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决地球运动类问题的方法导学案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4

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决地球运动类问题的方法导学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12高考地理快速解决地球运动类问题的方法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wwW.JAB88.cOM速解决地球运动类问题的方法
地球运动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系统总结该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答题效率。我们在复习备考时进行了系统总结,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提高了学生解题的准确率。
对于地球运动规律及产生的地理意义,人们习惯上以地球示意图和数据的方式进行描述,在各类考试、考查中,大多数采用上述两种方式。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能力,人们往往在上述两种方式的基础上,变化为其它的形式,如示意图与数据形式的互换,数据的多种表现形式等等。对地球运动及地理意义的描述主要包括地球示意图和数据两种方式。
一、视点图的分类及判读
在地球运动部分,人们是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因此,大部分是利用地球示意图的方式进行描述。在各种地球示意图中,主要是地球俯视图。因为在太空中无上下,地球又是球形的,我们所见的地球示意图都是在地球外某一点的俯视图;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在地球上人们利用经纬线进行定位、描述,因此,采用不同位置的俯视图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个屏障。为了便于说明,在本文中,把地球示意图统称为视点图,以图形的中心点为依据,分为三类:赤道视图、极点视图、任意视图。
1.赤道视图:是指以赤道上某一点上空俯视的地球示意图。在该种地图上,首先要找到关键的隐藏的已知条件,在本部分隐藏的已知条件主要有:赤道上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日出、日落地方时分别是6时和18时;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图上表现为是自左向右。春、秋分日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晨昏线(圈)与赤道垂直且与某一经线(圈)重合通过南北极点;其它时间,晨昏线与赤道斜交,南、北极点一个在昼半球,一个在夜半球。解题步骤是:先借助昼夜半球、地球自转方向确定晨昏线是晨线还是昏线;再根据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确定地方时为6点或18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点);根据题目所给信息排列经线度数,从而完成题目要求。
(2004江苏)读右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1)~(2)题。
(1)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A.东经70°B.东经90°
C.西经70°D.西经110°
(2)此日在()
A.3月21日前后B.6月22日前后C.9月23日前后D.12月22日前后
本题考查学生判读光照图的能力及推理能力。解题思路:根据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可判断出该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同时西半球为夜半球,即图中最右侧的经线为晨线,地方时为6点,度数为20°W,由此向东90°的经线即70°E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在进行第2问判断时,要充分利用图中所给的地球公转方向信息,可以判断该日为秋分日。
2.极点视图:是指在南、北两极上空的俯视的地球示意图,在该类图上,纬线表现为同心圆,经线为放射状。在该图上主要的隐藏已知条件主要有:大圆为赤道;地球的自转方向表现为北逆南顺的时针方向;春秋分日晨昏线为一线段且平分该图的纬线圈,极点为晨线和昏线的交点;其它日期晨昏线表现为与某一纬线相切的半圆弧,切点即为晨线与昏线的交点,其地方时刻为0点或12点。阅读该类地图,首先要确定南北极或自转方向;其次根据题目所给信息确定经线度数;再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的切点,确定时间为12点或0点(在图中极点为极夜为12点,若极点为极昼则为0点),或根据晨昏线与赤道交点,确定6点或18点所在经线;最后根据题目的其它信息要求进行解析。
(2004广东)2004年3月22日到4月3日期间,可以看到多年一遇的“五星连珠”天象奇观。其中水星是最难一见的行星,观察者每天只有在日落之后的1小时内才可能看到它。在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中心点为极地。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可能看到“五星连珠”现象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在新疆的吐鲁番(约89°E)观看“五星连珠”现象,应该选择的时间段(北京时间)是()
A.18时10分至19时B.16时10分至17时
C.20时10分至21时D.21时10分至22时
(3)“五星连珠”中,除了水星外,另外四颗星是()
A.金星、木星、土星、天狼星B.金星、火星、木星、海王星
C.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D.金星、火星、土星、木星
本题考察了考生太阳光照图读图、地方时计算能力及有关九大行星的知识。根据题干中所给时间,结合昼夜分布状况,可以判断图中极点为北极点,所以图上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从而确定晨昏线的上半部分为昏线,下半部分为晨线,通过图中经线的间隔判断,②地为日落后的1小时内。第2个问题主要考察地方时的换算,同时需考虑昼夜长短的分布状况。
