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18课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教案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2

第18课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18课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

第18课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教案

了解牛顿的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其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牛顿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牛顿获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课时

(导入新课) 人们普遍认为,牛顿是大科学家,是近代科学的象征。他生前就成为科

学界的主宰,几乎被当作偶像崇拜。他作为英国皇家学会连任24年的终身会长,法国

科学院至尊的外国院士,还兼任英国造币局局长和国会议员,并前所未有地被封为贵族,

获得爵士称号。他死后作为自然科学家又第一个获得国葬,长眠于威斯敏特教堂,这是

历代帝王和第一流名人的墓地。牛顿身后的声望有增无减。他不仅以不朽的著作《自然

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等流传于世,而且由于后继大师们的发展,他的思想观念

长期统率着科学战线上的士卒。他在物理、数学研究上的主要成果,至今仍是各国大中

学生必修的功课。然而他却并不是天生的神童.今天我们来剖析牛顿的生涯,寻觅伟大

科学家行程的足迹,揭示这位智慧巨匠崇高的人格魅力,将是我们对这位近代科学体系

奠基人的最好的纪念。

一.成长的足迹

(提出问题):

A.你认为牛顿真的从小就是一个天才吗?

B.他在成长中是否也遇到过一些困难甚至困境?

C.他又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或者困境的?

D.你觉得牛顿成长过程中最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活动)

1、幼年的牛顿:(1643.1.4-1727.3.20)

牛顿SirIsaacNewton(1643—1727)是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出生于林

肯郡伍尔索普的一个自耕农家庭,恰与伽利略的去世是同年。牛顿出生之前,父亲已去

世。牛顿是遗腹子,又是早产儿,先天不足,出生时体重只有3磅,差点夭折。他两岁

时母亲改嫁,靠外祖母抚养。牛顿小学时期,体弱多病,性格腼腆,生性孱弱,有些迟

钝,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强,而这种习性可能来自他的家庭处境。他学习成绩不佳但意

志坚强,有不服输的劲头。据说,一次班上功课第一的“小霸王”欺侮他,踢了他的肚

子一脚。牛顿被迫鼓起勇气与他较量,同时暗下决心在功课上一定要超过小霸王。他告

诫自己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是没有不成功的。”经过刻苦努力,牛顿

果真超过了小霸王,一跃而为全班第一。大约从五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

书。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

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

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

2青年牛顿:

①1661.6,以减费生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牛顿19岁时进入剑桥大学,成为该学院的减费生,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

在这里,牛顿开始接触到大量自然科学著作,经常参加学院举办的各类讲座,包括地理、

物理、天文和数学。牛顿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罗是个博学多才的学者。这位学者独

具慧眼,看出了牛顿具有深邃的观察力、敏锐的理解力。于是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包括

计算曲线图形面积的方法,全部传授给牛顿,并把牛顿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

②1665年,由于瘟疫剑桥大学被迫关闭,回到故乡。一生中科学研究最旺盛的时期

1665年剑桥大学评议会通过了授予牛顿大学学士学位的决定。1665年大学毕业,成绩

平平。正当牛顿准备留校继续深造时,严重的鼠疫席卷了英国,剑桥大学因此而关闭,

牛顿离校返乡。家乡安静的环境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飞翔,以整个宇宙作为其藩篱。这短

暂的时光成为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这两年之内,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思潮奔腾,

才华迸发,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踏进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创建前所未有的惊

人业绩。他的三大成就: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的思想就是在这时孕育成形的。

这18个月竟为牛顿一生科学的重大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此时的牛顿已经开

始着手描绘他一生大多数科学创造的蓝图。后来牛顿返回到剑桥大学,10月被选为该

学院初级院委,翌年获得硕士学位,同时成为高级院委。1669年,巴罗为了提携牛顿

而辞去了教授之职,26岁的牛顿晋升为数学教授。巴罗让贤,在科学史上一直被传为

佳话。

③1672年牛顿入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689年当选为英国国会议员;1696年出任皇家

造币厂厂长;1703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长;1705年英国女王加封牛顿为艾萨克爵士。

牛顿是17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的成就遍及物理学、数学、天体力学的各个领域。

牛顿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综合并表述了经典力学的3个基

本定律——惯性定律、力与加速度成正比的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引入了质量、

动量、力、加速度、向心力等基本概念,从而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公理体系,完成了物理

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建立了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重要标志是他于1687

年所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一巨著。在光学上,他做了用棱镜把白光分解为

七色光(色散)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色差;研究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发现了牛顿环;

