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十一单元海岛和海域

小学英语单元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08

第十一单元海岛和海域。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十一单元海岛和海域”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开发海岛和海域资源,对建设海洋经济强国意义重大。一方面,海岛及其周围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港湾和矿产等资源。另一方面,海岛是划分海洋国土的重要依据,开发利用海岛,有利于维护自家海洋权益,保证国家安全。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海岛的资金和科技投入,从解决交通、能源和淡水供应等着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海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本单元共两节内容,第一节介绍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侧重介绍了该岛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这是开发建设海南岛的前提和基础。第二节介绍了海南岛开发的具体途径和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紧紧围绕“人地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主线,既强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又十分注意海岛和海域环境的保护。这是本单元的重点。资源开发的具体途径是本单元的难点。学习时要抓住其“特色”,海南岛的区位特色、资源特色与国家需要、市场需要相结合,决定了其可持续发展

一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及考试要点:本讲包括第十一单元一、二节

1.对我国海域和海岛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并且了解我国海洋开发的现状。2.综合和客观地分析海南岛具备的自然资源优势,分析可持续开发的相应措施。3.了解海南岛开发和保护的主要内容,分析海南岛的产业区位规律和区位因素。4.学习海南岛开发和保护的发展思路,结合本岛或本地的特点,分析本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具体思路和具体措施。5.学习和掌握用地理的思维习惯(综合评价)来分析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二)学习指导

1知识结构

2知识要点

11.1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

地理区位优势

优势

华南、西南海洋与陆地结合部——开发南海周边为港澳台、东南亚及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国家靠近日本到东南亚深水航道中段连接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开发限制条件

处在我国国防前线,边防责任重大处在我国南部一隅的岛上,交通不便起点低、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匮乏开发历程

1988年成立海南省,给予行政的相对独立性海南岛确定为海南经济特区.享受优惠的经济政策资源优势

陆地热带资源优势——丰富的光热

优势:光照充足,夏长冬暖,农作物一年三熟中高周低,环形层状地貌不利:冬季低温、夏秋台风开发:热带物种基因库,适宜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中高周低,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环形层状地貌适宜发展多种类型农业陆地热带景观、热带雨林、热带作园、自然保护区旅游海洋资源优势

优势:管辖了全国海洋面积的2/3,提供了发展的多样化的条件渔场面积大,种类多、生长快、渔汛期长,浅海、滩涂面积大,港湾多南海海岛众多,共计有的600多个岛礁海底有着极为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局限在近海开发:油气——南海海上石油开采平台渔业——南海渔业、人工养殖场旅游——海滨浴场、滨海和海下热带景现、红树林生物——鱼虾贝类和生态动植物空间——岛礁可以开发成为海上渔业补给、贸易、旅游以及热带海洋科学研究与实验基地11.2海南岛的开发与保护

合理布局产业

海岸带——建设港口及加工区,重点发展、促进本岛转向外向型丘陵和台地环带——热带农业区山地丘陵带——水源区、热带自然景观发展特色经济——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成为新型的工业省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支柱工业——油气化工、汽车制造、饮料食品、化纤纺织、医药纸浆和建材、港口加工区和重化工业等我国最大的热带作物基地和育种基地(高效)——热带水果、花卉、蔬菜、水产品、橡胶等热带作物特色旅游——民族风情;热带风光(市场以国内、港澳、和欧美)海南岛的环境保护

扶持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鼓励公众主动参与环境保护

加强海洋环境的管理和监测

3教材分析

11.1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

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着重从海南岛的区位优势、热带资源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区位优势突出其“外向性”,为了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加快海南岛社会和经济发展,1988年国家将其划定为经济特区,使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热带资源优势主要表现为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使农田终年可以种植,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为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使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成为我国北方各省前来育种的基地。海洋资源的主要优势是丰富多样,如多种类型的海洋生态系统,品种多、生长快、渔汛期长的渔业资源,可与波斯湾媲美的油气资源,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等等。因此,学习时不仅要知道海南岛有哪些资源,更要抓住其“特色”,即它与其他地区同类资源相比有哪些特殊性,这是确定海南岛开发方向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还要注意课本中几幅图、表的运用,使图像系统与文字系统紧密结合,相得益彰。“课后活动”(见教材116页)1.从表中可以看出:海南岛面积最小、人口最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是三岛中最低的一个岛。也正是由于其经济落后,发展的起点低,所以开发潜力较大。如果将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与市场需要、国家需要相结合,因地制宜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不仅对海南岛,而且对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国也将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其发展前景十分美好。2.要扬长避短,发挥海南岛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就需要在充分研究和认识各地区资源和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发展特色经济。同时重视环境保护,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1.2海南岛的开发与保护

