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6

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外交关系的突破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外交关系的突破

一、教学目标:

1.内容标准:

(1)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简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及意义;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经过,分析其背景及影响,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探讨这一事件的历史与现实的意义;

(2)通过搜集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主要史实材料,结合当时的背景及今天的现状来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间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道理,进一步形成开放意识和国际理解意识,形成全球史观;明确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美、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外交关系的处理以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准绳。

(2)通过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及中美建交的曲折历程,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及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2.难点:

(1)中美关系解冻、中国重返联合国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之间的关系;

(2)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报告》发表、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在中美现代外交史上的地位。

三、教材分析:

《外交关系的突破》一节主要围绕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展开。其中,中国能够重返联合国的原因及其影响、中美关系解冻的过程、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背景、概况及影响在教材中均有表述。学生需分析中美关系解冻的背景及影响、中美关系解冻和中国重返联合国对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授课节数:1节

四、学情分析:

1.学生在上节中已学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及其影响,知识准备状态较好;

2.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

3.学生善于预习,对乔冠华的开怀大笑、乒乓外交、美日对台关系感兴趣,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五、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教学、探究式教学、问题引领教学、图表法等。

六、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观察法、联系与归纳的方法、图表记忆法、理解记忆法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利用课件“联合国大厦”,设问:你知道图中这幢建筑是哪个国际组织的大厦吗?中国是什么时候加入这个组织的?(学生思考回答)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一个子目“中国重返联合国”。

2.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探究一]为什么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恢复”而不用其他如“加入”之类的说法?当时恢复合法席位面临的最大障碍来自哪个国家?针对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的你,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能够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道路平坦吗?(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播放多媒体课件联合国的成立及新政权直接获得旧政权席位规则、中国在联合国支持率上升图表、中国原子弹和氢弹试验成功,体会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内在因素和必然性,板书原因。)

材料一:中国人到联合过来,就好像他们是月球或火星上来的——是素不相识或神话般的人物。

材料二:毛泽东风趣地说:“是黑人兄弟把中国抬进来的。”

材料三:1971年,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即同意北京和台北都拥有联合国席位。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周恩来向当时秘密访华的基辛格博士表示:中国不在联合国已经很久,中国可以再等一段时间,但是中国绝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的安排。

(2)请同学们自主学习,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学生板书,学生点评)

(3)[探究二]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说明了什么?有何影响?(播放课件乔冠华在26届联大开怀大笑的一幕,板书影响。)

材料一:西方媒体称乔冠华之笑“极富感染力”、“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材料二:联合国没有中国的参加就没有代表性,解决不了世界上任何重大的问题;……中国的参加使联合国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国……

——1971年致中国代表团的欢迎词

材料三:在联合国这样一个普遍性最为广泛的国际性组织里,中国代表团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那当然是对我们的国家、对中国革命的肯定。我们代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当然觉得很荣幸、很骄傲,但我们更多地想到的是这一时刻的重大意义。美国操纵联合国搞强权政治,围墙中国围堵了20年,到这个时候彻底失败了。中国的地位获得极大的提高,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影响也更大,分量更重了。国际形势从这个时候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71年乔冠华团长在联大上的讲话

3.中美关系解冻

(1)[探究三]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出现重大突破的关键性环节是什么?是不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成为对外关系出现重大突破的关键一环?

(2)[探究四]中美关系为什么能够逐步缓和?(播放尼克松访华课件,板书)

材料一:1967年,尼克松在美国《外交》杂志上撰文:“从长远观点来看,我们实在不能让中国永远呆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不能让7亿有可能成为最能干的人在孤立和愤怒状态下生活”。1968年8月,尼克松再次声称,不管谁是今后四年或八年的总统,“到头来必须同一个超级大国的共产党的中国的领导人谈判。”他向记者发表谈话时又说,他“将会访问中国,如果肯发给我签证的话。我认为今后八年将看到同中国的对话”。1970年9月27日,已经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对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谈话时说:“如果我在去世之前,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要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这是他第一次以总统的身份公开表示愿意访华。

