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11 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题西林壁)

古诗二首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30

11 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题西林壁)。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11 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题西林壁)》,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wWw.jAb88.Com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体会两首诗表达上的异同,从而领悟诗的内涵。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在品读中,感受两首诗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现庐山的美丽风光)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谈话: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
1.提问:你们去过庐山吗?谁能说说庐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认识“庐”字)→庐山是个风景秀丽、令人向往的地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庐山的美景。(播放庐山课件)
2.提问:刚才的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唐朝诗人李白就曾被这里的瀑布深深的震撼,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理解诗题,了解诗人
1.齐读诗题,思考:“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①书空,写“瀑”字,注意不要把最后一点写成捺。
②理解“望”字。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2.学生互相交流资料,了解李白。
三、试读古诗,初知诗意
1.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那么诗人李白笔下的瀑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2.指名试读。(请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3.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四、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1.在这首诗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诗意联想到画面,自由表达,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学习要点: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挂前川”是什么意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间的一条大河流。
(3)“飞流直下三千尺”,“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星,看起来像一条银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眼前所见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遗。
2.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诗歌,不断丰富脑海中的画面。
3.师生齐诵,再现诗中的壮观景象。
五、再读古诗,领悟诗情
1.展示瀑布的景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问:在这样极具震撼力的瀑布前,诗人李白会想些什么呢?他的心情怎样?
3.再读古诗。
瀑布雄奇、壮丽,李白的诗同样气势磅礴,耐人寻味。
请学生带着动作表情读古诗,读出诗人表达的情感。
4.背诵积累古诗。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学生搜集并诵读李白的诗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诗,引入新诗
1.复习背诵《望庐山瀑布》。
2.同样写庐山,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却另有一番意境,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去欣赏,去品味这首诗。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属“唐宋八大家”)。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自由诵读,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根据课前所查阅的资料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5)汇报交流,引导有感情地诵读。
第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句意:从正面看成岭,从侧面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朗读指导: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要读出起伏。
第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看不清。缘:因为。
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3.入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4.小结:《题西林壁》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配乐齐诵)
三、总结全课
1.《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都是描写庐山的,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探究诗人不同的艺术构思。)
2.吟诵两首古诗,细细品味不同的韵味。

延伸阅读

二年级语文上1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山行教案作业题(冀教版)


1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两首诗。正确认读本课“炉、紫、烟、遥、川、尺、银、径、斜、枫、霜”等十一个生字,会写“诗、前、川、尺、寒、处、爱、晚”等八个生字。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展开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和个别字的意思。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杜牧。

3.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

本课是两首诗,有些字的意思学生不易理解,教师要适时点拨,如“生”不是生成的意思,而是“升腾”的意思,还有“川”、“疑”、“坐”、“于”等。

【教学难点】

二年级学生很难把握读诗的语气,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多范读、引领学生通过读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素材】

1.李白个人资料。

2.杜牧个人资料。

3.李白和杜牧的部分作品。

4.有关庐山瀑布介绍。

5.山行朗诵录音。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望庐山瀑布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炉、紫、烟、遥、川、尺、银”7个字,会写“诗、前、川、尺”4个字。

2.能借助课件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静夜诗》《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

2.大家背得都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板书:望庐山瀑布)生齐读题目。

(设计意图: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这样做大有益处: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效果就不一样。)

3.谁来讲课题的意思?

“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

4.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瀑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来似的,远远地看去像一块白布。

5.一说到瀑布就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水很急地流下来,可以用“倾泻”这个词。

6.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课件出示2)

庐山在江西省,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览。

(设计意图: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领悟题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义,弄清全题的意思;再释词,弄清瀑布是什么,而且就“瀑布”正字正音;最后明确庐山的地理特点。这样解题,由字及词及地,序次井然;同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瀑布”引出“垂挂”“倾泻”,与高山挂起钩来,不仅使学生觉得具体可感,还为下面讲析诗歌作了铺垫,收一举数得之效。)

二、初读识字

1.师范读古诗。(课件出示3)

生自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2.识字。(课件出示4)出示生字卡片“炉”、“紫”、“烟”、“遥”、“川”、“尺”、“银”。说说在读书中你记住了哪个字。指名读,领读。同桌赛读。

3.识记。从音、形、义比较庐——炉,生讨论记“炉”、“紫”、“烟”、“遥”、“川”、“尺”、“银”。

4.巩固生字。开火车读,男女生接龙读,齐读。

三、生字书写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练习书写生字。

注意指导学生的方法和习惯。(课件出示4“诗”、“前”、“川”、“尺”)

1.“前”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部所占比例要小于下部。

2.“诗”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要写得窄一些,右边宽一些。

3.学生练写生字。可以配上音乐。

四、朗读感悟

1.欣赏课文插图。(课件出示5)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图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景色?

2.创设情景初读。(课件出示6)画中人李白是我国唐代诗人,人称“诗仙”。他游览过祖国许多山山水水,留下许多著名诗篇,《望庐山瀑布》就是其中之一。究竟庐山什么美景打动了李白呢,请自由读读本诗想一想。(生自读)指名说古诗主要写了什么景色之美?(瀑布)

3.感悟诗意。是呀,李白看到的瀑布不是一般的美啊,我们齐读一遍。(生齐读)在读书过程中你读懂了哪一句呢,四人一组,和小伙伴说说。(生小组交流)指名交流。你们再共同议论一下,看谁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学生分四人小组议论。)

“银河”实际上是许许多多的恒星,民间传说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层,九天指天的最高层。

(设计意图:出示课件,展示全诗,省时省力,又便于读便于议;组织学生读和议时,突出“银河”“九天”,便于老师肯定正确的认识,纠正错误的看法,使学生对诗句能有更深的理解,既体现了教学民主,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香炉”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你们懂得“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的意思吗?(课件出示7)

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你们再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想象一下高高的香炉峰是多么漂亮。谁能讲讲这首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太阳照在山峰上,峰顶云雾弥漫,阳光透过蒙蒙的水气,好像燃起了紫烟。(课件出示8)“遥看瀑布挂前川”,是远远地看去,瀑布挂在山的前边。(课件出示9)“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水从三千尺高的山峰上很急地流下来。(课件出示10)“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为是银河从高天上落下来了。(板书: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川”是河的意思,应该说是挂在山前的河面上。

“三千尺”不一定是个准确的数字,主要是突出山势很高。是不是可以说成水从很高的山峰上急流下来?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的大胆想象和极度夸张。并告诉学生,这是李白诗歌的特点。

(设计意图:由学生对香炉的疑问带出“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诗句,理解它是一个难点。在学生没有举手的情况下,我作了描述性的解释,启发学生体会意思,想象美景,进而让学生讲解全诗,还就“川”和“三千尺”作了辨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了。这样教学体现由扶到放的原则──扶,扶在难点上;放,放在自读自悟和讨论上,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

点名读。读的时候要读出夸张的语气。

4.感悟诗境。(课件出示11)播放课件,欣赏瀑布景观。

5.指导朗读。

师范读,讲解古诗朗读要领。

指名读,领会古诗蕴含的感情。

小老师领读,看看谁最棒!

6.回归全诗,深化诵读,指导背诵。诵读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着自己就是诗人,就站在气势雄伟的庐山瀑布前,想象背诵。

五、课外延伸

我们今天又学习了李白的一首古诗,课后把这首诗抄在你们的妙词佳句本上。

课外作业新设计

一、读一读,连一连。

zǐyānpùbùyínhéshíjìngshuāngyèfenglin

瀑布霜叶紫烟枫林银河石径

二、根据拼音写出下列词语。

dàochùqiánmiànshānchuānàixīn

chǐzigùshiwǎnshànghóngyú

三、辨字组词。

首()川()古()千()

自()州()舌()干()

答案:

一、

zǐyānpùbùyínhéshíjìngshuāngyèfēnglín

瀑布霜叶紫烟枫林银河石径

二、到处前面山川爱心尺子故事晚上红于

三、首先自己山川神州古代舌头千万干活

板书:

1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诗前川尺

山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径、斜、枫、霜”等4个字,会写“寒、处、爱、晚”等4个字,理解“寒山”、“坐”、“于”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古诗,激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

(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课件出示13)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板书:山行)(课件出示14)

(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二、读诗题,知诗人

1.出示《山行》。(板书: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读读课题,想一想题目是什么意思?(在山间行走)

2.介绍作者杜牧:唐朝晚期著名诗人,和杜甫合称大小杜。(让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杜牧在山间行走,会看到些什么呢?让我们赶快来读读诗吧。

三、初读诗,读通顺。

1.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4.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四、精读诗,体意境。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角色转换——孩子成为诗人,完成情感体验。

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诗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是深秋呢?

(“霜叶”“寒”“晚”表示季节)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15)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那是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此时此刻,诗人看到些什么呢?

