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集体备课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4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集体备课。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集体备课”,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集体备课

一、教材简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

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2、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突破措施: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四、课时安排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曹红:教学例1时,可以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可以让学生按教材介绍的方法去量数学课本的宽,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这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让学生看到,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第二步,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或用“一”等去量桌子、铅笔盒、剪刀等物体的长度,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方军:(1)认识厘米。

前面教学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已经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正方体(1立方厘米),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教材由此引出厘米尺,并在尺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在此基础上,教材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材先出示一个图钉,通过测量,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以帮助学生看到1厘米的大致长度。然后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在引出尺子时,教师应说明发明尺子的原因,让学生知道尺子的作用。在认识厘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尺子,帮助学生认识尺上的刻度及实际长度。然后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先让学生量一量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然后让学生量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巩固1厘米的表象。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其他活动,如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1厘米的长度等,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范恒云:(2)用厘米量。

例2通过量纸条的长度,教学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时,要注意说明量的方法:量时,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教师可以先示范。学生自己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认识米用米量。

张永敏:(1)认识米。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材通过让学生用厘米尺量黑板,感到这样量要量很多次,太麻烦了,由此引出米尺(见下图),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进行度量比较方便。然后教材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见下页图)。

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应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把1米长的尺子(或用竹竿、木棍等制成)。引出米尺时,为了使学生印象深刻,可以让学生先用小尺子,再用米尺量一量比较长的物体如黑板或讲台,使学生体会到:量比较长的东西,用米尺量比较方便。教学米的认识时,教师可以指着米尺,告诉学生这把尺子的长度是1米,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并相互比较一下,使学生初步认识1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看从脚到身体的什么地方是1米。接着让学生两臂伸平量一量、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使学生借助自己的身体,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袁自芳:(2)用米量。

例3,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长的绳子有多少厘米,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得出1米=100厘米。为了加深学生对1米实际长度的认识,教科书第5页安排了“做一做”,让学生用卷尺量学生跳远的距离。这部分内容和练习一的第4、5题都是让学生实际量物体长度的题目。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量出1米长的绳子,然后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可能有的学生会用自己的小尺子一次一次地去量,得出1米=100厘米,也可能有学生直接用老师的米尺去量,一下就看出1米长的绳子是100厘米。不管用哪种方法,教师都要注意对量的方法的指导,同时注意测量时同学间的相互配合。

测量跳远的距离时,要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长度单位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认识1厘米从“0”刻度到刻度1认识几厘米

(2)用厘米量

编辑推荐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一长度单位》第一课时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一长度单位》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关系。
教学准备
情境图、三角尺、作业纸、圆片折好的角、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单元主题图:同学们,请你认真观察这个校园都有些什么?请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图中有正在锻炼的学生,正在踢足球的学生,还有拿三角尺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这些情景都与角有关。
问:你能在校园里找到我们数学课上学过的图形吗?
很好!大家都很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校园。其实,校园里还藏着一种图形你们瞧!(在主题图的钟面上、剪刀上、三角尺上呈现色线,表示出角)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人知道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名字吗?
这些图形叫做“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结合情境,认识角。
你们瞧!刚才那位老师的三角尺老师也有。谁上来指一指它的角在哪儿?
在学生指角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告诉学生正确地指角的方法。
大家手里都有三角尺,请拿出来。然后我们一起来像这样指一指,再用手顶一顶、摸一摸,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
看来,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请你指出这些物品上有角吗?
2、出示例1,让学生指角。
大家指的非常正确!下面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老师拿出实物。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角,这三个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在学生发现角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给出角的各部分名称。并得出结论: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课件出示)
3、实际操作,丰富认识。
昨天老师让你们准备的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请拿出来。下面请大家开动脑筋,想法用这些做成一个角,看谁最先做出来。
都做完了吗?
下面,老师有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要使你做得角和你同桌做得角一样大,你们应该怎么做?(得出叠合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同学们都很善于发现,老师也做了一个角,现在,请你想一想,要把你手中的角变得比我的角大,你该怎么办?
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向老师这样张开活动角,然后逐渐合拢活动角,并且认真思考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刚才我们用纸条做了活动角,你能用纸折出自己喜爱的物品吗?(老师对你折的物品有一个要求,就是你折的物品中要有角。)
4、在生活中找角。
同学们都很有创造力,而且也都正确地指出了角,值得表扬。其实啊!角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就请你和同桌一起,在我们教师中找一找,看看那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5、画角。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
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角的顶点,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就画成一个角。
学生练习画角。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2题。
引导学生完成。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角,下面谁来说说,你知道了角的哪些知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一课时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

学习内容:P2例1

学习目标:

1、学会收集数据;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根据统计表对问题做出简单的分析;

学习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白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学指导:

读课本第二页的统计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定做哪种颜色的校服合适?

