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创设情境感受美

美术小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5

创设情境感受美。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创设情境感受美”,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详细介绍:一、有关背景
《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和幻想的写景诗,作者通过诗歌的形式描写了秋天夜空的美丽景色。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作者选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色彩鲜明的自然景物。课文前两行写月儿的美,引起儿童丰富的想象,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费品后两行写"我"坐在小船里尽情地欣赏美丽的碧空和满天的繁星。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教学中如何从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现摘以下几个教学片断。

二、实施(课堂教学节录)

(一)激趣引题,感受美

师:你们知道有哪些船?

生:轮船。

生:货船。

生:军舰。

生:潜水艇。

生:帆船。

师:这些船在哪里行驶的?

生:所有的船都在大海中行驶。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一种有趣的船,它是在什么地方?

生:老师,我知道,这种有趣的船,它叫“月亮船”,它在天上。出示图〈一〉

师:图上画的是哪里?谁坐在那里,她干什么?

生:图上有一个小女孩,她坐在月亮船里看星星。

生:这个小女孩,坐在月亮船里看见了很多很多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生:小女孩坐在月亮船里看见了无数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师:我们先来放松一下,请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歌里唱的是什么?

生:一闪一闪亮晶晶,漫天都是小星星。

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师充满感情对学生说:是呀,在晴朗夜晚,满天都是小星星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上天去看看?好,老师带你们和小女孩一起上天去旅行。

(二)整体感知,再现美

配乐朗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边听边看边想:小女孩乘着小小的船看见了什么?

生:在小小的船上小女孩看见了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生:我看见许多星星向我眨眼睛。

通过这段绘声绘色的讲述,就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初步体会到月空的美。

通过这一环节教学,培养了他们认真听的习惯,并能一边听一边想,使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为下一步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师:请小朋友在组内轻轻地把儿歌读一读,要求做到

1、将生字的读音读正确。〈读一读〉

2、数一数有几句话,编上号码。

3、议一议:小小的船儿指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儿歌中的小小的的船儿是月儿。小女孩乘着月儿看见了星星与蓝天,现在请每组组长带领小朋友再读儿歌,然后完成桌上的填空,把正确答案填好,看哪组又快又好。(用拼音填写)

各小组自学,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____的月儿,____的船,

____的船儿_______

我在_________船里坐,

_____看见____星星_____天。

师:现在,我们来做“你问我答”的游戏:

师:怎样的月儿怎样的船?生: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师:小小的船儿怎么样?生: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师: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怎么样的星星,怎么样的天?

生: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谁也来像老师那样问,请小朋友回答?〈生问——生答〉

学生的情绪高昂,争当小老师,争当小评委,在这里也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品词析句,体会美

师:老师有个疑问想请小朋友帮忙来解决,好吗?这里为什么要加个"只",

比较: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体味其中原由,这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学,学生自己体会领悟,最后真正明白了。

(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有了“只”以后,说明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生:多了一个“只”读起来比较好听、读起来比较顺口。

生:有了“只”以后,说明了小女孩只有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生:小女孩除了星星蓝天外什么也看不见了。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天空太美了,小女孩被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吸引住了。

生:小女孩坐在月亮船上被一闪一闪的星星包围着,她感到天空太美了,她陶醉了。

师:是啊,夜空多美啊!深蓝的天空上闪闪的星星对着我们眨眼睛,小女孩在这么美的夜空中陶醉了,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现在,我想请小朋友为图配音,把天空的美读出来,并加上动作。

播放《小星星》的音乐

分组尝试读——其他小组评价——指名范读,模仿——全班一起读一读〉

师:小朋友们都读得很好,让老师感受到了夜空的美,不过老师还有个问题想请教小朋友,蓝天上的月儿除了像小船以外,还像什么?生:这月儿弯弯的,像一条香蕉。生:这月儿小小的,两头尖尖的。

生:这月儿像小船,也像镰刀。

生:这月儿有时候还像细细的眉毛。

师:那小女孩为什么觉得月儿像小船而不像香蕉和镰刀呢?

生:老师,我知道了,香蕉只能吃,不能坐。生:小船就可以坐上去了。

生:因为月亮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小船也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

生:还有天空是蓝蓝的,大海也是蓝蓝的。

生:老师,我还有补充。因为大海很大很大,很广很广,天空也是很大很大,很广很广。

生:说月儿像小船,因为它离我们太远了。

师:说得真好。(展示图)绘声绘色地向学生描述:小女孩看见夜空中这一轮弯月,两头尖尖的,多像一只漂亮的小船,她想:要是我能坐在这小船似的月儿里看看美丽的夜空景色那该多好啊!想着想着,她仿佛看见辽阔的蓝天变成大海,月儿变成小船,自己坐在小船里观赏着美丽的夜空景色。

接着播放“小小的船”的曲子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正是夜晚,你坐在天台抬头看着蓝天,蓝天上的星星,又有月亮,你觉得月亮像什么?请同学眯着眼睛,听着琴声,有什么感觉?(好像飞上了蓝天,坐在弯弯的月亮上,都看见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思维的大门,描绘出五彩缤纷的夜空。

三、讨论

1、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美?

2、教学需要美,美是教育的磁石,教学不能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力度,不能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本案例采用了哪些有效的形式?

四、简析

每天走进教室,就会觉得迎面扑来勃勃生气,眼前是一个个生龙活虎般的学生,是一群蕴藏着智慧,洋溢着情感,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大人已很少具有的可塑性、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比大人更富有情感,更充满活力与主动性。教学需要美,美是教育的磁石,这块磁石就在我们老师备课笔记的旁边闪烁着光亮,是拿起,还是放下,教学的效果就大不一样。教学往往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力度,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我们的“老师”与“学生”的分工是,“老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则把老师讲的知识听好记住”。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丢弃了那块宝贵的磁石一一美。缺乏美感的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那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产生愉悦的情绪,产生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没有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教学的主体性又如何体现呢!教学手段的运用,主要的是决定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之美。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要使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偷悦之感。因为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具体感受的。没有学生感知的兴奋,就谈不上美的感受。

为激起孩子学习诗歌的兴趣,那就要把诗歌描写的意境,先推到孩子的眼前,进而让他们走进去,这中间就需要运用情境教学了。因为诗歌注重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人物、景物、事件的爱憎和感叹。诗歌描写的场景和儿童生活的经验,往往是相通的或是相关的。在教学时,我们就要想办法,将诗的意境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沟通。儿童生活中经历过的,他们就觉得特别亲切,教学从这儿入手,利用儿童的积累唤起儿童的亲切感,他们就会带着一种朦胧的抒情的情绪状态,进入诗境。皮亚杰在《教育心里学与儿童心理学》中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因此,起始课的审美诱导,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审美期待,借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审美内在动力。情境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运用得好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兴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在上面的教例中,因为孩子们喜欢唱、喜欢跳,特别对自己学过的曲子,在语文课上出现更觉得新奇。因此便让孩子们闭上眼睛,一边听音乐,一边感受那满天的小星星,多美啊!用这种艺术的手段,出现在课堂上,孩子特别亲切,觉得那美丽的弯月就在眼前。这段导入,把诗的内容,诗中的景一一月亮,诗中的人一一那个看月亮的小朋友"我",连同写诗的人都揉入一个美妙的境界中,而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进到这诗境中。最后让学生为图画配上声音,目的在体会图中小女孩轻松、欢快的心情,以及被那美丽的星空所陶醉的神情,激起学生共鸣,让他们想象自己也坐在月亮船上,邀游于闪烁的星空,是多么自由自在,多么愉快。学生有了这样的感受,老师再进行指导,就能把短文的意境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展现出来。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不稳定的,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较差,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而游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轻松偷快。如上教例“你问我答”的游戏中,当“小老师”提出问题,必须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读好问句。这里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自我完善。