材料二:中美关系“解冻”当时正需要一个契机。毛泽东和周恩来得知庄则栋和美国队员交往的事后十分重视,当即拍板,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由此开始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材料三:1969年3月,苏军入侵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两国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冰点。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这一切使中国人感到苏联已经蜕变为一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比美国更富有侵略性。

(2)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中美现代外交演变一览表”:

时间

标志性事件

地位或意义

新中国成立

至20世纪60年代

美国孤立、封锁中国

资本主义阵营

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

1971.31971.71972.21978.121979.1.1

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点评,教师总评。

(3)[探究五]]根据下列材料,分别指出这些材料指的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五与材料四相比,有何进步?结合教材102页“知识链接”,体会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美双方及世界形式有何影响?(板书影响)

材料一:周恩来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我们相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人民大多数的赞成和支持。”

材料二:尼克松在事后回忆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钟,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材料三:在掌声中,周恩来意味深长地对尼克松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3年没交往了啊!”事后,尼克松在华的七天被誉为是“改变世界的七天”,为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材料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从此,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材料五: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材料六: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4.中日邦交正常化

(说完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让我们看看中日关系的改善吧。

(1)[探究六]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的?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大肆屠杀、奴役中国人民,中国为何在20世纪70年代同意实现两国邦交正常化?日本为什么要抢在在美国之前同中国建交?说明了什么?

(2)[探究七]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了解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基本史实,思考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状态”?

(3)学生自主学习,把握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中日双方及世界格局的影响。

八、小结:

[探究八]中美关系的缓和成为20世纪70年代中外关系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性环节,并且推动了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请问,你是如何理解本节标题“外交关系的突破”的?通过此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何收获?

(教师口说)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学生回答),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请听下回分解,并请大伙们做好预习工作。

(接下来我们看看课堂练习。)

九、课堂练习:

1.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基辛格说:“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三世界国家的蓬勃兴起B.欧洲国家日益走向联合

C.美国霸权地位江河日下D.西欧、日本不再对美惟命是从

2.(2007天津文综,16)1971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以民促官B.国际推动C.官方交流D.以官带民

3.(2004全国文综Ⅲ,23)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其重要背景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B.中美已经建交

C.中苏关系正在得到改善D.“文化大革命”结束

4.解决以下问题:

(1)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三大成果是什么?有何内在联系?

(2)以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史实,分析中美间“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3)影响中美、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共同障碍是什么?应怎样扫除障碍,保障中美、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十、课外练习:

1.书面作业:列举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中国外交所取得重大成就。

2.[探究九]请大家搜集有关材料,探讨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哪方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能否说中美关系的解冻是中国现代外交的转折点?

精选阅读

高三历史《外交关系的突破》考点归纳


高三历史《外交关系的突破》考点归纳

一、主干知识检测

1.“这是一个早就该取得的胜利,这是联合国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站起来高喊:“我们胜利了!中国万岁!”出现了联合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盛况,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划时代的胜利。这描绘的是

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联合国承认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为了保住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的席位,美国政府使出浑身解数:尼克松亲自向许多国家的首脑写信、开展“拉票外交”、和一百多个国家的代表谈话,并用“准备提供援助”或“准备撤销援助”进行利诱或威胁等。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还是得以恢复,其主要国际因素是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B.中日关系的改善

C.第三世界的兴起D.中国的国际威望大大提高

3.某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一外交成就对中国的意义时说其“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转折”,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一个时期象征”。该外交成就可能是

A.1949年中苏建交B.1979年中美建交

C.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970年1月的某天,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对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字眼很疑惑,基辛格听后笑着回答:“大使先生,难道你不认为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么?”导致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有此改变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B.中国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美苏争霸中,美国由攻势转为守势D.两大阵营间的矛盾相对缓和

5.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所做的一项报告中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为此,尼克松

A.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B.访问中国,改善中美关系

C.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从根本上促使日本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6.1972年,中美两国政府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它标志着