2.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3、如果按一个班级的统计结果给全校学生制定蓝色的校服,合适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学期开始了,学校要定做新校服,可是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喜欢别的颜色,现在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学校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二、检测预习,提出质疑

1、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2、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应该怎样调查呢?

3、这种方式合理吗?

三、共学探究,解决疑难

师:统计表中有哪些信息?

生: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

师:全校选这种颜色的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四、拓展延伸

四人一小组,调查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动物园游乐园

(1)要完成以下问题,你准备怎么办?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五、当堂训练

P4第1、2题

板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第一课时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第一课时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平均分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内容:P8、P9例1、2

学习目标:

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通过对比,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的结果同样多。

2、能将具体事物按照指定的份数用不同的分法平均分。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将具体事物按照指定的份数用不同的分法平均分。

教学难点: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白板、小棒或者圆片

预学指导:

1、把6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分?

(1)如果一个小朋友分1个,另一个小朋友分()个。

(2)如果一个小朋友分2个,另一个小朋友分()个。

(3)如果一个小朋友分3个,另一个小朋友分()个。

(4)上面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情境图:仔细观察画面,你从中发现了哪些信息?(同学们要去参观科技园,买了很多食品,他们正在分这些食品。)

2、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是怎样分这些食品的呢?哪种分法才合理呢?(应该每个人分得的一样多才合理)

3、导入新课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检测预学,提出质疑

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

三、共学探究,解决疑难

(一)例1

1、自学指导

看数学书第8页的例1(动手分一分)

(1)把6颗糖果分成3份,你会怎样分呢?你有哪几种方法?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种分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合适,最公平呢?

2、先学

3、全班交流

观察、比较,发现:每份分2颗,每份都是一样多,最合理,最公平。

引导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

4、检测:

做一做(第1、2题)

(二)例2

1、自学指导

看数学书第9页的例2,

(1)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动手分一分。(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

(2)按照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你们组有哪些不同的分法?(无论怎样分,只要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全班交流

(1)把一些物品等分时,可以1个1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把18个橘子分成6份,你会怎样分呢?你有哪几种方法?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种分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合适,最公平呢?

3、检测:

做一做

四、拓展延伸

1、每份分得(),叫平均分。

2、

把6个三角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个。

3、

把()个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4.平均分,画一画

MM3

五、当堂训练

练习二(第1、2、3、4题)

