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07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⑴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②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⑵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②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⑶地核: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②结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例1(改编)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填图并回答问题。

⑴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⑵最近,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______波。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地震波在探矿等方面的应用原理。

解析:⑴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有两个大的不连续面,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球内部圈层就以这两个大的不连续面为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⑵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在通过含油层时,横波的传播速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答案:⑴详见右图⑵横

(2011烟台调研)读图,完成⑴~⑵题。

⑴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A.①为水圈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D.④为下地幔

⑵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小

C.③圈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各个圈层的特点。

解析:⑴根据各圈层位置知①是大气平流层,②是地壳,③是软流层,④是外核。⑵①大气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②层陆地地壳较海洋地壳厚;③层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④层物质状态为液体。

答案:⑴C⑵C

探究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2.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形成生物圈。

例2(2011济南模拟)右图为某学生外出旅游时拍到的照片。观察此照片回答9~10题。

⑴该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有()

A.2个 B.3个C.4个D.5个

⑵图中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在地球上是相互渗透和重叠的

B.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地球外部圈层的一般常识。

解析:⑴该图体现了地球外部圈层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同时也体现了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岩石圈;即该图一共体现了4个圈层。⑵地球的上述四个圈层之间并不是独立发展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但物质运动的能量有来自地球外部的,也有来自地球内部的。

答案:⑴C⑵B

一、单项选择题

右图为月壳与月幔地震波速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都是P波速度始终大于S波

B.都在壳以下有突然加速的过程

C.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

D.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

2.根据图中所示内容,可以判断出()

A.月球表面附近发生地震时有一地只能探测到P波,而没有S波

B.月球内部结构中一定有“软流层”

C.月球内部只能分为两层

D.通过图中地震波的变化,我们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

根据材料,回答3~4题。

材料一 2009年11月3日一组由各国地质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团,观察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多年之后,在出版的美国某月刊上发表报告,认为非洲大陆将一分为二,阿法尔已经成为科学家们见证海洋形成的天然实验室。

材料二 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自2005年有两座火山喷发后,就形成了不到1千米的裂缝,但迄今裂缝全长已达60千米,最宽处8米。

3.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形成于火山喷发之后,其和火山组成物质都来自地球内部的()

A.地幔B.地核

C.地壳D.岩石圈

4.裂缝从l千米延长到60千米,非洲大陆也将一分为二,这些直接改变的是地球圈层中的()

A.岩石圈B.大气圈

C.生物圈D.水圈

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是远远没有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巨大资源宝库,是关系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与初期上天、下海、入地的“为进入而进入”相比,在资源紧缺的压力下,当前新兴战略资源的探索显得越来越迫切。据此回答5~6题。

5.有关在上天的过程中所经的地球大气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圈层只是由气体组成的圈层

B.该圈层中没有生物生存

C.该圈层是不连续且不规则的

D.该圈层的物质密度自下向上递减

6.如果人类有能力一直进入到地心,则下列有关在入地的过程中所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密度是均匀的

B.可以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

C.地球的外核为液态物质,该层物质是火山活动中岩浆的来源

D.自地表至地心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据此回答7~8题。

7.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A.地壳B.地幔

C.地核D.软流层

8.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D.地球内部

读下面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9~10题。

(2011辽宁大连模拟)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下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b表示()

A.软流层B.地壳

C.地核D.地幔

12.岩石圈位于()

A.a顶部B.b顶部

C.a和b顶部D.b和c顶部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们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完成13~14题。

13.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这说明了()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

1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15.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①、②、③分别是(水圈的范围为地球上被水和冰雪所占有或覆盖而构成的圈层;生物圈的范围为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09年5月12日,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在汶川县映秀镇隆重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加快灾后重建工作。

材料2: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波及到我国很多个省区,重灾区面积达12多万平方千米,此后又相继发生了1000多次余震。

材料3: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汶川地震发生时,航行在太平洋的科学考察船上()

A.只测到横波B.只测到纵波

C.同时测到横、纵波D.均测量不到

(3)结合材料二判断两个不连续界面A为__________,B为__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4)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__________,D+E__________,F+G__________。

(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17.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乙________。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地测得地震震级为8.3级,E地测得的地震震级为______级。B、E两点中能最先感到地震的可能为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18.读下面两图,回答。

(1)40千米地壳厚度线与我国——自然分界线北部大致一致,简要说明地壳厚度与地势的关系。

(2)我国东北部的7月等温线与地壳厚度线的吻合度较高,简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3)太原和石家庄纬度相当,但7月气温差别较大,简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4.A石油为液体,当地震波传到石油层时,横波会消失;而纵波可以通过任何状态的物质。

15.D根据各圈层的范围即可回答。

测得地震震级也为8.3级。由A到B地震波只通过地壳且通过的地壳距离长,平均波速慢,而由A到E虽距离远,但通过地幔,通过地壳的距离短,平均波速远高于由A到B,所以E可能先感到地震。第(3)题,考查地震波的特征,横波主要是在地壳、地幔中传播,不能在地核中传播。

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8.3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所以由A到E的平均波速要大于由A到B的平均波速

(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小圆以下区域即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见上图。

18.解析:地壳厚度不均,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在对流层,随着高度的上升温度递减,因此海拔越高的地方温度越低。同一纬度,地势高的地区,温度低。

