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三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知识点总结

民族的小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0

高三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知识点总结。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三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三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知识点总结

一、备考导航

我国封建社会历时2300多年,其中统一时间长达1600多年,并且在处于分裂状态的700余年中。还出现过许多局部统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统一问题、民族问题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都有体现,今后仍然是命题的重点,特别注意与西藏问题、台湾问题、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等联系起来考查的命题潜在空间较大。

二、专题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次要的,即使是在分裂时期也存在明显的统一趋势。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强。

(1)三次大分裂时期:①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混战;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③五代、辽、宋、夏、金、蒙古民族政权并立。

(2)全国大统一:①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两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时期;③西晋的短期统一;④隋唐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时期;⑤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空前辽阔的时期;⑥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时期(其中,四大统一时期:秦汉时期、西晋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九大统一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2)局部统一(在大分裂时期,有很多局部统一时期):①战国时期,诸侯大国“战国七雄”的局部统一;②东汉后期,曹操对北方的局部统一;③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各自境内的局部统一;④十六国东晋对峙时期,东晋在南方的局部统一以及前秦在北方黄河流域的短暂局部统一;⑤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对黄河流域的局部统一和宋、齐、梁、陈在南方的局部统一;⑥五代、辽、来、夏、金时期,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部统一,南宋在江南地区的局部统一;⑦少数民族政权辽、金在我国北方的局部统一等等。

2、中国疆域的变迁

商朝: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

秦朝: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抵长城,南濒南海。

唐朝: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

元朝: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的范围之内。

清朝: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3、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

(1)途径:①民族间的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这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②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联合斗争;③民族迁徒,少数民族迁往中原或是汉族人迁往边疆;④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主动接受汉族文化;⑤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联系;⑥民族间的战争;⑦民族间杂居通婚;⑧兼并战争等。

(2)三次高潮: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国坚持与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氏、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③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元朝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3)作用: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4)特点:①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②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③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④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⑤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⑥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统一体。

4、中国古代人口的迁徒

(1)流向:①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其主体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的女真、蒙古人南下。②中原人口南迁到江淮流域。其主体是原先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人,如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原人民流落江南。③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④华人外流。如唐朝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⑤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与当地人融合,元朝时形成回族。

(2)意义: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温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③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④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⑤人口分布趋向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利用。

三、重点问题精讲

1、对中国古代封建国家分裂与统一的综合认识

(1)国家统一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②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占统治地位,对维护国家统一起有利作用。③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④民族融合,民族矛盾逐渐缓和,中华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日益加强,从而形成统一的历史潮流。⑤长期战乱后,人民渴望统一。⑥一批杰出历史人物致力于统一的伟大作用,统治者注意采取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⑦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⑧中国地理条件之整体的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秦统一的条件: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b、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加快,长期的兼并战争形成局部统一,长期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等,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c、战国时期,大多数国家废分封设县制,实行了中央集权,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d、泰国已具备了完成统一的实力,商鞅变法使泰国迅速强大,赢政掌权后,广罗人才,部署统一战争的战略与行动,最终完成统一。

隋统一的条件:a、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b、民族融合,统一条件成熟;c、北方农业恢复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d、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准备;e、陈朝腐败,不堪一击。

元统一的条件:a、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b、蒙古统治集团代表了从奴隶主转化过来的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掌握了强大的军事武装力量;c、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d、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e、社会经济的发展。

影响:①保持了社会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④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⑤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⑥有利于边疆的巩固和开发。⑦有利于建设大型社会工程,如水利设施、长城等。⑧有利于抵御少数民族政权的掠夺。⑨有利于抵御外国的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

(2)国家分裂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是造成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由于政治黑暗腐败,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及阶级矛盾激化。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恶性膨胀。④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⑤民族融合不够稳固,社会经济不够发达,社会不够进步等

影响:①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迟滞,人民生活贫困等。②国家分裂过程中,历史也在客观发展,分裂之中孕育着统一,因而长期分裂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大加强。

(3)评价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①从直观上看,中国封建社会是在国家分裂与统一的交替发展中最终走上统一的。但应当看到每一次分与合的交替并不是历史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为每一次交替过程,都使国家统一的基础更加牢固,条件更加充分,因此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③纵观历史上的统一,实施统一的统治者往往采取综合准备和切实可行的方法。这对我们今天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发展经济实力,为统一奠定坚实基础;争取政治优势,为统一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增强军事实力,为统一提供可靠的保证。

④要辩证地认识封建国家分裂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要看到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如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迟滞,人民生活贫困等;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家分裂过程中历史的客观发展,如多民族的融合,人民渴望统一,经济文化的交流等因素。

(4)中国古代有利于统一的战争

①结束分裂的战争:秦灭六国,西晋灭吴,隋灭陈,蒙古及元统一战争等,这些战争是为了结束国家分裂,实现统一,主流是正义的战争。

②维护(巩固)统一的战争:汉平定七国之乱,唐平定安史之乱,宋扫平藩镇割据,清平定三藩之乱,清平定噶尔丹及大小和卓叛乱,清康熙帝统一台湾等。

③反侵略斗争:明朝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派兵抗击沙俄等。

2、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

(1)原因:根源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具有分散性;统治集团的腐败和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导致王朝更替的内在原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导致王朝更替的重要原因;少数民族的倔起,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

(2)认识:从王朝更替的结果与影响看,统一王朝和分裂割据政权的更替出现,但国家统一始终是主流,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王朝更替虽然暂时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新建立的王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开发

(1)东北地区:①隋唐:唐玄宗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开元初,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从此,渤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②宋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③明清:明朝在东北地区设奴尔干都司;清朝在东北设立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为了抗击沙俄的入侵,康熙帝率军大败俄军于雅克萨,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它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西北地区(含北方地区):①秦汉: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时,重设西域。②隋唐:唐太宗在东突原地区设都督府,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在西突厥地区,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又置北庭都护府。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并授瀚海都督府都督。③宋元:元朝时,设甘肃行省和岭北行省。④明清:乾隆帝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后,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各部。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