六、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

二年级上册《秋游》第一课时教案分析


二年级上册《秋游》第一课时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2、能按照顺序进行看图说话练习。3、能用一定的记字方法记住9个生字的字形,写好”追”,”喊”两个字。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教学难点:看图按顺序说一段话。教学准备:挂图、字卡、课前寻找秋天、黑板X)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生活激趣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秋游》,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2、“秋”指什么季节?“秋游”是什么意思?(秋天到郊外游玩)齐读课题。`3、在我们的身边,秋天已经悄悄来临了。这两天,大家都睁大了双眼去寻找秋天,来说说你们的收获吧。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首诗或儿歌。(全班交流)4、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这节课,老师要邀请大家一起去郊外游玩,希望大家能玩得开心,收获更多。二、范读课文,指导看图。1、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课《秋游》,捧好书,准备出发。(师范读)2、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你看到了些什么?又说了些什么?请大家走进这幅《秋游》图。(1)我们从上往下看,秋天的天空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的天空……几朵白云有的像……有的像……小鸟……)板书:天空:(2)秋天的农田里,长了哪些庄稼?它们有是什么样子?(稻子金黄,高梁火红,棉花雪白雪白。)板书:田野(3)你们在草地上玩了什么呢?出示:我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板书:游玩)3、大家说得真不错,现在你能按“天空——田野——游玩“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秋游的经历吗?(指名一生说)三、初读课文。1、秋游的经历真令人开心,《秋游》这一篇课文更是生动地记录了同学们的游玩经历过程,现在请大家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通句子(读3遍)2、这些生字词你能读准了吗?自己先练一练。出示:追逐郊外白兔绵羊老师喊着高梁凉了棉花稻子一望无边逮蚂蚱打滚儿亮嗓子(1)自由练读.(2)带拼音开火车读,齐读(3)去拼音一行一行读,齐读3、大家的生字词读得这么棒,相信读课文也难不了你们。第一节写了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谁来读?(1)来到郊外,同学们看到秋天的天空美极了。(板书:美)谁来读第2节。(请生读,评议)(2)秋天的田野也很美。(板书:美)谁来读第3节?(请生读,评议)(3)第4节写同学们在草地上玩得很开心。(板书:开心)谁来读?(请生读)4、美好的秋天,尽情的玩乐,真令人难以忘怀,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再次去郊外游玩一番。(齐读课文)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1、今天,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游,玩得都很开心,可课文中的生字却急坏了,它们争着抢着对同学们说:“小朋友们,今天可别光顾着玩,还得认真写好字呀!”同学们,你们会认真写好字吗?”2、出示:“追”“喊”(1)先和它们一起打个招呼。(2)书空这两个字的笔顺。(3)说说怎么记住它们.(4)范写追:竖笔写在竖中线,两个左框紧贴竖。点的起笔要略低,捺脚运笔重到轻。喊:口字写得窄而上,一撇写到口字下。一横一口要靠左,斜钩对角拉拉长,最后一笔点在上。五、课后作业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课后希望大家能把这篇美文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熟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

内容

教材第四页的例1解决问题。


学习

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难点

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导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直入主题

预设导语:

小朋友们,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期,老师想组织一次游园活动,你们想参加吗?(课件出示情境图)看,我们已经来到了游园地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在游园地点有许多数学问题要我们去解决,你们愿意解决这些问题吗?

相机板书:解决问题

温馨提示:

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吸引到鲜活的画面上来。在生动形象的表述中去采集数学信息,寻找数学问题,从而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二、自主预习、交流解惑

预设环节:

(一)师出示学习提示,指名通读提示内容。

学习提示:

1、仔细观察教材第四页例1的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要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你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二)引导学生进行二次阅读,每读完一个问题,看书思考找出答案,再去解决下一个问题。比一比谁是解决问题小能手!

(三)小组内互相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预设过渡语:

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呢?下面请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组内,通过参与学生讨论了解学习情况。

(四)指名汇报并说清自己的想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层次地汇报提示的问题,遇到重点、难点的问题教师要恰当地进行点拨指导并相机进行板书: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22+13-6=2922-6+13=29(人)

3、13-6=7(人)7+22=29(人)

13-6+22=29(人)

答:现在看戏的有29人。

(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种算法的内在联系。

(六)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解决。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解决加减混合的应用题的办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大家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指名大声朗读提示,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再次明确预习时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按照提示的问题,一步一步进行预习。重点内容或不懂得问题要把它标在书上,也可以写在练习本上。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充分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要发挥小组长的作用,组织组内成员先轮流回答提示的问题,再讨论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广开思路,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汇报每种算法时,要说一说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学生解答,学生解释不清的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基础天地:

1、男生有22人,女生有27人,有16人参加接力赛,有多少人没参加接力赛?

2、公共汽车上原来有52人,到站后下车18人,又上来14人,车上现有多少人?
拓展空间:

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请你口头编一道加减混合的应用题,并解答出来。

同学们你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说一说

学生先独立完成基础天地,再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汇报时适当进行思想教育。

先同桌交流,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本课知识解答,再独立编题,指名汇报。

同学们你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说一说。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二年级上册《孔繁森》第一课时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孔繁森》第一课时教案苏教版

16、孔繁森

教学目的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说说“请求、恳求”的意思。

3、教育学生学习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从小确立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的思想。

重难点分析: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书写生字,理解词义。

2、从课文的语句中体会孔繁森的优秀品质。

教具准备:

