考虑到了携带的方便,是的,包装是一门学问,有时在包装时为了美观,为了吸引顾客,不惜花费大量的材料;而更多的时候厂家为了节约成本,减少材料的损耗,会选择一种比较省材的方式对物品进行包装,那么今天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包装师,动手为一些物品做包装。你们愿意吗?

五.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老师这儿有些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香皂、火柴盒等)请大家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策划一下,确定一种包装方案,要求是既节省材料又携带方便。方案确定好以后,用提供的包装纸包装起来,最后我们评选出最佳的包装作品,好吗?

六.作品展示,总结收获,并补充完整课题:

通过这堂课的探索和研究,我们不仅发现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而且了解了一些物品包装的学问,将数学和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多的去观察和思考,那样我们会感受到更多生活的乐趣,数学的乐趣!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67-68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面积,探索并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运用圆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极限的思想,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大胆猜想、动手操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通过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圆形白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出示主题情景图:

①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②提问:“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占地面积”指什么?谁能上来指一指?

2、认识圆的面积: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如一根圆柱形钢材的横截面面积、圆形体育场的占地面积等都是指的圆的面积。拿出自己手中的圆,指一指哪是这个圆的面积?

3、说一说:什么叫圆的面积?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旧知回顾:

回顾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课件配合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转化过程。)

指出:转化的方法是我们学习数学新知识的一种很好而且很有用的思想和方法。转化的目的是为了--将没学过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2、思考:那么能不能把圆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

3、操作探究:

(1)探究转化的方法。

①提出实验要求: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请同学读读实验要求。

a.把圆分成若干(偶数)等份并剪开。

b.想办法拼成学过的图形。

②动手实验,合作探究。

③分组汇报,展示成果(分层展示学生研究成果)。

第一层次:展示不同的转化图形,如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肯定同学们爱动脑筋,想出了多种不同的转化方法。

第二层次:展示不同的等份数拼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感受极限的思想。

观察不同等份数拼成的不同图形,发现规律(课件配合演示,从将圆4等份、8等份……直到128等份,拼成的近似平行四边形到几乎拼成长方形,引导学生发现规律:随着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拼成的图形也就越接近于长方形)。

(2)推导圆面积公式。

①比较转化后的图形与圆,你发现了什么?

既然图形面积没变,那能否根据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呢?

②提出要求,合作探究。

③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 =c2 ×r

=Лr×r

=Лr

4、小结: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是 S =Лr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例1:读一读题中提供的信息,学生独立完成。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厘米,外圆半径是6厘米。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1) 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2) 你认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圆面积-小圆面积或外圆面积-内圆面积

(3)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4) 汇报解答过程及结果,集体评价

(5) 出示算法二:这种解答方法行不行?与前一种比较,哪一种简单?

4、比较上面两道题,要求圆面积,可以通过哪些什么条件去求?通常都回到哪个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5、完成68页“做一做”;练习十五的1-4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小结)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圆的面积(一)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找出拼前圆形和拼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

2.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养成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找出拼前圆的各部分与拼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2.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教学用具

每组两个同样大的等分成16份的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课

1.投影一个圆,引出课题。

问:(1)你都知道圆的哪些知识?

(2)已知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3)已知半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4)已知半径怎样求圆周长的一半?

(5)你还想学习圆的什么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满足你们的愿望。一起研究圆的面积。(投影复合出圆的面积。)

板书:圆的面积

2.质疑引趣。

师:老师家里想买一个茶叶筒。老师看上两种不同的样式(拿出实物),一个是正方形形状的,一个是圆柱体形状的。可老师家桌面很小,想买一个占桌面面积小的,我应该选哪一个呢?谁能帮老师拿个主意?为什么你们都没有确切的把握?这个问题与什么知识有关?上完这节课后,看谁能帮老师解决实际问题。

3.复习旧知。

问:(1)以前我们学过哪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

(2)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投影过程)

质疑:圆的面积公式能不能也用分割拼摆的方法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来呢?

问:(1)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2)如何能把曲线转化成近似的线段呢?这就是我们首先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授教学

问:圆的大小与谁有关?

师:沿半径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剪开拉直,你会发现什么?

投影:把3个等圆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拉开,看曲线的变化。

问:继续分,32份、64份,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曲线越趋近于直的线段。

师: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试着把圆分割、拼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学生剪拼。

问: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沿着圆的什么分?为什么这么分?

(1)每组有两个等分成16份的圆,只剪一个圆。组长先剪成4份,每人再剪,看哪组快。

师:每人拿起其中一份。圆的周长是C, 这个近似三角形的底是多少?