制造了以凹面反射镜替代透镜的“牛顿望远镜”。1704年出版了他的《光学》专著,

阐述了自己的光学研究的成果。在数学上,牛顿与德国莱布尼兹各自独立创建了“微积

分学”;他还建立了牛顿二项式定理。牛顿在声学、热学、流体力学等方面也有不少研

究成果和贡献。

二、万有引力定律

(提出问题):归纳牛顿的科学成果:

(学生活动)

1、天文学上:在牛顿以前,天文学家开普勒发现了行星绕日运动的三大定律,伽利略也

发现了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2、物理学上:牛顿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任何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这种无处不有的引

力叫“万有引力;”

3、科学体系:1686年牛顿用拉丁文撰写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力学三大

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套基本概念。人们把“牛顿力学”体

系的建立当做近代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4、万有引力定律意义:

(1)牛顿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套基本概念,形成了完

整的近代力学体系;

(2)把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和太阳系内行星的运动统一在相同的物理定律之中,从而完成

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自然科学的大综合,为近代天文学奠定了基础,对以后的天体

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人们把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当作近代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5、牛顿获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主观条件:善于思考与观察的学习习惯;虚心好学的学习态度;严肃的科学态度;

科学的研究方法;勤奋的探索精神;善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等等。

(2)客观条件:①西欧思想解放运动提供思想基础;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③前

人的研究成果为牛顿提供很好的条件;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理论研究提供物质基础

又对理论发展提出迫切要求。

三、晚年的困惑

(提出问题):晚年的牛顿为什么转而迷恋和钻研宗教与神秘思想

(学生活动)原因: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原因;认识的局限(认识的相对性);时代的局限(神学的阴影)

1、晚年的牛顿转而迷恋和钻研宗教与神秘思想。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奠基人。

晚年的牛顿开始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

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竟提出了“神是

第一推动力”的谬论。他说,“上帝统治万物,我们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

他。”40岁以后,他把兴趣逐渐转向政治、化学(贱金属变成黄金)、神学问题,

写了近200万言的著作,毫无价值。

2、从伽利略到牛顿,在人类科学发展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是一个产生科学巨人

的时代,是实验自然科学诞生的时代。

结合材料回答:牛顿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思路点拨

1、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不一帆风顺的,科学的发展也有一个艰辛的历程;2、科学需要

许多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甚至毕生的精力或生命;3、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神学是阻

碍科技发展的最大阻力;4、科学要发展就必须有勇于献身的勇者。(其他答案只要

合情合理均可)

2、虚怀若谷、谦虚好学精神;尊重他人的科研成果有勇于探索精神;甘于寂寞,献身

科学的精神等;(其他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均可)

提示:凯恩斯对认为牛顿“不再只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醉心神学和炼金术的人”。

这一评价过份强调了牛顿一生的局限性,忽略了牛顿的科学贡献。爱因斯坦则认为,

“只有把他的一生看作为永恒真理而斗争的舞台上之一幕才能理解他。”这就充分肯

定了牛顿一生热爱真理、为真理而斗争的高贵品质,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牛顿的追

求进入歧途,但瑕不掩瑜,牛顿仍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1、牛顿为什么在科学上获得巨大成就?他是怎样由一个平凡的人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

家的?

(1)、成就巨大原因:牛顿自身的因素:具有虚怀若谷、谦虚好学精神;尊重他人的科

研成果有勇于探索精神;甘于寂寞,献身科学的精神等;客观条件:西欧思想解

放运动提供思想基础;前人的研究成果为牛顿提供很好的条件;

(2)怎样成为伟大科学家:爱动脑筋,动手能力非常强;进入大学后潜心研究科学,发

现了代数二项式定理,为牛顿后来在数学领域做出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家乡

居住的两年,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日光的组成,并开始研究引力问题。1686

年撰写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

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标志着近代科学形成。牛顿终于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

家。

2、结合物理课所学知识,评价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对近代科学体系形成的重要影响?

