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复习教案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07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复习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鲁教版教学案第18讲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探究点一人口迁移的判别与影响因素

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流动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我国曾以户口是否发生变迁作为人口迁移的判别标准,这将随着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发生变化。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例如,旅游、探亲等短期人口流动就不属于人口迁移。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人口迁移按地理范围可分为国际迁移及国内迁移,按迁移方向可分为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城市到城市的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

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3.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例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下图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回答⑴-⑵题。

⑴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的是当地

A.收入水平高B.远离东部C.人口数量少D.经济落后

⑵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净迁移率打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解析:⑴读图,可看出A省(市、区)迁出率远远大于迁入率,人口迁出多,造成该省人口迁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落后。⑵根据图中信息,迁入率最大值为18%,迁出率最大值为6.5%,迁入率最大值大于迁出率最大值,选项A错误;根据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结合图可看出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只有2个,选项B错误;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只有3个,选项C正确;图示省区既有净迁入省区,也有净迁出省区,选项D错误。

答案:⑴D⑵C

探究点二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和原因

时期特点流向原因

二战前旧大陆→新大陆

已开发国家→未开发国家欧洲→美洲;非洲→美洲;

中、日、印度等国→东南亚、美洲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外籍工人(增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及石油产区西亚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性

注意:⑴一直为迁入地区的是:北美、澳大利亚;⑵一直为迁出地区的是:非洲;⑶由迁出地区转变为迁入地区的是:欧洲;⑷由迁入地区转变为迁出地区的是:南美洲;⑸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但为迁入区的是:中东。

例2(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图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⑴~⑵题。

⑴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⑵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上海B.安徽C.湖南D.河南

⑴D⑵A

⑴根据图中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随时间的变化可知,迁入率是波动上升,但不是持续上升,迁出率不是持续降低,机械增长率等于迁入率减去迁出率,机械增长率是总体上升,因而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⑵根据上题可知该省级行政区人口机械增长率加大,总体呈上升的趋势,结合四个选项,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上海,安徽、湖南、河南三个省是我国中部省区,人口是迁出为主。

(2011镇江模拟)下图代表中、印、美三国近年新增人口结构图。读图回答⑴~⑵题。

⑴图甲、图乙、图丙对应的国家依次是()

A.中国、印度、美国B.印度、中国、美国

C.中国、美国、印度D.印度、美国、中国

⑵据图丙所在国人口普查局统计,人口增长大部分发生在南部和西部地区。下列关于这两个地区人口增长的说法错误的是()

A.西部和南部环境优美

B.西部和南部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C.新兴工业发展迅速

D.西部和南部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⑴结合中、印、美三国的国情可知,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因此吸纳移民是其人口增长中的重要方式,如图丙所示;我国的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故新增人口也以汉族为主,如图乙所示。⑵美国西部和南部的环境优美,近年来新兴工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从而吸引了相当多的人口朝这两地迁移,这种人口增长属人口迁移的结果,并非由于自然增长率高而导致。

⑴B⑵D

探究点三人口迁移的推拉力原理

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很大的差别,产生迁移的吸引力(拉力)和排斥力(推力)。如下表所示:

城市拉力乡村推力

城市化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生活环境好就业机会少;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城市推力乡村拉力

逆城市化环境污染重;人口密度大;失业率高;犯罪率高;建筑物密集;房地产价格高;交通拥挤环境质量好

例3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除流出地的“推力”(如气候严寒、文化生活落后等)和流入地的“拉力”(如生活条件好等)外,还要受到“中间阻力”(如技能、费用、亲情等)的影响。此外,人口的流动还会受到流入地“反推力”(如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的影响。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的主要推力是()

A.乡村地区环境优美

B.地铁和高速公路向郊区延伸

C.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D.城市就业机会多

(2)造成我国“民工潮”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的差异B.人口密度的差异

C.人均寿命的差异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人口迁移的推拉力原理,同时通过本题材料进一步理解其内涵,在讲解过程中最好能够通过本题提供的题干材料加以引导。

解析:(1)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的内因主要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外部因素是乡村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城市与乡村间的交通已很发达。则主要推动力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2)民工是在城市短期打工的农民的俗称,他们远离家乡到外地打工主要是为了就业和获取较高的收入,所以说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是民工潮出现的主要原因。

