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十二单元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

小学英语单元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5

第十二单元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十二单元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十二单元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当时的学派和学者很多,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其思想解放体现在

A.百家宣传思想解放B.学派互相诘难、批驳

C.各家彼此吸收、融合D.平民开始接受教育

2.小亮的父母喜欢读荀子的著作,有一次得知小亮在外行窃,但他们坚信荀子的理论,对小亮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的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所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惩罚,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

3.“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史,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句话出自

A.孔子B.孟子C.荀子D.董仲舒

4.绝大多数人认为孔子思想体系核心是仁,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观点,思想核心是礼。你认为是“礼”的理由

A.从背景角度判断B.从主张角度分析

C.从积极作用角度判断D.从目的角度分析

5.董仲舒创建新儒学体系的目的之一加强君权、维护君主制,但对君主制又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体现在

 A.春秋大一统B.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D.三纲五常

6.宋明时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王阳明的心学也属于理学,理由是

A.吸收佛教“心外无佛”思想B.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思想

C.求“理”要内心反省D.用“格物致知”把握“理”

7.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仪而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依据是

A.“存天理,灭人欲”B.“万物皆是理”

C.“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8.明清之际提倡实习、实讲、实际和实用的学风盛行,提倡这一主张的学者是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9.明清之际产生的民主思想还处于启蒙状态,被称作早期启蒙思想,表现在

A.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B.反对专制愚昧、倡导经世致用

C.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0.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于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的思想是

A.君主批判思想B.重农抑商思想C.民主思想D.经世致用思想

11.英国近代科学家培根所述:“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其中的“三种发明”是

①造纸术②印刷术③火药④指南针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2.中国的四大发明适合于欧洲社会的转型,推动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巨大进步。但在中国未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其原因:

A.中国封建迷信盛行

B.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C.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社会环境决定科技作用的发挥

13.《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其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计数法是

A.十进位值制B.古率C.圆周率D.珠算法

14.后人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称为“坐堂先生”,源于我国古代医学家

A.张仲景B.华佗C.孙思邈D.李时珍

15.清朝文人赵翼在《论诗》中说:“江山代有才认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其中的“骚”指

A.《诗经》B.楚辞C.赋D.唐诗

16.重拍《红楼梦》,海选演员的广告传出后,报名应征者不计其数。假如你作为扮演林黛玉的应征者,考官让你评价这部伟大的作品,正确的评述应该是

①描写了封建贵族家庭贾府有盛到衰的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②通过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③对备受封建压迫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揭露了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④内容充实、风格朴实恬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

17.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我国古代文学艺术能够体现该创意灵感的有

①“楚辞”②“汉赋”③元杂剧④京剧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

18.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里面的“京”字是创始于下列哪个朝代的书体

A.秦朝B.魏晋南北朝

C.宋朝D.清朝

19.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在戏中梅兰芳饰演的角色属于

A.生B.旦C.净D.丑

20.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深受人民的喜爱,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其表演的内容是

A.反映当前民生问题B.以历史故事为主

C.唱、念、做、打结合的理想D.注重脸谱的变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道小题,21题18分,22题14分,23题14分,24题14分,共60分)

21.(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材料:

材料一仲舒对曰:“……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同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材料三吴宓曾描述道:“自新潮澎湃,孔子乃为攻击之目标。学者以专打孔家店为号召,悔之曰孔老二。用其轻薄尖刻之笔备致诋祺。盲从之少年,习焉不察,遂共以孔子为迂腐陈旧之偶像,孔教流毒之最人,以谩孔为当然,视尊圣如狂病。而近一年中,若武汉湘中等地,摧毁孔庙,斩杀儒者,推倒礼教,打破羞耻,其行动之激烈暴历,凡令人疑其为反对文明社会,匪特反对孔子而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臣”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什么?(2分)董仲舒主要思想观点有哪些?(4分)这些思想对中国思想体系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作者的思想主张是什么?(2分)有何意义?(2分)

(3)材料三作者的思想倾向是什么?(1分)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潮”前期的历史作用。(5分)

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材料二明末清初,黄宗羲指出,天下之治乱与一姓之兴替是无关的,“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即一国的治与乱要看人民是否幸福,而并不在于由谁来做君主,而在于是否以万民的切身利益为目的)”(《原臣》)。

材料三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召开,大会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2分)

(2)材料二中黄宗羲继承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中的哪种传统?(1分)其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2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的本质区别,(2分)试述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6分)

23.(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300年前的唐朝初期,在南昌曾经有过一次盛会,遗留下列一篇名著,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句,很确切地道出了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以后1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发挥了这巨大的潜力创造了盛唐的文化,为当时世界之冠。

——杨振宁《在广州粒子物理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80)》

材料二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上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上也无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请回答:

(1)唐朝初期的著名诗人有那些人?(2分)(至少举出两个人)唐诗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如何?(2分)

(2)材料一、二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无与伦比”形成的原因。(6分)

(4)结合材料信息,说明“当时世界之冠”的唐文化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分)

24.(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词是一种新诗歌体裁,起源于民间,句子长短不一,适于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材料二北宋苏轼开创一代词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当时有人将苏轼的词与柳永的词作比较,说“柳词只能让十七的女孩子手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词就必须关西大汉手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材料三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壮,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

请回答:

(1)请举出材料中所述的两宋词人的代表作各一例。(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4分)

(3)宋词主要分为哪两大派别?(2分)试比较两派的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B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A

荀子主张性本恶,后天教育可以使人变善。

3.B

注意材料信息“仁政”等限定词。

4.C

深远影响。

5.C

6.C

良知是存在于心中的天理

7.A

8.C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9B

启蒙思想的一个特点是反封建。

10D

符合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1.D

12.D

中国封建制度的阻碍;自己自足自然经济的影响;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和清朝的文字狱的影响。

13.A

14.A

15.B

16.D

③不符合《红楼梦》的评述,④指田园诗。

17.D汉赋融合楚辞;京剧吸收元杂剧合理成分

18.A

19.B

20.B

21.(1)出发点: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加强中央集权(2分)。思想观点: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三纲五常”。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

(2)主张:破除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的迷信(2分)。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2分)。

(3)反对新文化运动或不支持新文化运动(1分)。

(4)历史作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分);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和科学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3分)。

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材料的出处和“孔子之术,绝其道,民知所从”信息。回答第(2)问时要注意信息“李贽”“无孔子终不得为人”。第(3)问的思想倾向即态度。第(4)问要求回答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2.(1)取信于民。(1分)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分)

(2)继承发扬了“以民为本”的传统。(1分)作用: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2分)

(3)区别:古代民本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2分)成就:1949年召开新政协,通过《共同纲领》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6分)

回答第(1)问时注意材料信息“足食、足兵、民信”限定词,孔子坚持“民信”对统治者的重要性。回答第(2)时要注意“传统”的含义和新观点。回答第(3)问区别“理想”与“思想”的关系。第(4)问中古今“民主”性质不同,

23.(1)王勃、陈子昂。(2分)唐朝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2分)

(2)共同点: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2分)

(3)原因:①中国的潜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②唐朝的统一和巩固;③科举制的推行;④经济繁荣;⑤对外开放政策;⑥佛教文化的影响。(6分)

(4)既要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外国文化的长处,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2分)

回答第(1)问要注意“唐朝初期”限定词,第(2)问是归纳两段材料对唐文化的态度。第(3)问的答案主要来自材料信息。回答第(4)问可以从国内、国际角度考虑唐文化的启示。

24.(1)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李清照的代表作《如梦令》、辛弃疾的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4分)

(2)原因:①词的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②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③市民数量的增加,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4分)

(3)豪放派和婉约派。(2分)主要不同是:前者风格豪放激愤,气势宏伟;后者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4分)

第(1)问考查对历史人物及成就的记忆能力,第(2)问答案来自教材知识。第(3)问的“不同”,可以从“风格”方面考虑。

相关知识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注:本专题包含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思想、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其它文化成就五个小专题,含大纲版和新课标版知识。

