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原子核

高中生物教案细胞核

发表时间:2020-10-21

原子核。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完成制定的工作目标!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原子核”,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曲周县第三中学导学案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二节原子核核能授课人:

上课时间:_月_日__班学生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和同位素的概念

2、了解放射现象与核结构,了解放射性的应用与保护

3、记住核能的转变及利用

4、知道核反应堆与核电站

自学备注

学法指津

阅读课本结合学案,知道原子核的组成和同位素的概念,了解放射现象与核结构,了解放射性的应用与保护,记住核能的转变及利用,知道核反应堆与核电站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原子是由和组成的。

二、学习新课

(一)放射现象与核结构

请同学们阅读65页以及66页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放射性: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能够发出某种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物质这种发射射线的性质叫做。

2、放射性元素:

3、放射线有三种,分别叫做、、。进一步试验表明是带正电的氦原子核流,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是贯穿能力很强的电磁波。

4、原子核是由、组成。

(二)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请同学们阅读66页以及67页第一段,了解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并知道以下内容

1、同位素:具有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元素的原子互称。

2、放射性的应用有哪些?

3、放射性的危害有什么?

4、放射线的防护措施是?

5、核废料也有很强的,怎样处理?

(三)核能及其利用

1、裂变:

2、聚变:

3、核能(原子能):

4、链式反应是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聚变”)

5、在消耗相同的质量的核燃料的情况下,核聚变与核裂变相比,哪个放出的能量多?

6、核能的应用

①利用铀或钚核裂变发生链式反应释放核能制造

②利用核反应堆工作时释放核能建造

③利用核聚变释放核能制造

不可控制的裂变()

7、①裂变

可控制的裂变()以上两空选填“核反应堆”或“原子核”

②目前聚变都是可控制的。(填“可以”或“不可以”)

8、核电站的能量转化:→→→

自学检查

1、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原子

是由和组成的,原子核内的中子和质子(填“有”或“没有”)更精细的结构。

2、放射性现象给我们带来的信息是:小小的原子核也有内部的结构,现在已确定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

3、获得核能有两种途径:大亚湾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获得核能,还有一种获得核能的途径是原子核的,如氢弹。

4、在核电站里,能量的转化过程是:核能转化成,再转化成,又转化成。

5、下列关于核能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核电站是利用核能发电的。

B、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发生猛烈的爆炸。

C、原子核是利用轻核的聚变和重核的裂变制成的核武器。

D、氢弹是利用轻核的聚变制成的核武器。

6、原子弹与核电站的根本区别是()