答案:(1)第二、三阶梯分界线地势高地壳厚度大,地势低地壳厚度小

(2)气温和地壳厚度都受地势高低的影响,其等值线延伸方向基本与山脉走向一致

(3)太原地处黄土高原地势高,气温低;石家庄位于华北平原,地势低,气温高。

相关知识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第44讲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探究点表解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国家日本印度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地理位置亚洲东部亚洲南部跨东西半球、亚欧两洲北美洲中部、东北部,大洋洲小部分南美洲东部大洋洲西南部

面积37.8万km2297.47万km21708万km2937万km2854.7万km2774万km2

领土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附近3900多个岛屿位于印度半岛欧洲东部、亚洲北部本土48个州,两个海外州(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一个哥伦比亚特区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和附近一些小岛

地形3/4为山地丘陵,平原狭窄,多火山、地震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高原地势东高西低,70%为广阔平原西部高大山地,中部平原,东部低缓的山地高原,平原面积广(1/2)亚马孙平原(1/3),巴西高原(1/2以上)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极地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复杂多样,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资源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贫乏煤铁锰资源丰富淡水资源、森林资源、石油和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草场资源丰富,资源耗费量大水能资源丰富,铁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锰的储量也大,世界动植物王国煤、铁、铝土矿丰富,草原广阔,古老的动物

农牧业稻米、畜产、蔬菜为农业的三大部门,世界渔业生产大国,农业现代化程度高,单产较高水稻、小麦、棉花、茶、黄麻等(注意分布)主要农产品:谷物、马铃薯、亚麻、乳肉制品等。耕地面积广大,但农业落后,粮食不足小麦、大豆、玉米、乳肉居世界前列,现代化的农业,农业地区专门化,农业生产专门化咖啡王国(产

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蔗糖、香蕉、剑麻(首位)、大豆、可可、柑橘、玉米以出口小麦、羊毛为主

工业部门电子、家用电器、汽车、造船、钢铁、化学、纺织、精密机械等电力、钢铁、机械工业迅速发展,电子、航空、核能、空间等工业初具规模能源、钢铁、机械、化学、航空航天等。西伯利亚:石油、机械、森林工业、军事工业石油、电子产品、化工产品、汽车、飞机、信息技术、宇航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核能钢铁、机械、化学、食品、纺织采矿、冶金、机械、化学、建材、汽,车、飞机制造、电子工业

经济特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外向型经济特征突出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已形成较发达的工业体系重要的工业大国。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发达,但民用工业落后,工业结构不合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科技雄厚,输出工农业产品多,出口贸易额大,工农业总产值居世界首位南美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工业体系完整,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南半球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首都东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新德里莫斯科(最大城市,综合性工业、政治、文化、交通中心)华盛顿巴西利亚(年轻首都)堪培拉(政治中心

主要城市筑波(新兴科学城)、孟买、加尔各答、班加罗尔圣彼得堡,摩尔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海港)纽约(人口最多城市,最大港口),洛杉矶(经济、文化中心,好莱坞在地),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唐人街、“硅谷”所在地)圣保罗(第一大城市),里约热内卢(第二大城市、最大海港)悉尼(最大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第二大城市)

例(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26)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下图提供的是考察路线(R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读图回答问题。

野外考察

(1)与旧金山相比,R地的气温有何特点,并指出该特点形成的影响因素。

(2)根据内华达山脉(中部)地形剖面图,分别比较B处与A、C两处年降水量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3)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室内分析

(4)以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为对比区域,以“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题,简要分析两地农业区域差异,完成表3内容。

表3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农业区域差异比较

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大盆地

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适宜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图像信息的获取解读分析能力及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学生可以结合此题对其他几个国家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回顾。

解析:(1)题中R地的气温特点要通过对比两地气候资料图分析得出,对该特点形成的影响因素要结合R地位置和地形分析;(2)题中比较B处与A、C两处年降水量时,关键要从其位置可知该山脉主要受来自于西部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影响。分析(3)题时应结合大盐湖的位置和所给小资料内容,从水循环环节入手分析。(4)题综合性较强,分析时应结合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的区域特征完成,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要从地形、光照、热量、降水、水源、土壤等角度选择分析。

答案:(1)冬季气温略低,夏季气温较高;气温年较差较大。海陆位置;地形(谷地)

(2)B处大于A处,理由:B处海拔较高,易形成地形雨。

B处大于C处,理由:B处位于迎风坡,C处位于北风坡。

(3)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只要从水循环的补给、蒸发、地表径流三个环节回答正确者,均可给分)

(4)

对比区域

比较内容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大盆地

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夏季光热充足、降水少,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气候);水源充足;河谷地形,土壤肥沃。(从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四个方面回答正确者均可给分)夏季光热充足,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气候);水源不足;荒漠草原广布,土壤贫瘠。(从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四个方面回答正确者均可给分)

适宜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种植业和园艺业(水果、蔬菜、花卉栽培)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一、单项选择题

(2011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图9为日本山河分布示意图,图10为富山市气温和降水季节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4题。

1.富山市的气候类型为

A.地中海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2.关于富山市降水特征及其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降水丰富处于冬季风迎风坡

B.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常年受西风影响

C.夏季降水较少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D.降水总量丰富常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3.日本多山且河流众多,其河流特征

