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专题19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

观察中的发现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5

专题19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题19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专题19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①夏商西周,实行土地国有制,即国王所有。西周的井田制是典型的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土地所有权归周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周王将土地分封给亲属、臣下等,受封者可世代使用,但不得买卖。②春秋战国,随着铁器时代到来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现了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并且逐步采用封建剥削方式。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客观上促使土地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③秦朝:通过法律确立土地私有制。④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但地主官僚多分了土地,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⑤清朝:康熙帝宣布“更名田”,规定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起到了稳定社会和巩固统治的作用。成为康乾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2.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①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和绝对平均主义的圣库制度,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②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即核定地价,核定地价前的地价归原主所有,涨价部分归国家所有,后来又提出了土地国有的主张。这是资产阶级的土地制度,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但并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Jab88.coM

3.中国共产党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①土地革命时期,为了废除封建剥削和封建义务,毛泽东提出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制度为农民阶级的土地制度”的土地路线。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条土地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红色政权。②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③为了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1947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翻身农民积极发展生产和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④为了解决新中国建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问题,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采取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有利于减少土改阻力,稳定城市民族资产阶级,更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已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⑤为了克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从而使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成了农民土地公有制,农业合作社成为农村基层行政组织、生产组织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⑥1958年,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了人民公社,由农民自由耕种承包的土地。土地所有制仍属集体,农民享受土地经营权,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为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走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道路

精选阅读

2012届高考历史古今中外的农业和土地政策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古今中外的农业和土地政策复习教案
专题四古今中外的农业和土地政策
一、我国的土地制度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奴隶社会: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土地国有制
(2)、封建社会: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C、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隋唐两朝均采用)。
(3)、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2、对土地制度变革和调整的认识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对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实际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3、土地兼并:
(1)、表现:地主大量兼并和占有农民的土地。
(2)、中国封建社会各阶级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A、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其措施主要是通过封建国家的权力来强行限制、禁止土地兼并。北魏至唐朝,国家掌握部份土地,实行“均田制”,保证农民获得部份土地,但并不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土地,终究无法制止土地买卖和兼并;780年,唐实行“两税法”,实际上承认了贵族、官僚、地主对土地占有的合法性。
B、农民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农民战争来猛烈冲击地主阶级统治,以实现土地的重新分配。农民迫使新建的地主阶级政权调整统治政策,承认土地变动的现实。
二、赋税制度、经济重心南移和重农抑商政策
1、赋税制度:
(1)、演变过程:
①、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雏形)②、春秋后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最早的赋税制度的开始,也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的实行意味着封建的生产方式的出现)③、西汉:编户齐民。④、北魏:受田农民要向政府纳绢、调,还要服徭役、兵役。⑤、唐朝前期:租庸调制。⑥、唐朝后期:两税法。⑦、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⑧、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⑨、清朝:摊丁入亩(地丁银)。⑩、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农业税。
(2)、演变趋势或规律: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转变成以田亩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最后完全取消人头税,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越来越松驰。②、地租形式由以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为主的形式过渡(两税法的实行),由实物地租为主逐渐趋向货币地租为主,以一条鞭法的实行为标志,这说明封建社会就断发展,是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以租庸调制为标志。⑤、税种由繁多趋向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⑥商品税逐渐加重。
(3)、评价: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逐步松驰,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税制的变化是为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4)、实质:历代封建王朝不时地调整改革赋税制度,实质上是为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繁多齐全,一是奴役人民的需要,二是国家法制的表现。
(5)、一句话:当前我国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第二次革命。
2、经济重心南移
(1)、南移过程:①、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特点: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发展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②、第二阶段:从西晋到隋唐五代;特点: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③、第三阶段:五代到清朝;特点: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得到不断强化。
(2)、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①、北民南迁。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与工具;②、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③、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对外贸易的发展;④、政治中心的南移,使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实力,较为重视生产发展;⑤、民族融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⑥、优越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
(3)、南移有明显特征:①、北民大量南迁;②、南迁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最突出;③、政治中心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3、重农抑商政策
(1)、基本概念: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主要表现:①、统治者强调以农为本,商为末,强化本末意识;②、注意减轻赋税,防止农民大量破产;③、抑制土地兼并,稳固农业生产基础;④、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自由流动。(3)、形成原因:①、农业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计;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③、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④、根本原因是落后、闭塞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4、古代各朝代经济恢复发展和繁荣的原因归纳: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②、统治者对政策的调整(共同点:调整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且政策具有连续性;③、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菱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进等;④、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⑤、中外交流的加强;⑥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⑦、前朝经济的发展。
三、古代史上关于农业的史实
1、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
①、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经种植,西周时已种植了后世的大部份农作物。
②、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发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传入中原地区。、
③、唐朝:吐蕃种植青稞、小麦等,蔬菜种子传入西藏。
④、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广到江北。
⑤、明朝中后期:美洲的玉米、甘薯、烟草等传入中国,玉米和甘薯在清朝不断推广种植。
2、兴修水利
①、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②、春秋战国:用桔槔灌溉农田;楚修芍陂;秦修都江堰、郑国渠,成都平原、关中平原得发开发;③、魏晋南北朝:曹魏的马钧改进翻车。④、隋唐: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管理水利事业,发明筒车,江南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3、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①、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②、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时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禁止弃农经商;③、魏晋南北朝:一些统治者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从而使江南经济迅速发展。④、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和拥有一定土地,有利于农业的发展;⑤、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⑥、明清:统治者在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上注意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如康熙的“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四、近代史上与“三农”有关的政策
1、《天朝田亩制度》:土地分配:不论男女,按年龄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目的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
2、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核定全国地价,征收地租税,逐步向地主购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
3、中共的土地政策
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主要内容:(略)。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联合、限制、消灭、保护、变、土地所有制形式:农民阶级的土地私有制
②、抗日战争时期:政策:“双减双交”。
③、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五、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1、新中国成初期:1950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至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3、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4、改革开放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2000年以后,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调整与完善。
六、世界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
1、英国:①、14世纪的圈地运动;②、17世纪采取拍卖王室土地的办法。2、法国:①、大革命中,君主立宪派对法国进行初步改造,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②、雅各宾派专政时,把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3、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4、俄国:在农奴制改革中,农奴可以分期赎买土地。5、日本:明治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买卖土地的禁令,征收地税。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专题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一、土地所有制形式:

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构成封建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史上,土地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重形式)。

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

1、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

(1)性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

(2)兴衰: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春秋后期逐渐瓦解。

(3)内容(权利与义务):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

2、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战国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政府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允许自由买卖,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这种制度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有王田制(新)、屯田制(三国)、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三种形式

▲屯田制:

目的:主要是为了戍边和保证军需。不少朝代都实行过,如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都实行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后来,魏、蜀、吴也都实行屯田。

基本特点和具体做法: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含有兵农合一成分

方式:这是政府或统治者组织的农民或军队的开荒种地。屯田有军屯、民屯。军屯:由士兵屯垦;民屯则招募流亡农民进行屯垦;屯田农民要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政府设官管理;屯田民要分别不同情况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但他们不再负担兵役。

作用: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操推行屯田,保证了军粮供应,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条件。

▲均田制:

实行:均田制始于北魏(485年),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实行这种制度不触及贵族地主利益,农民对国家承担租赋徭役,贵族地主无此负担。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地主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②土地不得买卖;——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③官吏得给公田;——其利益得到了保障④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政府规定,一夫一妇要向国家纳租粟二石,纳调帛一匹,产麻的地方纳布一匹(不交帛)。此外,农民还要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调。

作用: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比较完备)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存在这种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构成封建经济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在封建经济发展过程中,地主不断兼并农民的土地,使这种土地所有制不断破产。

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认识:古代土地制度变革与调整的实质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兼并是最大特征:①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阶级力量增加的表现,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封建社会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

②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两种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使兼并得到一定的缓和,二是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上土地制度演变专题辅导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上土地制度演变专题辅导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时间里,由于受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土地制度的演变一波三折。
一、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土地由地主所有转为农民所有
全国范围的土改运动是以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作为标志的。《土地改革法》第一条“总则”明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由此可见,土改运动的实质是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实现土地所有制形式由地主所有向农民所有的转变。1952年底,全国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被彻底废除。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由农民个体所有转为集体所有
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中共中央决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对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作了明确规定,即通过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助原则,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式,实现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转变。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完成,五亿多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土地的个体私有制被改造成集体所有制,土地所有制从性质上发生了根本变化。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土地全民所有的尝试到“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由于受当时急躁冒进的“左”倾思想的影响,农业合作化运动已经存在缺陷,并且尚未克服。1958年又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采取多种极端方式,追求生产资料的高度公有,出现了土地由集体所有向全民所有转变的趋势,土地公有化程度达到顶点。这种趋势严重背离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中央不得不采取措施加以扭转,后来实行的基本上是土地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
四、改革开放后:保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改革开放后产生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均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改变过去“集体劳动,集体经营,统一分配”的模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力。这些方式都没有触及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并未改变。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土地都属于公有,所有制形式只有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方式,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土地制度的演变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探索,满足了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虽然在改革过程中有失误,但都能得到及时改正,所以在总的趋势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专题七中国现代政治制度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专题七中国现代政治制度”,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专题七中国现代政治制度

一、温故知新

现代中国的含义

1、起止时间:

2、社会阶段:

阶段

时间

3、4个时期

时期

时间

重大事件

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

1、说说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和意义?

时间:

意义:

2、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哪一年制定的?制定的目的何在?说说其内容和意义。

时间

目的

内容

意义

3、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主要表现在哪3个制度上?这3个制度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前两个制度是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陷于瘫痪或名存实亡的,又是在什么情况下重新焕发生机的?

表现:

法律依据:

瘫痪与新生:

制度

瘫痪原因

新生原因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有哪3个重要环节?说说各个环节的情况?

环节

情况

5、“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的?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1979年元旦:

1979年1月:

1981年9月30日:

1982年12月:

1984年:

1984年12月:

1987年4月:

1992年:

1995年:

2002年:

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过哪些外交方针与政策?取得过哪些重大外交成就?