A、原子弹利用核裂变,核电站利用核聚变

B、原子弹利用核聚变,核电站利用核裂变

C、原子弹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核电站控制裂变的链式反应

D、原子弹对聚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核电站控制聚变的链式反应

目标反思

相关推荐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2.了解元素的性质跟原子结构的关系。3.使学生初步认识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质量很小的电子在核外空间作高速运动。电子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这是本节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将“核外电子排布”填入板书结构图中预定的方框内,板书设计见后)
【讲述】氢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这个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运动。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各电子的能量高低不同,决定它们运动离核远近的区域不同。那么,怎样描述运动的电子离核远近区域不同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教材的有关部分。
生:(自学)
【讨论】自学教材后,请大家讨论上述问题。
师:通常用什么方式描述运动的电子离核的远近呢?
生:电子层。
【讲解】电子层是用来描述运动的电子离核远近的区域不同。电子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叫三、四、五、六、七层……这样,电子可以看作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板书】把“分层排布”填入板书结构图中预定方框内(其余略)。
【讲述】知道了原子的核电荷数和电子的排布以后,我们就可以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
【讲解】投影显示的是氧原子结构示意图。○+8表示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即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也是最外层)上有个电子。
(把上述讲解中的要点(原子核、电子层、电子数)填入板书结构图中的方框内。)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出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图中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用不同颜色标出,便于学生观察)。
【投影】(出示研讨题)观察l~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后,请思考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目各有什么特点?
【观察】引导学生扣住观察要点“原子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目”,悉心观察。
【讨论】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观察中收集的信息,争议辨析,统一认识。
师:请几位同学紧扣研讨题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生:(全班争议,最后趋于统一的认识。)
【小结】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氦是2个),这种结构叫稳定结构。当然,稳定是相对的,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稳定,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变成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
【板书】(把小结中的要点填入结构图中的方框内。)
【讲述】由此可见,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密切相关。了解这些知识,就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元素的原子是怎样形成不同的化合物的。
〔评注:利用投影显示、挂图展示、板书等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学、讨论,能在教学双边活动中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引言】钠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氯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钠和氯的单质相互反应,会生成氯化钠。反应过程如投影所示。
【投影】从活动胶片投影演示可以看出,钠原子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
【观察】引导学生按活动胶片投影程序观察原子变成离子时最外层电子转移的变化情况。
师: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讨论后再回答。)
【讲解】当钠跟氯气反应时,气态钠原子最外电子层的l个电子转移到气态氯原子最外电子层上去。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变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变成带l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这两种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相互作用,就形成氯化钠。
【小结】像氯化钠这种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
【板书】离子化合物(填入结构图中方框内)
【讲述】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
【引言】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节中,讲到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氢气和氯气是怎样化合生成氯化氢气体的呢?请同学们自学教材,并完成练习题(用幻灯投影练习题)。
在氯化氢分子中,氢原子和氯原子通过______结合在一起。由于______原子对电子对的吸引力比______原子稍强些,使电子对偏向_____原子,使______原子一方略显______电性。电子对偏离______原子,使______原子一方略显______电性。作为分子整体仍呈电中性。
生:(学生思考,完成练习。)
师:投影显示上述填空的答案。
生:同学相互批阅,校正答案。
【讲解】氢元素和氯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双方原子只能各提供最外层上的1个电子,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该电子对能满足氢、氯两种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而形成氯化氢分子。氯化氢等由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板书】共价化合物(填入结构图中方框内)
【练习】(幻灯投影练习)
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____个。在化学反应中,这种原子容易______电子而变成______离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都不少于______个。在化学反应中,这种原子容易______电子,变成______离子。由______、______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______,如______、______。以______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______,如______、______。
生:(思考,完成练习。)
师:(以每小组纵行为序,用提问的方式进行答题竞赛。)
生:按练习中填空顺序回答(迅速且准确者为优胜)。