A.径流量丰富,利于航运B.濑户内海沿岸的河流径流量最丰富

C.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断流D.水能丰富,利于发电

4.日本IT工业集中在甲岛,被称为“硅岛”,其原因是该岛

①环境洁净②海运便利③现代高速交通便利④劳动力丰富⑤科技发达

A.①②③B.①③⑤C.①④⑤D.③④⑤

(2011届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下表是中国、日本、印度、巴西四国的2005年土地利用的部分资料统计表,据此回答5,6题。

5.①②③④四国分别是

A.中国、巴西、印度、日本B.印度、中国、巴西、日本

C.中国、印度、巴西、日本D.日本、印度、巴西、中国

6.多年生作物面积占作物种植总面积比重最大的国家是()

A.中国B.日本C.印度D.巴西

(2011年安徽省江南十校3月高三联考)读美国、印度示意图,分析回答7—8题

7.美国和印度均为世界耕地面积广大的国家,但印度耕地灌溉面积比重比美国大。主要原因是()

A.印度耕地多分布于平原、高原B.印度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C.美国干旱地带面积比印度小D.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

8.美国新兴工业中心“硅谷”和印度新兴工业中心班加罗尔相比,有哪些得天独厚的优势()

①洁净优美的环境②现代化交通条件③世界领先的微电子技术④长期的军事订货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011东北联考)某学者在图示地区考察时发现了一些现象。回答9~10题。

9.该地区平原面积广大,但农业发展水平并不高,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A.热量条件差B.降水较少

C.农业基础薄弱D.土壤条件差10.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图中河流下游的平原地区多沼泽,下列叙述与该地沼泽形成无关的是()

A.地势平坦,水流缓慢

B.纬度高,气候寒冷,冻土广布

C.该地区河流的凌汛现象常导致河水泛滥

D.该地气候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课标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完成11~13题。

11.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A.技术力量较雄厚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D.劳动力较充足

12.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专业化水平较高B.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

13.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A.加大科技投入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量

(2011届太原市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图7表示澳大利亚不同地区最容易发生火灾的季节,图8是达尔文市的气候统计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澳大利亚火灾的分布特点是()

A.秋季火灾的分布范围最广

B.夏季火灾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

C.30°S大陆东西沿岸火灾易发季节相同

D.夏秋季火灾主要分布在印度洋沿岸

15.达尔文市在冬春季容易发生火灾,原因是该季节()

A.降水较多,气温较高B.降水较少,气温在20℃以上

C.降水较少,气温较低D.风力较大,气温在28℃左右

二、综合题

16.(2011广东模拟)读下列材料,回答(1)~(5)题。

材料1:南美洲局部地理概况图。图中城市为百万人口城市。

材料2:2005年部分国家人口总数与城市人口比重

国家中国印度巴西美国法国日本

人口总数(亿人)12.9510.411.742.880.621.27

城市人口比重(%)37.727.981.777.475.578.9

材料3:2005年部分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均国民收入

(1)B处附近海岸的旗型树冠的朝向是__________。若A处河中心有一个沙洲,则沙洲最有可能首先同__________(北或南)岸相连。

(2)从地形与气候两方面说明河流A水量丰富的原因。

(3)B处沿海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分析该气候在B处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4)巴西百万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根据材料2和材料3对巴西的城市化特点作简要评价。

(5)有关巴西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主要耕作区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B.高原地区以种植咖啡为主

C.亚马孙平原适宜种植水稻

D.高原的农业地域类型为迁移农业

E.主要农产品有咖啡和可可(5)AE

17.(东北师大附中、哈师大附中,辽宁实验中学三校2011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中印两国山水相连,温家宝总理于2010年12月15日-17日两国建交60周年之际访问印度,就跨际水资源合作问题、矿产资源进出口等经贸合作问题展开外交活动。据材料回答问题。

(1)描述图中A区域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特点及形成成因。

(2)说明图中B地的植被类型,并从地理位置与地形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3)若上海从印度进口铁矿石,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是什么?试述理由。

18.(2011年杭州市第二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2011.4)图8为1月、7月澳大利亚局部等值线和温德姆降水柱状图,图9为墨累一达令盆地农业生产状况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⑴描述温德姆降水的季节变化并分析成因。

(2)东澳大利亚暖流对大陆东海岸冬夏两季气温的影响,哪个季节更明显并说明判断理由。

(3)依据图9信息分析墨累一达令盆地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

(4)说出大分水岭对盆地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解决对策。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7.B

解析:农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与灌溉有关的是气候条件。印度的灌溉面积比重大主要与印度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有关,B项正确。

8.D

解析: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现代化的高速交通运输条件、洁净优美的环境和科技。①②是美国“硅谷”和印度班加罗尔共有的区位,而“硅谷”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是长期的世界性军事订货和世界领先的微电子技术。

9.A

解析:图示地区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由于纬度高,而热量条件较差,限制了其农业发展。

二、综合题

16.(1)西北 南

(2)地形:西、北、南三面地势高,利于雨水汇集;湿润气流由东面进入,利于形成地形雨。气候:流域内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多雨。

(3)热带沙漠气候 分布特点:①分布纬度低,②分布在沿海狭长地带。原因:①西部沿海为高大的安第斯山脉(无法向东扩展),②沿岸有寒流经过。

(4)沿海(沿河)地区

城市化水平高,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由于城市化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容易导致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下降。