(3)西南地区:①秦汉:秦朝征服越族后,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对珠江流域进行管辖。汉武帝时,在西南的少数民族“西南夷”地区(川西南、云南、贵州)设郡。②隋唐: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③宋元:13世纪忽必烈攻占大理,元朝统一后,设四川、云南行省,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同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④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办法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年间,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改设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⑤清朝: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雍正帝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加强了清朝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4)西藏:①元朝: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②明朝:设卫所,任用藏人管理藏族事务,建立僧官制度。③清朝:顺治帝赐予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清政府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的册封。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5)台湾:①三国:230年,孙权曾派卫温等率军到达夷洲。②隋唐: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③宋元:元朝在澎湖列岛设立了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大大密切了台湾岛和大陆的关系。④明清: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1885年,鉴于台湾在国防中的重要地位,设台湾行省

★注意以上各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标志(略)

2、民族关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范围:凡存在于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既是后来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消失的民族(如匈奴等),都属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所研究的对象。

(2)贡献: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长期共同处于一个大国之中,共同开发了广大的疆土,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在共同的发展中,汉民族给予各兄弟民族不少进步的影响,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对汉族也曾给予不同程度的影响。

(3)正确看待民族矛盾与斗争

①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应该从中华民族整体的角度去剖析,对历史上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事件、人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颂。

②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经济结构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民族为了发展经济,谋求生存,需要不断扩大经济往来,与其他民族进行经济交流。民族间除正常的经济交流外,因民族、地域、语言、文化等隔阂,特别是私有制社会的制约,常常不能以平等贸易方式达到目的,于是便诉诸武力,以掠夺的方式来满足经济上的要求。民族间的矛盾、战争由此发生。

③民族间的战争并不代表各族人民的意愿,而是统治者为各自的需要发动的。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间的矛盾、斗争和战争,从根本上说都是各个民族统治者所挑起的。从这个角度讲,民族矛盾说到底还是阶级矛盾。

④在中国古代社会,各民族之间有抢掠、有迁徒、有战争,也有和议。但是,战争与冲突是暂时的,民族友好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即使在发生战争与冲突的情况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也没有中断。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⑤民族间的战争虽有是非区别和正义非正义之分(即是否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代表人民的利益),但不能使用“侵略”与“反侵略”以及“亡国”等提法,后者是我国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和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斗争有着本质的区别。

3、古代主要少数民族的发展及与内地的关系(略)