在比较句子这一环节中,通过四人组的讨论,孩子们在汇报学习中,相互倾听小伙伴的发言,共同求得多种不同答案,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通过与他人互动交往,引发新的思考,潜在的智慧在同伴的启迪下得到开发,既求异也求同。在这经常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中,他们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合作的重要,有效地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共同探究的精神。◆

创设情境感受美

扩展阅读

《小稻秧脱险记》:创设情境教学突破重点难点 ——听课有感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稻秧脱险记》:创设情境教学突破重点难点 ——听课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十二月初,实验小学分校进行“青年教师教学比武”的活动,我有幸去聆听了三堂展示课。这三堂课可谓各有千秋,其中范艳萍老师执教的《小稻秧历险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节课中,范艳萍老师不仅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而且她结合教材,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地设计了情境。她不仅抓住了课本中原有的历险情节、个性化的语言,而且通过多媒体、教师语言、神态、动作等等再现了故事情节、创造了故事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一来,促进了学生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协调配合,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积极的效果。这样,“情境教学”在这节课中如锦上添花,学生成为了真正的主体进入到课文的境界中去了。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学性童话,有些地方比较难理解,例如“为什么说小稻秧遇上了危险?杂草怎样对待小稻秧的?为什么说喷雾剂大夫是小稻秧的救星?”等等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范老师针对课文重点段(1—4自然段)的内容,设计了恰如其分的“情境教学”法,很好地突破了重点、难点,不仅使学生懂得了不少知识,理解了课文不同角色的经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真正提高了课堂效率。范艳萍老师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语言描绘,创设情境。

语文教材是抽象的语言文字,由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实际生活经验的限制,很难自觉地在脑海里形成教材所描绘的形象,这就要求教师以形象的语言描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范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前言:我们认识的小稻秧来了,它那惊险、有趣的脱险经历。(出示课题)哪里写小稻秧遇到了危险,哪些写它脱险?(自由读课文)我们就把自己放到课文中,想想小稻秧到底遇上了什么危险?

教师采用语言的描绘,为同学们创设一个寻求问题的学习情境,学生顿时精神振奋,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媒体教学,再现情境。

由于年龄限制,特别是城乡差别,课文所描绘的内容(小稻秧、杂草的样子,它成长的营养需求与杂草之间的矛盾等)城里的孩子不易理解,这就给他们的思维造成障碍,刚刚调动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范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再现了情境,有效地缩短了农田生活知识与学生有限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具体步骤如下:

1.静态示画,初设情境。

多媒体出示:“一群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地嚷道……”的图象

情景与文字。范老师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这段话向我们展示的情境——小稻秧处境的危险和杂草的野蛮。

2.动态示画,再现情景。

多媒体显示:“小稻秧被杂草抢光了营养开始变黄”的动态图象情景。范老

师让学生把小稻秧憔悴不堪的模样与想象中杂草的得意形态进行比较。

这样,范老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力,给学生以更深刻的印象,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活动表演,模拟情境。

瑞士发展心理学皮亚杰强调“高度活动”的观点,阐明了活动有利于智力

开发的科学结论,它的特色之一就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自己。

范艳萍老师在教授《小稻秧脱险记》时,有目的、有意识的设计了一些内容让学生动起来。比如在理解杂草对小稻秧的态度时,范老师让一些小朋友上来表演,这不仅让学生轻松而深刻的懂得了杂草和小稻秧的不同态度、不同处境,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表演能力。如果说那只是锻炼了一小部分的学生的话,那么后来在让学生理解词语“警觉”和读懂第三、第四自然段的时候,范老师通过了示范表演、会的站起来表演、同桌互演、上台表演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展示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高超教学境界。

四.品词析句,体会情境。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知

其美。因为,作家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他的思维活动、情感活动,都是通过他的语言文字,通过他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去表现的。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把作家创作时的那个情景,作家创作的思维活、语言活动、情感活动再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活动、感受、体验文章所描绘的情感体验。而实现这一切,教师所要靠的就是品词析句。

范老师在教授《小稻秧脱险记》时就充分注意到了这点,如让学生理解小稻秧处境危险时就让学生找出哪些词语说明了小稻秧处境的危险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体会、读懂。这样,通过品词析句,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充分理解了小稻秧处境的危险和杂草的可恶,从中感受到了课文中角色的拟人化情感。

五.感情朗读,自我消化。

朗读应是体验文章情感的重要手段,朗读有助于学生用整个心灵去理解和体味。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我看到当学生体会到小稻秧的危险处境时,当学生感知到杂草的野蛮时,当学生理解了杂草与喷雾剂大夫的对话时,当学生为小稻秧脱险松口气时,范老师及时组织学生朗读,声音由轻、慢到响、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边读边体会,使学生感受到课文描述的情境,把自己融入到课文的情节中去,把教学过程推向高潮。

听了这堂课,让我懂得了采用恰当的情境教学手段,把语言描绘、想象意境、情感体验融为一体,不但能很好地突破重点、难点,而且能诱发学生自主性,强化感受性,渗透教育性,着眼发展性,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和谐发展。

后来,我听人说范艳萍老师是鉴戒了俞永贞的教学设计,所以上的不错。也许是这样吧,然而我想只要有好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适合你、适合你的学生,那你就不妨“拿来主义”试一试,我总觉得范艳萍老师的这堂《小稻秧脱险记》应该是上得不错的,感谢她这一堂课给与我诸多的思考。

创设情境 指导朗读──《小壁虎借尾巴》片断赏析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设情境 指导朗读──《小壁虎借尾巴》片断赏析”,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课件展示:小壁虎在墙上爬来爬去)

师:它叫小壁虎,大家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征?

生:它有四条腿。

生:它还有一条小尾巴。

生: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叫它小壁虎吗?

生:因为它能在墙壁上爬。

师:真聪明,它脚趾有吸盘,可以附在天花和墙壁上爬行,经常在夜间出来吃蚊子、苍蝇、蛾子等昆虫,是人类的好朋友。

师:它的尾巴很有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壁虎借尾巴》。

师;(板书课题)

(课件提问:小壁虎怎么了?说说它先后都向谁借尾巴了?后来怎么有尾巴了?)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并思考以上几个问题,可以小组讨论。

生:小壁虎的尾巴被一条蛇咬住了,它一挣,尾巴断了,它逃走了。

生:它很难过,向小鱼、老牛、小燕子去借尾巴。

师;(板书:小鱼老牛小燕子)

生:它又长出一条新尾巴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它是怎样向小鱼借尾巴的?小鱼的尾巴借给它了吗?为什么?

