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复习学案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0

《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复习学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复习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复习学案

教学目标:

1、记忆并掌握有关世官制、分封制、宗法制的相关基础知识;

2、了解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概况,归纳总结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及其观点,分析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条件。

学习重点:先秦时期核心知识点的记忆和运用。

学习难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二、自主学习

1、先秦时期的政治

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②目的:。

③分封对象:,,。

④权力:对分封的土地和人口具有

⑤义务:、、。

⑥影响:①初期:利: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②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①内容:宗法制按照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②以关系的亲疏,等级森严,形成了;(最大特点)继承。

③影响: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后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产生了影响,如修族谱、祭拜祖先、寻根问祖等。

2、先秦时期的经济

①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

②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和。

③土地制度:商周时期实行制。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确立了制

④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郑国主持

春秋时期,出现了。

春秋战国时期,家庭手工业,、三者并存。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商周时官府垄断商业,春秋时官府垄断被打破,出现了商品市场和大商人,战国时出现了新兴商业城市。城市出现商业集中的趋势(战国:有城市出现“市井”商业区)

3、先秦时期的思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2)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时代大背景,社会历史需要重新认识,百家争鸣是历史变动在认识上的表现。

(3)各国的政治变革与互相竞争需要理论指导。在尖锐的斗争中,实力无疑是基础。然而,没有合宜的谋略,优势也可能转为劣势,所以当时统治者对人才智谋相当重视。

(4)当时诸侯国纷争林立,政治空隙比较多,思想自由宽松,环境便于知识分子自由讨论问题,施展才华。

(5)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6)不同阶级、阶层对社会变革现实发表不同看法,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实际是经济基础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道家

老子

儒家www.JAB88.cOm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家

墨翟

-

法家

韩非子

三、讨论展示

1、讨论学生自主学习内容(投影展示讨论内容题目)

2、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一问一答、我说你记、我背你听)

四、探究质疑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历史》必修1

材料三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史记》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些制度?并指出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2、延伸拓展:与此同时,古希腊罗马却在实行一种与西周截然不同的奴隶制民主制度,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五、精讲点评

1、点评探究质疑答案

2、精讲提炼本课知识主干

3、构建思维导图

六、检测小结

1、(2013年浙江高考14题)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导学案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09山东省宁阳一中模拟)从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

A.权力高度集中B.王权与神权结合C.严格的等级差别D.君主专制独裁

3、(2012·安徽六校模拟)“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

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

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

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的团结及内部的稳定

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4、(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5、(2011年11月福州八县联考17题)《礼记》有“天子为藉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

6、(2011年10月苏北四市摸底1题)“(古代中国)在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黄仁宇:《中国社会的特质》)这里“农业生产的恢复”主要指()

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建立正常赋税征收制度

C.重建小农经济D.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

7、(2011年10月陕师大附中月考4题)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B.墨家的“兼爱”思想

8、(2012年1月泰安市期末19题)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制天命而用之”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9、(2011年9月温州十校联合体3题)全世界75位诺贝尔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回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应包括()

A.“克已复礼”B.“民贵君轻”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D.“以德服人”

相关阅读

高中历史阶段性特征


高中历史阶段性特征

一、时间: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

二、本期历史的分期:本期中国历史包含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三个阶段。

1、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由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组成。父系氏族公社后期到奴隶社会诞生之间这段历史则被称为历史传说时期。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面看,原始社会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

2、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奴隶社会的历史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

(1)、奴隶制的创立(奴隶社会的开始)时期——夏朝,统治时间为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中期。公元前21世纪,大禹传子,夏朝建立,我国进入奴隶社会。从“禅让”到“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奴隶制发展时期——商朝,时间为前16世纪中期至前11世纪中期。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奴隶制经济和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商朝高度的奴隶制文明,在世界历史上有重要地位。

(3)、奴隶制的强盛时期——西周。统治时间为前11世纪中期至前771年犬戎破镐京,都城在镐京(今西安)。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西周的统治者实行井田制和分封制,巩固了奴隶主的统治,扩展了奴隶制的国家和疆域。