2.出示彩图,(课件出示16)观察:说说看到哪些景物?结合观察,引导认识景物,并感受景物特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课件出示17)

“远上寒山”

(一个“远上”再现了“山”的绵延起伏;一个“寒”传神地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让人产生一种悲秋之情。)

(1)引导观察: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是一座吗?感情诵读“远上寒山”,体会“山”之连绵起伏。

(2)(课件出示18)阵阵秋风裹挟着片片黄叶向诗人吹来。此时,站在山坡上的诗人会有何感受?从哪个字能读出诗人这种感受?感情诵读“远上寒山”之“寒”。

“石径斜”

(一个“斜”字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飘逸的远山之中。)

(1)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借助简笔画理解“斜”字。

感情诵读“石径斜”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

“白云生处有人家”(课件出示19)

(1)看图体会: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感情诵读体会“白云生处”的虚无飘渺。

(2)看图体会:人家在什么地方?感情诵读“白云生处有人家”,感受虚实结合的诗意画面。

(3)感情诵读一句,加深体会。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课件出示20)

(1)过渡:诗人坐在马车上,忽然叫道:“停!停!停!”这是因为什么呢?

(2)生先自由读2句说说原因。结合孩子的说,引导感悟:

“枫林晚”

(1)看图想象:夕阳照耀在枫林上,是怎样的景象?感情诵读体会

(2)理解“坐”字,想象此时诗人看到此景会怎样说?

(3)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如何?

“霜叶红于二月花”

(1)(课件出示21)生看图说说枫叶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二月开的红花是什么样子的?

(2)感情诵读体会霜叶之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五、用心读,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课件出示22)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5.学生展示,让学生独立背诵古诗。

六、学生字,写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课件出示23)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提醒学生注意:“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要写得窄一些,右边宽一些。“处”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卜要小一些。

4.学生练习。

5.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课外作业新设计

一、填空:

(1)“尺”字用音序查字,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

(2)“晚”用音序查字,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除部首外

有()画。这个字的第一笔是()。

二、我会解释加点的字:

生紫烟()遥看()

挂前川()()

石径斜()坐爱()()

三、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代诗人()的作品。诗人是站在()处观看瀑布的,从诗中的一个字()可以看出来。

2.《山行》是()代诗人()的作品。作者描写的是()季时枫林景色,这从诗中的()可以看出来。诗中写远景的两句是:()。

参考答案:

一、(1)C尸(2)W日7画

二、生:飘浮遥:远处挂:悬挂径:小路坐:因为爱:喜爱

三、1.唐李白远遥2.唐杜牧深秋霜叶红于二月花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板书设计:

1古诗二首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学反思】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1.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读—诵”这4个步骤学习课文。在第一个读中,学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决了生字,还给生字找了一些课外的朋友。而在理解这一过程,也是本课教学的最难的部分,学生虽然可以用给字组词,通过借助课文插图理解了诗意,但很难体会到作者李白想表达的那种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为什么会这样,我个人分析了一下原因:部分学生没有见过瀑布,部分学生见过却没有仔细观察体会过,学生想象的能力有些弱。学生没有很好的体会到这种感情,只是知道作者想要表达这种感情,所以后面的有感情朗读也是比较失败的,而最后的诵,在朗诵方面也是失败的,而背诵是十分成功的,因为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会背了。

2.我想这次教学中,能够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引出课题之前让学生观看瀑布的飞流直下的视频,听听瀑布所发出的巨响,在学生对瀑布的雄伟气势有所体会的基础上再进行课文教学,效果会更好。

《山行》教学反思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同课异构

1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望庐山瀑布

创新教案

教学设想:

这是一个描绘祖国壮丽山河,抒发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表现乐观主义为主体内容的古诗板块。这节课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描写自然景观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50岁时隐居庐山望见庐山瀑布时有感而发所作的一首诗。诗中由近到远的顺序,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观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仅用了28个字就将一幅有山、有水、有声、有色,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展现世人眼前。我采用“谈话激趣——感受美景——古诗欣赏”的方法进行教学。上课开始,我会出示庐山和瀑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走进庐山,去感受瀑布的雄伟。也为之后学生展开想象做铺垫,更好地理解诗歌含义。同时我会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融入诗境。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瀑布是自然界中一种壮观的景象,你们想欣赏吗?今天,我们就同李白一起去欣赏庐山的瀑布。

二、感受美景

1.各位,我们的行程开始了,现在我们来到江西庐山,观看香炉峰顶流下的瀑布,看完谈谈你的印象。

2.放视频,学生观看。

3.学生各抒己见:你感受到的庐山瀑布什么样?

生:水流很有气势

生:我觉得在阳光的照耀下,瀑布水面泛着银光点点,太壮观了。

4.面对如此美景,李白情不自禁吟诵起“日照香炉生紫烟……”

5.诗中描绘的景美吗?你也打开书来自由读几次吧!(个别读、齐读、指名读)

(大部分学生从没看见过瀑布,播放瀑布的录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发表见解、阅读古诗的兴趣。)

三、古诗赏析

1.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自学古诗。师巡视,随时帮助有问题的学生。

2.在自学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在合作中取长补短。

(一)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交流对诗题的理解。重在指导学生对“望”字的理解:不只是看,而是从远处看。

2.交流对第一行诗的理解。

(1)指名说说诗句中关键字的意思。

日:太阳照:照耀(如果不这么细致地去分析,孩子们很可能把日和照当成“日照”这个城市来对待。)香炉:香炉峰,庐山上的一座山峰;生:飘浮紫烟:紫色的烟雾

(2)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太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上飘浮着紫色的烟雾。

(3)由“紫色的烟雾”让学生想象一下,李白遥望香炉峰的时间(早晨)

(4)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感情朗读:明白意思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5)抓“生”字感受作者用词之妙,从而指导学生更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这句诗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妙,睁大眼睛找一找,看它藏在哪里啦?

生:“生”字用的妙。

生:一个“生”字写出了云烟飘浮的动态之美,让我们产生了无尽的遐想,仿佛看到了紫烟那飘飘悠悠、缠缠绕绕、娉娉婷婷,袅袅升腾的样子。

3.交流对第二句诗的理解。

方法与步骤同第一句。再指导学生进一步有感情读诗句时,要引导学生品味“挂”字的妙用,知道一个“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想像到此时展现在诗人眼前的简直就是一幅巨大美妙绝伦的山水画。如果学生能品出这种味道来,他们就一定能够读好这句诗。

4.交流对第三四句诗的理解。

理解这两句诗,先理解“疑”字的意思,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意理解后要抓“飞流直下”与“落”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5.每句诗的意思理解完后,要回归整体,让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二)想象意境,感悟诗情。

方法:

(1)师描述意境,生闭目静听默想,用心去感受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之美。

早晨,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红日照耀下的香炉峰上,紫色的云雾轻轻浮动,围绕着香炉峰缠缠绕绕、飘飘悠悠、袅袅娉娉,缓缓升腾。远远望去,那从天而降的瀑布仿佛是一条大河挂在了悬崖绝壁之上。来到瀑布跟前,看那瀑布飞流直下,撞击在绝壁上突起的岩石上,溅起了无数的水花,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响。我出神地看着,听着,恍恍惚惚间,我似乎觉得,这该不会是那银河里的水从九天之上直落了下来吧,要不,怎么会如此磅礴,这般壮观?

(2)学生在想像意境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这首诗,在反复朗读中不断与想像中的意境融合,最终达到诗与意境成为一个完美整体之目的。

(三)体会诗人的写作特点.

奇特的想象,比喻;出神入化的夸张。

四、识记、书写

1.认读要求会写的字:诗、前、川、尺。

2.记忆生字。

按结构记字。

独体字:尺

左右结构的字:诗

3.指导书写。

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红写。

重点指导书写“流”。

五、读、背古诗

1.同桌互助,练习朗读古诗。

2.应该用什么语气去读古诗?

生:读的时候应读出诗人惊奇、赞叹的语气。

生:从诗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

小结:我们虽然没有去过庐山,但是通过大诗人李白这么一写,我们仿佛亲临其境,此时的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呢?祖国山河的景色多么壮丽啊!

3.指名读,评议。

4.齐读古诗。

5.看录像练习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山行

创新教案

教学设想: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示课题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三、品读诗句

(一)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1.(出示图片)

秋天的景色多美呀!看在这幅图片中,你知道诗人在那儿看到了哪些景色?

生:山、小路。

生:还有白云、人家。

(学生反复读诗句。(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理解“寒山”。

(1)师:小朋友们,在第一句里有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呢?

生:寒山。

出示图片,春天的山和秋天的山。

(2)了解“寒山”就是指深秋时候的山。

3.(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谁能用诗句来说一说呢?

