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三历史《外交关系的突破》考点归纳

高中历史选修三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0

高三历史《外交关系的突破》考点归纳。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三历史《外交关系的突破》考点归纳》,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三历史《外交关系的突破》考点归纳

一、主干知识检测

1.“这是一个早就该取得的胜利,这是联合国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站起来高喊:“我们胜利了!中国万岁!”出现了联合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盛况,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划时代的胜利。这描绘的是

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联合国承认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为了保住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的席位,美国政府使出浑身解数:尼克松亲自向许多国家的首脑写信、开展“拉票外交”、和一百多个国家的代表谈话,并用“准备提供援助”或“准备撤销援助”进行利诱或威胁等。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还是得以恢复,其主要国际因素是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B.中日关系的改善

C.第三世界的兴起D.中国的国际威望大大提高

3.某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一外交成就对中国的意义时说其“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转折”,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一个时期象征”。该外交成就可能是

A.1949年中苏建交B.1979年中美建交

C.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970年1月的某天,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对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字眼很疑惑,基辛格听后笑着回答:“大使先生,难道你不认为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么?”导致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有此改变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B.中国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美苏争霸中,美国由攻势转为守势D.两大阵营间的矛盾相对缓和

5.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所做的一项报告中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为此,尼克松

A.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B.访问中国,改善中美关系

C.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从根本上促使日本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6.1972年,中美两国政府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它标志着

A.中美两国矛盾彻底解决B.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C.中美建立外交关系D.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7.基辛格,见证中美外交风云的“活化石”,在其著作《论中国》中指出中美之间的合作关系“对全球的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如果两国之间进入冷战状态,“将阻止太平洋两岸一代人的进步”。下列有利于中美两国共同发展的事件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朝鲜战争的爆发

C.美国向联合国大会提出“双重代表权案”D.1972年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8.1972年中日建交;2000年后小泉曾六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走入低谷;2006年10月安倍晋三来华访问;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与安倍晋三举行了会晤。以上事实说明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不可调和B.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C.对外政策因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变化D.日本与中国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9.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10.台湾当局在“邦交”史上经历了多次“断交”危机。第一次“断交”危机是在20世纪70年代,其“邦交国”迅速减少,加拿大、日本、美国等有影响力的国家先后与台湾“断交”。其历史背景是A.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B.台湾经济衰退,无力援助他国

C.台湾国际地位崛起冲击了西方国家的利益D.台湾当局接受了“一国两制”

11.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A.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B.中美关系的缓和

C.美国遏制与封锁中国政策的失败D.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12.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所产生的影响。材料主要说明当时中国

A.急于改善中美关系B.与美关系全面缓和

C.开始放弃“一边倒”方针D.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二、激情互学、合作探究:

《时代周刊》是美国的时事性周刊之一,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有以下内容:

(2)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美国对中国态度变化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10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三、精讲助学、点拨提高:

(2015年福建卷文综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解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四、实战固学、能力提升

1.(2016年上海高考单科卷历史28)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日建交

2.(辽宁省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20世纪50-60年代,中日民间外交取得丰富成果,在经贸上达成了许多重要的贸易协定和渔业协定,在文化交流上两国文艺界人士和团体互访频繁。这种现象说明

A.中日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B.中国放弃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C.日本放弃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D.中日有改善政治关系的民众基础

3.(四川省成都2017届高三6月热身考试)1972年中美两国签署的《联合公报》中,有一段对“一个中国”政策的经典表述:“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说明当时美国

A.就两国关切的问题作出让步B.支持中国政府“一国两制”构想

C.宣布与台湾断绝所有的联系D.向中国发出改善关系的信号

4.(江西省临川一中2017届5月模拟)基辛格曾回忆说,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是用一种故意显得很随便的方式来发表他的主要意见的。……他巧妙地把台湾问题放在一个次要的地位。”这说明当时

A.中美对台湾问题已达成共识B.中国传达了台湾问题的内政性

C.美国不再干涉中国统一台湾D.台湾问题地位仅次于中美关系

5.(天津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校模拟)据交通部统计,1971年前后来我国的外轮每年约有四千艘,其中,日轮约占1/3……1970年先后到达天津的外轮为827艘,日轮为355艘,外国海员27300人次,日本海员为9530人次。在这些日本海员中,绝大多数人对中日友好表示认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反映了战后中日两国不断交流往来的结果B.中美关系正常化对此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C.日本海员来航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开放政策D.日本海员成为沟通中日经济友好往来的桥梁