(4)、奴隶制的瓦解时期——春秋,时间为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前476年。春秋时期的主要历史特点是诸侯争霸。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东周王室衰微,大田诸侯争霸。“春秋无义战”,争霸战争实质上都是为了满足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私欲,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学生的灾难和痛苦。这时,以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井田制开始瓦解,我国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4、封建制的形成时期——战国: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瀛政统一中国。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一方面战国七雄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征战不断,另一方面地主阶级展开强大的变法运动,以改良的办法在中国确立起了封建的政治制度。

5、先秦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奴隶、农民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又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早期文明。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在天文历法、文字、思想、医学、青铜器制造、文学、建筑、军事、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

三、教材中提到的主要名词

1、原始社会:

(1)、生产力的发展方面: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弓箭,半坡彩陶;天然火,人工取火;粟,麻,水稻;猪、狗、牛、羊鸡、水牛。

(2)、生产关系的变化及文化遗址方面:原始(人)群,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

氏族公社,山顶洞人;母系氏族,半坡氏族,河母渡氏族,大汶口文化早期;父系氏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传说时期,炎帝、黄帝、蚩尤,华夏族;尧、舜、禹的传说,禅让制。

2、奴隶社会:

(1)、人物:禹、启、桀;汤、盘庚、纣;周文王、周武王、周厉王、周幽王、周平王,商高;春秋五霸、管仲,老子、孔子,孙武。

(2)、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井田制,土地私有制;人祭,人殉。

(3)、农作物:黍、稷、麦、稻、桑、麻。

(4)、生产工具:耒耜、石刀、蚌镰,青铜器,铁器、牛耕。

(5)、重大事件:炮烙之刑,武王伐纣(或称牧野之战、阵前倒戈),国人暴动,犬戎破镐京;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战争。

(6)、文化:殷墟和甲骨文、夏历、日食、月食,商文化的世界地位;勾股定理之“勾三股四玄五”;老子和《道德经》及道家学派,孔子和儒家学派、《诗》、《书》、《春秋》及私学,孙武与《孙子兵法》,鲁国的天文学家与日食、冬至、夏至和哈雷慧星,《诗经》,九九乘法表。

(7)历史传说的信史:在没有文字可考以前的历史都属于历史传说阶段。所以对于历史传说阶段,如原始社会和夏朝时期的历史学习和研究,就主要依据历史传说和考古发现。特别是注重利用考古资料来说明问题。19世纪末,人们在殷墟发现了大批甲骨文,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因此,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西周时,公元前841年爆发了“国人暴动”,历史上有确切记载,所以,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3、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1)、事件:战国七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

(2)、生产: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都江堰、郑国渠;手工业,冶铁也和木炭、皮囊、宛、邯郸,煮盐业和池盐、石盐,丝织业,麻纺织业,漆器制造业;中原市场,封建城市。

(3)、文化: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墨子和墨家,儒家和孟子、荀子,道家和庄子,法家和韩非子,军事家和孙膑;《甘石星经》,二十四节气;分科治病,扁鹊和四诊法,《内经》;建筑技术和鲁班;屈原和楚辞、《离骚》;嵌错赏功宴乐铜壶,湖北随州编钟。

四、先秦历史的主要特点

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金(铜)石并用时代、再到铁器和牛耕时代的进步历程。

2、生产活动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生产关系不断变化,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氏族公社、传说时期几个阶段)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漫长历程,是中国古代史上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4、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在天文历法、文字、医学、建筑、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成就突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奠定了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的确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方面的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6、先秦历史的发展过程明显的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史观的原理。

7、井田制的兴废成为奴隶制和奴隶社会兴衰的纽带和标志。

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特征、科技与思想


课时教案总第16课时课题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特征、科技与思想教学目标(目的)识记秦汉文化特征、科技与思想成就;分析这些成就与当时政局联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汉文化的特点;秦汉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董仲舒的新儒学。难点:秦汉时期的哲学与宗教。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反映在文化上定然必别特征且文化成果非常丰硕。教学过程: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文化特点