生: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二)品读三、四句。

1.(出示图片)

师:说得太好了,你们都是小诗人。我也来给小朋友们背一首诗:“不是蝴蝶,不是小鸟,是红叶舞,黄叶飘,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诶,这描写的是什么景物呢?

生:枫叶。

生:红色的枫叶。

2.学生反复读诗句。

师:确实很美,诗人杜牧也留恋这傍晚时分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出示图片)谁来读一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小组赛读。

(4)齐读。

3.(出示图片)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老师带来满山的枫叶来奖励大家!你们觉得这个枫叶的颜色怎么样呢?

生:很红。(板书:红)

4.理解“坐”、“于”。(出示图片)

诗人停下车是喜爱傍晚枫林的景色,

经过霜打的枫树叶,早春二月花还红。

了解“坐”是“因为”;“于”是“比”。

5.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生: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6.交流:

师:同学们认真朗读,体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生: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热爱。

生: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留恋之情。

总结:“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啊,从一个“红于”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枫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7.美读古诗,练习背诵。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教学资料

备课资料

1.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主要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有《李太白集》。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在不少题材上都有名作出现。他所钟好的体裁主要是古体诗,包括古风和乐府诗,但他在近体诗体裁如律诗、绝句中往往也有绝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词,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也有少数人怀疑它们不是李白所作。

2.杜牧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晚唐时期.唐代文学家,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阿(ē)房宫赋》亦颇有名。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杜牧的诗现存二百多首,众体兼备,内容丰富,情调豪放爽朗,风格清新俊逸。他的近体诗,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尤其七言绝句更是名篇迭出,脍炙人口,如《过华清宫绝句》、《赤壁》《题乌江亭》、《泊秦淮》、《江南春》、《寄扬州韩绰判官》、《山行》、《秋夕》等,历代传诵,家喻户晓。他的七律《早雁》、《河湟》、《润州二首》、《题宜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九日齐山登高》、《登九峰楼寄张祜》等篇也为人称道。至于他的五绝、五律、五言排律,亦不乏佳什,如《长安秋望》、《秋晚早发新定》、《题扬州禅智寺》、《华清宫三十韵》、《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等便是这些诗体的代表作。他的古体诗写得也很好,尤其是五言古诗写得非常出色,叙事议论,精采感人,如《杜秋娘诗》、《张好好诗》、《郡斋独酌》、《感怀诗》等。

庐山瀑布

3.庐山简介

庐山,是我国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可谓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着万里长江,正濒而侧影着千顷阔湖,山青水秀景色泛胜。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才会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色、岚影波茫之景象。故古人云:“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间”,形容恰到好处。也正因是如此,庐山才不愧为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

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它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运动:早在震旦纪就在浅海底开始沉积,经过“吕梁运动”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锉磨,后下沉淹没汪洋海水继得洗礼,直至白垩纪时发生“燕山运动”,掀起“褶皱”波涛重新露出水面,断块续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经长期积雪覆盖,到四世纪末地球变暖,再经更强烈的冰川剥蚀,因而造就了崔嵬孤突,峥嵘潇洒,雄俊诡异,刻切剧烈。

庐山地形走向,东西伸张,南北收缩,像片枇杷树叶。东临高垄,西接赛阳,南濒黄龙山麓,北靠莲花。其长约29公里,宽约15公里,周围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由于庐山所处在亚热带地方,土质潮湿肥沃,气候湿润,有利各种植物发育。因此,在这广袤的300平方公里土地中,生长植物3000多种。概括说来,山上山下植物分布有亚热带竹林,有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温带落叶阔叶林,有寒带针叶林,以及一般灌木林、混交林,同时夹杂野花野草。形成竹木茂盛,花草芬芳,郁郁葱葱,好个植物荟萃之所以成为胜地,也与植被的功绩分不开。如此茂林修竹,不愧为幽雅翠境。

庐山气候温适,夏天凉爽,冬天也不太冷,这是庐山又一优越条件。节令特色: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庐山气温,根据历年记载:最高只32摄氏度,最低在-16.8摄氏度,全年平均为15摄氏度,可见庐山气温适度。一至于四季,按季节平均计算差异也较正常:春季是11.5摄氏度,夏季为22.6摄氏度,秋季则为17.4摄氏度,冬季常在1摄氏度左右。庐山顶端因处高空地带,加上江环湖绕,湿润气流在前进中受到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雨。所以,庐山雨量丰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达168天。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192天。更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没和变化莫测,给庐山增添了妙景。庐山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在雨量丰沛条件下,有多达90多座峰岭的庐山,因地壳运动和冰川剥蚀的巧琢,有的峰岭夹峙峡谷自然形成陡壁深壑,峭崖渊涧,构成众多的瀑床,加上水源四季不断,形成数量众多景观壮美的瀑布,此为庐山一奇。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是由三叠泉瀑布、开先瀑布、石门涧瀑布、黄龙潭和秀峰瀑布、王家坡双瀑和玉帘泉瀑布等组成的庐山瀑布群。被誉为中国最秀丽的十大瀑布之一。

4.瀑布的形成

瀑布,地质学上叫作跌水,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如断层、凹陷等地质构造运动和火山喷发等造成地表变化,流动的河水突然地、近于垂直地跌落,这样的地区就构成了瀑布。瀑布表明河流的重大中断。这种瀑布主要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的。另一种由流水的侵蚀和溶蚀等外力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如河床岩石软硬不一,较松软的岩石易被流水侵蚀掉,从而形成高低差异很大的地势差别成为瀑布。此外,冰川对岩石的刨蚀也可造成瀑布。

在河流的时段内,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侵蚀作用的速度取决于特定瀑布的高度、流量、有关岩石的类型与构造,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在一些情况下,瀑布的位置因悬崖或陡坎被水流冲刷而向上游方向消退;而在另一些情况下,这种侵蚀作用又倾向于向下深切,并斜切包含有瀑布的整个河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的任何一个或两个在起作用,河流不可避免的趋势是消灭任何可能形成的瀑布。

河流的能量最终将建造起一个相对平滑的、凹面向上的纵剖面。甚至当作为河流侵蚀工具的碎石不存在的情况下,可用于瀑布基底侵蚀的能量也是很大的。与任何大小的瀑布相关、也与流量和高度相关的特征性特点之一,就是跌水潭的存在,它是在跌水的下方,在河槽中掘蚀出的盆地。在某些情况下,跌水潭的深度可能近似于造成瀑布的陡崖高度。跌水潭最终造成陡崖坡面的坍塌和瀑布后退。

造成跌水的悬崖在水流的强力冲击下将不断地坍塌,使得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并降低高度,最终导致瀑布消失。

构成瀑布的三要素为:落差、宽度和水量,人们对于大瀑布的排列名次常有分歧,主要是因为测量方面的原因,或是单独强调了某一因素的结果。不过,有着雄伟气势的瀑布,是不会跟人们计较这些的,不管它们排行老几,站在它们面前,被震撼的还是我们自己。

5.世界三大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位于加拿大与美国的交界处的尼亚加拉河上,河中的高特岛把瀑布分隔成两部分,较大的部分是霍斯舒瀑布,靠近加拿大一侧,高56米,长约670米,较小的为亚美利加瀑布,接邻美国一侧,高58米,宽320米。尼亚加拉瀑布及由它冲出来的尼亚加拉峡谷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地质条件,其中页岩的不断被水流冲刷,使得瀑布在1842年至1905年间平均每年向上游方向移动170厘米。美加两国政府为保护瀑布,曾耗巨资修建了一些控制工程,使瀑布对岩石的侵蚀有所减小。

维多利亚瀑布

维多利亚瀑布位于非洲赞比西河的中游,赞比亚与津巴布韦接壤处。瀑布宽1700余米,最高处108米,宽度和高度比尼亚加拉瀑布大一倍。年平均流量约934立方米/秒。赞比西河抵瀑布之前,舒缓地流动,而瀑布落下时声如雷鸣,当地居民称之为“莫西奥图尼亚”(意即“霹雳之雾”)。维多利亚瀑布的水泻入一个峡谷,峡谷宽度从25米至75米不等。

伊瓜苏瀑布

伊瓜苏瀑布位于阿根廷和巴西边界上的伊瓜苏河。这是一个马蹄形瀑布,高82米,宽4千米,是尼亚加拉瀑布宽度的4倍,比维多利亚瀑布还要宽很多。悬崖边缘有许多树木丛生的岩石岛屿,使伊瓜苏河由此跌落时分作约275股急流或泻瀑,高度60至82米不等。11月至3月的雨季中,瀑布最大流量可达12750立方米/秒,年平均约为1756立方米/秒。

练习:

1.看拼音写句子。

quánchǎngguānzhòngdōuwèishānyánghècǎi.

()

bàngwǎnwǒhéyéyeqùgōngyuánwán.

