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知识梳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对外关系与祖国统一复习教案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1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知识梳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对外关系与祖国统一复习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知识梳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对外关系与祖国统一复习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专题八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对外关系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4.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8.“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背景:国民党政权被推翻后。

2.准备:召开

(1)通过《》,规定了新中国的及各个方面的_和。

(2)选举产生了。

3.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考点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建立:通过宪法,以的形式正式确立。

2.地位:是我国的。

3.意义:为建设奠定了基础,是中国的重要标志。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1949年召开,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

2.发展: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的方针。

3.职能:

(1)建国初期,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2)一届人大后,作为,发挥的作用。

(3)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建立:1949年《》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

2.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是我国的。

3.作用

(1)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并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2)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3)调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考点三、“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原因

(1)毛泽东对的错误认识。

(2)、等人别有用心的利用。

2.表现

(1)泛滥,严重践踏人权。

(2)从中央到地方出现,武斗频发。

(3)、遭到严重破坏。

考点四、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

1.民主制度的建设

(1)积极加强,完善了。

(2)1982年,中共提出“”的方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3)1984年全国人大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4)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2.法律制度的健全

(1)加紧全面立法工作.颁布,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2)1999年3月.“”方略被写入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考点五、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奠基时期

1.基本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原因

①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

②以美国为首的实行的政策。

(2)表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目的:处理与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2)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内容:互相、互不、互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影响: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重大外交活动

(1)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外交最突出的成就。

(2)1954年参加,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步入世界舞台。

(3)1955年,参加,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

考点六、70年代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拓展时期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①新中国积极发展外交,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美国衰落,第三世界壮大。

(2)标志:年第26届联大,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影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①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激烈,美国处于。

②20世纪70年代恶化。

(2)过程

①1971年“乒乓外交”打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大门。

②1972年,,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③1978年,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④1979年,中美。

3.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

①中美关系缓和的直接促进。

②日本首相的积极推动。

(2)标志: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建交联合声明》。

考点七、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创新时期

1.政策调整:以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为外交政策的目标。

2.重大活动

(1)在联合国中: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

①积极参加组织的活动。

②推动成立“”。

考点八、一国两制

1.理论

(1)提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含义。

(2)内容:在的前提下,大陆实行,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

(3)意义: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统一大业的。

2.实践

(1)香港回归

①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的增强。

②过程: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

③意义:洗雪了百年国耻,为祖国的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恢复行使主权。

(3)两岸关系

①在“”的方针下,党和政府促进了两岸的和缓与交流。

②2000年以来,台湾政局变化,中国共产党坚决,捍卫。

1.(2010年5月福州市高三质检19题)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准确的是

A.此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取代了政协制度

B.5个民族自治区各族人民开始选举人大代表

C.共同纲领为此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方针

D.它说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2.(2010年5月江苏省南通市三模11题)1990年,海峡两岸分别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这表明两岸

A.达成了“一个中国”的共识B.政府间形成了直接对话机制

C.直接“三通”的局面终于形成D.关系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3.1979年10月,邓小平曾说:“对于我们党来说,更加需要听取来自各个方面包括民主党派的不同意见,需要接受各个方面的批评和监督,以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克服缺点,减少错误”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时期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B.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

C.我国的多党合作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D.这可以调动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辟群策群力、共建国家的新局面

4.

2005年4月~7月,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访问大陆,三位均表示赞同“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这表明

①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国人民的心愿②“一个中国”原则符合两岸人民的最高利益

③“台独”缺乏理论依据和政治基础④国、亲、新三党访问大陆为两岸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平等对话树立了典范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④D、②③

5.2009年,胡锦涛主席对非洲国家进行“友好合作之旅”的访问,这充分体现我国()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D.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

6.阅读下列材料: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1届高三一轮复习阶段综合检测21)党的十七大把民主政治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次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新命题。阅读有关民主的材料:

材料一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

——《尚书》

材料二 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材料:

雅典

人口

总数雅典

公民

总数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表

式程

序罪

员审

员产

约40

万约4.2

万6

0501抽

签举

手一

制慢

材料三 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

材料四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西方民主的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自洋务运动失败后,出现了开设议院的各种方案和对民权、自由观念的宣传,如康有为以“几何原理”的形式肯定人人生而平等,严复提出西方因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而强盛,中国民主启蒙由此发端。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五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材料六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民主”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存在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西方国家强调对权力的制衡与我国古代对官吏的制约有什么本质差异?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5)根据材料六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

(6)古今中外不同民主发展模式给你有何启示?

