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的世界(1)》数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9-17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的世界(1)》数学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的世界(1)》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的世界(1)》数学教案

第九单元 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数的世界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二、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和二、三位数除以两位的除法方法,熟练进行上述计算。

2、能使用简便方法进行除数是整十数或整百数的计算。

3、能利用所学知道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正确地选择计算方法,并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数的运算?在除法运算中有什么规律?

2、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3、解决实际问题中分析数量关系时可以怎样想?

二、组织练习:

1、完成第100页第一题口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交流,抽其中2~3题说说思考过程。

2、完成第100页第2题。

观察每组三道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学生回答交流,不要求全面,能说出其中一点也可。

归纳小结:每组中的第一题都是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二、三两题都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二题都是把这个两位数看作比它小的整十数来试商,而第三题都是把这个两位数看作比它大的整十数来试商。

学生分组完成这两组题,每组完成一组三题。

指名学生板演。

通过计算你还发现了什么?归纳小结:第一组三题前两位不够除数除,所以商是一位数;第二组三题前两位够除数除,所以商是两位数。

3、完成第100页第4题。

题目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你打算怎么办?为什么可以这么做?

指名板演,交流汇报。

4、完成第100页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三、课堂作业:

完成第100页第3题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提醒学生如何验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两位数的复习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教后反思:

延伸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第5课时 平均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49---51页例3、“练一练”和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感受平均数的含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求简单平均数的不同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图形直观或具体数据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使学生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寻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等活动,体会平均数是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反映,了解平均数在统计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

3、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能对别人的想法提出质疑或建议,初步培养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品质,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

教学难点:

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说说参加过哪些游戏?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3情境图:

说明:这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 引导:你能从图上知道些什么?男女生套圈比赛要比的是什么?你认为可以怎样比?

二、解决问题,认识新知。

1、交流解决方法。

讨论:这里记录了同学们想的积种不同的比较方法,你认为哪种比较方法是合理的?为什么?

(学生对不合理的方法提出质疑、否认,确认因为人数不同,比较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是合理的。)

2、初步认识平均数。

(1)移一移-----探究男生套中的个数。

提问:从图上看,你打算怎样得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讨论交流。

交流:你是怎样移的,平均每人套中几个? 提问:我们是怎样做的,每人平均套中几个?

追问:男生套中的平均数是7个,刚才是怎样得到的?

(2)算一算-----计算男生套中的平均数。

交流:你是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的?

追问: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启发:通过“移多补少”和“先合再分”这两种方法,得到了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想,这里的“7”表示的是谁套中的个数吗?

4、加深认识平均数。

(1)探究女生套中的平均数。

引导:你能求出5名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吗?准备用什么办法求?

先在统计图上移一移,再列式计算,得出女生套中的平均数,和男生的比一比

交流:移多补少是怎样做的?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还有什方法?

这里先算的什么?为什么接着要除以5? 追问:这求出的“6”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2)回顾问题。

我们在解决怎样的问题是用到了平均数?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5、感知平均数的大致范围。

观察:从统计图上看,平均数在哪些数据范围之内?为什么会有比平均数大或小的呢?

讨论:你发现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大小有什特点吗?它一定在那个范围之内,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交流:平均数在最大的数与最小的数之间。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做“练一练”

(1)学生观察笔筒里各有多少支铅笔。并按题里情境出示。你能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铅笔吗?

提问:怎样移的,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

(2)你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求呢?自己求出平均数。

提问:这求出的“6”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2、做练习八第1题。

说说每条丝带的长度。

出示数据: 14厘米 24厘米 16厘米

提问:这里出示的3个数据中,你认为哪个数据可能是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为什么?

提问:18是哪些数据的平均数?

3、做练习八第3题。

依次回答两个问题,说明理由。

说明:队员的实际身高就可能会有155厘米的和超过160厘米的。

4、做练习八第4题。

(1)解决第(1)题,同时指名板演。

提问:是怎样解决的?说说想法。

(2)讨论第(2)题。

提问:说说你们的讨论结果。为什么会有超过平均数的箱数?