A.中美两国矛盾彻底解决B.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C.中美建立外交关系D.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7.基辛格,见证中美外交风云的“活化石”,在其著作《论中国》中指出中美之间的合作关系“对全球的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如果两国之间进入冷战状态,“将阻止太平洋两岸一代人的进步”。下列有利于中美两国共同发展的事件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朝鲜战争的爆发

C.美国向联合国大会提出“双重代表权案”D.1972年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8.1972年中日建交;2000年后小泉曾六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走入低谷;2006年10月安倍晋三来华访问;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与安倍晋三举行了会晤。以上事实说明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不可调和B.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C.对外政策因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变化D.日本与中国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9.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10.台湾当局在“邦交”史上经历了多次“断交”危机。第一次“断交”危机是在20世纪70年代,其“邦交国”迅速减少,加拿大、日本、美国等有影响力的国家先后与台湾“断交”。其历史背景是A.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B.台湾经济衰退,无力援助他国

C.台湾国际地位崛起冲击了西方国家的利益D.台湾当局接受了“一国两制”

11.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A.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B.中美关系的缓和

C.美国遏制与封锁中国政策的失败D.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12.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所产生的影响。材料主要说明当时中国

A.急于改善中美关系B.与美关系全面缓和

C.开始放弃“一边倒”方针D.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二、激情互学、合作探究:

《时代周刊》是美国的时事性周刊之一,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有以下内容:

(2)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美国对中国态度变化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10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三、精讲助学、点拨提高:

(2015年福建卷文综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解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四、实战固学、能力提升

1.(2016年上海高考单科卷历史28)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日建交

2.(辽宁省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20世纪50-60年代,中日民间外交取得丰富成果,在经贸上达成了许多重要的贸易协定和渔业协定,在文化交流上两国文艺界人士和团体互访频繁。这种现象说明

A.中日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B.中国放弃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C.日本放弃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D.中日有改善政治关系的民众基础

3.(四川省成都2017届高三6月热身考试)1972年中美两国签署的《联合公报》中,有一段对“一个中国”政策的经典表述:“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说明当时美国

A.就两国关切的问题作出让步B.支持中国政府“一国两制”构想

C.宣布与台湾断绝所有的联系D.向中国发出改善关系的信号

4.(江西省临川一中2017届5月模拟)基辛格曾回忆说,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是用一种故意显得很随便的方式来发表他的主要意见的。……他巧妙地把台湾问题放在一个次要的地位。”这说明当时

A.中美对台湾问题已达成共识B.中国传达了台湾问题的内政性

C.美国不再干涉中国统一台湾D.台湾问题地位仅次于中美关系

5.(天津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校模拟)据交通部统计,1971年前后来我国的外轮每年约有四千艘,其中,日轮约占1/3……1970年先后到达天津的外轮为827艘,日轮为355艘,外国海员27300人次,日本海员为9530人次。在这些日本海员中,绝大多数人对中日友好表示认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反映了战后中日两国不断交流往来的结果B.中美关系正常化对此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C.日本海员来航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开放政策D.日本海员成为沟通中日经济友好往来的桥梁

6.(2016届江苏高三下期第三次模拟)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主要表达的信息是()

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7.(2016届湖南省岳阳二模)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B.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C.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D.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8.(2016届天津南开中学第四次月考)“美国在26届联大上顽固地反对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注:指美国坚持主张分裂中国的‘双重代表权案’)。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这说明基辛格博士访华活动

A.客观上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促进了中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

C.与美国政府的战略需求相背离D.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二、激情互学、合作探究:

美国对中国态度变化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70年代,在美苏争霸的国际形势下,美国持反华态度。(2分)

第二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美关系缓和并建交,对华报道比较客观,主要是政治层面。(2分)

第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在世界的经济舞台上地位越来越重要。美国对关注中国经济发展。(2分)

第四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美国对中国的关注是多角度的。(2分)

总结:影响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变化因素的多元的,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2分)

三、精讲助学、点拨提高:

答案:(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四点即可)