师:在化学反应中,不同元素的原子相遇时,既可以由得失电子的方式形成离子化合物,也可以由共用电子对的方式形成共价化合物。一般说来,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原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化合物大多数是离子化合物;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化合物大多数是共价化合物。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初步知识,了解稀有气体元素原子、金属元素的原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特点,知道元素的性质跟它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粗略地讨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定义及其形成原因,为学习下一节课打下基础。
〔评注:要在教学中把握好大纲的教学要求,不能任意拔高,本课执教者已注意这一点。〕
【预习】自学化合价。
【作业】课本习题(略)。
教学说明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是学生刚学过原子结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的启蒙教学。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本节课较好地运用“启发一讨论”教学法的动态活化的教学程序,利用投影、挂图,构成多维直观教学,巧妙地将“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微观粒子运动状态”在教和学的动态平衡中融为一体,顺利地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核外电子排布及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形成原因的大致印象。
专家评注
本节课有以下一些特点。
1.本课题的内容抽象、难懂,但执教者充分运用挂图、投影等教具,化难为易,有较好的教学效果。2.在教学中执教者能恰到好处地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由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本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时根据知识结构总框图,逐层分解,把终极目标分解成一系列中间目标,做到知识、能力层层落实。
(选自《名师授课录中学化学》)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建立电子层的概念。
2.使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是有规律的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能正确使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
3.初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掌握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及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
4.初步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及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及在核外空间作高速运动的电子构成的。那么,电子在核外的空间是如何排布的呢?
〔板书〕核外电于排布的初步知识
〔讲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的质量非常小,在核外绕核高速运转。如核电荷数为1的氢原子,原于核内有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核外有一个电子,如图所示。实际上,电子在核外不是在一个平面上运动,而是在空间运动。为了表示方便,把它示意为在一个平面上运动。氢原子核外仅有一个电子,比较简单。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在核外是如何排布的呢?
〔板书〕一、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阅读〕课本有关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内容。
〔讲述〕由于电子的能量不同,它们运动的区域也不同。知道了原子的核电荷数及核外电子排布,可以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板书〕二、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述〕看课本中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1表示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出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挂图,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进行恩考,总结规律:1.第一层最多能容纳多少个电子?2.第二层最多容纳几个电子3.最外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的电子数?
〔板书〕三、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氦是2个)。
〔阅读〕课本有关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目的内容。
〔板书〕2.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4个。
3.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
〔阅读〕课本中元素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的有关内容。
〔练习〕在练习本上画出氧、钠、镁、硫、氯、氩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每人画两个)。
〔讨论〕课本中的有关习题。
〔小结〕1.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
2.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作业〕在练习本上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高卫平)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提问〕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在结构上及得失电子的难易上有何不同?
学生边回答边小结出下表:
〔板书〕
〔引言〕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就是不同元素的原子之间是怎样形成化合物的。
〔板书〕四、离子化合物
〔讲述〕我们知道,钠是金属元素,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氯是非金属元素,最外层有七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当钠跟氯反应时,钠原子将最外层的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层上,这样,两个原子的最外电子层都成了八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板书〕1.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讲述〕在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而带上了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氯原子因得到一个电子而带上了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板书〕2.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讲述〕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如Na+),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如Cl-)。两种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化合物氯化钠(NaCl)。
〔板书〕钠十氯气→氯化钠
Na十C12→NaCl
3.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讲述〕如氯化钾(KCl)、氯化镁(MgC12)、氯化钙(CaC12)、氟化钙(CaF2)等。一般说来,由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