相关知识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4.6《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突厥汗国的建立和分裂;东突厥和西突厥与唐的关系;回纥汗国的建立及其与唐的关系;黑水靺鞨、粟末靺鞨与唐的关系;南诏的崛起及与唐的关系;吐蕃的统一及与唐的关系。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边疆各族发展较快的原因有哪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唐与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颉利可汗、骨力裴罗、大祚荣、松赞干布、尺带珠丹等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2.唐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族人民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民族关系的支流,相互间的友好关系是主流。
3.唐朝疆域辽阔。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所管辖的地区和瀚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历史上都是中国领土。
教学要点
一、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突厥汗国的建立
2.突厥的经济生活
3.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
4.唐朝对东西突厥地区的管辖
二、从回纥到回鹘
1.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及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
2.回纥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
3.回鹘汗国的瓦解及民族西迁
三、靺鞨和渤海国
1.靺鞨族的生活
2.唐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3.渤海国与唐朝的经济交流
四、南诏的崛起
1.唐朝支持南诏统一六诏
2.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
1.吐蕃的统一
2.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3.唐蕃战争与长庆会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回纥和吐蕃的关系,以及唐对西北、东北地区的管辖。
教学难点:评价唐朝民族关系
课时和教具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特点是:汉族的经济文化高度发达,边疆各民族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和进步,汉族与各民族的统一是在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很大发展、相互间更加紧密结合上的统一。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突厥的崛起和衰落”一目, 
1.突厥汗国的建立。732年建立的《阙特勤碑》中,突厥可汗自称“九姓回纥者,吾之同族也”,突厥与回纥同源,属于铁勒的一支。突厥最初活动的地区在准噶尔盆地之北,约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后逐渐向东迁徙。6世纪中期建立起以漠北为中心的突厥汗国,阿史那土门自立为伊利可汗。木杆可汗在位时(553~572),辖境“东自辽海(今辽河上游濒海一带)以西,西至西海(今中亚里海)万里,南自大漠以北,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可汗牙帐设在于都斤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突厥汗国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部落联盟国家,它制定了官制、兵制和刑法。
2.突厥的经济生活。教材概述了三个方面:第一,突厥经济生活的支柱产业是畜牧业。举凡衣、食、住、行,生活所需,无不取给于此,其中以羊、马为主。祭祀鬼神、婚丧庆吊、往来酬答,均以羊、马作为牺牲和礼品。588年,突厥部落首领一次贡马达万匹,羊2万只,驼、牛各500头。可见其畜牧业的发达。第二,手工业是突厥经济生活的重要部门。5世纪中叶,冶铁业已形成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并较为发展。《周书突厥传》记载的兵器有弓矢、鸣镝(响箭)、甲(长矛)、刀剑及“金镞箭”“金狼头”等。课文小字部分介绍了前苏联考古学家从突厥墓葬中发掘的大量文物,说明突厥锻冶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第三,6世纪,突厥与中原有了贸易往来。588年,都蓝可汗遣使隋朝,请求在双方边境设置关市,进行贸易,隋文帝下诏准许。唐初,突厥与唐朝虽屡有战争,但彼此间的互市并没有断绝。与突厥互市,内地得到牛马,促进了中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27年,唐玄宗曾开发西受降城与突厥互市。突厥以大批的牲畜交换唐朝的大宗布帛、绢缯等,马的输入,对中原地区马种的改良和养马技术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突厥还与中亚地区进行商品交换,他们将中原的丝、帛运往中亚,从中获利,把所产的铁售给罗马,成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3.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581年,突厥佗钵可汗死,汗室内讧,形成沙钵略、阿波、达头等可汗并立局面。582年,沙钵略率诸路可汗兵马进攻隋朝。583年隋出兵反击,沙钵略败走。达头、阿波等联合进攻沙钵略,形成独立的西突厥,突厥由此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
4.唐朝对东西突厥地区的管辖。这是本节重点之一,教师应着重讲清以下两个问题:①唐太宗大败东突厥,建都督府。东突厥在隋末唐初势力很大,拥兵百余万。颉利可汗不断向南进扰,劫掠财物、人口。唐初有人向高祖李渊建议放弃长安,迁都山南以避突厥。李世民反对,力主积极防御并进行反击的准备。629年,唐朝政权稳定,关中丰收,而东突厥内部颉利与突利二可汗之间矛盾重重,又遇连年雪灾,牲畜冻死,人民忍饥挨饿。唐朝反攻东突厥的政治条件已经具备,唐太宗命李靖率军十余万,分六路进攻东突厥。第二年,颉利遁走,遣使佯言请和。李靖乘胜追击,生擒颉利可汗,俘众十余万,东突厥灭亡。唐太宗采纳温彦博的建议,采取“全其部落”的政策,在东起幽州(治所在今北京),西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一带,设置了四个都督府,安置十多万内附突厥人。又在原先颉利可汗所统辖的地区置定襄、云中两个都督府,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管理当地的突厥部落。其余约万家入居长安,其首领皆拜将军、中郎将,其中五品以上的高官达百余人。对颉利可汗,也归还其家属,赐以良田美宅,授予右卫大将军职衔。讲到此处,教师可引一条资料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即李渊在唐太宗宴请大臣的宴席上说过“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反映了什么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归纳指出: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既解除了唐朝北方的边患,也有利于突厥的发展。这在北方各民族中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李渊在宫廷宴席上看到颉利可汗即兴起舞,南越首领冯智戴咏诗,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它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所开创的前所未有的民族和睦景象。②唐在西突厥故地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西突厥射匮可汗继位,他广开疆土,东起金山,西至西海,玉门关以西的一些地方政权都服属于他。618年,射匮死后,其弟继位称统叶护可汗。他把汗庭迁到石国(在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北面的千泉,授西域各国以颉利发的称号,向各国征税。阿史那贺鲁可汗时,亦屡次进扰西域各国。西突厥由于称霸西域,奴役当地各少数民族,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且威胁着唐朝。为了维护对西域的管辖,保护中西商路,唐朝与西突厥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第一步先取西域天山南路诸国——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削弱西突厥在西域的势力。第二步,657年唐高宗派苏定方灭西突厥。唐太宗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早在640年攻破高昌后,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702年,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在庭州设立了北庭都护府。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属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唐朝恢复在西域的统治,对于巩固西部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商业和交通以及对西域社会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三、“从回纥到回鹘”一目,教材着重讲述了以下三个问题:
1.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及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①回纥的强大。(投影:地图《唐朝后期的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回纥是铁勒诸部之一。隋代到唐朝初年,回纥在色楞格河一带逐水草而居,臣属于突厥汗国。因不堪忍受突厥贵族的奴役和压迫,回纥一再进行反抗。627年,回纥人民在其首领菩萨领导下大败东突厥,声震北方。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受薛延陀控制。回纥协助唐朝击败薛延陀以后,尽据其地,唐朝在那里广置羁縻州,并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以其首领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回纥日益兴盛。②回纥汗国的建立。744年,回纥联合后突厥统治下的其他各部灭后突厥,不久尽有其地,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骨力裴罗遂统一漠北,建立起东自黑龙江,西至阿尔泰山的强大的回纥汗国,建牙帐于乌德山。
2.回纥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这是本节重点之一,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①回纥与唐朝的政治关系。回纥汗国存在96年共13名可汗,其中12名可汗接受了唐政府册封。“安史之乱”时,回纥两次出兵援助唐政府:757年,葛勒可汗遣子叶护率兵助唐收复长安、洛阳;762年,回纥第三代可汗牟羽可汗助唐讨平史朝义。自758年唐肃宗将亲生幼女宁国公主嫁与回纥葛勒可汗开始,唐朝前后三次将公主(宁国公主、唐德宗女儿咸安公主、唐穆宗的妹妹太和公主)嫁给其可汗,足见唐朝与回纥(回鹘)的政治关系特别亲密。回纥(回鹘)与唐朝为邻,北方边境平静无战事。②回纥与唐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回纥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盛产马、大足羊和骆驼。游牧民族的单一经济,使交换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回纥与唐朝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其交换有“贡赐”与“互市”两种形式。贡赐是回纥以朝贡方式向唐进献马匹、毛皮等土特产,唐廷则赐予绢帛等中原物品,这是特殊形式的商业贸易。互市,以绢马互市和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马绢交易每年以马数万匹易绢数万匹,可见规模之大。利用互市、朝贡等方式居于中原的回纥人还经营高利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加,到8世纪时,原来逐水草而居的回纥人,一部分贵族开始建立城市、宫室,逐渐定居下来。前苏联考古学家的发掘证明,在漠北有若干城郭是回纥汗国建造的。例如色楞格河畔富贵城、鄂尔浑河畔的合剌巴剌合孙城等。课文小字部分介绍了合剌巴剌合孙城遗址的规模、建筑风格及许多装饰物具有鲜明的唐朝特点。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也影响到回纥,摩尼教由中原传到回纥并被其定为国教。回纥还采用了唐开元历。长安、洛阳的汉人喜穿回纥服装,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