17.(1)分布特点:与海岸线平行,等值线较为稠密

成因:西高止山脉平行海岸线延伸;受西南季风影响,带来充足海洋水汽,地形抬升成地形雨。

(2)植被:热带草原原因:地处热带,气温高,蒸发量大;位于夏季风北风坡,降水较少;加上高原地形,重新调配水热条件,形成了热带草原。

(3)海运原因:海运运量大,运费低;同时两地区都是沿海城市,海运方便直达。

解析:(1)分析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特点:走向和疏密程度,图中可看出A处的等降水量线较为密集而且与海岸线相平行的特点。A区域降水量线值较周围的大说明存在地形雨。原因是:①西高止山脉平行海岸线延伸,②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使得具充足海洋水汽的西南季风受到地形阻拦,形成地形雨。

(2)B是印度的德干高原,地处热带,气温高蒸发量大,西高止山的阻拦使德干高原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加上高原地形,重新调配水热条件,最终形成了热带草原,而不是热带季雨林。

(3)从图中可知印度的铁矿分布于沿海,上海也是沿海城市,海运便利,铁矿石量大且重。海运符合大宗笨重的货物运输,且运费最低。

18.(1)夏半年多,冬半年少,季节变化大。夏半年受西北风(西北季风)控制,从海吹向陆地,降水多;冬半年受东南风(东南信风)控制,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

(2)冬季,冬季等温线明显向高纬凸出,夏季等温线明显向低纬凸出。

(3)根据墨累一达令盆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确定的畜牧业和种植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生产模式通过羊粪还田、秸杆还田、休耕轮作恢复土壤肥力,取得生态效益根据市场对羊毛、羊肉、小麦的需求来调节生产,通过循环生产(秸杆作为饲料、粪便作为肥料)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4)水分不足开源(跨流域调水、取河流水、抽取地下水等);节流(发展节水农业等)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复习教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40讲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探究点表解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国家日本印度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地理位置亚洲东部亚洲南部跨东西半球、亚欧两洲北美洲中部、东北部,大洋洲小部分南美洲东部大洋洲西南部

面积37.8万km2297.47万km21708万km2937万km2854.7万km2774万km2

领土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附近3900多个岛屿位于印度半岛欧洲东部、亚洲北部本土48个州,两个海外州(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一个哥伦比亚特区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和附近一些小岛

地形3/4为山地丘陵,平原狭窄,多火山、地震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高原地势东高西低,70%为广阔平原西部高大山地,中部平原,东部低缓的山地高原,平原面积广(1/2)亚马孙平原(1/3),巴西高原(1/2以上)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极地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复杂多样,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资源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贫乏煤铁锰资源丰富淡水资源、森林资源、石油和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草场资源丰富,资源耗费量大水能资源丰富,铁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锰的储量也大,世界动植物王国煤、铁、铝土矿丰富,草原广阔,古老的动物

农牧业稻米、畜产、蔬菜为农业的三大部门,世界渔业生产大国,农业现代化程度高,单产较高水稻、小麦、棉花、茶、黄麻等(注意分布)主要农产品:谷物、马铃薯、亚麻、乳肉制品等。耕地面积广大,但农业落后,粮食不足小麦、大豆、玉米、乳肉居世界前列,现代化的农业,农业地区专门化,农业生产专门化咖啡王国(产

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蔗糖、香蕉、剑麻(首位)、大豆、可可、柑橘、玉米以出口小麦、羊毛为主

工业部门电子、家用电器、汽车、造船、钢铁、化学、纺织、精密机械等电力、钢铁、机械工业迅速发展,电子、航空、核能、空间等工业初具规模能源、钢铁、机械、化学、航空航天等。西伯利亚:石油、机械、森林工业、军事工业石油、电子产品、化工产品、汽车、飞机、信息技术、宇航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核能钢铁、机械、化学、食品、纺织采矿、冶金、机械、化学、建材、汽,车、飞机制造、电子工业

经济特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外向型经济特征突出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已形成较发达的工业体系重要的工业大国。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发达,但民用工业落后,工业结构不合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科技雄厚,输出工农业产品多,出口贸易额大,工农业总产值居世界首位南美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工业体系完整,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南半球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首都东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新德里莫斯科(最大城市,综合性工业、政治、文化、交通中心)华盛顿巴西利亚(年轻首都)堪培拉(政治中心

主要城市筑波(新兴科学城)、孟买、加尔各答、班加罗尔圣彼得堡,摩尔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海港)纽约(人口最多城市,最大港口),洛杉矶(经济、文化中心,好莱坞在地),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唐人街、“硅谷”所在地)圣保罗(第一大城市),里约热内卢(第二大城市、最大海港)悉尼(最大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第二大城市)

例(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26)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下图提供的是考察路线(R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读图回答问题。

野外考察

(1)与旧金山相比,R地的气温有何特点,并指出该特点形成的影响因素。

(2)根据内华达山脉(中部)地形剖面图,分别比较B处与A、C两处年降水量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3)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室内分析

(4)以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为对比区域,以“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题,简要分析两地农业区域差异,完成表3内容。