小专题一:中国古代科技史专题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1.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1)先秦时期: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2)两汉时期: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3)隋唐时期: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4)宋元时期: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2.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1)两汉时期:《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2)南北朝时期:①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②南朝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外国早近一千年。它的专著《缀术》对数学发展有杰出的贡献。3.中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战国时期:物理学有较大成就。《墨经》中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写的很系统,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4.中国古代的医药学成就(1)先秦时期: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2)两汉时期:①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②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③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④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4)隋唐时期:①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③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要点。(4)明清时期: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所以他对药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分类反映了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5.中国古代的地理学成就(1)南北朝时期:①西晋时期,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绘制出《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②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通过为古书《水经》作注,以《水经》为纲,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2)明清时期:明朝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还记录了一些地理发现,纠正了前代地理学著作中的一些错误。6.中国古代建筑学成就(1)先秦时期: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2)隋唐时期: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①隋朝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大兴城,唐朝在此基础上扩建为长安城。长安城政体设计合理,建筑规模宏大,体现了当时城市建筑的高超技术。②宇文恺采用图纸和模型结合的设计方法,是我国建筑技术上的一大突破。③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3)宋元时期:①北宋末年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②辽代河北蓟县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③金代的卢沟桥闻名中外。④元大都建筑宏伟,城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4)明清时期:明成祖令人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北京城,约八十万能工巧匠中,最有名的是木工蒯祥,被誉为“蒯鲁班”。北京城有三重,宫城外有皇城,皇城外有京城。宫城又称紫禁城。北京城的主体建筑都布置在中轴线上,中央官署集中在京城南部,钟楼、鼓楼位于城北。宫城的黄色琉璃瓦和红墙相配,充分体现出封建皇帝的威严。7.农业、手工业技术专著和科技论著(1)农学专著:①北朝时期,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②明朝时期,徐光启《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书中还引入了《泰西水法》,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全书60卷,分12门,其中“救荒”一门占全书三分之一,表明作者关心民间疾苦,也说明当时灾荒的严重和政局的衰败。(2)手工业专著:战国时期,出现了手工业专著《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不但在我国工程记述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3)科技论著: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英国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4)生产技术综合著作: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记述,这表明海外技术的不断传入已称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知识。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二)新课标版: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1.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洛阳、长安、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唐宋时期,竹纸、皮纸成为主要品种。751年,大食俘虏唐军的一些造纸工匠,造纸术传到阿拉伯。造纸术外传时间口诀:四七(世纪)朝日八世阿(阿拉伯),十二欧非去安家,十七美洲十九大(大洋洲),造纸技术传天下。(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使用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藏书家视为珍品。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15世纪中期,欧洲才有活字印刷术。(3)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人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靠冷兵器耀武扬武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进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2.数学:《九章算术》和珠算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最初采用的是算筹,后来演变成算盘。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以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明清时期,珠算运用得到普及和发展。人们可以用珠算法解决加减乘除和开平方、开立方等问题。明朝时,珠算法已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区。3.天文:《石氏星表》和浑仪尧设有火正、羲和之官,负责观察日月星辰。中国不仅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而且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后人根据战国时期天文学家石申的记录,编成《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座标数据。中国古代创制了许多先进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至迟汉武帝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家已使用浑仪确定天体坐标。简仪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革新浑仪而制成的。4.历法和农学:《授时历》和四大农书我国自古农业发达,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历法制订和农学研究,成果丰硕。夏朝时制订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规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高利历基本相同。《授时历》1281年颁布推行,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300年。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齐民要术》是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业科学著作,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贾思勰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他提倡精耕细作、防旱保墒,主张轮作、多施绿肥,创造出培育实生苗、扦插、嫁接等果树栽培方法。5.医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末年,张仲景写出了集大成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明朝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及其在近代衰落的原因(“李约瑟难题”)(1)中国古代科技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出同时代的欧洲,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且向世界各地传播,对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②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封建教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④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⑤统治者对外实行开明的文化、宗教政策,有利于科技文化正常交流和发展;⑥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⑦重视为“农本”思想的服务,如天文历法、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⑧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3)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①中国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满足于实际上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大多是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属于经验和描述的范畴,领先于西方的大多在经验技能方面,缺少科学的概念、定律和逻辑推理,也未能提出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学说。如火药的发明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并未上升到化学反应方面的科学认识。中国人最早发现了哈雷彗星,但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而英国人哈雷却揭示了其中的规律。中国的数学偏重“算”的实用技巧,而缺乏用以演绎、证明规律的理念。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③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④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⑤教育的落后,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2.明代以前,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其外传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3.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水平同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基础、国家政策有密切的关系。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主要科技成就是历年高考的热点。2.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科技发展状况与当时历史背景之间的联系是高考的冷点。四.高考题例

01.(2004天津文综16)中国古代记载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知识的著作是

A.《墨子墨经》B.《梦溪笔谈》C.《营造法式》D.《天工开物》

02.(2007天津文综13)郭沫若为张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中亦所罕见。”此评价的依据之一是张衡

A.创制了简仪B.最早做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C.制定了《大衍历》D.最早对月食作了科学的解释

03.(2004全国一卷文综16)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B.《汜胜之书》C.《齐民要术》D.《农政全书》

04.(2005天津文综18)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在公元3—13世纪之间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属于此时期的科技成就有

①雕版印刷术②记录太阳黑子③实测地球子午线④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⑤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②④D.①③④

05.(2006江苏历史4)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书籍

C.唐朝时期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D.宋代在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

06.(2008重庆文综1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探究性学习,需重点查阅

A.《考工记》B.《神农本草经》 C.《齐民要术》 D.《梦溪笔谈》

07.(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A组8)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08.(2008海南历史5)下列各项中,最早记载蕃薯(甘薯)传入我国的文献是

A.《齐民要术》B.《农书》C.《农政全书》D.《四洲志》

09.(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26)《韩非子喻老》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载,神医扁鹊四次面见蔡桓公,便知其腠理、肌肤,逐渐发展到肠胃、骨髓。该典故说明扁鹊看病所用的诊法是A.望诊B.闻诊C.问诊D.切诊

10.(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42题第(4)小题)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下面左侧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应该是11.(2008广东历史3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兔┅┅┅┅(时珍曰)┅┅或谓兔无雄,而中秋望月中顾兔以孕者,不经之说也。┅┅

肉辛,平,无毒。┅┅(弘景曰)兔肉为羹,益人。妊娠不可食,令子缺唇,┅┅(藏器曰〕兔┅┅,子从口出,故妊妇忌之,非独为缺唇也。补中益气

┅┅其性寒而解热┅┅,故又能治消漏,┅┅虚寒者,宜戒之。┅┅┅┅

血┅┅

——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五十一卷,“兽部”。

问题:

(1)《本草纲目》一般分那几个门类来介绍一种药物?其中纠正了前人关于兔子的什么错误说法?(4分)

(2)从材料看,《本草纲目》有何不足之处?(2分)

(3)总结《本草纲目》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上的主要贡献。(3分)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A识记教材中有关知识。

02.D张衡的科技贡献除地动仪外,还有最早对月食的科学解释等。

03.A熟悉南北朝时农学成就。

04.A公元3—13世纪是指南北朝至宋末元初。②项西汉,④项春秋。

05.DA项应为东汉,B项应为北宋,C项应为南宋。

06.D选项中只有《梦溪笔谈》是北宋时的科技著作。

07.A司南在战国;纸最早在西汉前期;火药在唐朝中期;活字印刷在北宋。

08.C甘薯是在明代传入中国,选项中只有《农政全书》能记载。

09.A从题中“面见”蔡桓公,知其病情,可作判断。

10.D从左右相反的反刻规律可判断。

11.

(1)(根据括号中的词语作答,集解中有关于兔子受孕的说法)释名、集解、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望月而孕。

(2)(从对兔肉的说明中可看出)没有否定或纠正前人的某些错误说法(如孕妇忌吃兔肉)。

(3)(结合教材和材料,进行适当概括)对16世纪以前传统中医药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创立了新的药物分类法;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说法。五.新题预测

01.汉代有人指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这是DA.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B.王充反对“天人感应”的论据C.张仲景注重自然环境对疾病的影响D.张衡对月食作出的科学解释02.为中医学奠定理论基础的著作是B

A.《神农本草经》B.《黄帝内经》C.《伤寒杂病论》D.《四部医典》

03.韩剧《大长今》的播出,扩大了中医在世界的影响。下列关于中医表述正确的是A①《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②李时珍被誉为中国的“药王”③《唐本草》是最早的官方颁布的药典④华佗被誉为“神医”是“四诊法”的创始人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04.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发现,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了……早在1300年前,在一部古代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这部书是BA.《墨子》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D.《农政全书》05.“……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颇似淳漆,然(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这段记载最有可能出自CA.《齐民要术》B.《四民月令》C.《梦溪笔谈》D.《农政全书》06.下列文明成果最早经阿拉伯人传往西方的是A

造纸术

罗盘针

地动仪

突火枪

ABCD07.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的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B

A.《石氏星表》B.《九章算术》C.《夏小正》D.《汜胜之书》08.小明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的中医药的一些治病古方,于是上网点击“中医药”进行搜索。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A

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B.《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C.《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D.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09.“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以下关于这则材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A.材料中内容说明了火药的巨大威力B.此种情景应当出现在唐末以后

C.这项发明极大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D.火药起源于道士的炼丹活动10.著名的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的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科技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CA.个人与社会、自然是无法分开的B.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C.中国古代只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D.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小专题二: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1.道教思想(1)老子:春秋晚期,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为“道”,道是没有形状、超时空的永久存在,这是一种唯心论思想。老子的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有无、难易、高低、贵贱、刚柔,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转化的,是相互依存不断变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对后代的政治有很大的影响。老子思想的实质:维护行将崩溃的奴隶制度,阻止新兴封建政治、经济的发展。(2)庄子:战国时道家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和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2.墨家思想墨家创始人墨翟,战国初期鲁国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兼爱就是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同等地爱。“非攻”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3.法家思想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商鞅的严刑峻法主张比韩非子更早)。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意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这种思想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是有积极意义的。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秦朝立国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以法为教。汉武帝尊儒的同时还崇尚法治,尊儒尚法是他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主张包括: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④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制度是不断损益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⑤有教无类、学思结合、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2)战国时期:①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孟子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生生下来就具有善性,善性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品质。子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被统治者尊位“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②荀子:他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3)秦汉时期:①秦始皇施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是对儒家思想的一次沉重打击。②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展:他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要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这样法令裁制度可以统一。他倡导的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应当建立太学等学校,用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③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简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思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5)宋元时期(宋代理学):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②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5.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明清时期)(1)李贽:明代后期。①思想主张: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揭露道学家的虚伪。②地位: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2)黄宗羲:明清之际。①思想主张: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②地位: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影响。(3)顾炎武:明末清初。①思想主张: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反对君主专制政治,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②地位:其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4)王夫之:明清之际。①思想主张:“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唯物观、辩证观、发展观)②地位: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二)新课标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学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道家和法家: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老子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相互依存和转化的。战国时期的庄子,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他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从“无为”到“有为”: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驰的局势十分有利,汉武帝接受他的建议并付诸实行。(3)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设,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宋明理学(1)三教合一: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势中国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不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2)程朱理学: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其中,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成为最为突出,“理学”也称“程朱理学”。“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就是天理。朱熹是理不集大成者,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朱熹理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3)陆王心学: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明朝中期以后,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派也称为“陆王心学”。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他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私欲侵我蚀,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李贽的离经叛道: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道学家(儒家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他们把儒家经典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理论,一些貌似圣贤而实际品质恶劣的人以此为幌子)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扶天纲、立地纪”的神圣。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他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他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他从明亡的历史中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他放弃科举,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他重视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他经过实地考察写成了巨著《天国郡国利病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欲、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与黄宗羲、顾炎武同时代的王夫之,继续和发展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二.规律小结