通过和平均数比较,你对平均数的大小有什么要说的。

四、全课总结。

你对学习平均数,知道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练习》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练习》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练习》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第7课时 平均数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53页练习八第5---10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掌握根据统计数据求平均数的方法,能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初步了解抽样估计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平均数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和有关特点,提高解决平均数问题的能力,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和估计意识。

3、使学生获得应用平均数知识的成功体验,体会学习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服务于生活;能够在他人的指导下,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平均数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深化理解。

1、回顾、交流。

(1)引导:举出一个平均数的例子,说说怎样求几个数的平均数。

(2)揭示课题;平均数能比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的数,它介于这组数据最多的和最少的数之间。两种方法:移多补少 先合再分。

2、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出示练习八第5题,引导学生读一读三小题的说法。

引导: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平均数不是指一组数据的每个数都是这个数,而是有些数据比平均数大,有些数据比平均数小。平均数是移多补少匀得同样多得到的数,它的范围在最大和最小的数之间。

二、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1、做练习八第6题。

(1)思考口答。

学生阅读条件和统计图,交流知道了些什么。

引导:根据统计结果,你想到了些什么?

你估计平均每个小组植树多少课,是怎样想的?

(2)计算交流。

引导:这四个数据的平均数究竟是几棵呢,算一算,比一比,看看估计得怎么样。

交流:这“8”是哪几个数据的平均数。

2、做练习八第7题。

学生阅读题目,说说知道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要求:先算出平均每个橘子重多少克,再算出这箱橘子大约多少克,是多少千克?

交流:怎样算的?

追问:这里最后解决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说“大约”多少克?

为了得出这箱橘子大约多少克,题里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任意取5个,不是挑选5个呢?

3、做练习八第8题。学生了解每人每场得分情况。

估计:你觉得谁平均每场的得分最高?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计算各人每场得分情况,比较结果。

交流:强调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一组数据的和,再用除法计算平均数。

提问:计算的结果谁平均每场得分最高,和你估计一样吗?

追问:平均数可以怎样计算?

4、做练习八第9题。

(1)说说每个评委老师打出的分数。

口答第(1)题,估计平均得分。

了解计算比赛平均分的规则,按规则完成计算得出平均得分。

交流:选手的最后得分是怎样计算的?

(2)阅读“你知道吗”

谈话:比赛时的平均分为什么压平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呢?

交流:你知道比赛时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平均分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5、做练习八第10题。

把收集的时间填写在第10题的统计表里。 学生计算这一周做家庭作业时间的平均数,填在表格里。

提问:对于合理安排时间,你有哪些体会。

三、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你对平均数的内容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还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的世界(1)》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的世界(1)》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 数的世界(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2页整理与复习第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巩固分数乘、除法的计算,熟练地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通过复习比的知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并能正确地计算。

3、培养学生综合、归类、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在大量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中,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脉络。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投影显示:

4/5×2/3+1/3÷1/6

师:同学们,计算这题时,会用到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学生看题后回答: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简便计算

二、整理回顾

1、整理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整理这些知识。(板书课题)

学生口答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 4/7×8/9 2/7÷6/7

这两道式题该如何计算?方法是什么?学生独立完成计算,2人板演,汇报交流算法。

2、整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简便计算的方法。

师:那我们来练习几题,看看谁算的又快又准。

1/5×4/7 2/3×1/4

2/5÷3/7 8/9÷1/4

学生独立计算这四题,四人上台板演

结合学生的计算,题目变成:

3/4×3/5+1/4÷5/3

师:这题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简便的方法吗?

生观题口答出顺序。

①可以先同时先计算分数乘除法,再算加法。

②也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3/5×(3/4+1/4)

结合发言、板书讲评,重点提示。

3、整理比的知识。

出示:35:25

师:看了这个式子你可以向同学们介绍哪些知识呢?