“开发”与“保护”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海南岛及海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南岛的开发途径一是合理布局产业,二是发展特色经济。前者强调因地制宜,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有所侧重,后者突出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海南岛的优势。学习“合理布局产业”,要以图11.5“海南岛的环带开发布局”为依据,了解不同环带的自然环境特点,明确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的优势。学习“发展特色经济”,既要联系前一节提到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又要结合图11.6“海南岛的工业分布”、图11.7“海南岛的热带高效农业”、图11.8“海南岛的旅游资源”明确其工业特色、农业特色和旅游特色。“课后活动”(见教材P120)1.建设生态省的意义也即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生态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经济持续发展为条件,达到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既促进海南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繁荣,也有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护国家安全。面临的问题是交通落后、能源淡水供应不足等。建议: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成为新型的工业省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2.海洋——A、D海岸——CHFI丘陵和台地——B山地——EGJ理由:根据地形的分布特点和生物的分布特点因地制宜。4重点、难点:

客观地分析海南岛的优势、劣势,分析该岛可持续开发的具体措施及产业布局规律。资源开发的具体途径——了解海南岛的特色经济部门及利弊条件。了解海南岛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进行海洋环境的保护。根据海南岛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保护环境等因素对海南岛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二、网上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海南岛四面环海,处在日本到新加坡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东南亚邻国A.3个B.4个C.5个D.6个2.分别是我国最北和最南的经济特区是:A.厦门和汕头B.上海和海南岛C.厦门和海南岛D.深圳和珠海3.海南岛的成因是:A.火山岛B.大陆岛C.冲积岛D.珊瑚岛4.海南岛的气候类型属于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5.下列叙述不属于海南岛所在省的特点A.是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宝库B.是我国惟一的岛省C.是我国管辖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D.是我国惟一全部位于热带的省6.以下关于海南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充分发挥热带资源的优势,建成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B.突出热带海滨和岛屿以及少数民族风情特点,高标准地规划和建设生态旅游区。C.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以油气化工、汽车制造、电子工业等重工业为支柱的现代工业体系。D.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有计划地开采近海珊瑚礁。7.我国南方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莺歌海盐场位于A.海南岛西南B.长江三角洲C.珠江三角洲D.海南岛东南8.下列旅游区既是海南岛十大重点开发旅游区,又属文化景观的是:A.东坡书院B.五指山C.海瑞墓D.天涯海角9.目前,海南岛的产业结构特征是:A.以第一产业为主B.以第二产业为主C.以第三产业为主D.第二产业增长最快10.海南岛的山地丘陵带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是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地区和河流发源地。本区首要任务是:A.发展特色旅游业B.发展山区工业C.建立自然保护区D.发展立体农业11.利用海南岛本地资源适宜发展以下哪些制造业①煤炭工业②生物医药③油气化工④炼铝工业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二)、综合题1.读下图,回答问题:(1).海南岛地处我国南部边睡,北部与广东雷州半岛之间仅隔———海峡,地理区位优势明显。(2).海南岛是我国的热带宝岛,光照充足,日均温≥10℃,积温在———℃以上。最冷月的平均气温超过———。农作物可以———年———熟。(3).海南岛地形特点是———。土地利用类型———。2.读“海南岛各地气温和降水的月份分配”图。回答:(1).海南岛的气候特征:————————————————————————。(2).分析这种气候的主要成因——————————————————————。(3).试简述这种气候对海南省农业和旅游业有何影响。————————————。3.简述海南岛的开发与发展应注意的问题。4.红树林和珊瑚礁为世界上高生产力生态系统。海南岛东北沿海滩涂的红树林,其品种之多、林相之齐,居全国之冠,拥有我国大部分红树林品种的东寨港,是目前我国惟一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树林和珊瑚礁不仅是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且在旅游业、工业及生态学上都有重要价值。(1)试简述红树林、珊瑚礁在生态学上的作用。(2)造成红树林、珊瑚礁被破坏的原因有哪些?(3)针对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应采取哪些对策?5.读“海南岛果菜上市时间”表,回答:12月1月2月3月4月5月蔬菜西瓜菠萝香蕉芒果荔枝(1)海南岛蔬菜、西瓜上市时间与我国北方地区有何不同?为什么?(2)如何充分利用这种差别来发展海南岛的经济?答案:(一)选择题:1.D2.C3.B4.C5.B6.B7.A8.C9.B10.C11.B(二)、综合题:1.(1).琼州海峡(2).800016一三(3).中高周低,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成环形层状地貌,多种多样。2.(1)冬季温和干燥,夏季炎热多雨。(2)这种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其成因除因海陆热力差异外,还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3)丰富的光热资源使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为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除盛产橡胶、甘蔗、椰子、咖啡等热带经济作物,还盛产菠萝、荔枝、芒果、菠萝蜜等热带水果。高温多湿的自然条件,还使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温室。每年冬季,许多人来这里繁育农作物良种或进行科学实验。海南岛农田终年可以种植,农作物可一年三熟。但受季风影响,热带作物在冬春季节需要注意低温危害。而夏秋季节台风活动旺盛,破坏力比较大,要注意防御。海南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海域环境良好。沿海浴场和滨海、海下热带景观如珊瑚礁、热带鱼群、椰林风光、红树林、热带雨林、热带作物园和自然保护区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因此开发海南岛旅游资源,要突出热带海滨和岛屿以及少数民族风情特色,发展海洋生态游、热带雨林考察游等专项产品。3.保护海岛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能发展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业和农业(如能源密集型农业);不能发展大量消耗淡水的工业等。总之不能因近期利益而丧失长远利益,要把资源开发和海域环境保护紧密联系。4.(1)既可减轻风暴潮的威胁和损失,阻挡海浪侵蚀海岸,又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2)滥砍乱伐,特别是大面积的围海造田使红树林遭到破坏。珊瑚礁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炸礁制灰、挖礁建房及制作工艺品等。(3)首先要提高公众环境意识,鼓励公众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减少和杜绝人为破坏环境;其次,禁止开采近海珊瑚礁,保护并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建设环岛防护林。5.(1)海南岛蔬菜、西瓜上市时间是冬季,而北方地区是夏季。原因是海南岛地处热带,光热充足,冬季气温也较高,适宜蔬菜、西瓜的生长。而我国大陆,尤其是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在0℃以下,只能在夏季才能种植蔬菜和西瓜。(2)发挥海南岛“大温室”的作用,利用海南岛与大陆省份的季节差,建设具有市场需要的冬季瓜菜等系列商品生产和加工基地,面向国内市场,带动农业经济全面发展。