6.(2016届江苏高三下期第三次模拟)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主要表达的信息是()

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7.(2016届湖南省岳阳二模)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B.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C.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D.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8.(2016届天津南开中学第四次月考)“美国在26届联大上顽固地反对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注:指美国坚持主张分裂中国的‘双重代表权案’)。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这说明基辛格博士访华活动

A.客观上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促进了中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

C.与美国政府的战略需求相背离D.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二、激情互学、合作探究:

美国对中国态度变化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70年代,在美苏争霸的国际形势下,美国持反华态度。(2分)

第二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美关系缓和并建交,对华报道比较客观,主要是政治层面。(2分)

第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在世界的经济舞台上地位越来越重要。美国对关注中国经济发展。(2分)

第四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美国对中国的关注是多角度的。(2分)

总结:影响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变化因素的多元的,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2分)

三、精讲助学、点拨提高:

答案:(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四点即可)

(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

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重大改变: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日本:甲午战争及30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相关阅读

外交关系的突破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交关系的突破”,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外交关系的突破
一、教学目标:
1.内容标准:
(1)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简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及意义;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经过,分析其背景及影响,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探讨这一事件的历史与现实的意义;
(2)通过搜集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主要史实材料,结合当时的背景及今天的现状来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间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道理,进一步形成开放意识和国际理解意识,形成全球史观;明确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美、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外交关系的处理以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准绳。
(2)通过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及中美建交的曲折历程,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及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2.难点:
(1)中美关系解冻、中国重返联合国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之间的关系;
(2)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报告》发表、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在中美现代外交史上的地位。
三、教材分析:
《外交关系的突破》一节主要围绕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展开。其中,中国能够重返联合国的原因及其影响、中美关系解冻的过程、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背景、概况及影响在教材中均有表述。学生需分析中美关系解冻的背景及影响、中美关系解冻和中国重返联合国对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授课节数:1节
四、学情分析:
1.学生在上节中已学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及其影响,知识准备状态较好;
2.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
3.学生善于预习,对乔冠华的开怀大笑、乒乓外交、美日对台关系感兴趣,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五、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教学、探究式教学、问题引领教学、图表法等。
六、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观察法、联系与归纳的方法、图表记忆法、理解记忆法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利用课件“联合国大厦”,设问:你知道图中这幢建筑是哪个国际组织的大厦吗?中国是什么时候加入这个组织的?(学生思考回答)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一个子目“中国重返联合国”。
2.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探究一]为什么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恢复”而不用其他如“加入”之类的说法?当时恢复合法席位面临的最大障碍来自哪个国家?针对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的你,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能够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道路平坦吗?(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播放多媒体课件联合国的成立及新政权直接获得旧政权席位规则、中国在联合国支持率上升图表、中国原子弹和氢弹试验成功,体会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内在因素和必然性,板书原因。)
材料一:中国人到联合过来,就好像他们是月球或火星上来的——是素不相识或神话般的人物。
材料二:毛泽东风趣地说:“是黑人兄弟把中国抬进来的。”
材料三:1971年,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即同意北京和台北都拥有联合国席位。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周恩来向当时秘密访华的基辛格博士表示:中国不在联合国已经很久,中国可以再等一段时间,但是中国绝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的安排。
(2)请同学们自主学习,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学生板书,学生点评)
(3)[探究二]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说明了什么?有何影响?(播放课件乔冠华在26届联大开怀大笑的一幕,板书影响。)
材料一:西方媒体称乔冠华之笑“极富感染力”、“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材料二:联合国没有中国的参加就没有代表性,解决不了世界上任何重大的问题;……中国的参加使联合国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国……