1.儒家思想在历史和现实生活方面有许多积极作用(1)“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具有积极作用。(2)它提倡的“仁”和“仁政”“以德治民”等观点,有助于防止暴政,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3)儒家的“仁义”“孝”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4)儒家教育思想,对我国古代和现代教育、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5)儒家思想渗透到我国文字、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对我国文明的进步,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2.明清时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一些规律(1)早期进步思想家的共同点:反对君主专制,重视实践对人的认识的作用,学以致用,具有反封建色彩。是早期民主启蒙思想。(2)早期进步思想的历史地位:他们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对后来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早期进步思想产生的根源:他们生活在明清之际,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明清之际,封建制度衰落,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便产生了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反过来说,从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新变化也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即所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3.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由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至秦汉时期的思想专制,到明清时期思想发展显著的时代特征就是封建思想的空前加强和反封建民主色彩思想的出现。百家争鸣反映了战国时期面对社会大变革和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的时代特征,秦汉以来思想专制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由分裂到统一的要求,最主要的还是基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明清时期的发展新趋势则反映了明清时期政治上封建制度衰落,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三.热点冷点

1.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和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是历年高考的热点。2.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思想家的思想和当时生产力水平、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高考的冷点。四.高考题例

01.(2005江苏历史2)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02.(2007全国二卷文综12)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03.(2007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

C.揉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

04.(2008海南历史6)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05.(2007北京文综14)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06.(2008重庆文综15)“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旧中国时期为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07.(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08.(2008宁夏文综2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09.(2009海南历史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B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重D.民水君舟10.(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42题第(3)小题)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11.(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4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2.(2009年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13.(2009海南历史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

14.(2009海南历史4)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15.(2009年江苏历史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

16.(2009广东理科基础62)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A.“仁”B.“心外无物”C.“理”D.“格物致知”

17.(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A组16)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8分)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3分)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2分)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3分)

18.(2009年广东历史32)(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妈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问题:(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B只有①③选项符合孔子的思想核心。

02.A强调教化,定属儒家思想。

03.CA错在佛教在当时未引入、道教在当时未产生;B错在孔孟学说在当时已经有很大变化;D错在儒和术不能分开解释。

04.D按教材,它揉合了佛教和道教思想。

05.D仅D项为黄宗羲的思想。

06.A材料正好说明了墨家的“尚贤”主张。

07.D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关键词可看出。

08.A按教材,攻击圣人、孔子,只能是明后期的李贽。

09.B熟悉荀子的思想主张(新课标版),都认为“人性恶”,但解决方法相反。

10.D应突出书博会学习、友谊等立意。

11.DABC三项分别是墨家、儒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

12.C只有C项才能反映董仲舒“独尊儒术”,适应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

13.A从董仲舒的代表作角度判断。

14.D从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看,只有D项符合这一主题。

15.D熟悉新课标版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6.A明确题中人物都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17.

(1)(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联系明亡清兴的历史背景)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3)(分别简要归纳和整体归纳三人的主要思想主张)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明君贤相”(或答“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王夫之:主张实学,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如将三者的主张概括回答也给分。

18.

答案要点:(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3分)(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2分)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2分)(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五.新题预测01.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B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儒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02.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其中“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蕴涵着我国古代的BA.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B.墨子的“兼爱”思想C.庄子的辩证法思想D.韩非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03.《管子任法》说:“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其“法治”思想的实质是CA.法律体现人民意志保护人民利益B.用法律约束每个人的行动C.法律是君主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D.体现中国古代的民主思想04.在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这主要是因为黄宗羲DA.是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的代表,是中国反封建的先驱B.猛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主张C.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提倡“法治”,反对“人治”05.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的改革;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B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C.歌颂了农民的反抗精神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06.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这里的“德”,主要指的是AA.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B.任用贤德之人治理国家C.主张贵贱有序D.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07.南怀瑾在《谈历史与人生》中认为“儒道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理念。”下列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是CA.极力盛赞儒家文化对塑建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B.崇尚道家自然本真,注重个人内在精神境界的升华及与自然的和谐统一C.认为儒道两家的文化离异而对立,但又相互补充而协调D.儒道两家的文化有独特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但扬儒抑道08.冯天谕等著作的《中华文化史》指出:“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其表述的观点是C

A.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B.否定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D.否定董仲舒关于“三纲五常”的学说

09.孙中山抽印《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分发给同志,以鼓励发动反对清王朝的民主革命,这是因为DA.李贽的作品强调了“经世致用”的思想B.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有利于反封建斗争C.顾炎武的思想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D.黄宗羲的作品有反对专制暴君政治的思想

小专题三: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1.诗词(1)春秋时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朝时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国风”,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内容包括描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反抗压迫的优良传统,包括爱情诗,包括许多民俗民情诗,对我们了解春秋时代社会经济生活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诗经》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2)战国时期:屈原用楚国方言,利用南方民歌的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代表作是《离骚》。(3)两汉时期:汉代诗歌以“乐府”为代表,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明珠。代表作品《十五从军征》《陌上桑》《战城南》等。(4)魏晋南北朝时期:①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涌现出了一批杰出诗人。②建安文学:曹操父子为代表。代表作曹操的《蒿里行》,王粲《七哀诗》,蔡文姬《悲愤诗》。风格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③田园诗:东晋陶渊明,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④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乐府诗即民歌大为盛行。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多写爱情,代表作《采桑度》;北方民歌慷慨激昂,既有恋歌又有牧歌、战歌,最有名的是《敕勒歌》《木兰辞》。(5)唐朝时期: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诗歌领域,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①初唐: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②盛唐: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有孟浩然、王维;边塞诗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成就最高。③中唐:诗坛倡导诗歌要反映生活,代表人物白居易。④晚唐:杜牧、李商隐,别创新格,他们的咏史诗感人至深。(6)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词”。①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他的词前期多描写宫廷生活,风格柔靡;后期主要是南唐亡国之作,抒发国破家亡的愁苦之情,哀婉感人,有很高的艺术成就。②北宋苏轼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拓展了词的内容,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给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是豪放派的创始者和主要代表。③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他的词主要反映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流传很广,代表作《雨霖铃》。④两宋之际:李清照,属于婉约派。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明白如话,生活气息很浓。中年以后作品渗透了忧伤的感情,其中也有怀念中原故土的篇章。⑤南宋: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很高水平,作品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散发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⑥南宋:陆游,其词不乏感慨国事的豪放之作,充满了国耻未雪、壮志难酬的悲愤激情。也有一些婉丽飘逸的词作。⑦南宋的诗:陆游的文学成就以诗为主。2.散文(1)先秦时期:诸子散文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诸子散文各有特色。①老子的文章具有深沉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和抽象的哲理。②墨子的文章推理与叙事相结合,有利于他对政治主张的表达和对一些科学技术的说明。③孟子的文章以刚柔并济的辩论见长,游扬雄肆,令人钦服。④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是诸子中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代表作《秋水》《逍遥游》。⑤韩非子的论说文,善于用寓言比喻现实,最著名的是《五蠹》篇,有力地批判了社会上五种无益于耕战的寄生虫。(2)两汉时期:赋:兴起于两汉,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赋的特点是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缺点是辞藻过于华丽。①西汉的赋气势恢弘,篇幅一般较长,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②东汉的赋现实感强,篇幅较短,代表作有班固的《两都赋》等。3.小说(1)宋代时期:话本是宋代新兴的一种世俗文学,话本即讲故事的底本。它先是由城市艺人口头讲述传授,后经记录整理而成。情节完整,语言生动,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的小说和戏剧很有影响。(2)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小说蓬勃发展的阶段,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书名作者成书时间价值《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西游记》吴承恩明朝一部具有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曹雪芹,高鹗清朝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总要地位。《儒林外史》吴敬梓清朝我国古代优秀的讽刺小说《聊斋志异》蒲松龄清朝我国古代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4.戏剧(元曲)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元曲”,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道白熔于一炉,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组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散曲是当时北方地区的流行歌曲。元代剧作家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六十多种剧本,流传至今的有十余种。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对备受封建压迫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揭露了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其代表作是《窦娥冤》。(二)新课标版:辉煌灿烂的文学1.从《诗经》到唐诗: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因此楚辞也称“骚体”。汉朝时,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汉赋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汉赋中的佳作有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和东汉张衡的《二京赋》。唐朝时,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至今,我们还能见到唐朝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盛唐时,边塞诗写出了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山水诗富于诗情画意,代表诗人有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的讽喻诗。2.宋词和元曲:唐代出现了诗的另一种形式“词”。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流传至今的宋词仍有两万多首。著名的词作家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宋代,民间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散曲可雅可欲,抒怀叙事兼长。到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元曲。元曲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3.明清小说: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唐朝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和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明清时期,一方面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另一方面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明清小说众多作品中,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也是脍灸人口的名作。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文学在不同时期的主要体裁不同,如先秦诗与散文,两汉赋与乐府诗,南北朝五言诗和民歌,唐朝诗歌的黄金时代,宋代词,元代曲,明清小说等。2.文学是社会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反映。《诗经》、乐府诗、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一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与矛盾冲突。3.文学的发展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如政治上的安定或动乱,经济上的繁荣或萧条,文化上的宽松或高压,都会体现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历年高考的热点。2.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联系,是高考的冷点。四.高考题例