延伸阅读

第十一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十一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出现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全球化。经济的集团化盒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经济格局多极化决定并促进了政治多极化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知道《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目的和宗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3)理解美国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目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世界贸易发展的作用,认识“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此讲注意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着重记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世贸)建立的宗旨及意义。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时间:944年7月

2.经过:

a.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b.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这些文件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c.1945年12月,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这两个国际金融机构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因此,美国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

3.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4.影响: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b.“布雷顿森林体系”,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c.但是,这个体系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1.背景:

a.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美国为了占领世界市场,呼吁建立一个专门处理和协调国际贸易的机构。

2.建立:1947年8月,筹委会起草了一项章程草案。还在国际贸易组织宪章的起草过程中,筹备委员会的23个国家通过协商,经过谈判,制订了一项多边条约,称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它于1947年10月底在日内瓦签字,并于194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3.影响: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1.布雷顿森林体系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系。

第一,成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是《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但一般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使一种货币制度,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因其稳定国际金融体系的特殊任务,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致力于战后欧洲复兴的世界银行则是欧洲国家与美国之间相妥协的产物,即美国帮助欧洲国家复兴,欧洲国家接受美元为中心的货币制度。

第二,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阶段性的国际货币制度,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因而,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崩溃了,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然存在,并且世界银行的宗旨已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标志、影响。

标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

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1.(09辽宁文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C

A选项表述与题干无关,可以排除,B选项是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与题干不符,“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是朝鲜战争以后的事情,由此排除D选项。

2.(09年天津文综)右图所示国际机构成立的初衷是

A.实现“凯恩斯计划”

B.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

C.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D.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B

