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7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0

2017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17高考历史知识专题复习: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考纲要求] 1.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考点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知识主线

时期核心考点史料实证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眼看世界

(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国家开始侵华

(2)代表:林则徐、魏源

(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

(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这种“最初觉醒”指的是什么?

答案 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2.“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上述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学习西方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

晚清这位人士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案 变革政治制度。

4.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全人格的觉悟”指的是中国近代哪次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 新文化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

(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2)代表:奕?、曾国藩、李鸿章等

(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

(4)主张:自强、求富

(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9世纪60~90年代维新思潮

(1)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

(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

(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0世纪初民主、科学

(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

(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

(1)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十月革命胜利

(2)代表:李大钊

(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

(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归纳总结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1.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是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4)向西方学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2.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

社会

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原因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维新派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用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

革命派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建设新文化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

激进派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了人们思想,应该革新袁世凯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例题 (2016海南单科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者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

问题

诊断第一问较为简单,依据材料概括即可。由材料“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相去几何矣”可得出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发达,由材料“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可得出主张引进西学,由材料“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可得出主张学习西学的最新成果。

第二问的难点在于答题方向的问题,引进西学的主张有何意义呢?主要采用了推导法,后面的一条都是从前面的一条推出来的。

方向

研判本题要求概括归纳材料并回答特点意义等内容。对于这类试题,归纳概括类相对简单,因为它有方向,有固定的内容可以作为依托;对于结合所学知识类,就比较困难,回答时可以把与此相关的、能想到的所学知识全部答出,同时也可以采用上述的推导方法。

答案 (1)认识: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

(2)意义: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

1.(立意:思想观念更新的时代要求)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

B.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

C.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

D.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

答案 C

解析 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不能表明传统文化的衰落,故A项错误;“师夷长技”不是民主宪政的探索,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更新的过程就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为了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故C项正确;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是指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逐渐解放出来,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2.(立意: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著述意在()

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说明欧洲诸国之间相遇,是以道理为权力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可知,道理不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平等,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说明梁启超强调民族要自强,故D项正确。

3.(立意:皇权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有学者在评论近代历史时说:“(在一定意义上说)皇权的存在并不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如果协调得当,皇权甚至可能会成为民主政治的保证力量。”由材料可知该学者()

A.对改良作为政治现代化途径的肯定

B.认为君主专制与民主制度并非对立

C.否定革命对民主政治的推动作用

D.排斥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制度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的主旨是保留君主的前提下,进行协调(即改良)的方式,可以成为民主的保证力量,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不同与材料中是改良后的皇权不符,故B项错误;在材料中并未涉及革命的主张,所以否定更无从谈起,故C项错误;民主的建立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材料中强调改良是可行的,对于辛亥革命是否被排斥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

4.(立意:宗法制与新文化运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顾至于今日,欧洲脱离宗法社会已久,而吾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进……夫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故余谓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遗祸及万世;乡愿之误事权一隅,国愿之流毒遍天下。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1915年7月)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受到抨击的历史背景,并谈谈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宗法制度。

答案 背景: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和社会转型;宗法制是封建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核心据点;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成为主流政治理念;“尊孔复古”逆流出现,新文化运动崛起。

看待:与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互为表里,对其发展有过积极作用。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之际,消极作用逐渐彰显,仍蕴涵一定积极因素。(或回答具体内容亦可:宗族制,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传统文化,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基层地方自治上一定程度有利于和谐及社会的安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组织依托;是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有消极作用。)

解析 第一小问背景,结合材料“1915年”的时间提示,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新文化运动对“尊孔复古”逆流的抨击、西学东渐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等方面分析,以及材料“吾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进”,宗法制是封建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核心据点,阻碍了近代社会的进步。第二小问看待,它在历史上发挥过凝聚宗族人心,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但近代它压制了个人权利,成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阻碍。

考点2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知识主线

时期核心考点史料实证

20世

纪初旧三民主义

(1)内容

①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②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2)评价

①性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③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1.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同时又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

列宁评价的是孙中山的什么思想?

答案 民生主义思想。

2.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田租,那还不是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的这种思想主要是受到了当时国际上什么重大事件的影响?

答案 十月革命。

3.孙中山说:“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什么?

答案 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20世纪

20年代新三民主义

(1)内容

①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

②民权主义:授予一切反帝和反封建军阀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2)评价

①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②是旧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及国共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

归纳总结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进行民族革命,推翻帝制,进行政治革命,解决土地问题,进行社会革命,反映当时中国人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和要求,具有进步意义。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了国民党,组织召开国民党一大,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三大政策”。在新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多角度认识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2.正确认识民生主义

按照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的阐述,其内容主要指“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个方面,即通常所说的土地问题和资本问题。

(1)“平均地权”有两层含义,一是主张“土地国有”以防止“兼并”,二是主张“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以达到“均田”的目的,防止社会革命发生。

(2)“节制资本”的根本用意是防止在中国出现垄断国计民生的私人企业、集团,使中国在充分发展经济的同时,避免像欧美国家那样财富过分集中、贫富过分悬殊。

例题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问题

诊断结合史实可知各界军阀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军阀自保凭借的是武力,宣传主义仅是为了迎合社会民众需求,以粉饰名声减少矛盾,故B项错误;结合题意可知,没有体现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故D项错误。