()

2.比一比,组成词语写下来。

情()借()李()遥()戏()

精()错()季()摇()找()

3.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直:()

(1)成直线的,跟“曲”相对(2)跟地面垂直的,跟“横”相对(3)从上到下的,从前到后的,跟“横”(4)挺直,使笔直(5)公正的,正义的(6)直爽,直截(7)一个劲儿,不断地。

疑:()(1)不相信(2)难于解难于断定的(3)猜忌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这首诗的作者是,这是一首诗(填诗体名称)。

(2)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5.阅读古诗,回答下面问题。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解释下列词语

①远上:②寒山:③石径:④斜:⑤白云生处:⑥爱:⑦枫林晚:⑧霜叶:⑨二月花: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答案:

1.全场观众都为山羊喝彩。

傍晚我和爷爷去公园玩。

2.情(友情)借(借钱)李(李子)遥(遥远)戏(游戏)

精(精心)错(错误)季(季节)摇(摇头)找(寻找)

3.(4)(2)

4.(1)李白绝句(七言绝句)

(2)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意近即可)

5.(1)①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②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③石径:石头小路。

④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⑤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⑥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⑦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⑧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⑨二月花:春天的花。

(2)《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

(3)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三、学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
2、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6、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二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背诵《望天门山》。
2、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特别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用张开的手来帮助理解——“横看”五个手指像五座山峰;侧看就是一座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要想象:远处看到的可能是什么样——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近处看到的可能是——一座或几座山峰;高处看到的可能是——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头;低处看到的可能是——悬崖峭壁,仰头看那山是十分雄伟……
5、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6、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
7、背诵和默写。
资料提供者: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的意思,感受庐山瀑布的壮观气势。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背诵古诗,结合诗的内容展开想象,并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出来。

生字、新词卡片;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古诗是哪位诗人写的?(李白。)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气势豪放,想象奇特大胆,语言清新自然,被称为“诗仙”,和杜甫并称为“李杜”。著有《李太白集》。

2.借助拼音读古诗。要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炉烟挂流尺疑银

4.交流记字的方法。

5.集体反馈。

(1)挂:右半部分是由两个“土”组成的。(2)流:右半部分不要少写“丶”。

6.再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先听老师读古诗,然后说一说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庐山瀑布。)

2.数一数这首古诗共有几句。(4句。)

3.质疑、解疑,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1)庐山: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

(2)香炉:指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的一座山峰。它的形状尖而圆,峰上烟云缭绕,就像一座香炉,因此而得名。

(3)生:产生。(4)紫烟:紫色的烟雾。

(5)挂前川:指瀑布好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川,河流。

4.说一说这首古诗的意思。(太阳照耀着香炉峰,升腾起紫色的烟雾,远看瀑布就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湍急的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飞泻下来,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而降。)

5.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了什么?(香炉峰、瀑布。)

6.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疑是银河落九天。)

7.观看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课后延伸拓展

1.展开想象,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2.推荐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建议学生背诵。

1.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学生的知识面很丰富,不仅背了不少李白的诗,还知道他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他的诗想象丰富,诗中常会出现凡间没有的奇景。

2.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格豪放洒脱,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

(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宋,王安石。

(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心中会有哪些感受?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结学习方法:精读想诗境。

(四)四读,品读全诗,领悟诗情。

1.出示泊船瓜洲的图片,提问:大家认为诗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家乡江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情。

3.小结学习方法:品读悟诗情。

(五)五读,熟读全诗,练习背诵。

1.反复练习吟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2.当堂练习背诵,并练习默写全诗。

3.小结学习方法:熟读能背诵。

三、总结全诗,扩展训练。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请你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四、作业

1.总结古诗五读法。

2.预习《游子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诗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伟大的母爱。

2.学习生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

《游子吟》歌曲录音,课文中插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伟大而平凡的爱,这种爱无时无刻地萦绕在我们的周围。对,这就是伟大的母爱。你能从日常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父母是怎样关爱你的吗?(学生畅谈)

2.解题。

游子吟:古时歌曲的名称。这首诗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

3.简介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能成功。直到45岁才中进士,一生贫困穷寒。

二、自读诗文,扫清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读全诗,学习生字,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意思,并找出不懂的词。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成果。

三、细读诗文,理解意思。

1.解题。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吟:轻轻地哼唱。

2.逐字逐句理解。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①指名读诗。

②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慈:和善。衣:衣服。

③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线:穿针引线。

④指名读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慈祥的母亲穿针引线,儿子要出门远行,赶紧把衣服缝好。

(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临行:快要走的时候。

密密:细细密密。

归:回来。

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诗句作出解释,说明。

意恐:生怕,担心。

迟:晚,比规定的时间或合适的时间靠后。

④指名读诗,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临走前,母亲还在细细密密地缝着。生怕儿子在外迟迟不能回来。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你对诗句的理解。

寸草:小草。这里指游子。

三春晖:这里指慈母的恩情。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晖:阳光。

③教师补充解释。

言:说。寸草:这里比喻子女。

心: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儿女的心意。

报:报答。报得:报答得了。

心:赤子的心。

④指名读诗句,说出这句诗的意思。

谁说那小小的草儿赤子的心,能报答得了阳光母亲的恩情。

3.指名读全诗,两人互说诗句的意思。

4.从诗中的哪些诗句中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手中线密密缝)(年迈的母亲手中那一针一线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心。)

5.教师小结:这句不仅写出了慈母为将出门远行的儿子细针密线地缝制衣服的动作神情,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真挚感人。

6.齐读最后一句,这里把阳光、小草分别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里把小草比作儿女的心意,把阳光比作母爱。比喻意味深远。)

四、听录音,看画面,写想象文。

1.播放《游子吟》的歌曲录音,展放课本中的插图。请学生想象一位母亲在儿子即将出门远行前,借着灯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2.同学相互交流。

五、作业

1.背默两首古诗。

2.搜集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记录在作业本上。

附:板书设计

4、古诗二首


4、古诗二首
文本细读:
《游园不值》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他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形象而又富有情趣。前两句交代了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后两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绚丽的春光,总算不虚此行了。这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了:“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是画龙点睛,神来之笔。以小见大的,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其重点是朗读基础上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春日》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寻春的所见所感:在一个煦暖的春日里,诗人来到泗水河边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因为和煦的东风催得百花齐放,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历来也被传为名句。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9个生字。
2.能结合语言环境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不值”、“应”、“屐齿”、“小扣”、“柴扉”、“胜日”、“泗水滨”、“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入情入境地品读古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借助诗句激励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景像,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春回大地,我们读了春的诗歌,春的散文,今天我们来看看春的古诗,在以前你读过的诗中,还记得哪一首诗描写春天的景色?给大家背一背。
(学生背诵)
师: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春日》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诗题“游园不值”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想到朋友的花园去游玩,但没有遇上他。
3、解诗句。
(1)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3)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4)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5)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体会“一枝”的妙处。游园心切的叶绍翁只看到了一枝红杏,这枝红杏给他带来了什么?一枝红杏就说带来了满园春色,那么数枝、百枝、千枝不是更能代表满园春色吗?
2、展示满园春色。诗人善于发现春天、欣赏春天,能从一枝红杏就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想像到春色满园,谈谈你想象的满园春色。
3、读好后两句。这枝红杏还带给了吃闭门羹的叶绍翁什么?找到表现他惊喜心情的诗句,读出他的这份惊喜。
指名学生对比读,从语调、语速、表情角度进行指导。
4、读全诗。读出从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5、学习《春日》:
1)、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今天咱们再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我们上学期曾经学过朱熹的哪首古诗?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
6、朗读品位两首古诗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齿”字,下半部应该是不封口的。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古代诗人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整理。

25、古诗二首(二)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25、古诗二首(二)”,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25、古诗二首(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还”)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体会诗人闲适、欢快的心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体会诗人闲适、欢快的心情。

教学难点:对“树阴照水爱晴柔”等词句的理解。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诗中的3个生字及1个多音字“还”,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背诵《绝句》,说说诗意。

2、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首唐代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二、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李白,教师加以补充。

三、解题:

师:齐读课题《早发白帝城》,谁知道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早:早上。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

四、指导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读懂本诗,体会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五、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复习[Y1]“夸张”手法的运用。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5、指导朗读一二行诗。

6、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这两行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8、指导朗读,学生试读。

六、体会诗人心情及诗歌意境

1、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交流: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顺水行舟;作者愉快的心理使然。)

2、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在第一句就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地势高;作者心情高兴。)

3、展开想象: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描述。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吧!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带表情齐声朗诵。

5、背诵。

七、课堂小结: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八、作业:

1、必做:背诵并默写古诗。

2、选作:课外找一两首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小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诗中的1个生字,并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新授: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Y2]?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3)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Y3]。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指导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指导写字。注意:“惜”字和“借”字的区别。“照”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和“召”一样长。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Y1]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距离多远、需要多少时间?