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套基本概念,标

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万有引力定律把地上的运动和天体运动统一起来,为近

代天文学奠定了基础;人们把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当作近代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精选阅读

高二历史教案;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


人们普遍认为,牛顿是大科学家,是近代科学的象征。他生前就成为科学界的主宰,几乎被当作偶像崇拜。他作为英国皇家学会连任24年的终身会长,法国科学院至尊的外国院士,还兼任英国造币局局长和国会议员,并前所未有地被封为贵族,获得爵士称号。他死后作为自然科学家又第一个获得国葬,长眠于威斯敏特教堂,这是历代帝王和第一流名人的墓地。牛顿身后的声望有增无减。他不仅以不朽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等流传于世,而且由于后继大师们的发展,他的思想观念长期统率着科学战线上的士卒。他在物理、数学研究上的主要成果,至今仍是各国大中学生必修的功课。然而他却并不是天生的神童.今天我们来剖析牛顿的生涯,寻觅伟大科学家行程的足迹,揭示这位智慧巨匠崇高的人格魅力,将是我们对这位近代科学体系奠基人的最好的纪念。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1831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重要概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羁縻府州
2、理解“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晚年自评
3、通过唐太宗的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关心百姓疾苦、晚年自省,认识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为政策略和智慧;通过唐太宗实施的开明民族政策和全方位对外政策,认识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方式、影响的对外交往的繁荣局面;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4、掌握重大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原则,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教学难点]
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说明
本课选取中国封建社会中期著名历史人物——唐太宗为典型,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学生通过对书籍的阅读或影视的欣赏,早已对唐太宗有“即定印象”,课堂教学犹如“经典再拍”,不可能在“新异”上吸引学生,惟有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刻画和人物的重新定格,以理明义,加深学生认识。
课文以“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出现、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晚年的反省为栏目标题,已基本框定了唐太宗“功大于过”的评价方向。但教学中因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即如“贞观之治”,背后依然隐藏着阶级剥削与压迫;同时加强对社会焦点、热点的联系,如盛世的出现与人才、制度的关系,选官与用人与社会兴衰治乱的关系等等,估计需要2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导入一: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对秦始皇作为的概括进行了综合评价:他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他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开创历史发展新纪元,并且他还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但又实行暴政,秦短命而亡。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繁盛时期的统治者唐太宗,我们又可如何定位呢?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唐太宗,即李世民(济世安民),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
(先请个别感兴趣的同学讲讲对唐太宗的初步印象,进行简易评价,并在表扬其积极的前提下,根据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与原则性指导材料,指明其不足,引入课堂的全面评价,再次提醒学生注意评价要求,即要放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特定的历史时间和条件中去评价,从而引入课文对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等全面展开。)
导入二:如果问我们同学,我们中国古代哪一朝代最为强盛,我猜想,绝大多数同学会说:唐代。唐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盛的国家,制度完善,经济繁荣,文化开明。那么唐代这样的盛世伟业的开创者,奠基人,我们不得不提唐太宗李世民。他是唐代的开创者,他辅佐父亲李渊从太原起兵,灭隋,平等大小起义军队,完成统一;同时他也是整个唐代伟业的奠基者,他在位时期,各项政治制度趋于完善,经济文化繁荣,民族稳定团结。因此我们说,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课文讲述
一、玄武门之变
1、背景:
(1)秦王李世民具有为帝的实力;
①与父反隋,位上王公:追随父亲李渊晋阳起兵、镇压农民起义,为推翻隋朝统治、起兵反隋建唐,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②设立“文学馆”,笼络人才:拥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谋士猛将。李世民本人兼备文韬武略,又有忠心耿耿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猛将(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
但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次子李世民不具备为帝的资格
(2)兄弟争夺:太子李建成是继承皇位的当然人选,但实力不如李世民雄厚。他也深知李世民不肯甘为人下,深感威胁,于是与四弟李元吉结盟,展开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残酷斗争。李建成多次谋害不成。李世民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设计要除掉兄弟。
2、经过:略
玄武门之变(626年):在玄武门秘密布置,乘李建成、李元吉入朝之际,李世民射杀太子,其将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太祖无奈诏立李世民为太子。
3、评价:
(1)实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2)影响:①政变导致血腥相残,骨肉对立;
②政变一方面是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
嫡长子继承制对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因此,这种制度不利于选举贤能之能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一定的残酷性。
③史实证明:有积极意义——随后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李渊之子中,只有次子李世民具有争夺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因此,这场斗争并未影响唐王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二、贞观之治
1、概况:①玄武门之变后不久,高祖退位,李世民即帝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②原因概括: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③主要表现: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
(1)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学思之窗:作为封建帝王最应具备的素质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领。同时必须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2)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
(3)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进士科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方面: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①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③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④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评价:①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6)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②开放的文化政策: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
评价:
①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②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
2、出现“治世”的原因:
补充:历史上,出现“治世”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
①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唐朝实行均田制)
②农民战争的打击,使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部分地调整政策,利于农业生产(如汉高祖刘邦)
③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前提)
④统治者勤政廉政,善用人才,居安思危,政策有连续性
⑤民族团结,对外交流频繁
⑥科技进步的推动力
⑦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
(1)简易分析:
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因而形成“贞观之治”局面。
(2)全面回答:
①隋统一全国,隋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为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②唐初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励精图治,重用人才;
③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重视农业生产;
④文化上,完备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⑤正确处理了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实行友好交往政策;
⑥广大农民在较为安定的环境里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精神财富。
所以唐朝前期经济空前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