方向

研判本题的难难在哪里?难在完整、准确地挖掘材料的深层信息以及解题关键,其实,这正是全国卷试题的用心之处,现象把实质掩盖的“够狠”,你需要擦亮眼睛。

答案 C

1.(立意:对三民主义概念的理解)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 D

解析 孙中山并未提出过“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的观点,故A、B、C项错误;由“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得知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故D项正确。

2.(立意:从思想解放的角度认识孙中山的思想)孙中山说:“专制时代,人民之精神与身体皆受桎梏,而不能解放。故虽有为国民利害着想,献身以谋革命者,国民不惟不知助之,且从而非笑与漠视之,此事之必然者也。”这反映了孙中山()

A.推崇民有民治民享B.主张推翻专制统治

C.倡导进行社会革命D.重视国民思想启蒙

答案 D

解析 推崇民有民治民享体现民主思想和民权思想,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主张推翻专制统治属于民权主义的政治革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倡导进行社会革命属于民生主义的社会革命,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专制时代……此事之必然者也”可知孙中山重视国民思想启蒙,故D项正确。

3.(立意: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概念)民国十三年八月,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表明孙中山先生()

A.认为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目标一致,过程迥异

B.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

C.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D.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确立三大政策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可知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过程迥异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土地国有问题,也不能说明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故B项错误;据材料“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可知孙中山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孙中山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知识主线

一、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时期核心考点史料实证

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主张: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3)影响: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1.毛泽东曾经给林彪写过一封信,信中写道:“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是不能达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毛式、贺龙式、李文林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是无疑义地正确的。”

据此推断,这封信大致写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哪一个时期?

答案 形成时期。

2.“很清楚,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这段论述应出自毛泽东的哪部著作?

答案 《新民主主义论》。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1)著作:《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主张:工农武装割据

(3)影响:指导开辟出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主张:提出民主革命分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3)影响:描绘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景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

(2)主张:指出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总任务

(3)影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中国

成立后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著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2)主张: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

(3)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时期核心考点史料实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1)酝酿:粉碎“四人帮”后,中国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提出: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完善: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1.邓小平在1978年曾说:“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

邓小平的这段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 发展生产力。

2.时评作家梁立俊发表文章说:“我们纪念小平南方谈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破’和‘立’。”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破”和“立”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案 破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建立中国市场经济体系。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1)酝酿: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提出: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3)发展: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使其形成系统、成熟的理论,并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归纳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途径,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经历了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历经形成、成熟和发展的过程。

(2)邓小平理论历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酝酿、中共十二大和十三大的提出、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发展成熟并最终在中共十五大上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3)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1.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中贯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当代中国的三大思想解放运动

(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

(3)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

例题 (2016天津文综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问题

诊断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17年初”,中国经济落后欧洲,是近代中国基本国情,但没有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及中国采用马克思主义最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是影响理解社会主义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从“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可知《新青年》没有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故D项错误。

方向

研判学生解题时,可能注意到1917年,但可能不会注意到“初”,而这个地方恰恰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答案 A

1.(立意: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毛泽东“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是()

A.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制定了灵活的方针政策

C.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建立了工农革命武装

答案 C

解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但不是“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故A项错误;制定灵活的方针政策是“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一方面,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共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毛泽东“领导中国起死回生”的关键,故C项正确;建立工农武装是其一方面,故D项错误。

2.(立意:从毛泽东的著作体会毛泽东思想的内涵)下表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发表的几部代表性作品。其内容反映毛泽东的思想出发点是()

时间文章主要活动或思想观念

1919年《湘江评论》“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傍着活的事件来讨论”

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深入湖南农村对农民运动作了系统的调查研究

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963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A.独立自主B.理论联系实际

C.武装斗争D.批评与自我批评

答案 B

解析 “独立自主”的内容在主要活动或思想观念中没有反映,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对农民运动作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可知,毛泽东的思想理论来源与实践,故B项正确;从表格的时间1919~1963年来看,武装斗争是在1927年至1937年时期的理论,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故C项错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理论是在1953年提出的,不能反映表格的信息,故D项错误。

3.(立意:用漫画的形式考查邓小平理论)右图为漫画《同志,请你换匹马》(刘雍作,1978.10.24)对漫画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总路线指引“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启思想解放的浪潮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促进了思想解放

D.邓小平南方谈话吹动新一轮改革春风

答案 B

解析 “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是1958年提出来的,与图片所示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图片给出的时间是“1978年10月”,此时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已经全面展开,人民群众的思想从“文革”余毒“两个凡是”下得到解放,图片中“解放思想进行新的长征”与“因循守旧”的鲜明对比反映了这一时代主题,故B项正确;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故C项错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生于1992年,故D项错误。

4.(立意: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理论成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二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在“解放生产力”过程中,邓小平是怎样引导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代中国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是什么?

(3)有专家指出,过去3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解放思想的过程。30年改革的每一步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今天。过去30年间,中国思想界形成了哪些伟大成果?它们着重解决了哪些重大问题?