1、新中国的成立: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准备、概况及意义。体会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掌握1954年宪法制定的目的、基本内容及意义,认识1954年宪法的特点。

2.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影响和曲折发展过程。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结合政治所学,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异同;掌握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指导思想、主要形式及意义,理清多党合作的曲折与发展、完善的线索,注意比较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与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关系之间的异同,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和民主党派的参政党的地位的理解;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地位、内容、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设和作用。理解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的不同。

3、应该掌握新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方针和基本原则;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掌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多角度分析恢复的原因;掌握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原因、表现和历史意义;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发展的史实和影响以及中国为促进世界发展而采取的措施。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认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政治经济地位提高的前提,同时高明的外交手段、正确的外交策略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同时认识到现代中国致力于促进和平与发展是以坚持维护国家利益为前提的。

4、祖国统一和一国两制: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形成过程;掌握港澳问题解决的基本史实;概括海峡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认识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两岸和平、发展、交流是中华民族的心愿。

1、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主要取得了那些成就?

2、文革时期,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表现有哪些?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有哪些?

4、建国初期,我国为何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6、七十年代,中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其中外交实现突破的关键是什么?

7、简述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香港、澳门回归的巨大影响是什么?

8、影响海峡两岸关系的有利与不利因素有哪些?

近来,南海风云变幻,主权争端升温。这引发了世界舆论对于中国周边外交的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请回答:

(1)中苏签约后,周恩来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怎样的外交原则?图1反映了我国针对两大阵营的尖锐对峙,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采取了哪一个外交方针?

(2)图2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的友好关系。两国一致同意以什么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它是谁首先提出的?

(3)图3反映了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历史,这次会议是哪一年召开的?为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周恩来提出了怎样的方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图4中,“把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周恩来握手的美国总统是谁?两人握手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5)图5表明一个互信互利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诞生了,这成为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这个组织名称叫什么?性质如何?

1.(2011年江苏高考9题)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2010高考广东文综18题)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是

邮件种类计费单位(每10克)邮资(元)

航空亚洲各国0.32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0.48

西欧各国(捷克转)0.48

西欧各国(香港转)0.80

其他各洲0.80

A.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3.(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8题)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他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睦邻友好B.战略结盟C.另起炉灶D.求同存异

4、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文件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A.图1政府的构成运用了“制约与平衡”原则

B.图2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C.图3的颁布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D.三部法律在实践中实现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5、(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9题)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6、(2011年江苏高考10题)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7、我国现在正在全力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倡科学发展观,古人也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新中国建立初期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④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

8.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9.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①中国赴海地维和部队②朝核六方会谈③上海合作组织④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①④

10.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区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地,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主的集中制。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体现②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③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④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和民族团结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1、(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38题)(37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图15、图16、图17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图15“没有开化得中国人”图16“我们应该在中国做什么”图17“中国就要崩溃了”

材料四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

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个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已经当时的国家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11分)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6分)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12分)

1.(2010年5月北京市朝阳区二模19题)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依据是()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多党合作制就好比一支交响乐队,各民主党派都是演奏师。大家公认:谱曲的就是共产党,并且是吸收了交响乐队各位乐师的意见才把乐章谱好的。”这段话表明了()

①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亲密的友党关系

②在多党合作制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③各民主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政治纲领虽然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政治基础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3.据华商报消息,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最近因一枚由本村村民发明刻制的“公章”而闻名全国。他们将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印章分为五瓣,(见右图)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可将其合并起来盖章,盖了章的发票方可入账报销。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有

①做好农村民主理财,是保证村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基础性工作

②此现象体现了分权制衡理念

③五合章”能成功使用是民主理财小组认真负责行使自身监督权力的结果

④“五合章”现象违背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从该评价中我们吸取的主要经验教训是()