(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

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重大改变: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日本:甲午战争及30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外交关系的新突破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外交关系的新突破
一、主干知识检测
1.“这是一个早就该取得的胜利,这是联合国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站起来高喊:“我们胜利了!中国万岁!”出现了联合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盛况,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划时代的胜利。这描绘的是
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联合国承认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为了保住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的席位,美国政府使出浑身解数:尼克松亲自向许多国家的首脑写信、开展“拉票外交”、和一百多个国家的代表谈话,并用“准备提供援助”或“准备撤销援助”进行利诱或威胁等。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还是得以恢复,其主要国际因素是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B.中日关系的改善
C.第三世界的兴起D.中国的国际威望大大提高
3.某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一外交成就对中国的意义时说其“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转折”,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一个时期象征”。该外交成就可能是
A.1949年中苏建交B.1979年中美建交
C.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1970年1月的某天,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对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字眼很疑惑,基辛格听后笑着回答:“大使先生,难道你不认为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么?”导致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有此改变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B.中国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美苏争霸中,美国由攻势转为守势D.两大阵营间的矛盾相对缓和
5.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所做的一项报告中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为此,尼克松
A.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B.访问中国,改善中美关系
C.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从根本上促使日本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6.1972年,中美两国政府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它标志着
A.中美两国矛盾彻底解决B.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C.中美建立外交关系D.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7.基辛格,见证中美外交风云的“活化石”,在其著作《论中国》中指出中美之间的合作关系“对全球的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如果两国之间进入冷战状态,“将阻止太平洋两岸一代人的进步”。下列有利于中美两国共同发展的事件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朝鲜战争的爆发
C.美国向联合国大会提出“双重代表权案”D.1972年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8.1972年中日建交;2000年后小泉曾六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走入低谷;2006年10月安倍晋三来华访问;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与安倍晋三举行了会晤。以上事实说明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不可调和B.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C.对外政策因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变化D.日本与中国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9.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10.台湾当局在“邦交”史上经历了多次“断交”危机。第一次“断交”危机是在20世纪70年代,其“邦交国”迅速减少,加拿大、日本、美国等有影响力的国家先后与台湾“断交”。其历史背景是A.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B.台湾经济衰退,无力援助他国
C.台湾国际地位崛起冲击了西方国家的利益D.台湾当局接受了“一国两制”
11.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A.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B.中美关系的缓和
C.美国遏制与封锁中国政策的失败D.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12.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所产生的影响。材料主要说明当时中国
A.急于改善中美关系B.与美关系全面缓和
C.开始放弃“一边倒”方针D.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二、激情互学、合作探究:
《时代周刊》是美国的时事性周刊之一,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有以下内容:
(2)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美国对中国态度变化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10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三、精讲助学、点拨提高:
(2015年福建卷文综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解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四、实战固学、能力提升
1.(2016年上海高考单科卷历史28)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日建交
2.(辽宁省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20世纪50-60年代,中日民间外交取得丰富成果,在经贸上达成了许多重要的贸易协定和渔业协定,在文化交流上两国文艺界人士和团体互访频繁。这种现象说明
A.中日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B.中国放弃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C.日本放弃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D.中日有改善政治关系的民众基础
3.(四川省成都2017届高三6月热身考试)1972年中美两国签署的《联合公报》中,有一段对“一个中国”政策的经典表述:“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说明当时美国
A.就两国关切的问题作出让步B.支持中国政府“一国两制”构想
C.宣布与台湾断绝所有的联系D.向中国发出改善关系的信号
4.(江西省临川一中2017届5月模拟)基辛格曾回忆说,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是用一种故意显得很随便的方式来发表他的主要意见的。……他巧妙地把台湾问题放在一个次要的地位。”这说明当时
A.中美对台湾问题已达成共识B.中国传达了台湾问题的内政性
C.美国不再干涉中国统一台湾D.台湾问题地位仅次于中美关系
5.(天津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校模拟)据交通部统计,1971年前后来我国的外轮每年约有四千艘,其中,日轮约占1/3……1970年先后到达天津的外轮为827艘,日轮为355艘,外国海员27300人次,日本海员为9530人次。在这些日本海员中,绝大多数人对中日友好表示认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反映了战后中日两国不断交流往来的结果B.中美关系正常化对此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C.日本海员来航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开放政策D.日本海员成为沟通中日经济友好往来的桥梁
6.(2016届江苏高三下期第三次模拟)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主要表达的信息是()
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7.(2016届湖南省岳阳二模)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B.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C.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D.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8.(2016届天津南开中学第四次月考)“美国在26届联大上顽固地反对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注:指美国坚持主张分裂中国的‘双重代表权案’)。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基辛格博士1971年7月访华,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问中国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权斗争的胜利。”这说明基辛格博士访华活动
A.客观上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促进了中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
C.与美国政府的战略需求相背离D.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二、激情互学、合作探究:
美国对中国态度变化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70年代,在美苏争霸的国际形势下,美国持反华态度。(2分)
第二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美关系缓和并建交,对华报道比较客观,主要是政治层面。(2分)
第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在世界的经济舞台上地位越来越重要。美国对关注中国经济发展。(2分)
第四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美国对中国的关注是多角度的。(2分)
总结:影响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变化因素的多元的,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2分)
三、精讲助学、点拨提高:
答案:(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四点即可)
(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
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重大改变: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日本:甲午战争及30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专题五第二节外交关系的突破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题五第二节外交关系的突破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通史概要: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初中新课程所学的、以及平时所见所闻回顾有关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知识;其次,引导学生回忆本教材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相关内容;再次,利用网络、课件等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国际国内背景知识(如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发展;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等等)最后,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单元新课内容的探讨。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视文献专题片《共和国外交风云》,或由学生举办新中国外交50年成就展等。
教材对本专题的内容即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上的作用等);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重大突破(“一大片”、“一条线”,重返联合国及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第三阶段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独立、自主、和平的多边外交政策)和中国外交的辉煌(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作用)。本专题同初中教材重点讲述新中国外交成就不同的是,重点分析各时期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即中国外交取得成绩的原因和应当吸取的教训。同时,本专题的内容和上一专题中的“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进展有着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发展地联系地学习相关知识。