答案 (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原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世界。

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立足点:自力更生。

(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深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规范训练

 

一、选择题

1.《洋务运动史话》的作者丁贤俊认为洋务运动的纲领萌芽于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主要在于二者()

A.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救国纲领

B.都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之间的差距

C.都沿着“师夷长技”的方向探索救国真理

D.都通过参加反侵略战争看到了自身的不足

答案 C

解析 洋务运动的纲领是“师夷长技以自强”,这与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相比,二者共同之处在于“师夷长技”,而且洋务派的主张更加深刻,C项正确。

2.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西洋立国,本末相辅以强,洋务运动只是学习了其“末”,而没有学习其“本”(政治制度和法律),所以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郭嵩焘主张本末皆学,所以是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突破。材料反对中体西用,故排除A项;顽固派主张维持原有的格局不变,不符合郭嵩焘的思想观点,排除C项;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是康有为、梁启超奠定的,排除D项。

3.雷颐在《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中记载:戊戌政变后,李鸿章在回答慈禧太后“有人说你是康党”的责问时说“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强国,中国之强久矣,何待近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臣实是康党”。由此可知,李鸿章()

A.坚持“中体西用”B.强调自己是维新派

C.主张变法以强国D.反对维新派的变法

答案 C

解析 由“若旧法能强国,中国之强久矣,何待近日?”可知,李鸿章认为中国需要对“旧法”进行变革,“中体西用”虽然是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但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由“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可知,李鸿章在向慈禧太后表明自己没有参加戊戌变法,不属于慈禧太后所说的维新派,B项错误;由“若旧法能强国,中国之强久矣”可知,李鸿章主张变法以自强,C项正确;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

4.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写道:“相当一部分学者在洋务运动期间也经历了思想的转轨,比如康有为,以及他在万木草堂中培养出来的弟子们。广东这一小撮士人这个时候思想上已经很先进了。”“这一小撮士人”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比洋务派更加爱国

C.主张从制度上变革D.摒弃了儒学的束缚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康有为”等内容可知,“这一小撮士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与洋务派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主张从制度上进行变革,C项正确。

5.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此认识主要是基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A.削弱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

C.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

D.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答案 C

解析 该学者强调了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历史作用——使中国政治权力失去了儒家思想的支撑,即通过宣传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C项正确。

6.有学者认为:“该运动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颠覆中国中心主义,否认自身的文化价值,认同西方的文化制度,走向了欧洲中心主义。”这段文字评价的社会运动应是()

A.维新变法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答案 C

解析 选项罗列的历史事件都认同西方的文化制度,但涉及“否认自身的文化价值”的事件主要是新文化运动,因为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受到巨大冲击,C项正确。

7.“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答案 D

解析 由“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可判断该思想变革指的是新文化运动。鸦片战争后,民主思想就已经传入中国,A项错误;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后,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D项符合题意。

8.孙中山期望中国既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的“善果”,又避免其“恶果”,消灭贫富悬殊,实现共富、均富,不仅国家富强,而且家给人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安乐园”。材料反映出孙中山期望的是()

A.实现平等主义B.实现大同主义

C.实现民生主义D.实现社会主义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期望中国社会避免西方社会的“恶果”,消灭贫富悬殊,实现国家富强,家给人足,这非常符合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故C项正确。

9.在孙中山看来,驾驶汽车的车夫是有能而无权的,汽车的主人是无能而有权的。国民是主人,就是有权的人,政府就是有能的人。只有实行权能分开,赋予人民权力,才能管理好国家。这实质上反映了孙中山主张()

A.主权在民B.权能分开

C.天赋人权D.自由平等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来看,政府就是驾驶汽车的车夫,是有能无权的人;人民就是汽车的主人,是无能而有权的人。言外之意,有能的政府要听从有权的人民的意志,这反映的实质就是主张主权在民,故A项正确。

10.“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联盟人某省某县某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这体现了()

A.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促使“振兴中华”口号的提出

B.孙中山提出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C.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D.民主共和政体已经确立

答案 C

解析 结合材料“是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可知,C符合题意。材料中的“是会”指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出现在一战期间,故A错误;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故B错误;民主共和政体在1912年确立,可知D错误。

11.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这样评价毛泽东:“他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这里所说的“找到一条路”是指()

A.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中心论”

B.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C.在抗日战争中坚持“持久战”

D.仿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 B

解析 “城市中心论”并不符合中国国情,A项说法错误;从“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可以看出,材料中所说的“路”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B项正确;抗日战争的主要功绩不在于反封建,“持久战”与材料中的革命道路无关,C项错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道路选择无关,D项错误。

12.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A.总结“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B.进一步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思想

C.调动社会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说明政治问题才是国家事务的核心

答案 C

解析 1957年虽然完成了“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但毛泽东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总结经验教训,故A项错误;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毛泽东在主观上并非为了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思想,故B项错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可以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这是当时中国最主要的政治任务,故C项正确;D项是对毛泽东论断的错误认识,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前后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这不仅包括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还包括陶瓷、冶金、纺织等技术,以及军事技术和兵法等。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东学西渐”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为了争霸,欧洲诸国就必须加强实力;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即设法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突破天主教的专制……并不是所有的欧洲人都愿意接受中国的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在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方面,封建统治者(包括教会)对中国是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主张引进并改造、吸收中国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的,主要是代表新兴资本势力的变革者。——摘编自刘永佶《“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材料二 实际上,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如瓷器、丝绸和漆器等,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

——摘编自张允熠《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前后至18世纪欧洲出现的“东学西渐”与近代前期中国出现的“西学东渐”现象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初欧洲推崇中国文明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并分析这一时期“东学西渐”对欧洲社会的重大影响。