3、具体措施:
(1)政治方面:
①选贤与能
唐太宗在人才的甄选上注重惟贤与才是用,既往不咎。(书例:魏征)
史载:唐太宗时期“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不拘格选拔人才——唐初人才济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秦叔宝)
——这些人因为太宗的知遇之恩和任用得当,发挥了自己的最佳为政潜能,同心协力,共创出治世伟业。(贤相名将是唐朝国力强盛的重要因素)
②虚怀纳谏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注意听取各种意见(虚怀纳谏,这是封建帝王重要的政治修养和品质)
——君主虚怀纳谏,一则不必事必躬亲,可借助大臣辅助,二则可以减少政策失误,有利于君主有效管理国家。

:唐太宗认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请思考:
第一、唐太宗为什么非常注意兴替、得失问题?
——唐太宗亲历隋朝农民起义,吸取了隋朝暴政而亡的教训;唐太宗作为唐朝初期似的有为之君,力图维持唐朝的长治久安。
第二、唐太宗是怎样“以史为鉴”和“以人为镜”的?
——“以人为镜”:任用贤臣,注意听取大臣劝谏,听取魏征的建议最为典型;
“以史为鉴”?
(通过问题思考,引起其他“措施”的讲述。顺利转入下一主题)
(2)经济方面:休养生息
①措施: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唐太宗时期,动用国库粮食和皇室的府库,赈济因水旱受灾的百姓;要求朝廷尽量缩减开支,令臣民勿侍糜费;实施奖励耕作的政策,使农民纷纷回归故里从事农耕,令农业生产得以复兴;实行耕有其田的均田制和减轻服役负担的租庸调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并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是安定民心、治理国家的根本)
③影响:保证农业生产,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利于人口增加。
(3)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①原则:仁义为本,刑罚为末
②措施:立法精简,执行慎重
《唐律》体现了德刑相济、礼法并用、宽仁慎刑、立法精简、稳定法律、执法严明、宁国安民的特点。
③影响:a、稳定社会秩序;(囹圄常空,牛马遍野,外户不闭)
b、《唐律》不仅成为宋律、明律的依据,而且对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法律的制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①表现:提请学生回顾复习唐太宗时期崇儒尊孔的表现:尊孔子为“先圣”“宣父”,在孔子庙堂建立国学,学舍有四百余间,学生达到三千余人,还郭请各地名儒前来讲学。唐太宗还命令诸儒核实校订儒家五经,并作出权威性的官方注解,印成儒家经典读本《五经正义》……
②影响:a、兴儒学,完善科举制,加强人才选拔和思想统治;
b、唐太宗对科举制的重视,使并无政治地位的社会中下层人士,可以凭靠自身本领获得参与政治的机会,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c、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5)民族关系:积极开明——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①高祖时期——实行求和政策
原因:唐初北方少数民族骚扰,边疆不安定
唐初国力较弱
②太宗时期——实行积极开明政策——民族团结发展
a、原因:贞观之治,统治稳定,国力增强……
◇武力征服(战而后和)
东突厥骚扰唐朝边疆——629年,唐太宗发兵10余万打败他们,并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
◇设置管理机构
设置羁縻府州(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教材脚注内容,明确概念)
b、措施羁縻府州是唐朝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因统而治,重用首领,安抚少数,统治边疆。
设置都护府(安西都护府)
都护府是军政机构,直接派官员、驻军队、管理边疆。
——保证边疆安宁和丝绸之路畅通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政治联姻(和亲)
例证:文成公主如嫁松赞干布
影响:使唐朝和边疆民族地方政权的关系变成“翁婿”关系;
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
c、实质:民族团结
促进边疆地区开发与发展;
d、影响:促进民族交流融合;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唐太宗因民族政策成功,被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为民族关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
1、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2、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3、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4、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6)对外政策:友好开放——导致对外交往盛况空前
①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表现:
唐朝与世界的交往多,亚、非洲地区的许多国家的使者、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来唐朝访问;外来宗教大量传入,并被译成汉文;玄奘西天取经;长安成为佛教的中转胜地;在朝鲜半岛上,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艺术、典章制度等广泛传播;日本学习唐朝文化,进行“大化改新”……
②原因:
一方面:贞观时期,国力增强,文化先进,对外交往具有强大实力
另一面: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政策。
a、重视友好来往;
(唐朝政府在六部下专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外国使者的官方机构;对与中国相隔较远的遣唐使,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
b、鼓励外国人来华;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允许官吏加重税收,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c、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例如对外来宗教,像玄奘西天取经,为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又如对外来精华,选择性地吸收)
a、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多元色彩;
b、唐朝先进文化向外传播,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③影响:c、物产交换、技艺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化进步,也间接影响欧洲文化的发展;
d、推动日本改革,大大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唐太宗实行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为促进中外友好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

