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专题46资本主义大国兴衰史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5

专题46资本主义大国兴衰史。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专题46资本主义大国兴衰史”,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专题46资本主义大国兴衰史
二、美国史
1.17—18世纪
(1)民族: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英国等欧洲国家移民、非洲贩来的黑人等形成美利坚民族。有共同的文化,英语成为唯一的语言。
(2)经济:北美资本主义发展,北部工商业发达,中部是产粮区,南部种植园发达。在以后西进运动中,两种经济制度都得到发展且矛盾日趋激烈。
(3)政治:通过独立战争取得独立,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华盛顿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4)对外:独立之初,奉行“孤立”的中立政策,避免卷入欧洲事务。
(5)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富兰克林、杰斐逊)
2.18世纪末—19世纪70年代
(1)经济:①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国际环境优越,少战争之苦;移民涌入,提供劳动力和带来技术。②机器发明推广:1807年,富尔顿制成汽船;轧棉机、缝纫机、拖拉机和轮船发明;采用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方法,有利机器的普及。③西进运动:原始资本积累的重要形式,开发西部,劳动力转移,工业革命开展,促进美国经济发展。④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都得到发展。和谐
(2)政治:①大力扩张领土,和谐发展成为濒临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国。和谐人口3000万。②1861—1865年,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和谐
(3)对外扩张:1844年迫使中国签订了《望厦条约》;1853年入侵日本。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谐
(1)经济:发展最迅速,1894年,工业产量世界第一;和谐以重工业为主。究其原因:奴隶制废除;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广大西部开发;和谐资源丰富;欧亚移民带来了劳动力、技术;欧洲资本进入;政治稳定;和谐向帝国主义过渡,成为托拉斯帝国主义。和谐
(2)对外扩张:①在亚洲占领菲律宾,在中国向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②1917年前,和谐“宣布中立”,与交战国做生意,大发横财。1917年,加入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和谐
4.1919年—1929年和谐
(1)经济:战后经济实力膨胀,代替欧洲掌握和谐世界经济霸权,最大的债务国,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和谐
(2)对外:①参加巴黎和会,其目的,威尔逊宣传“十四点原则”,和谐企图攫取世界霸权,计划落空,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拒绝参加国联。②召开华盛顿会议,目的是限制日本在太平洋的侵略势力,缓和美英日海军军备竞赛;结果以体面方式拆散了英日海上同盟;使美国获得与英国同等制海权;重新与其它列强共同支配中国,抑制了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势力,成为会议的胜利者。和谐
5.1929—1945年和谐
(1)经济;1929—1933年发生空前经济危机,后实行新政,逐步缓解。和谐
(2)政治;罗斯福新政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放弃了传统的放任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和谐
(3)外交:初期实行“中立”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后来,逐步放弃“中立”政策,援助中国抗战,与英国结盟制裁日本;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世界大战及反法西斯同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6.二战后
(1)经济:①二战后,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最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稳定发展,生产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商品。②战后初期,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进一步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但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和日欧经济地位上升,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经济霸主地位动摇。③自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美国经济进入“滞胀”状态,八十年代以来,通过降低税率、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减少政府财政支出,经济逐步好转。九十年代,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为经济主导产业;知识经济兴起。
(2)外交:与苏联共同主宰世界,建立了战后新的世界秩序——雅尔塔体系。与苏联对抗,并与苏联长期争夺世界霸权,大力推行反苏、反社会主义政策,通过和平演变、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导致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美国在打着反苏旗号的同时,通过组织“北约”、经济援助等手段,加强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控制。大力推行“冷战”政策的同时,发动了一系列局部战争,即热战。苏联解体后,打着“人权”、“民主”、“反恐”旗号侵略、干涉弱小国家,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延伸阅读

专题45资本主义大国兴衰史


专题45资本主义大国兴衰史

一、英国史

1.16世纪至17世纪

(1)经济:海外贸易、海外掠夺、圈地运动促进了经济发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农场发展,形成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2)政治:16世纪,都铎王朝统治,加强专制统治,进行宗教改革,产生“国教”和清教运动。17世纪上半期,斯图亚特王朝统治,实行专制统治,相信“君权神授”,迫害“清教徒”。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辉格党和托利党及两党政治开始形成。

(3)对外:新航路开辟后,海盗式的抢劫和贩卖黑奴与一般海上贸易相结合——开始殖民侵略与殖民争霸。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建立海上霸权。旋打败荷兰、法国。

(4)思想:文艺复兴运动期间,产生了戏剧家莎士比亚;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启蒙运动的发端地,霍布斯主张社会契约论、君权民授论和世上无神论。洛克主张君主立宪制和分权学说。

2.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70年代房价

(1)经济: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房价工厂制确立,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房价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房价有“世界工厂”之称,世界霸权地位确立。房价1825年、房价1857年分别爆发经济危机。房价

(2)政治:工业资产阶级产生并参与政权;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动了宪章运动。房价

(3)对外:全球扩张,在亚洲占领印度、新加坡;房价入侵阿富汗、房价缅甸;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割占香港。房价在非洲,房价入侵埃及。房价在欧洲,联合主要封建国家组成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房价直到1814年打败拿破仑帝国。1853——1856年英法与俄克里米亚战争,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获得成功。房价

(4)思想:产生空想社会主义(欧文);房价产生古典政治经济学,房价自由主义(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贸易)。房价

3.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

(1)经济:工业发展缓慢,被美德超过,房价失去工业垄断地位。但在世界占一定地位,如造船业和金融业举足轻重,房价资本输出出界第一。房价(世界最大殖民国,有广阔的市场、原料和廉价劳动力;设备陈旧,资本外流,还原更新设备和采用新技术。)有殖民帝国主义特点。房价