两种不同的非金属元素,它们又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呢?如氯化氢,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易得1个电子达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氢原子也易夺取一个电子达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两种元素的原子夺取电子的能力相差不大。因此,当氯与氢形成化合物时,都没能把对方的电子夺取过来,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种元素的原子各提供最外层的一个电子,组成一个电子对,供两个原子共同使用,叫共用电子对。由于氯原子对电子对的吸引力比氢原子稍强,所以电子对偏向氯原子一方,使其显负电性,氢原子一方显正电性,整个分子仍为电中性的。
〔板书〕五、共价化合物
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如:氢气十氯气→氯化氢
(H2)十(Cl2)→(HCl)
〔讲述〕不同种非金属元素一般通过共用电于对形成共价化合物。如水、二氧化碳等。
〔思考〕共用电子对的数目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否有关?
〔小结〕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形成过程及根据离子结构示意图写出相应的离子符号。
(选自《北京101中学优秀教案选》)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之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2.识记核电荷数从l到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4.使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定义和形成原因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5.初步培养学生微观空间想象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1.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用原子结构的观点来分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2.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想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它们怎样构成原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在提问小结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引言〕从小结中我们知道氧原子的核外有8个电子在核外的一定范围的空间里作高速运动,那么象氧原子一样含有多电子的原子它们的核外电子又是如何运动?有何规律?
〔板书〕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一、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
〔幻灯投影〕边投影边讲解,使学生对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对下列问题的想象和了解
1.在含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同
2.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3.为了便于说明问题,通常就用电子层来表明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
4.把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
〔强调指出〕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可用生活中最形象的比方来加深学生对空间的想象和思维,平常,我们总是用里三层外三层来形容群众看热闹的场面,由于人多,看热闹的人肯定离中心点有远有近,但不难想象,人们并不是有规律地一层一层划分的一清二楚,看热闹并没有固定的层次,里三层外三层只不过是一种形象的描述和比喻罢了。
〔板书〕结论:核外高速运动的电子是按照其能量由低到高,离核由近至远的顺序分层排布的。
〔设问〕知道了原子的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那么,我们能用一个什么样的图式来形象地把这种结构示意出来呢?
〔板书〕二、原子结构示意图
〔幻灯投影〕投影自制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幻灯复合片,边投影边讲解圆圈、圆圈内的正号和数字,弧线和弧线上数字分别表示的意义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板书〕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的内容,并要求学生用笔画下来以加深记忆。
〔板书〕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画圆圈标核电、正号写在前,弧线呈扇面,数字一条线。
〔学生练习〕下列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幻灯投影〕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领读〕将课本上的1~18号元素以一个横行作一停顿的方式领读,要求他们记住1~18号元素的名称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练习〕1.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各表示什么原子?
2.画出钠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板书〕三、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设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有什么特点?这种结构和元素性质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板书〕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设问〕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板书〕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设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板书〕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的有关内容,重点地方用线条划出。
〔师生小结〕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
〔复习巩固〕1.元素的种类决定于原子的[]
(1)电子数(2)质子数(3)中子数
2.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______数关系密切。[]
(1)最外层电子(2)电子层(3)电子
3.下列各元素中,原子结构属于稳定结构的是[]
(1)Ar(2)O(3)Na
〔作业〕略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挂出Na、Mg、Cl、O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学生回答其涵意。
〔启发提问〕这几种元素的原子要怎样变化才能使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由如何形成化合物引入第二课时的内容。)
〔引言〕钠是金属元素,氯是非金属元素。钠和氯的单质都很容易跟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它们之间也能起化学反应,生成常见的重要的化合物氯化钠(俗名食盐)。现在,我们就用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来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化钠的。
〔板书〕一、氯化钠的形成
〔操作活动教具〕操作氯化钠形成过程的活动演示板,让钠原子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向氯原子的最外层上转移,从而使双方最外电子层都达到稳定结构。
〔提问〕Na、Cl原子最外层失得电子后,是否还能保持电中性?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Na、Cl原子失得电子后将带上不同性质的电荷,它们已经从量变引起了质变,分别叫做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