学生汇报。

(读作35比25,:是比号,35是比的前项,25是比的后项,可以化简成7:5,比值是1 )

出示题目:先化简,后求比值

0.45:0.9

师:大家一定要注意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书写解题区别。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2人板演,其中1人口述其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112页第1题。

指名口答,并分别说一说每个百分数的含义。

2、完成课本第112页第2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成集体核对。

3、完成课本第112页第3题。

指名口答。

4、完成课本第112页第5题。

直接写得数,集体核对。

5、完成课本第112页第4题。

指名板演,其余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交流发言

五、布置作业

整理与复习课本第113页第6、7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1)》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1)》数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1)》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第1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内容:

课本P56-58例1,“想一想”,“练一练”和P61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体验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有理有据地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自觉检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步骤。

教学难点:

从条件想起与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唤起旧知。

问: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想一想,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过渡: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

(1)出示例1。

瞧,这是小芳家的果园,里面隐藏着哪些数学信息呢?谁来读一读。

(2)听完以后,你有什么感觉?

那你能想办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吗?

现在如果添上线就形成了表格。

比较列表整理后的信息与整理前的信息,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小结:像刚才这样,运用列表的策略,按照果树的种类整理条件,将相关联的信息一一对应地整理在表格里,使条件更有序、简洁,题意更清晰。

板书:列表(一一对应)

(3)现在如果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你还想像刚才那样把所有条件都整理出来吗?为什么?

电脑出示表格,口头整理。

小结:像这样,根据问题选择并整理条件将更有利于我们分析问题。

(4)(板书表格)现在对照表格中的条件和问题,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说说解题思路吗?

同桌两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提示可以从条件想起,还可以从问题想起。

小结:不管是从条件想起,还是从问题想起,都是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只要用“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树=总棵树”。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2、列式解答并检验。

(1)师:根据刚才的思路,想一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你会列式解答吗?做在作业纸上。

(2)交流列式方法。让学生列式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每一步算出的分别表示什么。

(3)问:怎样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呢?还要进行检验。

你想怎样检验,交流想法。板书一种。

小结:可以紧扣基本数量关系来进行检验。

(4)齐答。

3、回顾反思。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手指板书)

4、触类旁通

(1)那你能按照刚才的步骤来解决“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这个问题吗?

想一想,自己试着做在作业纸上。(一生列式解答在卡片纸上。)

(2)交流。

小结:通过解决刚才的问题,我们经历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检验反思。

三、巩固策略,综合运用

1、第58页练一练1。春江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四年级有2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图中信息:五年级每班42人,三年级每班45人,四年级每班48人)。 (先整理题中的条件,再解答)

(1)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

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做在作业纸上。

交流:比较不同的列表整理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解决问题时你抓住了什么基本数量关系?做对了吗?

小结;运用列表策略时,一定要注意有序,一一对应。

2、第58页练一练2。

(1)江老师为学生表演购买服装。买2件长袖衬衫一共用去200元,买3件短袖衬衫一共用去180元,一件长袖衬衫比一件短袖衬衫贵多少元?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2)如果现在改变一下条件。现在与长袖衬衫对应的信息是?与短袖衬衫对应的信息吗?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3、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你觉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哪一步最关健?对于分析数量关系?你有哪些体会?

小结:可以从问题想起,也可能从条件想起,但不管怎样都要抓住解题的关键:分析基本数量关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进一步研究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认数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认数”,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复习目标

1.在脑中构建完整的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初步理解并明确“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等词含义。

2.能正确读数、写数;能按要求写数及根据数位或数级的不同标准写出相应的数的组成;了解十进制。

3.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整万或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一个数的尾数后写出相应近似数。

课前准备:小黑板、练习纸。

课时:1课时

复习过程

一、明确复习内容

本节课复习千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复习数位顺序表

指出本节课最基础的知识就是数位顺序表。

每生回忆数位顺序表的排列,两生互相交流。指名一生回答。

再说出各数位上的计数单位。我们还给这么多的数位分了级,怎么分的?

完成有关数位顺序的练习:

1.一个数的最高位在十亿位上,这个数是( )位数。

2.与千亿位相邻的数位有( )和( )。

3.一个数只含有万级和个级,这个数最多是( )位数,最少是( )位数。

4.亿级的第三位是( )位,万级的第二位是( )位,个级的第四位是( )位。

相邻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在书91页,看并理解“进率是10”的含义。

出示判断题:

1.十进制计数法就是指每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1亿里有100个10万,1000个万。(请学生说本题的思考过程)

三、复习读数、写数及数的组成

根据数位顺序我们还可以解决有关读数、写数的问题。

在读数时,首先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分级)。分好级后怎么读?有零的时候怎么读?