(2)政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基本定型。房价(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时间较长;房价资本主义发展比较充分;房价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完成的相对彻底;公民参政意识较强)房价

(3)对外:在中国强租“新界”,把长江流域和云南、房价广东变为其势力范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大量资本输出,许多国家成其经济附庸。房价在欧洲大陆,推行势力均衡政策;在殖民地和市场问题上,房价英德矛盾激化,房价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调整与法俄关系,成立三国协约,房价随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4.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房价

(1)经济:一战使英国经济遭到破坏,成债务国,伦敦不再是世界惟一的金融中心。房价

(2)外交: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其目的是保持海上绝对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竭力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防范法国过于膨胀,不过于削弱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等和约,房价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控制国际联盟。房价参加华盛顿会议,签订《四国条约》,房价英日同盟中止;签订《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房价美国取得与其同等的海军地位,英国海上霸权地位丧失,限制了日本海上力量。《九国公约》的签订,打击了日本在中国的势力,房价恢复了几个国家共同主宰中国的局面。

5.1929年至1945年房价

(1)经济:1929—1933年发生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运用凯恩斯主义,效仿美国政府干预经济模式,避免了经济危机引起的政治危机。房价

(2)外交;房价30年代大力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用牺牲弱小国家的办法将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房价1939年向德国宣战,房价逐步装卷入了“二战”,房价后来参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参加了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参入了敦刻尔克战役、不屈服于德国的英伦空战(粉碎了希特勒的阴谋)、阿拉曼战役、诺曼底登陆为“二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房价

6.二战以后房价

(1)经济:因“二战”打击及美日德等国经济地位的上升而大大下降。战后初期依赖美国的援助得以恢复经济。房价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充分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房价

(2)外交:唯美国马首是瞻,1946年,房价邱吉尔发表反共反苏演说,房价鼓吹“冷战”;参加北约;积极追随美国轰炸南联盟;房价出兵阿富汗;房价进攻伊拉克。房价但霸权地位全面衰落。参加联合国,参加处理德国法西斯,对德分区占领。参加欧共体,借此增强经济实力,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房价

资本主义大国兴衰史


专题48资本主义大国兴衰史
四、德国史
1.政权更替
(1)长期处于分裂。
(2)十九世纪中期,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成为强大的德意志帝国随后向帝国主义过渡,发展成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3)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了法西斯统治。
(4)二战结束后,英、法、美、苏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并进行政治改革,清除了法西斯主义。1949年,英法美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苏联占领区建立了德意志了主共和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89年东德发生巨变,1990年东德并入西德,德国再次实现了统一。
2.经济
(1)十九世纪早期开始工业革命,纺织、冶金、采煤等发展较快。
(2)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初,由于统一的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普法战争获得巨额赔款并割占阿尔萨斯和洛林,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和谐
(3)“一战”沉重打击了德国经济,和谐战后依靠美英和谐等国的投资和货款,经济恢复发展起来。和谐
(4)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学生和谐打击了德国经济。法西斯统治建立后,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5)“二战”再次严重打击了德国的经济,和谐但战后,和谐在美国的帮助下,加之其它有利因素(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稳定,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加强宏观管理,发展科技和教育,劳动者素质高),经济腾飞,西德很快发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和谐
3.外交
(1)法国大革命及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和谐干涉法国革命,并多次参加“反法同盟”。和谐
(2)统一完成后,德国走上了大规模对外扩张的道路,侵略中国、土耳其,侵略非洲、占领太平洋三大群岛,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组建“三国同盟”,与英国等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谐
(3)在“一战”中被打败,战后接受了《凡尔赛和约》,受到严格限制。
(4)法西斯统治建立后,疯狂扩军备战,侵略扩张,撕毁《凡尔赛和约》,侵略西班牙,吞并奥地利和捷克,与意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和谐结成轴心军事同盟。和谐
(5)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侵占欧洲大片领土,和谐实行种族屠杀政策,给世界造成浩劫。和谐
(6)“二战”后被英法美苏分区占领,后来分别建立东德和西德,和谐西德加入了“北约”;依附于美国,东德加入“华约”,依附于苏联。和谐
(7)参加“欧共体”,大力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东欧巨变后,1989年,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90年代,形成的欧洲联盟,和谐是世界政治经济区域化的典型代表。和谐

世界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下)


世界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下)