表3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农业区域差异比较

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大盆地

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适宜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图像信息的获取解读分析能力及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学生可以结合此题对其他几个国家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回顾。

解析:(1)题中R地的气温特点要通过对比两地气候资料图分析得出,对该特点形成的影响因素要结合R地位置和地形分析;(2)题中比较B处与A、C两处年降水量时,关键要从其位置可知该山脉主要受来自于西部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影响。分析(3)题时应结合大盐湖的位置和所给小资料内容,从水循环环节入手分析。(4)题综合性较强,分析时应结合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的区域特征完成,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要从地形、光照、热量、降水、水源、土壤等角度选择分析。

答案:(1)冬季气温略低,夏季气温较高;气温年较差较大。海陆位置;地形(谷地)

(2)B处大于A处,理由:B处海拔较高,易形成地形雨。

B处大于C处,理由:B处位于迎风坡,C处位于北风坡。

(3)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只要从水循环的补给、蒸发、地表径流三个环节回答正确者,均可给分)

(4)

对比区域

比较内容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大盆地

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夏季光热充足、降水少,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气候);水源充足;河谷地形,土壤肥沃。(从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四个方面回答正确者均可给分)夏季光热充足,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气候);水源不足;荒漠草原广布,土壤贫瘠。(从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四个方面回答正确者均可给分)

适宜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种植业和园艺业(水果、蔬菜、花卉栽培)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一、单项选择题

(2011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图9为日本山河分布示意图,图10为富山市气温和降水季节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4题。

1.富山市的气候类型为

A.地中海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2.关于富山市降水特征及其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降水丰富处于冬季风迎风坡

B.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常年受西风影响

C.夏季降水较少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D.降水总量丰富常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3.日本多山且河流众多,其河流特征

A.径流量丰富,利于航运B.濑户内海沿岸的河流径流量最丰富

C.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断流D.水能丰富,利于发电

4.日本IT工业集中在甲岛,被称为“硅岛”,其原因是该岛

①环境洁净②海运便利③现代高速交通便利④劳动力丰富⑤科技发达

A.①②③B.①③⑤C.①④⑤D.③④⑤

(2011届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下表是中国、日本、印度、巴西四国的2005年土地利用的部分资料统计表,据此回答5,6题。

5.①②③④四国分别是

A.中国、巴西、印度、日本B.印度、中国、巴西、日本

C.中国、印度、巴西、日本D.日本、印度、巴西、中国

6.多年生作物面积占作物种植总面积比重最大的国家是()

A.中国B.日本C.印度D.巴西

(2011年安徽省江南十校3月高三联考)读美国、印度示意图,分析回答7—8题

7.美国和印度均为世界耕地面积广大的国家,但印度耕地灌溉面积比重比美国大。主要原因是()

A.印度耕地多分布于平原、高原B.印度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C.美国干旱地带面积比印度小D.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

8.美国新兴工业中心“硅谷”和印度新兴工业中心班加罗尔相比,有哪些得天独厚的优势()

①洁净优美的环境②现代化交通条件③世界领先的微电子技术④长期的军事订货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011东北联考)某学者在图示地区考察时发现了一些现象。回答9~10题。

9.该地区平原面积广大,但农业发展水平并不高,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A.热量条件差B.降水较少

C.农业基础薄弱D.土壤条件差10.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图中河流下游的平原地区多沼泽,下列叙述与该地沼泽形成无关的是()

A.地势平坦,水流缓慢

B.纬度高,气候寒冷,冻土广布

C.该地区河流的凌汛现象常导致河水泛滥

D.该地气候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课标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完成11~13题。

11.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A.技术力量较雄厚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D.劳动力较充足

12.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专业化水平较高B.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

13.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A.加大科技投入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量

(2011届太原市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图7表示澳大利亚不同地区最容易发生火灾的季节,图8是达尔文市的气候统计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澳大利亚火灾的分布特点是()

A.秋季火灾的分布范围最广

B.夏季火灾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

C.30°S大陆东西沿岸火灾易发季节相同

D.夏秋季火灾主要分布在印度洋沿岸

15.达尔文市在冬春季容易发生火灾,原因是该季节()

A.降水较多,气温较高B.降水较少,气温在20℃以上

C.降水较少,气温较低D.风力较大,气温在28℃左右

二、综合题

16.(2011广东模拟)读下列材料,回答(1)~(5)题。

材料1:南美洲局部地理概况图。图中城市为百万人口城市。

材料2:2005年部分国家人口总数与城市人口比重

国家中国印度巴西美国法国日本

人口总数(亿人)12.9510.411.742.880.621.27

城市人口比重(%)37.727.981.777.475.578.9

材料3:2005年部分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均国民收入

(1)B处附近海岸的旗型树冠的朝向是__________。若A处河中心有一个沙洲,则沙洲最有可能首先同__________(北或南)岸相连。

(2)从地形与气候两方面说明河流A水量丰富的原因。

(3)B处沿海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分析该气候在B处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4)巴西百万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根据材料2和材料3对巴西的城市化特点作简要评价。

(5)有关巴西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主要耕作区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B.高原地区以种植咖啡为主

