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原子》说课稿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6

《原子》说课稿。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原子》说课稿》,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初中化学《原子》第一课时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及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用语等。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因此,可以说对原子的学习更是本章的重中之重。理解原子的概念,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使学生对宏观物质的性质认识得更为深刻;了解原子的结构,使学生能深入了解宏观物质的组成、结构。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及本节的特点,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日常学习态度等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似、相异和相互关系;

b.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c.了解原子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d.认识物质的可分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及阅读等能力。

(3)思想情感目标

进行化学史教育,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原子概念;原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原子概念的形成

4.对于教材的处理

要让学生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原子的概念及结构是本课时教学上最大的难点。故将此种微粒通过电脑制作成形象、生动的模拟动画,让学生更直观的接受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原子概念,初步形成原子结构模型。

二.说教法

主线:激疑--探索--引导分析--归纳总结

1.对于原子概念的教学,我采用实验-分析-归纳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直观接受宏观物质的可变性,并积极思维,逐步认识到分子虽小,在化学变化中却可以再分的客观事实;通过演示模拟动画,分析水分解反应的实质得:在反应过程中,构成水分子的氧微粒和氢微粒并没有改变。从而概括出原子的概念。

2.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原子的基本性质。

3.列表比较分子、原子的相似、相异及相互关系,进行抽象思维训练。

4.对于原子结构的教学,仍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初步建立原子的核型结构;充分利用模拟动画,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组成。

三.说学法

主线: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得出结论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实验入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思维,并借助形象、直观的模拟动画,接受微观粒子的客观存在。

3.引导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引出新知识。

4.通过小结、课堂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1.课前准备

利用电脑制作相关课件:水电解反应实质-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钠原子核的结构分析。普通氢原子核的结构分析.

5.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首先复习提问三个问题: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什么?能用肉眼观察到水分子吗?水中的水分子是静止不动的吗?然后提出疑问:既然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一种很小的微粒,那么它能不能再分呢?

3.实验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通过回忆水电解实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体积较少的气体,引导学生直观接受水电解反应的事实: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反应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并及时提出疑问:在通电条件下水是怎样转变成氢气和氧气的呢?引导学生带着疑问,积极思维,并结合水分解反应实质的模拟动画,通过观察、分析得:在反应过程中,构成水分子的氧微粒和氢微粒并没有改变。从而引出课题,概括出原子的概念;通过观看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录像,演示氧化汞分解反应实质的模拟动画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原子的概念;通过观看硅原子图像照片,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可知的。

4.分析、比较、归纳

a.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反应实质的模拟动画,分析比较得: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氧气、氧化汞等;有些物质则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如金属汞等。

b.提出问题,(如: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大吗?那么原子呢?分子总在不断的运动,构成分子的原子呢?等)引导学生回顾分子总在不断的运动的基本性质,结合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原子也是在不断的运动等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归纳能力。

c.通过对分子和原子异同点的列表比较,进行抽象思维训练,加深对分子及原子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堂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化学反应实质。

5.设疑-探索-引导分析-归纳总结

a.首先,提出问题:(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以再分的,而原子是不可分的。)到底原子能不能再分呢?让学生观看实验录像(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的a粒子去轰击一片金属箔时,发现大部分a粒子可以穿透过,其飞行方向也不发生变化;只有少部分呈锐角反射回来。)提出问题:为什么大部分a粒子可以穿透过,其飞行方向也不发生变化?为什么只有少部分呈锐角反射回来?引导学生围绕该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充分发挥想象力,并通过电脑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手段,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的核型结构: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相对较大的空间里做高速的运动(演示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b.设疑:原子核这么小,能不能再分?让学生带着疑问观看钠原子核结构的模拟动画,直观接受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事实。并引导学生分析钠原子核结构,结合原子呈中性的知识,分析比较得: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c.提出疑问:是否所有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引导学生观看普通氢原子核结构的模拟动画,分析得:除了普通氢原子核外,所有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6.归纳小结,强调本节重点。

7.通过课堂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相关知识

原子核


曲周县第三中学导学案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二节原子核核能授课人:

上课时间:_月_日__班学生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和同位素的概念

2、了解放射现象与核结构,了解放射性的应用与保护

3、记住核能的转变及利用

4、知道核反应堆与核电站

自学备注

学法指津

阅读课本结合学案,知道原子核的组成和同位素的概念,了解放射现象与核结构,了解放射性的应用与保护,记住核能的转变及利用,知道核反应堆与核电站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原子是由和组成的。

二、学习新课

(一)放射现象与核结构

请同学们阅读65页以及66页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放射性: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能够发出某种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物质这种发射射线的性质叫做。

2、放射性元素:

3、放射线有三种,分别叫做、、。进一步试验表明是带正电的氦原子核流,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是贯穿能力很强的电磁波。

4、原子核是由、组成。

(二)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请同学们阅读66页以及67页第一段,了解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并知道以下内容

1、同位素:具有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元素的原子互称。

2、放射性的应用有哪些?