01.(2005全国一卷文综17)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是

A.慷慨苍凉B.朴实恬淡C.缠绵婉转D浮艳华丽

02.(2005全国一卷文综18)“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

A.陈子昂B.孟浩然C.杜甫D.杜牧

03.(2005全国一卷文综19)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04.(2007山东文综1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坛,……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05.(2006四川文综15)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中年以后作品的突出特点是

A.怀念中原故土,渗透了忧伤的感情B.着重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C.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D.反映市民生活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06.(2007四川文综15)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

A.官僚B.市民C.皇族D.农民

07.(2007广东历史5)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B.逐渐贵族化C.逐渐神秘化D.逐渐宗教化

08.(2008广东理科基础6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09.(2009年广东历史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应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A.《老子》B.甲骨卜辞C.《诗经》D.《楚辞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A熟悉“建安文学”的总体风格。

02.C从诗人亲历开元、天宝年间由盛转衰的变化可知。

03.B直接社会原因是商业和城市繁荣,市民的文化需求增强。

04.B不行商、守村业等关键词起了提示作用。

05.A熟悉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

06.B话本、杂剧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07.A联系上题,可得出逐渐大众化、平民化的结论。

08.B市民文化需求的旺盛正是城市经济繁荣的反映。

09.C从时间和主题上进行判断。五.新题预测01.在先秦诸子散文写得较有特色的人物中,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的是CA.老子B.庄子C.孟子D.韩非子02.下列关于汉赋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BA.汉赋的特点是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B.汉赋的特点是形式朴实、语言通俗C.西汉时汉赋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D.东汉时汉赋代表作有班固的《两都赋》03.文学是社会时代内容的重要反映形式,下列文学作品中具有相同体裁的是D①《采桑度》②《桂苑笔耕》③《窦娥冤》④《东门行》A.①②③④B.①④C.②③④D.①②④04.下列诗歌反映了流落南方的士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是C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回.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C.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05.辛弃疾写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从这句词中不能体现的是BA.忠君报国的情怀B.大公无私的情操C.收复失地的愿望D.壮志难酬的悲愤06.明朝曾把《水浒传》列为禁书,主要是因为它CA.具有反专制的民主思想B.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腐败C.歌颂了人民的反抗精神D.在民间广泛传播,影响很大07.清初诗人赵翼在《论诗》一首中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与“骚”这一文体与下列人物有关的是:BA司马迁B屈原C司马相如D班固08.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打扮是“妾有绣腰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C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被受压迫,日夜劳作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小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09.“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反映唐代和谐社会生活的有A

①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②同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

③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小专题四:中国古代艺术史专题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1.美术(1)春秋战国时期:①绘画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当时许多贵族府第都有壁画。②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③青铜器装饰从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的画面,如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的画面。(2)秦汉时期:绘画艺术丰富多彩,主要有壁画、帛画、木刻画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帛画是珍品。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题材丰富,艺术性强,是了解当时人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的珍贵资料。(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①三国时期的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②东晋:顾恺之是著名画家,以擅长画人物著称,布局严密、线条流畅,《女史箴图》《洛神赋图》(4)隋唐时期: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姿多彩。①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②人物画注重用线条表现人物的神态。③山水、花鸟成为绘画的主题。④杰出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5)北宋:表现人们生活的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多,代表作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2.音乐(1)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青铜编钟和其他乐器,说明了那时音乐的发展。(2)隋朝有九部乐,唐代扩充为十部乐,受到了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著名的乐曲有《秦王破阵乐》。3.舞蹈、隋唐的舞蹈也受到了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舞蹈分为雄劲的健舞和柔美的软舞。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舞》成就很高。4.雕塑(1)秦汉:雕塑成就辉煌。陶塑精品最突出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东汉成都的说唱俑和洛阳的杂技俑,造型生动活泼。秦汉大量的砖瓦、瓦当也极具艺术价值。(2)魏晋南北朝:因佛教传播,在一些地方修造了石窟寺。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3)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5.书法(1)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著名的书法家是蔡邕。(2)魏晋南北朝时期:①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这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进步。②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序》《黄庭经》,其子王献之与王羲之合称“二王”。③十六国北朝时期:魏碑。(3)隋唐书法:隋唐书法汇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的风格。①由隋入唐的初唐三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主要受王羲之的影响。②盛唐的颜真卿,创立了气势雄浑的“颜体”,《严氏家庙碑》。③中晚唐的柳公权,创立了“柳体”,代表作《神策军碑》。④唐朝的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和怀素等。(二)新课标版: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1.汉字与书法艺术: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草书、行书,日臻成熟,使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楷书笔画说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唐代楷书步入盛世,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色。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魏晋以来,草书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2.笔墨丹青中国画:中国绘画艺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留存至今的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中国画又称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秦汉以后的历代画家,创作出大量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东晋画家顾恺之不仅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还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强调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隋朝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画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优秀作品。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更是盛极一时。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都是写意画中的精品。3.京剧的出现: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明代,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从乾隆末年到道光年间,安徽的徽剧戏班和湖北的汉剧艺人形成“徽汉合流”局面。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京剧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泛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除京剧外,清朝各地还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戏曲剧种,如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等。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艺术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如南北朝绘画的宗教色彩,隋唐绘画的生活气息等。2.中国古代艺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很多艺术作品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如秦始皇陵兵马俑、莫高窟等。3.隋唐的音乐、舞蹈还受到西域和邻国的影响,这正是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的反映。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不同时期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高考的热点。2.中国古代不同时期艺术反映的时代背景,是高考的冷点。四.高考题例

01.(2007四川文综23)图7反映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四川地方文化特色的是

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①②④02.(2004全国三卷文综13)宋朝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哪一城市的繁华景象?A.苏州B.东京C.泉州D.临安03.(2006北京文综13)图7所示艺术盛行的朝代是A.秦B.隋C.唐D.元04.(2009年浙江文综12)隶书是我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古文和金文B.始于秦朝,李斯以该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05.(2009广东文科基础19)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06.(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4)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朝文化的新气象。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A.初唐书法B.秦王破阵曲C.飞天壁画D.唐三彩07.(2009年安徽文综14)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A.顾恺之B.吴道子C.张择端D.郑板桥08.(2009上海文综30)中国古代艺术精彩纷呈,享誉世界,其中集彩塑、壁画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是A.麦积山石窟B.敦煌莫高窟C.大足石刻D.云冈石窟09.(2009海南历史34)世界文化遗产荟萃(8分)敦煌位于今天甘肃省的西部,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门户。从汉代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外交往频繁,敦煌因此汇聚了东西方的多种文化。规模宏大的莫高窟石窟中保存的精美壁画、雕塑,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1899年,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大批写本残卷。这批珍贵文书被闻讯而来的英、法、俄、日等国的所谓“探险家”劫走,仅有小部分留存于国内。文献时间跨度从晋到宋,唐朝的最多,总数在四万件以上,被称为敦煌文书。其内容以佛经为主,也有大量的儒家经典、官私文书以及道教、摩尼教、基督教的经典。除了汉文文献外,还有丝绸之路上许多民族多使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献,如藏文、梵文、于阗文、粟特文等文献。敦煌文书、敦煌石窟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学者,在20世纪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敦煌学。———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敦煌学所依靠的资料。(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学成为一门世界性学问的原因。(4分)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B①项为东汉成都说唱俑,③项为川剧变脸。

02.B《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

03.D杂剧是元曲的一种,盛行于元代。

04.A从隶书的结构特点上思考。

05.D其余三项为小篆、行书和楷书。

06.A从初唐书法的时代背景可判断。

07.B题中处于公元600—800年间的只有唐朝的画家。

08.B从敦煌莫高窟的主要艺术内容作判断。

09.