A.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B必须紧密联系和依靠群众

C.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

5.(徐州市2011届高三阶段性检测15)对下列几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信息概述最准确的是()

A.中国积极加强与第三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B.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正逐步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新型区域合

6.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7.(2010年3月南京市二模9题)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联邦制都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②民族聚居区都是要实行民族自治的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历史决定的④周恩来讲话是要实行区域自治政策的

A.①③B.①②④C.②④D.③

8.(2010年辽宁省大连市二模32题)麦迪逊说“在民主政体下,人民会集合在一起,亲自管理政府;在共和政体下,他们通过代表和代理人组织和管理政府。”现代中国通过下列哪些举措实现了“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结合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一国两制”③基层民主选举制度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①②③④

9.(2011年海南高考25题)《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0.(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23题)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外交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关系到国际经济协调、世界和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外交政策和行为。经济发展了才使国家的政治安全得以维护,而一国的经济外交,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周永生《经济外交》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政治影响力扩大和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我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和互动明显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也步入一个新阶段。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注重经济外交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在变革中,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有所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大,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抱有强烈愿望。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发展潜力巨大,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与我发展经贸合作的要求十分迫切。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与发展中国家没有根本利害冲突。

——人民日报社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大有可为》(2004年9月3日)

材料三1998年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利增加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新的国内外形势要求政府对“走出去”战略的目标、内涵予以明确构筑,赋予新内涵,并出台新的支持性政策措施,以便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为我国谋求更大的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

——邢厚媛《国际商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经济外交的基本特征。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分析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外交的有利因素。

(3)21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外交上实行“走出去”战略。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专题八参考答案

1.C2.D3.C4.A5.A

6.(1)“民主”指君主,最高统治者。

(2)民主范围狭窄、参政方式原始、国家权力滥用。

(3)我国古代政治体制,如三省六部制,最终受制于皇权,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西方的三权分立受制于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

(4)具体方式: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

(5)特点:扩大了基层民主、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标志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或是中国法制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6)民主具有阶级性;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1)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方针:“一边倒”。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

(3)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或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4)尼克松。中美关系正常化(或缓和)。

(5)上海合作组织。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

1.C2.D3.D4.D5.D6.D7.C8.B9.D10.A

11.答案:

(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

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4)表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

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1.A2.C3B4.C5.C 6.C7.D8.A9.A10.C

11、.(1)经济外交活动为本国利益服务。

(2)变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经济呈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有利因素:中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增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展中国家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及与我国发展经贸合作的要求十分迫切;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没有根本利害冲突。

(3)举措: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活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扩展阅读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第二讲祖国的统一大业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1)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香港、澳门的回归及其意义

(3)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解析:“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是高考的相对热点;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是高考的相对冷点。

掌握“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过程、含义、意义、实践;

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经过和意义;(结合香港、澳门行政长官的任命)

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大事:1949——1979——80年代——1992——1995——2002——2005)(结合时事热点)

认识“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台湾可保留军队

(2)最初提出:针对台湾问题;

(3)确立:1982年宪法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香港的回归

原因: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实力大增,国际地位提升;“一国两制”成为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指导思想;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

时间: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意义: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可以实践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澳门的回归

过程: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正式行使对澳门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意义:中国统一历程中的重要一步,科学的“一国两制”理论的又一成功实践,为中葡交往搭建了安全和谐的桥梁,也为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

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①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停火;并且倡导“三通”。

②80年代以来,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增加

③1992年在“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上达成共识

④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文件

⑤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4.目前阻碍台湾统一的障碍因素

(1)“台独”势力

(2)国际反华势力

1.“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具有丰富的内容,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港、澳、台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3)政策长期不变。即长期保持这些地区现行制度。

(4)保证港、澳、台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2.“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关系

(1)两者的关系: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2)两者的区别:①设立的区域不同:特别行政区是在港、澳、台设立的,而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的。②自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③社会制度不同:特别行政区坚持资本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④解决的问题不同:特别行政区是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设立的。