1、对17~18世纪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认识
国内外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冲击,使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法国路易十四、俄国彼得一世、普鲁士腓特烈二世、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王和约瑟夫二世等一些有远见的封建君主开始实行改革。各国改革都主张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其中,法国突出发展工商业,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俄国在发展手工工场时加强了农奴制;普鲁士形成了军国主义,突出武力扩张;奥地利采取了启蒙思想家倡导的“开明君主制”。这些改革都是由封建君主自上而下推动的,虽然改革是从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出发,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性质,但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客观上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统治者提供了扩张的资本,为日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打下了基础。这些改革正说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主流。这种改革是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一条途径,只是当时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势力相对弱小,还无法完成这种过渡。
2、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政治领域的深刻变化
随着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资本主义政治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资产阶级展开了一系列争取民主和政治权利的斗争,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风起云涌。工业革命从物质上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法国大革命从政治、思想上影响后人,促进欧美各国以不同方式为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清除障碍,如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英国议会改革、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综观各国的政治运动,其主流是温和的改革而不是暴力革命,由于时代不同,大部分国家选择了改革的方式,排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完成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因而这一时期的革命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有许多异同点。从相同方面看,革命发生的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阻,目的都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革命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从不同方面看,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此外不负担别的使命,而这一时期的革命充分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既要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又要为建立工业社会而斗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进程曲折多变,而这一时期的革命要顺利得多,不只是革命方式取得成功,改革的途径也一帆风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阶级关系的特点是资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封建阶级和阶层的联盟,而这一时期阶级关系的特点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存。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欧美亚等地比较先进的国家以不同方式确定了资本主义发展方向,资本主义最终在政治思想上站稳了脚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势力的日益发展,使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活动也日渐激烈,世界上大批国家和地区被资本主义国家征服,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3)各种政治思潮涌现。欧洲政治舞台上的巨大变动,将各国几乎所有社会阶层都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旋涡。工业革命不仅引起物质生活的巨变,使各国原有的社会政治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而且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进入19世纪后,各种政治思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产生了许多“主义”。在社会政治学说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同时还存在着保守主义,占主流地位的是自由主义。这些“主义”反映了当时土地贵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等不同阶级并存的社会思想状况,反映了各阶层、阶级和社会利益集团的不同意向。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成因和评价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世界体系和统一的整个世界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的。这些体系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全球的侵略扩张逐步实现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本质上是统一的世界经济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和殖民体系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伴随着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而羽翼渐丰的。
成因:资本主义是一种以无限增值为目的的商品经济,它具有开发和扩张的本性。它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国内市场尤其是国外市场的开拓。它要求以全世界为它的活动舞台,如果不掠夺世界其他地区,资本主义便无法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侵蚀、瓦解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不断向非资本主义地区渗透、扩张,并把这些地区卷入世界经济的旋涡之中。由于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比封建的农本社会有无可置疑的优势,它的固有属性能够不断地得到展现。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掠夺性的国际贸易、资本输出、武力征服,加之发达的海陆交通和通讯事业,最终摧毁了一切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封建堡垒,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轨道。
评价: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结束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存在的孤立、闭塞的陈旧经济体系,结束了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狭隘性,以社会化大工业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使各国、各地区的相互交往较前更为扩大,这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一方面,它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社会生产力,改革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推动了欧美国家迅速地适应并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要求以全世界为其活动场所,必然向外不断殖民扩张,而资本主义国家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必然导致世界各地区的联系加强,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和人类历史的进步,从而改变了世界过去的封闭状态。世界之所以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与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各地区的奴役、宰割紧密联系的,这既是先进与落后制度的冲突,也是侵略与反侵略的较量。因此,亚洲、非洲、拉美的广大人民只有奋起抗争,吸取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才能使自身得到真正的发展。
4、关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政治特点及其成因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的各国,由于各自的具体国情不同和历史状况不同而表现出两类不同的趋势。
一类是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这一类型的国家实行的是政党政治、公民自由的体制,同时以较为健全的代议制度,即议会政治制度作为实际上的保证。这些国家都经过激烈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旧制度、旧传统和旧习俗打击和消灭得比较彻底,遗留下来的旧残余势力相对较少。由于革命造成观念上的根本性变化,使得这些国家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上遇到的障碍较少,进程也相对顺利。
英法美三国虽然都是走政治民主道路的类型,但还是各有其特点。英国以自由主义改革著称,法国以共和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为突出表现,美国则典型地体现了两党政治的制衡作用。英国由于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进一步促进了自由主义改革,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英国实行两党制政治,自由党和保守党相互之间斗争激烈,但在自由主义改革问题上分歧明显小于一致性,其中政治改革成效尤为显著。美国的两党制的制衡作用是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显著特点,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稳定政治局势和促进经济发展。法国的共和派和保皇派经过长期斗争,最终确立共和制度,共和制的确立是法国政治民主道路取得优势的表现,但要使之健全起来,还要经过不少曲折。20世纪初,各类性质的政党纷纷建立,出现了多党制的政党政治,法国已步入更成熟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另一类型是封建专制色彩比较浓厚的德、俄、日等国,这些国家没有经历过比较彻底的革命,在政治上较多地保留了旧的封建残余,统治方式未发生根本变化,旧传统根深蒂固。由于奉行专制主义和高压政策,这些国家逐渐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德国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容克地主是帝国政权中的主导力量,军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各个政治领域。俄国以沙皇专制为特征的整个官僚机构和官吏队伍一直完整地保留着,成为专制主义制度的中枢,国家政权掌握在以沙皇为首的贵族地主手中,对内专制主义和对外扩张主义是19世纪末俄国政策的主要特征。日本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呈现出垄断、专制、侵略三位一体的特点,垄断的方式是在政府的扶植下走上垄断之路,天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军国主义得到发展。
历史证明,走专制主义道路的资本主义国家穷兵黩武,给人类带来灾难,给国家带来危害,是逆历史潮流的。政治民主道路则顺应了历史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中完善,至今仍显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
5、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地位、作用及多样性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始终,它是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一般途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历史作用。在早期资本主义革命时代,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成立资本主义国家,并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到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一方面为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开辟道路,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也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改革更是资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和增强资本主义制度生命力的法宝。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有四种不同的方式:一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如英国、法国;二是通过民族解放运动,如美国;三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以俄国、日本为代表;四是通过民族统一运动,如德意志、意大利等。无论以哪一种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各国既存在着共性,又有差异。其共性是:①各国革命或改革前,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资产阶级随着自身经济力量的不断增强而成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正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得以爆发的必要社会历史条件。②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受到了严重阻碍和束缚,这正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深刻动因。但各国所受的阻碍和束缚又表现出其特定历史阶段的强烈个性色彩,其表现主要来自以下方面:①封建专制或封建残余势力的阻碍,如英法俄等国。②殖民主义的阻碍,如美国。③分裂割据势力的阻碍,如德意志、意大利。④黑人奴隶制度的阻碍,如美国内战前的矛盾。⑤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阻碍,如日本。由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所受到的阻碍来自不同的方面,这就决定了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必定有不同的对象,领导阶级也不完全相同,在看到资产阶级主要领导作用的同时,又因看到其存在的特性,如北美独立战争是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阶级联合领导的;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是当时的封建势力的代表皇帝主持推行的;俄国1905年革命和1917年二月革命都是无产阶级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领导的。
6、关于资本主义国家政体
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它与国家阶级性质相适应。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类。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以君主为国家元首,其权力按宪法规定受不同程度的限制,如英国。民主共和制是以选举产生国家政权机关和国家元首的政权组织形式,如美、法。但无论是君主立宪制还是民主共和制,其本质都体现资产阶级专政。
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分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和二元制君主立宪两种。在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度下,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向议会负责,如英国。在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度下,君主任命对他负责的内阁,直接掌握行政权,立法权归议会行使,但君主有否决权,如1871~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从资产阶级革命的角度而言,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产物,与共和制相比,可以认为是革命不彻底的一种表现。但从这种制度出现的历史背景出发来认识,它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君主立宪制的根本属性是资产阶级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是符合英国国情的,也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发展的要求,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后来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正是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日本根据1889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但天皇权力得以加强。尽管它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缺乏西方那种健全的宪政民主精神,但本质上仍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与封建君主制相比有本质区别,它是明治维新的重要成果之一,适应已变化了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共和制有议会制和总统制两种形式。凡是政府(内阁)由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的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为议会制共和国,如1946~1958年的法国。凡是总统由选举产生并直接领导政府,不对议会负责的国家,称总统制共和国,如美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和制,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典型形式。相对而言,共和制更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资本主义国家政体多样而复杂,影响政体的因素除了资产阶级自身特点外,还受该国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地理条件、历史传统、民族特点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阶级力量的对比。
7、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
资本主义发展是一个全面的、不间断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固然要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更需要深化以下认识:①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从外部条件看,对世界落后地区的不断掠夺,不仅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而且能够提供广阔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从内部动力分析,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它在工业生产中越来越迅速的应用,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技术服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使其生命力更加旺盛,保证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规律。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在帝国主义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20世纪3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大危机影响下又走上了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等,都是这一规律的反映。造成资本主义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差异是两个主要原因。造成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历史方面的;20世纪30年代的不平衡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都与帝国主义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分不开。但这种不平衡性也造成资本主义政治的多样性,多样性的存在推动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调整,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借鉴,从而促进资本主义政治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③资本主义发展的总趋势。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资本主义制度尽管是一种人剥削人的制度,但它自身能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在自我完善中不断发展,拥有相当活力。在帝国主义阶段,并不是绝对的垄断,竞争机制仍存在并继续发挥着作用。此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是在不断调整、不断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因此,目前资本主义并没有到腐朽的地步,仍保持着发展的势头。但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与生产日益社会化这一矛盾是消除不了的。因此,资本主义终究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8、关于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专政问题
20世纪30年代,德日两国先后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走上了对内独裁和对外扩张的道路。其建立的共同原因是:第一,历史原因,两国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第二,两国受到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并且受客观环境制约,转嫁危机的回旋余地小,致使社会局势动荡。这些为法西斯上台提供了机遇。第三,两国都对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极度不满,极力想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外扩张的要求强烈。
但是,由于历史和国情的不同,两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过程中,也呈现着不同特点。德国法西斯专政是通过建立法西斯政党,经过宣传、竞选,在国会选举中取得胜利后,而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其特点是:第一,有一个以希特勒为领袖的强大的法西斯政党,并且发动了有群众基础的法西斯运动。第二,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方式,取得了全国政权。第三,对原国家的政治体制作了彻底改变。
与德国相比,日本的主要特点有:第一,日本是通过军部这一特殊国家机器建立起法西斯专政的。第二,日本军部是通过对内发动政变,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而逐步建立起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第三,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法西斯统治的。第四,日本的法西斯专政并没有突破近代天皇制的框架范围。
两国法西斯专政还具有共同的特征。第一,都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是资产阶级专政的极端形式。第二,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国家职能无限扩大。第三,以极权制取代民主制,废除了议会制和多党制,实行一党专政和党国合一的独裁统治。第四,都鼓吹极端民族主义,积极对外扩张和侵略。