[Y2]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Y3]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二年级语文上2古诗二首敕勒歌望庐山瀑布教案作业题(语文S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上2古诗二首敕勒歌望庐山瀑布教案作业题(语文S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认识“川、阴、似、庐、笼、盖、野、苍、茫、炉、瀑、疑、银”等13个生字,会写“川、低、似、阴、流、烟、草、香”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分别体会《敕勒歌》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川、阴、似、庐、笼、盖、野、苍、茫”等9个生字,会写“川、低、似、阴”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

【教学准备】

多媒体图片:大草原风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引出课题:同学们经常跟着爸爸妈妈外出旅游,你见到过草原吗?你到过哪儿的草原,你能把那里的景色给同学们描述一下吗?(出示图片一)

2.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出示图片二)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5.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6.教师指导点拨。(相机板书:天野牛羊广阔美丽)

四、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

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五、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阴、川、似、低。

2.按结构记忆字形。独体字:川。

左右结构的字:阴、似。

3.指导书写: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写。

重点指导:阴、似、低

六、总结。

1.背诵古诗。

2.教育学生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

课外作业新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生字“川、低、似、阴”正确书写在田字格里。

3.用自己的话说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思。

参考答案:

3.青色的天空,茫茫的原野。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炉、瀑、疑、银”4个生字,会写“流、烟、草、香”4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庐山瀑布的壮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庐山、庐山瀑布风景图片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诗题。

今天老师再带你们到风光秀丽的庐山看看。(出示庐山风景图)庐山秀丽的风光,吸引了古今中外许多文人来观赏,并留下了很多有名的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赞美庐山瀑布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初读诗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读诗句,互相纠正字音,把诗句读正确。

3.(出示生字图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全诗。

5.教师指导朗读节奏:(出示课件:划分全诗的停顿)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再读诗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明白。

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

3.全班交流,教师解答学生未解决的词语。

4.出示挂图,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瀑布风景图)

5.教师指导:被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板书:飞三千尺疑落九天壮观夸张)

6.想象意境,背诵诗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会写的字:流、烟、草、香

2.记忆生字。

按结构记这四个字,“流、烟”是左右结构的字,“草、香”是上下结构的字

3.指导书写:流

五、总结谈话,课后拓展。

1.这节课,我们和诗人一起领略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感情。

2.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你喜欢的古诗。在古诗朗诵会上读给大家听。

课外作业新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辨字组词

户()流()因()早()

炉()梳()烟()草()

3.用自己的话说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参考答案:

2.大户火炉流水梳子因为烟火早晨野草

3.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板书设计:

2古诗二首

敕勒歌野广阔、美丽

牛羊

望庐山瀑布

飞…………三千尺

壮观…………夸张

疑…………落九天

【课后反思】

《敕勒歌》是一首经典诗歌,是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民歌,诗篇热情地赞美了敕勒草原的辽阔、水草的丰茂和牛羊的繁盛。意境高远,风格浑朴苍茫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作品用及其洗练的语言,准确的描绘出敕勒草原的苍茫景象,歌颂了山川风物,赞美了牧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本着与学生一起欣赏经典之美的目的,我充满激情地上完了这节课。

体会诗的意境是学习古诗的非常重要的方法,这种意境有时靠人们的言传,就破坏了个人对诗境的理解个性,而作为教师又不能不讲,不讲学生就很难理解,就如“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样以夸张手法表现的意境,学生是不容易体会的,因此,教学中就要想办法缩短学生现有关知识与诗的意境的距离,以便更好地体会。如前面对“望”的理解就是从直观的观察到实景的观察再到句子的描写,层层递进,而对“望”字的理解,又成为学生理解全诗的一座桥梁,这样对“望”字的品读,理解就应当是有效果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能抓住关键词、句,

以达到对诗的理解,应当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资源包

说课案

《古诗二首》说课稿

一、教材及教学目标:

《古诗二首》是语文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这一课安排了《敕勒歌》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古诗。《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望庐山瀑布》是一首写景的诗。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远远地观赏这里的风景。他先从上面的香炉峰看起,看到紫色的烟雾袅袅升起,又看到一道瀑布从天上垂下,这样的风景多么美妙啊!在诗歌中,诗人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描述出了庐山风景的独特之美!

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川、阴、似、庐、笼、盖、野、苍、茫、炉、瀑、疑、银”等13个生字,会写“川、低、似、阴、流、烟、草、香”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分别体会《敕勒歌》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的意境。

二、教法学法

2、情境教学法

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声中披文入情,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

3、诵读法、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准备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学法上我采用合作学习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学习方式,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用于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其中第一课时的任务是学习《敕勒歌》,第二课时学习《望庐山瀑布》。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论关于旅游的话题,学生互相说一说自己见到的草原风光,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诗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本课的生字。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先自学诗文,然后小组内的同学相互交流,教师检查指导。让学生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四、赏读讨论,背诵诗文。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五、指导书写生字,难写的字教师板书示范。

六、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诗题。

讲解庐山的秀丽风光与历史地位,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初读诗文,读准字音。把握诗句的正确停顿。

三、再读诗文,理解词语,进而理解诗文的意思,来赏析这首诗。然后.想象意境,背诵诗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生字。

五、总结谈话,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你喜欢的古诗。在古诗朗诵会上读给大家听。

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我灵活把握教材,扩展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双翼,展开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小课堂得到无限的拓展和延伸,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的课程体系。

四、说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相机板书,以帮助学生领悟古诗的语言艺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内容是这样的:

2古诗二首

敕勒歌野广阔、美丽

牛羊

望庐山瀑布

飞…………三千尺

壮观…………夸张

疑…………落九天

五、说效果

我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看看,想想,说说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精彩片段《古诗二首》课堂精彩片段

师: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学生争着背诵,积极性很高。背了《静夜思》《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

师:大家背得都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板书:望庐山瀑布)

点评: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这样做大有益处: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效果当然不同。另外学生能一下子背出李白的许多诗,证明老师平时多有补充,教得扎实。

师:谁来讲课题的意思?

生:“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

师: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生:我在泰山上看见过瀑布,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来似的,远远地看去像一块白布。

师:是一块铺在桌子上的白布吗?

生:是垂挂着的白布。

师:对,这样说就准确了。一说到瀑布就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水很急地流下来,可以用“倾泻”这个词。注意“瀑”字怎样读?

生:“瀑”念“瀑”pù,四声读音。

生:把“暴”字加上三点水,就念瀑布的“瀑”。

师:说得对。齐读“瀑布”。(学生齐读。)

师: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生:庐山在江西省,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览。

点评:教者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领悟题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义,带出全题的意思;再释词,弄清“瀑布”是什么,而且就“瀑布”正音;最后明确庐山的地理特点。这样解题,由字及词及地,序次井然;同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瀑布”引出“垂挂”“倾泻”,与高山挂起钩来,不仅使学生觉得具体可感,还为下面讲析诗歌作了铺垫,收一举数得之效。

师:我们一块来学习这首古诗。

(出示幻灯: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能读一读?(学生齐读、个别读、教师范读。)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共同议论一下,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议论。)

生:老师,银河是不是神话中说的,把牛郎、织女分开的那条河?

生:我奶奶告诉我,银河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师:银河实际上是许许多多的恒星,民间传说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生:“九天”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九天”是指很高的天空。

师:古人认为天有九层,九天指天的最高层。

点评:出示幻灯,打出全诗,省时省力,又便于读便于议;组织学生读和议时,突出“银河”“九天”,教者肯定正确的认识,纠正错误的看法,使学生对诗句能有更深的理解,既体现了教学民主,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生:香炉是烧香的炉子吗?

师:不是,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你们懂得“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的意思吗?(学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你们再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想像一下高高的香炉峰是多么漂亮。谁能讲讲这首诗?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太阳照在山峰上,峰顶云雾弥漫,阳光透过蒙蒙的水气,好像燃起了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远远地看去,瀑布挂在山的前边。“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水从三千尺高的山峰上很急地流下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为是银河从高天上落下来了。

师:能讲下来很好,谁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给它补充一点,“川”是河的意思,应该说是挂在山前的河面上。

生:我有一点意见,“三千尺”不一定是个准确的数字,主要是突出山势很高。是不是可以说成是水从很高的山峰上急流下来?

师:讲得好,谁能再讲一讲?

(学生逐句讲)

点评:由学生对“香炉”的疑问带出“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诗句,理解它是一个难点。在学生没有举手的情况下,教者作了描述性的解释,启发学生体会意思,想像美景,进而让学生讲解全诗,还就“川”和“三千尺”作了辨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了。这样教学体现扶放结合的原则——扶,扶在难点上;放,放在自解和讨论上,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生:通过这首诗,诗人歌颂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生:诗人赞颂了祖国的美丽河山。

生:诗人赞颂庐山瀑布的美景,实际是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师:说得好!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呢?