了解孔繁森的事迹、幻灯、田字格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16孔繁森

2、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说说大概意思。

2、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读通语句,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用铅笔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读课文,可以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教师纠正读音。注意读通句子。(2)

youxiusashinixieyingfeizhengongsangken

优秀拉萨市曲尼献血营养费地震贡桑恳求

mianqiangbaoleihanyuan

勉强同胞热泪汉族援藏

(3)指名读。

(4)教师纠正:萨、桑(平舌)援、勉(三拼音)市、震(翘舌)泪的声母是边音。尼的声母是鼻音。营、贡、桑是后鼻音。

(5)齐读,去掉拼音读。

(6)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

1、

2、

3、

4、

5、

细读第1自然段

1、1自然段

2、

查字典理解“优秀”。

为什么说孔繁森是优秀的干部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五、指导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营、助、费

2、指名认读

3、对照田字格,自己看看,想想,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5、教师范写并指出注意点

营:共十一笔。上下结构。上面是“”字头,下面的“”和两个“口”要写得稍扁。第二个“口”要宽于第一个“口”。

助:共七笔。左右结构。“且”的最后一笔为提。

费:共九笔,上下结构。上下部分各占一半。“伏”五笔,笔顺是:横折、横、竖折折钩、撇、竖。笔第五笔是竖弯钩,最后

二年级上册《风娃娃》第一课时学案


二年级上册《风娃娃》第一课时学案

【教材分析】

《风娃娃》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让学生懂得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学生分析】

我班学生大多数活泼大胆且独立,经过一年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他们对童话故事特别感兴趣,故事中美好的人和事与孩子们纯洁的心灵贴近,使他们借此来明辨美丑,懂得什么事该做,应该怎样做。

【教学目标】

1.会认“抽、续”等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转”,会写“夫”、“表”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懂得“做事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的道理。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教学难点】

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法学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风的资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

1.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小树见它招手。(风)

2.学生介绍风的知识。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小声读课文,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在小组内交流。

2.指导识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让学生自主识字。

(2)开火车认读生字,注意提醒读准字音。提示:“责、踪”是平舌音;“抽、示、筝、伤”是翘舌音。“筝”在“风筝”一词中读轻声。

(3)小组作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换偏旁:油-抽读-续使-驶

组合法:口+及→吸木+及→极氵+干→汗二+小→示竹+争→筝足+宗→踪

3.组织开火车读课文,提出要求,大家边听边想:①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②这些事哪几件是好事,哪几件是坏事?

(1)可以和同位交流一下,说说你读(听)课文后知道了风娃娃做了哪些好事,做了哪些坏事。

(2)全班交流。板书:做好事:吹风车吹帆船坏事:吹风筝吹衣服、小树

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风娃娃是怎么帮助风车的?划出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向风车吹去。”

a.做动作理解“深深地吸”。

b.生表演读。

(3)大风车在风娃娃的帮助下,有了怎样的变化?

a.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抓关键词:“慢慢转动”“断断续续”——“一下子转得飞快”“奔跑着”。

b.理解“断断续续”。

(4)师:有了风娃娃的帮忙,风车一下子转得飞快!“秧苗喝足了水,笑着不住地点头,风娃娃也高兴极了。”

a.风娃娃为什么高兴?

b.秧苗好像正在跟风娃娃说话,你们猜,他们在说些什么?

(5)齐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适机出示句子“他们弯着腰,流着汗,喊着号子,船却走得很慢。”

a.这句话该怎么读?

b.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他们很累?

c.指导读句子。

(2)这时候,风娃娃看见纤夫们很辛苦,她是怎么做的?

a.出示句子“他急忙跑过去,对着船帆吹起来。”

b.生表演读。

(3)“船在水面上飞快地行驶。纤夫们笑了,一边收起纤绳,一边向风娃娃表示感谢。”

a.看图,从哪感受到纤夫们的心情?

b.纤夫们会怎么向风娃娃表示感谢。

3.风娃娃还会帮助人们做什么事,你能展开想象说说吗?

我会说:风娃娃还来到__________看到________,他_____________

4.过渡:风娃娃帮助了风车,帮助了纤夫,这时候他心里想:(出示)

(1)指名读

(2)从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风娃娃?(骄傲,得意)

(3)从哪里感受到的?

抓词“真容易”“只要……就……”

(4)朗读指导

(二)学习5-7自然段

过渡:事实上真的是风娃娃想的那样吗?

1.生自由读课文5-7自然段,他做的这些坏事结果怎么样?