一、单项选择题:
1、一战后,英国自由党丧失执政党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面临空前的经济困难B、放任自由的施政原则已不合时势
C、工党在工人中的影响扩大D、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得到新发展
2、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的实际目的是
A、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稳定局面B、借机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C、遏制德国势力东山再起D、防止苏联势力向欧洲蔓延
3、下列对一战后英美两国国际地位变化的表述,正确的有
⑴美国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⑵英国从债权国变为美国的债务国
⑶美国取代英国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⑷纽约与伦敦成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
A、⑴⑵⑶⑷B、⑵⑶⑷C、⑴⑷D、⑵⑶
4、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过程的相同点是
A、依靠法西斯势力掌握政权
B、利用了国内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
C、用欺骗宣传换取人民群众广泛支持
D、得到国际帝国主义的支持和帮助
5、一战后,英国拒绝加入法国的安全保障体系,其原因是
A、认为德国已无力与法国对抗
B、不愿意法国势力在欧洲大陆过分膨胀
C、反对改变战前德国的领土状况
D、奉行不结盟的中立政策
6、慕尼黑协定的内容是
A、同意德国吞并奥地利B、同意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C、同意德国吞并苏台德区D、同意苏台德地区自治
7、二战初期,波兰迅速覆亡的主要原因是
A、武器装备落后,孤军奋战B、苏联进军波兰
C、德军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8、开罗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A、对德作战问题B、对意作战问题
C、对德意作战问题D、对日作战问题
9、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
A、支持自由国家抵御外来侵略B、维护希腊、土耳其的社会稳定
C、稳定欧洲资本主义制度D、公开干涉世界各国的内政
10、下列哪些是英国推行“势力均衡”政策的体现?
⑴加入反法同盟,与拿破仑帝国交战
⑵组织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对抗
⑶一战后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⑷签订《慕尼黑协定》,纵容法西斯侵略
A、⑴⑵⑶⑷B、⑴⑵⑶C、⑵⑶⑷D、⑵⑶
11、马歇尔计划使美国得到的经济利益主要是
A、控制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命脉B、使欧洲成为美国的原料产地
C、扩大了美国的海外销售市场D、收回了战争中在欧洲的贷款
12、下列事件不是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为
A、“欧洲共同体”成立
B、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
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了“滞胀”阶段
D、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13、西欧国家走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在
A、19世纪末20世纪初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19世纪中期
14、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的相同影响有
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⑵取得了独霸世界的地位
⑶凭借经济实力取得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⑷操纵了国联和联合国
A、⑴⑵⑶B、⑵⑶⑷C、⑴⑶D、⑵⑷
15、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下,哪些国家和地区对这一格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⑴美国⑵日本⑶西欧⑷中国⑸非洲
A、⑴⑵⑶⑷⑸B、⑴⑶⑷C、⑶⑷⑸D、⑴⑵⑶⑷
二、问答题:
1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半个世纪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进行了社会经济改革,并在社会经济政策上出现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趋势。请分别指出这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并概括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经济政策上有哪些开始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之处。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