生:我是读出来的。诗人不仅把峰写得很美,而且把瀑布写得十分壮观,好像是天河都掉下来了。

生:诗人借景抒情,把景写得这么美,实际上是抒发他的爱国之情。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有静静的香炉峰在紫烟的缭绕之中,又有那白色的瀑布从很高的山峰上倾泻下来,发出哗哗的声响。最后诗人赞叹,这好像是天河掉下来了。

师:分析得很好。确实,这首诗中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我们再体会一下,作者写出了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你们在头脑里,一定能勾画出一幅绚丽的图画。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诗人借此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你们再小声读几遍,看谁能背下来。(学生纷纷要求背诵,一般都能当堂背下来。)

师:课后把这首诗抄在你们的抄诗本上。

备课资料

敕勒川:地名,根据专家解读,有不同说法。第一种认为在山西的朔州,宁武一带;第二种认为在内蒙古阴山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大黑河流域和包头昆都伦河流域;第三种认为在如今的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就是包头的土右旗大部和呼和浩特的土左旗小部分,土右旗如今在复兴敕勒川文化。今天的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和土默特左旗都有敕勒川大街。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是中华十大名山、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地处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

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最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美句。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与鸡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称“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庐山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练习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1.天似穹庐(lúhù),笼盖四野。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jiànxiàn)牛羊。

3.望庐山瀑(bàopù)布。

4.疑是银河落九天。(sìshì)

5.遥看瀑布挂前川(cuànchuān)。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诗句。

1.天苍苍,野茫茫。。

2.飞流直下三千尺,。

三、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2.青色。()

3.辽阔,深远。()

4.同“现”,呈现。()

5.飞快的流水。()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根据语境说出合适的诗句。

1.暑假里,你跟爸爸妈妈到呼伦贝尔草原旅游。你看到一阵风吹来,露出了正在草地上吃草的牛和羊。于是你想起了诗句:。

2.你在大瀑布下面看到流水从高空飞泻下来,于是大声吟诵《望庐山瀑布》中的一句诗:“,”。

参考答案:

一、1.lú2.xiàn3.pù4.shì5.chuān

二、1.风吹草低见牛羊2.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1.穹庐2.苍苍3.茫茫4.见5.飞流

四、1.风吹草底见牛羊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诗二首》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二首》”,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古诗《暮江吟》)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课件演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清明,望庐山瀑布——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看来这首古诗有一定难度;想继续试试吗?)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傍晚江边的美景。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评价:(指名3个学生)
字音读准了,看得出你已经有所收获;
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课件变红字“残阳、瑟瑟、可怜)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最爱动脑筋;产生问题能解决的孩子更了不起。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
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1-2句)邀请学生来读。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你是结合第四句话读懂了“可怜”的意思)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8、的确!这般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带着你们的想象,谁能读出它的美?
评价:(指名3—4个学生)
最后一句读得回味悠长;
他描绘的是第二句的景色;给你配上优美的音乐,想试试吗?
我听出你对这幅美景的喜爱——边读边想象画面是个好方法;
因为你能读懂,所以读出韵味来了。
9、如今诗人白居易已作古,可谓物是人非。欣赏着江边美景,我们也来当一回白居易感受一下吧!——夕阳美景让人陶醉不已,不禁吟诗一首……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古诗《鸟鸣涧》)
一、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二、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习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
三、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想想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我这里位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
苏轼《中秋月》
李商隐《霜月》
白居易《江楼月》……
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暮江吟鸟鸣涧
残阳
江边美静山中月夜
月夜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二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二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l*紫z!川chu1n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

“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手法)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怀疑。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庐”和“炉”是同音字,要区别字形,会应用。

“紫”和“川”的读音要读正。

在学习生字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已去分析、去记忆,培养自学能力。

五、小结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二)出示挂图,说说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瀑布的?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

“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

“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

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

丰富奇特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

学习古诗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绝句》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三、读《绝句》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鸣m0ng行h2ng泊b$

四、出示第二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二)《绝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解释“绝句”。

(三)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

重点理解: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鸣:叫。

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春天。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说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

(欢唱)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重点理解:

窗含:从窗口看到。“含”:包含在里面,存在着。

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时间很长。泊:停靠。

东吴:指江苏一带。

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说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靠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观察插图,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1.看插图。图上画的是景物;景物是否都是诗句的内容?这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色?(生动优美)

2.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说说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景色的优美,语言的生动?

表示声音的词语:鸣、上。

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诗人写了四个景色,一句一景,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语言生动、景色秀美。

“鸣”、“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鹂在柳枝上欢叫和一行白鹭从水面飞上青天的声响。

“黄”、“翠”、“白”、“青”四个色彩鲜明的词,写出了草堂前的景色。

这两句写得有声有色,显示出一派春意盎然的优美景象。

“含”、“泊”两个动词具体写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别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积雪这一远景移至草堂内,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

(五)学习诗人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讨论诗人观察景物的顺序。

眼前的、天边的、窗外的、门前的。

顺序是:由近及远。

2.诗人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表达思想感情的?

诗人抓住了自然景色来描述,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七)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鹭”上下结构,要写匀称。

“含”上部今不要加点。

“吴”口天吴。

五、小结

作者写这首诗,先写树上,再写天上“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最后写出了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通过对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28古诗二首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8古诗二首,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28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词典,边读边想象,大体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幻灯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师述:通过平时的学习,我们古诗库中已经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我们的古诗库又将增加两首古诗,它们分别是《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板书课题。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简介作者。王维(?—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想象画面。
(1)指名读,正音。
舍:多音字。舍(shě)不得、宿舍(sh)。在本诗中读“sh”。
朝:多音字。朝(zhāo)霞、朝(cho)代。在本诗中读“zhāo”。
(2)说说自己通过朗读,读懂了什么?
(3)查字典或词典,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诗句的意思: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思是:渭城的早晨,刚刚下过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土,旅店旁的杨柳被雨水淋过后更加青翠了。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是:朋友,您就要上路了,请再喝一杯送别酒吧,等你出了阳关后就不容易见到老朋友了。
三、想象表演,体会感情。
1.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说说自己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同桌分别扮演王维和元二,再现依依惜别的情景,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指导朗读。
4.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四、拓展。
1.交流自己学过的王维的古诗有哪些?(《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试着背一背王维的诗。
五、巩固生字词。
1.认读生字:唐舍杯董雁。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唐”字和“董”字的写法。“唐”第5笔稍长,写在横中线上。“董”中横画很多,第5笔最长。
六、作业。
1.背诵、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2.预习《别董大》。
第二课时
一、复习谈话,引入新课。
1.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2.师述:这是王维送别好朋友元二时写的一首诗。一位名叫高适的诗人也写有一首送别好友的诗。他是怎样写的,表达怎样的情感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明白。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高适(约702—765),字达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与李白、杜甫结交。他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诗人。他的诗歌,语言质朴精炼,气势雄健高昂,粗犷豪放,遒劲有力。他是唐朝发展到极盛时期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
2.古诗写的是高适送别谁?(董大: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3.指名朗读古诗。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明白哪句的意思就说哪句。
2.讨论交流。老师相机引导学生了解诗意。诗句的意思: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意思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甚至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黯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晖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意思是,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这是对朋友的劝慰。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
3.启发学生想象高适和董大分别时的情景。
4.朗读全诗。
5.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四、巩固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2.指导识字。重点指导“董”“雁”字的写法。
五、总结延伸。
1.说说这两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中表示友谊的诗句有哪些?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配乐朗读,深化理解。
1.自由练读,摸索朗读方法和技巧。
2.老师指导朗读。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3.配乐朗诵。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外收集唐朝的古诗,举行古诗朗诵会。
板书设计:

20 古诗二首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 古诗二首”,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古诗二首
《凉州词》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诗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诗句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诗句
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翰
马上催残酷
醉几人回?悲苦
第二课时
《示儿》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2个,练习写好2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人深厚的爱国之情。
3.默写这首诗,积累其他的爱国诗篇。
教学重点
诵读,感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问:你们听说过遗书吗?遗书一般交代哪些内容?
2.生交流。
3.引入课题,板书课题,读题。
4.师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评议并随机正音。
(2)强调“祭”的读音。
(3)齐读课文。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4.质疑,集体解疑,师相机指导。
三、感悟诗情。
1.默读全诗。
2.谈自己的感受(或:你有什么想对诗人陆游说的?)。
3.表演课本剧,帮助理解。
师:诗人陆游马上要离开人世了,回首自己走过的路,回首至今仍在金人铁蹄下的家乡,再看看毫无斗志的南宋朝廷,心中自是另一番滋味。想一想,陆游在临终前会对家人说些什么?
(1)组内表演课本剧。
(2)师生合作表演。
4.诵读诗歌。
四、拓展积累。
1.教师推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爱国诗歌。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示儿》。
2.背诵其他的与爱国有关的古诗。

二年级语文上8古诗二首登鹳鹤楼望庐山瀑布教案反思作业题(部编版)


8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

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3.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写“楼“,并指导书写)

4.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

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课件出示1):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师贴图)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2)

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2.领读、齐读。

三、图文结合,细读品味。

过渡:(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贴上小朋友人物图)

1.请小朋友打开书,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

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课件出示3)如:连绵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黄河等。(板书:群山黄河)

3.作画:假如老师想把你们看到的画下来,你能帮帮我吗?