(课件展示: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的图片)

生: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它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河边游来游去,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师: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它的心情怎么样?

生:它很难过。

生:它很害怕。

师:谁会读小壁虎说的话呢?

生:(读课文,停顿稍差,重音稍差)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小壁虎难过,害怕的样子了,但他读得重音不够。

师;什么地方应该读重音呢?

生:“借给我”要读重一些。

师:说得好!还有吗?

生:这句话要有停顿,从“借给我”后停顿一下就更好了。

师:你愿意读一下吗?

生:你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小壁虎难过的语气。

生:他读得很好听。

生:他读得很生动。

生:我也能读。(生读)

师:读得真好,自己练一练好吗?

生:(同桌同学互相读、互相评)

师:小壁虎是怎样向小鱼借尾巴的?如果你是小壁虎,你会怎样想?怎么做?大家练一练,表演一下好吗?

生:哎呀!我的尾巴断了,没有尾巴多难看呀!咦,那是小鱼姐姐吗?“小鱼姐姐,我的尾巴断了,把你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生:我得借一条尾巴,哎,那不是小鱼姐姐吗?“小鱼姐姐,你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生:我想起来了,小鱼姐姐有尾巴呀!我去找小鱼姐姐借尾巴,太好了,小鱼姐姐在哪?“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生:小鱼姐姐的尾巴也许有用吧,我去找他借吧,小鱼姐姐在那游泳呢。“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好吗?”

生:谁有尾巴呢?那不是小鱼姐姐吗?对了,她有尾巴呀!我找她商量商量,把她的尾巴借来好了。“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师:同学们们想象里很丰富,表演得真好。小鱼的尾巴能借给小壁虎吗?为什么?在书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生:咳!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生:小鱼的尾巴不能借给小壁虎,因为小鱼姐姐要用尾巴拨水呢。

生:“对不起,小壁虎,我的尾巴用来拨水呢,不能借给你。”

生:小壁虎,我的尾巴也有用呀,我要用它拨水呢。

生:没有尾巴,我就不能游泳了。

生:小鱼姐姐的尾巴不能借给小壁湖虎,因为小鱼姐姐要用尾巴拨水,这样她才能在水里游来游去呀。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下面同学们互相练习,将小壁虎和小鱼姐姐的对话读一读,好不好?

【评析】

低年级阅读课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渲染,创设情境,指导学生阅读,通过大量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感受朗读的乐趣,进而达到乐读、会读、读好的目的。并通过有趣的人物对话及情节的表演,体会、理解文中的意思,使学生在有趣的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含义。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练习说话,同时培养学生自信、自主等个性品质,以及培养学生形成个人的语言风格和语言品味。

创设情境,自读感悟<咏华山>课堂教学实录及品评


上个星期,我有幸赴叶圣陶实验小学参加了苏州市小学语文课改实验观摩实验活动,受益匪浅,尤其是《咏华山》这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咏华山》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2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读课题。

生:咏华山。

师: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

(教师很快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

生:想。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寇准和他的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评: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快。)

二、学习第二段

师:请小朋友们听老师读读第2自然段,一边听一边想,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生:我觉得华山很高

生: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是啊!华山很高很高,老师告诉你们,跟这个教学楼相比,华山要200多个教学楼那么高。

(评:首先,听老师读后,学生整体感知了华山的高。老师让学生边听边想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

(多媒体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师:读读看,再读一遍,读出华山的高来。

(老师请了两个学生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华山还不够高。听老师读。(范读后再请学生读)

师:这一次华山真的高了。

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多媒体出示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师:小朋友们自己好好读读这两句,一边读一边想,你在山顶上看到些什么?

师:谁来说说?

生:我在山顶上看到了蓝天和太阳。

生:我还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大山。

师: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幅画,好吗?远处的山该怎么画?近处的山呢?(教师画简笔画)

师:太阳画在什么地方呢?(教师比画着,学生说要画近些。)

师:为什么太阳要画得那么近呢?

生:因为华山太高了。

师:那白云呢?

生:白云该画在山腰间。

师:你们能找到你们自己的腰吗?摸摸看。

(学生摸自己的腰。请一学生上台指出山腰,教师画白云。)

(评:色彩鲜艳的简笔画,能激发儿童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解决了教学难点。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华山的高。)

师: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我们脚下了呢?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知道吗?

生:因为华山很高很高。

师:(出示投影)说得真好,你们看,登上了山顶,我们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只有蓝天在头顶上,这是因为华山太高了,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高了,所以太阳才会显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够着似的,一朵朵白云都飘在山腰间。我们在山顶上看到的这一切,都告诉了我们华山非常——高。

师:小朋友们再好好读读这两句话,看哪些小朋友能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华山非常高。自己先试试。

师:第一句谁想读。(生读。)

师:听他这么读,你们能感受到华山的高吗?还有谁想来试试。

师:听你这么一读,我能感受到华山比较高了,谁能读得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非常高。(生读。)师:听了觉得怎么样。

生:听他这么读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对,像他这样读,我仿佛真的看到了高高的华山,一起像他这样来读。

师:第二句谁愿意来试试。(生读。)

师:读得真棒,一下子就把华山的高给读出来了,还有谁来。(指名读)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来。(生齐读.)

师:这两句话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多媒体显示)读了这两句,我们感受到了自己就站在山顶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上,远远近近所有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没有哪座山能与华山一样高一样齐的,抬头看去,看到太阳离我们那么近,回过头看,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华山多高多美呀!

师:小朋友们站在山顶上,看到这幅美景,一定会跟小寇准一样,会从心底发出惊叹:(出求句子:啊!华山真高呀!)生齐读

师:看到这么高的华山你们惊讶吗?这惊讶的声音是从心底发出的,怎么读?(生读。)

师:你这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吗?再轻点。生再读。

(评:人类的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一-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这个过程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当他想象出画面又把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抒发出来时,这时的形象是高层次,而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也就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出示诗句)

生:(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诗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你知道吗?小朋友们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读一读,想一想,看能不能自己把它读懂。

生自由读

师:读懂了吗?那“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就是--

生:只有天高高在上,没有其它山与它一样齐。

师:“举头”就是--

生:抬头。

师:“回首”就是--

生:回头。

师:“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就是--

生:抬头看,红日是那么近,回头看,白云是那么低。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联系上面的课文自己就能读懂这首读。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一样赞美了华山的高大,因此,这篇课文的课题是--

生:咏华山。

(评: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师:华山这么高,老师忍不住也要赞美一下,读得好的话你们就拍拍手。(老师读完,学生拍起了手)

师: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吗?我是一边读一边想象,眼前仿佛真的看到了那高高的华山。想不想跟老师一样,一边做动作,一边吟诵啊?