4、“贞观之治”的影响:
(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
(2)贞观年间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

★注意:“治世”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但封建“治世”局面下,并不排除阶级压迫和剥削,甚至还存在某些局部矛盾激化的现象。“治世”是相对的,社会基本矛盾依旧,农民地位依旧,这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它实质是统治阶级为维护长治久安而对农民的某些妥协和对地主利益的一定遏制。即使是“治世”的明君,也有贪暴、专制、荒淫的特征。在封建统治下,“治世”不会长久。

三、晚年反省
1、晚年治国策略的失当表现:
贞观后期,随着隋亡教训远去,唐太宗发生变化:少于纳谏、滥用刑罚、滥用民力、大修宫殿、求仙炼丹等。
2、晚年的反省
撰写《帝范》,反省过失,对继承者总结为君之道。
对自己的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唐太宗对自己一生“功大过小”的评价是贴切的。

四、综合评价
先结合教材12页《学习延伸》第一题,请学生初步评价唐太宗,然后综合分析,并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原则等。
1、功:
执政思想强调存百姓,执政用人唯贤,虚怀纳谏,轻徭薄赋,慎法文治,崇儒尊孔,对边疆安抚怀柔,对外政策友好开明,形成“贞观之治”局面,为封建盛世打下坚实基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过:
晚年难免一些过失,享乐思想做法滋生。
3、总评:
封建社会走向强盛时期的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关于太宗治国之道,《贞观纪要》为后代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

教学反思
(五)教后记
对本课的备课和教学容易疏忽一个问题:课本内容与本课实际要求的重点的出入。课标着重要求本课让学生掌握“贞观之治”的表现,和太宗皇帝一系列政策对后世的影响。而我们人民版教材中对于贞观之治仅仅在“用贤和纳谏”问题、民族问题上下了很大篇目,而对其统治期间政治、经济、文化、对外等方面几乎只字为题。所以在备本课时,对贞观之治的其他相关内容突破书本做了一些补充。在教学中我也发现,适当的补充后,学生对“贞观之治”也确实有了更全面和客观的理解。如果光读课本那么学生很容易简单认为跟唐太宗有关的无非就是打仗和用人。

第14课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14课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四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
第14课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教案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列宁创建布尔什维克的主要过程及其在流亡国外期间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取
得丰硕理论成果的史实。了解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活动和理论贡献。探讨
列宁结合本国国情探索俄国革命道路的创新精神及其革命品质。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列宁创建布尔什维克,捍卫、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领导俄国十月革
命胜利等方面的基本史实,观看相关的历史题材影片,或运用多媒体手段重组历史资料,
使学生在再现历史情景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提高对历史人物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列宁不屈不挠、矢志革命的勇气,以及他结合本国实际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
神,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定求真、
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列宁为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活动
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课时