3.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历史根据:①公元230年,三国时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率水军到达台湾;②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前往台湾;③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岛,从此,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④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683年清政府进军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⑤1885年,清政府正式将台湾建为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2)法律依据:在法律意义上,中国对台湾拥有不容争辩的主权,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国内法来讲: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反分裂国家法》规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决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从国际法来看:①《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北三省、台湾、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②《波茨坦公告》进一步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③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④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证明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⑤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组成部分。

4.朝鲜半岛的统一与中国海峡两岸统一之比较

共同点:都是同一民族内部的统一与团结;都属于不同社会制度的统一;都将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产生巨大影响;统一都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不同点:朝鲜统一属于两个国家之间的统一,中国则不同,因为台湾始终是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不是独立国家;朝鲜的分裂主要是由外国干涉所致,而中国海峡两岸的分离主要是内战所致;朝韩谈判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对等谈判,而中国的统一则是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进行平等协商,是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和平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

1.(07年江苏历史)15.台湾诗人于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D

20世纪80年代,为了实现国家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后写入了198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2.(09年上海历史)“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我现在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考查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属于知识目标考查,难度较低。

D

1997年7月1日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结束了英国的殖民占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

一、易错知识点

1.“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2.“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

3.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二、方法点拨

第一,两岸关系和“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仍是命题的热点和难点。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创新,可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对于“一国两制”的学习可从“理论的提出”和“实践的检验”两个角度来归纳。台湾统一的进程要注意从积极方面分析两岸关系的发展,同时不能忽视阻碍两岸统一的两大因素。

第二,可联系德国分裂和统一的问题以及朝鲜的分裂问题。

第三,在复习时注意两岸交流的扩大,“三通”的实现,祭祖,宗法制等知识点。

一、选择题

1.(09.1镇江市第三次调研卷)2008年11月,大陆的陈云林和台湾的江丙坤分别代表两岸签署协议,促进了两岸大三通时代的到来。其中江丙坤所代表的民间团体是

A、海峡交流基金会B、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D、和平理事会

2.(2009年高三年级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河东卷)自连战访问大陆“破冰之旅”后。两岸关系发展迅猛。2008年终于“梦园两岸三通”。此前党和政府为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提出的基本方针()

①和平统一②一国两制③九二共识④一个中国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③④

3.(09.1盐城一调)、2008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全面启动,两岸“三通”时代随之到来。大陆提出三通建议开始于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B.叶剑英关于台湾问题的谈话

C.“九二”共识的达成D.“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4.(09.3南京市一调)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认为:“辜汪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C.“辜汪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D.“辜汪会谈”推动了《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5.(2008-2009学年度山东省青岛市第一学期高三期中练习)

中新网台北2008年11月4日电: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今日上午九时许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第二次“陈江会谈”。这将成为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海峡两岸由敌对隔绝向频繁交流转变的原因有()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

②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缓和的政策措施

③台湾当局被迫逐渐放松对两岸“三通”的限制

④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和努力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③

6.下面交接仪式反映了祖国统一大业史上的光辉瞬间,这些是哪一伟大构想的成功运用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爱国统一战线

C.和平与发展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6年6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报告中发表了对台湾问题的看法。)我国政府曾再三强调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平的方式,毫无疑问,如果台湾能够和平解放,那么,对于我们的国家,对于我们的全体中国人民,对于亚洲和世界和平,都将是最为有利的。

材料二(1956年7月,周恩来接见原国民党中央社记者曹聚仁时,曹问:你关于和平解放的谈话社会究竟有多少实际价值?周恩来回答说):和平解放的实际价值和票面价值完全相符。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战的胜利。这都是。为什么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台湾是内政问题,爱国一家,为什么不可以合作建设呢?我们对台湾,绝不是招降,而是要彼此商议,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是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的。