2.交流

(1)句子:风筝在风中摇摇摆摆,有的还翻起了跟头。不一会儿,风筝被吹得无影无踪,孩子们伤心极了。

a.引导学生理解“无影无踪”“伤心”的意思。

b.指导朗读。

(2)风娃娃只是做了这些吗?从哪感受到?(省略号)

(3)风娃娃还做了哪些让人伤心的事?

3.引读这一句话“人们都责怪他。”

(1)说说人们为什么责怪他?

(2)帮助人们做好事,除了要有力气,还需要什么?

四、课外延伸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明白做事不能光有好的愿望,一定要看是不是对人们有好处。)

2.我们以后做事该怎么做了吗?

五、作业

1.读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学案分析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学案分析

最喜欢的水果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借助有趣、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体会统计图的必要性。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并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常见的几种水果(苹果。梨。香蕉。桔子)卡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新年快到了,班级里准备开联欢会,老师想买一些水果给同学们吃,你们都喜欢吃什么水果呀?让学生回答(学生可能说的很散,因而要补充:老师课前到商店里调查了一下,苹果、梨、香蕉、桔子,现在市场能购买到,而草莓、猕猴桃等冬季买不到,所以老师决定买这四种水果。)你能从这四种水果中选一种你喜欢的水果,好吗?板书课题:最喜欢的水果。

老师要想知道哪种水果买得多一些,需要同学们帮忙。

二、探求新知:

1、每个桌面上都有一个信封,那里面有这四种水果图片,现在请你们打开信封,每人挑选一种你最喜欢的水果卡片举起来,让老师和小朋友们看一看。

2、老师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水果有多少个人喜欢呢?谁能帮老师想个好办法?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小组进行交流,并汇报。

(可能出现:分组站、举手等方法)

肯定学生的做法后,让学生把喜欢的卡片贴到黑板上。

3、你能发现哪种水果有多少吗?

(可能贴得很乱,不能很快、很准地数出来。)

还有没有好办法?让学生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

4、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整理后,出示图表(注意:根据班级学生的多少画格子)

你们把你喜欢的水果图片贴到这张表中,喜欢吃苹果的同学,将苹果贴在相应的格中,喜欢吃梨的同学,将梨贴在相应的格中……注意一个小格里只能贴一个水果。

5、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完成了这幅图,看图,你们知道了什么?如果老师现在让你去买水果,你知道怎么买吗?让学生思考回答。

6、根据统计图中每种水果的数量,我们来填统计图下面的表格,这个表就叫统计表,让学生认识统计表,并填写统计表。

7、看图或表上的数据,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看一看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8、小组交流并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试一试:请你把剪下的附页图贴到95页的统计图中,并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你能根据上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检测:(10分)(图略)

(1)一共有___个图形。□○□○□=□

(2)○比☆多___个。□○□=□

(3)△比☆多___个。□○□=□

(4)△比○少___个。□○□=□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的表现怎样?

迎新年

【情感目标】

借助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现实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初步感受生活中有统计,生活中需要统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使学生感受与同伴合作学习的乐趣,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与合作。

【教学设计】

一、动画音乐情景引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请你们欣赏一段音乐。

(多媒体课件)

听了刚才的音乐,你们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什么节日?

生:新年

有很多小朋友也在过新年,大家看看去。

(多媒体课件——主题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生:有唱歌的,跳舞的,弹琴的,还有看演出的。

师:观察的真仔细。你们能帮帮老师完成下面的问题吗?

(课件出示、逐个出示)

指名学生回答。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回答)。

生1:跳舞的比弹琴的多几人?5-1=4

生2:观看的有几人?9+9=18

生3:观看的比跳舞的多几人?19-5=14

生4:唱歌的和跳舞的一共有几人?11+5=16

生5:观看的比唱歌的多几人?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谁会解答

19-11=8(人)

这位同学真棒,这么难的问题都会解答。

二、游戏

师:看完了精彩的表演,我们来放松一下。在这次晚会上,我们中兴小学还准备了一个小游戏,

节目名叫“投分游戏”。邀请你们参加,想去吗?