(2)以小组为单位,试着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近似的什么图形。

每小组选代表说一说:你们组拼成的图形近似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3)把拼成的长方形放到实物投影上展示。

(4)为了看清楚长方形的拼摆全过程,看电脑演示。边看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拼前是什么图形,拼后近似什么图形?

②拼前图形的面积与拼后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③拼后图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部分,宽相当于圆的哪部分?

同组互相讨论。把讨论的结果汇报一下。

3.推导公式。

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板书:

师:我们把圆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我们推导的公式是否正确?下面我们用其他的方法验证一下。你们每组都拼成了不同的图形,看你们拼成的图,讨论上面4个问题。

把长换成底,把宽换成高。

同组合作,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哪组做得又对又快,就把你们的成果展示给同学们。

(1)拼成三角形,指名说思路。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

(2)拼成梯形,指名说思路。

根据梯形面积公式可得:

(3)利用圆中的一份(近似一个三角形)也可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可以推导一下。

师:我们用这么多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你们很聪明。圆的面积怎么求?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4.投影出示例3。

例3  一个圆的半径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投影订正。

(三)巩固练习

1.课前老师的问题,哪个茶叶筒的底面面积小?正方形的底面边长是8厘米,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8厘米。你们算算看。

学生独立完成,投影订正。

2.一个圆的周长是6.28分米,求它的面积。

问:已知直径或周长,怎样求圆的面积?

生:必须先求出半径,再求面积。

3.思考题

(投影)

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

讨论:(1)正方形的边长是圆的哪部分?正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2)圆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r2有什么关系?

生:圆的面积是半径为边长的小正方形面积的π倍。

问:这道题怎样列式计算呢?

板书:3.14×25=78.5(平方厘米)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圆的面积怎么求?圆的面积与谁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课本第116页“做一做”1,2,题,第118页练习二十七的第1,2,3,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采用了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效果较好。第一,分小组学习,学生们互相配合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如:把圆剪成16等份,如果一个人完成很困难,但4人合作就很快了。再如: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学生们开动脑筋,每组都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面积公式。然后通过讲思路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多种不同的推导方法。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个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有时间、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取别人的意见,学生们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达到共识。

2.利用多种电教手段辅助教学。这样既可画龙点睛,激发兴趣,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特别是实物投影,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正方体呢?(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删掉)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小结: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把一个曲面图形转化成以前学的长方形,今天我们学习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也要运用转化的思想同学们猜猜会转化成什么图形?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反复播放这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在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底面积和体积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说演示过程,总结推倒公式。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补充例题(删掉)

(1)出示补充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

50×2.1=10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删掉)

(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出示一组习题

一个圆柱的半径4厘米,高3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一个圆柱的直径12厘米,高3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一个圆柱的周长12.56厘米,高3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直径,和底面周长和高,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4、教学例6

(1)出示例,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删掉)

(1)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2)学生见解例题,师补充

三、巩固练习

1、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直径是56厘米,高87厘米,水桶装多少水?

2、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立方厘米,底面积是16平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圆柱形粮囤,从里面量得底面半径是1.5米,高是2米。如果每立方米约中750千克,这个粮囤能装多少吨玉米?

4钢管的长80厘米,外直径10厘米,内直径8厘米,求它的体积。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或V=πr2h

例6: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教学反思:

以旧引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直观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利用“转化思想”的方法把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练习》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练习》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73-7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2、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再现

1、小明家新置了一个圆桌,妈妈让他去配一个与桌面相同大小的玻璃桌面。这把小明难住了,这圆桌面有多大呢?我要配的玻璃桌面又该多大呢?(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明解决他的问题吗?

2、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a.要求圆桌面的大小就是要求桌面的面积,也就是求圆的面积。

b.所要配的玻璃面的面积也就是求圆的面积。

c.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一定的条件:如半径、直径、或圆的周长等。

3、师:如果这些条件妈妈都没有告诉小明,小明能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吗?你们能帮助他吗?

学生讨论,统一认识: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计算出这个圆形桌面的面积。

4、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对前面学习的圆的面积进行相关的练习。(板书课题:圆的面积练习课)

二、 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计算下面各圆的面积。(单位:厘米)

2.综合练习

练习十五第10题:

想一想:这个组合图形周长是哪里?怎样求?面积怎样求?

练习十五第12题

(1) 认真审题,理解题意。

(2) 明确房屋的占地面积相当于一个圆环面积。

3.提高性练习

练习十五第16题

(1) 猜一猜:围成什么图形面积最大?