从图标中“wordbank”可以明显看出,该组织是世界银行,世界银行最初主要致力于战后西欧经济的复兴,后转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凯恩斯计划是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拟订的“国际清算同盟计划”;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则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的目的,都不是世界银行成立的初衷。

一、易错知识点

1.19世纪中期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

⑴19世纪中期,英国居于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使伦敦成为成为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在国际金融中的独霸地位不可动摇。

⑵一战削弱了英国的经济实力,变成了美国的债务国,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的地位发生了动摇;纽约也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⑶二战中,英法等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大为削弱。相反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美国以此为基础,确立起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⑷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经济实力的崛起,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随之瓦解。至今,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二、方法点拨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影响,认识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外交活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但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经济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与影响,形成正确的国际关系意识和洞察力。

一、选择题

1.(2009山东省潍坊二模)20世纪70年代初,西欧、日本等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这说明

①关贸总协定瓦解②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③美元不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③世界经济出现多极化趋势

A①②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④

2.(安徽省合肥一中2009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美国财政部长福勒曾得意地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然而好景不长,导致这一现象瓦解的原因包括①美苏争霸;②日本西欧崛起;③中国的振兴;④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3.(安徽省合肥一中2009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贬值一半以上,外汇储蓄急剧下降,当时韩国政府会向下列哪一国际组织求援

4.(山东省济宁一中2009年高三第二次反馈练习)下列关于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和运行的时间相同

②这两个组织由成员国认缴资金并根据其综合国力决定投票权的多少

③这两个组织与后来成立的国际金融公司和国际开发协会共同构成世界银行集团

④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等同于黄金

A.①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5.(广东省珠海市200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纵观国际货币体系100多年来的演变历史,实质上是国际货币形态和汇率制度的变化过程。国际货币形态更替反映了经济霸权力量转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窗体顶端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过程

体系名称开始时间主要特点

国际金本位制盛行于1880年-1914年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入

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于1944年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牙买加体系开始于1976年提倡浮动汇率,但默认与美元挂钩,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延续

回答:

(1)指出1880-1914年间,英国在世界经贸中占主导地位历史原因。结合其主要特点,分析它在20世纪30年代瓦解的历史必然性.

(2)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而标志这一体系的瓦解,试分析其原因。

(3)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1976年成立的牙买加体系最主要特点是什么?它在二战后产生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4)汇率制度变化从固定走向浮动甚至无序,反映出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D3.B4.B

二、非选择题

(1)英国建立和完善君主立宪制。军事力量强大,成为最大的殖民强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黄金比白银更适于大规模国际贸易。各主要西方国先后实行金本位制。金币自由铸造使生产和供应不稳定。自由兑换使国际收支不平衡。缺乏国际监督和保障机制。(2分,五点中任意答出两点给)(2)世界大战和30年代的大危机。战后各国为恢复和重建。美国取得国际金融主导权。英国经济遭战争破坏而衰落。大国之间仍在合作。(答出任意两点给分,言之成理者同样可以得分.)(3)特点: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继续美元的领导地位和储备货币职能(2分)。影响:爆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产生剧烈的波动和极大破坏(言之成理,同样得分)(4)既反映出世界各国对于稳定货币秩序的渴求,又反映出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利益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和复杂性。

高二英语第十一单元单词汇总


高二英语第十一单元单词汇总

Unit11
hurricanen飓风;十二级风
heavenn天;天堂
Goodheavens!天哪!
anxiousadj忧虑的;焦急的
beanxiousabout为....而焦虑
expectvt盼望;认为
fortunatelyadv幸运地
warnvt警告;预先通知
warningn警报
likelyadj很可能的
painfuladj使痛的;使痛苦的
normaln正常的状态
strikevt侵袭
midnightn午夜
perprep每;一
KPH=kilometre(s)perhour公里/小时
pushover推倒;(风)刮倒
pathn小道;小径
blockvt阻塞;阻挡
polen杆;电线杆
bringdown使倒下
branchn树枝;分枝
bathn洗澡;浴室;澡盆
lampn灯;油灯
awakeadj醒着的
cottagen村舍;小屋
plasticn&adj塑料(的)
blanketn毛毯;毯子
callin召来;召集
ΔKewGardens凯尤加登斯(伦敦植物研究中心名)
altogetheradv总共
taketheplaceof代替;取代
surprisinglyadv使人惊奇地;出人意料地
weathermann气象员
broadcastn广播节目
clearaway把………清除掉
pipe管子;输送管
orso大约...,.....上下