材料三1957年,蒋介石委派宋宜山赴大陆与周恩来等商谈,周恩来等人向宋宜山转达以下几点)(一)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二)台湾为中国政府统辖的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三)台湾地区的政务仍归蒋介石领导,中共不派人前往干预,而国民党可以派人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务的领导。(四)美国军事力量撤离台湾海峡,不容许外国人干预中国内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周恩来对台思想的要点。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周恩来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共同思想。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中共当时对台主张坚持的原则,谈谈你的认识。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2年8月,美国《太平洋关系》一书报出战后要对台湾执行“国际共管”,同年11月3日,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宣布:“中国应收回东北、台湾及琉球。”立法院长孙科指出:“台湾为中国重要失地之一,若不能恢复,绝不能承认国际公约的公平与合理。”1943年,中、英、美在《开罗宣言》中宣布:“……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材料二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摘自《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三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摘自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四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国处于今日恶劣的环境之中,不得不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摘自《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五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六“中国有香港问题,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以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59页

材料七中国主权和领土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

——1995年1月30日江**《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

材料八(新华网北京2005年3月4日电)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动摇。第四,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请回答:

(1)在对待台湾的问题上,材料一包含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根据你的理解对材料所示信息作一简要评价。

(2)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3)依据材料四和材料二指出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4)材料五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5)港澳问题和台湾都是历史的遗留问题,但两者又有一定的区别。请指出这两个问题的主要不同之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国家统一做了哪些不懈的努力?

(6)从六、七、八三则材料可以看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届领导人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都坚持哪个立场?

(7)请你畅想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景。

参考答案

1-6:ABACAD

7.(1)强调祖国的统一;提出解放台湾的两种方式;认为和平解放最好,对中国和世界均大为有益。(2)以祖国统一大业为首要任务;表达了和平解放的真诚愿望;强调和平解放的意义。(3)原则:坚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坚持解决台湾问题应造反有利于民族、人民和世界和平的原则。认识:中共始终坚持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以统一为目标是符合中华民族利益的;中共在两岸对峙时期采取积极与对方接触及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有利于两岸人民及世界的和平;周恩来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后来成为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源泉。

8.(1)美国企图对台实行“国际共管”;国民政府要求无条件恢复对台主权;国民政府在光复台湾的问题上态度鲜明,立场坚决,为维护中国领土的完整做出了贡献;以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条约性文件确定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明确了日本侵占台湾的非法性,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2)蒋介石坚持反共反人民,准备反攻大陆;周恩来主张和平协商,和平统一。双方代表的阶级利益、根本立场不同。(3)由反攻大陆到竭力保台。(4)关键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一国两制”。不同;港澳台问题是殖民侵略带来的问题,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港澳台涉及到国家的主权问题,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努力;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等。(6)一个中国。(7)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名义和形式的“台独”及外国干涉;把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努力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捍卫民族尊严和领土统一;坚信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完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等等。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知识梳理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知识梳理复习教案

专题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点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

1.背景

(1)195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2)1953年,规定了实现和进行的任务。

2.成就

(1),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二)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确定了党的任务是从。

2.“左”倾错误

(1)1958年的,忽视了。

(2)1958年的,使国民经济和遭到严重破坏。

(3)1958年的,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

3.经济调整

(1)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的方针。

(2)1962年底,开始好转。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时间:十年。、

2.原因:发展到顶峰。

3.表现: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考点二、对内改革

(一)决策调整

1.会议:1978年。

2.内容:,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概况:等省率先实行以为特征的,然后在全国推行。

3.意义:使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和的发展。

(三)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概况

(1)中心环节是,且目标是要建立。

(2)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

2.意义:增强了企业的,有利于稳定和健康发展。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提出目标:1992年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2.写进宪法: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宪法。

3.理论发展:1997年指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为主体、

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考点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确定方针:1978年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开放过程

(1)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五个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和、长江三角洲、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92年,开发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实施,开拓国际市场。

(6)2001年中国加入,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7)2004年,的开发建设引起世人关注。

3.意义

(1)适应了的趋势。

(2)推动了的发展。

1.针对下列情况,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人均产量中国(1952年产量)美国(1950年产量)印度(1950年产量)

钢产量2.37公斤538.3公斤4公斤

发电量2.76千瓦时2949千瓦时10.9千瓦时

A、没收官僚资本B、土地改革

C、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D、掀起“大跃进”运动

2.右图为一幅漫画,这幅漫画约绘于

A.经济恢复时期B.三大改造时期

C.全面建设时期D.十年文革期间

3.右图是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严宏昌等18户农民按有红手印的包干合同。这份文书已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你认为它被收藏的历史原因应是:

①它标志着我国政府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②体现了农民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③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④它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早期的可贵尝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1983年12月1日起我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由此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便成了历史文物,这说明: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③中国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

5.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的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新时期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主要有()

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落后②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客观要求

③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④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1952年1956年1957年

工业总产值343.3703.6783.9

农业总产值483.9582.9604.0

工农业总产值827.21286.51387.9

*注:1952年工业比1949年增加187%农业增加50%。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材料三读下表

1978年2000年

城市数量193个663个

小城镇2173个20312个

市镇总人口1.7亿4.56亿

城市化水平17.9%36.1%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21世纪以来,该现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为此政府提出了怎样的发展战略?

1.应把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方针和意义影响;把握中共八大的背景、内容与意义影响;把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大二次全会总路线的实质与危害、八字方针的调整与结果。简单了解“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的概况。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应把握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过程、实质与影响;知道城市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应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过程。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1.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

1.三大改造的目的、具体过程、意义是什么?

3.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失误?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4.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农村和城市进行了哪些改革?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5.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怎样建立的?有什么作用?

6.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有何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1月)》

(1)我国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是怎样实现的?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果如何?

材料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几年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也已进行了许多试验和探索,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和重要经验,使经济生活开始出现了多年未有的活跃局面。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20日)

(2)在城市我国从哪些方面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材料三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

——《春天的故事》

(3)“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的“圈”是指什么?“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中的“诗篇”又是指什么?该诗篇的主题是什么?

材料四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新年贺词中指出:“二○一○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

(4)你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1.(2010山东高考)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年相对应的是

来源

2.(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9题)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右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A.上海工业化一瞥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D.上海,红色的摇篮

3.(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20题)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4.(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3题)图5是1980年12月

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

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5.(2010上海高考)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

6.(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19题)图示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7(2010四川高考)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11.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8(2010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模拟)有人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主要依据应该是

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重大突破

C.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形成

9.《中国的新面貌》: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拿着可口可乐,面带微笑。照片配文是“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该照片在这里体现了()

①中国正在对外开放②假冒伪劣迫使国人购买外国货

③经济全球化的迹象④美国对中国的开放持赞赏态度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0.(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3题)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11.(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39题)(27分)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6分)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8分)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3分)

1.如右图,2009年国庆节16名战斗机女飞行员驾驶着新一代国产飞机参加了阅兵式,令人眼前一亮。中国空军力量快速发展所依赖的国内工业基础主要应归功于

A、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B、“大跃进”运动

C、新中国的“三大改造”D、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7题)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

3.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都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原理的运用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4.北京大学教授、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东在《中国共产党怎样破解了历史与现实难题》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8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代、黄金时代。”两个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的共同因素是()

①正确路线的指导②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③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吸收和运用④民主政治的发展调动了人民生产建设的积极性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期间,一首来自辽宁省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四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张鸿雁代表从家乡带来的民谣在代表们中间广泛流传开来:“千年等一回,种田不纳税。走进新农村,就有新感受。吃穿不再愁,网络处处有,盖起安居楼。骑着摩托到田头,带着手机去放牛。政通人和乐悠悠。”民谣透露出的历史信息有()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我国已经完全实现了小康社会

③减免农业税、建设新农村安居工程体现了党的惠民、富民政策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④现代科技已经走进人们生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⑤中国综合国力日渐增强,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A.①②③④⑤吗B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①③④

6.(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9题)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全体手工业

开始年41.53.2430.720.6

结束年54.517.127.20.041.2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A.19461949B.19521956C.19661976D.19781982

7.1988年底,山东临沂九曲乡农民禇延泽承包的72亩田喜获丰收,被授予“全国售粮大户”的荣誉称号,他高高兴兴地贴出一副春联:“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横批是“展翅高飞”。这幅对联本质上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农业合作化运动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

8.(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9题)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9.(2011年江苏高考11题)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

10.(2011年海南高考24题)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2分)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2分)

材料二“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1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3分)

材料三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

(3)列举“市场经济”这一口号提出过程中的主要事件。(2分)为“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做出了哪些努力?(2分)