3.回鹘汗国瓦解及民族西迁。788年,回纥可汗改称回纥为回鹘。9世纪中期,回鹘瘟疫流行,又遇暴风雪,羊马死亡很多,民众流离失所。840年,居住西北的黠戛斯10万骑兵进攻回鹘牙帐,杀死可汗、宰相,掠其财物,回鹘汗国瓦解。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移,有的西迁西州、龟兹,在高昌建立高昌回鹘(或称西州回鹘)汗国,后被蒙古首领成吉思汗所降服,改称“畏兀儿”,这一支就是今维吾尔族的祖先;有的西迁河西走廊,以甘州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鹘汗国,这一支是今裕固族的祖先;有的西迁越过葱岭,在中亚建立了黑汗王朝或称哈剌汗国。
四、“靺鞨和渤海国”一目,教材叙述了以下三个问题:
1.靺鞨族的生活。靺鞨是我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先秦时称“肃慎”,世居白山黑水之间,以渔猎为业;东汉魏晋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主要有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和白山七大部落。唐朝初年靺鞨诸部分布在松花江以北、牡丹江流域、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地处最南的粟末部与最北的黑水部最强大。他们依山负水,掘地为穴,架木覆土,群聚而居。夏日逐水草,冬天入居穴中。大多以渔猎和放牧为生,善养猪,富者有猪数百头。男子衣猪狗皮,妇女服布裙。靺鞨族还经营原始农业,种植粟麦等。
2.唐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这是本节重点之一。①黑水都督府的设置。唐太宗时,黑水靺鞨向唐朝纳贡。722年,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入朝,唐玄宗封其为勃利州刺史。725年唐朝在黑水靺鞨境内设置黑水军。726年,在黑水靺鞨最大部落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倪属利稽为都督。其余各部刺史隶属都督。唐廷直接任命长史,派驻黑水都督府。黑水都督府的设置,标志着黑水靺鞨地区正式纳入唐朝版图。②唐朝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粟末靺鞨靠近中原,中原发达的封建文化给粟末?靺鞨以深刻影响,促进了社会发展。605年,粟末?靺鞨首领突地稽率众自扶余城(在今吉林四平)内附于隋。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在今吉林敦化)和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建立震国,自立为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统辖的地区为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忽汗州都督府即渤海郡,是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置的最高军政机构之一。从此,粟末靺鞨专称渤海。渤海正式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州。762年,唐朝诏令渤海为国,以大钦茂为王。大钦茂(738~794年在位)时期的渤海政权仿效唐朝典章制度,建立三省六部,确定五京(上京、东京、西京、南京、中京),推行京、府、州、县的制度。军事上仿唐十六卫制;制定法律,设置监狱等。渤海疆域最盛时“南接新罗,以泥河(今朝鲜咸镜南道龙兴江)为界,西南与唐朝以辽河为界;东至海,西临契丹,东北至黑水靺鞨,西北至室韦,地方五千里”,人口三百万左右。与建国初“地方二千里,户十余万”相比,疆域扩大,人口增加,从而获得“海东盛国”的赞誉。都城迁到上京龙泉府。
3.渤海国与唐朝的经济交流。①渤海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渤海国在社会经济和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②渤海国与唐朝的经济交流。渤海国的交通相当发达,有朝贡道、营州道、契丹道、新罗道、日本道及黑水靺鞨道等六大水陆干线通往中原、邻近地区及新罗、日本等国。同唐朝的互市岁岁不绝。随着农业、手工业、渔猎业的发展,商业贸易也有所发展,但仍以物物交易为主。主要通过朝贡与赏赐的形式进行,入唐朝贡的使团有时也在民间开展一定范围的交易。为了政治需要和扩大经济往来,唐廷在登州设立渤海馆负责接待渤海使者,办理贸易业务。渤海输出的主要是毛皮、人参、牛黄、白附子、麝香、马、牛、羊,以及特产鲸鲵鱼等;从唐朝输入的主要是丝织品,也有供贵族使用的金银器、工艺品和书籍等。
教师可以引一条资料投影,即唐朝诗人温庭筠送渤海国王子归国时的诗句“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作为本目总结,并要求学生回答初中所学的“车书本一家”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概括,指出:渤海不仅在政治上是唐王朝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在经济上、文化上与唐朝是不分彼此的一家。
五、“南诏的崛起”一目,教材主要叙述了三个问题:
1.唐朝支持南诏统一六诏。教师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叙述和分析:①六诏兴起与南诏势力的增强。7世纪前期,在今云南一带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主要有乌蛮(今彝族的祖先)、白蛮(今白族的祖先)。乌蛮不断向洱海扩张势力,征服了当地的白蛮,先后成立了六个诏,即蒙诏、越析诏、浪穹诏、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六诏互不统属。蒙舍诏因地处六诏最南端,故又称南诏。649年,南诏首领细奴逻建立大蒙国,自称奇嘉王,臣属唐朝。②唐朝支持南诏统一六诏。第一,南诏统一六诏的背景。早在唐初,唐朝就积极开展对西南各部族的招抚,广置羁縻州县。7世纪末,正当唐朝积极经营洱海地区的时候,位于唐朝西邻的吐蕃迅速壮大,并不断派兵进攻唐朝的西部边疆,同时向东南深入到洱海地区和四川地区,严重威胁唐朝的西部边疆。在吐蕃威胁下,五诏(蒙诏、越析诏、浪穹诏、赕诏、施浪诏)常依附吐蕃。为了遏制吐蕃势力南下,减轻吐蕃对西南边疆的压力,唐朝积极支持南诏统一洱海地区。第二,南诏统一六诏的经过。从约730年至737年,唐朝调动姚州都督府的兵力协助南诏进行统一活动。在唐玄宗的支持下,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了六诏。738年,唐玄宗册封南诏王皮罗阁为云南王。皮罗阁诸子皆被唐朝封为刺史。第三,南诏统一六诏的意义。南诏的统一,结束了洱海地区各部落长期纷争的局面,有利于洱海地区各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唐朝通过册封云南王来管理西南边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汉族与西南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师可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相关的小字部分,思考并回答:①南诏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指出:第一,南诏的统一,结束了洱海地区各部落间长期纷争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唐朝先进生产技术与文化的影响,促进了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南诏与内地在经济文化上的差异。②南诏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3.南诏与唐朝经济文化交流。南诏的生金、丹砂、浪人剑、棉布等土特产传入唐朝。宋人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谈到南诏的棉布,唐人称为朝霞吉贝,织作精致,都已传入内地。南诏还有一种赤藤杖,屡见于唐人的诗歌中,该是南诏的一种特产。此外,南诏乐也转入唐朝。南诏还从汉地吸收不少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被俘的成都工匠在南诏传授纺织技艺,南诏手工业发达起来,与蜀地不相上下。这一批手工业者对唐朝与南诏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南诏城邑建筑大多模仿唐朝,现存的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就是汉族工匠恭韬、微义设计建造的,至今仍矗立于苍山之麓。唐朝后期,南诏不断选送王室、贵族子弟到长安、成都学习。被俘的唐朝县令郑回,担任过南诏王凤伽异、异牟寻等的老师,又长期担任清平官,将唐文化大量传入南诏。不少南诏人深通汉文,擅长诗赋,南诏王隆舜、清平官杨奇鲲都写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被收录于《全唐诗》中,足见当时唐代文化对南诏的巨大影响。
六、“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一目,教材主要写了吐蕃统一和唐蕃关系两方面的内容。教师在学生回忆初中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应讲清以下三个问题:
1.吐蕃的统一。吐蕃是藏族的祖先。隋朝时候,青藏高原上建立了一些分散的政权,其中吐蕃政权实力最强。629年,松赞干布继位为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定都逻些。松赞干布仿照唐朝的政治制度,在赞普之下设大相、副相各一人,总管全国政事。还设有主管司法、王朝内部政事、属部及军事征讨等事务的官职;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建立了军政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还命人创制了吐蕃文字,即古藏文,吐蕃民族的文化也随之得到广泛的传播。
2.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这是本节重点之一。松赞干布为了加强和唐朝的关系,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634年向唐朝遣使纳贡,请求通婚。640年,唐太宗答应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649年,唐高宗授松赞干布“驸马都尉”的官职,封他为“西海郡王”。从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继位,必得请唐朝册封。
关于文成公主的贡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相关知识,向学生提问: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3.金城公主与长庆会盟。710年,唐中宗又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进一步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但两个王朝的关系也有冲突。吐蕃几度与唐会盟、败盟之后,终于在821至822年双方会盟,盟约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并于823年建立了《唐蕃会盟碑》,该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成为汉藏两族人民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小结、用本节前言作总结,要求学生对照《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找到唐朝疆域四至及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的活动地区;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边疆各族发展较快的原因有哪些?”

