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课堂设问的创设与解决

小学卫生与健康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4

课堂设问的创设与解决。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课堂设问的创设与解决”,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一切教学理念最终都要归于课堂实践,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创设问题的质量,是达到这一目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是笔者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中《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节课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根据课程的进行,教师提出问题: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之上,基本顺利的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是回答此问题时学生显得并不是积极主动,老师通过引导后还是通过点名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了问题。

紧接着又提出第二个难度较大的问题: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进步缓慢,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巨大的发展?并结合周围情况,说明这些变化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1: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大力发展交通和通讯事业,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和通讯也很缓慢。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交通和通讯事业也有了巨大的发展。这些发展,加快了商品流通和信息传递,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学生2:旧中国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不够,致使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进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孤立,使得中国在引进技术方面受到很影响,故发展仍不够理想。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逐渐与世界接轨,大量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巨大发展。这些变化对人们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加快了人民的生活节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学生3:旧中国教育落后,政治腐败,严重的阻碍科学事业的发展,交通和通讯工具长期得不到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经历了严重的“左”倾错误的影响,祖国建设的各项事业遭受到了严重挫折,改革开放之后,各项事业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经济繁荣的基础上,交通和通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们的发展,更有力的带动力的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节省了更多的时间,总之它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学生积极踊跃发言,陈述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唯恐自己没有发言的机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和总结后,提出另一个问题:在我们周围进行走访和调查,谈谈宁夏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情况,并简单说明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案例分析与总结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不断体现出问题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发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问题本身的质量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体现的作用。也反映出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对课堂问题的处理方法。

在总结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问题时,学生反应平平,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认为这是课本知识的简单归纳,从而没有重视。如果在教学中把人类在交通和通讯方面的进步以图片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再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向理性认识过渡,在完整的认知过程中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从而使问题的解决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问题的讨论回答,完全超出了教师的预想范围。为什么会有这么热烈而良好的课堂气氛呢?我认为主要是教师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回答这个问题时学生感到自己的“能力”能真正体现出来(这是自我表现需求满足的反映),同时,交通和通讯工具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一设问,本身就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与现实生活贴近的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会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讨论、回答问题。当然,在讨论回答这个问题时,过多的学生积极踊跃的抢答,会对一节课的整体安排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这时教师必须适时的加以引导,使学生精练的回答,并设法引入到下一个要讲的问题中去,使一节课显得紧凑而不紊乱,像一幅优美的画卷,主次分明,和谐统一。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课堂设问呆板而与现实脱离,则历史课会显得干瘪而无味。

另外,通过这一堂课,笔者认为在问题准备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状况。对学生因为对历史知识了解较少而造成的不愿回答和问题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愿回答的情况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对设问方式和问题的侧重点进行稍微的调整,可能会使一节课更为完美。

好的设问,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设疑、激疑、求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开动脑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潜能、天赋、创造力,创造性地进行知识建构,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相关推荐

§3.2.3利用向量解决平行与垂直问题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2.3利用向量解决平行与垂直问题”,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3.2.3利用向量解决平行与垂直问题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学生已经具备空间向量与立方体几何的相关知识,前面又学习了用向量表示线线、线面、面面间的位置关系与向量运算的关系,所以本节课是通过运用这些关系解决立体几何中的平行与垂直问题。本次课内容不难理解,但学生自己做题时往往会遇到一个如何转化的问题,因此,教学中应重点抓住转换思想来进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继续理解用向量表示空间中平行与垂直的关系和方法;会用向量法和坐标法等方法解决立体几何中的平行与垂直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中,通过数形结合与问题转化的思想方法,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把立方体几何几何转化为向量问题优势,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向量法与坐标法.
【教学难点】:
立体几何中的平行与垂直问题向向量问题的转化.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1.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2.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向量表示。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用向量处理平行问题
分析:先复习共面向量定理。要解决问题,可以考虑将向量用向量线性表示出来。

评注:
向量p与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b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对x,y使
p=xa+yb.
利用共面向量定理可以证明线面平行问题。
本题用的就是向量法。
(图略)
分析:面面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评注:
由于三种平行关系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本题可用逻辑推理来证明。用向量法将逻辑论证转化为问题的算法化,在应用向量法时需要合理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方能减少运算量。
本题选用了坐标法。
思考:
一般应如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二、用向量处理垂直问题