——1971年致中国代表团的欢迎词
材料三:在联合国这样一个普遍性最为广泛的国际性组织里,中国代表团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那当然是对我们的国家、对中国革命的肯定。我们代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当然觉得很荣幸、很骄傲,但我们更多地想到的是这一时刻的重大意义。美国操纵联合国搞强权政治,围墙中国围堵了20年,到这个时候彻底失败了。中国的地位获得极大的提高,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影响也更大,分量更重了。国际形势从这个时候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71年乔冠华团长在联大上的讲话
3.中美关系解冻
(1)[探究三]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出现重大突破的关键性环节是什么?是不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成为对外关系出现重大突破的关键一环?
(2)[探究四]中美关系为什么能够逐步缓和?(播放尼克松访华课件,板书)
材料一:1967年,尼克松在美国《外交》杂志上撰文:“从长远观点来看,我们实在不能让中国永远呆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不能让7亿有可能成为最能干的人在孤立和愤怒状态下生活”。1968年8月,尼克松再次声称,不管谁是今后四年或八年的总统,“到头来必须同一个超级大国的共产党的中国的领导人谈判。”他向记者发表谈话时又说,他“将会访问中国,如果肯发给我签证的话。我认为今后八年将看到同中国的对话”。1970年9月27日,已经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对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谈话时说:“如果我在去世之前,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要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这是他第一次以总统的身份公开表示愿意访华。
材料二:中美关系“解冻”当时正需要一个契机。毛泽东和周恩来得知庄则栋和美国队员交往的事后十分重视,当即拍板,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由此开始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材料三:1969年3月,苏军入侵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两国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冰点。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这一切使中国人感到苏联已经蜕变为一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比美国更富有侵略性。
(2)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中美现代外交演变一览表”:
时间标志性事件地位或意义
新中国成立
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孤立、封锁中国资本主义阵营
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
1971.3
1971.7
1972.2
1978.12
1979.1.1
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点评,教师总评。
(3)[探究五]]根据下列材料,分别指出这些材料指的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五与材料四相比,有何进步?结合教材102页“知识链接”,体会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美双方及世界形式有何影响?(板书影响)
材料一:周恩来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我们相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人民大多数的赞成和支持。”
材料二:尼克松在事后回忆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钟,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材料三:在掌声中,周恩来意味深长地对尼克松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3年没交往了啊!”事后,尼克松在华的七天被誉为是“改变世界的七天”,为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材料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从此,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材料五: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材料六: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4.中日邦交正常化
(说完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让我们看看中日关系的改善吧。
(1)[探究六]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的?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大肆屠杀、奴役中国人民,中国为何在20世纪70年代同意实现两国邦交正常化?日本为什么要抢在在美国之前同中国建交?说明了什么?
(2)[探究七]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了解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基本史实,思考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状态”?
(3)学生自主学习,把握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中日双方及世界格局的影响。
八、小结:
[探究八]中美关系的缓和成为20世纪70年代中外关系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性环节,并且推动了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请问,你是如何理解本节标题“外交关系的突破”的?通过此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何收获?
(教师口说)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学生回答),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请听下回分解,并请大伙们做好预习工作。
(接下来我们看看课堂练习。)
九、课堂练习:
1.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基辛格说:“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三世界国家的蓬勃兴起B.欧洲国家日益走向联合
C.美国霸权地位江河日下D.西欧、日本不再对美惟命是从
2.(2007天津文综,16)1971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以民促官B.国际推动C.官方交流D.以官带民
3.(2004全国文综Ⅲ,23)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其重要背景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B.中美已经建交
C.中苏关系正在得到改善D.“文化大革命”结束
4.解决以下问题:
(1)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三大成果是什么?有何内在联系?
(2)以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史实,分析中美间“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3)影响中美、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共同障碍是什么?应怎样扫除障碍,保障中美、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十、课外练习:
1.书面作业:列举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中国外交所取得重大成就。
2.[探究九]请大家搜集有关材料,探讨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哪方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能否说中美关系的解冻是中国现代外交的转折点?