(2) 验证: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

(3) 结论:周长一定,围成圆的面积最大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一)判断

1.圆的半径越长,圆的面积越大。( )

2.周长相等的两个圆,面积也一定相等。( )

3.圆的半径扩大3倍,面积也扩大3倍。( )

4.半径是2厘米的圆,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5.将一个圆形铁丝圈拉成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与原来圆的周长相等。( )

(二)解决问题:

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11、13、14、15题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为什么蒙古包的底面和绝大多数的根茎的横截面都是圆形的?从数学的角度解释一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圆锥的各部分名称,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经历认识圆锥和探索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了解圆锥和圆柱之间的联系获得探索数学公式的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了解圆锥的特点,探索并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的高和圆锥体积公式中“Sh”表示的实际意义。

教具学具: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型容器,一些沙子。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炫我两分钟

主持学生指名叫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圆柱有几个面?各有什么特点?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主持炫我两分钟,使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引入本节所学知识。】

二、创设情境

1.教师先出示一个圆柱形容器,提问:如果想知道这个容器的容积,怎么办?

2.出示问题情境

最近老师家准备装修,准备了一堆沙子,可是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大家和我一起解决好吗?(出示沙堆图片),这堆沙子的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工人告诉我要用6立方米沙子,我不知道我准备的这些沙子够不够?怎样计算这堆沙子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谈话、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求知欲望。】

三、探究新知

尝试小研究一(课前):了解圆锥的特点

1.观察圆锥形的物体或图片,它们有哪些特点?

我的发现

2.圆锥由1个( )面和1个( )面2个面组成,圆锥的底面是一个( )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 ) 。

3.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 ),用字母( )表示。

4.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我的猜想:( )

尝试小研究二(课上):推导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引导学生借助圆柱,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①猜: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大胆猜一下。真的是这样吗?

②是怎样推导的呢?你有什么想法?

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椎的体积公式。

老师提供了实验用具,拿出来看看:(有圆柱,有圆椎,有沙子,有水)都有吗?

2、用实验的方法,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

①引导学生观察用来实验的圆锥、圆柱的特点。

其实老师已经准备好了材料,在你们的小组长手中,看一看,比一比,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发现等底等高)(师板书等底等高)

②学生实验

你想怎么实验?(小组可以议一议)(老师指导:倒一下)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在实验中,注意作好记录,思考三个问题:(大屏幕出示这三个问题)(学生读一读思考题)

A: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B: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所给的圆锥、圆柱在体积上有什么关系?

C:根据这个关系怎样求出圆锥的体积?

(教师指导:为了让实验更准确些,可以用尺子将沙子刮平再倒入)

③、学生交流汇报,完成计算公式的推导

小组汇报,师板书。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V=1/3Sh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经历认识圆锥和探索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知道圆锥的各部分名称,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四、解决问题,巩固练习

(一)运用这个公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帮助老师解决问题。

1、 学生试做。

2、对子同学交流。

3、小组交流。

4、展示汇报。

(二)判断: 用手势来回答

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

2、一个圆柱,底面积是12平方分米,高是5分米,它的体积是20立方分米( )

3、把一个圆柱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二。( )

(三)完成教材第42页“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了解,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六、拓展延伸

教材“练一练”。

【设计意图: 把课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板书设计:

圆锥和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

V=1/3Sh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纳税问题》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纳税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进行纳税的计算。

预习题:弄清什么是纳税?怎样纳税?纳税的意义是什么?(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纳税的一些资料;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2005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亿元。(进行纳税意识教育)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 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习

1.练习二的第1、2题。

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后练习,交流时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2.练习二第3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简单介绍个人所得税的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算式计算,然后交流。

四、拓展提高

1.练习二的第4题。

我国2005年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不超过500元的 5%

超过500元~2000元的   10%

超过2000元~5000元的  15%

------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在这道题中,李明的妈妈应纳税的收入是1800元吗?为什么?全班展开讨论李明妈妈的纳税的收入应为多少元?税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2500元,应纳税额为多少?他的税率又是多少呢?