历史:4.6《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历史:4.6《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案(旧人教版高三)”,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历史:4.6《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突厥汗国的建立和分裂;东突厥和西突厥与唐的关系;回纥汗国的建立及其与唐的关系;黑水靺鞨、粟末靺鞨与唐的关系;南诏的崛起及与唐的关系;吐蕃的统一及与唐的关系。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边疆各族发展较快的原因有哪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唐与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颉利可汗、骨力裴罗、大祚荣、松赞干布、尺带珠丹等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2.唐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族人民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民族关系的支流,相互间的友好关系是主流。
3.唐朝疆域辽阔。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所管辖的地区和瀚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历史上都是中国领土。
教学要点
一、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突厥汗国的建立
2.突厥的经济生活
3.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
4.唐朝对东西突厥地区的管辖
二、从回纥到回鹘
1.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及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
2.回纥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
3.回鹘汗国的瓦解及民族西迁
三、靺鞨和渤海国
1.靺鞨族的生活
2.唐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3.渤海国与唐朝的经济交流
四、南诏的崛起
1.唐朝支持南诏统一六诏
2.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
1.吐蕃的统一
2.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3.唐蕃战争与长庆会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回纥和吐蕃的关系,以及唐对西北、东北地区的管辖。
教学难点:评价唐朝民族关系
课时和教具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特点是:汉族的经济文化高度发达,边疆各民族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和进步,汉族与各民族的统一是在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很大发展、相互间更加紧密结合上的统一。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突厥的崛起和衰落”一目, 
1.突厥汗国的建立。732年建立的《阙特勤碑》中,突厥可汗自称“九姓回纥者,吾之同族也”,突厥与回纥同源,属于铁勒的一支。突厥最初活动的地区在准噶尔盆地之北,约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后逐渐向东迁徙。6世纪中期建立起以漠北为中心的突厥汗国,阿史那土门自立为伊利可汗。木杆可汗在位时(553~572),辖境“东自辽海(今辽河上游濒海一带)以西,西至西海(今中亚里海)万里,南自大漠以北,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可汗牙帐设在于都斤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突厥汗国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部落联盟国家,它制定了官制、兵制和刑法。
2.突厥的经济生活。教材概述了三个方面:第一,突厥经济生活的支柱产业是畜牧业。举凡衣、食、住、行,生活所需,无不取给于此,其中以羊、马为主。祭祀鬼神、婚丧庆吊、往来酬答,均以羊、马作为牺牲和礼品。588年,突厥部落首领一次贡马达万匹,羊2万只,驼、牛各500头。可见其畜牧业的发达。第二,手工业是突厥经济生活的重要部门。5世纪中叶,冶铁业已形成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并较为发展。《周书突厥传》记载的兵器有弓矢、鸣镝(响箭)、甲(长矛)、刀剑及“金镞箭”“金狼头”等。课文小字部分介绍了前苏联考古学家从突厥墓葬中发掘的大量文物,说明突厥锻冶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第三,6世纪,突厥与中原有了贸易往来。588年,都蓝可汗遣使隋朝,请求在双方边境设置关市,进行贸易,隋文帝下诏准许。唐初,突厥与唐朝虽屡有战争,但彼此间的互市并没有断绝。与突厥互市,内地得到牛马,促进了中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27年,唐玄宗曾开发西受降城与突厥互市。突厥以大批的牲畜交换唐朝的大宗布帛、绢缯等,马的输入,对中原地区马种的改良和养马技术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突厥还与中亚地区进行商品交换,他们将中原的丝、帛运往中亚,从中获利,把所产的铁售给罗马,成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3.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581年,突厥佗钵可汗死,汗室内讧,形成沙钵略、阿波、达头等可汗并立局面。582年,沙钵略率诸路可汗兵马进攻隋朝。583年隋出兵反击,沙钵略败走。达头、阿波等联合进攻沙钵略,形成独立的西突厥,突厥由此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
4.唐朝对东西突厥地区的管辖。这是本节重点之一,教师应着重讲清以下两个问题:①唐太宗大败东突厥,建都督府。东突厥在隋末唐初势力很大,拥兵百余万。颉利可汗不断向南进扰,劫掠财物、人口。唐初有人向高祖李渊建议放弃长安,迁都山南以避突厥。李世民反对,力主积极防御并进行反击的准备。629年,唐朝政权稳定,关中丰收,而东突厥内部颉利与突利二可汗之间矛盾重重,又遇连年雪灾,牲畜冻死,人民忍饥挨饿。唐朝反攻东突厥的政治条件已经具备,唐太宗命李靖率军十余万,分六路进攻东突厥。第二年,颉利遁走,遣使佯言请和。李靖乘胜追击,生擒颉利可汗,俘众十余万,东突厥灭亡。唐太宗采纳温彦博的建议,采取“全其部落”的政策,在东起幽州(治所在今北京),西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一带,设置了四个都督府,安置十多万内附突厥人。又在原先颉利可汗所统辖的地区置定襄、云中两个都督府,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管理当地的突厥部落。其余约万家入居长安,其首领皆拜将军、中郎将,其中五品以上的高官达百余人。对颉利可汗,也归还其家属,赐以良田美宅,授予右卫大将军职衔。讲到此处,教师可引一条资料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即李渊在唐太宗宴请大臣的宴席上说过“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反映了什么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归纳指出: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既解除了唐朝北方的边患,也有利于突厥的发展。这在北方各民族中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李渊在宫廷宴席上看到颉利可汗即兴起舞,南越首领冯智戴咏诗,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它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所开创的前所未有的民族和睦景象。②唐在西突厥故地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西突厥射匮可汗继位,他广开疆土,东起金山,西至西海,玉门关以西的一些地方政权都服属于他。