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


外交关系的突破

一、教学目标:

1.内容标准:

(1)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简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及意义;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经过,分析其背景及影响,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探讨这一事件的历史与现实的意义;

(2)通过搜集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主要史实材料,结合当时的背景及今天的现状来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间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道理,进一步形成开放意识和国际理解意识,形成全球史观;明确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美、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外交关系的处理以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准绳。

(2)通过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及中美建交的曲折历程,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及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2.难点:

(1)中美关系解冻、中国重返联合国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之间的关系;

(2)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报告》发表、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在中美现代外交史上的地位。

三、教材分析:

《外交关系的突破》一节主要围绕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展开。其中,中国能够重返联合国的原因及其影响、中美关系解冻的过程、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背景、概况及影响在教材中均有表述。学生需分析中美关系解冻的背景及影响、中美关系解冻和中国重返联合国对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授课节数:1节

四、学情分析:

1.学生在上节中已学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及其影响,知识准备状态较好;

2.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

3.学生善于预习,对乔冠华的开怀大笑、乒乓外交、美日对台关系感兴趣,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五、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教学、探究式教学、问题引领教学、图表法等。

六、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观察法、联系与归纳的方法、图表记忆法、理解记忆法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利用课件“联合国大厦”,设问:你知道图中这幢建筑是哪个国际组织的大厦吗?中国是什么时候加入这个组织的?(学生思考回答)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一个子目“中国重返联合国”。

2.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探究一]为什么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恢复”而不用其他如“加入”之类的说法?当时恢复合法席位面临的最大障碍来自哪个国家?针对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的你,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能够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道路平坦吗?(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播放多媒体课件联合国的成立及新政权直接获得旧政权席位规则、中国在联合国支持率上升图表、中国原子弹和氢弹试验成功,体会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内在因素和必然性,板书原因。)

材料一:中国人到联合过来,就好像他们是月球或火星上来的——是素不相识或神话般的人物。

材料二:毛泽东风趣地说:“是黑人兄弟把中国抬进来的。”

材料三:1971年,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即同意北京和台北都拥有联合国席位。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周恩来向当时秘密访华的基辛格博士表示:中国不在联合国已经很久,中国可以再等一段时间,但是中国绝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的安排。

(2)请同学们自主学习,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学生板书,学生点评)

(3)[探究二]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说明了什么?有何影响?(播放课件乔冠华在26届联大开怀大笑的一幕,板书影响。)

材料一:西方媒体称乔冠华之笑“极富感染力”、“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材料二:联合国没有中国的参加就没有代表性,解决不了世界上任何重大的问题;……中国的参加使联合国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国……

——1971年致中国代表团的欢迎词

材料三:在联合国这样一个普遍性最为广泛的国际性组织里,中国代表团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那当然是对我们的国家、对中国革命的肯定。我们代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当然觉得很荣幸、很骄傲,但我们更多地想到的是这一时刻的重大意义。美国操纵联合国搞强权政治,围墙中国围堵了20年,到这个时候彻底失败了。中国的地位获得极大的提高,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影响也更大,分量更重了。国际形势从这个时候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71年乔冠华团长在联大上的讲话

3.中美关系解冻

(1)[探究三]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出现重大突破的关键性环节是什么?是不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成为对外关系出现重大突破的关键一环?

(2)[探究四]中美关系为什么能够逐步缓和?(播放尼克松访华课件,板书)

材料一:1967年,尼克松在美国《外交》杂志上撰文:“从长远观点来看,我们实在不能让中国永远呆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不能让7亿有可能成为最能干的人在孤立和愤怒状态下生活”。1968年8月,尼克松再次声称,不管谁是今后四年或八年的总统,“到头来必须同一个超级大国的共产党的中国的领导人谈判。”他向记者发表谈话时又说,他“将会访问中国,如果肯发给我签证的话。我认为今后八年将看到同中国的对话”。1970年9月27日,已经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对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谈话时说:“如果我在去世之前,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要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这是他第一次以总统的身份公开表示愿意访华。

材料二:中美关系“解冻”当时正需要一个契机。毛泽东和周恩来得知庄则栋和美国队员交往的事后十分重视,当即拍板,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由此开始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材料三:1969年3月,苏军入侵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两国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冰点。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这一切使中国人感到苏联已经蜕变为一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比美国更富有侵略性。

(2)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中美现代外交演变一览表”:

时间

标志性事件

地位或意义

新中国成立

至20世纪60年代

美国孤立、封锁中国

资本主义阵营

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

1971.31971.71972.21978.121979.1.1

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点评,教师总评。

(3)[探究五]]根据下列材料,分别指出这些材料指的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五与材料四相比,有何进步?结合教材102页“知识链接”,体会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美双方及世界形式有何影响?(板书影响)

材料一:周恩来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我们相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人民大多数的赞成和支持。”

材料二:尼克松在事后回忆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钟,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材料三:在掌声中,周恩来意味深长地对尼克松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3年没交往了啊!”事后,尼克松在华的七天被誉为是“改变世界的七天”,为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材料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从此,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材料五: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材料六: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4.中日邦交正常化

(说完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让我们看看中日关系的改善吧。

(1)[探究六]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的?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大肆屠杀、奴役中国人民,中国为何在20世纪70年代同意实现两国邦交正常化?日本为什么要抢在在美国之前同中国建交?说明了什么?