出示判断题:

1.一个数不管中间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2.一个数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出零。

写数时要注意什么呢?(交流讨论)

完成练习:

1.读数

3005790004、70305050050、19650000、80900000000

2.写数

三十七亿零五百、三千零四十万零九百零八、一百七十亿零八

刚才大家写了三个数,第一个数的组成可以怎么说?还可以怎么说?

我们说数的组成时可以根据数位来说,也可以根据数级来说。请大家用这两种方法把后两个数的组成的写下来。

完成练习:

1.一个数的亿位、万位和个位上是4,其他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

2.57836690078的最高位是( )位,十万位上是( ),百位上是( )。

3.5个十亿、7个百万和4个千组成的数是( )。

四、用“万”、“亿”作单位改写整万数或整亿数;近似数。

为了方便读数、写数,像19650000、80900000000这样的整万数、整亿数我们常常用“万”、“亿”来作单位,这两个数该怎么改写呢?

改写后的数和原来的数的大小有变化吗?

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也就是用它的近似数来表示。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我们用什么方法?(四舍五入)

请大家写出这些数的近似数:

3805003≈( )万、64744000897≈( )亿、

52349999≈( )万、800950000000≈( )亿

完成练习:

1.一个数的近似数可能比这个数大,也可能比这个数小。这句话对吗?

2.一个数的近似数是240万,这个数最大是( ),最小是(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求近似数》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求近似数》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求近似数》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5页例5、例6,“做一做”及练习二第3-5、7-8题。

教学目标:

1.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2.难点: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投影出示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图片,介绍白细胞:能消灭病菌,清洁血液;红细胞:能输送氧气。一小滴血液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把红细胞 和白细胞的个数读出来。

①按照四位分级的方法把上面三个数表示成下面形式:

500 0000 1 0000

②让学生读出二个数:五百万、一万。

③教师:读了这些数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④教师根据学生的读数过程作如下板书:

500 0000=500万 1 0000=1万

3.学生观察、比较等号右边与等号左边的数。

①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等号右边的数与等号左边的数有什么不同?

(等号右边的数省略了万位后面的尾数,等号左边的数没有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②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等号两边的数大小完全相同)

4.学生小组讨论:

①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

②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既简单又不容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小。)

5.小结:为了读数和写数的方便,今后我们可以直接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数。

6.练习:

⑴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4页“做一做”1、2题,师巡视。

⑵改写完后,抽一部分同学把完成的练习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集体评价。

二、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导入:

有些较大的数,有时没有必要或者无法说出它的准确数。比如,重庆市开展万人长跑活动,参加的人数约15000人,这个15000人就是一个近似数。又比如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经费是20000000(2千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亿6千万元,这个1亿6千万也只是一个大概数据。既然生活中用到近似数这么多,那我们就应重视近似数的学习,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我们已经学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复习:

用什么方法省略4926和9375千位后面的尾数?两个数的省略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方法。)

师:如果把数扩大到比万大的数,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它的近似数吗?

3.教师出示例6

①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

②集本订正,然后分组议一议:

⑴在省略12756和1389000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⑵在求近似数时,12756的千位上的数不满5,应该怎么办?1389000千位上的数比5大,该怎么办?

⑶求出的近似数为什么不使用“等号”而要使用“约等号”?

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搞清楚:因为是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不是准确数,所以要使用“约等号”。

④让学生完成第15页“做一做”的题目,然后抽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小结:

①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我们还学习了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这两方面内容在意义和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②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由每小组推荐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求近似数和改写数都要改变数的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求近似数改变了原数的大小,而用“万”作单位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没有改变数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①完成练习二第3、5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比较数的大小》数学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比较数的大小》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比较数的大小》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2、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还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如:经调查我国面积最大的有六个省份,黑龙江454800平方千米,内蒙古1100000,青海720000平方千米,四川485000平方千米,西藏1210000平方千米,新疆1660000平方千米。你知道哪个省份的面积大,哪个省份的面积小。

三、教学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出示例4:你会比较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吗?