师生一起边做动作,边吟诵。

(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让语言在头脑中构建出生动的画面与情节,让学生在读读、想想、说说中用心体验,用情表达,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会那么浓,思维才会那么活跃,表达才会那么逼真,朗读才会那么到位,想象才会那么丰富。)

三、学习第三段

师:这首诗写得太好了!小朋友们知道小寇准那年几岁?

生:七岁。

师:才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我们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

生:好诗!好诗!(一女学生轻轻地读)

师:这位先生多斯文啊,谁再来称赞一下?(再指名读)

(评:教师评价时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激励性的评语,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活跃着儿童的情绪,给予他们一种向上的力量。)

师:用诗来赞美华山的高与美,就叫“咏华山”。让我们一起来咏华山,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生齐读全文)。

四、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与、齐)

师:老师不教会写“与”吗?(一学生书空。)

师:为什么老师没有教你就会写了呢?

生;因为书上有笔顺表。

师:看来,你真会学习。

(评:教师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预习课文,相信以后有更多的学生会自觉看书。)

(老师示范写,然后检查学生的姿势,摆好姿势再书写。)

(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一年级是起步阶段,老师能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师范写时应该在田字格中范写,这样写出的字更规范。)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看到华山真高、真美呀!回去以后,你们可以把华山上看到的美景讲给父母听,把诗背给他们听,让他们也来感受一下华山的高,好吗?

总评: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年龄特征,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或看多媒体课件、或来个简笔画、或做做动作,寓教于乐,使学生进入文本,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我教《蒲公英》一课中的“嘱咐”


以下是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蒲公英》一课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所创设的情境:

教学这一自然段,主要抓住“嘱咐”一词,让学生感悟到太阳公公对小蒲公英种子的关心和爱护,这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爱。那么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嘱咐”这个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会议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人嘱咐过我们什么时候要做什么或不要做什么。学生很快就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天冷了,妈妈嘱咐我多穿些衣服;爸爸嘱咐我过马路时不要闯红灯……学生不仅回忆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同时也学会了用“嘱咐”造句,这也是本课的饿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接着再让学生说一说爸爸妈妈在嘱咐我们这些话时,对我们是怎样的感情(充满期待、充满关爱),最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太阳公公的嘱咐。这样一来,原先还不能很好感悟这段话的同学已经能充满感情地朗读。

以上这一教学案例正是运用了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感悟。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文艺创作也是创作者对生活深刻而独特的体验,作家正是借用文字符号表达对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因此,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也应牢牢把握这一文艺创作学原理,将文本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感受春天的美 感受识字的趣──《识字1》教学设计及评析


【教材简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采用了单元主题的编排方式。《识字1》是以多彩的春天为主题的第一组教材中的第一篇看图学词识字。8个四字词语,写的都是春天的典型事物和景象: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总写春天给人的感受,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则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具体描绘出春天的美丽。8个词语排列整齐,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学目标】

1.认识万、复等13个生字,会写万、丁等5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留心观察春天景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能主动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词卡。

【教学过程】

一、音乐激趣,进入春天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猜猜,这是什么歌曲?

2.对!同学们,你们认为春天在哪里呢?

3.是啊!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彩的春天,开始学习《识字1》。教师板书课题。

二、看图学词,感知春天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

2.你能用完整的句子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大家吗?

【看图并完整地表达,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图中有什么鸟?它们各自在做什么?

黄莺在唱歌,我们可以用莺歌来表示;燕子在跳舞,我们可以用燕舞来表示。教师相机出示词卡──莺歌燕舞。(指名学生朗读,小组赛读,齐读)

图中的黄莺和燕子表情怎样啊?你们能读出它们的快乐吗?(指名读,齐读)

4.细心的你还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教学柳绿花红、冰雪融化、百花齐放。三个成词语的教学均按看图回答──出示词卡──以点到面地读──再看图──一有感情地朗读的程序进行。在再看图和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环节,对于柳绿花红这个成语要引导学生观察红绿相映的色彩,体会色彩之美,读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绿、红读为重音;冰雪融化要让学生明白融化是因为气温升高的原因,所以语速稍快,读出温暖之感;百花齐放要让学生通过看图了解春天许多花儿都会开放,要读出花儿种类多,百字应为重音。

【借助插图,让学生还原并丰富词语的形象;再读词语,使其感知春天的丰富、生动和美丽,并在读中产生画面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词语的呈现和朗读的指导,均从学情出发,不生拉硬拉,较好地体现了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

5.聪明的你能从无声的图中听到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泉水丁冬、百鸟争鸣。学生朗读。(如果学生说听到莺歌要肯定学生)

你认为这两个词该怎样读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提示泉水丁冬要读出流水声的清脆;百鸟争鸣要读出许多鸟儿都在啼叫,百是重音)

6.齐读上述六个词语: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7.这些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表示动物们、植物们都醒了,这便是──(教师出示词卡万物复苏,学生读:万物复苏),这让我们感到──(教师出示词卡春回大地,学生接读:春回大地)

三、朗读词语,抒发情感

1.多媒体分别出示文中词语描绘的图画,学生以四字词语抢答。

2.与喜欢的小伙伴合作朗读。

【抢答和合作朗读的形式进一步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春天美景,既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增强趣味,又符合阅读从整体──部分──再整体的螺旋上升规律】

四、总结全文,师生共读

1.春天的图画五彩缤纷,春天的声音变幻无穷,让我们一起用优美的词语来赞美多彩的春天吧!师生齐读8个词语。

2.比一比,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把8个词语背下来。

五、识字交流,写字指导

1.课件呈现8个词语,让学生找出13个要求会议的生字。你会认吗?学生尝试自我认读。

2.同桌互读,交流认字方法;互考,互相辨音,看谁读得准。注意苏是平舌音,柳是边音,冰、丁、争、鸣是后鼻韵。

3.游戏:燕子报春。让学生当燕子,课件随机出现生字(生字放进以春字为背景的各式漂亮的窗花图上),要学生随口正确读出生字。

4.说说书上田字格里的生字哪个最难写。重点指导万字,教师具体范写,着重强调横折钩运笔过程的轻重和笔势的变化。

5.学生自写课后生字,展示评议。

【把识字写字安排在感知课文内容之后,看似颠倒了顺序,实际上体现了学生识字和记字的一般规律。小朋友识字总是先从整体上关注轮廓,再具体分析、尝试记忆,之后通过多次复现来巩固,这样才会有效地记住生字。这1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在整体感知词语中已经多次呈现,学生已经不陌生了,因此会比孤立呈现生字来机械识记的效果好。】

六、实践活动:找春天

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里找春天。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是什么样的色彩。在找春天的过程中听到哪些声音,用上一些词语,完整地说给大家听,也可以把找到的春天画下来。

【评析】

1.教材理解到位,分析清楚,处理恰当。

教学设计突破了一般的按照课文顺序逐词教学的线性结构,力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从学生的看、听角度出发,将文中词语大致分为两类。这样看似无序的8个描写春景的词语,沿着学生感知的河流缓缓淌出,从分述的所见(柳绿花红、冰雪融化、百花齐放)到所听(泉水丁冬、百鸟争鸣),再到整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不仅体现了教学的逻辑,也顺应了情感升华的过程。