生:想。(非常兴奋)

师:好,我们现在就来练习一下。每个同学投两次,再把投中的分加起来,看谁投的多。每两人

一组,一个投,另一个记分,多的同学得一面小红旗。

(放音乐)

一组:生1,一次8二次38+3=11(交换)

生2,一次7

师:这位同学要想超过他,至少必须投中多少分呢?(5分)

生:7分。(结果这位学生投中9分)7+9=16

师:就送给这位同学一面小红旗,下面我们再找几位同学来投分。

(一组女同学)

(一组男女同学)

师:谁愿意和老师比一比。(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游戏)

你们“投分游戏”练的真不错,到新年那天一定请你们去。

刚才老师发现你们在玩游戏时,计算得分时用的什么方法?

生:加法。

师:加法你们掌握的真棒

为了奖励你们,老师有一样小礼物送给你们。

(多媒体出示)

出来一个“年”。

(这时课堂出现一个小高潮,有学生猜出后面两个箱子是“快”,“乐”)。

师:你们猜的对不对呢?请后面几个小组给你们答案吧。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演示,得出“快乐”。

师:你们真棒。这就是老师送你们的礼物。祝你们“新年快乐”。

你们会唱这支歌吗?跟着一起唱,好吗?

(多媒体课件)

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新课。

二年级语文上册《妈妈睡了》第一课时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妈妈睡了》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妈妈睡了》这篇课文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叙述了午睡时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的是一幅宁静温馨的画面:在哄孩子午睡的时候,妈妈先睡着了,她沉沉地睡着,呼吸那么均匀。孩子静静的看着熟睡的妈妈,看得那么投入,那么动情。课文表达的是母子之爱:孩子爱妈妈,是通过孩子对妈妈的直接观察来表现的;妈妈爱孩子,是通过孩子观察时的想象来反映的。课文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深切的母子情。

【学情分析】

有一种爱能洞穿人生的铜墙铁壁,有一种付出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母爱。而如今,太多的“小皇帝”、“小公主”享用着甚至挥霍着母爱,自己却浑然不觉。本文以一个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感感受着母爱,情真意切,语言朴实,是对学生进行关爱父母感恩父母的一篇好教材。因此,教学中要做到:

1.着力营造母子情深的“爱的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同身受,体味亲情的美好。

2.以爱召唤爱。引领学生走进自我,体味现实生活中无微不至的亲情,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16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积累部分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同时懂得关爱父母。

【教学重点】

1.识字学词

2.采用多种方法激发读书兴趣,品味语言,感受课文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母子之间的感情。

【教具准备】

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感恩的心》、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会唱的同学一起唱。

2.看出来了同学们都很喜欢这首歌,歌中唱到了谁?

3.你们平时观察过自己的妈妈吗?

生自由发言

4.有一位小朋友也观察了自己的妈妈,你们看(课件出示课本插图)他观察了妈妈的什么?

生看图回答问题

5.揭示课题,板书《妈妈睡了》

6.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个题目呢?

7.生自由回答。(“睡了”应该读得很轻)练读。

8.下面我们一起去认识小作者的妈妈。师范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出来了,你们都很喜欢这篇课文,你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在读的时候,要多和生字朋友打招呼,把课文读到你满意为止。

2.生自由练读。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练读,一会儿进行汇报朗读。

(2)指名朗读。指导长句子的朗读。

a、妈妈明亮的眼睛闭上了,弯弯的眉毛也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b、她细软的头发粘在微微渗出汗珠儿的额头上。

这两个句子较长,注意断句指导。师范读。生练读。

三、由扶到放,自主识字

1.同学们的课文读得真认真,老师相信你们对生字朋友也一定很熟悉了,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出示带汉语拼音的生字词,认识哪个读哪个。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读生词。

3.去掉拼音,学生认读生词。

4.开火车读。抢读。

5.出示课件“摘苹果识字游戏”这些生字朋友飞出了课本来到生活中你还认识他们吗?

6.生回答苹果树上相应的“禁止吸烟先下后上熟食吸尘器眉笔并说说在哪里见过他们。

四、读中感悟,体会深情

1.生字同学们已经牢牢掌握了,下面请同学学习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3.生1:我知道了妈妈睡得很香,是从“睡得好熟”知道的。

生2:我知道了妈妈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我是从“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知道的。

师:(板书“美丽”,出示“美丽”一段)自由读这段,看还能读出什么?