1.地位:(1)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2)是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奠定基础。

2.特点:(1)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统一措施;多民族);(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中外互传);(3)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造纸、数学、天文、医学等);(4)气势恢弘(长城、兵马俑、《史记》)。

3.成因:(1)政治统一;(2)经济发展;(3)交流频繁。

一.科技:先进的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

(1)西汉:制订《太初历》(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历书);世界上最早记录太阳黑子。(2)东汉张衡:对月食作最早的科学解释;发明地动仪。

2.数学:

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3.医学:

(1)三典:(西汉时编定)《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2)二医:“神医”华佗(麻沸散、五禽戏);“医圣”张仲景。

4.造纸术:

(1)西汉前期:最早的纸(西汉前期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的纸)。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3)外传时间(口诀,结合外传示意图):四七朝日八世阿,十二欧非去安家,十六美洲十九大,造纸外传誉天下。(注:阿指阿拉伯,大指大洋洲)张衡的贡献:东汉安帝时,太史令张衡掌天文,撰《灵宪》一书,他对当时天象的解释主要在这一部书里,如他对月食作过最早的科学解释,他指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时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他还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理论。张衡发明地动仪制成于公元前132年,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欧洲早1700多年。张衡还制造了“浑天仪”,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他设法利用水力来转动这台仪器。张衡还是一位数学家,写一部数学著作《算罔论》,今已失传。他还是一位文学家,写出了著名的《西京赋》和《东京赋》。崔瑷(东汉著名书法家)在张衡的碑文中称赞他“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1956年,人民政府重修张衡墓,郭沫若题写了“万祀千龄,令人敬仰”的碑文。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在纸没有发明前,古代先民曾经使用龟甲、兽骨、金石、简牍、缣帛等作为书写材料。朝鲜、日本也用简和帛写字,印度用白桦皮和棕榈树叶写字,埃及用纸草的内皮压成“纸草纸”写字,欧洲用羊皮作纸写字。这些书写材料,有的很重,有的很脆,有的很贵。我国造纸术发明、改进和传播以后,解决了上述困难,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正如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评价包括造纸术在内的我国四大发明的时候所说的:“它们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看来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没有一个显赫人物,对人类事业曾经比这些机械的发明施展过更大的威力和影响。”

二.思想:哲学和宗教

1.特点:两汉时期哲学观点截然不同;古代宗教形成新格局(佛入道兴)。

2.董仲舒的新儒学(唯心):

(1)主张:依天行事;儒家独尊;儒学教育。

(2)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3)背景:适应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4)意义:确立儒家统治地位;儒学官学化并具有神学倾向;光大儒学;加强文化专制。

3.王充的唯物思想(唯物):

(1)代表作:《论衡》(评论衡量之意)。

(2)思想:一“认为”三“反对”。(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客观物质;反对天人感应,反对有鬼,反对厚葬。)

4.佛教东来:

(1)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2)东汉明帝时建造白马寺。

5.道教兴起:

时间:东汉;来源:神仙方术和道家学说;经典:《太平经》;理论:阴阳五行。王充小传: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浙江),生于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六岁即在家开始读书识字,因成绩优异,从书馆保送到京师太学。此间,因家贫而买不起书。常游逛洛阳书肆,翻看所卖之书,边看边记,就这样博通了百家经史。不久回到故乡,以教书来维持生活。回县后,王充当过普通的政府属员,后由于与当道不合而自免回乡。但王充并不气馁,在乡居期间,认真读书,思索着当时种种思想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俗儒任意歪曲儒典,不致实诚,而闭门潜思,杜绝种种庆吊之礼,在窗户、墙壁上放满了刀笔,一有思想就记下,著成《论衡》85篇。

从先秦到西汉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改造的基本路线及其社会地位的变迁。

(1)春秋晚期的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儒家思想。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他还主张放宽刑罚,减轻赋税。