答案:(1)C(2)D

探究点四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盲目无序的流动人口增加了城市环境的压力。

3.人口迁移对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可调整人口分布,对民族和种族的融合起重要作用;改变了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扩大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例4((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⑴~⑵题。

年龄段(岁)迁出人数(人)迁入人数(人)

≥60700800

45~5916005000

25~44200030000

15~24240027500

0~146405000

⑴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⑵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环卫人员B.中小幼教师C.工程技术人员D.建筑设计师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人口迁移的特征及其影响,同时锻炼了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更好的适应高考的能力要求。

解析:⑴上表的人口迁移统计资料中可知,该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入大于迁出,净迁入(迁入-迁出)人口以中青年(15-44岁)为主,郊区人口增多,促使该城市郊区城市化加快,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郊区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净迁入人口大于60岁的老人人口最小,因而对人口老龄化影响不大;又根据题干信息“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迁入人口学历较低,不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是与该地区的人口迁移没有关系。即选C。⑵从表中可知,净迁入0-14岁年龄的人口也较大,结合题干信息“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中小幼教师,而其它环卫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设计师这三种职业人员联系不明显。

答案:⑴C ⑵B

一、单项选择题

(2011安徽马鞍山模拟)2011年春运工作从1月30日正式启动,3月10日结束,为期40天,其中春节前15天,节后25天。据国家发改委、铁道部等部门介绍,2010年春运期间,全国旅客运量达到25.41亿人次,比上年春运增长7.7%。回答1~3题。

1.2010年春运的旅客流属于()

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D.人口流动

2.有关春运旅客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春节前主要是从江西、贵州、四川、湖南、河南、安徽等民工输出大省前往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

B.春运客流构成主要是学生流、民工流和探亲流

C.春节后学生流向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杭州等高校集中地

D.农民工外出务工客流仍是春节客流的主要构成部分

3.每年春节期间铁路客运都要面临“春运”压力,其主要的原因是()

A.铁路运输速度慢B.铁路货运量大

C.民工人数多D.为了安全减少车次

(2011盐城模拟)下图表示人口数量变动状况(迁移差额率正值表示人口迁入),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丙点表示的人口变动状况正确的是()

A.人口增加B.人口减少

C.变动较大D.基本不变

5.能正确反映西亚地区人口变动状况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6.能正确反映目前伦敦市区人口变动状况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2011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图7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回答7~9题。

7.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A.男女比例不平衡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8.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

9.该国可能是

A.中国B.巴西C.德国D.泰国

(2011届哈尔滨市高考复习质量检测)右图表示1978--2008年期间,甲、乙、丙、丁四个城市人口变动统计情况(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图回答10—11题。

10.甲曲线所代表的城市()

A.经济发展缓慢

B.因农业发达吸引大批迁入人口

C.2008年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

D.劳动力日趋紧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城市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越来越小

B.乙城市人口迁出的数量远大于人口迁入的数量

C.丙城市非机械原因引起的儿童增长率在下降

D.丁城市越来越高的自然增长率降低了对外来人口的吸引能力

(2011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三教学测试二,2011.4)图4为“2000-2008年我国东部某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该市人口总量最大的年份是

A.2003年B.2005年C.2007年D.2008年

13.2004年后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的原因是该市

A.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B.出现逆城市化

C.产业升级和转移D.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2011连云港模拟)读下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所示2000年中国人口流动特征是()

①上海和江苏迁入人口之和与四川迁出人口大致相等

②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比重约为22%

③图中人口迁出的6个省份均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

④图中人口迁入的6个省份均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15.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迁入区的影响是()

①提高城市化水平②改善环境质量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④增加交通压力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二、综合题

16.(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安徽卷,33)根据材料和图1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8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区。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材料二《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员达1000万左右。把人口发展纳入城乡经济、社会规划统筹考虑,利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⑴分析图示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原因。

⑵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17.(2011汕头模拟)读下表,完成下列问题。

1985年7月至1990年6月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结构

注:性别比是指平均每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如大于100,表明男性人数多于女性;若小于100,则说明男性人数少于女性。

(1)表中所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中,经济因素迁移人口的比重是________。其中又以________人员比例最高,且该时期的人口流动与以前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不同,主要是以自然地迁移为主。

(2)表中人口迁移的其他原因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

(3)在所有经济性人口迁移中,就性别而言,________性人口数超过________性人口数;在家庭人口迁移中,________性人口数超过________性人口数。这是由男性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________不同造成的。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春运期间的旅客流属于人口流动。