答案 (1)相同:①都经过了由科技逐渐转向文化、制度的学习过程;②都存在变革势力与保守势力的矛盾与斗争;③都与本国或地区的社会变革过程相结合;④都存在对外国文明的改造与利用。

不同:①前者主要是内驱力推动下的主动学习,后者主要是在外敌入侵导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背景下的被动学习;②欧洲经过对中国文明的学习改造最终完成了自身的社会变革,日益强大;近代前期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学习并没有使中国真正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特征:崇尚理性;反对专制和特权,追求民主平等。

影响: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展或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欧洲政治制度(或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

解析 第(1)问,结合中西方社会转型下的社会大背景入手,从学习的内容、过程、阻力以及学习的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即可。第(2)问,需要确定设问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即西方学习中国科技文化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国对西方的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回答。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派力主以革命方式推翻清政府来振兴中华、救亡图存,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陈独秀则强调了爱国心的重要性,认为“国人无爱国心,其国恒亡”。——摘编自陈大伙《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理路》

材料二 1942年5月25日,左权将军在山西辽县麻田十字岭突围时牺牲。

1942年5月26日,国民革命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在缅甸的莽原中牺牲,将士们抬着他的遗体,翻山越岭运回国内。

今天,在四川建川博物馆的“壮士广场”,屹立着左权将军、戴安澜将军的塑像。在那里,国共两党两百多位抗战名将和著名烈士,站在中国地图图案上。

材料三 要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包容不同群体、不同阶层、反映多样要求和意见的人士。要在求同存异中,不断寻找公约数,凝聚最大的共识,不断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累积正能量。

——黄易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最大的公约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与孙中山的“民族复兴”思想的不同之处,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复兴”的体现。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和当代关于“民族复兴”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民族复兴”?

答案 (1)不同之处:孙中山主张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着重于政治体制的创新;陈独秀主张以培养爱国心为己任,着重于思想文化的启蒙。

体现: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实现了全民族的团结;以反抗外来侵略为主旋律;民族意识增强。

(2)“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团结一切力量实现“民族复兴”,以“民族复兴”为旗帜增强民族凝聚力。

(3)历史地认识不同阶段“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不断拓展“民族复兴”的内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信念。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要注意从着眼点和斗争方式上进行分析比较;第二小问,从民族团结的旗帜、斗争目标、民族意识等方面分析。第(2)问,从民族心愿、复兴方式等方面予以回答。第(3)问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扩展阅读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概述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世界地理志。
②魏源:受林则徐委托,据《四洲志》编写的《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③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维新变法思想
①康有为:著有《孔子改制考》等,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还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②梁启超:维新思想的主要宣传者,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③严复:翻译《天演论》,将达尔文的进化论传入中国,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就会被别的民族灭绝。
3、维新思想的影响:
①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
②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们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③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④维新思想的突出作用在它的思想解放,它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冲击了封建思想,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造舆论,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
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主阵地:《新青年》
5、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
6、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4、思想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是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彻底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②对促进民众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与繁荣,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④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三)知道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面的贡献,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贡献
①开始传入: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入中国后,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②系统介绍: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①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②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③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1、学习西方、寻求变革
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林则徐、魏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严复、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他的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A为了反对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B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C《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②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B“新道德”,指的是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旧道德”,指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传统道德。
C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革命,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形式上的革命),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翻旧文学,建设新文学(内容上的革命)。鲁迅发表《狂人日记》(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孔乙己》等,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A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B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主张学习俄国(十月革命),改造中国。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B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
C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如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D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些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深受工人欢迎。
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知识点一 “开眼看世界”

1.背景

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2.表现

(1)林则徐:

①成就: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①成就:编撰了《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地位: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带动了关于世界知识的书籍的出版。

正确认识“开眼看世界”

(1)核心内容:向西方学习,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抵抗外来侵略。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反映了其核心和目的。

(2)进步性: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清朝抵抗派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后来洋务派思想的形成以及洋务运动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国外,《海国图志》受到日本维新志士的重视,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局限性:新思想的代表大多是封建上层官僚,在目的上,他们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在认识上,他们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器物(坚船利炮)层面上;在社会效果上,并没有形成向西方学习的强大思潮,而仅仅局限于封建统治阶级上层的极少数人,更没有进行一定规模的政治实践。

 鸦片战争后出版的《海国图志》等书对开阔人们眼界、重新认识世界起了积极作用。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介绍()

A.西方各国政治制度B.西方历史地理知识

C.西方兵器制造知识D.西方先进科学知识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由于清朝长期的闭关锁国,人们普遍对世界形势愚昧无知,又盲目自大,思想界万马齐喑。因而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便从介绍西方的基本历史地理情况入手,引导人们面对现实,放眼寰球,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知识点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出现了内忧外患的形势。

2.代表人物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3.主张

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4.目的

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5.影响

(1)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

(2)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认识“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作为时代的产物,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一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后两者相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翻译、出版、科技、学堂、留学生为内容的近代文化事业都是这种结合所产生的有益结果。?