(3)西汉武帝时的儒生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宣扬君权神授与“大一统”思想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接受。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总之,先秦时期受冷遇,秦朝受打击,西汉初因用“黄老无为”被抛弃,武帝重用。

第页课时教案总第17课时课题秦汉时期的文化(二)史学、文学与艺术教学目标(目的)识记秦汉时期史学、文学与艺术的主要成就;突出其背景与贡献。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司马迁与《史记》;汉赋与乐府诗;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难点:对史学、文学与艺术成就时代背景的把握。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在科技成就突出、思想大放异彩的的同时,秦汉时期我国在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也体现了国家稳定繁荣、大气磅礴的气象。教学过程:三.史学:史学的巨大成就

1.司马迁与《史记》

体例: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时间: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元年。

内容:十二本纪(帝王),三十世家(诸侯),七十列传(除前两类之外的重要人与事的单传、合传、类传),十表(分类大事),八书(典章制度)。

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班固的《汉书》:记载西汉和“新莽”时期历史(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

3.范晔的《后汉书》:记载东汉历史。

四.文学:文学的新成果

1.汉赋

(1)时间:兴起于两汉。(2)特点:讲究排比,散韵并用。

(3)代表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

2.乐府诗

(1)特点: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

(2)名篇:《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

五.艺术:雕塑与绘画

1.雕塑:兵马俑、成都说唱俑、洛阳杂技俑、秦汉砖瓦与瓦当。

2.绘画:墓室壁画、帛画、木刻画、画像石、画像砖。《史记》的三大价值

(1)史学价值:它全面记述了西汉武帝以前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取材广泛,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深刻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古人“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2)文学价值:它文辞优美,生动活泼,人物栩栩如生,事情跃然纸上。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迁雄于文”,《史记》“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文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3)社会价值:它叙述了历史兴衰,肯定了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歌颂了伟大诗人屈原,抨击了暴君酷吏,表达了作者鲜明的道德观。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关于本节内容的一些高考题

(2004上海历史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D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2004广东历史1)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治史思想的史学家是A

A.司马迁B.司马相如C.班固D.司马光

(2005广东历史2)东汉明帝让西域高僧在洛阳传教,为他们建造了D

A.龙门石窟B.云冈石窟C.莫高窟D.白马寺

(2005上海历史4)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方便现象首次得益与发明了

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C.制墨技术D.活字印刷

(2006上海历史A组4题)朱震亨是金元时期杰出的医学家,他学医虽晚,但终成大器,这主要得益于他潜心研究了被后人奉为“医家之宗”的典籍──A

A.《皇帝内经》B.《唐本草》C.《千金方》D.《本草纲目》

(2007天津文综13郭沫若为张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中亦所罕见。”此评价的依据之一是张衡D

A.创制了简仪B.最早做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C.制定了《大衍历》D.最早对月食作了科学的解释

(2007四川文综23)图7反映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四川地方文化特色的是B

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①②④

(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A组3)有一部断代体史书,首创“志”的体裁,经两代人合作完成。这部书是C

A.《史记》B.《三国志》

C.《汉书》D.《资治通鉴》

(2009年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C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2009海南历史4)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D

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

(2009年上海历史1)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BA.以事件为中心B.以人物为中心C.以年代为中心D.以制度为中心(2009海南历史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

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种群的特征导学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生物导学案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种群的特征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预习导航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种群在单位_______或________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________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_________________,求得每个样方的____________,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3.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________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5.标志重捕法: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_____,活动范围_____,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______________,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___________,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_________,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估计种群的密度。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1.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_________________的比率
2.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_________________的比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1.对于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占________的比率分别成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2.如果研究一座城市的人口变化,____________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_________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2.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例
五.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动课堂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___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_________的数量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方法一:样方法
(一)适用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
1.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动物吗?如果能,请列举相关实例?
2.在选取样方时为什么要随机取样?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样地?