(图略)
分析:线面垂直线线垂直。
评注:
本题若用一般法证明,容易证A’F垂直于BD,而证A’F垂直于DE,
或证A’F垂直于EF则较难,用建立空间坐标系的方法能使问题化难为易。

例4,证明: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三垂线定理)
已知:如图,OB是平面的斜线,O为斜足,,A为垂足,
求证:
证明:

例1是一道线面平行问题,需要利用共面向量定理来证明。同时介绍解决问题的向量法。
联系共线向量来理解。

例2是关于面面平行的问题,联系几何定理与向量平行。同时介绍解决问题的坐标法。

例3是线面垂直问题,图形和例2一样是正方体,可进一步训练坐标法。

让学生体会坐标法的优势。

用向量法证明三垂线定理。

三、练习巩固分别用向量法和坐标法解决以下问题:
向量法:
所以,结论成立。

坐标法:
证明:(图略)
巩固知识,培养技能.
四、小结利用向量解决平行与垂直问题
1.向量法:利用向量的概念技巧运算解决问题。
2.坐标法:利用数及其运算解决问题。
两种方法经常结合起来使用。反思归纳
五、作业1,直三棱柱中,角ACB是直角,AC=1,CB=,侧棱=1,侧面的两条对角线交点为D,的中点为M,求证CD平面BDM。
2,课本p111第1、3题。

练习与测试:
(基础题)
1,直三棱柱ABC—A1B1C1中,若,则()
A.+-B.-+C.-++D.-+-
答:D
2,若向量、()
A.B.
C.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答:B

3,一空间四边形ABCD的对边AB与CD,AD与BC都互相垂直,用向量证明:AC与BD也互相垂直.
证明:.又,
即.……①.
又,即.……②
由①+②得:即..
4,如图,已知矩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P,PA⊥平面ABCD,E、F分别是AB、PC的中点.
(1)求证:EF∥平面PAD;
(2)求证:EF⊥CD;
证: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设AB=2a,
BC=2b,PA=2c,则:A(0,0,0),B(2a,0,0),C(2a,2b,0),
D(0,2b,0),P(0,0,2c)
∵E为AB的中点,F为PC的中点
∴E(a,0,0),F(a,b,c)
(1)∵=(0,b,c),=(0,0,2c),=(0,2b,0)
∴=(+)∴与、共面
又∵E平面PAD
∴EF∥平面PAD.
(2)∵=(-2a,0,0)
∴=(-2a,0,0)(0,b,c)=0
∴CD⊥EF.