材料四历史学习和研究要求学生具有史证意识。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4)对于上述漫画所报道的内容,有人认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意识,有人则持相反意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可选择任意一种观点,4分)

(临朐二中崔玉玺)

专题九参考答案

1、C2、C3、D4、B5、D

6、(1)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工业化的程度在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

原因:重视经济调整,采取措施,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并制定了“一五”计划;一化三改的进行;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政策。

(2)我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连年攀升。

原因: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推动。

(3)城镇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战略: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1)1953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初,农村很快掀起大办农业社的热潮,到1955年底,农业基本实现合作化。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结果:全国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真正开始了历史性变革;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

(2)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3)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南方谈话;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

1、C 2、C 3、D 4、C 5、C 6、A 7、C 8、C 9、B 10、A

11、(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2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2分)中国内忧外患。(2分)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2分)“一边倒”,学习苏联;(2分)底子薄。(2分)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2分)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分)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分)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2分)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

(4)本问总分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1、D 2、A3、C 4、D 5、D 6、B7、B 8、B 9、A10、A

11、(1)指导思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2分)失误: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

(2)影响:全国农村经济大发展;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分。答出其他要点,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3)事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2分)

努力:对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加入了WTO。(2分)

(4)第一种:当时实行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和计划模式,所有媒体的宣传口径是高度统一的,所以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

第二种:孤证不立,一份地方报刊反映的某一行为不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也具有这种特征。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梳理复习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考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梳理复习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考点一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1、商朝:主要政治制度是______和______制度;神权和______紧密结合。

2、西周:

(1)分封制①分封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瓦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宗法制

①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内容:核心内容是_______;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大小宗关系具有_______性;大小宗既是家族_______关系.又是________隶属关系。

③特点:_________是核心;族权与____、财权的结合;以____关系为纽带来维护政治关系。

④影响: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保障各级贵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成为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巩固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体现,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依存。

(3)礼乐制度

周礼是表示_______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它是维护_____________的工具。

3、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________相结合;(2)族权与________相结合;(3)以___________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5)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背景

(1)经济:——————————————————————————————。

(2)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强有力的集权体制以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和国家统一。

(3)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践:商鞅变法在地方建立县制,强化国君对国家的控制,为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5)客观:秦的统一和强盛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客观条件。

2、内容

(1)皇帝制度:特征:①_________至上,大权独揽;②“______________”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_________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____________执掌律令、图籍,兼监察百官;__________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中央各级官员由皇帝任命并互相________,相互_______,保证皇权至高无上。

(3)地方:推行____________制,地方长官由__________任免,绝对服从中央。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

(4)颁布___________、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___________的制度。

3、影响

(1)积极: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____________,奠定了中国古代________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国家统一的巩固、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2)消极:①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秦朝短暂而亡。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考点三、汉到元、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写出下列朝代的措施及影响)

汉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规律总结:

2、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要求同上)

汉朝:

宋朝:

元朝:行省制

规律总结:

3、选官制度的演变

⑴战国时期用________代替西周以来的____________制度,秦和汉初基本沿袭。

⑵汉武帝时实行______和_______。

⑶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实行______________。

⑷科举制于____朝创立,到____朝日臻完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制度。其积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明清时期,科举制日益僵化,采取_________的方式,成为强化君主专制和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4、监察与谏议制度

写出下列各朝代具有监察、谏议职能的机构或官职。

秦朝:汉朝:隋唐:

宋朝:明清:

1.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副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再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A.郡县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内外服制

2.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王位世袭制

3.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朝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制国家

C.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D.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4.(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召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的意图是

A.施恩与诸侯子弟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5.(10年江苏卷)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6.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曾出现过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材料中的“任何人”指什么?根据材料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2)下图中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该政治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二

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摘自《美国的历程》上册

(3)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确立共和制的?