〔提问〕Mg、O原子最外层失得电子后,又将如何呢?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由于Mg、O原子失、得的电子数为2个,所以它们各自带上两个单位不同电性的电荷,分别变成了镁离子(Mg2+)和氧离子(O2-)。
〔小结〕类似这样得、失电子后的原子都带有电荷,不能再称之为原子,而叫离子.以前我们学过的原子团也往往带有电荷,如SO42-、OH-、NH4+、等,它们也叫离子。
〔板书〕1.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概括出阳离子、阴离子的概念。注意离子所带电荷的表示方法只能是“+”、“一”或“几+”“几—”。
〔提问〕Na、Cl原子变成Na+、Cl-离子后,它们又如何作用呢?
〔操作活动教具〕将画有Na+和Cl-两个圆纸板向一起靠近、又推斥,反复几次,让两个离子接近并固定在应有的位置上。边操作边讲解离子间的这种相互作用,说明Na+和Cl-就是靠这种相互作用才形成化合物氯化钠的。
〔板书〕2.氯化钠的形成:Na和Cl原子通过失、得电子变成阳、阴离子,两种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
〔图示〕
〔学生练习〕启发学生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分析Mg和O;Mg和Cl是如何形成MgO和MgCl2的。
挂出小黑板后,学生在座位上练习,教师巡视。及时反馈。
〔板书〕3.离子化合物:定义:像氯化钠这种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将课本离子化合物的有关内容,将常见的一些离子化合物的实例用线条画下来以加深印象。
〔提问〕氢、氯两种非金属元素能不能形成比合物呢?
〔引导学生回忆〕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中,我们曾讲到盐酸,它的化学式是HCl,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实验证明氢元素和氯元素的单质可以互相化合生成氯化氢气体。
〔启发提问〕H、Cl原子要怎样变化才能使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它们又是如何形成氯化氢分子的呢?
〔板书〕二、氯化氢分子的形成
〔操作活动教具]操作氯化氢分子形成过程的活动演示板,让氢原子核外的一个活动电子和氯原子最外层的一个活动电子左右移动数次后,再将这两个活动电子同时向两个原子核中间移动,当移动到两核之间,并且离氢原子远些,离氯原子近些的位置时固定下来。边操作边讲解氢、氯都是非金属元素,它们的原子都易获得1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但获电子的能力又相差不大,都不能把对方的电子夺取过来,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双方各以最外层一个电子组成一个电子对,这个电子对为两个原子所共用,在两个原子核外的空间运动,从而使双方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由于共用电子对同时受H、Cl两个原子核的吸引,从而使两个原子形成氯化氢的分子。
〔板书〕l.共用电子对的概念
〔操作活动教具〕将写有HCl分子的方纸板挂出。
〔板书〕2.氯化氢分子的形成: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并强调共用电子对的偏移程度,说明分子整体不显电性。
〔启发提问〕类似氢、氯的一些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又属于什么化合物呢?
〔板书〕3.共价化合物:定义:像氯化氢这样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指导阅读〕阅读课本共价化合物的有关内容,加深对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本课小结〕引导学生以氯比钠、氯化氢为例,按下表总结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区别。
〔作业〕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以______相结合,水属于______化合物。
新乡市二十二中学窦青丽
(选自《新编初中化学教案》)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之四
教学目的
知识: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常识性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不同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教学重点
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教学难点
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
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法和讨论法。
教学用品
投影仪、抽拉式投影片。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原子核外电子是按___、____排布的。
2.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示__________,弧线表示___,最外电子层有___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这种原子容易____电子。
3.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有____个电子(氦有___个电子),化学性质比较____,一般情况下不跟其它物质_____。
4.某元素的原子核内有17个质子,核外共有____个电子,最外层有___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个电子。
5.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
A.不易得失电子B.易得电子
C.易失电子D.易导电
6.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发生变化的是[]
A.电子层数B.原子量
C.质子数D.中子数
7.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A.中子数B.电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D.核外电子层数
附2:课堂练习二
8.下列微粒中,最外电子层不是稳定结构的是[]
A.氖原子B.氯原子
C.镁离子D.硫离子
9.氯原子和氯离子属于[]
A.同一种物质B.同一种分子
C.同一种原子D.同一种元素
10.表示镁离子的符号是[]
C.Mg2+D.Mg+2
11.某元素的微粒最外电子层有8个电子,则该微粒[]
A.是稀有气体原子B.是阳离子
C.是阴离子D.无法确定
12.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具有相同的[]
A.核电荷数B.电子数
C.电子层数D.化学性质
13.下列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14.对于下面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微粒,说法错误的是[]
A.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B.它们不是同一种元素
C.它们都具有稳定结构
D.它们都是离子
1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的微粒是阴离子
B.在离子化合物里,阴离子的总数与阳离子的总数一定相等
C.原子失去电子后变成阳离子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能量高低、分层
2.核内有12个质子电子层2失去
3.8(2)稳定发生化学反应
4.177得1
5.C6.A7.C8.B9.D10.C11.D12.A13.A14.D15.B
附4:随堂检测
一、填空
1.核外电子是按能量高低的不同___排布的。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_______运动。把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_____。
2.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____电子(氦除外),它们的化学性质比较___。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数目一般____,比较容易____最外层电子而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
3.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_____关系非常密切。
4.带电的_____或____叫做离子。带正电的离子叫做___,带负电的离子叫做____。
二、选择
5.下列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6.下列结构示意图中不属于离子的是[]