2.尊重识字教学规律,务实有效。

教者考虑到了儿童识记的一般规律,注意让儿童在语境中识记,按先整体后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顺序来让他们识记,同时注意多种形式复现和巩固。显然,设计者注意了如何提高识字效率的问题。本设计务实,指导具体,力图做到认得清,读得准,写得好。

在语言实践中感受美,体会趣,探究谜──《金色的草地》说课案例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语言实践中感受美,体会趣,探究谜──《金色的草地》说课案例”,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金色的草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的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思路、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展开。

【教材分析】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的说课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课文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俄罗斯乡下金色草地的神奇和美丽,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而且还向孩子们渗透了观察、了解自然的意识和方法。

 由于本课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因此,根据单元主题和本课特点,我设定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2、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

 3、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鉴于以上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草地之美,体会草地之趣,探究自然之谜。

【教学思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主动探究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学本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一是让学生感受“美”,二是让学生体会“趣”,三是让学生探究“谜”。这三点既是文章作者与学生情感的沟通点,不是学生与生活的联系点。“美”是辐射整篇文章的基调,“趣”是贯穿整篇文章的主线,而“谜”则是引发学生进行探究的火种。三点点点相连,由外到内,逐层深化,能有效触发学生情思,生成独特感受。当然这三点又应该是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展开的。以上思考决定了我这次说课的主题──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美,体会趣,探究谜”。

【教学流程】

 下面分三个模块来具体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及思考。

一、营造氛围,感受草地之美

 在教学开始,我想首先出示一张金色草地的图片,问学生:“谁能借助朗读把大家带入这金色的草地?”当学生经过品味文本语言,入情入境读好第一自然段后,我再配乐出示一组图片。在优美的音乐中,在丰富的画面中,我深情地向学生倾诉自己的感受:“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来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春天,蒲公英盛开了,放眼望去,布满草地的金色蒲公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小鸟飞来了,蝴蝶飞来了,空中弥漫着青草的香气飘飞着蒲公英柔嫩的绒毛。那绒毛轻轻地贴在你的身上,落在我的头发上,亲吻着我们的面颊……小朋友,这时,你最想在草地上做什么呢?”此时,我想孩子们一定会沉浸于美好的想象中,那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也一定会如音符般在课堂上不断跳跃。就这样,让草地的美通过优美的音乐、图片和描述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同时也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趣为主线,生成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中,我准备抓住课文最后一段“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这句话展开教学,以“趣”为切入口,让学生说说“你,感觉课文哪里写出了草地和蒲公英的有趣?”由此展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由于学生体验的先后顺序是不确定的,所以我将根据课堂的实际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设计,适时推进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哪儿学到哪儿。但这并不等于脚睬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在课堂信息的重组中,我将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如果学生说到蒲公英花很有趣时,我就让学生观察蒲公英花张开合拢的图片,并边读边用自己的手掌做一做蒲公英花张开合拢的样子,以加深印象。

 如果学生说到观察草地的变化很有趣时,我会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草地变色之谜,并各自完成以下练习: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早晨,花朵()时,()被包住,草地就是();中午,花朵()时,它是()的,草地就是();傍晚,花朵又(),草地就有变成()的了。

 这样,草地变色的原因便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理解:原来,草地的变色是因为蒲公英花朵会随着太阳的升起而张开,随着太阳的落下而合拢这一有趣的现象形成的,当草地上金色的花瓣全部张开时,草地就是金色的,当金色的花瓣合拢时,草地就变成绿色了。

 如果学生说到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玩很有趣时,我就会指导学生朗读表演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段落,让学生在朗读和表演中仔细揣摩哥哥假装一本正经的叫和弟弟假装打哈欠的用意,体会孩子在游戏中表现的智慧和为对方上了自己的当而开心得意的神态。让那种真正属于孩子之间的乐趣,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得以再现。

 在上述教学环节的展开过程中,我还将随机引导学生去体会个别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例如这句话:“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怎么让学生体会“起得很早”的用意呢?我想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为什么以前我没有发现草地的颜色会变呢?”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便豁然开朗,原来,以前我从没有起这么早过,所以一直误以为开满蒲公英花的草地是金色的。那么“并”在这里又有什么含义呢?为了让学生自主感悟,我想可以先把“并”字去掉来读这一句,再加上“并”字读这一句,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到,用上“并”这个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直到今天才明白原来那种想法是错的。然后让学生再通过自己的朗读去体会这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在学生交流草地之趣的过程中,我还将利用板书逐步归纳出怎样观察的方法:

金色的草地

 不同时间:早晨 中午 傍晚

 怎样观察 怎么变色: 绿 金 绿

 为何变色:合拢 张开 合拢

 可爱 有趣

 上述板书早、晚用绿色,中午用黄色书写。这样也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草地变色的原因。

 最后,在优美的乐曲中让学生朗读全文,从整体上再次感受草地的可爱有趣,这样,学生就趣味盎然地在文中走了一个来回。

三、拓展延伸,指向生活实践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教者应该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学习探索空间。因此,在本课教学的最后,我设计了三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逐层加深。

 1、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并给学生提供一份蒲公英知识小档案,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蒲公英的知识。

 2、又利用课件出示含羞草、向日葵等植物,唤起学生的回忆,引发学生谈这些植物的神奇之处,从而对课文做第二次的拓展。

 3、提出实践性要求,布置课外作业:“把你在大自然中的发现及时地记录下来,去体验发现和探索的乐趣吧!”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这正是我这堂课教学设计的一个崇高追求,我相信,这样做一定能体现新课标提倡的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的大语文观。

《新型玻璃》情境设计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型玻璃》情境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新型玻璃》是浙教版六年制第七册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等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技发展、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的教学,可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片断1]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的生活中会用到许多东西,谁能说一说哪些产品是因为哪些需要而发明的?

生:飞机是为了方便生活需要发明的。

生:为了节约能源,人们发明了许多节能产品,如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灯泡

生:为了节约用水,科学家发明了喷灌方法。

师:是啊,每一项科技成果的诞生,都是为了解决生活或工作中的问题,同学们就说一说最常见的玻璃有哪些用途吧。

生:窗户上装上玻璃,房间里变得明亮了。

生:人们在玻璃的一面泼上水银,玻璃就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镜子。

生:人们用玻璃制成各种各样的器皿,可以盛放各类液体。

师:是呀,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科技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玻璃的用途越来越广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反映玻璃新的用途的文章《新型玻璃》。那么,本文所写的玻璃新在哪里呢?这需要大家从文中自己寻找答案。

(学生兴趣高涨,纷纷读文、勾画、记录,教师走入学生中了解学习情况。)

[评析]

教师在导入

新课时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让学生通过探究需要和发明的联系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发明,创设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接着巧妙地将话题转移到玻璃上,询问最常见的玻璃有哪些用途,这一问题也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片断2]

师:每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用途?

(教师板书特点、用途,并在它们的下面分别画五个问号。)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书思考,并记住问题的答案。教师巡视,看看学生是否能读懂,了解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理解上有什么障碍,随时予以点拨。

师:同学们知道了每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而且记住了。但老师还希望你写下来,题目是《新型玻璃自述》

(教师在课题后面加自述两个字)。谁知道什么叫自述?