第二节外交关系的突破
教案
课标要求:
简述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中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和中日关系改善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相关知识,并分析其原因和意义;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的背景、经过和对中国及其国际关系的影响;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在联合国发挥的应有作用。
(2)、过程与方法:运用文字、图表、影视资料,再现历史场景,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基本史实;引导学生多方面收集材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以及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要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中美建交的曲折历程,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学习,认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明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道理,进一步形成开放意识;理解在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外交政策。
重点难点:
重点: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及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中国重返联合国
难点: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原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建议:
(1)、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探讨、师生交谈等形式。
(2)、利用课件展示“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①、联系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形势,讨论分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的原因。
②、理解什么是合法权利及恢复的标志,并结合“学习思考”讨论为什么用“恢复”这个词,而不用“加入”一词?
③、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重大意义。
(3)、演示影视、图片、文字等资料,再现历史情境,或由学生模拟,再现历史情境,然后:
①、分析探讨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形势重大转变的关键——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②、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注意区别“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美正式建交”,以及《中美联合公报》与《中美建交公报》的关系。
③、认识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及其国际关系的影响。
(4)、关于中日建交,演示影视、图片、文字等资料,再现历史情境:
①、引导学生简单回顾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中日关系及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掌握中日建交的史实,由此理解中日建交的意义(注意:日本民间友好人士和社团等的推动作用)。
②、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
(5)、引导学生列表归纳中美中日关系改善后,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其他成就及其意义。

新课程高一历史外交关系的突破与发展教材点拨及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五(2)