第十一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十一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十一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第十一单元测试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1840—1919年)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国作家Gordier在论述鸦片战争时说:“要找一个作战的借口是很容易的。但是,一个信基督教的国家,却在一个所谓野蛮国家的君主努力停止一种很不道德的贸易的行动上,去寻找开战的借口,是不太值得的。”这说明Gordier反对英国()

A.寻找借口发动战争B.武装保护鸦片贸易

C.歧视中国发展落后D.强行传播基督教义

2.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它们由南向北依次是()

①广州②宁波 ③上海 ④福州 ⑤厦门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③ C.①③⑤②④D.①⑤④②③

3.1951年,周总理曾指示:“圆明园遗址要保留,地不要拨用了”。保留圆明园遗址,是因为它()

①是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

②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③具有热爱世界和平、进行国际友好交往的教育功能

④标志着封建专制堡垒的土崩瓦解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

4.马克思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以战争作为主要的侵略手段B.迫使清政府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洗劫圆明园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5.《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有封建落后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

A、太平天国领袖的主观愿望

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点

D、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

6.洪仁玕说:“衣必洗而垢去,物必改而更新,理之自然也,所谓世之变革者……受天新命,食天新果,饮天新汁,因有自新之学,用以新民新世。”下列不能反映其思想的是()

A、呼吁社会改革B、破除封建专制

C、向西方学习D、实行平均主义分配

7.天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B.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D.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

8.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说:“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这不能反映()

A、农民的平等思想B、农民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剥削和压迫的革命愿望

C、洪秀全已经树立推翻清朝,建立人间天国的革命理想

D、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9.从下图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战争首先在朝鲜爆发

B、北洋舰队覆没之前,中国海军一直控制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C、朝鲜战场上清军溃退的路线是由朝鲜平壤到鸭绿江再到国内

D、平壤之战、辽东之战、黄海战役和威海之战先后发生

10.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是()

A.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B.清政府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地区

C.清政府严禁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严惩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11.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D.全面赞扬与肯定

12.1906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的演说中说:“中国推翻专制以后应该走什么道路?开明专制化呢,还是民主政治?……既然要流血就干脆流一次血,不要再流第二次了。”孙中山主张建立()

A.民主共和制B.君主立宪制C.议会君主制D.君主专制政体

1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官独立审判”。据此判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结束了人治,实现了法治B.标志着独裁统治在中国的终结

C.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D.使中国实现了统一,结束了混乱

14.右图是位于现在南京长江路292号的民国时期“总统府”,它曾经是清代两江总督署和太平天国政权所在地,现已被建成中国近现代史遗址博物馆。它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

()

A、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

B、是目前最重要的近现代史遗址博物馆

C、它证明近代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D、近代各革命阶级曾在此先后建立过政权

15.1911年底,对于中国当时的形势,帝国主义惊呼:“主要危险在于叛乱可能延长,或具有敌视外国人的性质。”“如任此种情势继续发展,不仅影响商务,恐将爆发类似拳乱之排外运动”。这说明了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

A、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

B、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进行了像义和团那样的排外运动

D、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16.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又一次巨大的解放。下面对这次思想解放运动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民主共和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③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④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束君主专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材料一

①陶片放逐法②十二铜表法③秦律(竹简)④唐律疏议

材料二“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议院组成。……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从制订的目的或作用看,材料一中图①②和图③④所示的法律文件有何不同?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样的政治特色?与材料一图①②之间的历史渊源体现在哪些方面?

(3)材料三中法律在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史上有何主要地位?它与材料二有何关系?

(4)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法律制度呈现了什么样的发展趋势?你认为法律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1912年1月15日孙中山致电议和代表伍廷芳

材料二“中华之弱,由于民贫。余观列强致富之原,在于实业。今共和初成,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莫要之政策。”

——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欢迎会的演说》(1912年4月17日)

材料三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倡言,万国所同喻,前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同情。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四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1924年孙中山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同意“解职”并“首推袁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你怎样看待孙中山的政治主张?

(3)材料三反映了孙中山的什么认识?他没有看到什么实质问题?

(4)材料四中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5)根据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认识?