一、选择题:
1、A2、B3、A4、A5、B
6、C7、A8、D9、C10、B11、C12、A13、C14、C15、D
二、问答题:
16、主要任务: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与完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概括说明:国家功能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社会主义国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扩大企业自主权。
所有制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或社会所有制。
经济调节机制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重视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与计划,社会主义国家重视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作用。
在分配政策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在国际经济领域中,西方发达国家生产社会化超越国界向国际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经济接轨。
在技术设备上,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都重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根本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客观的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

资本主义经济史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的发展,其史鉴作用日益突出。反映到高考中,资本主义经济史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从历年高考的考点来说,有各个时期的经济现象,有重要的经济政策,有重要的经济概念,有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对经济与科技和政治关系的理解等。从命题的区间来看,蒸汽时代和二战后是命题的密集区。从分值来看,基本与政治史持平。考查的题型涵盖了高考的所有题型,其中,材料解析题比重高,简答题则多是从经济与政治联系的角度进行情境设置的。

?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1.简单协作时期:14~15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 ?
2.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末。 ??
(1)16世纪前后的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和早期殖民掠夺,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原始积累。
??(2)英国、法国、北美等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中,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3.机器大工业时期:19世纪至今。
??(1)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19世纪初至19世纪70年代。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先后在19世纪中期和19世纪后期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制度体、市场体系、殖民体系)初步形成。③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2)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①19世纪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②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发生大变化,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 (3)一战后到20世纪30年代: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造成了严重破坏,英法经济凋敝衰退。②美、日在大战中受益,成为债权国。③国际经济力量结构发生变化,美国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4)30年代大危机后至今,逐渐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①30年代大危机,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日发展军国主义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发展。②二战期间的战时体制,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二战结束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支配力量。④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影响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一直保持着增长状态。由于制约经济发展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未消除,经济危机并未克服,资本主义仍处于温和衰退和缓慢上升之中。⑤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多极化趋势和经济一体化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正在形成。
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经济思想(或经济政策)
1、经济思想(或经济政策):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私人垄断、凯恩斯主义(国家垄断)
 2、理解、分析每一种经济思想(或经济政策)存在的时间、含义、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其中重商主义可不做要求)
 重商主义:(1)时间:16~18世纪的欧洲。(2)主要内容:①一个国家的财富必不可少的是贵金属如金银等。如果没有或无法获得贵金属矿场就得通过贸易来取得。②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等,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3)作用:促进原始积累,促进早期资本主义发展。
 自由主义:
(1)时间:19世纪中期后。
(2)含义:[体现在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中心思想是经济自由,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要求政府扮演"守夜人"角色,经济活动寄希望于"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
(3)产生的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他们要求进一步解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束缚。
(4)影响:(三股进步潮流一个国际关系)①对资本主义:19世纪60、70年代,产生了广泛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②对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兴起。③对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④对国际关系:亚、非、拉沦为资本主义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私人垄断: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含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由于竞争的加剧,少数企业就产量、价格和市场范围达成协议,形成垄断组织。垄断经历了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再到金融领域最后进入政治流域的过程。
(3)产生的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社会化的大生产,要求改变各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②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影响:①对资本主义:第一,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改变.由资金和劳动力密集型发展到以垄断作为组织形式,以科学技术为依据,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定型。第二,资本主义制度日趋完善和成熟,资本主义政府经济职能不断扩大,资产阶级的民主法制建设加快如政党政治、议会制度、选举制度、司法制度等的。 ②对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③对民族解放运动:"亚洲觉醒"。④对国际关系: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产生深刻矛盾,导致"一战"。
凯恩斯主义(国家垄断):
(1)时间:酝酿于私人垄断时期,成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典型是"罗斯福新政"],广泛发展于"二战"后。凯恩斯于1936年提出理论。
(2)含义:核心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3)产生的原因:①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②反经济危机和战争的需要。③国际竞争加剧,长期性、风险大的投资项目,企业不能负担,需要政府介入。④借鉴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错误!链接无效。
(4)影响:①凯恩斯主义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反危机理论,针对引发危机的直接原因—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成为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它对缓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实现经济增长起了一定积极作用。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所建立的一种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私人垄断的局限性、克服了私人垄断的弊端。③但它不是万能的,又引起通货膨胀和其他社会经济矛盾,如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
基本认识:1、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尤其是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实质是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2、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资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3、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保证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知识拓展:20世纪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三次改革:列宁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邓小平改革的综合分析与比较。 
三、土地政策(或三农问题)
土地政策
1、英国:14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革命期间采用拍卖王室土地等方法,形成并巩固了大土地所有制。
2、法国:君主立宪派颁布法令,大批属于封建贵族和教会的土地,转移到资产阶级手中,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吉伦特派统治时期,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偿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上的一切封建权利。雅各雅各宾派把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形成了小地产制。拿破仑《民法典》保证农民革命时期得到的土地。
3、美国:美国西进运动和林肯颁布《宅地法》,形成了大土地所有制,促进了西部开发。
罗斯福“新政”对农业进行调整,以缓和农业经济危机。?
4、俄国:1861年改革中,农奴出钱赎买份地。
5、日本:明治政府废除买卖土地的禁令,使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保障。
6、德国:容克贵族地主获得土地,进行资本主义化的生产。
基本认识:1、英法革命中处理土地问题的比较:①英国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丧失土地,但形成并巩固了大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马克思说,英国土地制度的解决是最革命的。②法国分散的小农经济,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但长远上看不利于其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2、美国西进运动和《宅地法》,推动了西部开发,是美国19世纪中后期经济腾飞的重要条件。
知识拓展:
(一)苏(俄)联的农业政策
1、十月革命后,工农苏维埃政府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地主所有到农民所有。
2、三年国内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3、1921年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4、在20世纪2、30年代,实施了农业集体化,所有制从农民所有到集体所有。(暴力和行政手段)
5、在20世纪50、6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失败)
6、工业化过程中,存在轻视农业、掠夺农业积累发展资金的弊端,抑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长期落后的局面。