(较难题)
5,对于任何空间四边形,试证明它的一对对边中点的连线段与另一对对边平行于同一平面。
分析要证明EF、BC、AD平行于同一平面DF
(E、F分别为AB、CD的中点),只要证明相应AEC
向量EF与AD、BC共面即可。B
证明:如图,利用多边形加法法则可得,=++,=++…①。
又E、F分别是AB、CD的中点,故有=-,=-…②
将②代入①后,两式相加得
2=+,∴=12+12即与、共面,∴EF与AD、BC平行于同一平面。
注:本题若用立体几何知识去证明,有一定的难度,由此体会向量法证明的优越性。
6,如图,已知a⊥α,a⊥b,b¢α,求证b∥α。
证明:在α内作不共线向量m,nb
∵a、m、n不共面,∴b=xa+ym+zn。a
两边同乘a得ab=xaa+yam+zanm
∵a⊥b,a⊥m,a⊥n,∴ab=0,am=0,an=0n
得xaa=0而a≠0,∴x=0,即b=ym+zn
∴b、m、n为共面向量,又b¢α,b∥α。
7,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A1B上的点,F是AC上的点,且A1E=2EB,CF=2AF,
求证:EF∥平面A1B1CD。D1C1
证明:=++…(1)
=1+++…(2)A1B1
(1)×2+(2)并注意到=-2,DC
=-2,=-,FE
得=13-13AB
而EF¢平面A1B1CD,∴EF∥平面A1B1CD。
∴,、为共面向量。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陈桥驿兵变,宋朝建立;宋朝长期与辽、西夏和金等民族政权并立;宋朝的文官体制;宋朝科举考试的制度、规则及内容。
2.通过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屡次篡夺皇位原因的分析,理解实行文官体制的原因和着眼点;“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完善;矫枉过正带来新的弊端,形成国家积贫积弱的负面效应。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分析,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3.通过学习,初步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宋初统治者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史为鉴的精神;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客观地评价北宋初年的文官体制。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官体制。
难点:宋初为什么要确立文官体制?
说明:
德国汉学家库恩在《宋代文化史》中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其中一点就是文官体制取代了唐代的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担任了高级行政官员,孟子以王道治国的思想第一次付诸实施。且不论文官体制是否真能以“王道”治国,它的确立是以吸收晚唐、五代弊端的历史教训为前提的,为了严密防范文臣、武将专权独裁,制定出一整套集中军权、财权、政权、立法与司法的体制。虽然从以后宋的历史来看,文官体制代价沉重,但是它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有效地消除了分裂割据和军人乱政的隐患。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官体制至少可以说是利弊参半。故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详案]
一、导入: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进入宋元历史的学习。第五单元的标题: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首先来阅读单元导言。大家一定要重视导言,这是对本单元的高度概括。本单元总共6课内容,导言是简单的6句话。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1句话,请大家把它画下来:北宋初期的制度创设,有效防止了类似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的重演,但也带来了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积贫、积弱的后果。那么北宋出初期在制度方面到底有哪些改革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二、新课
1、五代十国
板书引导学生回忆几个重要的年代。唐朝建立的时间618年,唐朝灭亡的时间907年,宋朝建立的时间916年。那么907——960这段时间是段怎样的历史呢?学生齐声回答:五代十国时期。课文中对于五代十国的讲述十分简单,只在小字中简单3行字而已,不过我们需要了解,来看这张地图及文字:唐末,各地方及族群势力乘机取代唐朝,先后在中原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政权,史称「五代」。与此同时,南北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较大的割据政权: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史称「十国」。
老师做些解释:五代政权以中原王朝的正统自居,后世史家也奉为正统,十国被称为僭伪。其实所谓正统的五代,武夫专权,政治腐败,除后周之外,很少可取之处;而所谓僭伪的十国,却颇有起色,令人刮目相看。五代十国基本上全是地方节度使篡权,武夫乱政。比如石敬瑭,为了得到契丹耶律德光的支持,割让幽云十六州。45岁的石敬瑭为了夺取帝位,竟然恬不知耻的称34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不过儿皇帝的日子并不好过,由于内部不安定,外部难以应付父皇帝,动辄遭到斥责,在位6年,忧患成疾而死。南唐后主李煜有极高的文学造诣,《虞美人》:春花秋雨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吴越的钱镠在位时,修筑钱塘江石堤,雷峰塔、白塔等。冯道:历五朝八姓十一帝,不离将、相、三公高位,晚年自称“长乐老”。(讲这些小故事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生动一点)。
那么宋朝的建立也是又一个武将篡权的重演。
2、北宋建立及统一
陈桥驿兵变:赵匡胤知道辽与北汉合兵南下的假情报,然后带兵北上,行军至开封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兵拥立他为皇帝。这天是正月初一,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到京城开封,逼7岁的周恭帝禅位,顺利地改朝换代,建立宋朝。
基本统一:宋太祖用了13年的时间,统一了南方各个割据政权。他的继承人赵匡义继续完成统一大爷,979年,灭掉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至此,延续来了200多年的割据分裂局面终于宣告结束,代之以新的统一局面。同学们注意,教材这样写的:基本实现了统一。为什么呢?——辽与西夏同时并存。很好,这也是这一时期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多民族政权并立,我们以后会有专门1节课来讲述这个问题。(出示两幅地图看看,让学生心中有个印象)

过渡:既然无法完成全国的大统一,皇帝就着重搞制度建设。
3、制度建设
材料一:一日,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普曰:“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它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二
问题: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极富戏剧性。赵匡胤晚期,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酣,赵匡胤说:“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石守信等顿首说:“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赵匡胤说:“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人生白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帛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疑,不亦善乎!”第二天,石守信等人都称病请假,乞求皇帝解除兵权。赵匡胤欣然同意,而且给他们以清闲官衔优厚待遇,赏赐厚礼。