思考:
1.调查期间种群内有较多个体出生死亡或迁入迁出,能否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什么样的种群?
2.标志重捕法对于标志物有什么样的要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2.意义: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
2.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龄组成
1.概念:
2.分类:
3.意义: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维持稳定吗?
(五)性别比例
1.概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二.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语文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复习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语文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复习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语文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复习学案

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

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建筑显着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

一、

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

(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

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世界它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中国始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其在结构方面之努力,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匠师既重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故中国木构因历代之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唐宋少数遗物在结构上造诣之精,实积千余年之工程经验,所产生之最高美术风格也。

(二)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

既以木材为主,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

(第1一4图)。

第1图

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材,牵制成为一间(前后横木为枋,左右为梁)。梁可数层重叠称梁架。每层缩短如梯级,逐级增高称举折,左右两梁端,每级上承长槫,直至最上为嵴槫,故可有五槫,七槫至十一槫不等,视梁架之层数而定。每两槫之间,密布栉篦并列之椽,构成斜坡屋顶之骨干;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四柱间之位置称间。通常一座建筑物均由若干间组成。此种构架制之特点,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借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建筑物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隔断墙(Curtain

Wall),非负重之部分。是故门窗之分配毫不受墙壁之限制,而墙壁之设施,亦仅视分隔之需要。欧洲建筑中,唯现代之钢架及钢筋混凝土之构架在原则上与此木质之构架建筑相同。所异者材料及科学程度之不同耳。中国建筑之所以能自热带以至寒带;由沙漠以至两河流域及滨海之地,在极不同之自然环境下始终适用,实有赖于此构架制之绝大伸缩性也。

(三)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

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后世斗拱之制日趋标准化,全部建筑物之权衡比例遂以横拱?quot;材为度量单位,犹罗马建筑之柱式(Order),以柱径为度量单位,治建筑学者必习焉(第2图)。

第2图

一系统之建筑自有其一定之法式,如语言之有文法与辞汇,中国建筑则灾?睢⒍饭啊⒘骸?ぁ⑼摺㈤芪??quot;辞汇,施用柱额、斗拱、梁、槫等之法式为其文法。虽砖石之建筑物,如汉阙佛塔等,率多叠砌雕凿,仿木架斗拱形制。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

(四)外部轮廓之特异

外部特征明显,迥异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风格之特素。中国建筑之外轮廓予人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今分别言之如下:

1.翼展之屋顶部分

屋顶为实际必需之一部,其在中国建筑中,至迟自殷代始,已极受注意,历代匠师不殚烦难,集中构造之努力于此。依梁架层叠及举折之法,以及角梁、翼角,椽及飞椽,嵴吻等之应用,遂形成屋顶坡面,嵴端,及檐边,转角各种曲线,柔和壮丽,为中国建筑物之冠冕,而被视为神秘风格之特征,其功用且收上尊而字卑,则吐水疾而霤远之实效。而其最可注意者,尤在屋顶结构之合理与自

然。其所形成之曲线,乃其结构工程之当然结果,非勉强造作而成也。

2.崇厚阶基之衬托

中国建筑特征之一为阶基之重要;与崇峻屋瓦互为唿应。周秦西汉时尤甚。高台之风与游猎骑射并盛,其后日渐衰弛,至近世台基阶险遂渐趋扁平,仅成文弱之衬托,非若当年之台榭,居高临下,作雄视山河之势。但宋辽以后之台随檐出及须弥座等仍为建筑外形显着之轮廓。

3.前面玲珑木质之屋身

屋顶与台基间乃立面主要之中部,无论中国建筑物之外表若何魁伟,此段正面之表现仍为并立之木质楹柱与玲珑之窗户相间而成,鲜用墙壁。左右两面如为山墙,则又少有开窗辟门者。厚墙开辟窗洞之法,除箭楼仓廒等特殊建筑外,不常见于殿堂,与垒石之建筑状貌大异。