D

2.春节前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的民工返回江西、贵州、四川、湖南、河南、安徽等民工输出大省。A项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A

3.结合材料分析可知,春运压力是由于民工人数过多导致的。

C

D

9.中国、巴西、泰国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多为人口迁出地;德国是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多为人口迁入地。正确答案是C。

C

10.由图可知,甲曲线人口迁移差额率为正值,表示有大量人口迁入,经济发达,故A项错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城市经济发展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人口迁移差额率为正值,人口迁入数大于人口迁出数,故C项正确;人口大量迁入,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故D项错误。

C

第三产业转移的人口就达到22%,图中迁出的6个省份江西、安徽、河南、湖南都在第三级阶梯,图中迁入的6个省份都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C

15.农村大量劳动力迁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提高,可以促进迁入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D

16.(1)考查工业区的变化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服装加工基地,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安徽与广东等省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较低,具有这些优势;加之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徽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服装加工基地向安徽转移.而广东等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所以人口向广东等省迁移。(2)考查产业转移的意义.产业转移有利于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从而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城市化水平。

(1)安徽与广东等省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低;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徽临近沿海发达地区,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与安徽相比,广东等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2)安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向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其他地区人口迁入增加。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17.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表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作答。

(1)56.2% 务工经商

(2)生态移民 行政工作需要的高级管理人员统一调动

(3)男 女 女 男 社会分工

相关阅读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复习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复习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鲁教版教学案第17讲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探究点一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人口增长模式的四阶段

阶段主要特征出现时间形成原因

原始低增长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低,波动大,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农业社会时期农业丰收和和平年代,人口增加;灾荒、战争和瘟疫流行年代,人口下降

加速增长人口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死亡率迅速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化初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稳定增长,某些疾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平均寿命上升

增长减缓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并达到低水平,自然增长率降低,人口增长速度趋缓,人口平均寿命上升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展中国家目前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家庭观念转变,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等,导致出生率下降

低速增长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现代的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和法国等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

注意:多数人将这四个阶段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称为“原始型”、“传统型”、“过渡性”、“现代型”,以后遇到“原始型”、“传统型”、“过渡性”、“现代型”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应该明确其含义,进而解决相应问题。

例1下图为甲、乙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图。据此回答⑴-⑶题。

⑴目前与甲国1890~1920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相同的国家是()

A.韩国B.古巴C.新西兰D.埃及

⑵乙国197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自然灾害频繁,饥荒严重B.政局动荡,长期战乱

C.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D.抚养孩子成本上升,夫妇不愿多生孩子

⑶由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A.目前甲国城市化水平高B.乙国可能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C.目前甲国为人口净迁出国 D.目前乙国劳动力短缺

命题意图:本题综合考查了人口增长模式图的识别、不同类型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差异、人口增长中存在的问题等相关知识,基本涉及到了本探究点的所有内容。

解析:⑴题,由图形知甲国在在1890年—1920年间,出生率明显下降,死亡率仍处于下降阶段,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下降,表现为“增长减缓”的特点;而所给四个国家中,韩国和新西兰均为较发达国家,处于低速增长阶段;古巴是较为贫穷的国家,处于“加速增长”阶段;只有埃及符合题意。⑵题,乙国1950年以前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而1950年-1970年,死亡率迅猛下降,出生率仍然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在197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迅猛下降,人口增长势头得到缓解,结合我国的国情分析,乙国应是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197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即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的原因。⑶题,由于甲国在1920年以后人口增长类型已经进入到低速增长阶段,故为发达国家,其城市化水平高,人口流动以迁入为主;而乙国是中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

答案:⑴D⑵C⑶A

探究点二人口结构

例3(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海南卷)下图示意四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读图,完成⑴~⑵题。

⑴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⑵图示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是

A.①③④②B.②④③①C.④②③①D.①②③④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同时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⑴本题组通过人口金字塔图,考查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数量的变化。第④幅图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是年轻型,可以看出底部很宽,所以出生率较高,上部很窄,可以看出老年人少,但不能说死亡率高。由于上窄下宽,可以看出自然增长率很高。⑵千万要注意金字塔图的底部的横坐标,①图的人口数量单位是“百万”,其余三幅图的单位是“千”,还要注意②图横坐标上的每个格表示50千人,③④两幅图横坐标上的每个格表示100千人。另外,四幅图中30—39岁人口数量在纵坐标中都是两个柱状。

答案:⑴D ⑵B

读某三国人口年龄及性别构成示意图(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⑴据上图,三国人口性别构成所表现出的共同特点是 。?