C.亚马孙平原适宜种植水稻

D.高原的农业地域类型为迁移农业

E.主要农产品有咖啡和可可(5)AE

17.(东北师大附中、哈师大附中,辽宁实验中学三校2011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中印两国山水相连,温家宝总理于2010年12月15日-17日两国建交60周年之际访问印度,就跨际水资源合作问题、矿产资源进出口等经贸合作问题展开外交活动。据材料回答问题。

(1)描述图中A区域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特点及形成成因。

(2)说明图中B地的植被类型,并从地理位置与地形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3)若上海从印度进口铁矿石,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是什么?试述理由。

18.(2011年杭州市第二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2011.4)图8为1月、7月澳大利亚局部等值线和温德姆降水柱状图,图9为墨累一达令盆地农业生产状况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⑴描述温德姆降水的季节变化并分析成因。

(2)东澳大利亚暖流对大陆东海岸冬夏两季气温的影响,哪个季节更明显并说明判断理由。

(3)依据图9信息分析墨累一达令盆地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

(4)说出大分水岭对盆地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解决对策。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7.B

解析:农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与灌溉有关的是气候条件。印度的灌溉面积比重大主要与印度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有关,B项正确。

8.D

解析: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现代化的高速交通运输条件、洁净优美的环境和科技。①②是美国“硅谷”和印度班加罗尔共有的区位,而“硅谷”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是长期的世界性军事订货和世界领先的微电子技术。

9.A

解析:图示地区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由于纬度高,而热量条件较差,限制了其农业发展。

二、综合题

16.(1)西北 南

(2)地形:西、北、南三面地势高,利于雨水汇集;湿润气流由东面进入,利于形成地形雨。气候:流域内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多雨。

(3)热带沙漠气候 分布特点:①分布纬度低,②分布在沿海狭长地带。原因:①西部沿海为高大的安第斯山脉(无法向东扩展),②沿岸有寒流经过。

(4)沿海(沿河)地区

城市化水平高,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由于城市化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容易导致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下降。

17.(1)分布特点:与海岸线平行,等值线较为稠密

成因:西高止山脉平行海岸线延伸;受西南季风影响,带来充足海洋水汽,地形抬升成地形雨。

(2)植被:热带草原原因:地处热带,气温高,蒸发量大;位于夏季风北风坡,降水较少;加上高原地形,重新调配水热条件,形成了热带草原。

(3)海运原因:海运运量大,运费低;同时两地区都是沿海城市,海运方便直达。

解析:(1)分析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特点:走向和疏密程度,图中可看出A处的等降水量线较为密集而且与海岸线相平行的特点。A区域降水量线值较周围的大说明存在地形雨。原因是:①西高止山脉平行海岸线延伸,②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使得具充足海洋水汽的西南季风受到地形阻拦,形成地形雨。

(2)B是印度的德干高原,地处热带,气温高蒸发量大,西高止山的阻拦使德干高原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加上高原地形,重新调配水热条件,最终形成了热带草原,而不是热带季雨林。

(3)从图中可知印度的铁矿分布于沿海,上海也是沿海城市,海运便利,铁矿石量大且重。海运符合大宗笨重的货物运输,且运费最低。

18.(1)夏半年多,冬半年少,季节变化大。夏半年受西北风(西北季风)控制,从海吹向陆地,降水多;冬半年受东南风(东南信风)控制,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

(2)冬季,冬季等温线明显向高纬凸出,夏季等温线明显向低纬凸出。

(3)根据墨累一达令盆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确定的畜牧业和种植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生产模式通过羊粪还田、秸杆还田、休耕轮作恢复土壤肥力,取得生态效益根据市场对羊毛、羊肉、小麦的需求来调节生产,通过循环生产(秸杆作为饲料、粪便作为肥料)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4)水分不足开源(跨流域调水、取河流水、抽取地下水等);节流(发展节水农业等)

地球的圈层结构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2.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①__________,并以②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2)特点: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3)分类:地震波的特点:
地震波的类型传播速度通过的物质
纵波(P波)快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S波)慢只能通过③____物质
2.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不连续界面(圈层界线)深度
(千米)地震波的速度变化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壳

莫霍
界面

古登堡
界面

平均
33

2900

纵波和横波速度④________

纵波速度突然⑤____,横波消失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上地幔
下地幔
上部由岩石组成,密度较大,有软流层

核外核
外核可能为液态,内核可能是固态
内核
3.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⑥______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组成:大气圈、水圈、⑦________。
2.相互关系: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⑧____________。
 
基础达标练
知识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人民网2009年2月12日电: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9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核B.上地幔C.下地幔D.地壳
知识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3.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
①地表水 ②地下水 ③大气水 ④生物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四大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A.大气圈B.岩石圈C.生物圈D.水圈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5~6题。
5.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个B.3个C.4个D.5个
6.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
方法技巧练
等值线图的判读
读“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地区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N两地的地壳厚度分别约为________、________千米,它们的地形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山地B.盆地C.平原D.湖泊
方法技巧 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具有这样的特点:“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其变化范围为一个等高距。也就是说:如果闭合的这个等值线的数值和相邻的大的等值线数值相等,其内部值比大的更大,反之,就更小。
 