4.院落之组织

凡主要殿堂必有其附属建筑物,联络周绕,如配厢、夹室、廊庑、周屋、山门、前殿、围墙、角楼之属,成为庭院之组织,始完成中国建筑物之全貌。除佛塔以外,单座之建筑物鲜有呈露其四周全部轮廓,使人得以远望其形状者。单座殿屋立面之印象,乃在短距离之庭院中呈现其一部。此与欧洲建筑所予人印象,独立于空旷之周围中者大异。中国建筑物之完整印象,必须并与其院落合观之。国画中之宫殿楼阁,常为登高俯视鸟瞰之图。其故殆亦为此耶。

5.彩色之施用

彩色之施用于内外构材之表面为中国建筑传统之法。虽远在春秋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发达,其有逾矩者,诸侯大夫且引以为戒,唐宋以来,样式等级,已有规定。至于明清之梁栋彩绘,鲜焕者尚伙。其装饰之原则有严格之规定,分划结构,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艺术,非滥用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在建筑之外部,彩画装饰之处,均约束于檐影下之斗拱横额及柱头部分,犹欧洲石造建筑之雕刻部分约束于墙额(Frieze)及柱顶(Capital),而保留素面于其它主要墙壁及柱身上然。盖木构之髤漆为实际必需,木材表面之纯丹纯黑犹石料之本色;与之相衬之青绿点金,彩绘花纹,则犹石构之雕饰部分。而屋顶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故中国建筑物虽名为多色,其大体重在有节制之点缀,气象庄严,雍容华贵,故虽有较繁缛者,亦可免淆杂俚俗之弊焉。

6.绝对均称与绝对自由之两种平面布局

以多座建筑合组而成之宫殿、官署、庙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庭院四周,绕以建筑物。庭院数目无定。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其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立,适于礼仪(Formal)之庄严场合;公者如朝会大典,私者如婚丧喜庆之属。反之如优游闲处之庭园建筑,则常一反对称之隆重,出之以自由随意之变化。部署取高低曲折之趣,间以池沼花木,接近自然,而入诗画之境。此两种传统之平面部署,在不觉中,含蕴中国精神生活之各面,至为深刻。

7.用石方法之失败

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究其原因有二:

(1)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盖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性相反,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济桥之建造者李春,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等所见,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2)垫灰之恶劣。中国石匠既未能尽量利用石性之强点而避免其弱点,故对于垫灰问题,数千年来,尚无设法予以解决之努力。垫灰材料多以石灰为主,然其使用,仅取其粘凝性;以为木作用胶之替代,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用,乃在于两石缝间垫以富于粘性而坚固耐压之垫物,使两石面完全接触以避免因支点不匀而发生之破裂。故通常以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之原则,在我国则始终未能发明应用。古希腊罗马对于此方面均早已认识。希腊匠师竟有不惜工力,将石之每面磨成绝对平面,使之全面接触,以避免支点不匀之弊者;罗马工师则大刀阔斧,以大量富于粘性而坚固之垫灰垫托,且更进而用为混凝土,以供应其大量之建筑事业,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筑形制之产生。反之,我国建筑之注重木材,不谙石性,亦互为因果而产生现有现象者也。

二、属于环境思想方面,与其它建筑之历史背景迥然不同者,至少有以下可注意者四

(一)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

此建筑系统之寿命,虽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面所遗实物,其最古者,虽待考之先秦土垣残基之类,已属凤毛麟角,次者如汉唐石阙砖塔,不止年代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古者中原为产木之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毁亦视为灾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此种见解习惯之深,乃有以下之结果:1.满足于木材之沿用,达数千年;顺序发展木造精到之方法,而不深究砖石之代替及应用。2.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历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存,唯珍其旧址及其创建年代而已。唯坟墓工程,则古来确甚着意于巩固永保之观念,然隐于地底之砖券室,与立于地面之木构殿堂,其原则互异,墓室间或以砖石模仿地面结构之若干部分,地面之殿堂结构,则除少数之例外,并未因砖券应用于墓室之经验,致改变中国建