第十一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1840—1919年)

第十一单元测试

一.1.B2.D3.B4.C5.D6.D7.D8.D9.C10.C11.C12.A13.C14.A15.B16.B

二.

17.(1)①②反映的是古希腊(雅典)、罗马为了维护民主政治而采取的法律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和对法律的垄断;两法都是民主性的体现。而图③④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2)政治特色:分权制衡原则。

1787年美国宪法中的一些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力制约机制等。

(3)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关系:借鉴了材料二的政治政治制度模式。

(4)由专制走向民主;民主化的程度不断推进、提高。人生而平等、法律至高无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8.(1)帝国主义采取军事威胁、外交鼓励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立宪派、旧官僚的乘机进攻;袁世凯的军事进攻和政治讹诈反革命两手策略;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被迫妥协退让。(2)清帝退位后,孙中山辞职,极力倡导发展实业,表现了他对袁世凯的盲目信任,对巩固共和的艰巨性认识不足。(3)认识:对资本主义各国抱有幻想。

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扩张性。(4)革命派向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妥协,国内反革命势力与帝国主义勾结。(5)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反帝反封建不彻底;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共同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反革命势力异常强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第十一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测试


第十一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测试

一.选择题(每个3分,共20小题60分)

1.中共全面抗战路线与国民政府片面抗战路线的最大区别在于

A.要不要抗日 B.依靠哪些力量抗日

C.采取哪种方式抗日D.在正面战场,还是在敌后战场

2.七七事变后,共产党的抗日通电和国民党的自卫宣言的相同之处是

A.呼吁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抵抗日本侵略,保卫领土主权完整

C.号召全民族实行抗战D.指责日本破坏了国际公约

3.1937年日本积极策划全面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B.扩大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D.制定了所谓的“国策基准”

4.下列关于“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相同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日本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B.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而进行

C.中国内部的不统一给日本提供了时机D.事变后中国军队进行了抵抗

5.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最主要的目的是

A.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B.总结初期抗战的经验

C.指明抗战的正确道路D.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6.汪伪政权与伪满洲国政权的相同之处是

①日本控制的卖国政权②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产物

③主要成员是国民党内的亲日派④帮助日本侵略者奴役中国同胞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7.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大肆进行经济掠夺的直接目的是

A.积累发展资本主义的资金B.实现中日经济提携

C.转嫁30年代大危机D.满足战争需要,以战养战

8.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A.培养反华人才B.宣传法西斯主义C.实现民族同化D.缓和中日民族矛盾

9.日本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主要是为了

A.掠夺地产矿产B.实现粮食统制C.肃清抗日力量D.增强苛捐要税

10.1938年日本侵占广州,武汉后,改变侵略方针,其原因是

①引诱国民政府投降②日本国内资源紧张

③要进攻根据地消灭八路军④敌后抗日根据地威胁日军后方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

11.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集团与汪精卫集团的矛盾实质上是

A.抗战派与投降派的矛盾B.英美与日本争夺中国的矛盾

C.国民党集团内部争夺权利的矛盾D.爱国者与卖国者之间的矛盾

12.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国内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表现在

①日本对国民党集团采取诱降政策②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③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积极反共④共产党开始采取“抗日反蒋”政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

13.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的相同点是

A.都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B.都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坏

C.都是通过军事或强制手段实现政治目的D.都得到和平解决

14.1940年日军进攻枣宜地区的目的是

A.打通大陆交通线B.切断中外联系

C.继续逼迫国民政府投降D.打击敌后抗日根据地

15.下列符合抗战时期国民党独裁统治特征的是

①一党专政②特务统治③保甲制度④统制经济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

16.抗战期间,中共采取的巩固民族统一战线的措施不包括

A.实行减租减息B.建立三三制政权

C.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D.提出团结、进步、抗战的口号

17.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是为了

A.克服投降危险,振奋人民的抗日精神B.巩固和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

C.增强军事实力,开创抗战新局面D.挫败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18.中共七大提出党的任务是建立

A.工农民主专政国家B.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C.社会主义国家D.新民主主义国家

1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坚持到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统治B.中共努力维护统一战线

C.英美迫使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D.中日民族矛盾占主要地位

20.抗战胜利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

A.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B.中国取得了近代反帝斗争的彻底胜利

C.社会各界强烈要求和平民主建国D.蒋介石集团的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0分,共4小题40分)