(导入新课)投影:2008年4月22日是列宁诞辰一百三十八周年纪念日,俄罗斯
*******等组织及当地居民向红场列宁墓敬献鲜花。当天,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萨
马拉、车里雅宾斯克、罗斯托夫等地的民众也分别举行了纪念活动。《莫斯科共青团员
报》当天的民调显示,大部分俄罗斯民众仍对列宁持正面看法。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哈
里东诺夫说:“对于我来说,列宁的名字就是诚实、廉洁、勤奋和保护弱者的代名词,
他所缔造的苏联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投影:苏俄领导人身材对比,列宁比普京矮14毫米
在地位、作用、影响等方面都非常高大的列宁,在身材上却是苏联和俄罗斯著名领导人
中最矮的一个,比前总统普京还矮14毫米。
正是这位身材“最矮”的领袖,领导俄国革命改变了俄国和世界历史的面貌,开辟了一个
崭新的时代……
感受列宁:列宁9岁时的全家合影(右坐者为列宁)。1919年,列宁与妻子克鲁普斯卡
娅在苏维埃宫。1922,莫斯科郊外戈尔克村,列宁夫妇在天文望远镜旁。列宁与斯大林。
列宁墓坐落在红场西侧,在克里姆林宫墙正中的前面,1924年1月27日建成。墓前刻
有“列宁”字样的碑石净重60吨,墓顶是平台,平台两翼是可容纳万人的观礼台。沿黑
色大理石台阶而下,可进入陵墓中心的悼念大厅,列宁安详地躺在铺有红色党旗和国旗
的水晶棺内。
一、从大学生到革命家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列宁成长的历程。
(学生活动)
1、家庭出身:1870年 进步的知识分子家庭哥哥是激进的民主革命者天性活泼、
好动、爱学习坚毅的性格、强烈的责任感、体谅他人的优秀品质
2、投身革命事业,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
(1)1887年,哥哥被处死→探索不同的斗争道路
(2)1887年,喀山大学法律系学生,结识有革命思想的学生因参加反对沙皇的大会
被开除和流放
(3)1888年,开始阅读马列著作,成为喀山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积极分子;
(4)在萨马拉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1889年建立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将《共
产党宣言》译成俄文。
二、布尔什维克党的缔造者
(提出问题)简述布尔什维克党建立的条件、建立、意义及其主要活动。
(学生活动)
1、诞生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19世纪70年代,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需要政党领

(2)思想基础:19世纪80年代后,俄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组织基础:出现一批马克
思主义小组
(3)伟人的主观努力:A.1893年,在彼得堡指导、教育和组织工人阶级同专制制度进
行;成立中心领导小组;B.1895年秋,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地位:是
俄国革命政党的萌芽,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开始结合。C.1900年,
创办《火星报》作用:团结了更多的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了一批工人运动的领袖,
唤醒了更多的民众,是俄国工人阶级的喉舌,为在俄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思
想上和组织上做准备。
2、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1)地点:开幕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陈旧仓库,后转移到英国伦敦的一个俱乐

(2)任务:建立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3)内容:通过了国际共运史上第一个以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党纲
(4)意义:标志着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5)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建党组织原则存在分歧列宁对孟什维克的批判
(6)使布尔什维克党成为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1912年在党的六大上,将孟什维克
驱逐出党,布尔什维克成为一个独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3、列宁主义的早期思想:
1、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
2、与农民结盟,是革命胜利的保证;
3、革命胜利的手段是武装起义;
4、胜利后建立工农民主专政(苏维埃),并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三、列宁在十月
(学生活动)十月革命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十月革命的过程、性质和意义
如何?
(提出问题)
1、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
(1)俄国参加一战,导致国内经济崩溃,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矛
盾孕育了这场革命。)
(2)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顺应了民心;
(3)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资产阶级建立了临时政府;
(4)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帝国主义战争,拒绝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俄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继续激化。
(革命的条件日渐成熟)
2、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1)号召者:二月革命前号召俄国人民“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
(2)组织策划者:二月革命后,发表《四月提纲》,号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9
月,发出夺取政权的号召,制定武装起义的具体计划;
(3)指挥者: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亲自指挥起义;起义胜利后,成
立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任主席。
3、十月革命的意义: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十月革命取得的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1)性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国内: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
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世界: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
道路
(4)人类历史: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5)对马克思主义:是对马义理论的实践、完善与发展
四、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提出问题)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内容、作用及历史意义如何?
(学生活动)
1、实施背景:1921年春天,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战争的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
2、主要内容
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实物税)
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实行租让制、租赁制,恢复私人小企业,进行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允许自由贸易和商品交换,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分配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按劳分配
3、作用及历史意义:
(1)实质:是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来
稳定发展社会主义或国家资本主义。
(2)作用:①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使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对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索,打到了一条
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
系,在生产力发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③对以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列宁的政治遗嘱
1、撰写的理论著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等
作用:创造性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2、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
革命思想:十月革命的特殊性
建设思想:
(1)经济文化建设(2)国家党政机关改革(3)民族问题
作用:不仅对苏联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
义。
3、列宁的逝世
1924年1月,因脑溢血逝世
4、对列宁的评价
1)伟大的思想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俄国实际,创立列宁主义;
2)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①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
历史新纪元;②巩固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毕生努力;③为世界人民指明
新方向。
列宁的贡献:
①一个政党: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
②一个国家:领导十月革命,创立社会主义俄国
③一个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④一大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发展道路
1、评价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革命方面:列宁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创建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
党,制定了革命路线;领导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新生政权。
建设方面:十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党和苏维埃政权及时调整政策,把工作重心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出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途径,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进一步巩固了苏俄社会主义政权。