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使得洋务运动在三个方面存在严重弊端:第一,经济方面实现了由官办军事工业到民用工业的发展,但没有进一步推进到民营工商业阶段。第二,教育变革不敢废除腐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不仅不能培养对时代有用的人才,而且还在压制人才的成长方面发挥作用。第三,政府机械改革有起点而无进步。洋务运动只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一小步。正如美国实用主义学者杜威所说的那样:洋务运动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A.以传统的封建制度为立国之本

B.以“师夷长技”为富国强兵之路

C.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答案 C

解析 “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来挽救清王朝。

知识点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

(1)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2)主张:

①经济: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局限性: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3.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

(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康有为:

a.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b.他撰写的《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c.以《孔子改制考》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

d.特点:借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e.意义:康有为的观点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这一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②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③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3)实践: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

4.影响

(1)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2)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的比较?

(1)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2)不同点:①两派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利益,有着不同的阶级基础。维新派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洋务派主要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②两派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不同。洋务派只引进西方技术而反对政治改革,维新派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两派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

 洋务派和维新派的相同点是()

①维护清朝统治 ②变革封建制度 ③向西方学习

④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⑤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A.①②③B.①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③④⑤

答案 C

解析 洋务派是学习西方技术而非变革封建制度,再者洋务派也没有发展资本主义商业的主观愿望,所以排除含有②④的选项,答案只能选C项。

 阅读教材P68“魏源”及“《海国图志》书影”插图和P69[资料回放]及左面插图。

 从材料看,魏源写出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并且改进了西方技术。

 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兴起。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 ④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的认识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应从“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兴起的背景,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去理解。

 阅读教材P70“康有为”插图和[历史纵横]。

 材料反映的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分歧,封建顽固势力反对变法,而康有为从进化论思想出发,指出时代变化,祖宗之法也要变革。康有为的思想抨击了封建顽固守旧思想,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2.材料中康有为和荣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其主张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要点 焦点是要不要变法:康有为主张变法,引用了进化论的思想;而荣禄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康有为的思想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这一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思考: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P69)

方法点拨 本题应从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和洋务派的思想中分析对比,寻找二者的关系。

答案要点 这种意见不够全面。一方面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都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但另一方面,洋务派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的思想,表现在:一是洋务派“师夷长技”,由军事领域扩展到工业、国防、教育等领域;二是学习西方目的的侧重点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不是抵御外国侵略者。

 比较洋务派与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

答案要点 (1)目的相同:洋务派思想是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继承和发展,两派都主张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抵御外国侵略,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2)在方法和步骤上,都主张从西方引进军事技术,不同之处是林则徐等人的主张没有完全得到实施,只停留在“知夷”的层次上,而“中体西用”思想则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实践。(3)结果相同:都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最终都失败了。

一、本课测评

思考: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P71)

方法点拨 从戊戌变法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又是思想解放运动这两重属性去展开分析。

答案要点 维新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对此的理解,正确的是()

A.维新变法运动形成了近代中国的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B.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C.维新变法运动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

D.维新变法运动成为20世纪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

答案 A

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与B项符合的是洋务运动,与C项相符合的是新思想的萌发,与D项相符合的是辛亥革命。

二、学习延伸

讨论一下,慈禧太后一直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的最高代表,可她为什么支持洋务运动?(P71)

方法点拨 本题要从洋务派兴办洋务的目的,以及洋务派和慈禧太后的阶级属性等方面分析。

答案要点 该题目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讨论:一、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这与顽固派是一致的;二、慈禧太后虽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的代表人物,但她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陈腐不化的,为维护统治,她也能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适度的革新。

 下列关于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洋务运动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慈禧太后是地主阶级的代表

C.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D.慈禧太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答案 A

解析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

 

课程标准

课标追问

要点提示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列举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的主张、实践及结果

(1)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未付诸实践。

(2)洋务派: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付诸实践但最终失败。

(3)维新派:变法图存,实行君主立宪,倡导西学;掀起变法运动,最后失败。

2.分析戊戌变法的作用。

(1)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2)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基础巩固

1.林则徐、魏源倡导的新思想()

A.动摇了封建文化的根基

B.说明封建统治阶级上层接受了近代思想

C.启迪了人们去探求强国御侮之道

D.说明地主阶级改革派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

答案 C

解析 A、B、D三项不符合史实,林则徐、魏源倡导的新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是探求强国御侮之道。

2.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包括()

①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

②采用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才能“求强”“求富”

③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④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学说来挽救清政府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A

解析 “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3.关于早期维新派和洋务派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初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

B.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洋务运动的发展做过贡献

C.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一贯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从洋务运动的弊端中提出了改良政治的要求

答案 C

解析 早期维新派是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曾经支持洋务运动。

4.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发展”是指()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解题关键是弄清“进一步发展”的含义,即两者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可知,②是两者共同的内容,④不符合史实,都应排除,符合题意的为①③。

5.19世纪末,康梁维新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应逐一弄清材料的含义。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C、D两项是革命派的思想,B项符合题意。

6.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

A.其学术观点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判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康有为的这两本书有力地冲击了封建顽固势力“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遭到他们的反对,故会出现毁版的局面。

7.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有()

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②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③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④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维新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因而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维新变法还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但维新变法最终失败,并未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能力提升

8.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A.龚自珍B.洪仁玕C.李鸿章D.严复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的内容来看,其含义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原则,故与洋务派的主张一致。

9.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廷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注意将材料同所学知识与选项结合起来回答,可采用排除法。从材料可知并非“拒绝引进”而是拒绝使用,A项可排除;C项清政府“天朝大国”、盲目自大的闭关思想随着鸦片战争已被打破,可排除;根据材料可知应是等级思想而非迷信思想,排除D项。