介绍分段纳税,最后让学生分别求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将三段不同的收税看作三个档次,先用总收入减去1600,看超过的部分是属于哪个档次,如果超过的部分少于500,属第一档次,用超出的部分乘以5%;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500小于2000就属第二档次,第一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再用(超出部分-500)乘10%,然后相加;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2000小于5000就属第三档次,第一、二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1500乘10%,(超出部分-2000)乘15%,再相加。

关键是这里第一、二档次的,要全额交税。

五、课堂回顾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六、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纳税问题

营业额×5%=营业税

60×5%=3(万元)

答:应缴纳营业税3万元。

爸爸月收入2500元,应分两段来纳税:

2500-1600=900元

500×5%=25元

(900-500)×10%=40元

25+40=65元

答:爸爸应缴纳个人所得税65元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数学教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认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

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来确定( )里的数;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一个比的前项、后项同时扩大。]让学生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括号里的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口答)

4 :3= 2 :1.5 = x :4= 1 :2

提问;根据积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题里的x吗?

3.引入新课。

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板书: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x。

3.教学“试一试”。

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

4.小结方法。

提问:你认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要怎样解比例?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2.做练习六第8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l0题。

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奉上。要求写出检验过程。指名口答x的值和检验过程,老师板书检验过程。并说明检验时把x代入原来的比例,看两边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4.做练习六第11题。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

四、讲解思考题

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积是1)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六第6题第(1)~(4)题,第7题。

家庭作业:练习六第6题第(5)、(6)题,第9题和思考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利息问题》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利息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难点: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利息计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解决障碍。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从师生谈话中引出“压岁钱”的话题。

师:老师与你们一样大的时候,过年最开心的也是能拿压岁钱,那么你们现在过年一般能拿到多少压岁钱?

师: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压岁钱拿,但是不管多少,都是长辈对我们的关心。老师那时只拿很少压岁钱,也很开心。那么你们是如何处理压岁钱的呢?

2.联系生活,理解意义。

师:压岁钱有那么多,除了一部分消费外,多余的存银行。那么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储蓄的知识?

师:储蓄有定期和活期之分,定期储蓄的利率较高,就是拿到的什么比较多?(板书利息。)

师: 去年我存人一千元,今年到期取出1024元,哪一部分是利息呢?

师:那么存人的一千元又叫什么呢?(板书本金)

师:看来定期储蓄的利率比较高,定期储蓄中又分了一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整存整取。我们来看下这张表,你知道了些什么?

(出示例1的储蓄年利率表)

师小结:有关储蓄的知识有很多,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不少。

二、 新课教学

1、同学们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要利用这些知识来帮助亮亮解决他的小问题了,好吗?

出示例3。学生读题。应该选择哪种年利率来计算?为什么?交流展示。

2、完成试一试。

存款的利息必须纳税,纳税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座的同学长大之后都要依法进行纳税。那么亮亮应缴纳的利息税是多少元?亮亮实得利息多少元?

出示题目。5%的税率是指哪部分钱需要缴纳的?独立完成。

3、完成练一练。出示题目。要求学生分别求出一年期和三年期的应得利息和缴纳利息税后的实得利息。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掌握了什么本领?

什么是利息?什么是本金?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

根据刚才的交流,你认为应如何计算利息?

四、说明补充:

如果你购买的是国库卷和建设债券不仅仅可以用来支持国家的发展,而且不要纳税,希望同学们今后多支持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哪个同学知道,还有哪种储蓄形式不纳税?教育储蓄。

五、补充练习:

1.李叔叔于2000年1月1日在银行存了活期储蓄1000元,如果每月的利率是0.165%,存款三个月时,可得到利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2、叔叔今年存入银行10万元,定期二年,年利率4.50% ,二年后到期,扣除利息税5% ,得到的利息能买一台6000元的电脑吗?

3、小华妈妈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按党章规定,工资收入在400-600元的,每月党费应缴纳工资总额的0.5%,在600-800元的应缴纳1%,在800-1000元的,应缴纳1.5%,在1000以上的应缴纳2%,小华妈妈的工资为2400元,她这一年应缴纳党费多少元?

六、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利息问题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实得利息=应得利息-利息税

200×4.50%×2=18元

答:应缴纳利息18元。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2)》数学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2)》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2)》数学教案

第5单元 圆

第5课时 圆的面积(2)

【教学内容】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能运用圆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借助割补的方法,让学生回忆旧知,应用类比迁移和小组讨论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实践操作和分析过程中,体会以直代曲的转化思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价值,促使学生实现认知上的飞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难点:能运用圆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你是怎么得到的?

【新知探究】

【一、自主预习】

1、已知r=2厘米,怎样求C?

2、判断:

(1)长方形的面积=(长+宽)×2 ( )

(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

(3)50的平方=50×2 ( )

(4)50的平方=50×50 ( )

(5)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 )

3、你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是怎样求的?