[解析与探究]
1、俄国并不具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两个条件,但十月革命仍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那为什么还说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呢?
提示:列宁没有机械地照搬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与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学说,所以十月革命
的胜利仍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2、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态度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提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
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本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或建设的胜
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自我测评]
1、评价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提示:1、革命方面:列宁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创建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
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路线;领导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
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新生政权。2、建设方面:十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党和苏维埃政权及时调整政策,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进一步巩固了苏俄社会主义政权。
2、有人说新经济政策是列宁除了十月革命以外最大的历史贡献,请评价新经济政策对苏维埃俄国、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意义。
提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根据俄国社会生产力善对社会生产关系所做的一次正确调整和为向社会主义过渡面探索出的一条正确的途径,它对于缓和社会危机、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国民经济起了重大作用。它还表明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对于今天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3、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晚年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列宁的思想在不断改变,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了列宁作为无产阶级政治家所具备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同时也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授课前,依照惯例,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准备课件,上台演示。高二制作的课件,不拘泥于课本内容,条理清晰,形象生动,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可见学生当中确实不乏人才,应该多创造机会让人才脱颖而出。

第14课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教学案


清单一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从大学生到革命家 

1.成长背景

(1)家庭背景:1870年出生于进步知识分子家庭,哥哥是激进的民主革命者,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2)社会背景:俄国沙皇政府对内实行残暴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2.成长历程

(1)1887年,考入喀山大学,结识了有革命思想的学生,参加了反对沙皇的活动。

(2)1888年,开始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小组中的积极分子。

(3)1889年,在萨马拉积极从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建立马克思主义小组。

清单二 创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布尔什维克党的缔造者 

1.准备

1895年秋,列宁创立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它是俄国革命政党的萌芽。后来列宁创办了《火星报》,为在俄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做准备。

2.成立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第一个以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任务的党纲。1912年,列宁主持召开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将孟什维克驱逐出党,使布尔什维克党成为一个独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清单三 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在十月 

1.背景

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全面崩溃,人民生活艰难。

2.表现

(1)指导二月革命

1914年,列宁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革命口号。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2)提出革命纲领

二月革命后成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列宁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四月提纲》。

(3)领导十月革命

1917年9月,列宁制定了武装起义的具体计划。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胜利后成立了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任委员会主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深化认知]

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消灭了资产阶级,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清单四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探索

 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921年春天,苏维埃国家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方面:用实物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2)工业方面:实行租让制、租赁制,并恢复私人小企业,同时进行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3)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和商品交换,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3.实质

是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

4.作用

国家经济明显好转。

清单五 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终生

 列宁的政治遗嘱 

1.晚年著作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等。

2.政治遗嘱

列宁的政治遗嘱主要涉及俄国革命、经济文化建设、国家党政机关改革和民族问题等方面。

3.意义

列宁晚年的思想,不仅对苏联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认知]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作出过这样的论断:社会主义革命必须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而且是所有或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革命。俄国并不具备这两个条件,但十月革命仍然取得了胜利。关键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当时国际和俄国国内实际相结合,在一战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领导革命取得了胜利。因此,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帝国主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的胜利仍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探究点一 列宁的理论与实践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在1915年8月列宁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也可以取得胜利。1915年9月,他在反战的会议上主张应把帝国主义战争转化为阶级战争,呼吁工人阶级借机发动内战夺取政权。

(1)依据材料一分析,列宁提出了什么革命理论?如何取得这种革命的胜利?

[答案] 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方法:无产阶级发动内战,将帝国主义战争转化为阶级战争。

材料二 

(2)图1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图2说明列宁在十月革命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案] 内容: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一切政权归苏维埃。作用:为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并成为俄国十月革命的号召者、决策者和直接领导者。

[结论形成]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项目

时间理论阐述理论指导的实践历史作用启示

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一战期间“一国胜利”理论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理论指导

二月革命一切政权归苏维埃七月事件为夺权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十月革命《国家与革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平过渡论 实施新经济政策巩固了政权,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打下了基础

晚年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等 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深入思考

探究点二 列宁的贡献与评价 

[史料探究]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办法上来。”

——《苏联兴亡史》

(1)据材料一回答,“冲击的办法”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列宁说它“已经失败了”?