与历朝开国之初“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的做法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
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既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又避免了因削夺兵权而可能引起的武装反抗。
同时,还不会背上杀功臣的骂名。宋太祖的和平夺权要比历代帝王杀功臣的做法高明得多。

那么削夺兵权后,建立了怎样的调整体制呢,请大家阅读教材并在课文画出:
备注:针对这种体制,教师做详细讲解。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军事制度的调整一方面加强了皇权,另一方面大大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2)政治制度的调整——重文轻武
课后练习第1题:963年,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永济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却趾高气昂,仅在马上拱手作揖。见此情景,平日专横跋扈的符彦卿心中极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1)周渭是文官还是武将?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文官;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2)平日符彦卿为什么能专横跋扈,目中无人?
因为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兵变篡夺皇位时有发生。
3)面对趾高气昂的周渭,符彦卿为什么又无可奈何?
因为重文轻武已成北宋的国策。
重点介绍: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宋史上说,“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官用于寄禄,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
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的职位),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士等,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地位。
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一般都带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职务。
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就好比今天的处级科员一样,待遇上去了但毫无实权。
节度使、承宣使、防御使、团练使是官名,是单纯用来表示级别的虚衔。小苏学士的学士是个馆职。知府、通判、都监、安抚使则是差遣。
实例1:《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曾担任过的一个职位,“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其中户部郎中是寄禄官,元丰(宋神宗年号)改制后改为朝议大夫、正六品,不过范仲淹另带馆职——从三品的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其地位等同于从三品,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才是真正的差遣,经略安抚使节制一路军政大权,副使是其副手,延州知州掌管延州一州的军政大权。
实例2:岳武穆岳飞曾担任过的一个职务,“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特封武昌县开国子”,节度使是个官名、从二品,宋代最高武职,制置使是南宋才设置的实差遣,相当于北宋的经略安抚使,掌管一路或数州军政大权,也就是说湖北路的荆州、襄州、潭州三州均归岳飞节制,开国子是爵位的第11等。
问题:你觉得宋朝的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带来了什么弊端?
——冗官冗禄

3)评价文官体制
加强了皇权,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分裂割据的隐患,开创了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但是由于对武臣的防范过严,官僚不断增多和军队缺乏训练,又酿成了国家“积贫积弱”的恶果,导致北宋中期的一系列改革。

4、科举制度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阅读教材来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科举制形成于唐朝,完善于宋朝。与唐朝相比,宋朝科举制在考试制度、考试规则和考试内容上有哪些变化?如何评价这些变化?
考试制度:解(jiè)试(州试)省试(礼部主持)殿试
考试规则:弥封、誊录等
考试内容的完善:增加策论的考试。考核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影响:选拔文官人才,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
在十五世纪的时候,英国女皇伊丽莎白和法国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将它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5、巩固小结讨论
有学者认为:北宋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高峰,可谓中国历史上的开明王朝,尽管其长期积贫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产生里深远的影响。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一说你的理由。
同意。
赵匡胤奉行“重文轻武”国策,通过调整政治军事制度,以科举考试提拔文人担任官职等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文治之君。“重文轻武”国策扭转了唐末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篡夺皇位的局面,使宋代的经济文化出现繁盛景象。
尽管宋朝300年的基业中,长期积贫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设计及具体上课阶段,我其实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教案,是按照环节设计的简案,也附在后面:
环节1:阅读单元导言。
设计意图:开始一个新的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的学习,有必要让学生对整个单元形成粗略的认识。教师做简单分析。
环节2:出示两段对比材料。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材料二:“冻无衣,饥无食,……”——刘允章《直谏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出唐朝由盛世转向乱世。自然会在脑海中想到为什么。引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继而顺理成章的讲述五代十国的历史。
环节3:出示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表格得出“武将篡权”,为之后文官体制的出台做铺垫。在这里,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增加课堂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环节4:出示赵匡胤图片
设计意图:讲述宋朝的建立过程,陈桥驿兵变及基本统一的过程。
环节5:阅读教材3页的“文献选读”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汲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环节6:出示图片“杯酒释兵权”及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从图片故事中,认识宋太祖在军事制度方面的调整和改革。
环节7:出示表格(科举人数的对比)及史料。
设计意图:一方面完成选官用人制度改革的内容;另一方面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环节8:阅读教材回答练习与测评3
设计意图:落实基础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整理教材知识的能力。
环节9: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总结知识,升华主题。
对比两个教案,第一个重在知识的落实与较低能力的训练,不管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接受度较高;第二个比较简练,但是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要高很多。对比下来,好的班级可以用第二个教案。
总体感觉每节课上下来,总有不同的体会。比如在14班,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反馈给我。他们对于课件的专注度、仔细度总让我惊喜。而13班这种比较沉闷的班级,基本上得不到回应。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课堂实录教案