第一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一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第二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电子云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3、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4、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

教学重点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导学题纲

1、电子为何不会被原子核吸引到核内?

2.它的运动的是否有如卫星一样有特定的轨道?

3.我们看到的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演示意图中有多少个电子。
4.总结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1.什么是电子云,2.是一种物质?

7.能量大稳定还是能量小稳定?原子希望自己稳定还是不稳定?

8.根据已有知识分析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多少个
9.总结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引言]

我们知道在原子内原子核的质量很大,体积很小,犹如足球场上的一粒沙就集中了足球场的

质量一样,而电子的质量很少。

1、电子为何不会被原子核吸引到核内?

提示;人造卫星为何不跌回地球,人又如何把卫星召回地形

学生活动:电子高速运动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我们熟悉的最快的卫星与的电子的运动情况比较一下

速度

半径(m)

质量Kg

卫星

7,9

6400

n吨

电子

2200

10--10
9.11*10-31
(我们享受到的最快的交通工具是飞机n*102(m/s)我们电子的速度一下子就到北京了
在那么小的范围,高速度运动,1秒钟电子要转多少个圈,
2.它的运动的是否有如卫星一样有特定的轨道?
[仪器演示]
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分析](,而我们的肉眼只能接受0。几秒的事物变化就如看电影我们都已经分析不出它的不
连续性。学生必须记住我们所看到的现象只有一个电子在运动)
3、学生活动:总结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师生共同活动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1)运动空间小。高速运动。
(1)运动时没有固定的轨道。
(2)在离核远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少,(3)近的地方出现机会多。
再次演示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引出电子云的概念
4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的一定范围内出现,好象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人们
形象地称它为电子云。
观察书本P124页强调
(1)图中只有一个电子
(2)每个小黑点的意义
(3)小黑点的稀、密代表的含义
5.[分析]如卫星一样离子地球远的运动速度大,还是近的速度大?
运动速度大运动能大,则相对能量较大。
离核近的电子层能量低,离核远的能量高分别叫第一电子层、第二电子层…..或K、L、M?
?。。。。。
6.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能量大稳定还是能量小稳定?原子希望自己稳定还是不稳定?
(1)电子尽量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2)再排能量高的。
[分析]就如同一个国家生活安定的地方当然大家都想去,但这是不现实的每个地方的人口密
度是有限的,所以每个电子层能容纳的电子数也是有限的。
[学生活动]根据已有知识分析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多少个
(3)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
(4)最外层不(5)能超过8个
(6)次外层不(7)能超过18个类推倒数第三层不(8)能超32个电子。
{练习}东方高考配套,第一题。第二题。
写出Br,SMg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写出K,F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老师分析---有些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较复杂,我们主要学习
主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1~~18号,日后再详细分析)
[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
1.外电子运动的特征:高速——无固定轨道——(多出现于)离核近处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电子尽量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再排能量高的。
(2)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