(2)[探究七]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了解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基本史实,思考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状态”?

(3)学生自主学习,把握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中日双方及世界格局的影响。

八、小结:

[探究八]中美关系的缓和成为20世纪70年代中外关系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性环节,并且推动了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请问,你是如何理解本节标题“外交关系的突破”的?通过此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何收获?

(教师口说)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学生回答),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请听下回分解,并请大伙们做好预习工作。

(接下来我们看看课堂练习。)

九、课堂练习:

1.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基辛格说:“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三世界国家的蓬勃兴起B.欧洲国家日益走向联合

C.美国霸权地位江河日下D.西欧、日本不再对美惟命是从

2.(2007天津文综,16)1971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以民促官B.国际推动C.官方交流D.以官带民

3.(2004全国文综Ⅲ,23)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其重要背景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B.中美已经建交

C.中苏关系正在得到改善D.“文化大革命”结束

4.解决以下问题:

(1)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三大成果是什么?有何内在联系?

(2)以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史实,分析中美间“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3)影响中美、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共同障碍是什么?应怎样扫除障碍,保障中美、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十、课外练习:

1.书面作业:列举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中国外交所取得重大成就。

2.[探究九]请大家搜集有关材料,探讨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哪方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能否说中美关系的解冻是中国现代外交的转折点?

专题五第二节外交关系的突破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题五第二节外交关系的突破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通史概要: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初中新课程所学的、以及平时所见所闻回顾有关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知识;其次,引导学生回忆本教材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相关内容;再次,利用网络、课件等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国际国内背景知识(如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发展;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等等)最后,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单元新课内容的探讨。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视文献专题片《共和国外交风云》,或由学生举办新中国外交50年成就展等。
教材对本专题的内容即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上的作用等);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重大突破(“一大片”、“一条线”,重返联合国及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第三阶段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独立、自主、和平的多边外交政策)和中国外交的辉煌(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作用)。本专题同初中教材重点讲述新中国外交成就不同的是,重点分析各时期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即中国外交取得成绩的原因和应当吸取的教训。同时,本专题的内容和上一专题中的“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进展有着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发展地联系地学习相关知识。

第二节外交关系的突破
教案
课标要求:
简述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中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和中日关系改善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相关知识,并分析其原因和意义;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的背景、经过和对中国及其国际关系的影响;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在联合国发挥的应有作用。
(2)、过程与方法:运用文字、图表、影视资料,再现历史场景,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基本史实;引导学生多方面收集材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以及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要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中美建交的曲折历程,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学习,认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明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道理,进一步形成开放意识;理解在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外交政策。
重点难点:
重点: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及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中国重返联合国
难点: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原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建议:
(1)、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探讨、师生交谈等形式。
(2)、利用课件展示“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①、联系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形势,讨论分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的原因。
②、理解什么是合法权利及恢复的标志,并结合“学习思考”讨论为什么用“恢复”这个词,而不用“加入”一词?
③、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重大意义。
(3)、演示影视、图片、文字等资料,再现历史情境,或由学生模拟,再现历史情境,然后:
①、分析探讨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形势重大转变的关键——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②、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注意区别“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美正式建交”,以及《中美联合公报》与《中美建交公报》的关系。
③、认识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及其国际关系的影响。
(4)、关于中日建交,演示影视、图片、文字等资料,再现历史情境:
①、引导学生简单回顾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中日关系及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掌握中日建交的史实,由此理解中日建交的意义(注意:日本民间友好人士和社团等的推动作用)。
②、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
(5)、引导学生列表归纳中美中日关系改善后,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其他成就及其意义。

高三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点归纳


高三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点归纳

一、静心自学、主干梳理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及外交政策

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着怎样的外交形势?