课题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授课班级

高一(11)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讲述:“人类与环境”“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从点到面,再从面到点的学习来全面了解问题的存在。为本章的学习提出了“问题”(即起一个铺垫和前提作用)。

2.收集近年沙尘暴的相关资料

3.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分布:

(1)人口与环境: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酸雨等。
 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

(3)环境问题分布特点:全球性和地域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

2.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环境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理解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能力目标

结合典型案例分析,能根据有关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

德育目标

结合事实认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对环境负责的态度。

重点难点分析

(1)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重点要落在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即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2)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3)通过对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

采用学生兴趣高的多媒体网络课件,运用启发式、问题解决式进行图像分析的方法。

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发布信息,交流学习结果。

2.利用网络课件,指导学生分析图像并学会运用,培养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网络课件《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教学过程

上课前播放“我是一只小小鸟”的FLASH,创设学习环境保护的情境。

上课前,我们听了“我是一只小小鸟”这首FLASH,在这首歌中形象的表现了当人类破环自然环境时,环境中生物就会受到死亡的威胁。而当人类有意识的保护自然环境时,自然界中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都将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可见,环境与我们人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任何生物都是地球环境发展变化中的产物。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人们通过各种活动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人体结构与环境形成了一定的动态平衡关系,人与环境构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生互动回答问题)

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图(见教材p94图8.1)”。观察这幅动画图,说出:内圈、外圈分别表示什么含义?注意观察图中的(1)(2)(3)(4)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从上面“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中可以看出:

内圈:人类社会外圈:环境

箭头1:指人类从环境中获取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箭头2:指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箭头3:指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箭头4:指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变化了的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做环境的反馈作用。

可见,由于环境具有反馈作用,人类可以作用于环境,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类。

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那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只要人类作用于环境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呢?显然不是,(点击,讲解)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

只有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那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才是环境问题,它有什么表现呢?

环境问题的表现(一)(观看视频2分40秒,师生互动)

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例如,1.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2.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堆积在城市中或郊区,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3.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4.放射性物质泄露产生的放射污染;5.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造成海洋污染;等等。可见第一种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易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环境问题的表现(二)(观看视频40秒,师生互动)

由于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对人类具有重大经济、科学、美学和文化价值的物种的灭绝速度呈现加速的趋势。

3男6女1个伐木工,男代表树,女的代表动物,假设一棵树最多只能生活3个动物,人类开始砍伐树。砍掉第一棵树时,砍掉第二棵树时,一部分的生物受到死亡威胁,伐最后一棵树时,生物灭绝。

(观看视频43秒)

最近400年来,地球上物种灭绝速度在加快。现在每年都有1到2万物种灭绝,物种灭绝速度是形成速度的100万倍。

角色扮演。

由森林的破坏,造成物种的灭绝这个例子告诉了我们,地理环境之间有其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见,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要多角度,全面的去分析。下面就让我们以东街口作为案例,从多角度去分析它。先来看一下我们角色扮演的规则:共有5个角色,分别是“我是东街口”“我是东街口居民”“我是经济学家”“我是环境保护专家”“我是政府官员”这5组我之前已经叫大家去收集相关的资料,下面大家可以浏览一下网页中角色扮演的提示,整理一下自己的材料,我们现场再征集一个东街口栏目的主持人,负责主持这个小活动。

乡村与城市环境问题

刚才大家都表现的相当出色,从这个活动中希望大家今后去分析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要从多角度,全面的去分析。从东街口例子中我们也看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不同的地方所反应出来的环境问题是不一样的,那我们先来看两段视频(2分钟)。看完城市视频后,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原因是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过分集中。看完乡村视频后,乡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原因是由于利用资源地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除了城市和乡村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地环境问题也有自身的特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从全球看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为什么呢?