答案要点:(1)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敦煌出土文书;相关考古资料;现存汉至唐五代中外相关文献。(4分)(2)敦煌是汉唐间东西文化交汇地;各种文化遗存为研究古丝路上民族、语言、宗教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资料宝库;敦煌文献资料散藏世界各地,20世纪世界联系与学术交流加强。(4分)五.新题预测01.古汉字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甲骨文能够反映商周政治状况的是D

大巫人王

ABCD

02.一位历史老师在暑假期间参观了西安临潼秦陵兵马俑,拍摄了一些典型历史图片(图片略)并在班上展览,引起了学生热烈讨论。学生的看法不正确的是DA.再现了秦朝的强盛国力B.暴露了秦始皇奢侈残暴C.体现了秦民的勤劳智慧D.反映了秦朝的保守落后03.《女史箴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的珍品,其中的“箴”含有规谏、劝教之意,对“女史”的理解最准确的是CA.指古代妇女B.对妇女的尊称C.古代女官的名称D.古代宫廷妇女的生活历程04.2008年北京奥运会五“福娃”之一的“火娃欢欢”创作灵感来源于敦煌壁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A.敦煌壁画都是隋唐时期的作品B.敦煌莫高窟坐落在今天青海省境内C.敦煌莫高窟反映了我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繁荣D.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05.林语堂说:“在书法上,也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写出“天下第一行书”,把行书艺术推向极致的古代书法家是BA.曹不兴B.王羲之C.王献之D.钟繇06.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为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黑色”一般用来表示DA.忠勇正义B.奸诈狡猾C.凶狠残暴D.铁面无私

小专题五:中国古代其余文化成就专题一.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的史学发展(1)春秋时期:①《春秋》,相传为孔子编定,我国第一部编年史。②《尚书》,相传为孔子编定,是夏商周三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2)两汉时期:①西汉:《史记》,司马迁,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传记为主,编年纪事为辅,叙述了从黄帝至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体例严谨,内容丰富,有很高的史料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无韵之离骚”。②东汉:《汉书》,班固,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叙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3)宋代时期:宋代史学有重要发展,史学家的成就大,巨著多。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战国,下至五代,记述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取材重在历代政治兴衰,意在使君主借鉴其中经验教训,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价值。2.中国古代的图书发展(1)明朝:明成祖时期,由解缙主持编撰了一部庞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全书两万多卷,辑入七八千种图书,装成一万一千多册。(2)清朝:清代康熙帝时官修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乾隆时,由纪昀主持编撰了《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收录典籍三千四百多种,装成三万六千余册。对保存文化遗产贡献很大,但在修书时禁毁的书籍数量也十分可观。3.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1)春秋时期: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大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只允许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的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2)秦汉时期:秦朝规定教育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西汉武帝时创建了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中国古代封建官学制度,以儒学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3)唐朝时期:唐太宗时期,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唐玄宗时期,发展科举,设集贤院。(4)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中改革教育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新编撰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受官,已资鼓励,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4.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1)佛教:①两汉时期: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在洛阳传教,建造白马寺。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宣扬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当时的名僧有法显,曾西行取经,著有《佛国记》。魏晋南北朝时期,反佛思想出现,范缜《神灭论》从理论上给佛教以沉重打击。此外,北魏的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曾先后两次灭佛。③隋唐时期:唐朝时期的佛教对外交流广泛,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教,高僧玄奘和义净西游印度学习佛法,对于佛教的发展和对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唐朝唐玄宗时期限制佛教,裁汰僧尼,禁止建新佛寺。(2)道教:①两汉时期:东汉时,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太平经》是当时道教的主要经典,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东汉末年,道教的派别有张角的太平道,张陵、张鲁传布的五斗米道。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生变化。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萧梁时期,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5.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1)荀子:战国时期。他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的正常现象,具有唯物思想。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2)王充:东汉前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思想家。对神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代表作《论衡》,王充认为,万物是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的物质。他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他从无鬼论出发,反对厚葬,提倡薄葬。(3)范缜:南朝齐梁之际。从理论上给佛教以沉重一击。代表作《神灭论》,针对佛家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随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得爱女个重大发展。(4)王夫之:明清之际,杰出的唯物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中国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表现在它确认世界的物质性,确认存在的客观性,确认规律的可知性,并往往与政治上的进步倾向相联系。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代表性历史典籍(如“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可信依据。2.中国古代大型官修图书的编成,是中央集权制下的文化产物。3.中国古代教育,由私学到官学,尤其是儒学教育的推广,使古代教育逐渐成为培养封建统治奴仆的工具。4.中国古代宗教,特别是佛教,日益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5.中国古代唯物哲学,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和客观规律的可知性,具有极大进步意义。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史学、教育、宗教是高考的热点。2.中国古代图书、唯物哲学是高考的冷点。四.高考题例

01.(2004广东历史1)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治史思想的史学家是

A.司马迁B.司马相如C.班固D.司马光

02.(2005广东历史2)东汉明帝让西域高僧在洛阳传教,为他们建造了

A.龙门石窟B.云冈石窟C.莫高窟D.白马寺

03.(2005全国三卷文综12)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其中吸收了

A.佛教教义B.法家思想C.墨子学说D.《神灭论》的观点

04.(2005江苏历史5)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是

A.《永乐大典》B.《古今图书集成》

C.《天工开物》D.《四库全书》

05.(2009年上海历史1)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

A.以事件为中心B.以人物为中心C.以年代为中心D.以制度为中心

06.(2009年重庆文综14)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的史实是A.吸收儒家思想对道教进行改造B.吸收佛教思想以丰富道教教义C.形成了道教主要经典《太平经》D.开始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A根据教材中的材料,可判断这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02.D回顾课本中关于佛教传入的知识。

03.A回顾课本中关于南北朝时道教发展概况的介绍。

04.DB项为最大的类书,D项为最大的丛书。

05.B如《史记》,以人物为中心的列传有70篇,占总篇幅一半以上。

06.CC项是东汉时期道教的情况。五.新题预测01.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教学方法是CA.启发诱导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02.很多网友笑话电影《英雄》中的秦王说出“和平”二字,《辞海》解释“和平”二字时,引用出处最早见于《宋史》。导演张艺谋是个勤奋读书的人,他指出在更早的史书中的《秦始皇本纪》恰恰有“天下和平”这四个字。这本史书应该是BA.《战国策》B.《史记》C.《汉书》D.《资治通鉴》03.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道:“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下列能说明该材料的是D①秦朝时相权已经严重威胁到皇权②秦朝时监察机构趋向完善③皇权的独断性、随意性、残暴性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暴政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04.下列选项中符合《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编纂体例和选材原则的是CA.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B.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收人其中C.唐太宗事迹按时间叙述D.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详细记载05.2008年4月1日,奥运圣火离开北京,开始“祥云”的全球传递之旅,其境外线路是以丝绸之路为主线的。佛教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人我国,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①白马寺是东汉政府在都城建造的佛教寺院②南朝的葛洪吸收佛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神仙体系③宋代的理学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新儒学④东晋的顾恺之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A.①②③B.①③C.③④D.①③④06.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他获取史料的重要方式是A

A.实地调查B.文献查阅C.道听途说D.考古发掘

第十四单元世界思想文化史


第十四单元世界思想文化史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普罗泰格拉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其思想体现了

A.尊重城邦的习惯和法律

B.要求废弃约束和违反自然的法律、习俗和伦理

C.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D.希腊人的平等就是法律上的平等

2.9世纪以后,欧洲四分五裂。基督教会势力膨胀,宗教文化钳制人们的思想。最先站出来挑战宗教文化的是

A.智者学派抨击B.文艺复兴运动C.宗教改革运动D.欧洲启蒙运动

3.面对教皇组织的围剿,路德慷慨陈词:“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马丁路德坚决捍卫自己的主张体现在:

A.《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

B.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成功

C.提倡“至尊法案”

D.以共和式的长老制取代天主教仪式

4.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承与发展,启蒙运动更具广泛性,更加深得人心,其主张特点有

A.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B.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C.强调人民主权的人文思想

D.从纯理论上升到制度构建。

5.西方人文主义者反对基督教会,反对封建统治,主张自由平等。其中明确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是

A.希腊智者学派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6.孟德斯鸠提倡:“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他主张:

A.国家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B.法律应保护每个人的权利

C.人的自由应受法律的制约

D.不守法的人必将得到法律的制裁

7.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下列有关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明清时期科技领域主要是应用科学,而西方则是理论科学②明清时期科研方法主要采用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而西方采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③16世纪中西科学在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正是近代科学与传统科学在本质差异上的具体表现④闭关政策使中国自然科学走向衰落,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却促进自然科学的进步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8.在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中,空间间隔、时间和质量这三个物理量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即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你认为否定这一理论的是

A.伽利略的匀加速运动定律B.爱因斯的坦相对论

C.普朗克的量子假说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9.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但大量的实验表明,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通常的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弥补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不足的是

A.牛顿力学定律B.爱因斯坦相对论

C.量子论建立D.生物进化论诞生

10.在下列自然科学成就中,影响远远超越其学科范围,扩展到社会和经济思想领域,并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引起巨大震动

A.经典力学B.进化论C.相对论D.量子论

11.“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对人文资源)完全入迷了。”但到了“19世纪初,欧洲人则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A.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B.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C.中国的人文和自然资源都很丰富 

D.西方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的需要

12.你可能已经习惯了乘坐舒适的火车旅行,更愿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这些是两次工业革命所带给人们的便利,至于这两次工业革命的名称,我们习惯上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机械性能不同B.构成材料不同

C.环境构成不同D.能源动力不同

13.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认为“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你认为下列对“电力火花”评价正确的是

①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彻底改变②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③使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④通过电影电视了解世界形势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4.如今人们实现了“坐拥天地”的梦想。实现这一梦想得益于计算机网络的帮助,计算机网络最早出现在

A.20世纪40年代B.19世纪末

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

15.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流派中,最能体现个性化特点的是

A.古典主义B.现代主义C.浪漫主义D.现实主义

16.“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符合这一主题的作品是

A.雨果的《巴黎圣母院》B.司汤达的《红与黑》

C.巴尔扎克的《高利贷者》D.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17.恩格斯说,他的作品“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恩格斯所说的作家是

A.巴尔扎克B.雨果C.狄更斯D.马克吐恩

18.一位画家这样描述《石工》:“弯着腰、身体被烈日烧灼、头戴麦秆草帽的七十岁老人,他那粗布的裤子上打着补丁,脚上穿着古老的木鞋,破袜子露出脚。在老人旁是个满头尘土、皮肤被太阳灼成褐色的少年。”此画属于下列哪一绘画艺术流派

A.古典主义B.现实主义C.浪漫主义D.后现代主义

19.19世纪早期的文学艺术作品注重表现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崇尚浪漫主义。下列美术作品最能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B.《日出印象》