3、放射性的危害有什么?

4、放射线的防护措施是?

5、核废料也有很强的,怎样处理?

(三)核能及其利用

1、裂变:

2、聚变:

3、核能(原子能):

4、链式反应是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聚变”)

5、在消耗相同的质量的核燃料的情况下,核聚变与核裂变相比,哪个放出的能量多?

6、核能的应用

①利用铀或钚核裂变发生链式反应释放核能制造

②利用核反应堆工作时释放核能建造

③利用核聚变释放核能制造

不可控制的裂变()

7、①裂变

可控制的裂变()以上两空选填“核反应堆”或“原子核”

②目前聚变都是可控制的。(填“可以”或“不可以”)

8、核电站的能量转化:→→→

自学检查

1、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原子

是由和组成的,原子核内的中子和质子(填“有”或“没有”)更精细的结构。

2、放射性现象给我们带来的信息是:小小的原子核也有内部的结构,现在已确定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

3、获得核能有两种途径:大亚湾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获得核能,还有一种获得核能的途径是原子核的,如氢弹。

4、在核电站里,能量的转化过程是:核能转化成,再转化成,又转化成。

5、下列关于核能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核电站是利用核能发电的。

B、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发生猛烈的爆炸。

C、原子核是利用轻核的聚变和重核的裂变制成的核武器。

D、氢弹是利用轻核的聚变制成的核武器。

6、原子弹与核电站的根本区别是()

A、原子弹利用核裂变,核电站利用核聚变

B、原子弹利用核聚变,核电站利用核裂变

C、原子弹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核电站控制裂变的链式反应

D、原子弹对聚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核电站控制聚变的链式反应

目标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分子和原子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题名称:3~2分子和原子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能力目标: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

教育目标:认识世界的物质性。

重点、难点:建立对分子和原子的微观想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媒体:实验

教学过程:

复习:水通电时发生的反应

导课:物质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过去的人们是怎样探究物质的构成的?

新授:阅读:书P47

了解:1、科学家是怎样探究的?

2、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活动与探究:书P48

板书:一、分子和原子:

1、分子的特征:

①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

③分子间有间隔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阅读:P49,完成讨论

目标P28,方法导航,让学生提出问题。

板书: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二、从微观角度认识:

1、化学变化的过程是

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分子本身是否发生变化

3、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

是否由同种分子构成

4、化合物与单质的区别

其分子是否由同种原子构成

小结:纯净物构成的几种情况:

原子单质例如:Hg

同种原子分子单质例如:O2、N2、O3、C60

不同种原子分子化合物例如:KMnO4、P2O5

作业1、课本P51习题

2、目标P29达标训练

课后记: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关系混淆;化合物往往误认为是混合物。

分子和原子


课题2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设问激趣创设情境
把一瓶香水带进教室,放在讲台上,打开瓶塞
1、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
2、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
3、衣柜中樟脑片为什么会不见了?学生思考、讨论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设问激趣,导入新课实验3—2:品红的扩散
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学生实验;
观察现象;
思考讨论。在学生亲身体验中激发思维及探究欲
过渡
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
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小实验:请同学们用手对着脸轻轻扇动,感受一下分子对脸撞击的感觉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形成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吗?
展示图片:教材P48图3-6、3-7看图想象分子的存在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借助图像进入微观世界。
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何特点?
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
2、能看到整块的糖,却看不到溶解后的糖思考、讨论,并归纳总结锻炼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实验探究对比分析了解性质分子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xml:namespaceprefix=st1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26kg;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做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实验
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B杯中的溶液变红了?针对你的猜想,请设计实验方案,证实你的猜想。
小结
1、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的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按实验要求观察现象:B杯中的溶液变红了。
学生猜测,讨论把实验步骤略作改变,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实验:酒精与水的混合
思考:为什么1+1≠2
一碗黄豆与一碗小米混合是否等于两碗?
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观察现象:1+1≠2
思考、讨论、猜想
练习巩固
分析归纳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
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讨论、分析、交流
分子的性质:分子很小;分子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的能力
第二课时
模型展示展示: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氧化汞的分子模型。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观察、分析;
语言表达:一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用模型把微粒直观地显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
分析推理组织讨论
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和水在电解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的变化的分子还是原子?
小结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模型的帮助下,分析、讨论、推理在两种变化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
分析得出: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
总结交流学完本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氧化汞受热分解;
2、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
3、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同?小结收获
交流体会
代表发言通过小结、练习,使知识形成脉络,使学生初步进入微观世界。
【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的原子
第一课时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2、分子在不断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第二课时
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不变。
2、混合物和纯净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教后小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