⑵A、B、C三国,人口出生率最高的是,判断依据是 。?

命题意图:人口金字塔图使学生理解的难点和重点,本题进一步考查了其判读方法。

解析:该题以三个不同国家的人口年龄及性别结构图为设题背景,分析三国的性别构成特点以及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年龄构成特点。

答案:⑴各年龄段男女人口所占比重基本平衡 

⑵A 新出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 

探究点三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总体上是指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协调、人地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不仅包括人口过多的问题,也包括人口过少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当今世界面临着许多人口问题,现汇总如下:

国家

问题

影响

措施

发展中国家

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使穷国更穷,不利于提高人口质量计划生育

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

发达

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不足、国防力量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社会问题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人口老龄化

2.人口老龄化问题——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超过7%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本质上是一种进步现象,二战后和平与发展是总趋势。

3.在我国的表现——两个方面a、人口基数大,增长快;b、人口老龄化进程迅速。我国将计划生育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因为我国的人口形势严峻。现阶段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和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例4(2011年合肥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读某国2008年各年龄组人口数及男女性别比例表,回答⑴—⑵题。

年龄组人口(万人)占总人口比例(%)性别比(女:男)

0—4904.76.3100:l05.8

5~9648.14.5100:l04.8

10-14689.44.8100:104.4

15~l91020.77.1100:l04.1

20-241276.48.9100:l02.4

25-291147.58.O100:100.2

30-341049.37.2100:97.9

35-39970.26.8100:97.1

40-44980.46.9100:93.1

45-491195.58.3100:89.1

50-541094.87.6l00:83.1

55~59935.06.5100:77.3

60-64489.83.4100:70.0

65-69660.24.6100:58.2

≥701298.79.1l00:41.7

合计14200.9100100:86.1

⑴表中数据反映的国家及该国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

A.俄罗斯/现代型B.孟加拉国/传统型C.芬兰/现代型D.印度/传统型

⑵以下各项,不符合该国人口状况的说法是

A.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B.性别比失调现象由来已久

C.劳动力后备资源不足D.人口过多,应该控制人口增长

一、单项选择题

(2011届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二次联考)下图为国家经济发展时期与其人口数变迁的统计图。试根据此图回答下列1-2题。

1.图中各曲线中所代表的意义,正确的是()

A.①=出生率;②=死亡率B.②=出生率;③=人口变化数

C.①=人口数变化;②=死亡率D.①=人口数变化;②=出生率

2.关于此统计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过渡期时,人口增长迅速

B.过渡期时,死亡率高于出生率

C.工业前期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均高于工业后期

D.工业期时,出生率下降,但人口数仍然持续增加

(2011届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2011.5)图5为“2007年中国人口百分比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1题。

3.关于我国人口构成比例特征及其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男性比例大——传统生育观念影响②乡村人口比例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③劳动人口比例大——人口自然增长率低④人口老龄化——社会负担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11福州模拟)如图为人口增长统计图。读图,回答11~13题。

4.图中Ⅰ所处的人口增长阶段是()

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D.低速增长阶段

5.目前欧洲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类似于()

A.ⅠB.Ⅱ

C.ⅢD.Ⅳ

6.对图中人口增长类型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可能是Ⅰ

B.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的是Ⅱ

C.最适宜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家是Ⅲ

D.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最小的是Ⅳ

(2011青岛检测)生育率是指一定年龄内每千名育龄妇女所生孩子数。下图是我国各省不同年代生育率分布的盒形图,盒内的分隔线为中位数,线段向上至最大值,向下至最小值。读图,回答7~8题。

7.该图说明我国()

A.人口增长率有加快的趋势

B.人口总量有减少的趋势

C.人口出生率有下降的趋势

D.人口生育率的省际差异有增大的趋势

8.影响我国生育率变化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化的推进B.城乡人口迁移

C.人口老龄化D.国家人口政策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图1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回答1-2题。

9.关于该生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

10.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2011届河南省洛阳、安阳两市高三统一考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现在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查清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可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图5是我国2005年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读图回答12~14题。

11.图中M处年龄段有明显的凹陷,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战争B.自然灾害

C.经济水平D.人口政策

12.该图反映了我国当前人口面临的问题是()