C.《格林尼卡》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20.1960年,美国总统选举,总统候选人辩论通过电视向全国转播,这是电视第一次进行总统候选人辩论转播。体现了电视的哪一种功能

A、资讯传播B、新闻报道C、大众娱乐D、艺术鉴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道小题,21题14分,22题16分,23题15分,24题15分,共60分)

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伏尔泰不同意欧洲一些传教士以及孟德斯鸠对中国专制制度的看法,指出:“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在中国)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而这正是我们将要讨论的。”

材料二“在专制的国家中,政体的性质要求绝对服从;君主的意志一旦发出,便应确实发生效力,绝无所谓调节、限制、和解、条件、等值、商谈、谏诤这些东西。因此,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在专制国家里,法律仅仅是君主的意志而已。即使君主是英明的,官吏们也设法遵从一个他们所不知道的意志,那么官吏当然遵从自己的意志了。”

——孟德斯鸠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两个人对于国家政权形式各有什么爱好?(2分)同一时期的思想家们相同的思想观念有哪些?(3分)

材料三2006年10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北京大学进行了题为《中法伙伴关系:一个为了和平和进步的雄心》演讲时提到:“中国希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中国希望能够加强人权,加强自由、民主,而且做出承诺,要批准公民和政治权利的公约。我深信在这样的做法当中,有一些法国的信念能够帮助贵国继续思考,因为如果中国很自然地随着人民的发展,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发展,我们共和国的模式有了启蒙时期的理想和法国大革命普遍价值的模式,也可以成为中国迈向民主和人权的一个很好的启发。”

(2)你认为材料中“帮助贵国继续思考”,给中国“很好的启发”的“一些法国的信念”主要指什么?(1分)它们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产生过怎样的影响?(4分)结果如何?(2分)新时期中国应如何借鉴“法国的信念。”(2分)

2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二荀子和孟子在伦理观上主张不同,荀子主张“人之性恶”,即“性恶论”,认为人类生来就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要求。

材料三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

材料四生物母体生出的众多后代,为攫取生活的必须条件而斗争。众多的后代不会绝对相同。其中优秀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取胜了,其他被淘汰了。

——《物种起源》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有哪些?(3分)这些主张体现了什么精神?(1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荀子主张的目的?(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1分)这些“意见”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4)材料四介绍的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其核心是什么?(1分)进化论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4分)

(5)以上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主张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什么共同影响?(2分)

23.(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8年4月20日)从在北京举行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组建40周年纪念大会上获悉,中国国家天文台将1997年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35313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航天员中心星”。此前,还有3颗小行星先后以3位中国航天员的名字作为永久星名:“杨利伟星”“费俊龙星”和“聂海胜星”。

材料二(2008年12月16日)李克强在阳江核电站开工仪式上指出,当前我国核电进入重要发展时期,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是调整能源结构、保证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选择,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与长远意义。

材料三(2008年8月)京津城际铁路是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一条重要快速通道,是中国率先建成的第一条时速300公里的城际铁路。该工程连接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线路全长120公里。北京、天津间火车全程直达运行仅需30分钟,列车最小行车间隔3分钟,对加快京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材料四(2009年“两会”)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网络流行语每每被代表委员提及。代表委员在公开征集网络意见时,常说“欢迎网友‘灌水拍砖’”;而在网络上,对高层官员或代表委员的表态发言,网友们也给予积极回应。会上会下对接,网内网外互动,使一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在两会的特定背景下突然风靡一时,成为时下流行语,网络上也铺天盖地地使用,“网络语言”和“两会语言”实现无缝对接。

请回答:

(1)依据牛顿经典力学知识,你认为发现“航天员中心星”需要哪一理论?(1分)

(2)爱因斯坦提出著名的质量能量公式E=mc2,这一理论对新能源开发有何影响?(1分)依据材料二分析,我国开发核电建设具有什么意义?(2分)

(3)火车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指出火车机车和动力的发明者各是谁?(2分)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3分)

(4)依据所学知识,简述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4分)“‘网络语言’和‘两会语言’实现无缝对接”,是利用了信息技术的哪些作用?(1分)

(5)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科技发展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1分)

24.(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巴黎圣母院》

材料二“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瘾头”。他真切地想象着,他的金币“像人一样的活的,会动的”,它们“会来,回去,会流汗,会繁殖”。他厚颜无耻地对被迫放弃继承权的女儿说:“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他在临终之际还想将神父的镀金十字架抓到自己手里,攫为己有。由于用力过猛,终于一命呜呼。

——《人间喜剧》

材料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材料四作为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早在古希腊文学中就已经存在,即使是与现实主义相对独立的浪漫主义文学,也为现实主义的繁荣作了准备,它是现实的创造,也是历史的继承。——选自《外国文学史》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一~三,分别是哪位作家的作品?(3分)从作品的内容特色看,分别代表了哪种文学的特征?(3分)

(2)材料二在创作风格上有何显著特点?(2分)

(3)材料三中的这段名言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1分)它对我们有何启发?(1分)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的知识分析,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在创作风格上有何明显不同?(4分)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1分)

参考答案

1.C

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

2.B

14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

3.A

4.D

体现在“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等主张上。

5.D

伏尔泰和孟德斯鸠都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6.A

孟德斯鸠提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就是理性的体现。

7.D

8.B

9.C

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10.B

进化论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11.D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列强争夺世界的方式是抢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12.D

“蒸汽”“电气”属于能源动力,但电提供的动力比蒸汽动力大得多。

13.B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一使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彻底改变。

14.D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为对抗前苏联,加紧对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结果导致了互联网的产生。

15.B

世界文学的发展过程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而现代主义采取荒诞的表现手法,表达20世纪中后期人们对生活的迷惘,是最能体现个性化特点的。

16.A

选自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的名言。

17.A

《人间喜剧》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18.B

《石工》这幅画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是不加任何修饰的现实生活写照,故属于现实主义绘画流派。正确选项是B。

19.A

20.B

21.(1)伏尔泰喜欢倡导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政权组织形式(2分)。共同主张:①反对专制、教权和封建特权;②主张“主权在民”,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③主张实行法治(3分)。

(2)信念:指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1分)。影响:推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4分)。结果:没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分)。启蒙思想倡导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崇尚科学等思想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2分)

回答第(1)问时,注意“各有”、“相同的思想观念”的意思。第(2)问要围绕“启蒙时期的思想”展开,如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产生了哪些运动;回答“如何借鉴”时主要回答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22.(1)主张“美德即知识”;教育造就治国人才;人要认识自己。(3分)体现了人文精神。(1分)

(2)目的:通过学习礼义,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2分)

(3)意见:信仰即可得救。(1分)影响:促使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2分)

(4)核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1分)意义:①挑战了封建神学,促进了人类认识的飞跃;②把发展变化的观点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④对近代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震动。(4分)

(5)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2分)

回答第(1)问要注意归纳材料。第(2)问的“目的”可以从荀子对儒家思想影响方面考虑。第(3)问的“意见”是回答“主张”。第(4)问的答案主要来自教材知识。回答第(5)问时注意“人类历史进程”关键词。

23.(1)万有引力定律。1846年,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1分)

(2)影响:开发核能。(1分)意义: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与长远意义。(2分)

(3)英国科学家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英国科学家瓦特发明了蒸汽机。(2分)影响:①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②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多个工业国家;③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日益成为一个整体。(3分)

(4)发展概况:①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②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加紧研究和开发;③1969年,美国建立起四个站点的网络;④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4分)作用: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1分)

(5)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分)

第(1)问考查经典力学的影响;第(2)问考查相对论知识;第(3)问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及影响;第(4)问考查信息技术知识;第(5)问是回答科技积极方面的作用。

24.(1)雨果、巴尔扎克、奥斯特洛夫斯基;(3分)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3分)

(2)关注社会问题,深入剖析社会生活,揭露社会罪恶。(2分)

(3)珍惜生命、热爱事业。(1分)爱惜生命、珍惜时间、认真学习、做好每一件事。(1分)

(4)不同:浪漫主义文学深入发掘人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2分)现实主义文学强调自我表现,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等。(2分)结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文学艺术来源于现实,反映了社会生活。(1分)

回答第(1)问要注意材料的出处;第(2)问的答案来自教材;回答第(3)问时可从“生命”“事业”方面考虑。第(4)问主要回答两种文学的各自特点,“结论”是不同原因的理论升华。

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第三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重点知识是: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取得的经验和教训。重点知识是:“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重点知识是: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中国现代科技成就

(一)两弹一星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打破美苏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2.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导弹,进一步加强了国防力量。

3.1970年“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4.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二)载人航天

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国的航天技术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三)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国际上把杂交水稻当作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东方魔稻”。

二.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背景(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2)意识形态领域混淆了两类矛盾。

内容文学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成就长篇小说繁荣。电影艺术生机勃勃。戏剧创作百花争艳。学术争论热烈。

曲折(1)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文革”。(2)表现:①政治批判扩展到学术领域。②知识分子错划右派。③“双百”方针被篡改和歪曲。④“样板戏”独占舞台。⑤文艺界“百花凋零”。⑥科学研究停滞。⑦图书报刊萧条。

文学艺术的春天(1)原因:①清算极“左”路线。②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2)表现:①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②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经验教训(1)正确贯彻执行“双百”方针能直接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2)脱离“双百”方针就会阻碍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3)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人民生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制定方针政策:(1)建国初,确定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2)全面建设时期:①制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②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

2.成就:(1)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动乱:(1)大中小学一度停课;(2)1966年夏废止高考制度;(3)20世纪70年代初,推荐制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危害:人才缺乏,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国际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