618年,射匮死后,其弟继位称统叶护可汗。他把汗庭迁到石国(在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北面的千泉,授西域各国以颉利发的称号,向各国征税。阿史那贺鲁可汗时,亦屡次进扰西域各国。西突厥由于称霸西域,奴役当地各少数民族,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且威胁着唐朝。为了维护对西域的管辖,保护中西商路,唐朝与西突厥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第一步先取西域天山南路诸国——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削弱西突厥在西域的势力。第二步,657年唐高宗派苏定方灭西突厥。唐太宗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早在640年攻破高昌后,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702年,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在庭州设立了北庭都护府。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属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唐朝恢复在西域的统治,对于巩固西部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商业和交通以及对西域社会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三、“从回纥到回鹘”一目,教材着重讲述了以下三个问题:
1.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及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①回纥的强大。(投影:地图《唐朝后期的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回纥是铁勒诸部之一。隋代到唐朝初年,回纥在色楞格河一带逐水草而居,臣属于突厥汗国。因不堪忍受突厥贵族的奴役和压迫,回纥一再进行反抗。627年,回纥人民在其首领菩萨领导下大败东突厥,声震北方。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受薛延陀控制。回纥协助唐朝击败薛延陀以后,尽据其地,唐朝在那里广置羁縻州,并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以其首领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回纥日益兴盛。②回纥汗国的建立。744年,回纥联合后突厥统治下的其他各部灭后突厥,不久尽有其地,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骨力裴罗遂统一漠北,建立起东自黑龙江,西至阿尔泰山的强大的回纥汗国,建牙帐于乌德山。
2.回纥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这是本节重点之一,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①回纥与唐朝的政治关系。回纥汗国存在96年共13名可汗,其中12名可汗接受了唐政府册封。“安史之乱”时,回纥两次出兵援助唐政府:757年,葛勒可汗遣子叶护率兵助唐收复长安、洛阳;762年,回纥第三代可汗牟羽可汗助唐讨平史朝义。自758年唐肃宗将亲生幼女宁国公主嫁与回纥葛勒可汗开始,唐朝前后三次将公主(宁国公主、唐德宗女儿咸安公主、唐穆宗的妹妹太和公主)嫁给其可汗,足见唐朝与回纥(回鹘)的政治关系特别亲密。回纥(回鹘)与唐朝为邻,北方边境平静无战事。②回纥与唐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回纥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盛产马、大足羊和骆驼。游牧民族的单一经济,使交换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回纥与唐朝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其交换有“贡赐”与“互市”两种形式。贡赐是回纥以朝贡方式向唐进献马匹、毛皮等土特产,唐廷则赐予绢帛等中原物品,这是特殊形式的商业贸易。互市,以绢马互市和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马绢交易每年以马数万匹易绢数万匹,可见规模之大。利用互市、朝贡等方式居于中原的回纥人还经营高利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加,到8世纪时,原来逐水草而居的回纥人,一部分贵族开始建立城市、宫室,逐渐定居下来。前苏联考古学家的发掘证明,在漠北有若干城郭是回纥汗国建造的。例如色楞格河畔富贵城、鄂尔浑河畔的合剌巴剌合孙城等。课文小字部分介绍了合剌巴剌合孙城遗址的规模、建筑风格及许多装饰物具有鲜明的唐朝特点。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也影响到回纥,摩尼教由中原传到回纥并被其定为国教。回纥还采用了唐开元历。长安、洛阳的汉人喜穿回纥服装,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
3.回鹘汗国瓦解及民族西迁。788年,回纥可汗改称回纥为回鹘。9世纪中期,回鹘瘟疫流行,又遇暴风雪,羊马死亡很多,民众流离失所。840年,居住西北的黠戛斯10万骑兵进攻回鹘牙帐,杀死可汗、宰相,掠其财物,回鹘汗国瓦解。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移,有的西迁西州、龟兹,在高昌建立高昌回鹘(或称西州回鹘)汗国,后被蒙古首领成吉思汗所降服,改称“畏兀儿”,这一支就是今维吾尔族的祖先;有的西迁河西走廊,以甘州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鹘汗国,这一支是今裕固族的祖先;有的西迁越过葱岭,在中亚建立了黑汗王朝或称哈剌汗国。
四、“靺鞨和渤海国”一目,教材叙述了以下三个问题:
1.靺鞨族的生活。靺鞨是我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先秦时称“肃慎”,世居白山黑水之间,以渔猎为业;东汉魏晋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主要有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和白山七大部落。唐朝初年靺鞨诸部分布在松花江以北、牡丹江流域、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地处最南的粟末部与最北的黑水部最强大。他们依山负水,掘地为穴,架木覆土,群聚而居。夏日逐水草,冬天入居穴中。大多以渔猎和放牧为生,善养猪,富者有猪数百头。男子衣猪狗皮,妇女服布裙。靺鞨族还经营原始农业,种植粟麦等。
2.唐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这是本节重点之一。①黑水都督府的设置。唐太宗时,黑水靺鞨向唐朝纳贡。722年,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入朝,唐玄宗封其为勃利州刺史。725年唐朝在黑水靺鞨境内设置黑水军。726年,在黑水靺鞨最大部落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倪属利稽为都督。其余各部刺史隶属都督。唐廷直接任命长史,派驻黑水都督府。黑水都督府的设置,标志着黑水靺鞨地区正式纳入唐朝版图。②唐朝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粟末靺鞨靠近中原,中原发达的封建文化给粟末?靺鞨以深刻影响,促进了社会发展。605年,粟末?靺鞨首领突地稽率众自扶余城(在今吉林四平)内附于隋。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在今吉林敦化)和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建立震国,自立为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统辖的地区为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忽汗州都督府即渤海郡,是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置的最高军政机构之一。从此,粟末靺鞨专称渤海。渤海正式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州。762年,唐朝诏令渤海为国,以大钦茂为王。大钦茂(738~794年在位)时期的渤海政权仿效唐朝典章制度,建立三省六部,确定五京(上京、东京、西京、南京、中京),推行京、府、州、县的制度。军事上仿唐十六卫制;制定法律,设置监狱等。渤海疆域最盛时“南接新罗,以泥河(今朝鲜咸镜南道龙兴江)为界,西南与唐朝以辽河为界;东至海,西临契丹,东北至黑水靺鞨,西北至室韦,地方五千里”,人口三百万左右。与建国初“地方二千里,户十余万”相比,疆域扩大,人口增加,从而获得“海东盛国”的赞誉。都城迁到上京龙泉府。