2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中央再次郑重向全国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动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并待命出动,担任前线之职责。

——1937年《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二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所举诸项,均与国民党三中全会之宣言及决议案相合,在存亡危机之秋,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而当使全国国民党彻底更始,为谋团结,以共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政府无不开诚接纳。

——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关于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谈话

(1)指出材料一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否有矛盾?说明理由。(2分)

(2)材料一中第一条为“三民主义”奋斗与中共当时的目标有无矛盾?说明理由(2分)

(3)指出材料二中国民党在第二次国共合作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态度。(2分)

(4)对比材料一、二,简要评析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的表现。(4分)

22.(10分)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对付长期的作战,当将以前对华处理办法明确修改……攻占汉口.广东(州)作为行使武力的一个时期。然后,主动地指导新中国的建设,特别防止急躁。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在其内部进行基本工作──恢复治安……治安地区大体包括从包头连接黄河下游.新黄河.庐州.芜湖.杭州一线以东的地区。……为了迅速达到治安的目的,当固定地配备相当的兵力……

除上述以外的占领地区,则作为作战地区。……根据敌我形势而配备的兵力,要限制在必要的最少限度内。……亲日政权的扶植,特别是有关亲日政权的统一,其主要目标是使之逐步稳健地发展。

──摘自1938年12月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昭和十三年秋以后对华处理办法》

材料二日军在当地独立生活的必要物资,及属于物资动员范围之物资,特别是对地下埋藏资源,帝国对华要求数额之全量应如数取得。

在取得上述以外的一般物资时,只要治安情况等现时形势许可,则避免通过压力取得,而尽量尊重中国的习惯和原来的经济组织,通过正常的经济手段,圆满且恰当地取得之。同时应避免过分压迫民需,特别是食品资源,以资收揽民心,且便于我之长期取得。

──摘自1941年1月日本《对华长期作战策略要领》

材料三每当学校举行朝会或逢到日本什么纪元节.明治节.天皇诞辰纪念日的时候,全部学生被命令向太阳旗致敬,唱日本的国歌,向天皇所在地方的东方遥拜,并听“日满不可分”.“日满一心一德”.“民族协和”以及“忠君”.“服从”等反动训诫。……在伪满的修身教科书上,日寇尽量赞美与宣扬中国封建时代一套吃人的旧礼教,如什么“尊孔”.“忠君”.“以服从为伦理的第一要件”……

──摘自l943年9月《解放日报东北沦陷十二周年纪念特刊》

(1)分析材料一,概括归纳日本对华作战方针政策与战争初期阶段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不得摘抄材料原句)(1分)

(2)材料二体现了日本怎样的侵略方针?(1分)它强调通过“正常的经济手段”取得一般物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实际情况如何?(1分)

(3)材料三揭露了日本怎样的侵华政策?(1分)日本大力宣扬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2分)

(4)你如何理解上述日本侵华方针政策的内在联系?(1分)对此你有何认识?(2分)

2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我最高统帅,已严令18集团军及新四军概于(民国)30年1月底以前遵照前令撤至冀察鲁北及晋北之一部……。(如中共)置军纪国法于不顾,是即有意破坏抗战……中央必能以极周密之处置与严正之方式执行军纪……我各级党部团部各宣传机关,……应根据前述事实与下列方针,以纠正中央之态度;以泛指口吻影射中共违反军令军纪之行为,督促政府严肃军纪。……

——1940年10月国民党中央给《上海报》密令

材料二国内一部分人士正在策动所谓新的反共高潮,欲以所谓中日联合“剿共”结束抗战局面。……兹奉电示,限期北移。德等考虑再三,认为尊行命令与府顺舆情,仍请中央兼筹并顾。对于江南正规部队,德等正拟苦心说服,劝其顾全大局,尊令北移。

——1940年11月9日,朱德、彭德怀等复何应钦电文

材料三重庆对于中国共产党势力的不断增长确实感到担忧。……蒋介石集团现在应有所选择。……如果重庆不能镇压共产党,那么日本不得不考虑共产党势力增加的后果。

——1940年12月10日,日本东京《国民新闻》报社社论

材料四现在,我们对国民党政府对新四军所采取的行动表示了否定态度。这(皖南事变)有碍于抵抗日本的进攻。……如果日本人在中国感到吃紧,他们就会节制自己向南方和北方扩张的野心。

——1940年1月底,美国驻华代理武官巴雷特谈话摘自《在华使命》

(1)据材料一,指出国民党政府蓄意制造皖南事变的表现(2分)。纵观材料一、材料三,指出国民党政府与日本政府有何共识(1分)?达成共识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1分)?