1.文革后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倡导尊师重教。

2.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思想。

3.80年代:提出教育“三个面向”;制定《义务教育法》;中等、高等教育改革;高校招生和分配改革。

4.90年代: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计划;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5.教育投入和办学力量多元化,启动“希望工程”。

6.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力度;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2)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3)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4)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技对经济的发展起了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代科技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变革力量。(2)科技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二战后,科技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系统,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力量。(3)科技使管理日益现代化。科技在管理中广泛运用,使管理实现了科学化。科学与管理相结合,使生产力实现了大发展。总之,它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

3.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从经济常识看:(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2)财政的巨大作用。经济发展靠科学,科学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这些事业单位的发展必须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3)当今国际经济的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是其中重要的表现。人类基因组草图从一开始就是个国际合作计划,由美国启动,英、日、法、德、中科学家先后加盟。从哲学常识看:(1)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由于科学家尊重了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他们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2)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应坚持两点论和两分法。如人类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促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人们又面临着基因垄断、基因成果被过分用于追求商业利益等新问题。(3)认识深化发展的观点。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人类基因技术的研究过程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情况等事实,都是认识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政治常识看:(1)国际竞争的实质。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2国家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职能和组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国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并运用到经济建设中去,促进经济的发展。

4.“双百”方针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1)内涵:①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②“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而言,“双百”方针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现实意义:①“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③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背景、内涵和意义方面的不同。

背景不同:(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同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百家争鸣”提出的背景: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②有些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③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内涵不同:(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各学派就其思想和政治主张进行宣传,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政”。(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指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并不涉及治国主张等政治思想。

意义不同:(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意义体现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6.现代中国教育的经验教训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4)从本国国情出发;(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7.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

(1)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2)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3)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教育。(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8.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

类别时间重大成就作用和意义

两弹“一星”20世纪60年代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提高了国防能力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农业技术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是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对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紧缺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计算机1983年“银河—Ⅰ号”计算机研制成功我国首次研制每秒运算上亿次的计算机

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中国首次合成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1.(08山东基本能力)音乐与时代的脉搏同步。请根据作品创作时间,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歌曲

①《祖国颂》②《走进新时代》③《祝酒歌》④《黄河大合唱》

A.①③②④B.③④②①C.④①③②D.④③①②

C

解答本题的关键理清时间。以下歌曲都发生在20世纪:①项发生在50年代,②项发生在90年代,③项发生在80年代,④发生在30年代。故正确选项为C。

2.(08北京文综)《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下列各组口号与上述“创刊”、“复刊”时间相符的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平统一”

B.“反贪污、反浪费”“改革开放”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拨乱反正”

D.“向雷锋同志学习”“实现四个现代化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1958年”“1980年”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1958年中共提出社会建设的总路线,1980年改革开放和拨乱反正。A项提出于1960年和1979年,排除,B项提出于1950年和1978年,排除,D项提出于1963年和1964年,排除。正确选项为C项。

3.(09年浙江文综)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老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A.

此题隐性考察历史时间。1977年12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于1995年宣布,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的公开发表

4.(09年广东文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90年代D.21世纪初

B

本题考查考生记忆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

5.(09年海南历史)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高人民群众文艺水平

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信息“1956年”等有效信息。这些信息告诉考生,1956年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其目的不言而喻。故正确选项为D。

一.易错知识点

1.我国导弹技术领先于原子能技术。掌握导弹技术的时间是1964年6月29日,而掌握原子能技术的时间是1964年10月16日。

2.“两弹一星”的含义:“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没有明确具体指哪两颗弹和哪一颗星。1999年,江泽民在表彰“两弹一星”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提到: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3.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文艺科研领域应该有思考与辩论、创作和批评的独立与自由,但要在宪法范围之内。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处理好科学与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人民生活的关系,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在三个关系中,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4.“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含义各有不同。“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具体来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二.方法点拨

1.复习本讲要注意纵向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过程,明确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如科技发展历程及其特征:(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两弹”成功的成就;(2)文革时期,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3)新时期,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的研究等。

2.要注意横向把握归纳同一历史阶段各方面的社会变化。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技方面成功发射“两弹”;文艺艺术领域提出“双百”方针,科技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教育上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贯穿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如研究开发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产生积极作用和负面作用。一定时期的科学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政策的反映。

一、选择题

1.(09山东威海一中)2008年9月25日,神州七号飞船搭载“长征火箭”顺利升空,实现了中国人太空行走的梦想。下列有关我国火箭研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发展的重点

B.是国家863计划实施后取得的成就

C.是借助于苏联的援助研制成功的

D.火箭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2.(09江苏扬州市一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历史话语。在人类科技发展的历程中,先后出现了下列科技词语,按时间顺序排列为

①电子计算机②经典物理学的危机③人造地球卫星④杂交水稻21世纪教育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C.②①③④D.④③②①

3.(09江苏兴化市一中)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奖励大会上提出要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下列各项科技成就中,能够体现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的成就是

A.成功研制“两弹一星”B.籼型杂交水稻广泛种植

C.发射载人航天飞船上天D.火炬计划和211工程启动

4.(09江苏启东中学)神舟七号飞船顺利升空实现了中国人漫步太空的梦想,创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个辉煌。下列成就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C.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D.“神舟五号”载人飞天成功

5.(09江苏南京市一中)右图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其解读正确的有

①是中国书法艺术

②体现了中国汉字象形特征

③反映了中国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

④展示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结合

A.①②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09山东平邑实验中学)西班牙《世界报》报道:“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德国《汉诺威汇报》报道:“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这两则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评论,最有可能是指

二、非选择题

7.(09山东平邑实验中学)阅读下列材料:

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系统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在自然科学方面,他指出:“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上,贴什么“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签……是错误的”。在文学艺术方面,他指出:限制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闻人物等待,这种限制是不对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双百”方针的具体含义。

(2)简述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由此得出什么经验?

(3)21世纪的今天,“双百”方针有何意义?

8.(09山东临沂市一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长远看,要注重教育和科技……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邓小平

材料二教育对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胡锦涛

请回答:

(1)“文革”后初期,最牵动人心、最能说明“把教育问题解决好”的事件是什么?起了怎样的作用?

(2)邓小平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有哪些?试简述之。

(3)材料三对教育发展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你知道在其领导下本届政府主要有哪些发展教育的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

1.A

1963年我国制定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其中安排了人造卫星的研制。

2.C

①1946年,②19世纪中叶,③1957年,④1973年 

3.B

4.B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5.A

6.D

7.(1)含义:在艺术上问题上“百花齐放”,允许文艺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提倡学术上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

(2)重要成果: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经验:文艺应该也必须根植于人民生活,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解答本题容易忽略第(2)问的第一小问“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它包括话剧、历史剧、长篇小说等。此处的“经验”可以说是“重要成果”的原因。

8(1)事件: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作用: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恢复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和培养了大批人才,对我国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主要贡献:①“文革”后对教育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②主张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④提出“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3)具体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具体措施:①逐步实行并自2007年开始全部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②自2007年夏天开始,教育部所属的6所师范大学的师范生免费上大学,③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大量增加教育投资。

回答第(1)问时注意“最牵动人心”信息。第(2)问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回答

第(3)问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信息,在此基础上归纳要点。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一.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

(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

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新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隋唐与中亚的波斯和大食有交往。唐朝时中国人学习了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和周边邻国的乐舞风格。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下了行踪。史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

④明初:一方面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中外矛盾尖锐,甚至发展为侵略反侵略斗争。郑和下西洋,其最主要目的是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政治目的为主),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它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但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使这一航海壮举悄然结束。

(2)明后期—清前期(鸦片战争前):闭关锁国

明中期,葡萄牙殖民者强占澳门。明中后期,戚继光和俞大猷配合抗倭,取得胜利。明末,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时,在雅克萨大败俄军,签订《尼布楚条约》。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缺乏广泛的外贸需求(主要原因);也由于西方殖民者的侵扰和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明中后期开始实行的闭关政策在清初继续实行,只留广州一处海关通商,并规定由“公行”(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统一管理外贸事务。

2.从区位角度总结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主要内容

(1)古代中国与东亚的关系

①与日本的关系:

秦汉时期:徐福东渡的故事;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时期:遣唐使;贸易往来频繁;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政府限制私人海外贸易;戚继光抗倭,1565年肃清倭患。

②与朝鲜关系:

秦汉时期:秦汉之际,燕、齐、赵等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三韩多次派人赴汉,会见光武帝;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号;从朝鲜输入檀弓、果下马等;中国输出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

隋唐时期: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制铜、制瓷技艺等;新罗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

(2)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①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时期: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交流加强,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玄奘从陆路到达天竺研究佛学。义净从海路到天竺研究佛学,后来到印度尼西亚等地。

②华侨开发南洋

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

过程:从唐朝开始,我国东南沿海——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明朝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诸岛定居,成为华侨。

作用:他们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

(3)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关系

①陆上丝绸之路

开辟条件: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西域都护设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甘英出使大秦——进一步了解西行路线;汉朝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路线:长安一河西走廊一敦煌一疏勒一大宛一安息一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②海上丝绸之路

开辟:汉武帝以后。

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广州等)一印度支那半岛一马六甲海峡一孟加拉沿岸一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问的联系。

③郑和下西洋

目的:弘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寻找建文帝。

条件:国力强大,造船业发达,天文地理知识进步,罗盘针使用等。

过程:1405年至1433年,先后7次,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路线: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局限性: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没有推动海外贸易新时代的到来。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没有生命力。随着国力衰退,航海壮举便悄然结束。