(3)最外层不能超过8个

(4)次外层不能超过18个类推倒数第三层不能超32个电子。

核舟记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核舟记”,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核舟记
(明)魏学洢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词典,疏通文句,品味说明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的特点,读懂全文。
2.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特色。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思想感情。
【课文提示】
1.魏学洢,明末作家。
2.本文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正音正字】
洢yī皿mǐn罔wǎng贻yí(有)奇jī黍shǔ
篛ruò糁sǎn髯rán(不)属zhǔ诎qū楫jí
【积累词语】
1.圈划课文注释的要点(详见课文)。
2.重点掌握实词:为、罔、贻、泛、属、许、奇、比、诎、衡、简。
【朗读课文】
【结构层次】
全文6段,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简要交代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特点和成就,介绍核舟的来历、形制和主题,寥寥数语把说明对象的基本情况呈现出来。
第二部分(第2-5段),以空间为序,围绕“奇巧”有条理描述核舟各部分。
第一层(第2段),介绍舟身的正面结构,显示了雕刻家的巧妙构思和精巧技艺。
第二层(第3、4段)接着介绍船头,船尾部分的设计以及人物。
第三层(第5段)介绍舟的背面设计,主要介绍作品的题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总体评述核舟特点,赞美和评价核舟及其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本文介绍了明代微雕艺人王叔远创作的一件雕刻作品,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微雕艺术卓越的技巧和成就,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文章最精彩的是描写人物。写船头,着力表现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这是表现雕刻主题的重点内容。详略安排上,介绍时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作者对人物姿态、神情作了生动细腻的描述。文章反复提到三人的手足、书卷的位置、形状,具体说明雕刻艺人独到的设计和精湛技艺,与开头的“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
与船头读书人的静态描写不同,写船尾两个船夫则以动为主。右者突出他手攀右趾的粗犷动作和“若啸呼”的闲散;左者突出他摇蒲扇、听茶声的专注,人物都具有身份和职业特点。这一段既可看出雕刻艺人设计制作之精心,又可看出文章作者观察、揣摩、判断细微,语言描写简洁、生动。
这篇文章采用说明文中最常见的“总-分-总”的结构顺序。前后两个总写既有联系,又有侧重。前面部分适当运用了议论,总评价,结尾主要通过数据具体强调,最后以“灵怪”的感叹呼应前面的“奇巧”结束全文。分写部分以“核舟”的各部分(船舱、船头,船尾、船底)为说明顺序,详细介绍了微雕作品的空间结构、细部设计和人物状态。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苏轼、黄鲁直、佛印的生平、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叫王叔远,能用直长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飞禽走兽、树木山石,都能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人物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原文: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他)曾经送我一个核舟,刻的是苏轼泛游赤壁。 
要点:贻:赠。
原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译文: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个黄米上下。中间高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叶篷覆盖着。 
要点:有奇:还有零头。 可:大约。 许:上下、光景。
原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译文:旁边开了小窗,左右各有四扇,共有八扇。打开窗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原文: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译文:关闭窗子,就(可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原文: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浓胡子的人是苏轼,佛印坐在右边,鲁直坐在左边。苏轼和黄庭坚一起观看一幅手卷。
原文: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译文:苏轼右手拿着画卷的右端(开头),左手抚着黄庭坚的背。黄庭坚左手拿着画卷的左端(末尾),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什么。
原文: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苏轼露出右脚,黄庭坚露出左脚,各自微微侧着(身体),他们互相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画卷下面的衣褶里。
原文: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译文:佛印极像弥勒佛,袒露胸脯,抬头仰望,神情和苏轼、黄庭坚不相同(一样)。
原文: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译文:(他)放倒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着他的左膝,而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数出来。
原文: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船夫。
原文: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译文:坐在右边的船夫梳着椎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长声呼叫的样子。
原文: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坐在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有水壶,那人眼睛正视(炉子)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的样子。
原文: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译文:那船的背面稍微平些,就在上面题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得像蚊子的脚,笔画清清楚楚,它们的颜色是黑的。
原文: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译文:又刻了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原文: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译文:总计一只船,有五个人,八扇窗子,有一张竹篷、一支桨、一个炉、一把壶、一幅画卷、一串念珠,对联、题名和篆文,共三十又四个字。 
原文: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但是量一下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挑选桃核中狭长的刻成。啊,这样的技艺也真奇妙啊!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
⑴诎右臂支船。通假字( )本字( )
⑵左手倚一衡木。 通假字( )本字( )
⑶为字共三十有四。通假字( )本字( )
⑷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假字( )本字( )
2.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⑴可: 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⑵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文言文往往将数词放在名词之后而没有量词。请从本文找出这样的佐证。
4.概括各段的大意
5.本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
6.概括第2段每句话的意思。这一段的说明顺序有什么特点?
7.写出文中对联的出处和作者。写这副对联有什么作用?
8.第5段,写核舟船底刻的题名、篆章有什么作用?
9.最后一段,作者统计全核舟的人员、器物、文字的数目,有什么作用?
10.“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这句话与哪句话照应?
1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核舟的?这有什么好处? 
12.核舟的奇巧表现在什么地方?(本文哪些方面紧扣“奇巧”写的?)
1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