(2)从材料二看,中共对“北移”存在顾虑,为什么还要让部队“遵令北移”?(2分)

(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美国政府否定皖南事变的原因(2分)。这是否表明它放弃了一贯对待共产党的基本立场(2分)?

24.(10分)日本右翼势力否认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他们认为:“在支那事变(指1937年~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支那战争是试图建设日满支(指日本和日本扶持傀儡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伪满洲国政权与中国)一体的东亚新秩序的日本同与美苏结盟的蒋介石之间的一切斗争。”试概括日本右翼分子的主要观点(1分),结合有关史实加以批驳(9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区别在于发动民众还是仅靠政府和军队抗战。

2.B相同之处应是对敌人的态度。

3.C为了日本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发动侵华战争。

4.DD项不适合前者。

5.C识记课本相关知识。

6.A伪满洲国的主要成员不是国民党内的亲日派。

7.D联系日本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方针。

8.C熟悉奴化教育的核心与本质。

9.C肃清抗日力量,巩固占领区。

10.C①③项只是具体行动方针,不是改变方针的原因。

11.B要明确两集团背后的帝国主义后台。

12.B中国国内阶级关系这里是指阶级分化和阶级矛盾。④不合实际。

13.CA、D项中适合西安事变,B项只适合皖南事变。

14.C联系湖北枣宜地区和陪都重庆的地理位置可知。

15.A这里的独裁统治应该仅指政治方面。

16.CC项是构想抗战胜利后的政府构成,不是为了巩固统一战线。

17.A识记课本相关知识。

18.D熟悉中共七大的决议内容。

19.D各方力量团结一致,就是为了解决中日民族矛盾这个主要矛盾。

20.A抗战胜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要点及解析:

(1)(从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说明理由)不矛盾。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实现民族独立是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

(2)(思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最低革命纲领的一致性地)不矛盾。宣言指的是新三民主义,在反对帝国主义方面一致。

(3)(思考“接纳”的含义)国民党虽然同意国共合作,但仍然坚持一党专政,把合作说成是政府接纳共产党。

(4)(对比两党代表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真正以民族利益;国民党维护一党专政,把集团私利放在民族利益之上。

22.答案要点及解析:

(1)(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的战术变化及对国、共两党策略的变化)速决战改为长期作战;集中兵力进攻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扶植傀儡政权。

(2)(经济掠夺方针和具体方法)以战养战。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反抗斗争。实际上都是通过军事手段强制加以实行的。

(3)(透过现象看本质)民族同化和文化愚民政策。强迫学生接受封建奴才思想,培养对日本绝对效忠服从的年轻一代,便于进行殖民统治。

(4)(归纳侵略本质,联系日本的帝国主义特征)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把中国沦为殖民地的手段。日本是军事封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成性,手段野蛮而又残酷。

23.答案要点及解析:

(1)(归纳材料要点,联系日本、中共、蒋介石三方力量思考)表现:武力消灭新四军的计划;事先制造舆论。共识:削弱(遏制)中国共产党势力发展。原因:日本帝国主义诱降政策的影响;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壮大;蒋介石集团不放弃反共立场。

(2)(显然是为了抗战大局)顾全抗战大局,作出让步,维护统一战线团结。

(3)(从美国的利益出发)原因:皖南事变不利于中国继续抗日;损害美国在华利益。反共立场不变。

24.答案要点及解析:

(1)(归纳材料中的要点)主要观点:日本发动战争没有掠夺中国领土的意图和性质;日本的战争目的是建立东亚新秩序;日本是为了对抗蒋介石与英美等结盟。

(2)(针对上述错误观点,结合史实进行批驳,言之成理即给分)批驳:

①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已经将中国的东北变成它的殖民地。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又占领了中国的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

②所谓的“东亚新秩序”实质是日本对中国的殖民统治。日本将沦陷区变成其工业原料基地,大肆掠夺劳动力,掠夺中国的金融资源,并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以消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等。

③并不是蒋介石与美英苏结盟,而是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为了反对法西斯的侵略,与苏美英等国家共同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