(1)在师生共同的作画中达成一致: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点一点往下落,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板书:夕阳)

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太阳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依)再猜猜哪个字告诉我们太阳不见了。(尽)(板书:依尽)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学生描绘)

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教师动情地以描绘作结:(课件出示4:夕阳落山图)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指导学生朗读)

4.继续作画:我们在楼上还看到了黄河,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学生自由谈,把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分享。)

(课件出示5)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1)想象黄河流向大海的景象,并指导朗读诗句二:黄河入海流。

(2)小朋友,站在鹳雀楼上,你还能看到什么?(课件出示6):出示文中插图。(看看文中的图,想象一下)

如:归舟、小岛等,教师用画笔将画面变得更为丰富。

(3)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又想到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诗人登楼图7)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①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你有没有登高的经历呢?

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

②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什么呢?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

③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怎么样呢?

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的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4.教师小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五、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

加一加:楼:“木+米+女”;“依”是“亻+衣”;“尽”是“尺”加两点。“层”是“尸”加“云”。

2.教师指导书写。

“楼”的“木”的捺变成点,和“依”一样,都是左右结构,但是左窄右宽。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群山黄河夕阳依尽

站得高看得远

课外作业新设计

1.读读背背,把学到的古诗背下来。

2.用自己的话把《登鹳雀楼》的意思说一说。

3.把本课学到的生字每个写四个。

答案:

1.略。

2.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群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滔滔的黄河水奔向大海。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3.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正确读诗

(课件出示8:庐山风光图)

师:庐山美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庐山的美?

生:烟雾缥缈、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山清水秀……

师:是呀!庐山的美是说不尽的,喜欢画画的人来到庐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画笔;喜欢作诗的人来到庐山更会脱口而出吟诵诗歌。1300多年前,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第二次上庐山时,被庐山瀑布的壮美深深陶醉了,想读读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吗?(板书:《望庐山瀑布》)

生:想!(学生翻书,迫不及待地小声读起古诗来)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大声朗读这首诗,把每个字读正确,每行诗读流利。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边读边想,看自己能读懂哪些,还有什么不懂的?

3.开火车读。

4.点拨评价。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品析“日照香炉生紫烟”。

1.引导:同学们,看图,(课件出示9:香炉峰图):日照香炉生紫烟

这是什么地方?(香炉峰)你还看到了香炉峰上有什么?(板书:香炉峰)

我们还看到在阳光的照射下,香炉峰的晨雾变成了紫色,袅袅浮游,非常动人。

2.这一句诗中哪一个字写出了紫烟的美?(生)能说说你的体会吗?(板书:生)

①“生”紫烟的“生”把紫烟写活了,好象源源不断地产生着。

②“生”紫烟的“生”让我感到庐山好象妈妈,紫烟就是她的宝宝,这些紫烟宝宝调皮地不停挣脱出庐山香炉峰的怀抱。

(你的想象真是别具一格),你还能从这个“生”字里感受到什么?

③太阳出来了,紫烟把庐山唤醒了,鸟儿也开始婉转啼叫,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你能读出生机勃勃的“紫烟”吗?

(二)品析“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1.引导:这是一个怎样的瀑布?(课件出示10:庐山瀑布图):飞流直下三千尺。

从“飞流直下”看出瀑布快、急、猛。从“三千尺”看出瀑布太长了。

2.瀑布的快、急、猛、长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板书:快猛长)

这瀑布简直太雄伟太壮观了。

(三)品析“疑是银河落九天”。

(课件出示11:银河图,仙境图):疑是银河落九天。

1.老师和你们一样,被这奔腾飞泻的瀑布深深吸引。站在这瀑布下的李白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①他应该陶醉不已。

②他也许觉得自己到了仙境。

③他被这壮美的瀑布迷住了,好象不知道究竟是在人间还是在天上。

2.(说得太妙了!老师觉得你的思维火花真灿烂)你从哪个字能体会到李白的这种心境?(板书:疑)

从“疑”字可以让我体会到。

3.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呢?

(学生自由练习读,努力读出如梦似幻的飘渺感。)

4.李白在庐山的瀑布中陶醉了,我们在李白的诗歌中陶醉了,想跟着老师来读这首《望庐山瀑布》吗?

(课件出示12):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朗读,注重节奏韵律,重点把握“生、挂、飞流直下、疑、落九天”)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吟诵。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背下这首古诗)

四、指导背诵古诗。

1.谁会背这首古诗?

(指名吟诵,评价朗诵)

2.你能从这首诗中体会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诗人赞美了瀑布的壮美。

②诗人也抒发了对秀美山川的热爱。(板书:热爱赞美)

3.带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一)交流识记字形。

(课件出示13)出示生字课件:田字格:照炉烟挂川

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1.加一加:“火+户”是“炉”,“火+因”为“烟”,“扌+圭”是“挂”。

2.数笔画:川

(二)指导书写。

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5.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

课外作业新设计

1.解释词语

生:遥:三千尺:。

2.把这首诗带动作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3.用自己的话说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

参考答案:

1.生:烟雾冉冉升起的样子。

遥:远远地。

三千尺:形容瀑布很长。

2.略。

3.那奔流直下的水柱从峭壁上一泻千尺,恍惚间好像银河从云端坠落。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香炉峰生快猛长疑

热爱赞美

【教学反思】

低年级儿童的语言特点就是形象具体,如何将抽象简练的语言变成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语言,如何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这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读诗看图,感受诗意。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说说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了课文插图的提示,学生一下就知道了诗句描写的景物。

画一画诗,解读诗意。

从现有的插图感受诗意,这是浅层次的理解,是感受,不是感知。要想让学生深切地体会“白日依山尽”这种落日冉冉而降,依依不舍的情态,光凭课文插图是不够的。我让学生指导我把诗人看到的画下来,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强调了太阳是靠着山很近的,一点一点落下去的。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轻而易举地就感悟到了“依”感悟到了“尽”。

读一读诗,理解作者的诗情。

在抓重点词理解这句古诗,感悟这句诗的非凡意境后,再让学生从“疑”字着重体会诗人的如痴如醉,更能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态美。还是这个“疑”字,让学生真正溶进古诗中,溶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这种激情因为诗的魅力而流传千年,学生在激情中吟诵古诗,进而产生了要背诵古诗的高层次需要,教师这时指导朗诵,重点把握读“生”、“挂”字的舒缓生动、“飞流直下”的轻快充沛、“疑”的柔和飘渺、“落九天”的稳重绵长,让学生在自发读与感悟读的层次递进中掌握诗歌节奏韵律和情感脉动,最后发展到激情吟诵,达到熟读成诵的传统要求,用“诵”这种亘古不变的艺术形式再现诗人若干年前的“情”。

同课异构

创新教案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成为孩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扎实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谈话。

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县去玩一玩。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呀,数一数,有几层楼?今天我们就到这座楼上去玩一玩。听导游介绍,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谁来读一读。(学生读“鹳雀楼”,读正确)

[设计意图:利用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数一数,有几层楼?”为下文登高望远作好铺垫。]

2.看老师在黑板上写“鹳雀楼”,学生书空。(楼是左右结构的字,左面是木,右上是米,右下是女)。

学生在语文书上把“楼”描一遍。

3.以前,鹳雀楼不是很有名气的,但在唐代有一位大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登上鹳雀楼,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取名为《登鹳雀楼》,学生读题目。今天,我们就跟随王之涣登鹳雀楼,去看看,去玩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但王之涣说,在登楼之前,要把他写的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请大家打开语文书,翻到第45页,借助拼音自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诗。

古诗一共有两句四行诗句,谁来读一读第一句诗句?(个别读、齐读)

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句?(个别读、齐读)(更、层正音。)

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

过渡:我们把《登鹳雀楼》读得这么正确、这么流利,王之涣请我们一起登楼了。

三、品读诗句,悟意明理。

(一)品读第一、二行诗句。

1.啊,我们现在登上二楼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美景吧。(看动画)

2.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1)山

a这是怎样的山?