生:自述就是自己谈自己的事,自己介绍自己。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新型玻璃的身份写一篇《新型玻璃自述》。

全班分五组,分别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夹丝玻璃自述》、《变色玻璃自述》、《吸热玻璃自述》、《吃音玻璃自述》。

师:要会夸自己,把自己的特点、用途写清楚,叫人一看就想买。当然,要实事求是,不吹牛。别忘了,现在你就是新型玻璃了。

学生写的时候,教师到学生中间走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还要进行必要的辅导。

[评析]

教师让学生将自己想像为新型玻璃,写一篇自述,拉近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学生容易产生对新型玻璃的认同感。此时,他们自己就是新型玻璃了,而不再面对冷冰冰的科技知识,写自述的过程就是自我思考的过程,赋予丰富的感情色彩,激发了创作热情,增强了学习效果。这一设计,让学生进入角色以表演体会情境,写的过程中不仅运用到新型玻璃的知识,还得考虑如何表达清楚,即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技能。

创设情景 感悟品味 丰富想像——《雨点》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雨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课。这是一首诗歌,全诗8行、4句,分别写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动态。第一句抓住“池塘”水波不兴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睡觉”;第二句抓住“小溪”流水潺潺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散步”;第三句抓住“江河”奔腾不息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奔跑”;第四句抓住“海洋”巨浪翻滚的特点,写雨点在那里“跳跃”。课文表述由静到动,由小到大,不仅内容丰富,且构成了审美的多样性,读来颇有趣味。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与雨点一起来体验池水的平静、溪流的潺湲、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从而感受语言的韵律美。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想,“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和感受语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教学《雨点》这篇课文时,我将课文以一次有趣的旅行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雨点”成为一个有灵性的、会说话的、能与小朋友交流的对象,让小朋友和“雨点”一同旅行。在旅途中,他们共同活动,一起谈旅行感受,一起互相倾听心声……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上课,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动,在愉悦的活动中文本内容也就悄无声息地走入了学生的心里。

二、感悟品味,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雨点》这篇课文描写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的情景。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边看图、边读课文、边与同桌说说。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水池的平静、溪流的缓慢、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在此基础上感悟“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饱含意蕴的词,并适时引导学生把这种独特的旅行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我认为,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对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三、提炼生活,丰富想像,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保证。

在教学《雨点》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当一回“小小研究员”,通过电脑、电视、画报、儿歌等多种途径去了解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点,让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课文中的某些必须理解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巧妙地架设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

在教学《雨点》时,教师可以安排一个迁移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像小雨点还会落到哪里?它在这些地方又是什么样儿的?学生在这方面有较多的生活积累,通过教师启发,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很快在学生脑中再现,并能以课文为例,说出雨点落到不同地方的不同形态或带来的变化。教师在学生表述时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加规范,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我想这样灵活地处理教材,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有利于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努力实践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生与雨点自由打招呼)屏幕上出示一幅下雨图,伴随着轻微的下雨声,教师说:“小朋友,昨天我们又结识了一个新伙伴,它叫‘雨点’。”媒体中的雨点说话:“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

师:今天,我们就和小雨点作一次有趣的旅行。(听课文录音,屏幕上像放电影一样同步展示画面。)

师:小朋友,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我们和小雨点去了哪些地方?

(师板书:池塘、小溪、江河、海洋)

语言之美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言之美”,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言的力量,量量相望

语言可以是沉默,用温暖的眼神说话,用等待的方式问候,用希望祝福,用内心为对方高兴,太多的信心为此心跳,更多的方式为他学习,在一个角落问,在一片人生寻找,找一段属于自己的自己,寻一天心跳而执着的命脉,看的看未来,笑的笑咫尺,一渡为心,一渡为命,用表达开始,用自己的心跳,出发人生的沉默,微笑希望的堡垒,保护别人的错,坚持别人的希望,对也是对,行也是学。

词语的人生,句子的身边,有字也有事,有地也有缘,在走的走,在等的等,在过的过,走过等过也在过,看过的时候问,笑过的时候念,一步一个世界,一景一片曾经,事在昨天,话在当下,话一个风月,猜一段离情,有人散了有人聚,有人走了有人来,一个人一个局,格局的深浅自己定位,心灵的世界需要别人绘画,在不同的世界,在不同的面对里,有人错了,就有人等不到。

旅游的心跳,是等,还是看着大海,坐在一块石头上,心念问,念念寻,听着海风,微笑一个别人猜不到的哭泣,有人在角落等,有人在大海的风波里微笑,苏醒的人生在心跳,沉默的话语在等待,等的走了,走的来了,话还能说,心还能跳,人生不苦,是别人给了一步水,能否体会,心念品尝,一杯苦酒都是甜的,一段错误都是汗水,毕竟人生的步伐还远,苏醒的起落开始了自己的心跳。

一颗心,可以承受万千的痛苦,也可以缴纳千万的美丽,是语言还是能力,有行动代表,有出发开始计算,人生的价值是如何转牛角尖,还是如何口舌如簧,有人选择话中有话,有人选择一语双关,对人来说,那是别人的累积,对自己来说,若是想语出成章,若是想词中有梦,字中有想,需要累积别人的经验,自己的错,分析的收拾,残局能让自己开出一份思维,半局能让自己调动判断。

一次回眸,看的让人流泪,想的让人胆寒,还是错过了分析,断却了理解,若是没有根基,没有挑战自己,说话不知错,讲事不知落,在别人的视线说别人,不如在自己的当前说落自己,毕竟自己是自己故事的专家,人生的桥梁走过了,话语的场合面对了,对着大海讲一讲,对着沉默问一问,为什么曾经不说,为什么现在说不出,若是行动能说话,愿意燃烧自己的心跳,造就自己的梦想。

一份躲避,离开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无法面对的心,而是曾经没有阅读,当下没有说话,不知如何周旋,不知如何分析,判断不出自己的应对,找不到自己的错,沉默还是那么简单,绘画还是那么难,难的是自己用心灵绘画,难的是自己无法燃烧自己的心,让希望开始,让梦想起步,就算是得不到羽翼,也能得来大雨纷纷,就算是找不到真谛,也能寻到风起云散的时间。

一份沉默,让自己想,还是脑海空白,有人只是微微一笑,有人出口成章,指出你的错,笑出你的冷,你还是你,别人猜不透的未来,心还是心,别人等不到的今天,有人等你学习,有人等你去问,你却在沉默的时间等,你却在哭泣的时间问,用泪水说话,用面对表达,说话的时候不去想,表达的时候不去找,想不到泪水那么近,找不到的学问就在咫尺,一点话语就是自己的累积,一滴命运就是开始的源泉。

一座高山,是用心跳的攀登,也是用滴血的出发,收获是人生的追忆,踏出每一步都是成长,心跳每一次都是付出,记住人生的命运,就在脚下,攀登每一天的高峰,走的阅读,步伐自己的希望,让成长伴随希望,让学习伴随未来,不怕山高,因为这座山只能一直的从自己的脚下走,就算是到了涯口,那是一梦,醒来的时候,还能继续心跳的微笑,攀登命运的巅峰。