A.劳动力短缺B.就业压力大

C.男女性别比重严重失调D.地区分布不均

13.图6所示我国不同时期三个年龄段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能正确反映图5:人口金字塔结构图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读10万年以来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图,完成14—15题。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

14.世界人口增长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①农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增长较快②农业革命之后,世界人口数量一直高速增长③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前,人口数量总体来说在增加,但后期速度减慢甚至停止增长④10万年以来世界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是不相同的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

15.产业革命改变了人口增长,具体表现为()

A.人口出生率以较快速度下降B.人口死亡率以较快速度下降

C.由快速增长向迅猛增长转变D.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二、综合题

16.(2011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新课程教学质量抽样监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200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3.04‰,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0.10‰;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1.08岁;妇女总和生育率0.95;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86.83万人,占户籍人口20.80%。上海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全市约少生700万人口。

下图是上海2000年和2005年外来常住人口统计图。

(1)概述图中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在中心城区与郊区的变化情况。(3分)

(2)据材料分析上海市属于哪种人口增长模式?该模式的突出特征是什么,(4分)

(3)从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交通建设筹方面分析上海市大量外来常住人口积聚在中心城外围和近郊区的原因。(3分)

17.(2011届上海市十三校联考,201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2008年6月10日,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会长秦新华在上海表示:由于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等政策,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到1%以下;但我国人口增长的势态不容乐观,人口数量仍以每年800万到1000万的速度增长,新生儿每年出生1600万到2000万。

材料二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资料图

⑴图示省、市、自治区中,死亡率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最低的是____________。仅利用图中信息分析这个省或市或自治区人口死亡率最低的可能原因。(4分)

⑵图示各省、市、自治区中,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是____________,最少的是_________。并解释这个省或市或自治区净增人口最多的原因。(3分)

⑶分析上海的出生率比北京高,而自然增长率却比北京低的原因。(3分)

⑷对比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8.(2011江苏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发布的“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我国出生人口1608万,出生率为12.14‰;死亡人口935万,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5.08‰。

材料二 我国隔5年的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示意图(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则出现人口老龄化)。

(1)根据材料一描述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存在的何种人口问题?从图中看出该问题产生的时间大约在________年,导致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______________。

(3)下面漫画反映出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长大以后问题就更明显了”表现在哪些方面?

(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应包括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4.学生只要读懂图,读取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答案为A。

A

5.读图,从图中读取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结合人口增长的类型,可以推断出正确答案为B。

B

6.从图中读取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出Ⅱ为“三低”型,推断出其“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故正确答案为B。

B

7.解析:中位数代表总体的中等情况,由图可知从1965~2005年生育率在不断下降,人口增长率有减慢趋势,人口总量在增加。

C

业压力大,故B正确。

B

13.图中表现出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人口出生率下降,出生的人口总数占总人数的比重出现了负增长,青壮年增长的比重较小,在人口增长的惯性的影响下,高龄人口增长明显。故C正确。

C

14.C据图可知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较少,增长缓慢;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前,人口数量总体来说在增加,但后期速度减慢甚至停止增长;工业革命后,人口数量又增加。总体来说,10万年以来世界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是不相同的。

15.B产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产力的大发展。随着社会向工业化的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医疗卫生不断得到发展,死亡率明显下降,平均寿命也随之上升,世界人口增长加速。

16.(1)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或郊区外来人口数量多于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西、南郊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郊区(3分)

(2)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4分)

(3)大批企业迁至郊区;城市外围和近郊区大量商品住宅的建设;城市道路和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线向城市外围和近郊区延伸(3分)

17.⑴上海(1分)宁夏(1分);因宁夏出生率比上海高,人口年龄构成中,老年人口比重相对较少(1分),同时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所以死亡率较低(1分)

⑵江苏(1分)上海(1分)因为在这5个省或市或自治区中,江苏人口基数最大(1分)

⑶上海出生率低,青少年占人口总数比重小,加大了上海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比重(1分);是我国第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直辖市。严重人口老龄化使得上海市人口死亡率高(1分);出生率低而死亡率高,所以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甚至是负增长(1分)。

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人口出生率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1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1分))

(3)性别比例失调(偏高、升高),造成将来部分男性结婚困难,影响社会秩序和安定,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破坏。

(4)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严格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例;提高人口素质。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复习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复习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鲁教版教学案第19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探究点一世界人口分布的稠密区和稀少区