4、自学教材第67-69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5、把127页上的圆剪下来,按书上的方法,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说说你有些什么发现?

【二、合作探究】 圆的面积怎么求?

1、观察老师的演示,(把圆剪、分、拼)思考:

①拼组的是( )形。

②拼组的图形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③拼组后图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

因为:拼组后的图形的面积=( )×( )

所以:圆的面积=( )×( )

2、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

①学习例1,说说解题方法,完成做一做例1。

②学习例2,说说怎样利用内圆和外圆的面积求出环形的面积?

【三、拓展归纳】

1、一个圆可以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即C÷2=2πr÷2=πr,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r。

2、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 )。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一个圆形桌面的直径是 2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2.已知圆的周长c,求d=( ),求r=( )。

3.圆的半径扩大2倍,直径就扩大( )倍,周长就扩大( )倍,面积就扩大( )倍。

4.环形面积S=( )。

5.用圆规画一个周长50.2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尖之间的距离应是( )厘米,画出的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6.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4倍,大圆周长是小圆周长的( )倍,小圆面积是大圆面积的( )。

7.圆的半径增加1/4圆的周长增加( ),圆的面积增加( )。

8.一个半圆的周长是20.56分米,这个半圆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9.将一个圆平均分成1000个完全相同的小扇形,割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圆周长

长10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10.在一个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再在这个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11.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3倍,大圆面积是84.78平方厘米,则小圆面积为( )平方厘米。

12.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2倍,大圆面积比小圆面积多12平方厘米,小圆面积是( )平方厘米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面积的应用》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面积的应用》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67-6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内接正方形和外切正方形的含义,掌握圆与内接正方形、外切正方形之间面积的计算方法。

2.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发现更为一般的数学规律,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圆与内接正方形、外切正方形之间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发现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 计算下面各圆的面积

r=8dm r=12cm d=4m

2、 填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学习例3

1、仔细观察:什么是内接圆和外切圆,它们都有什么特征?

2、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3、学生尝试解决外切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

(1)通过观察,学生容易看出,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

(2)它们之间的面积=正方形面积-圆的面积

(3)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4、解决内接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

(1)怎样求内接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

学生不难发现:圆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2)那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观察提示:转化成2个三角形

(3)学生尝试解决

5、回顾与反思:形成一般性的结论。

当r=1m时,和前面的结果完全一致。

(二)生活中的数学

学生阅读教材70页资料,了解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做一做”.独立解决。

2、完成练习十五的第5-9题。

(1)第5题:求圆环的面积

(2)第6题: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

(3)第7题:

a.观察图形,明确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

b.分别说出这里的周长包含哪些长度,面积包含哪几个部分?

c.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第8题:小组合作完成

(5)第9题:圆的面积-中间正方形的面积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实际测量》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实际测量》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60-61页

教材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画出相关物体位置和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方法。“实际测量”是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实际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的内容中,先学习在地面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分段测量出相应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内容中,介绍了得到步长的方法以及用步测的方法测定一段距离;目测重在介绍目测的方法。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会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⑵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卷尺、标杆、50米跑道。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⑴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实际测量。让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⑵了解测量工具。

让学生说说知道的测量工具;预设:卷尺、测量仪、标杆等。

⑶明确学习内容。

测量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二、了解测量知识,为实践活动作准备。

⑴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理解测定直线的意义:如果不先测定直线就去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分段测量时容易偏离两点间的连线,从而降低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

理解测定直线的方法: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连线分成若干小段,以便于工具测量;

观察教材上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怎样在A、B两点间测定直线的?(2根以上的标杆成一线时)

掌握测定直线的步骤:测定直线;分段量出;记录计算。

⑵学习步测的方法。

理解步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要求不十分精确是,可以用步测。

掌握步测的方法:用步数×每一步的距离。

理解步测的关键:确定平均步长。

掌握确定平均步长的方法:让学生说说确定平均步长的方法,形成一般测定平均步长的过程,量出一段距离(50米),反复走几次,记录数据,计算步长。

理解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测定平均步长;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

⑶学习目测的方法。

观察黑板,说说黑板的长和宽,交流得到黑板的长和宽的思考过程。预设:一米一米数出;比较得到;等等。

目测较短距离:人书本的长和宽;课桌的长和宽等等;

理解目测较长距离的方法:先量出一段距离(50米),每隔10米插上标杆,观察、理解;用目测发方法测定教学楼的长度。

三、实践活动。

⑴测定直线。

⑵确定平均步长。

⑶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

⑷目测教学楼的长度。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面积的变化》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