冬天来的悄悄,让我们认为寒冷,热天来到不记得,让我们回忆浪漫,时间蹉跎,有人在封心,有人在开启心灵的绘画,时间不会说话,但是能带走我们的心跳,月亮不会沉默,却能锁走我们的温暖,太阳静悄悄的来,时间断断的割去心跳,让我们无法心跳,有时候能追忆自己的梦,可是地点不许可,有时想做歌手,可是喉咙不认可,自己还是那个曾经的阅读,表达着现在的面对。

熟悉的街道却让我们回忆曾经,眼前的雪花未必让我们留意,很多时间锁走了我们人生的孤单,给了快乐,缺少希望,给了祝福,缺少阅读,多的无法猜,等的无法算,一片风景,走了心中的等,一段生命,走了念中的约,曾经的哭泣是那么的简单,现在的坚持是那么困难,有人放弃自己而攀登,有人散尽家产而游泳,不同的话语,不同的理解,也有着不同的放下,得失。

一段自由,让我们不在乎很多的时间,一份希望,让我们不在乎很多的冷笑,一份坚持,让我们抛弃很多的时间,一份孤独,让我们冷却很多的面对,一份阅读,让我们看到了心中的燃烧,一份战斗,挑战了我们的灵魂,贯彻了所有的思维,转动方向变了,调整速度的桥梁,看一看自己,想一想外方的世界,还有一片云,还能接受明天的花开,阅读心中的自己,心跳让自己出发,傍晚让自己收获。

我们的昨天丢失,别人的累积有了,别人的话语能说,别人的背景能看,自己还有什么,灵魂要出窍,心灵要绘画,想一想未来,问一问自己,走一条灵魂出窍的命运,画一幅不同的色彩,就是对心跳的讲述,对命运的呐喊。

时间不说话,我们要奋斗,心跳要坚持,想想人生的命运,说出思绪的温暖,去温那颗表达的心,去暖那张曾经的昨天,话还要说,事还要讲,走一路风景,看一道彩虹,阅读就是人生,微笑就是命运,逗留不会沉默,言语不会延续,却要用思维分析,用梦想栽培,嫁衣的温暖让昨天呈现,守护的心跳让今天掌握,点燃就要开始自己的步伐,崛起就要一点一滴的累积。

人有两种分析,一种是沉默,一种是行动,沉默可以让人猜测,行动才让人判断,沉默的人能想,行动的人能问,想走出自己的路,想走进别人的世界,还是想着如何调整自己的行动,在于如何修正时间的规划,调整阅读的空间,找自己的时间分析,找自己的阅读角落,问一问,猜一猜,你也可以成为一个用行动说话的人,你也可以用沉默说出很多的话,这就是绘画,掌握运用。

想一想就能做到很多事,问一问就能猜到很多话,画人还是说事,一心能体会,一念能查梦,走还是留,踏出自己的世界,问问别人的人生,是一道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毕竟人生是一道看不见的彩虹,有一份爱情,能让自己错过心神,有一份理解,能让自己走很多的弯曲,毕竟人生的路,一点一滴,心跳的路,一步一步,还是走在阳光的照耀里,写在月亮的相约里。

卷起生命的伤悲,让我们用阅读洗礼,带走我们的痕迹,让我们用心跳温暖,找到哪所回家的门,建造智慧的钥匙,用心灵的绘画,开启希望的门,找找找,问问问,寻找自己的钥匙需要很多的铁,更需要很多的工具,对我们来说,时间就是铁,行动就是自己最好的工具,发一发狠心,用一份镇定的时间,去研究,去探索,照出阳光下的自己,就能看见灵魂的身影。

闯进别人的空间会犯错,闯进世界的桥梁会说错,闯进阳光的开始,会看见很多的影子,会猜到很多的希望,会算出自己的得失,也许就是因为世界大,心速慢,不能做到很多事,却要错过很多人,要走要留,都能有一份等,一份问,自己不睡无法梦,自己不算无法知,自己不问难以学,但是可以效仿,可以练习,可以揣摩,也可以用行动说出自己的心声,用脚步走出人生的灵魂。

当我们走进太阳的时候,温暖慢慢的离开了,我们心跳的跨出了每一步,夜晚数着星星,心中踩着土地,想着如何躲避月亮,沉睡着去付出,走了一段时间,看了一片风景,而太阳回来了,找的没有找到,却看到了昨天的时间,学习还能找,讲话还是继续学习,对自己而言,走的进了,想的却远了,走的远了,却问的近了,冷的时候躲避,却因为时间带来温暖,热的时候奋斗,因为月亮让我们看到希望。

单枪匹马的落网之鱼,孤独无缘的猜测判断,语言命运的正能量,在时间,在地点,在沉默,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你看见的看不见的,找到的找不到,理解的不理解的,正确的正确在哭泣,悲伤的悲伤在呐喊,是泪水选择的还是泪水,是希望选择的还是心跳,有一等还有一道风景,有一种风月的穿梭,也有一片痴情落墨的暗夜追忆,更有无限幻想的层层叠叠。

诗人用心跳的语言累积自己的希望和梦想,音乐家用生命的力量去呼喊那些在沉睡的人,书籍是为了梦想而准备的,更是为了道德而去寻找的心门钥匙,在不同的格局,在不同的风景,在一个天下,大地之上,作者能写出自己的阳光,心跳能用泪水说话,沉默能用付出改变,有人用语言说出了自己的等,有人用问找到了生命的真谛,依然有人在位置上找知识,有心在位置外去看别人的成长。

感情能让你调整分析,亲人能让你猜测外方,外方能调整你的判断,对你而言,事还在阳光下等待黑暗,命还在月光下寻找寒冷,若是走,若是等,能得知影子的出现,能得知心跳的速度,可是的可是,人生一梦,相约一渡,你找别人说话需要等,别人找你说话需要问,可以沉默的回答,可以出口成章的面对,需要的是微笑,需要的是找到心中的自己,驾驭内心的知识和过往。

用情境法教学《白杨》“浑黄一体”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用情境法教学《白杨》“浑黄一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珍一体。

师:一齐读准这个词,念浑(hn)黄一体。

师:浑黄一体是什么意思?

生:天和地都只有一种颜色了。

师:是绿色吗?(众笑。)

生:天和地的界限都是黄颜色了。

师:是界限吗?

生:天和地只有一种颜色,都是黄颜色了。

师:是的。(出示插图)看插图,谁能说得更具体些?

生:地上是茫茫沙漠,一片黄色,望不到边。风沙很大,扬起的黄沙弥漫在空中,天也被染黄了,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只觉得黄浑浑的一片。

师:是的,这就是浑黄一体。喜欢浑黄一体吗?(生齐答不喜欢。)该怎么办?