分布地区原因

人口稠密区东亚(中国东部、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东亚和南亚有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南亚

西欧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

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人口稀少区北美洲和亚洲的高山地形崎岖,气候寒冷

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气候干热、水资源缺乏

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气候湿热

南极洲、北冰洋沿岸寒冷地带气候寒冷

世界人口分布规律:①中低规律: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低纬地区;②近海岸规律:主要分布在距海岸200米范围内;③平原规律: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500米的范围内。

探究点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地形平原和低地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区

高山和高原上层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稀疏

气候气温和降水北半球温带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水资源人口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干旱地区的人口逐水而居,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土壤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状不同,分布不同

矿产资源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

2.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因素可在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例如,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例1读图及表“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回答:

生命障碍不利高温高温舒适低温不利低温冷金属粘皮

>49℃>29℃>24℃21℃±3℃<18℃<10℃<-20℃

(1)左图、右图和表格表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2)由表格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

(3)右图人口集中分布在0~200米的原因是:①,②,③。

(4)上述自然因素往往通过对人口的影响,而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又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的形成和发展。

(5)除上述自然因素外,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人文因素主要有(选择)

A.经济状况B.交通条件C.历史文化D.政策法规

命题意图:本题较典型的考查了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同时锻炼了学生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解析:根据材料解读时,要注意分清材料所表达的因素。联系教材的理论,结合本题的实际,从图形表格抽象出人口的分布规律。如干旱地区的河流水源、地势高低、人体对温度的反映等,选择学科语言,针对性作出解答。

答案:(1)水源地形气候 (2)温带或亚热带(3)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交通便利 (4)死亡率城市 (5)ABCD

[变式训练]关于人口分布的正确叙述是()

A.人口稠密地区必然是环境好的地区B.人口稠密地区必然是生态条件好的地区

C.资源丰富的地区必然是人口稠密区D.经济发达地区必然是人口稠密区

命题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解析:人口分布受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其主导因素是社会经济条件。一般而言人口稠密区,或是经济发达区,或是自然条件好的地区。环境和生态条件好的地区常常是人类活动干扰小的地区,人口稀疏;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未得到大规模的开发,人口也较稀疏,如西伯利亚地区、我国西部地区;而经济发达地区必是人口稠密区。

答案:D

探究点三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

例2(2011天津模拟)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据此完成⑴~⑵题。

⑴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

A.空间条件优越B.矿产资源丰富

C.资源利用条件优越D.草场资源丰富

⑵下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是()

A.①B.②

C.③D.④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特点等相关知识。

解析:⑴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草场、矿产资源丰富,但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⑵结合图可知,增加人口合理容量可以从增加耕地和提高科技应用方面来采取措施。但青藏地区增加耕地潜力有限,同时还需要保护生态,因此科技水平的提高才是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

答案:⑴C⑵B

一、单项选择题

1.形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于密西西比河平原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达B.开发历史悠久C.气候条件优越D.资源丰富

2.关于人口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大洲是亚洲B.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C.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是南亚D.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区是新疆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到底能够养活多少人?适合养活多少人?科学家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引入了“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两个概念,据此回答3—5题。

3.有关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就是该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B.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与该地区的最适宜人口相当

C.人口合理容量具有较大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D.人口合理容量的大小由该地区的资源数量决定

4.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A.资源数量B.科技发展水平C.消费水平D.人口受教育水平

5.若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b表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cB.c<b<aC.b<a<cD.a<c<b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6—7题。

8.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D.蕴藏的资源数量

7.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措施在于()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2011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图4为“四个国家1960年和2011年人口数量状况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有关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德国人口总量和增长量最低B.美国人口增速和增长量最高

C.印度人口总量和增速最高D.沙特阿拉伯人口总量最低而增速最高

9.上述四个国家中环境承载力最小的国家是()

A.沙特阿拉伯B.美国C.德国D.印度

读世界人口容量测算表,完成10~11题。

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亿)合理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热带雨林气候28.00200

热带草原气候14.1390

温带草原气候1.065

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沙漠气候0.181

热带季风气候12.43110

地中海气候2.2590

亚热带季风气候9.30100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7.3530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2.1930

苔原气候00.01

冰原气候00

10.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A.社会因素B.自然因素C.经济因素D.技术因素

11.据表格判断,下列气候区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B.地中海气候区

C.温带海洋性气候区D.热带雨林气候区

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12—13题。

12.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13.本区北部人口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

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③科技水平低④对外开放程度低⑤人口受教育水平低,消费水平低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右图为“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系数(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示意图,据图回答14-15题。

?