新课程高一历史教材点拨及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五(2)
二 外交关系的突破与发展
历史回眸一、风雨如晦中的中国外交
1.背景
(1)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利用台湾问题大搞所谓“两个中国”的阴谋,还公开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
(2)1958年,苏联提出有损中国主权的合作条件,被中国严词拒绝。随后,苏联单方面撕毁了与中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
(3)1959年,苏联赫鲁晓夫访华,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不久,中苏两党的分歧公开化,并扩大到国家关系方面。
(4)1960年7月,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单方面决定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此后,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在边境地区爆发了武装冲突。
2.状况
(1)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逐步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这就是被称为“一大片”的外交方针。
(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与大批亚非国家以及拉丁美洲的古巴建交。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则是中国打开同西方资本主义大国间外交局面的一个重大成果。
二、中美关系解冻
1.背景
(1)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要尽快消除越南战争败局造成的影响及改变其在与苏联争霸中所处的守势地位。
(2)中国迫切希望对付苏联威胁,解决台湾问题以实现祖国统一,恢复和扩大国际交往等。
2.经过
(1)1971年4月,毛泽东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正式访问中国,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2)1971年7月,基辛格访问中国。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
1.1972年9月,日本政府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随后,日本同台湾当局断绝了“外交关系”。
2.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并陆续签订贸易、航空等一系列协定。
四、中国重返联合国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立即将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
本节内容包括风雨如晦中的中国外交、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重返联合国四大内容,重点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国重返联合国。这些内容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已经出现过,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头绪繁多,仍然需要采取得力措施予以突破:
(1)风雨如晦中的中国外交 这一子目实质上阐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国的外交状况,教学时应重点解决当时中国外交面临的四大背景:一是适当补充有关资料,说明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二是结合《布尔加宁与艾森豪威尔在一起》等图片,理解当时国际局势的明显缓和,说明中国外交面临的国际形势;三是结合朝鲜战争后的台湾问题、越南战争,引导学生认识中美关系的敌对状态;四是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内容,理清中苏关系逐步恶化的发展趋势。至于中国这一时期的外交方针和成果,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即可,不必展开。
(2)中美关系解冻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应着重处理好三大问题:一是结合美苏争霸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国际形势,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中美关系解冻的主要原因,真正理解“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的共同要求”;二是在学生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出示并分析《美国乒乓球队队员在长城游览》等历史图片,理清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三是适当补充《中美联合公报》有关原文,师生一起分析其内容及意义。
(3)中日邦交正常化 这部分内容可以在欣赏有关影视资料片段的前提下,师生共同分析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结合中日两国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说明建交过程,着重使学生理解:“中美关系改善促进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4)中国重返联合国 这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破性胜利,可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能够重返联合国?”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教科书
有关内容,从中国国际地位和第三世界的支持两个方面进行归纳;然后,结合“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和课本插图,分析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意义.并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合作讨论1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美国的关系逐步解冻,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想一想:为什么中美关系正常化是新中国外交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成果?