材料四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N.佩弗《远东》

(4)材料四中的“仿制品”指什么?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1.把握一条基本线索: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从以王位世袭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为特点的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到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贯穿于专题知识的始终。

2.掌握重要概念的比较:如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隋唐与明科举制的比较、唐朝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制衡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比较等

3.要抓住两对基本矛盾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属于中央集权制度范畴,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属于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表现。上述矛盾典型地体现在秦汉、唐朝、北宋、元朝、明朝时期

1.请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两个制度的不同

分封制郡县制

实行条件

建立基础

传承制度

官吏权力

与中央的关系

历史作用

2.历代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割据,加强地方管理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3.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之区别

明朝内阁西方内阁

性质非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

官吏任免由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最大党组织内阁;对议会负责。

实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产物。

4.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四“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为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就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请同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4)材料四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之间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2.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对官员服饰有明确的规定,据《明史舆服志》载“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

材料二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赵连赏《明清官员的补服》)

品序文官武官带饰

一仙鹤狮子玉

二锦鸡狮子花犀

三孔雀虎豹金钑花

四云雁虎豹带饰

五白鹇熊罴银钑花

六鹭鸶彪素银

七鸂鶒彪素银

八黄鹂犀牛乌角

九鹌鹑海马乌角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请回答:

(1)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该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君和臣、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1.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D.清朝设置军机处

2.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3.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B.汉、宋、明C.秦、元、清D.秦、唐、明

4.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5.(2011广东文综)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6.(2011广东文综)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7.(2011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8.(2011山东文综)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

9.(2011江苏文综)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10.(2011上海文综)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11.(10年上海历史卷)皇权与相权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问题:(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1.春秋战国时有一盟约内容如下:(1).不准把水患引向别国;(2).不准因别国有灾荒而不卖粮食;(3).不准更换太子;(4).不准以妾代妻;(5).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对以上盟约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不准把水患引向别国”的内涵符合我国的睦邻友好政策

B.“不准更换太子”有稳定当时的政治的考虑

C.盟约的内容典型地体现了男权社会的特征

D.在挽救当前经济危机中应该实行“不准因别国有灾荒而不卖粮食”

2.(10年安徽卷)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3.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

4.著名学者柏杨认为,“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其中“权威性的规范”指的是

A.三公九卿制度B.分封制度C.行省制度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5.(10年山东卷)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6.唐朝元和年间(806—820),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参知政事

7.(09年浙江卷)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8.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可看出明代的阁臣

A.位高权重B.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C.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D.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黯百家,独尊儒术B.文臣任知州,设通判

C.“制其钱谷,收其精兵”D.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10.下列诗句中反映古代选官制度的是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D.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11.(2011浙江文综)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临朐一中王慧萍)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参考答案

1----5CBBDC

6.(1)有限定的公民(除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外邦人以外的居民)。少数服从多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人为贤。

(2)中书省:草拟、颁布诏令;尚书省:执行命令;门下省:审核命令。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3)背景:人们反对君主制和贵族制;州政府软弱,不利于加强中央权力;世人认为美国不可能建立共和制。

(4)辛亥革命后,中国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而失败。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1.(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

(2)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缺乏人才。(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4)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军阀割据。(5)从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

2.(1)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度(或中央机构)、地方行郡县制度。法家思想。

(2)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物均为独享;文武官员的官服有别(文官饰物为飞禽,武官饰物为走兽);不同等级官员的官服有不同的规定。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3)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1----5DDDAD6----10CCCDC

11.(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1----5DCADC6----10BBBDA

11.(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8分)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9分)

(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9分)

2012届高考历史学业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复习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5.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制定: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2)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3)意义: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是新中国初期政府的施政纲领)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制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2)内容

①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性质、意义:

①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继续存在,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建立依据:

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为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

(2)确立:1949年的《共同纲领》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完善: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3)意义:

①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行了民族平等;

②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了解1982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1.1982年,通过了全国人大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较完整的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祖国统一大业

1.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

3.了解《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以及海基会和海协会的交流情况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目的:为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

(3)含义:“一国”指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两制”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体现了实事求是原则,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指导方针。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的回归

背景:a.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的发展

b.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回归: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2)澳门回归: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3)回归的意义

a.对港、澳: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b.对中国:标志着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

c.对世界: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为世界和平作出了新的贡献。

3.《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以及海基会和海协会交流情况

(1)《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首次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方针

(2)“九二共识”: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在香港达成坚持1992年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

(3)1993年汪辜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