14.图中人口负担最轻的省区是?

A.四川B.广东?C.海南D.广西?

15.从图示信息分析,下列缓解人口压力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加快经济发展,调控人口承载能力?

B.坚定不移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

C.组织大规模的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D.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距海岸带不同距离的人口分布

距离(km)0~200200~500500~1000>1000

人口(万)39054267403345210344

占总人口数(%)35.924.330.49.4

面积(万km2)97133235495

占总面积(%)10.113.924.551.5

人口密度(人/km2)40720114221

材料二: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

海拔(m)<200200~500500~10001000~20002000~4000

人口数量(万)73345.119427.88647.510037.11590.8

人口比重(%)64.917.27.78.91.4

面积数量(万km2)144.597.2162.539.9315.9

面积比重(%)15.010.216.925.032.9

人口密度(人/km2)507.6199.953.241.85.0

材料三:“八五”末期,我国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贫困人口最多,总计2000万左右,到1999年云南、贵州两省的贫困人口接近600万,与之相邻的西藏贫困人口不足100万。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可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分析川、黔、滇地区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

(3)西藏贫困发生率高达10%~20%,但贫困人口总数却较少,其原因是什么?

(4)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

17.美国东部时间2006年10月17日上午7点46分,美国人口达到3亿,这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人关注的不仅是人口的增长,而是美国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英国《独立报》指出: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美国人口的增长除自然增长外,还有所致,这种方式的人口增长,其主要原因是。

(2)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资源、科技、和等因素影响,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并非好事”,运用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

(3)近年来,美国老年人口主要向地区迁移,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6.C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使环境人口容量增加,反映了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性。

7.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能根据我国国情,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人为调控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口数量控制在环境人口容量内。

8.D据图可知沙特阿拉伯的人口总量最低,故A选项错误;人口增长量最高的应该是印度,故B选项错误;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沙特阿拉伯,故C选项错误。故D选项正确。

9.A环境承载力指的是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其主要受自然资源的影响。沙特阿拉伯国土面积较小,以沙漠为主,水资源短缺.因此环境承载力最小。故A选项正确。

10.B表中主要考虑各种气候类型下人口的测算,属于自然因素对人口的影响。

11.D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热带雨林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较大,但由于气候湿热,人口稀少,目前还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

12.A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B、C是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所以人为原因要从A、D中选。结合右图:B地区人口密度明显大于本区合理承载力,选A。

13.B人口受教育水平低,消费水平低,相同资源可养活的人口多,环境人口容量大,人口合理承载力高,排除⑤,选B。

14.B根据图例中人口承载系数大小即可判断人口负担最轻的省区是广东。

15.C组织大规模的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了输出地人口压力,但增加了人口输入地区压力,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6.解析:(1)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距海越近,人口越稠密,距海越远,人口越稀疏。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海拔越低的地区人口越稠密,海拔越高的地区人口越稀疏。(2)川、黔、滇地区贫困人口较多主要与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关。(3)西藏气候高寒,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由于总人口数量少,所以虽然贫困发生率高达10%~20%,但贫困人口总数却较少。(4)分析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大小主要从其自然环境与资源、科技水平、地区的开放程度等方面考虑。

答案:(1)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内陆地区人口稀疏;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疏

(2)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落后,文化科技水平差。

(3)总人口数量少。

(4)不能。因为西藏地区高寒、缺氧,土壤贫瘠,科技水平较差,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环境人口容量小。

17.解析:本题以美国人口增长为背景,考查了人口迁移和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知识,分析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答案:(1)国际人口迁移(或“从亚洲和美洲来的大量移民”,或“机械增长”)美国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吸引了大量移民迁入。

(2)对外开放程度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多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美国人均资源消耗量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口的增长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将使其环境人口容量减少。

(3)南方(阳光地带)东北部地区环境污染严重;而南方阳光地带气候宜人,环境优越,适宜人居。

2.1.2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拓展探究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1.2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拓展探究”,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一、材料一:目前,农民工在城镇里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农民工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在第二产业的劳动力里,农民工占57.6%,在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里,农民工占37%,所以说现在农民工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主力军。在许多地方已经离不开农民工这个主体了。比如北京就是这样。北京到了春节期间,农民工回家过年,造成送煤的没有了,送奶的没有了,小店铺没人了,保姆回家了,老头、老太太没人管了,清洁工垃圾没人扫了……