720000和1100000,454800和485000

教师:这么大的数,同学们比较过吗?(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大数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例4:⑴两个数的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⑵两个数的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大小?教师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

讨论完后,每一组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讨论的结果。老师结合学生的口述板书: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让学生重点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学生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并且说说比较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先比较大小,再说出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他们说一说排列的过程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练习六》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练习六》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练习六》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第三课时 练习六

教学内容:

课本第36--39页。

教学目标:

1、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通过学习,使学生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视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38页第12题)

2.谈话:我们已经学会了“观察物体”,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指导。

1、练习六第9题。

(1)小组合作,取出3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2)汇报交流。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3)小结: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练习六第11题。

(1)小组合作,取出4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2)汇报交流。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3)小结:同一角度上的多个小正方体不在同一平面上,得到的视图可能是相同的。

3、练习六第1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六第14题。

(1)小组合作,摆一摆。

(2)学生独立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5、练习六第15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教师注意指导:从前面能看到几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从右面能看到几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

6、练习六第16题。

(1)学生独立审题,小组合作,摆一摆。

(2)讨论:你有不同的摆法吗?

7、练习六第1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拓展练习。

第39页“动手做”。

四、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图形王国》数学教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图形王国》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图形王国》数学教案

第九单元 整理与复习

第3课时 图形王国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学习过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2、能观察由此来看个正方体拼成的图形,并用平面图形表示出来;

3、知道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地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角度数的测量与画角

教学准备:

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升和毫升

1、我们学习过表示容量的单位有哪些?升和毫升之间的有什么样的关系?

2、完成P102页第12题和13题。

3、指名汇报交流。

二、复习观察物体

1、我们已经学习过从哪几个位置观察物体?

2、完成第14题。

三、复习角的有关知识

1、本学期我们认识了哪几种角?怎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互相平行的直线有什么特点?

2、完成P102页第15题

把一条线段延长,表示射线;另一条线段延长,表示直线。

线段、射线和直线各有什么特点?

归结小结:共同点:都是直的

不同点:直线没有端点 射线一个端点 线段两个端点

3、P102页第16题

下面各是什么角?哪几个角的度数可以直接说出来?其余的角你能用量角器量一量吗?

用量角器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4、P102页第17题

你会用量角器量角了,那你会画角吗?

(1)画一个70度的角。

(2)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什么叫垂线,什么叫平行线?画出的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总结:

今天复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共同点:都是直的

不同点:直线没有端点

射线一个端点

线段两个端点

教后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毫升》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毫升》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毫升》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第2课时 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重难点:

认识容量单位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进率。

教学准备:

滴管、量桶、瓶盖、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取出纸杯,上节课上我们做了实验,1升水大约可以装满几个这样的纸杯(5个)?那么这个纸杯的容量是多少呢?如何精确表示出这个纸杯的容量,就需要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毫升)。

2、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经常见到毫升这个单位。(出示例3)

师: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

二、认识1毫升

1、取出滴管,介绍:用这个滴管可以量出1毫升的水。现在我们要用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先用滴管吸取1毫升,然后慢慢滴出,数一数1毫升的滴数。) 实验:大约是18-20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0滴水(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

说一说: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三、教学“1升=1000毫升”

现在我们认识了“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那么1毫升和1升比较下我们可以发现1毫升的水要比1升水少得多。现在你想不想知道多少毫升水是1升水呢?有什么办法吗?

实验操作,教师取出量杯(500ml)和正方体容器(1L),让学生观察量杯刻度,然后量出量出2杯500ml的水倒入1升的容器,让学生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1000毫升=1升 1升=1000毫升

四、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3.填空:

4升=( )毫升 2000毫升=( )升

9升=( )毫升 5000毫升=( )升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第3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

教学内容:

课本第61~62页练习九第7~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及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了解并掌握相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灵活运用策略和知识、经验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实际问题,体会相关联的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思维的基本方式,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性,培养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应用策略解决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归一)或总数量(归总),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根据下面条件提出问题。

(1)①栽了3行树,一共24棵;

②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

(2)①一批树栽了3行,每行24棵;

②有6头牛,每头吃了18千克饲料。

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说说两组条件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指出:根据数量的联系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这里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求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比如一行树多少棵,一头牛吃了多少千克}另一类是求总数量,比如一共栽了多少棵,一共吃了多少千克。

2、根据下面的问题先说数量关系式,再说说需要补充什么条件。

(1)8行树有多少棵?