1.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2.限于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而且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

3.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全球性环境问题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是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这样就会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观看视频)看完刚才的视频,下面请大家看一下全球环境基金融资的项目分布图。1995年2月──1998年9月,全球环境基金针对全球福利的项目和活动,向发展中国家几个重点领域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全球环境基金关注的主要领域有哪些,为什么这些领域得到了特别的关注。

在线测试

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所学,一起来作一下在线测试,在做之前大家可以点击浏览一下本节课的知识纲要,或者浏览一下本节课提供给大家地教学资源。复习一下所学的知识。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你所了解的福州市环境问题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你觉得应如何去解决?我们应如何去协调福州人地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呢?(迅速浏览你所需要的资源,并进入讨论区,表达你的观点。)可浏览的资源有:

1.“教学资源”栏目中的文字和视频资料。

2.“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视频。

3.福建水土保持视频。

4.中国水土保持视频。

学生提出了很多的治理方法,及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其中有一组学生想到要用垃圾回收船来治理福州内河污染的问题,并当场画出示意图。

可爱的福州

福州是我们可爱的家乡,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建设福州的美好明天。

1.活动安排

写一篇小论文,阐述你对“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看法。

2.知识整理

从对人地关系的分析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如果人地关系不能协调发展就会出现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由于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出现了各地区的环境问题差异,如乡村与城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同时有些环境问题是具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势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全球的通力合作与共同努力。

1.3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导学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1.3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导学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1.3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导学案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2.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一、一种新的环境观

1.环境观

(1)概念:人类对其与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①____________,也称为②________,或③________关系论。

(2)功能: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④________,并制约着人类在⑤________________的行为。

2.两种环境观的对比

(1)传统环境观:是一种⑥____________的观点,表现为人类⑦____________的愿望。

(2)新的环境观:是⑧______________或⑨____________的环境观,认为⑩________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________和________才能生存和发展。

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1.提出背景:人类在经受了人口膨胀,__________短缺,环境________和________破坏的困扰之后而产生。

2.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__________的需求,又不对________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一是要________,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二是不能损害____________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4.可持续发展思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要保证资源的○21________________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谋求社会的○22____________。

5.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把可持续发展与○23____________确定为我国的两大发展战略,并相应制定了《○24__________________》。

一、一种新的环境观

1.图解环境观的概念

2.列表比较传统的环境观和新的环境观

传统的环境观新的环境观

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

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开发矿山等,一时间,人类似乎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向人们发出警告,公害病频发就是对人类的报复。人们不得不对自己“征服自然”的行为进行反思良性方向发展

传统环境观和新环境观的主要区分点在于()

A.人类能否利用自然B.人类能否征服自然

C.人类与自然是否是平等、和谐的关系D.人类能否改造自然

 传统的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观点,该观点认为自然环境不过是人类的改造对象,人地关系仅仅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新环境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人地关系的平衡与协调。

 C

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容发展要发展,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

可持续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基本思想鼓励经济增长(经济持续)

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持续)

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持续)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有关环境问题产生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请给这幅图加上适当的名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提出合理的建议,以帮助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各项之间的因果关系。人口增长过快,加之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出现环境问题,并形成恶性循环。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耕地资源比重较低,但水热充足,河湖密布,生物资源丰富,因此可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发展多种经营,改变生产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人口增长和开荒扩种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2)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较低。

(3)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立体农业道路,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政府给予必要的经济和技术支持等。

1.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的同时,不能危及未来人类生活的需求

2.人类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因为()

①人类面临多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②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矛盾尖锐

③人类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④可持续发展是使人地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

3.“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D.开发性原则

4.下列不符合新的发展观的是()

A.征服自然B.天人合一

C.人地归一D.人是自然界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

5.下列举措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A.朋友之间互寄贺年片B.使用塑料袋购物

C.渔政部门实行“休渔”政策D.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

6.2012年5月14日~25日全球气候变化大人在德国波恩举行。世界许多国家共同探讨如何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严峻课题。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部分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比较”。材料2:“我国单位GDP