3.渤海国与唐朝的经济交流。①渤海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渤海国在社会经济和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②渤海国与唐朝的经济交流。渤海国的交通相当发达,有朝贡道、营州道、契丹道、新罗道、日本道及黑水靺鞨道等六大水陆干线通往中原、邻近地区及新罗、日本等国。同唐朝的互市岁岁不绝。随着农业、手工业、渔猎业的发展,商业贸易也有所发展,但仍以物物交易为主。主要通过朝贡与赏赐的形式进行,入唐朝贡的使团有时也在民间开展一定范围的交易。为了政治需要和扩大经济往来,唐廷在登州设立渤海馆负责接待渤海使者,办理贸易业务。渤海输出的主要是毛皮、人参、牛黄、白附子、麝香、马、牛、羊,以及特产鲸鲵鱼等;从唐朝输入的主要是丝织品,也有供贵族使用的金银器、工艺品和书籍等。
教师可以引一条资料投影,即唐朝诗人温庭筠送渤海国王子归国时的诗句“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作为本目总结,并要求学生回答初中所学的“车书本一家”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概括,指出:渤海不仅在政治上是唐王朝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在经济上、文化上与唐朝是不分彼此的一家。
五、“南诏的崛起”一目,教材主要叙述了三个问题:
1.唐朝支持南诏统一六诏。教师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叙述和分析:①六诏兴起与南诏势力的增强。7世纪前期,在今云南一带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主要有乌蛮(今彝族的祖先)、白蛮(今白族的祖先)。乌蛮不断向洱海扩张势力,征服了当地的白蛮,先后成立了六个诏,即蒙诏、越析诏、浪穹诏、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六诏互不统属。蒙舍诏因地处六诏最南端,故又称南诏。649年,南诏首领细奴逻建立大蒙国,自称奇嘉王,臣属唐朝。②唐朝支持南诏统一六诏。第一,南诏统一六诏的背景。早在唐初,唐朝就积极开展对西南各部族的招抚,广置羁縻州县。7世纪末,正当唐朝积极经营洱海地区的时候,位于唐朝西邻的吐蕃迅速壮大,并不断派兵进攻唐朝的西部边疆,同时向东南深入到洱海地区和四川地区,严重威胁唐朝的西部边疆。在吐蕃威胁下,五诏(蒙诏、越析诏、浪穹诏、赕诏、施浪诏)常依附吐蕃。为了遏制吐蕃势力南下,减轻吐蕃对西南边疆的压力,唐朝积极支持南诏统一洱海地区。第二,南诏统一六诏的经过。从约730年至737年,唐朝调动姚州都督府的兵力协助南诏进行统一活动。在唐玄宗的支持下,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了六诏。738年,唐玄宗册封南诏王皮罗阁为云南王。皮罗阁诸子皆被唐朝封为刺史。第三,南诏统一六诏的意义。南诏的统一,结束了洱海地区各部落长期纷争的局面,有利于洱海地区各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唐朝通过册封云南王来管理西南边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汉族与西南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师可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相关的小字部分,思考并回答:①南诏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指出:第一,南诏的统一,结束了洱海地区各部落间长期纷争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唐朝先进生产技术与文化的影响,促进了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南诏与内地在经济文化上的差异。②南诏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3.南诏与唐朝经济文化交流。南诏的生金、丹砂、浪人剑、棉布等土特产传入唐朝。宋人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谈到南诏的棉布,唐人称为朝霞吉贝,织作精致,都已传入内地。南诏还有一种赤藤杖,屡见于唐人的诗歌中,该是南诏的一种特产。此外,南诏乐也转入唐朝。南诏还从汉地吸收不少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被俘的成都工匠在南诏传授纺织技艺,南诏手工业发达起来,与蜀地不相上下。这一批手工业者对唐朝与南诏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南诏城邑建筑大多模仿唐朝,现存的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就是汉族工匠恭韬、微义设计建造的,至今仍矗立于苍山之麓。唐朝后期,南诏不断选送王室、贵族子弟到长安、成都学习。被俘的唐朝县令郑回,担任过南诏王凤伽异、异牟寻等的老师,又长期担任清平官,将唐文化大量传入南诏。不少南诏人深通汉文,擅长诗赋,南诏王隆舜、清平官杨奇鲲都写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被收录于《全唐诗》中,足见当时唐代文化对南诏的巨大影响。
六、“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一目,教材主要写了吐蕃统一和唐蕃关系两方面的内容。教师在学生回忆初中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应讲清以下三个问题:
1.吐蕃的统一。吐蕃是藏族的祖先。隋朝时候,青藏高原上建立了一些分散的政权,其中吐蕃政权实力最强。629年,松赞干布继位为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定都逻些。松赞干布仿照唐朝的政治制度,在赞普之下设大相、副相各一人,总管全国政事。还设有主管司法、王朝内部政事、属部及军事征讨等事务的官职;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建立了军政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还命人创制了吐蕃文字,即古藏文,吐蕃民族的文化也随之得到广泛的传播。
2.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这是本节重点之一。松赞干布为了加强和唐朝的关系,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634年向唐朝遣使纳贡,请求通婚。640年,唐太宗答应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649年,唐高宗授松赞干布“驸马都尉”的官职,封他为“西海郡王”。从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继位,必得请唐朝册封。
关于文成公主的贡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相关知识,向学生提问: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3.金城公主与长庆会盟。710年,唐中宗又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进一步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但两个王朝的关系也有冲突。吐蕃几度与唐会盟、败盟之后,终于在821至822年双方会盟,盟约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并于823年建立了《唐蕃会盟碑》,该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成为汉藏两族人民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小结、用本节前言作总结,要求学生对照《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找到唐朝疆域四至及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的活动地区;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边疆各族发展较快的原因有哪些?”