毛泽东提出的:

周恩来提出的:

1953年:

1955年:

意义:

成就

建国一周年时:

1954年:

1955年后:

1971年:

1972年:

1972年9月:

1978年12月:

1979年1月1日:

2001年:

2001年12月21日:

2002年:

三、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知识:

1、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宪法规定国家的性质,而1949年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履行的就是宪法职能,到1954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取代,故而是临时宪法。

2、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指的是?

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社会主义原则是其区别于共同纲领的新特点。

3、说说台湾问题的来龙去脉?

三国时称夷洲,吴国将军卫温率军到达台湾。

隋唐时称流求,隋炀帝派人到过台湾。

元朝时称琉球,元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清朝时称台湾,郑成功于1662年一举收复,结束了荷兰人对台湾人民的奴役。1683年,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95年4月,日本威迫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清政府签订了耻辱的《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澎湖诸岛。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但不久又陷入了两岸隔绝的痛苦之中。国民党政府于1949年败退台湾。美国政府把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1972年2月美国尼克松总统正式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表示从台湾撤出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中国共产党一直主张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金门等岛屿每天都进行炮击。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命令解放军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

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主张举行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谈话具体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态度,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即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这一构想,获得大会通过。

一国两制的构想,在台湾岛内外逐渐引起强烈反响。1980年以后,回祖国大陆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的人员不断增多,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但是,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并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独”的活动严重影响着和平统一的进程。

4、台湾、香港、澳门各是如何脱离祖国和回到祖国怀抱的?

台湾: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清初,郑成功率战舰300多艘,在台湾登登陆,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日本战败,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归祖国。

香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898年深圳河以南地区成为英国的租借地。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该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回到了祖国怀抱。

澳门:从16世纪开始,葡萄牙殖民者不断侵扰我东南沿海地区,1553年获准在澳门暂居,后买通澳门守将,每年纳银500两,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擅自修筑城垣和炮台,设置“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驻军队,强行租占澳门。1987年4月,中葡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当日,澳门回归,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

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是怎样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而调整的?

20世纪50年代,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中国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实行一边倒,坚决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同临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同苏联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中美关系恶化,中国加强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为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苏联威胁中国安全,美苏争霸激烈,美国欲与中国改善关系,中国用小球(乒乓球)影响大球(国家关系),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实行对外开放。

四、本专题你应该通过的测试:

1、“九一三”事件以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他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我国外交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有

①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日邦交正常化

③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④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A、(1)(2)B、(3)(4)C、(1)(3)D、(2)(4)

2、下列史实的先后顺序是①“一五”计划的完成②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③中共“八大”召开④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④①③D.④②③①

3.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A.美国乒乓球队首次访问中国B.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C.《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D.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4、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迄今已经实现的主张是①停止炮击金门等岛屿②海峡两岸实现“三通”③开放海峡两岸探亲旅游④结束海峡两岸军事对峙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5.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中国在国际社会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是

A.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B.在亚非会议倡导求同存异方针

C.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D.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6、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根本依据是

A、民主党派帮助过共产党B.民主党派已变成代表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C.共产党信任民主党派D.共产党需要民主党派

7、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B、中缅谈判C、中苏谈判D、中美谈判

8、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B、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9、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

A、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10、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2)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3)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4)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A、(1)(2)(3)B、(1)(3)(4)C、(1)(2)(4)D、(1)(2)(3)(4)

11、我国基本上解决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时间是在

A、1949年B、1951年C、1953年D、1956年

1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下列大事,按其发生时间先后排列应是

(1)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2)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3)派团出席万隆亚非会议(4)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A、(1)(2)(3)(4)B、(1)(3)(2)(4)

C、(2)(1)(4)(3)D、(2)(3)(1)(4)

1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4、下列推论盛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大前提: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小前提:17年来,资本主义正在各个领域全面复辟

结论:所以,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这个推论:

A、大、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B、大前提正确,小前提与结论错误

C、小前提正确,大前提与结论错误D、大、小前提与结论都是错误的

15、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A、反右斗争扩大化B、大跃进运动C、农村人民公社化D、文化大革命

16、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1)中日建交(2)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3)中美建交

A、(1)(2)(3)B、(2)(1)(3)C、(3)(2)(1)D、(1)(3)(2)

17、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

D、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18、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反对共产主义问题”

19、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

B、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好恶

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见

D、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在妥协的基础上求得一致利益

20、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

(1)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3)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中日友好条约》签订

A、(1)(2)(3)B、(2)(3)(4)C、(1)(2)(4)D、(1)(3)(4)

21、1999年12月20日中国将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在此之前,葡萄牙已占据澳门

A、150多年B、近400年C、400多年D、500多年

22、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

(1)政治协商(2)民主监督(3)参政议政(4)维护统一

A、(1)(2)(3)B、(2)(3)(4)C、(1)(2)(4)D、(1)(3)(4)

2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在于

A、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重要思想

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逐步缓和D、中日邦交正常化

2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

A、1949年底B、1954年秋C、1956年底D、1978年底

25、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