(二)我国建国后农村经济结构的四次调整:
时间调整原因核心内容影响

1950—1952
土地改革
封建土地制度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个体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953—1956
农业合作化小农经济经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土地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1958—1978
人民公社化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提高化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1978年后责任制党中央正确总结了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基本认识:①土地改革是把地主土地私有制变成农民土地私有制,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把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变成土地公有制,二者都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②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建立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
四、市场
?(一)国内市场的形成
与上面土地问题的解决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联系在一起。
(二)国际(世界)市场的形成
1.开始形成
(1)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侵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
(2)英国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殖民霸权,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2.初步形成
(1)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在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成为其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3.最终形成: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各国进一步争夺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开拓国外市场,世界基本被瓜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基本认识: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基本途径:①.殖民扩张和掠夺。②社会革命和科技革命奠定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评价:①对资本主义:在市场中占主导作用,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②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处于被动地位,有双重作用。③对国际关系:加强国际联系,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3、资本主义发展与市场的关系:①市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决定其兴衰。②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对市场的争夺。③英国、美国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的兴衰证明了市场的作用。
知识拓展: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与市场的关系
(一)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与市场的关系
1、苏联: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市场,实行配给制。②新经济政策,恢复市场,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③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商品和市场。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①照搬苏联模式,产生严重经济困难。②20世纪50、60年代改革,企图突破苏联模式,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南斯拉夫的自治制度强调市场的作用,但又出现分散主义等问题。波兰经济改革提出中央计划与企业自治相结合。匈牙利把中央管理与商品、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机联系,成效显著。捷克斯洛伐克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但因苏联出兵而失败。
基本认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始终没能科学认识市场的作用,始终没能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导致经济、政治危机日趋严重,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在西方“和平演变”的推动下,最终出现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实践遭到重大挫折。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市场的关系
1、过渡时期:①通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打击投机商人,夺取市场领导权,稳定了物价,使人民政府赢得了人民的信任。②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培植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市场。
2、1956-1978年“文革”结束前:①照搬苏联模式,否定市场的作用。②“人民公社化”和“文革”时期在极“左”思潮影响下,错误地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③加之国际环境恶劣,被迫封闭,失去世界市场。二十年间经济建设与西方国家差距进一步拉大。
2、新时期,两代领导集体探索出正确的市场观和发展观,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发地伟大决策,经济体制改革主张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对外开放突出面向海外市场。邓小平多次强调市场的非意识形态性,解放了思想。②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1991年中国加入APEC,2001年加入WTO,积极融入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3、近、现代中国加入世界市场之比较
阶段近 代 中 国现 代 中 国
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方式被迫的主动的
对中国的影响不同影响①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②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③近代中国由于是在遭受列强侵略的背景下加入世界市场的,再加上保守思想根深蒂固,中国人在心理上或者行动上就本能地排斥着外来的东西(如义和团运动)。(1)在地位、权利和义务上同其他国家是平等的,
(2)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个机遇,可以减少贸易成本和障碍,增加市场份额和利润。
(3)入世,对政府的职能和效率、法律法规建设、乃至个人的观念意识等方面,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同影响
不管是近代被卷入世界市场,还是现代加入WTO,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冲击着中国固有的落后制度和观念,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经济格局及大国的兴衰
(一)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几次变化。
先后经历了英国“世界工厂”→美国独掌世界经济霸权→资本主义经济多极化。
?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1)确立:英国最早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居垄断地位。??
(2)丧失: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济迅速发展。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2.美国掌握世界经济地位的演变
(1)确立:①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
②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发横财;“马歇尔计划”控制了西欧和日本市场。
??③标志: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标志着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2)动摇:①标志: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
②原因:美国战后的世界霸权主义政策耗费了大量社会财富,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与苏联的争霸;欧日的竞争;经济危机的冲击;第三世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如“欧佩克”提高石油价格的斗争。
??3.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1)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和日本崛起。②新兴独立的民族国家经济发展。③美苏争霸,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双方的经济实力。
(2)表现:在欧共体和日本崛起的情况下,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各种原料输出国和生产国组织建立起来,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脱颖而出,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方向发展。
(3)标志:20世纪90年代,三大经济区域集团的形成。
(二)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和区域化
1、全球化(一体化)
?①过程:新航路开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②原因、表现、实质〖见教材P110〗
③评价: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必然趋势。发达的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世界上贫富分化、南北对立的问题日趋严重。发展中国家机遇和挑战并存,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面临空前的压力。
2、区域集团化
①过程:20世纪50年代是初创时期→60~80年代是发展时期→90年代是北美、欧盟、西太平洋地区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现时期。
②三大组织:
欧盟:Ⅰ、1967(欧共体)→1993(经济政治联盟)→2004(欧盟宪法颁布)。Ⅱ、欧盟合作水平最高,属于经济政治联盟,其他两个性质上只是经济组织。Ⅲ、欧盟发展史就是西欧国家团结摆脱美国控制的历史。
北美自由贸易区:Ⅰ、1994年成立。Ⅱ、美国居于主导地位,强化了美国的战略地位。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Ⅰ、1989年成立,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1991年加入。Ⅱ、反映了太平洋世纪的来临。
复习提示:1、将经济格局的演变与国际政治格局、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结合起来分析。如,英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工厂”?世界经济重心为什么会由英国转移到美国?这一转移带来哪些影响?
2、注意揭示国际经济中心在空间上变迁的规律和必然性。
农耕社会:东亚(中国为代表)→15世纪末:地中海沿岸(意大利为代表)→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大西洋东岸(英国为代表)→二次工业革命后:(逐步转移到)美洲大西洋西岸、太平洋东岸(美国为代表)→今天:环太平洋地区(美国和日本、中国、新加坡和韩国代表了三种发展模式)。
六、近现代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或质量观、效益观的变化)
(一)经济增长两种模式
1、从工业化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一直是“粗放型”、“先污染,后治理”道路,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恶化人类生存环境。
2、20世纪60年代期,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形成。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大会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变为行动。
(二)两种模式的原因分析和理解见05年专题复习(四)