10.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只有12种;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

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

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

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

答案 D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为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且他们认为德国、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是很不错的制度。

11.读图题:

注:《海国图志》的主旨是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已是开风气之先的改革思想,而如何造西洋炮、造西洋船,这样的近代军事科技资料,但凡能收集到手,无不汇聚书中。雨是新思想之雨,太监撑着的两把大伞代表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图示反映了新思想之“雨”无法冲破两把“大伞”,而皇帝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请回答:新思想之“雨”始终无法冲破两把“大伞”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由注释可知“雨”和“伞”的含义。“雨”无法冲破“伞”的原因可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林则徐和魏源等的阶级属性(地主阶级的代表,最终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和提出的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对西方认识不足,有一定的局限性)等角度考虑。

12.阅读下列材料: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梁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

(2)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

(4)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 (1)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2)秦始皇焚书坑儒,思想高度专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大一统;宋明理学盛行,进一步禁锢了思想。

(3)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更多人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

(4)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都有新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新的思潮出现;思想文化十分活跃,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解析 (1)问在解答时要注意材料提供的时间;(2)问在解答时要注意表达的规范性;(3)问在解答时要注意归纳材料;(4)问在解答时要找准比较项,然后再回答。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知识点一 《新青年》的诞生

1.背景

(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3)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但是,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却梦想恢复帝制。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主要阵地:《新青年》。

(4)活动基地:北大。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新文化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卖国复辟,引起各阶级、阶层的强烈反对,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政治条件和重要原因。

(3)辛亥革命失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式学堂建立、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一批思想和学术的精英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涌现出来,这就为新文化运动准备了思想基础和人才。

(4)袁世凯为复辟帝制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潮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强烈反对,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

 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奖励在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各国政要和专家。但在90年前,中国掀起的一场文化运动,却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场运动产生的背景是()

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③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④五四运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四个选项都是由三个小项构成的,这意味着必有一个小项错误。④发生于1919年,而“中国掀起的一场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故④错,排除有④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A项。

知识点二 新文化运动

1.内容

(1)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新文化运动还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意义

(1)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些主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上的酝酿和准备。后期新文化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动革命的思想武器。

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某些问题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比如,把中国的一些优秀文化遗产当作封建糟粕一概加以否定。此外,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属于资产阶级,尚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他们强调的平等人权和追求的“民主”“科学”局限于个人的解放,不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指明正确的道路。

 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历程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下列有关其评述不正确的是()

A.使封建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批判

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存在全盘否定的倾向

C.以民权、平等和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D.既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答案 C

解析 前期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指导思想,民权、平等属于民主,但马克思主义是后期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知识点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

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开始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3.发展

(1)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

(3)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深受工人欢迎。

4.影响

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前后期新文化运动比较

时间

前期

五四运动以前

后期

五四运动以后

倡导者

身份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

性质

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

作用

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为中共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 五四运动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一位在五四运动时期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人物得票相近。

陈独秀 蔡元培 胡适李大钊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四位人物,你认为哪一位应排在首位?为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影响?

(3)以上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发展演变的特点如何?

答案 (1)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和领导者,积极宣传民主、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积极参与五四运动,被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五四运动以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1920年8月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积极宣扬民主、科学、新道德及新文学;积极参与五四运动;最早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1920年春,与陈独秀等酝酿组织中国共产党。(如选蔡元培和胡适,均可按照相同的思路组织答案)

(2)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通过创办通俗的刊物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一现象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3)特点:中国思想界的主流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到马克思主义的演变。

 阅读教材P72“《新青年》书影及陈独秀”插图和P73[资料回放]及左面插图。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他认为中国革命之所以失败多次,就是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所以提倡民主取代专制,科学扫荡封建迷信,才能救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下列报刊杂志中,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的是()

答案 C

解析 A是魏源的,B是维新变法时期的,D是《青年杂志》第二卷以后的改名。

 阅读教材P73[历史纵横]。

 通过阅读材料,可以看出当时虽然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但封建愚昧和迷信思想还有适合的社会土壤,一旦有时机,就会复燃。

 2.通过阅读[历史纵横],怎样理解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和袁世凯的尊孔复古?

答案要点 袁世凯时期整个社会鬼神迷信思想的回潮,一方面固然是反动军阀及政客为了政治上复辟帝制的需要而有意识鼓吹和扶持的结果,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尽管经历过辛亥革命的洗礼,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存在于社会文化深处的封建愚昧和迷信思想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根除的,只要有适合的社会土壤,就会沉渣泛起。这就凸显了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思想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思考:这个宣言说明了什么?(P74)

方法点拨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觉醒,无产阶级即将成为社会政治舞台的主角,中国革命的面貌即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答案要点 这个宣言说明,马克思主义已经传入中国,中国将会走上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按照马克思主义指明的方向,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根本原因在于()

A.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思想解放

B.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C.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

D.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由理想变成现实

答案 B

解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以其科学性和革命性战胜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吸引了先进的知识分子,能够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

一、本课测评

思考: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哪些进步思想?各有什么影响?(P75)

方法点拨 在本题中,首先要找到有哪几种进步思想,然后分析思想的内容与影响。

答案要点 (1)民主共和思想: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它推动了辛亥革命的高涨,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实业救国思潮:一战期间,一批资产阶级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推动了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也为无产阶级的壮大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3)民主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倡导民主、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使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人们的思想得到极大地解放。