我的思路:原则性可以从台湾问题上进行思考,灵活性可以从正常化的历程等方面分析。具体分析时,应着重突出以下问题:中国在与美国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既坚持大节(一个中国),坚持原则(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前提),又照顾现实(同意美国与台湾保持商务、文化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合作讨论2针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毛泽东形象地说:“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议一议:20世纪70年代初期,新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我的思路: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够在1971午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国家实力、外交政策、国际关系格局等方面分析:首先,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国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改变了过去国家积贫积弱的面貌。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国际社会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确认,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其次,中国政府长期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不仅赢得了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尊重,而且也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大势所趋。再次,从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来看,关苏矛盾的激化、各种政治力量的新分化和组合,客观上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极为有利;与此同时,第三世界日渐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同属第三世界,是第三世界国家最可靠、最真诚的朋友。因此,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积极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时空隧道1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对苏联的原则和态度 材料一:1950年我和斯大林在莫斯科吵了两个月,对于订立互助同盟条约、中长路、合股公司(以上三项都是苏联提出的合作项目,具有控制中国经济和利用中国资源的倾向——引者注)、国境问题(指在划分中苏边界问题上中苏两国的争议——引者注)。我们的态度:一条是你提出,我不同意者要争;一条是你一定要坚持,我接受。这是因为顾全社会主义利益。还有两块“殖民地”,即东北和新疆,不许第三国的人住在那里,现在取消了。
——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
材料二: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不太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那时候有这样一种情况,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是长久之计。从1958年起,我们就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毛泽东1962年1月30日的讲话
思维点睛:材料一反映了苏联的霸权主义倾向,企图在政治经济方面对中国进行控制和利用。这是导致以后中苏关系恶化的重要根源。
材料二中,毛泽东认为苏联的农业政策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发展缓慢;在工业上,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因此,他认为由于中国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学习苏联是必要的,但不能照搬苏联的做法,应该具有创造性,要独立自主。这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正视苏联的经验与教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材料一、二、三体现了在20世纪50~60年代毛泽东对待苏联的原则和态度,那就是:对于苏联的霸权主义倾向,要进行斗争,维护本国的利益,又要顾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要学习苏联的经验,又要坚持自己的独立探索。毛泽东的独立自主原则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是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唯一正确的原则和态度。
时空隧道2尼克松和邓小平有关中美关系的言论
材料一:1960年,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
材料二:1960年2月,一贯强烈反共的尼克松在同肯尼迪竞选总统时说:“我们(对中国)的态度不应该太过于僵硬,我们不应对一个有六亿人的政府,保持永久不予承认的态度。”1968午大选时,尼克松又说:“时间已经到来,我们必须掌握中国的现实了。”
材料三:1971年5月5日,尼克松在电台广播《公告》时说:“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正常关系敞开门户。……我谋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的关系的行动不会以牺牲我们的老朋友为代价,这个行动不是针对任何其他国家的。”
材料四:1989年,邓小平在会见尼克松时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2年,二十多年间,中关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在您担任总统的时候,改变了这种状况,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我知道您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
思维点睛:材料一反映了尼克松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表面上的原因是中国不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实际深层次的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支持亚洲各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使美国称霸亚洲和世界的企图难以实现。而且,尼克松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仇视社会主义制度。
材料二则表明美国统治阶级内部对华政策已出现分歧,尼克松有了结束同中国对抗关系的想法。
材料三和材料一相比,尼克松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坚决反对承认新中国,变为表示要主动使中美关系正常化。其主要原因是新中国发展壮大,闽际地位逐渐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在与苏联争霸过程中.由于实力下降而转为战略防御,需要利用同中国和解来取得与苏联争夺的国际战略优势。材料二中“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的关系的行动不会以牺牲我们的老朋友为代价”则暗指美国不放弃对台湾蒋介石集团的支持。
材料四中,邓小平指出了影响国家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但是两国关系的改善既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邓小平说“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
时空隧道3中美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问题上的斗争