(2)56棵树可以栽成几行?

(3)每头牛吃12千克,这些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

让学生按要求说出关系式及需要补充的条件。(教师板书关系式,画出要补充的数量)

3、引入课题。

二、巩固熟练

1、回忆解题步骤。

提问:回忆一下,解决实际问题的_般步骤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2、做练习九第7题。

(1)整理、分析。

让学生阅读第7题,找找有哪些条件和求哪些问题。

要求:每个同学先用自己的方式整理题里的数量,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想想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2)列式解答并检验。

让学生列式解答,检验结果。(指名板演)

交流:第一个问题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第二个问题呢?

(3)比较异同。

3、解答补充题并比较。

(1)栽了3行树,一共24棵,照这样计算,栽8行树有多少棵?

(2)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照这样计算,60千克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吃?

提问:这两道题,各要先求什么,为什么?哪一步的计算方法不同?

三、拓展提高

1、做练习九第8题。

(1)完成第(1)题。

提问:题里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让我们填写哪些问题?

让学生计算、填表。

交流:表里数据怎样填的?(板书呈现)填写这四个结果都要先知道什么新的条件?

(2)完成第(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

提问:如果每箱装24个,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

比较:计算这两个表格里的数据时,第一步的计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2、做练习九第9题。

让学生阅读题目,找出相应的数量并列表整理。

提问:你是怎样整理条件和问题的?(呈现学生的整理或根据交流板书整理结果)

交流:这里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

3、做练习九第11题。

让学生读题,想想每题分别要先求什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人板演)

提问:这两道题最后都是求的一双鞋多少元,为什么在计算上会完全不一样?四、课堂总结

提问:回顾这节课的练习内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

《认识容量和升》《认识毫升》《练习一》《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除法(一)》《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除法(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除法(三)》《用"四舍五入"法试商(一)》《用"四舍五入"法试商(二)》《连除的实际问题(一)》《连除的实际问题(二)》《试商后需要调商的笔算除法(一)》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试商后需要调商的笔算除法(二)》《试商后需要调商的笔算除法(三)》《试商后需要调商的笔算除法(四)》《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整理与练习(一)》《整理与练习(二)》《简单的周期(探索规律)》《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2)》《练习六》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统计表和简单条形统计图》《数据的分段整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1)》《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2)》《平均数》《平均数练习》《运动与身体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1)》《解决问题的策略(2)》《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2)》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可能性》《可能性练习课》《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课》《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射线、直线和角)》《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度量)》《角的度量练习课》《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分类和画角)》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分类和画角练习课)》《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垂线)》《垂线与平行线(画垂线)》《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平行线)》《垂线与平行线练习》《垂线与平行线(整理与练习)》《怎样滚得远(综合与实践)》《数的世界(1)》《数的世界(2)》《图形王国》《统计天地》《应用广角》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应用广角》数学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应用广角》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应用广角》数学教案

第九单元 整理与复习

第5课时 应用广角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105页。

教学目标:

1、能读懂题意,了解解决实际问题类型的题目的含义。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3、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本册书知识的掌握的情况。

教学重难点:

周期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引入内容

1、你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2、你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吗?

二、组织练习

1、简单的周期现象P105页第25题。

指名学生读题,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从图中看出第4、5秒照明灯是亮的还是暗的?

几秒后亮灯的情况开始和前面重复?照明灯发光的规律是什么?

第39、40称照明灯是亮的还是暗的?

如果让照明灯每5秒以固定的规律变化,你会设计吗?像上图那样画一画。

2、学生独立完成P104页第23、24两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说他每步的运算想法

综合算式是如何列的,符合题意吗?

3、调查你们小组同学每家的图书本数,制成统计表。

你能说说小组同学家图书本数的平均数最少不会少于多少,最多不会大于多少?并算出这个平均数吗?

三、自我评价

回顾自己本学期学习的表现,能得几个★,就把几个☆涂上颜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简单的周期现象:

亮亮暗亮暗暗 亮亮暗亮暗暗 亮亮暗亮暗暗

教后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的世界(1)》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