(4)马克思主义思想:十月革命后,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成立社团等方式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工

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其含义指它() 

A.主张民主共和B.深入学习西方文化

C.挽救民族危亡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答案 D

解析 本题学生易误选A项,原因主要是审题不清或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理解不准确。“继续”和“补课”说明二者本质的相同点和表现形式的差异性。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都是反对封建专制,主张民主共和。只是辛亥革命主要涉及政治领域的反封建,新文化运动则侧重于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

二、学习延伸

观点一: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打倒孔家店”,是反封建的需要。观点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不能全盘否定,泼洗澡水不能把孩子一起泼掉。对上述两种观点你怎么看?(P75)

方法点拨 对新文化运动要一分为二,做客观评价;再者,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要点 (1)同意观点一:儒家传统文化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近代以来,在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过程中,思想界出现学习西方的热潮,但中国的封建统治势力非常顽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为了其特殊的政治目的,尊孔复古更是变本加厉。因此要反封建,在思想领域就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推翻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2)同意观点二:儒家传统思想虽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但它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看到其积极的方面,又要看到其消极方面,应辩证地对待。

 新文化运动是下列哪些要求在文化上的反映()

①推翻帝制 ②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③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 ④宣传马克思主义

A.①③B.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③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进行排除。①项推翻帝制在辛亥革命时已经完成,所以把其排除。也可以把④项排除,马克思主义是在十月革命后才传入中国的。时间上不符合。

 

课程标准

课标追问

要点提示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

(1)内容:①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新文化运动还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列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并分析其意义。

(1)过程:

①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②成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如“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俄罗斯研究会”等。

③陈独秀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④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深受工人欢迎。

(2)意义:

①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在此影响之下,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之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②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中国知识界大量先进分子开始重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开始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深入到革命实际斗争中去。中国人民也开始认识到新、旧民主主义的不同。③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命运和世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考察。

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属于新文化运动兴起根本原因的是()

A.帝国主义列强在辛亥革命后加紧侵华

B.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

C.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D.袁世凯推行的“尊孔复古”逆流与民主共和思想的尖锐冲突

答案 B

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近代中国的一位哲学家曾写过这样的一段话:“我们用木头和泥土塑出一个人的偶像,称它为神。把它放在美丽的庙宇里,让它坐在辉煌的神龛里;人们崇拜它,认为它是不可思议而强有力的。但是,假如有个疯子把它推倒、踩在脚下,并把它抛进肮脏的池塘里,假如有人发现了它,再把它捡回来,放在原来神圣的地方,那么,你将发现它的魅力已经失去。”作者利用这段话讽刺的最有可能是()

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B.清政府腐朽无能

C.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D.袁世凯复辟帝制

答案 D

解析 仔细阅读材料,体味其中的寓意:皇帝是偶像,但被扔进“肮脏的池塘里”,后来有人把它捡回来,但神像的魅力已无。可以判断这个从“肮脏的池塘里”捡回偶像的人是指袁世凯。所以作者利用这段话最有可能讽刺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

3.小丽看到一篇短文,摘录部分内容如下: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这种文学风格的盛行,与近代哪一次革新运动有关()

A.自强运动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D.新中国成立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古今同一意义的语言文字的变化,由原来的文言文变成了后来的白话文。而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之一——文学革命。

4.维新变法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思想,共同的特征有()

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②是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③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④彻底抨击封建主义正统思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宣传变法思想时,其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不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革命派在宣传革命思想时,也没有从正面抨击封建正统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并且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通过以上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5.《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上风起云涌了。报纸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A.1915年B.1917年C.1920年D.1924年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中可获得的信息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情况,据材料分析即可作答。

6.1919年底,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京,同李大钊等人进行密切的联系,同时更广泛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后来他回忆说:“在我第二次游北京期间,我读了许多关于俄国革命的书。我热情地搜寻了一切那时能找到的中文的共产主义文献,使我对马克思主义建立起完全的信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正确理论。”这段文字表明毛泽东()

A.思想尚未转变

B.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C.引导李大钊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化

D.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对马克思主义建立起完全的信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正确理论”可以看出其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7.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知识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孙中山借鉴英国“光荣革命”的经验提出了三民主义

C.“中体西用”论者仅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孙中山借用西方启蒙思想提出了三民主义;“中体西用”论者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能力提升

8.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答案 B

解析 陈独秀的意思是新文化运动的宗旨并不仅仅是批评时政,而是通过在思想领域的运动来拯救国家。

9.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变法B.革命C.民主D.科学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可采取否定与肯定结合法。守旧者公然反对变法、革命和民主,由此排除A、B、C三项;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学堂讲授自然科学,到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科学越来越深入人心。

10.近代中国主张或赞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人物有()

①魏源 ②光绪帝 ③赵三多 ④陈独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弄明白光绪帝的态度,根据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支持变法的态度来说,应该是赞同的,故选B项。

11.阅读下列材料:

 《南京条约》签字仪式江南制造总局大门

 被迫走上了探索之路 并没有带来富强

 康有为 孙中山 

中国果真强大了吗?民主政体并

没带来民主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

深入人心广泛传播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请结合史实说明近代以来中国主要面临着什么状况。

(2)各阶层应对中国面临的状况的共同点是什么?