一、选择题
1.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对以下四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导致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示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第3题。
3.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4.下列现象与对应圈层不正确的是()
A.极光——大气层B.流星现象——大气层
C.印度洋地震——岩石圈D.赤潮——水圈
2006年11月3日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井”完成科学钻井,深度5000米。其是研究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完成5~6题。
5.此科研井的深度在什么层()
A.地壳B.地幔C.地核D.软流层
6.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B.只有大气圈和岩石圈有联系
C.研究地球内部圈层只有通过地质钻探
D.地球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7.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包括大气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
C.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D.包括大气圈全部、水圈及岩石圈上部
8.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
D.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题号12345678
答案
二、综合题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在左上图中填上地震波代号。
P:纵波 S:横波。
(2)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上部分A为________;横波经过b界面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减慢,b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下部分C为________,其以上部分B为________。
10.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和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的特点。

答案

知识清单
①弹性震动 ②波 ③固体 ④加快 ⑤下降 ⑥软流层 ⑦生物圈 ⑧自然环境
基础达标练
1.A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界面处,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2.B [塔劳群岛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0千米,据此判断此次地震震源位于上地幔。]
3.D [水圈包括地球表层所有的水体类型。]
4.A [地球外部圈层中大气圈厚度最大。]
5.C 6.B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属于水圈。]
方法技巧练
(1)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2)40M42 38N40 B A
解析 解答本题时,注意看标题的内容和等值线的名称。由图中等值线数据可知,由东向西地壳逐渐增厚。
综合提升
1.A [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且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故A正确。]
2.A [A点地壳厚度最大,它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
3.A [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进入岩石圈。]
4.D [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来自大气外的高能粒子(电子和质子)撞击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生成美丽的极光;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断裂,发生地震;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由此可见,赤潮发生在水圈和生物圈。]
5.A 6.D [地壳的厚度平均是17千米,“松科1井”深度只有5000米,所以在地壳。通过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来研究温室气候变化,说明地球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的。]
7.C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8.D [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岩石构成,被称为岩石圈。]
9.(1)图略,左侧虚线处填S,右侧实线处填P。
(2)莫霍 地壳 古登堡 地核 地幔
解析 此题考查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虚线表示地震波传播速度慢,应该是横波;实线代表纵波。从深度上和内部圈层的划分图上可以看出:a是莫霍界面,A是地壳,b是古登堡界面,C是地核,B为地幔。
10.(1)图略 (2)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3)氮 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渗透 影响 (4)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解析 从地球圈层的分布可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分布。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从图中可知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教材P21 读图思考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速度的突然变化说明了物质组成的突然变化。
2.从莫霍界面向下,纵波和横波都可以传播且速度增大,可以推断地幔仍为固态,但物质成分发生了变化。从古登堡界面向下,纵波速度减小而横波消失,可以推断地核的外层可能为液态。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书地理1》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内容需要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学生学习和将来走上社会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旨在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为后面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而其活动建议是“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结论。

由于本章采用的是一个“由远及近”的思维过程,于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顺序作了很大的调整,先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再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二学情分析

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理解了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与分析能力,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校园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初中地理中已经对“地球的圈层”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但是很多学生对基本的地理原理、基本的空间概念、读图认图能力依然很薄弱,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属于理解的层次,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仍然无法自主的实现地理规律和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特点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三设计思想

1设计思路

以复习的方式导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问题层层递进,结合各种图表以及补充材料让学生去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2设计意图

本课设计通过创设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走进地理课堂,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价值。背离现实生活的课堂只能让学生索然无味。因此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创设学生熟悉的“鸡蛋剥层”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置“地球内部究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动机,通过阅读地理图表,让学生发现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发生了突然变化,进而推知地球内部可以分成三个圈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拓展思维,提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地球内部的信息?”等问题,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整节课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探索主体,一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师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外部圈层则要重点讲明各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物质形态,知道外部圈层是同心圈层。教学方法可采取多媒体演示,对内外圈层逐个显示和叠加,并初步使学生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方法----地震波。

2学生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

3学生利用表格及板图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细化结构及各圈层的基本特征。

4学生通过自学总结、分析,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在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方法过程中,学会思考,分析地理问题,养成不断探索,创新的好习惯。

2学生在分析地理图表,总结归纳各内部圈层的基本特征过程中,学会用表格去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研究方法过程中,培养了较深的研究欲望。

2学生通过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形成科学的地理观,空间观,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从而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及个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

1地震波的特点及如何用地震波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软流层的位置教学

3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分教学

4自然环境与外部圈层的关系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共用时38分钟,传统教学)

教学

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以及意图

学生活动以及意图

估计用时

兴趣导入

师:我们班的同学有没有没看过《西游记》的?

生:(都看过)

师:那你们还记得孙悟空下地上天都看到了什么情景吗?

生:----

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知道孙悟空入地上天所看到的这些情景都不切实际,今天我们一起从地理科学的眼光去剖析地球构造的秘密。

板书: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兴趣导入,激发学生从对该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

兴趣学习,以便更好的把握内容

2分钟

总体把握地球六大圈层

师:请同学们快速看书21页的最后一段和22页第一自然段,找出地球三大内部圈层和三大外部圈层。

生A:地壳、地幔、地核

生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据学生回答,一边重复一边板书)

师: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圈层结构,那究竟什么是圈层结构呢?