生:植树造林,绿化沙漠。

生:退耕还林,重建西部。

【评析】

要注重创设词语教学的情境一张插图、一段录音、一个表演都可以成为教学时的情境。此教例以画为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为揭示主题做好铺垫,使词语教学既形象又生动。

《家乡的桥》课后感受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桥》课后感受”,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家乡的桥》这是一篇阅读篇课文,课文从家乡桥的造型千姿百态,桥名的趣和美以及桥是孩子们的乐园这三方面来介绍了家乡的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在设计教学时,我力图使传统与创新走向融合,既抓重点词,句,段的教学,体现对语文优秀传统的回归,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得到丰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认真而又扎实地教学说话和写作,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它应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在教学撷取时,我则是出示了王维的整首诗,并进行了适当的讲解,简介当时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词的意思。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本篇课文的重点:利用小标题复述课文,我专门对其中的难点句子:或或或或,有的有的同时还进行了说话练习。为了进一步领会课文的主旨: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我还设计了迁移练习,借用学过的古诗来替作者表达思乡之情,从而达到学习上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整合不同的知识点。

语文教学是有情感,有生命的,语文课改倡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受到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课语言优美,意境也很美,但没有故事情节,学生很难产生阅读兴趣,更别说产生情感体验。因此我在教学中,我试图通过想象、感受、表情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体验,共同去感受美,表达美。因此,在教学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要求学生先把课文读熟,再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所看到的画面,并提醒孩子从天气、周围的景物、孩子们的活动等几方面来谈谈。孩子们异常活跃,谈得很美,说得也很精彩。在再说的基础上美美地读,这下孩子的朗读非常到位。

课文的第四节主要写桥不但美在多姿多彩,更是美在桥名的趣和桥名字体的各具特色上。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桥名的趣,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画画骆驼桥、元宝桥,想象一下青龙桥和娘娘桥这俩名字的由来并编编故事。果然,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画的画栩栩如生,编的故事也表现出学生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引得课堂上爆发出一阵阵的笑声。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上,尽管我为学生创设了优美的意境,着重训练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会了按照小标题复述课文,也领略到了课文所传递的感情。但是我觉得最大的缺憾是缺乏对写作的指导。下来后我及时地弥补了自己的不足。

花美,人也美——听《看菊花》有感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花美,人也美——听《看菊花》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案例][苏教搬国标本语文第一册]

(这节课还剩10分钟)

师:小朋友,看着这么美的菊花,我和妈妈就不知不觉地走进菊花丛中,爸爸连忙拿起照相机给我们抢拍了一张照片。你们想象一下:这张照片好看吗?

生:(露出笑脸,异口同声)说:好看!

师:这张照片上有什么呀?小朋友先闭起眼睛想一想。

生1:这张照片上有五颜六色的菊花。

生2:照片上的菊花好看极了,有红的、黄的、淡绿的、紫红的。

生3:菊花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真多!

师:哇,小朋友,你们讲得真好,把书上的词语和句子都用上了。那么,图上除了菊花很好看,还有什么你也觉得好看呢?

生1:(急切地)妈妈也很好看!

生2:妈妈穿着粉红色的毛衣,很美!

生3:妈妈站在菊花丛中,和菊花一样美。

生4:妈妈笑眯眯的,好象也变成了一朵大菊花。

师:啊,小朋友,你们想象得太好了!还有人想说吗?

生1:我也好象变成了一朵橘黄色的菊花。

生2:我是一朵小菊花,紧紧依偎在妈妈这朵大菊花的怀里。

生3:我和妈妈也和菊花一样不怕冷。

师:是啊,小朋友,看菊花的人变成了菊花,多有意思啊!这样一来,这张照片就更好看了。下面我们拿起书,把课文齐读一遍,好吗?

生:读得很有感情。

以上是我听的一节苏教版语文第一册《看菊花》一课的一个教学片断,这个教学片段可谓独具匠心:

其一、巧用课文的插图,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

因为图上的爸爸身上背着照相机,于是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看花的人在菊花丛中拍照片的情景,然后再利用照片进行语言训练。这种练习与单纯的看课文插图比,新颖有趣,易于激发小朋友说话的积极性。

其二、凭借假想的照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这节课上老师让学生凭借假想的照片,启发学生想象画面,课

文和插图所描绘的情景在学生脑海里再一次显现出来。从菊花的五

颜六色到看花的人全都变成了菊花,想象不断丰富,不断升华,使小朋友的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

第三、创设说话的情境,内化了学生的书面语言。

整节课上老师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小朋友在熟读课文后,语言和形象同时被内化,这样的练习密切结合课文,为学生及时运用已经掌握的词句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机地进行了口语的规范化语言训练。因此,小朋友在说话练习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表现出高涨的情绪。

第四、教师适时的点拨,架起了学生思维的桥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注意运用表扬鼓励的话语,这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我们发现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极易形成思维定势。这时,教师的点拨就相当重要。当学生单纯讲照片上有菊花时,教师及时给予指导:“想象一下,图上除了菊花还有什么也很美呀?”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由“花”说到“人”,又由“人”联想到“花”,学生“妙语不断”,课堂上出现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局面,学生始终处于“愤”、“悱”状态,有效地提高了练说的教

《插秧》教学感受


在教学《插秧》一课时,插秧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是很陌生的,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水田、插秧等词语,我特意找来江南农民插秧的录像片放给学生看,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词义,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当小作者,续写课文,并配上插图,大家兴致很高,纷纷写文配画,不久,一幅幅图文并茂的书画作品就诞生了。我们在班里做了书画展,同学们进行了交流。我觉得在这节课里,同学们思维活跃,他们的想象不管对或错,画的好或坏,都体现了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所以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下面是我班学生自己续写的文章: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草地,映照着麦田,映照着天空,映照着大树。

农民在插秧,插在草地上,插在麦田上,插在天空上,插在大树上。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彩虹,映照着白云,映照着飞机,映照着小鸟。

农民在插秧,插在小鸟上,插在飞机上,插在白云上,插在彩虹上。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自己,映照着小鱼,映照着大楼,映照着小草。

农民在插秧,插在影子上,插在小鱼上,插在大楼上,插在小草上。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花朵,映照着高楼,映照着青山,映照着飞机。

农民在插秧,插在花朵上,插在高楼上,插在青山上,插在飞机上。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春天,映照着春雨,映照着月亮,映照着星星。

水田是大澡盆,洗着青山,洗着白云,洗着青山,洗着绿树。

农民在洗澡,躺在绿树上,躺在青山上,躺在白云上,躺在蓝天上。

水田是水池,鸭子在洗澡,小鱼在游玩,小朋友在追打着玩。

水田是玻璃,透出了太阳,透出了楼房,透出了小鸟,透出了彩虹。

水田是画板,农民在画画,画出了蓝天,画出了白云,画出了青山。

水田是花园,农民在种花。水田是地毯,农民在休息。

水田是院子,农民在乘凉。水田是棋盘,农民在下棋。

水田是块布,农民在绣花。

这是一篇永远也写不完的诗歌,学生通过想象写出了众多不同的词语,这既是语言和想象力的训练,又是运用知识和发展创造力的训练,新的教科书中,能做这样练习的课文很多,只要我们老师对学生不断地训练培养,我们就会看到他们不断的进步。

《创设情境感受美》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美术小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