主要特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有利形势: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②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③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不利形势:①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②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外交政策及基本方针,产生了怎样的意义?

政策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一边倒

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新中国初期外交基本方针是之一是“一边倒”,分析实行这一外交基本方针的原因有哪些?

①从目的看: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②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和封锁政策。

③从国家性质上看:新中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因而也是社会主义阵营里的一支重要力量。

④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

注意:“一边倒”也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

(二)第一次建交高潮

1、中苏关系

①中苏建交;②毛泽东、周恩来访苏;③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意义: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与孤立,巩固中苏团结

针对训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BRICS)。

材料: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8分)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时间、内容、意义)

首次提出: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同意成为基本原则和准则:1954年访问印度和缅甸时的联合声明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

①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②是我国处理国与国关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③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础。④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针对训练:

(1)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主要是由于它

A.消除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B.根本上消除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得到了广大亚非国家的认可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3)1961年,贝尔格莱德会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结盟运动的指导原则。这说明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反殖反帝的基本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仅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国成为了不结盟运动的领导者

D.贝尔格莱德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三)走向国际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

(1)背景: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威胁

(2)内容:为解决朝鲜和印度问题

(3)影响: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在会中起积极作用,大大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万隆会议:(1955.4)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主题:亚非国家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的会议

材料: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起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的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慌,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1、亚非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2、“求同存异”中的“同”应如何理解?“存异”又指的是什么?

3、会议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精讲助学(2017·南京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一些亚洲国家很担心,认为大国必然扩张。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争取和平共处,在10年内要努力解决同邻国的边界问题,先从缅甸开始,陆续解决,解决后他们就放心了。”

——宋凤英《周恩来与中缅边界谈判》

材料二:1955年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当有的代表认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的名词时,他当即改用联合国宪章中“和平相处”的提法……他表示:“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加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减,因为我们所寻求的是把我们共同的愿望肯定下来,以利于保障集体和平。”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多方协调,会议终于达成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扩展起来的“亚非会议十项原则”。——徐海滨《周恩来外交思想》

材料三: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 五项原则的精髓……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照顾和维护小国、穷国、弱国的合法权益和正当诉求,国际间开展互利合作才有基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提出了什么主张,该问题的解决对新中国外交有何重要意义。(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非会议上各国最终接受周恩来建议的原因。“亚非会议十项原则”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了怎样的新发展?(8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美双方在《中美联合公报》中达成了什么共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公报的颁布对双方关系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4分)

三、实战固学、能力提升

1.(2017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3.(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4.(2017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卷)1949年10月,《纽约时报》刊发美国国务院对西藏的政策:“依据当前亚洲形势,美国国务院有可能能承认西藏是独立国家……中共声明他们将控制西藏,一旦成功,中国边界将展至印度,那么非社会土义国家将不会坐视不管。”这表明美国A.长期奉行分裂中国的政策B.试图扶持印度来压制中国

C.以遇制共产主义为外交目标D.借支持西藏独立对新中国施压

5.(2017届浙江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卷)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月内,同11个国家建交,8个月后建交国达到17个。此后直到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5个,达到22个。除社会主义国家外,还包括5个北欧、中欧国家和5个亚洲邻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包括:

A.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B.朝鲜战争的冲击

C.美国推行遏制政策的影响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的影响

6.(2017届贵州高三下期中历史试卷)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

A.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

C.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

7.(2017黑龙江模拟)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此说法的依据是日内瓦会议表明

A.中国外交开始实现独立自主B.中国积极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8.(2017温州模拟)“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B.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

C.美国官员对万隆亚非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D.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

9.(2017届湖南省长沙一中)1952年,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将缅甸、印度、埃及等国列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范围。同年,周恩来强调要根据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中国外交要争取亚非国家在战时保持中立,在和平时同帝国主义保持距离。中苏的这种分歧表明此时A.中国开始质疑“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正确性B.中国对外政策的思路出现了局部调整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D.中国已不再需要同苏联协调对外政策

能力提升训练

(1)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有利于消除周边国家的疑虑;为新中国创造和平的外交环境;为解决新中国与邻国的边界问题奠定基础。

(2)原因:亚非各国保障和平的愿望;中国“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的提出;周恩来的个人因素。

发展: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共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双方关系。

影响:中美双方结束对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精髓:主权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