1998年上海市高考.19世纪后期德国和英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成因及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解析]考查19世纪后期德英两国的经济发展特点、成因及对世界局势的影响的内容,检验再认、再现历史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的能力。解题时要强化概括历史知识的意识。
[答案]特点:英国经济发展迟缓,德国经济迅速崛起(或迎头赶上、发展迅速)。
原因:英国作为“殖民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取得巨额利润,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国内工业投资相对不足。它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老的工业部门设备陈旧,影响了设备更新。德国取得普法战争的胜利后,统一了国内市场,获得了赔款和矿产基地,它十分重视科学与工业相结合,尽量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它注重教育,增加教育经费;它还大造军火舰船,刺激了不少工业部门。
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使原有的“均势”遭到破坏。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特点和军事上的崛起,使它更富有侵略性。英德矛盾逐渐上升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由于发展程度不同,不同时期的资本主义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据此回答1—5题。
1.“不管走哪一条道,在第一阶段即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时期,都不可能使(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最后完成。”这是因为该时期
A..封建顽固势力依旧强大B.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尚低
C.资本主义改革方式不彻底D.资产阶级革命只在少数国家进行
2.亚当斯密主张用“看不见的手”去自动调节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分配,反对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反映了
①自由主义精神②工业资产阶级的主张③反对垄断主义的政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基本特征是
A.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B.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C.列强开始疯狂瓜分世界D.帝国主义间矛盾冲突加剧
4.下表为1970~1979年美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比例情况,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行业19701979
农业5%3%
制造业30%13%
服务和信息15%72%
A.结束越南战争的影响B.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D.7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
5.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加快,呈现繁荣景象,这主要源于
A.减少政府干预B.实行美元贬值C.减少福利支出D.发展高科技产业
世界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据此回答6—7题。
6.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始于
A.资本主义萌芽B.新航路开辟C.文艺复兴运动D.殖民扩张
7.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其本质是
A.市场经济制度全球化B.资本在全世界的又一次扩张
C.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D.商品流通、国际贸易全球化
面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列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把握时机,便迅速崛起,后来居上;因循守旧,裹足不前,以至相对落伍。据此回答8-9题。
8.19世纪晚期,美德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采用新技术新设备 B.在世界占有广阔的殖民地
C.拥有统一的国内市场D.垄断组织发展的程度比较高
9.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法国更新设备,采用新技术的主要障碍是()
A.缺乏资金B.市场狭窄C.小企业太多D.农业落后
土地、市场、劳动力、资金、技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条件。据此回答10-11题
10.世界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土地问题,下列国家中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推动了工业革命进行的是
①英国②法国③俄国④美国
A.①②B.②③④C.①④D.①③
11.与西进运动一样,南北战争的胜利为美国带来的经济发展条件,主要体现在提供了
A.技术B.市场C.资金D.劳动力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大混乱,但这次危机也给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带来重大机遇。据此回答12—14题。
12.这次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发生,很快波及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因为
A.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重大影响
B.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C.世界的联系性加强,已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13.罗斯福新政在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改革的措施。其中,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和工资标准的措施属于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调整农业政策D.推行“以工代赈”
14.下列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有利于建立诚信机制的是
A.对压缩产量的农民,政府以优惠贷款补偿其损失
B.进行公共工程建设,给失业者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C.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政府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1988年5月3日凌晨,欧盟特别首脑会议宣布:“1999年1月1日,欧元成为货币,各金融市场以欧元进行结算……2000年7月1日,欧元取代各国货币成为统一货币。”据此回答15-16题。
15.上述现象的出现,表明
①经济区域化进一步发展 ②欧盟各国的政治联系进一步加强 
③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④西欧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6.欧盟的形成对世界政治局势的影响有
①标志着美国霸权地位的彻底奔溃②推动世界的多极化进程
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④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17.(3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因此,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生产效益如何分配,都无需政府干预。政府惟一的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即防止暴动、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这种经济理论的信条是“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管的最好的政府”。
材料二: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三: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思想?它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8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史实说明“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10分)