(青山,评价:对,因为山上种满了树。)

这是高大的山(对,山又高又大)

b山怎么样呢?(一座挨着一座。)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连绵起伏连绵起伏的群山

(2)日

这是怎样的太阳呢?

红红的(像红气球,像红灯笼),你说了太阳的颜色。

圆圆的(形状)

发出了亮光,(但一点儿也不刺眼),古诗中,有一个词语就写了这美美的,红红的、亮亮的太阳,谁找出来了。读一读“白日”。

傍晚的太阳怎么样了呢?(落下去了)

怎样落下去的呢?(慢慢的,靠着群山),书上哪个字是表示“靠着、挨着”的意思?(依),谁来做一做“依”的动作。

呀,红红的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第一行诗中,哪个字表示“完了,消失了”?(尽)

3.指导朗读“白日依山尽”

(1)啊,看到了红红的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我们忍不住吟颂到:“白日依山尽”

(2)个别读。

评价:通过你朗读的白日,让我仿佛看到了一轮圆圆的、亮亮的红日,多美呀。

从你读的“依山”让我感受到了太阳靠着山头,多么可爱啊!

听了你读的“尽”,让我感觉到太阳怎么一下子掉下去的,他可是慢慢地落下去的呀。

你读得真好,那是因为你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

4.学习第二行诗句

(1)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黄河水是怎样的呢?(河水流得很急,很快,不停地流着)

是呀,黄河水不停地向前流着,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奔腾不息、)黄河水的气势多大啊,再送你一个“浩浩荡荡”。

黄河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地向前流着,要流到哪里去呢?(大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诗句中,哪里告诉我们的?(入海流)哦,“入海流”就是“流入海”呀。

(2)指导朗读:

谁来读读第二行诗句?

评价:从你读的“黄河”听出来了,这是浩浩荡荡的黄河。从你读的“入海”,听出来了,黄河是流进大海的。“流”不停地,流着。让我感受到了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

5.小结:

小朋友,我们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一轮红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山。奔腾呼啸的黄河,流入大海,你觉得怎么样呢?(美。高兴)那么,我们再把两行诗句连起来读一读,再去好好地欣赏一番。

(二)品读第三、四行诗句。

1.(情境)看了这么多的美景,我们还想看更多的景物,看到更远的地方,那该怎么办呢?(再登上一层楼)好,让我们再登上一层楼,我们到了第三层了,此时我们站得更高了,就能看得更远了,看到更多的景物了。

诗人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就写下了第三、四行诗句。

读一读第三、四行诗句,找找哪个字表示看?“目”(是呀,“目”原来是眼睛的意思,在这里是指用眼睛看。)

哪个词表示“很远很远的地方”,“千里”(练读)千里目,就是目千里。

哪个字表示想要?(欲)

是呀,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哪个字表示再?“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3.学生练读第三、四行诗句。

评价:

“欲”,你的心情非常迫切。

“千里”多远啊,谁读得比他更远。

“更”听出来了,你在不断地登楼,不断地攀登。

4.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夕阳挨着群山慢慢地落下去,看到了黄河水滚滚地流向大海,想到了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我们非常喜欢,让我们再连起来读一读。同时,我们在游玩的过程中,我们又学会了一种读懂古诗的方法,看图画,读懂意。

资料包

精彩片段

师:大家都见过瀑布(出示瀑布),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课件出示)谁来读一读。

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

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按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

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学生注意听,及时发现同伴的长处。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那你想怎么说?

生: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

生:“好像”!

师:对。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就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己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板书:疑)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了个“疑”字。

师:对,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温故而知新。这里不但扎实地解决了“疑”字,而且通过运用,使学生感悟到李白诗词的风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这景象,自己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帮他解决。

生: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师:(转向提问的学生)你比较一下,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字好呢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这两个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值得称赞的是,对学生的提问,老师发动全班同学思考,解答,不包办代替。]

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板书:生)?

生:因为这里还有产生的意思,所以用学生的“生”。

师:对,可以综合着理解,先产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吗?

(学生会意点头)

师: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银白的瀑布,这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这么壮观的景象只有远望才能一览无余。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

(学生自由练谈,指名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生:(齐喊)想!

(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生紫烟”、“挂前川”。)

师: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次练读)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学生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师: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很壮美的图画。那么《绝句》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你们自己读几遍第二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学生自由练读)

师: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如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

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óucénghuǒlúshānchuānguàzàijìntóu

二、填空。

1、“烟”字用音序查字,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

2、“照”用音序查字,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除部首外

还有()画。

3.“楼”共()笔,第十一笔是(),部首是()。

三、选择带点字正确的解释。

1.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不相信②难于解难于断定的③猜忌

2.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②同意③按照

3.欲穷千里目()

①需要②将要③想要

四、课文整体梳理。

1.《望庐山瀑布》是()朝诗人()写的,这首诗是作者看到()时写的。我还知道《》也是他写的。

2.《登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朝著名诗人()。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

五、重点段落品析。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1.把诗句补充完整,写在横线上。

2.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诗句: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诗句:

3.这首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六、根据不同的环境运用诗句。

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楼层火炉山川挂在尽头

二、1.y火2.z灬93.13ㄑ木

三、1.②2.①3.③

四、1.唐李白庐山瀑布静夜思

2.唐王之涣景物情感

五、1.疑是银河落九天。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

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诗二首(一)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古诗二首(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古诗二首(一)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登鹳雀楼》。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字典。

第一课时《登鹳雀楼》

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课的设计积极倡导“自由、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选用同学们自己搜集的诗歌,让学生看到了自己预习的效果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

教学目标:

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粗解字义。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登鹳雀楼》。

3、继续学习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和方法。

4、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诗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大家还有印象吗?

(有印象的试着背一背。)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这首古诗,主要是帮助大家理解诗的意思。

二、自学《登鹳雀楼》:

1、提出自学要求:

(1)利用生字表自学生字和认读字,读准字音,记住生字字形。

(2)读古诗,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欲穷(困)

(2)指名学生读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问题?

A、看注释知道“鹳雀楼”在哪,“依”“尽”“欲”“更”是什么意思。

B、查字典知道:“穷”有四个意思,取“尽”的意思。(根据课文意思选择合适的解释。)

C、“白日”是什么意思?(指傍晚的太阳,即落日。)

(3)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太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沉、消失,黄河水朝着大海滔滔奔流。要想看到更远处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三、深入理解:

1、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景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想像情景,试着朗读。过渡: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象,诗人还想干什么?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要想看到更远处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四、教师小结:诗人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物,他想看到更远处的景色,这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两句表面上说的是观景时要登高才能望远的常识,实际上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四、指导背诵:想像情景,试着背诵。

五、默写诗句:

1、熟悉两个生字,试着写写。

2、试着默写《登鹳雀楼》(课后习题4),然后对照原诗自我检查。

六、作业:背诵《登鹳雀楼》,并会默写。

板书:7、古诗二首(一)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课后反思:学生能够结合书下注解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诗的大概意思,但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太清楚了。老师在讲古诗时应该结合当时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只单纯的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不困难,但忽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二课时《江畔独步寻花》

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课的设计积极倡导“自由、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选用同学们自己搜集的诗歌,让学生看到了自己预习的效果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

教学目标:

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粗解字义。

2、朗读、背诵课文,

3、继续学习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和方法。

4、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感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写景唐诗,这首诗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呢?

二、自学古诗:

1、提出自学要求:

(1)利用生字表自学生字和认读字,读准字音,记住生字字形。

(2)读古诗,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生按照要求自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检查读音:畔寻压蝶舞莺恰

(2)指名学生读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问题?(困)

(看注释知道“黄四娘”是谁,“蹊”“江畔”“压枝低”“流连”“娇莺”“恰恰啼”是什么意思。

结合上下文知道了“自在”的意思是:自由自在。)

(3)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鲜花,无数的花朵把枝条压得低垂下来。流连忘返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活泼自在的黄莺在树上鸣叫着,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三、深入理解:

1、用自己的话说说《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描绘,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

2、指导朗读:你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

四、指导背诵:想像情景,试背《江畔独步寻花》。

五、学习生字:

1、指名再读生字,说一说你是怎么把生字记住的?

①按部件记,也可用熟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

②左右结构:畔蝶恰;上下结构:寻;上中下结构:莺;内外结构:压

③重点指导:舞,中间四个竖。书写时各部分要紧凑,避免过长、过宽。

范写。

2、写生字,先整体观察后再写。

六、课堂小结:今天大家自己能够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学诗句。如果有兴趣,看注释、查字典再自学一首写景古诗,再试着背一背。

七、作业: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板书: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八、反思:学生有个别字的读音不太准确,如:“畔”和“甫”,可以看出学生的预习完成的不好,个别学生不会预习,应在预习前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和技巧。

《11 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题西林壁)》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古诗二首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