生练读,感悟:“好像在给我唱催眠的歌谣”说明妈妈爱我们。

师小结:妈妈爱我们,我也爱妈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爱再读这段。

生练读。

4.除了这里,你还喜欢哪部分?

生3:我知道妈妈很慈祥。

你怎么理解“慈祥”?在你的生活中谁非常慈祥?(板书“慈祥”)

生3:奶奶或者老师……

师:究竟什么是慈祥,大家读了这一段,就会知道。(出示本段)

生读后,体会出妈妈对我们的爱。

5.出示“好累”一段。(板书“好累”)

生4:妈妈干了很多活确实累了,连小鸟、树叶奏出的歌声也听不到。

师:是呀,她确实该好好睡一觉了。应该怎样读这段呢?

生5:妈妈累了刚睡着,所以我们声音要小,别把妈妈吵醒。

生6:妈妈这么爱我们,要读出对妈妈的疼爱。

6.生练读。

五、小结

妈妈为了家庭,为了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操劳,可她却无怨无悔,多么值得我们去爱呀!就让我们带着深沉的爱再来读课文,千万别吵醒妈妈。

六、作业

熟读课文。

二年级语文上册《树之歌》第一课时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树之歌》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说明】

本课介绍了各种树的名称和特点,学生在朗诵儿歌的过程中学习树的名称和不同树种的不同特点,学会区分树的种类,认识它们的特征。

本课设计时围绕课文内容,注重学生识字能力,帮助学生分辨树的种类,拓展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树立保护树木的意识。

【学习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树的名称和特点,树立保护树木的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学习树的名称和特点,树立保护树木的意识。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图片。(教师)

2.搜集不同种类的树叶,与同学们交流分享;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成果,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成果,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树叶,提问:你们知道这都是哪些树的叶子么?

2.板书课题:树之歌

自由交流自己带来的树叶,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图片引导,学习生字。

1.出示图片,学习图片上树的名称。

2.自己学习生字词。

3.检测生字情况。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树名竞赛,看谁认得多。

4.学习树的名称,识记树木的名称。

5.认读生字、词语,观察老师范写,写准生字词。

6.学生竞赛。

树木名称我会拼。

梧桐()松柏()

银杏()枫树()

三、齐读课文,试背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

四、作业设置

1.书写生字。

2.背熟课文。

二年级语文下册《草原上的盛会》第一课时备课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下册《草原上的盛会》第一课时备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二年级语文下册《草原上的盛会》第一课时备课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上盛会的欢乐气氛,了解盛会所表示的象征意义,初步了解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习俗。

重点难点

1.教学描写盛会的欢乐场面的段落,体会盛会的情景和人们欢乐的心情。

2.懂得盛会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蒙古大草原有关图片),让学生感受草原之美。

2.出示草原上的体育比赛、文艺表演和游艺活动。(让学生对草原的盛事产生兴趣和向往。)

3.出示本课生字词组,指名读。

二、初步感知课文第1段,揭示课题

1.自由朗读课文。

2.出示课文第一段,指名读,齐读。

3.理解“那达慕”一词,并板书。

4.出示草原上盛会视频,引出本课课题“草原上的盛会”,并板书。

5.会认“慕、娱”等字。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描写蒙古大草原场景的句子。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千里草原,草绿水碧,牛壮羊肥)指名读,男女读。

3.理解“绿”,“碧“,这两个表示颜色的字。以及“壮”和“肥”表示体形的词。

4.根据字形理解二类字“初、待”,出示图示。

5.理解盛会象征的含义,了解蒙古族同胞欢度节日的独特风俗习惯。(那达慕已经有接近八百年的历史,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成为了蒙古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那达慕上的各项活动是力与美的显现、体能和智慧的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在草原上生活的群众的综合素质。)

6.理解“黄金季节、热切”等词,体会蒙古族人们欢乐,急切,盼望已久的心情。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三、第四自然段。

2.课件出示:“那达慕”的会场设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水草丰美的开阔地带)会场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彩旗飞扬,雪白的蒙古包......)

3.课件出示:盛会都有哪些项目?(学生回答:体育比赛、文艺表演和游艺活动等)

3.小结,齐读课文。草原上盛会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五、板书设计:

草原上的盛会

千里草原草绿水碧牛壮羊肥水草丰美那达慕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集体备课》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