筑木构主体改用砖石叠砌之制也。

(二)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

古代统治阶级崇向俭德,而其建置,皆征发民役经营,故以建筑为劳民害农之事,坛社宗庙,城阙朝市,虽尊为宗法,仪礼,制度之依归,而宫馆,台榭,第宅,园林,则抑为君王骄奢,臣民侈僭之征兆。古史记载或不美其事,或不详其实,恒因其奢侈逾制始略举以警后世,示其非礼;其记述非为叙述建筑形状方法而作也。此种尚俭德,诎巧丽营建之风,加以阶级等第严格之规定,遂使建筑活动以节约单纯为是。崇伟新巧之作,既受限制,匠作之活跃进展,乃受若干影响。古代建筑记载之简缺亦有此特殊原因;史书各志,有舆服食货等,建筑仅附载而已。

(三)着重布置之规制

古之政治尚典章制度,至儒教兴盛,尤重礼仪。故先秦两汉传记所载建筑,率重其名称方位,部署规制,鲜涉殿堂之结构。嗣后建筑之见于史籍者,多见于五行志及礼仪志中。记宫苑寺观亦皆详其平面部署制度,而略其立面形状及结构。均足以证明政治、宗法、风俗、礼仪、佛道、风水等中国思想精神之寄托于建筑平面之……分布上者,固尤深于其它单位构成之因素也。结构所产生立体形貌之感人处,则多见于文章诗赋之赞颂中。中国诗画之意境,与建筑艺术显有密切之关系,但此艺术之旨趣,固未尝如规制部署等第等之为史家所重也。

(四)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

建筑在我国素称匠学,非士大夫之事。盖建筑之术,已臻繁复,非受实际训练,毕生役其事者,无能为力,非若其它文艺,为士人子弟茶余酒后所得而兼也。然匠人每暗于文字,故赖口授实习,传其衣钵,而不重书籍。数千年来古籍中,传世术书,惟宋清两朝官刊各一部耳。此类术书编篡之动机,盖因各家匠法不免分歧,功限料例,漫无准则,故制为皇室官府营造标准。然术书专偏,士人不,匠人又困于文字之难,术语日久失用,造法亦渐不解,其书乃为后世之谜。对于营造之学作艺术或历史之全盘记述,如画学之《历代名画记》或《宣和画谱》之作,则未有也。至如欧西、文艺复兴后之重视建筑工程及艺术,视为地方时代文化之表现而加以研究者,尚属近二三十年来之崭新观点,最初有赖于西方学者先开考察研究之风,继而社会对建筑之态度渐改,愈增其了解焉。

本篇之作,乃本中国营造学社十余年来对于文献术书及实物遗迹互相参证之研究,将中国历朝建筑之表现,试作简略之叙述,对其蜕变沿革及时代特征稍加检讨,试作分析比较,以明此结构系统之源流而已。中国建筑历史之研究尚有待于将来建筑考古方面发掘调查种种之努力。

简介: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文章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作者是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背景:

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唿吁,并为此蒙受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课文正解:

中国建筑的灵魂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着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梁思成,我国着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他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着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着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唿吁,并为此遭到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唿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作者先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内容可囊括成三个大的方面: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练习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

(2)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

2.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

(1)妨碍 阻碍

①狂妄丈夫因____执行被决定拘留,野蛮妻子撕毁执行笔录欲毁灭证据。

②与收入脱节越来越严重的房价把许多大学毕业生拒于城市的大门之外,成为____人才流动的又一道门槛。

(2)雕刻 雕琢

①他每天下班之后,总是偷偷地躲在厨房里练习,每天至少要雕二十几个土豆、萝卜,因此练就了功夫独到的____技艺。

②这决玉料辗转运到扬州,由当时着名工匠数百人用了六年时间精心____最终完成,作品再现了大禹治水时的壮观景象,现陈列于故宫。

(3)喜闻乐见 脍炙人口

①对于未来的展望,陈好坦言期望能继续坚持下来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希望有一首属于自己的________的歌曲。

②他们找准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兴奋点”,利用群众文化需求的“共鸣点”,借助群众________的文化活动,灵活巧妙地注入宣传信息,使群众在品味文化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