生:-----

师:不妨从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相信大家都吃过熟鸡蛋吧,切开后,我们可以很形象直观的看到鸡蛋是由蛋壳、蛋白、蛋黄所组成的;再看一下,这些组成部分都是呈现一圈一圈的层状分布的,这就叫做圈层结构。但是地球由于受地形地貌等条件的影响形成的是不规则的圈层结构,比如大气圈与水圈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大气圈底层与水圈不是规则的圈层结构。

(板书:不规则的圈层结构)

通过讲解,希望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具有一个整体的观念。

通过接受性学习,能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一个整体的观念。

3

探究一圈层结构

板书:一、地球的外部圈层

师: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椭圆形球体,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其内部圈层结构呢?

生:火山喷发、温泉、钻井、遥感、地震波等等(需教师引导回答)

师(讲解):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目前技术最为成熟也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地震波。什么是地震波呢?请一位同学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定义,并大声朗读出来。板书:1探究方法—地震波:地下岩层弹性震动四周传播

知道了地震波的含义,再来了解一下地震波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板书:2类型和特点

分类

特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纵波

较快

固、体、气体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共同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虽然地震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给人们带来深刻的灾难;但另一方面,它却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是通往地球内部的信史。因为根据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状况。到底是怎么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呢?我们一起来具体的分析一下。

读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思考: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它们因何得名?

(A同学:地下约33km处和2900km处,分别叫做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因为是莫霍洛维契奇和古登堡首先发现了这两个界面为纪念它们而进行的命名。补充:像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这样波速在此发生了突然变化的面——不连续面。

2、根据物理学知识,介质均一的话波速不会发生变化。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内外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B同学:说明介质不均一,因为横波可以在地幔间进行传播所以地幔为固态,而地核可能为液态和气态)

教师补充:既然地球内部圈层是一个实心球体,所以我们排除了地核为气态的说法;又由于地震波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般比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快,根据分析可知外核为液态或者熔融态而内核为固态。

3、根据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以及各圈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主要从界限、厚度、物质状态、组成物质这四个方面进行概括。)

C同学:我们根据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分为了地壳、地幔、地核。

D同学:还可以,在地下900km处,可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并且在上地幔中即80~400处有一个软流层,还将软流层以上(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由于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而合称为岩石圈;在地下5150km处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教师补充:非常好(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全,适当的指导补充),我们一起来结合图1、26总结一下。材料:软流层:由于人类尚未直接接触此层,故对其性质都是推测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性质。在岩石坚硬处传播快,反之慢。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减缓,因此被认定较软,并可能有一定流动性,故名软流层。科学家们推测,此层变软的原因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聚集衰变产热。我们都知道豆子在热时变软,岩石也一样。软流层经最新的测量,被认为仍是固体。但在热量集中的地方,可能有局部熔融,被认为是岩浆的源地。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由于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而合称为岩石圈。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特征(界限、厚度、物理特性、物质组成)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

界面

33,17

900

2900

5150

1莫霍界面以上;2厚度不均;3固态;4岩石,坚硬外壳

地幔

上地幔

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2厚度约为2800km;3固态,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4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1古登堡界面以下;2厚度约为3400km;3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4温度很高,密度、压强很大

通过阅读地理图表,让学生发现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发生了变化,进而对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进行分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通过探究式和接受式学习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以及特征。

25分钟

探究:地球的外部圈层

我们通常把由大气、水体、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我们将这三大圈层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这三个圈层,由于我们要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进行深入的学习,所以在这里我们主要是结合学案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外部三大圈层的结构及其基本特征。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也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分析①②③分别代表什么圈层?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同样,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比如,我们向大气圈中排放污染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降水会污染水圈,被污染的大气圈与水圈也会污染到生物圈,这样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都被污染了;而我们人类又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喝受污染的水并且吃污染了的蔬菜等,这样我们人类也深受其害。

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由远及近,结合学案讲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通过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感知外部圈层结构与人类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思考。

逐步理解外部圈层结构,感知外部圈层结构与人类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思考。

5分钟

课堂小结

地球的同心圈层结构:

外部大气圈

水圈——自然地理环境

圈层生物圈

内部地壳(软流层之上)

地幔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岩石圈

圈层地核

总结,形成总体印象

总结,形成总体印象

1分钟

课堂延伸

1建议课后深入了解莫霍洛维契奇和古登堡这两位地震学者;2阅读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和《地心游记》,体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风景;3加强课后复习,完成完成内部圈层划分图。

扩宽学生知识与视野

增加知识与视野

1分钟

照应导入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孙悟空入地上天都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老师希望当再有人问起你们的时候,你们可以用地理科学额角度向你身边的人解释。

1分钟

七板书设计(主板书)

八教学反思

1这是实习以来上的第一次课,这个教案一共上了两个班:一个是尖子班一个是重点班,所以效果还是很不错。但是,由于学情不同,个人觉得1班的效果要比7班好。但是指导老师和其他一起实习的同学都觉得7班的效果要好一些。

2鉴于7班的学生基础较差一些,对延伸的知识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并注重对知识点的落实,主要体现在画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和对填图册作业的处理上。

3对1班的汶川大地震的扩展过多,导致课堂有一点散漫。

4要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以及对学生回答的正确反馈。

总的来说,作为教师实习生涯的第一堂课,虽然其中也有很多的遗憾与不足,但是个人觉得还是起到一个好头!以后还要加强对知识点的落实、学情的剖析和对课堂的组织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