(3)各阶层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答案 (1)外来侵略。(民族危机)

(2)向西方(外国)学习。

(3)开明地主: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洋务派:“中体西用”,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改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政体;激进民主主义者:进一步提出要从思想领域全面反封建,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引领中国迈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6年9月26日晚,2006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在曲阜杏坛剧场隆重开幕,同时备受关注的两岸孔子文化交流周活动也正式拉开序幕。山东省副省长张昭福在致词中说:“孔子开拓了中国乃至东方传统文化的先河,以孔子学说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已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中,影响了世界两千多年。隆重纪念孔子诞辰2557年,就是要追忆和汲取先人思想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请回答:

(1)以孔子学说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已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中,影响了世界两千多年。请结合我国古代社会有关史实概括儒家思想的变迁历程。

(2)材料二中作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3)材料三中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答案 (1)①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经战国时期孟子、荀子不断改造、总结,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②汉武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③儒家思想的另一个发展高峰是发展为宋明理学。④明末清初,黄宗羲等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地继承了儒家思想。

(2)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是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孔子是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的限制。

(3)问题: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

原因:儒家传统文化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封建势力非常顽固;袁世凯统治时期,为了称帝需要尊孔复古,在社会上出现了复古逆流。因此,要反封建,在思想领域就要把矛头指向孔教。

(4)儒家思想虽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但它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要看到其积极方面,也要看到其消极方面,应辩证地分析。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的西学热。在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就是向西方学习。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研究思想解放、探求强国之路。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中,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甲午战争以前主要学习西方科技,之后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学说。五四运动后,向苏俄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终于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2、思想解放:⑴地主阶级:①林、魏抵抗派“新思想”:即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②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器物,不学制度;⑵农民阶级:①太平天国:第一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②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但没有将西方工业文明与列强侵略区分开来,不利于中国近代化;⑶资产阶级:①维新派:早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康梁仿效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结果证明改良道路行不通。②革命派:孙中山提出,学习美国试图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③激进派: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⑷无产阶级:1921年成立了中国,1922年中共二大确立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原因:①鸦片战争失败,“天朝上国”梦幻惊醒。②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

2、主要倡导者: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②魏源:《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世界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的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

2、内容:以中国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3、实践(洋务运动):①内容:创办近代企业、新式学堂。②影响: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为西学广泛传播奠定基础;对中国教育制度改革起促进作用。③失败原因: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

1、早期维新思想:①背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方思想、科学文化传入。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③意义: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2、90年代维新思想:①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系统理论和明确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②与顽固派论战:具有一定思想解放意义,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3、维新变法:①戊戌变法施政纲领: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②变法开始: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1、林则徐:⑴主持翻译瑞士人滑达尔著的国际法著作《各国律例》;⑵编译《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⑶最早建议建立一支近代海军。

2、魏源《海国图志》:⑴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⑵“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魏源很推崇和歆慕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他称誉瑞士“不设君位,不立王侯”,“推择乡官理事”,是“西方桃花源”。又说“墨利加北洲(指美国)之以部落代君长,可垂奕世而无弊”。在封建专制制度长期统治下的当时中国,敢这样赞美没有君主和皇帝的政治制度,不能不说是很有胆识的见解。

★抵抗派与洋务派不同:一主张抵御外国侵略;一主张人民反抗,同时也有抵御外侮的意思。

★晚清海洋利用主要变化及启示:①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②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1、含义:⑴最早表达“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名士是冯桂芬;⑵“中学”即中国传统文化,“西学”主要指近代科学。⑶目的:一农民起义,二维护清朝统治。⑷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2、影响:⑴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近代化”的核心即机器化或工业化;⑵本质:鲁迅概括为“本领要新,制度要旧”。

★地主阶级本质上代表了中国近代最反动力量,但也不乏开明之士。他们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这是由他们的阶级属性决定的,这也决定了地主阶级探索缺乏生命力。

1、早期代表:⑴代表:①王韬: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第一位到英国牛津大学演讲的学者。认为“商富即国富”。②郑观应: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⑵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付诸实践。

2、晚期代表:⑴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和孔子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基础,传播西学。究其原因:一是儒家思想影响大,二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实力弱小。

★“伪经”指古文经,秦以前用小篆文字书写,由汉代学者加以解释的儒家经典。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中,黄宗羲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

★思想特点:为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从事宗教理论建设;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⑵梁启超:强调“变法之本,在变人才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郭沫若评价:“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有力的代言者,他的功绩实不在章太炎辈之下”。

⑶严复:①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②系统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③1912年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复旦大学的第二任校长。

★严复翻译《天演论》:《天演论》是自称为“达尔文的斗犬”的英国著名学者赫胥黎的讲演稿,主要讲述了宇宙过程中的自然力量与伦理过程中的人为力量相互激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根本问题。自然界的生物不是万古不变,而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原因在于“物竞天择”,“物竞”就是生存竞争,“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不过人类文明愈发展,适于生存的人们就愈是那些伦理上最优秀的人。

★维新思想特点:①借助孔子权威和旗帜进行宣传;②主张通过改良实现君主立宪;③不断向封建势力妥协退让;④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比较完整。

★19世纪末中国人从学器物到制度的深层原因:①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奠定基础: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思想;③经济、阶级基础: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④必要性:世界各国改革,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⑤个人因素: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