 材料一:(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其助手基辛格说)在很机密的基础上,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一一不要告诉任何可能会泄密的人。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我们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逐步造成一种形势,使我们既能保持对台湾的义务,而又不致遭到造成接纳赤色中国的人的抨击。
材料二:(当尼克松通过特使赴华向周恩来转达上述构想时,毛泽东、周恩来表示)绝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双重代表权提案。中国不是联合国会员国的时间很长了,中国还可以再等。 ——以上材料均摘自《美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自1961年第十六届联合国大会起,联合国内外展开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一系列斗争。1971年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又展开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合法权利”和“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两项议案的争论。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终于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联合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到达纽约,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井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
思维点睛:材料一反映了在第三世界的兴起使联合国结构发生变化,接纳中国成为历史必然的形势下,尼克松基于不愿放弃在台利益的考虑,提出了“双重代表权”的方案,企图在联合国中制造“两个中国”。
材料二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严正立场,说明中国政府在对外关系方面坚持了外交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材料三的内容主要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和重新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是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最显著标志。它说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影响的扩大;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联合国日益摆脱美国的操纵和控制,成为伸张正义的讲坛;美国图谋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最终失败。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联合国中亚非新会员国的增加,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家越来越多。1971年,第26届联大召开。7月15日,联合国内开始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合法权利”和“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两项议案的争论。美国先是企图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后又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当有代表权”“应当规定不剥夺中华民国的代表权”,在联合国中制造“两个中国”。为此,我国外交部在8月20日发表严正声明,指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决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类似的荒唐主张,坚决反对“台湾独立”阴谋。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阿尔巴尼亚等国的联合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到达纽约,出席第26届联大。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并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
围绕台湾问题,中美两国的关系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敌视对抗,走到七八十年代的缓和合作,九十年代再次跌入低谷。台湾问题成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也是中美两国关系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后仍未实现关系完全正常化的根本症结所在。其中有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及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最引人注目。
1972年2月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作为新中国成立23年来第一个访华的总统与中国领导人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包括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回归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国一台”“两个中国”“一个中国,两个政府”“台湾独立”和“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美国也在联合公报上发表了自己的声明:对中国政府的声明表示基本赞同。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也是台湾问题逐步解决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1978年12月6日,中美双方在经过多轮双边会谈后,发表了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美国声明在1979年元旦结束美台外交关系,按公报规定终止美蒋“共同防御条约”,并在4个月内从台湾撤出余留美军人员。至此,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完成。
《中美建交公报》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台湾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全部解决。美国仍然坚持它与台湾的官方关系,并采取措施来保证他们所关心的台湾的“安全”。为使这种特殊的美台关系符合美国的法律,美于1979年4月10日批准了《与台湾关系法》称:鉴于美国已于1979年1月1日结束了与“中华民国”的台湾当局的政府关系,国会认为有必要制定本法,以帮助维护西太平洋的和平、安全和稳定,并重申美国的政策是:继续与台湾保持密切的商务、文化关系;限定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为排除武力,“将通过和平方式”;向台湾继续提供武器装备;除“共同防御条约”外,与台湾的其他一大批“协定”“条约”继续有效,等等。可以看出,《与台湾关系法》严重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中的“断交、废约、撤军”三原则,是发展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也是日后中美双方发生冲突与纠纷的主要根源。
迫于中国政府的压力,美国于1982年8月l?日就分步骤直到最后彻底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与中国一道发表了一项联合公报,即“817公报”。在公报中,美国承诺向台湾出售武器无论在质量或数量上都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并保证减少向台湾出售武器,最终导致问题的解决。该公报消除了因美向台售武所具有的爆炸性。
一、选择题
1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B.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
C.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而努力 D.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A
2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
A.中美关系逐步缓和B.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
C.中苏关系渐趋正常化 D.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答案:A
3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导致中苏关系恶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推行“冷战”政策
D.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策略
C.中国维护自己国家主权,不作让步
D.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
答案:D
4 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中国奉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指的是……………()
A.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B.大力发展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友好关系
C.断绝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
D.与柬埔寨、老挝、古巴等国家建交
答案:B
5 1972年,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C.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受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答案:D
6 当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A.有些日本政府要员参拜靖国神社
B.日本文部省审定历史教科书的错误态度
C.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活动猖獗
D.日本对侵华战争的态度问题
答案:D
7 国家之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其主要决定因素是…()
①国家性质 ②国家力量 ③国家利益 ④国家科技发展水平
A.①②B.②③C.①③ D.①④
答案:B
8 中国外交史上发生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中苏建交 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③中美上海公报签订 ④中日邦交正常化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D.①④③②
答案:A
9 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最主要标志是………………()
A.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C.成为第三世界的核心
D.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答案:A
10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友好合作
C.中美、中日关系趋向缓和
D.中国国际威望的进一步提高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
回顾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它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的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联合国2758号决议
请回答:
(1)上述决议包括哪几项主要内容?
(2)据材料,通过这一决议的原因是什么?
(3)第26届联大通过的这一历史性决议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参考答案:(1)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中国在联合国享有的权利;驱逐台湾在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中的代表。
(2)维护联合国宪章需要恢复中国合法席位;联合国组织所从事的事业需要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3)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成为中国唯一的合法代表,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查资料分析,中国为何能重返联合国?
参考答案:(1)根本原因是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2)中国政府一直为恢复自己的合法席位进行斗争。(3)亚、非、拉美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第三世界崛起,且在联合国中占大多数。(4)中国正确的对外政策,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家关系,赢得了大多数国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