(3)材料三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列宁的思路指什么?好在什么地方?模式僵化了又指什么?这一模式的主要弊端是什么?(8分)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中是如何处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关系的。(4分)

(5)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和模式前后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18.(20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变为一个亚洲强国,并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二战以后,日本由一个战败国,到60年代末迅速发展成为居第二位的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1)分析影响日本两次经济发展的外部力量分别有哪些?(10分)

(2)日本经济的两次飞速发展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10分)

19.(34分)美国是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迅速。19世纪末工业生产即占世界第一位;一战后又上新台阶,广泛推行金元外交,试图支配世界事务;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但是,美国《时代》杂志主编黑德利多诺万则在1969年的公开演说中宣告“美国世纪”的衰落。当今世界,美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简析19世纪末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

⑵一战后,美国支配世界事务的企图未能得逞,说明了什么?(4分)

⑶为什么美国能在二战后初期确立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4分)

⑷仅就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而言,黑德利多诺万的说法有无道理(14分)

⑸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独霸世界。试举二例说明(4分)

20.(22分)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晚期,位于太平洋两岸的美国和中国相继成为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的国家,其影响力的提高,是以经济的大发展为基础。中美两国经济的发展都是由于在较好地利用外部条件的同时,对内部进行了成功的调整。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19世纪晚期以来,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历过哪几次重大调整?各有何作用?(9分)

(2)20世纪的中晚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生产关系进行过哪几次成功的调整?各起了什么作用?(9分)

(3)中美两国生产关系的调整有何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1.(16分)资本主义兴起后,世界经济格局几经变化。其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上演了一幕幕兴衰剧,研究其兴衰的原因、历程和影响,对当今社会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读下图并回答问题:

(1)据图1,说明从15世纪末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中心发生了哪两次转移?引起这两次经济中心转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在两次经济中心转移中崛起和衰弱的代表国家和地区分别有哪些?(9分)

(2)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说:“……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崛起。这些新大国总有一天会对世界军事形势……施加决定性影响。”结合图2漫画所反映的事实,论证保罗肯尼迪的观点。(3分)

(3)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哪一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英国经济发展状况最为相似?这一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有哪些?(4分)


1.B2.A.3.B4.C5.D6.B7.B8.B9.C10.C11.B12.A13.B14.C15.A16.B

17、(1)经济思想:自由主义(2分)。产生背景: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提高;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6分)
(2)变化:政府开始干预经济。(2分)说明: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8分)
(3)列宁的思路:新经济政策。(2分)积极作用: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做法,开始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扩大生产。(2分)
僵化的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2分)
弊端:管的过死,过严,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2分)
(4)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把宏观和微观,市场和计划结合起来。(或改变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和市场相结合);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
(5)要不断的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本国经济政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等等。(2分)

18、(1)外部因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日本侵略朝鲜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4分)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对日本的扶植;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影响。(6分)
(2)影响:第一次: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制定了大陆政策,吞并朝鲜,侵略中国并在一战期间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4分)改变了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力量对比,日俄之间、日美之间展开了激烈争夺(如日俄战争、华盛顿会议的召开等)。(2分)
第二次:对美国霸主地位形成冲击,加上西欧的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由美国的一枝独秀变为三足鼎立;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4分)

19、(34分)⑴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西部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欧亚移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内战北方的胜利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8分)
⑵英法等欧洲大国实力仍很强大,美国尚不具备称霸世界的实力。(4分)
⑶二战中,欧洲各大国受到严重削弱,战后初期,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本土远离战场,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4分)
⑷有道理。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衰退,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西欧、日本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兴起,联合国不再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但是,“美国世纪”的衰落是相对的,美国在70年代仍是世界头号强国(14分)
⑸1998年美国对伊拉克实行军事打击19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也可举其他事例)(4分)

20、(22分)(1)调整:19世纪末垄断组织(或垄断资本主义)出现;20世纪30年代推行的罗斯福新政(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二战后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分)
作用: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经济在十九世纪末跃居世界第一位。三十年代罗斯福新政,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缓解了危机的打击,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缓解资本主义内部矛盾,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6分)
(2)成功的调整: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行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
作用: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城市和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综合国力大大增强。(6分)
(3)不同:美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中国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中国调整或改革生产关系都是政府干预的结果;美国则不完全是政府。原因:两国的国情不同。(4分)

21、(16分)
(1)第一次转移:16世纪,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欧洲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1分)
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后新航路的开辟。(1分)
代表: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和英国所取代。(2分)
第二次转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中心由欧洲西岸转向美洲(和欧洲内陆的德国)。(2分)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1分)
代表:英法的经济发展缓慢,由世界第一、二位下降为三、四位;美国、德国经济发展迅速,由世界第三、四位上升为一、二位。(2分)
(2)德国随着经济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对外扩张的野心也加强了;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激化,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以德国为核心建立了同盟国集团,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3分)
(3)法国。法国农民的贫困和农业经营的落后,造成农业生产技术的滞后和国内市场狭窄;小企业的大量存在,限制了工业新装备和新技术的采用;普法战争失败后的割地赔款,使经济发展的资源和资金不足;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和国外。(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