材料二:新华社有篇报道:《总理为农民追工钱》。报道令人感动——在路上,温家宝看到公路附近隐约可见几处农舍,当即要求停车:“走,去看看村里的乡亲们”。“老乡,我们能在你家坐一会吗?”“乡亲们,快都坐下,咱们一起聊聊!我很想知道你们村子里的情况。”当得知农民熊德明在外打工的丈夫2000多元的工钱被拖欠了一年时,温家宝总理把此事记在了心上,并当天为其讨回了工钱……

问题:

1.我国的大量民工流出现在什么时间?他们对我国经济有何贡献?

2.你认为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解决?

依据: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同时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出现了大量的进城务工的农民,成为农民工。他们对城市的贡献主要有:给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求矛盾;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贡献;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2.产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一是一些官员不顾地方财政收入,为了自己的政绩,一味地向上面申报项目,造成资金不能到位,农民工工资发不出来;二是工程转包分包严重;三是农民工慑于工作难找,有时即使工资被拖欠,也不敢用法律来维权。

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措施有许多,比如有的同学就提出这样的建议,对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申领营业执照时,有关部门根据注册资金,按比例预留农民工工资,承建单位从工程款中按比例预留农民工工资,设立专门账户,由劳动保障部门监督发放。还有同学提出加强法律监督等。

拓展: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完全可以参照《劳动法》中有关条款,运用法律武器向工资拖欠方“讨一个说法”。作为农民工工钱拖欠方,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第九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还规定,对用人单位有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等问题的,劳动行政部门要责令其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责令按相当于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经济补偿总和的一至五倍支付劳动者赔偿金。

二、1.材料:据联合国2000年预测,在未来半个世纪内,高收入国家预计每年接收200万移民。未来世界移民状况见下表。

未来世界主要的人口迁出国和迁入国

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迁入国

数量(万人/年)

中国

30.3

美国

110

墨西哥

26.7

德国

21.1

印度

22.2

加拿大

17.3

菲律宾

14.4

英国

13.6

印度尼西亚

18

澳大利亚

8.3

问题:

1.根据上表,说一说世界人口的迁出国与迁入国各有什么特征。

2.造成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的思路: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例如15~16世纪,欧洲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引发了7000多万欧洲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这些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2.材料:我国东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浩瀚的森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向这里迁移和流动。明、清时期,更多的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移民主要来自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尤以山东人最多。由于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人们便把不顾政府禁令,来此谋生的人口入迁现象,称为“闯关东”。

19世纪中期,我国人口突破4亿大关,面对沉重的人口压力,清政府被迫开放长期封禁的东北山林、平原,由此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移民洪流。1897~1911年,东北地区人口由570多万猛增到1800多万,年平均增长率高达75‰。到1933年,该地区人口已达2910万,成为当时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自古以来经济差距是吸引山东人“闯关东”的基本动因。直到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比山东省高出2/3。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改革开放的首批获益省份之一,经济增长迅速,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省,由此导致了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的完全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问题:

1.自古以来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除上述因素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也影响着人口迁移?

我的思路:从材料中的人口迁移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不论是过去几个世纪具有历史意义的人口向新大陆的迁移,还是如今人口频繁地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迁移,都是为了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口流动日益活跃,人口迁移中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而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这一阶段迁移的主流是中部向东部的迁移。同时,西南、西北向中部和东部的迁移也有增加的趋势。

2.1.2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教学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1.2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教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概念,运用不同时期的世界人口迁移图,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原因 。联系实际并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流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析图,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因素,对比学习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变化,并养成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身边熟悉的实例,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养成求真求实、积极参与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

人口移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课程标准只提到人口迁移,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概念,教材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分开讲述。第一目“人口迁移”主要讲述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并在知识窗中列举人口迁移的特殊形式: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第二目“人口流动”在正文中主要是针对我国近年来出 现的“民工流”现象。用知识窗介绍了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外籍劳工”现象。民工流、国际难民、环境移民、外籍劳工等,都极具现实意义,体现出教材的时代性。本课时的活动设计注重贴近高中生的生活,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观察、了解社会以及深入社区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 点

重点:1: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2: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难点: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的人口迁移资料,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复习人口的增长,依据学案预习本节内容,并记录难点、疑点,搜集一些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