(4)古代中国与欧洲的关系

秦汉时期:东汉时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166年大秦王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隋唐时期: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者往还,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人中国;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宋元时期: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洲各国的旅行家。

明清时期: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学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徐光启等与传教士合译西方科技著作,为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1685年和1686年雅克萨反击战;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门。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5)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的关系

秦汉时期: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铁器、丝绸以及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隋唐时期:唐朝对外往来密切,隋朝和波斯互遣使节,唐朝波斯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唐高宗时,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宋元时期:元朝时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人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3.中国文化的外传(东学西传)

(1)秦汉文明开始走向世界

①原因: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社会制度先进,封建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正式开通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便利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②表现:中华文化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广泛交流,开始突破周边近邻范围,走向西亚、欧洲和北非。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和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166年大秦王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

①原因:隋唐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唐朝有很高的国际声望;隋唐对外交通发达,西北陆路和东南海路同时并举;统治者实现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鼓励外商来华。

②表现: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纺织即使传入朝鲜、阿拉伯;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入日本;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中国儒家经典、佛教传入日本。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①原因: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我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和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是最为突出的成就,对外贸易空前兴盛,东至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

②表现:一是造纸术的外传,朝鲜(4世纪)→日本(7世纪)→阿拉伯国家(8世纪)→欧洲、非洲(12世纪)→美洲(16世纪)→大洋洲(19世纪)。二是活字印刷术外传,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西夏在此基础上使用木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个多世纪,后先后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三是指南针外传,13世纪时(南宋时),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为欧洲航海家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四是火药外传,13世纪(元朝)火药和火器由阿拉伯入传入欧洲。

4.外来文化的内引(西学东渐、外物内引)

(1)农作物品种: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

(2)生产技术:唐朝时,波斯的织锦法、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

(3)科技: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4)宗教: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唐朝玄奘西游古印度;伊斯兰教在唐时由阿拉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

(5)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传入中国。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一些基本规律

(1)条件:政治基础(社会环境)+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对外交通+对外政策;中国古代先进的经济、科技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基础;政府的对外政策,政局的稳定和交通的发展,以及交通工具的进步等,也是其重要条件。

(2)内容:反对外来侵略、援助邻邦国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政府使节互访、对外政策等。

(3)目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形象;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上互补互利;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4)特点: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以官方贸易为主;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形成;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以友好为主流;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前四点又是中国古代贸易的特点。)

(5)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条渠道:一是贸易,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二是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三是通过宗教人士实现;四是通过战争。

(6)古代对外关系频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①原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实行开明的外交政策。②表现:政治军事外交往来;经济贸易往来;科技文化交流。③影响: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发展。

(7)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主流的认识: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平等待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济文化交流。

(8)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启示: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潮流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2.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三次高潮

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

(1)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途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洲地区。汉字也传入朝鲜。儒学经典传到日本。传入中国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宝石和多种植物等等。

(2)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第二次高潮)。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传入中国的有:印度熬糖法、天文、医学、音乐、舞蹈、佛教及祆教、摩尼教、占城稻等等。

(3)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3.古代中国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①是清朝政治需要: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成为统治阶级必然引起汉民族人民的反对,使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威胁统治为防范中外结成反清联盟;②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特点的反映:清前期工商业比较发达,但自给自足封建经济仍占领重要地位,使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须和外国“互通有无”,还害怕外商与沿海人民往来滋事;③重农抑商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④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发展到顶峰的必然;⑤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结果。

(2)影响:①积极方面,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政治侵略,暂时延缓了殖民侵略,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发展;②消极方面,几乎隔绝了中外联系,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中国的落后。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各时期与主要国家和地区交往的主要史实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阶段特征、政策分析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环境等方面的联系是高考的冷点。

3.应高度关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复习与训练。四.高考题例

01.(2006江苏历史2)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B.倭奴国奉贡朝贺

C.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D.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02.(2004全国四卷文综13)日本大化改新期间向唐朝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①政治经济制度②建筑样式③中国姓氏④儒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03.(2005北京文综12)下列史实反映唐代中印友好交往的是

A.佛教传入中国B.法显游历天竺

C.义净西行研究佛学D.鉴真渡海传播佛法

04.(2005北京文综13)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D.罗盘针

05.(2005北京文综14)观察图4、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06.(2006广东历史4)下列中外文化交流事件中,发生在宋代的是

A.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B.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C.活字印刷术开始外传D.引进玉米和甘薯

07.(2008四川Ⅰ卷文综13)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进了中阿之间的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与火器

08.(2009年重庆文综13)汉武帝时期,一位前往中国的日本人途经朝鲜半岛时可能看到

A.作坊里正在生产麻纸B.寺庙里在进行佛事活动

C.工匠用雕版印刷书籍D.许多中国人在那里生活

09.(2009年浙江文综13)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十分繁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耕作技术大体经理了从“刀耕火种”.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

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

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10.(2009年浙江文综1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④表明清政府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1.(2006全国二卷文综38)(3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0-15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

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

波义耳近代化学

笛卡尔解析几何

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至19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

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细胞学说

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进化论

清中期

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化学、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致瓦博尔吉乌斯》)

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实录》)

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8分)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12分)

(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4分)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BA、D项为西汉武帝时,C项为西汉元帝时。

02.B排除③项。

03.C只有C项在时间和方位上都符合要求。

04.D只有D项在时间和影响上都符合要求。

05.A识记西学东渐的影响。

06.CA项在西汉末年,B项在唐朝,D项在明朝。

07.A造纸术在8世纪传入阿拉伯,正好在唐朝。

08.D汉武帝时期是公元前2世纪,造纸术传到朝鲜最早是4世纪,佛教由中亚传到中国中原地区是西汉末年(传到朝鲜更晚),雕版印刷术是隋唐时期中国的印刷术。

09.C指南针应是南宋末元朝初年传到阿拉伯的。

10.C①③两项不符合历史事实。②④两项突出意义。

11.

(1)(用发展的眼光看变化,从性质上对比)从领先转为落后。(4分)欧洲是近代科学,中国是古典科技。(4分)

(2)(从经济、政治、思想状况分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3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2分);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了近代科技迅速发展(3分)。(如答出其它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

(3)(从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经济基础、文化政策等方面思考)君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2分);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3分);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3分);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科技发展(4分)。(如答出其它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

(4)评分说明:围绕生产力发展、政治经济变革、思想解放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等任一角度回答,凡言之有理,均可酌情赋分。(4分)五.新题预测

01.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多次来华考察,在《中国》一书中,他称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商业通道为“丝绸之路”。汉代丝绸之路的走向是A

A.长安——陇西地区——葱岭一一西亚一一欧洲

B.长安——玉门关——酒泉——今新疆——西亚一—欧洲

C.成都——大理一—身毒一一西亚

D.长安——阳关——安西都护府—一葱岭——西亚

02.据史料记载,两汉时期,作为南北两条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楼兰曾有积粟百万、威服外国的壮举,曾有挟制丝路、左右西域的辉煌,然而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系的变化和战争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楼兰地区由绿洲变成了荒漠。”导致楼兰文明衰落的原因有C

①人类活动加剧,破坏生态环境②经济重心的转移

③民族之间战争的破坏④两汉中央政府的移民政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03.至今在荷兰、德国,橘子还被称为“中国苹果”,它是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大陆的。据此可推定A

A、中国可能是橘子的原产地B、橘子是汉朝时期经丝绸之路传人欧洲

C、橘子是唐朝时期由阿拉伯人经海上丝绸之路传人欧洲D、德语与荷兰语同出一源

04.在论及隋唐文化时,鲁迅先生曾说,“那时我们的祖先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轻易地唾弃。”能说明鲁迅观点的例子有C

①接纳了外来宗教②引进西方自然科学

③吸收波斯纺织艺术④学习东罗马的医术

A.①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③④

05.梁启超曾感叹说,“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哥伦布……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之所以出后“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A

A.受传统经济结构与政治制度的制约B.中国再没有出现明成祖式的开明君主

C.明朝顽固推行彻底的“闭关锁国”政策D.中国造船工业比西方落后了

06.下列不属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新现象的是D

A.西学东渐B.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矛盾日益尖锐

C.政府几度实施海禁D.葡萄、石榴等物种传人中原

07.诗人杜牧有“甘英穷西海,四万到洛阳”的诗句。诗中的“西海”是指今天的D

A.红海B.里海C.孟加拉湾D.波斯湾

08.最能反映中国与日本政治关系的材料是D

A.徐福东渡的传说B.《汉书地理志》记载倭人的生产生活

C.日本出土的汉代铁器、漆器等D.日本出土的“汉倭奴国王金印”

09.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通过陆路和海路均可到达今天的朝鲜半岛。以下技术或物品属于唐朝时开始传入朝鲜半岛的是B

A.漆器B.茶种C.活字印刷术D.铁制生产工具

10.“舍身取义传道艺,唐风漾溢奈良城”。郭沫若的这两句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D

A.张骞通西域B.唐僧义净西游天竺研究佛学

C.郑和七下西洋D.唐僧鉴真东渡日本

11.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B

A.直接原因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B.实施该政策后与外国完全断绝往来

C.其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9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其危害。(11分)

答案要点:

(1)有益之处:①互通有无;②增加居民收人;③稳定社会秩序。(9分)

(2)①原因:自然经济为主;防止沿海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4分)

②危害:阻隔中外贸易;造成人民贫苦和社会不安;沿海港口城市走向衰落;影响商品经济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5分。答对3点即可给5分)是导致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之一。(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