考点5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分析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原因。

2、掌握隋唐与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民族关系的史实,并且归纳理解唐中央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

1、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唐朝时期边疆地区发展的条件: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各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发展,这是三国以来民族大融合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由于以前的民族融合,唐朝时期民族间的隔阂大为减少;唐太宗能采取较为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通线”中的陆路交通也可通往不少边疆地区。

(2)要正确理解唐中央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四种和平方式──设机构、册封、和亲和会盟。唐在少数民族区域设置管理机构的两种情况:一是直接派官吏管理;二是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长官管理当地人民。册封是唐朝皇帝给少数民族首领加上某种名称或封号,目的在于加强对其民族的联系和管理。注意,唐朝册封的少数民族首领很多,不只是书上提到的这些。唐同吐蕃和亲与汉同匈奴和亲不同,它没有被迫因素,旨在加强汉藏联系。唐蕃会盟,旨在约束双方行动,维护和好局面。应该说,唐中央这样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是符合当时实际的,从而大大加强了各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3)注意民族交往的双向性。一般来说,内地以汉族为主体的封建经济文化比边地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先进,故对其影响很大。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也对内地汉族产生过重要影响,如长安出现“回鹊衣装回鹊马”就是明证。

2、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原因

第一、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为多民族国家发展创造了前提。

第二、中央王朝一些统治者,尤其是唐前期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是重要原因。

第三,边疆各族先后建立 政权,仿照唐朝政治、军事制度,创制文字,积极采用中原先进技术,发展生产,派来中原学习,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第四,隋唐交通发达,使中原与边疆来往便利,如“参天可汗道”的开辟,促成了边疆各族政治、经济、文化与中原的联系和发展。

例1、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

②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

③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

④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族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该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材料辨析历史的能力。主题干是理解唐太宗……举措”,子题干列出有关举措;经分析可知:③④是唐玄宗时的史事,不合题十之意,可排除。①②符合题干之意,A项是正确答案。答:A

例2、阅读下列材料:

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夏州都督窦静以为:“戎狄之性,有如禽兽,不可以刑法威,不可以仁义教,……置之中国,有损无益,恐一旦生变,犯我王略。莫若因其破亡之余,施以望外之恩,假以王候之号,妻以宗室之女,分其土地,析其部落,使其权弱势分,易为羁制,可使常为藩臣,水保边塞。”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建武故事,直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策之善者也。”魏徽以为:“突阙世为寇盗,百姓之仇也;今降者众近十万,数年之后,藩息倍多,必为腹心之疾,不可悔也。晋初诸胡与民杂居中国,郭钦、江统,皆劝武帝驱出塞外以绝乱阶,武帝不从。后二十余年,伊洛之间,遂为毡裘之域,此前事之明鉴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阙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普民。选其酋长,使人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

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窦静与魏微在对待“降唐者”的安置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其理由分别是什么?

(2)温彦搏与上述人物的主张又有什么不同?其理由是什么?(不得摘抄原句)

(3)对于上述人物对待少数民族问题的不同主张应如何正确评价?

此题的关键是读懂文句的含义。文中所述的内容是对突厥投降后如何处置的问题,窦静、温彦博、魏徽三人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回答评价题时,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问题,肯定其正义的、有积极意义的、进步的一面,否定其局限性的一面。

[参考答案]:(1)窦静主张将突厥人分而治之。理由是突厥野蛮,不能用刑法、仁义、理教来管理。另外,可以借分而治之,保证边境的安全。魏征主张将突厥逐出塞外,以绝后患。理由是汉与匈奴民族杂居的历史教训。(2)保证突厥完整;尊重其社会习俗;将其首领调人京师,便于控制。天子受命管理一切不应抛弃已经投降的突厥,突厥族可以教化。(3)窦静、魏征只看到了少数民族落后的一面,其主张不利于民族的团结和融合。温彦博的主张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密切民族关系,有利于巩固边陲地区的统治。

例3.(2005江苏历史)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成就)无几。“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据此回答:①就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具体说明。(4分)

②简述唐太宗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5分)③概括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

本题考查学生对民族关系史实的正确评价以及对良好民族政策的多方面评价。

[答案要点]:①否(不符合)。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中原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交往和联系。②表现:打败东突厥后,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设都督府管辖。(或采取“全其部落”的政策);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蕃联姻。汉武帝以战争政府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服民心)为主。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蒙古的兴起;成吉思汗的政权建立和征战;忽必烈建立元朝和全国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的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元朝的灭亡。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成吉思汗、忽必烈和文天祥等有关事迹的讲述,结合时代背景,培养学生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予以评价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既符合蒙古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也有利于蒙古社会的进步。

2.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晚唐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有力地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同时也加速了蒙古各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3.元朝实施行省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基本奠定了我国的历史疆域。

4.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引起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最终导致了元朝统治的灭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和全国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行省制度。

教学难点:成吉思汗的政权建设和征战与历史进步的关系,忽必烈统一全国与推动历

史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蒙古的兴起

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

二、成吉思汗的政权建立和征战

1.蒙古汗国建立

铁木真通过十多年战争,打败周围各部,统一了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蒙古族由氏族部落向奴隶制转变,为以后的征战和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蒙古贵族推举他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

2.征战

对外:蒙古军队向西一直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达到印度河流域。

对内:不断向南进攻西夏和金。

三、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1.元朝的建立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1272年,忽必烈定都燕京(今北京);

元朝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

2.元朝统一全国

蒙古灭金、招降吐蕃、征服大理。

1234年,蒙古灭金。后来又招降吐蕃,征服大理。

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南宋幼帝投海而死。

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元朝的疆域

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2.元朝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汉族人民迁居边疆,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

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

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视为“汉人”。

唐朝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区定居。他们和汉、蒙、

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五、元朝的制度

1.行省制度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

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2.设立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六、元朝的灭亡

1.原因

由于元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徭役沉重,加上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引发红巾军起义。

2.灭亡

1368年,朱元璋率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