[答案] “冲击的办法”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材料二 必须后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

(2)据材料二回答,苏联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

[答案] 特点: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调节和恢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

[答案] 启示: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的调节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结论形成]

列宁的贡献与评价

1.贡献

(1)革命方面

①列宁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创建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革命路线。

②领导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③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新生政权。

(2)建设方面

①十月革命后,列宁及时调整政策,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②列宁晚年在身体条件很差的情况下,仍然对国家工业化、民族问题、政权和政党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2.评价

(1)伟大的思想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多国胜利论”的基础上,结合俄国实际,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创立列宁主义。

(2)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历史新纪元;巩固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马克思曾说过:“俄国人民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马克思这句话的本意是()

A.俄国是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国家

B.俄国人民受封建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

C.封建农奴制残余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俄国工人阶级肩负反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任务

解析:选B 要结合历史条件来分析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从十月革命的过程来分析十月革命的特点。“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指俄国人民受到资本主义的压迫,“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是指俄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主义残余,人民深受其害。

2.1900年底,列宁等在国外创办了一份在工人中有重大影响的报纸,在报头下印有一位俄国革命家的著名诗句:“行看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这份报纸是()

A.《新莱茵报》 B.《火星报》

C.《真理报》D.《曙光》

解析:选B 时间是1900年,关键信息是“行看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依据含义得出答案为B。

3.有人说:“布尔什维克党的产生,标志着与西欧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现。”这种“新型”是指()

A.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

B.以暴力革命为斗争手段

C.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

D.以列宁为首的坚强领导

解析:选A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明确提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纲领,从而与西欧社会民主党区别开来。

4.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表现之一是()

A.探索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C.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

D.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的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B、C两项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就已明确提出,D项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均未提出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A项正确,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在经济不很发达的俄国发动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5.对于列宁的逝世,孙中山有过这样的评价:“你建立了一个新国家。你向我们指出了共同斗争的道路,你将作为一个伟大的人物,永远活在被压迫民族的心里。”从中国面临的现实出发,孙中山充分肯定列宁()

A.取得反帝斗争胜利,建立民族独立国家

B.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D.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解析:选A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被压迫民族”,故A项最符合题意。

6.在1922年3月的“十一大”上,列宁把对新经济政策的强调重点放到了从政治上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方面,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其实质含义是()

A.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

B.新经济政策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重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以阶级斗争作为经济抗争的手段

解析:选B 从“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带动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7题14分,第8题12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在晚年概括总结十月革命时,说:“遇到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时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挺身起来斗争”,“这种斗争至少会使他们有一些机会为进一步发展文明争得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基本条件”。

——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二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

“你们说,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你们在哪些书本上读到过,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

——列宁《论我国革命》(1923年)

(1)结合材料一、二,概述晚年列宁对十月革命的基本认识。(4分)

(2)1905年革命失败之后,为了达到“驱逐地主,驱逐资本家”“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的目标,列宁在理论和实践上付出了哪些努力?(7分)

(3)谈谈你对列宁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理解。(3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可以从材料中概括提取。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即可。第(3)问要注意题干的指向,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1)十月革命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客观经济前提尚不成熟的特殊情况下,面临现代化严重受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推进文明进一步发展而进行的一次尝试。

(2)建立独立的布尔什维克党党组织,公开出版《真理报》;撰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在《四月提纲》中明确提出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和策略;“七月流血事件”后,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深刻论证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1917年11月,列宁直接领导和指挥了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列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国情的结合,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际做出判断。”

材料二 列宁明白这个新生的国家面临的是一个严重的考验,必须尽快拿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他说:“余粮征集制已经不能继续运行下去了。这种政策早就应当改变了。在这方面我们目前也许正处于我们建设的最困难时期。”

材料三 ……于是有人大骂列宁是在向资本主义过渡,一位俄共元老甚至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材料四 1921年10月28日,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在苏联外交部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权。同时,在列宁支持下,哈默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

材料五 ……1922年11月20日,列宁在莫斯科苏维埃全会上说:“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遥远的将来,或什么抽象的幻影,……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以上材料均引自《大国崛起俄罗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新生的苏俄政权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面临着哪些主要问题?(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四概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2分)

(3)根据材料五指出列宁对新经济政策所持的基本看法。(2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史实。第(1)问结合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归纳出面临的问题。第(2)问联系必修2的内容概括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第(3)问根据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加以理解。

答案:(1)社会主义建设缺乏任何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外战争使俄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党内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存在严重分歧,一些人对新经济政策持怀疑和反对态度。

(2)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采取租让制,国家把无力经营或不擅长经营的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

(3)新经济政策是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