能耗的变化状况”。

(1)近年来,某些国家指责中国排放了过多的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变暖,并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的限排义务。依据材料1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驳斥上述观点。

(2)读材料2,分析我国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分析说明我们还需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一、单项选择题

1.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所以,保护环境十分重要。下列解决环境问题的几条思路,你认为可行的是()

A.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并不矛盾,应该走边发展边治理之路

B.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走先发展后治理之路

C.环境效益突现,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发展经济的地位之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的自我调节能力,任其发展,顺其自然

2.下列生产模式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A.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

B.发达国家大量投资发展的能量密集型农业

C.我国南方稻田养鱼、养蛙的农田生态结构

D.山区利用立体气候发展农林牧副立体农业

3.曹妃甸地区将建成一个国际性铁矿、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的集散枢纽港、中国的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国家商业性能源储备和调配中心,以及国家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你认为有利于曹妃甸地区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应该布局的工厂有()

A.炼铁厂 B.矿渣建材厂

C.火电厂D.焦化厂

读下图,完成4~5题。

4.玉米深加工后直接销往市场的产品有()

A.畜产品、谷氨酸、饲料B.谷氨酸、味精、多糖

C.淀粉、复合肥、多糖D.味精、畜产品、复合肥

5.兖州农业产业化模式实现了()

A.防洪、抗旱能力的提高B.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C.新能源的合理开发D.物质的综合循环利用

“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等16家环保组织呼吁首都市民开展“无车日”及“绿色出行”活动,“为北京多贡献一片蓝天、多奉献一份绿色”。据此回答6~7题。

6.开展“无车日”的目的是为了()

A.反对私家车,拒绝汽车

B.以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替代所有的机动车辆

C.节省能源,彻底改变我国目前能源短缺的状况

D.旨在通过“无车日”引导人们选择更节约和环保的方式生存和发展

7.下列措施能促进城市环境改善的是()

A.禁止车辆进入城市B.将各公路全部改为高速公路

C.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以新的能源形式逐渐替代矿物燃料

D.城市过境道路通过市区,可以缓解市内交通线路拥堵状况,减缓市区大气污染程度

8.在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发展示意图中,数码①②③④表示的含义依次是()

A.①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②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B.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②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③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C.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②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④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D.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②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③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④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二、综合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藏复杂多变的气候和极其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全球气候变暖对西藏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材料2:据最新监测结果,西藏目前的水环境、大气环境仍基本没有受到污染,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均值浓度很小。全区没有发生过大的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江河湖泊大多仍处于原生状态。

(1)说出西藏因全球气候变暖而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简述为了维持西藏良好的原生态环境,西藏应如何因地制宜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我国森林资源中,松科植物占总量的60%;竹类资源也十分丰富,素有“竹子王国”之称。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松、竹产地采收松花粉、竹叶,进行加工,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时发展;在全国各地设立国珍专营店和网点,并对其集中管理,使许多下岗人员重新拥有工作,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同时为人民群众送去了健康。

材料2:“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生态产业链示意图”。

(1)分析图示产业链的建立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2)图示产业链形成所需要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哪些?

[课前预习]

①基本认识 ②自然观 ③人地 ④态度 ⑤生产和生活中 ⑥人地对立 ⑦征服自然 ⑧“天人合一” ⑨“人地归一” ⑩人类 平衡 协调 资源 污染 生态 当代人 后代人 发展 自然界 鼓励经济增长 ○21可持续利用 ○22全面进步 ○23科教兴国 ○24中国21世纪议程

[基础达标]

1.D2.D3.B4.A5.C

6.(1)我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远低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发达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在环境保护方面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2)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适当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发展;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所占的比重。

[拓展提升]

1.A2.B3.B4.B 5.D6.D7.C8.B

9.(1)雪线上升、冰川萎缩;冻土北移或冻土层变薄;草场退化;荒漠化东进(扩展);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

(2)发展高原生态立体农业,高原山区发展林果业;退耕还草还牧,高原牧区控制草场合理载畜量;坡耕地与河谷区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

10.(1)是。扩大了松树、竹子的种植面积,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调整了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吸纳了当地劳动力,扩大了就业。

(2)资金的保证,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充足的劳动力,便利的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