3.任意视图:本类视图是指除极点、赤道外,在地球上任意一点上空俯视地球的示意图。该类地图是本部分的高难度题目,也是最复杂的类型。具体的阅读方式视题目给定的条件而定,但是,一般来说,应当注意几个特殊的位置与时刻: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晨线与昏线的交点(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赤道、回归线、极圈、极点上的数据等。具体解题步骤与前两类图类似。
(2001年全国文综)下图中阴影表示黑夜,读图判断(1)~(2)题。
(1)图示的时刻前后数日内()
A.密西西比河处于枯水期B.南极长城站处于极昼期
C.漠河的白天比广州长D.硅谷地区天气干热
(2)图示的时刻,北京时间是()
A.9时40分B.20时20分C.8时20分D.21时40分
这两道题以太阳光照图为主要的信息载体,考查学生对重要的地理事物、地理坐标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相关的区域自然地理概况的了解程度。
本题是典型的“任意视图”,本题判断的依据为:从图中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可判断是北半球冬季,由经线的排列可知两条经线的经度差为30°,从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以及地球的自转方向可判断是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时。至此,该题目的结果一目了然,第(1)题:密西西比河为河流的枯水期;南极长城站不在南极圈之内,无极昼;北半球冬季,漠河的白昼比广州短,硅谷地区属于地中海式气候,冬季为多雨期。第(2)题从图中可以判断,95°W是18时(过赤道与昏线的交点),北京时间是第二天8时20分。
二、数据统计图
1.统计图表:对于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描述方式是比较多的,既可以利用示意图进行说明,也可以利用数据统计表进行描述。对于使用统计表进行描述来提供信息的题型,一般的判读方式是:阅读极值(最大值、最小值);数据之间的关系(数据之间的间隔、有无对称关系、数据之和等等);特殊数值(昼夜长短的0小时、24小时、12小时,太阳高度的0°、45°、90°,日出时间中的0时、6时、12时等)。
例:(2002年春季上海)每逢周五,《新民晚报》刊登日出日落时间表。下表为今年11月30日刊登的12月2日部分城市日出日落时间表。
城市日出时间日落时间城市日出时间日落时间
北京7:1816:50上海6:3616:51
哈尔滨6:5415:51成都7:4418:02
西安7:3317:35拉萨8:3418:56
(1)请比较表中六个城市白昼的长短,其中两个城市之间白昼时间差值最大可达()
A.1小时25分B.3小时05分C.2小时06分D.1小时58分
(2)请依据资料,判断下列四城市中,纬度最低的是()
A.西安B.成都C.上海D.拉萨
本题主要考查对不同纬度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和推理计算能力。第(1)题,由时间12月2日确定为冬半年,表中六城市纬度最高的是哈尔滨,其白昼最短;上海、成都、拉萨的纬度差不多,通过计算知道白昼最长的是拉萨,然后计算比较两地的昼长。第(2)題,白昼最长的城市既是纬度最低的城市。
在有关昼夜长短的计算中,需要牢记生活中潜在的已知信息: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夜长,上述公式变换可以得到其它的公式,如:夜长=日出时间(地方时)×2,其中潜在的原理是一个昼夜为24小时,以地方时的角度来说,0时和24时分别是黑夜和白昼的中点,0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实际的日期分界线。
2.坐标图:对于使用坐标图进行信息描述,其判读数据的方式同“统计图表”类基本类似,当然也有所区别,在坐标图上首先要看清坐标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一步步的判读,该类图中尤其要注重以下几类信息:坐标原点数据;图像的走向;图像的对称方式;图像的形状;图像的最高点、最低点等。
读下面甲、乙两图,完成下题。
甲图反映了北半球二分二至日时,①②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乙图反映了北半球二分二至日时③④两地昼夜长短的变化,下面四个选项中,①②③④四地的纬度按由南到北顺序排列的是()
A.④②①③B.②④③①C.③①②④D.①③②④
本题考察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从图中信息来看,只要读出关键的点和数值特征即可解答本题,①曲线的最高点为90°,对应时间为夏至,该地位于北回归线,②地春秋分为45°,夏至最高,各地的纬度为北纬45°,③全年昼夜等长,位于赤道上,④地的最高点为24小时,对应时间为夏至,各地位于北极圈上(曲线上只有一个点是24小时,如果在24小时对应的位置是一个线段的话,那么该地的纬度应该在北极圈以内)。
在实际的教学中,重视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注重学生对原理、规律的总结、归纳,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知识和能力内化为学生的学科素养,真正实现学科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相关推荐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方案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五带的划分》
2.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探究活动

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的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

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

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

(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纬度

6634′

70

80

90

北极地区极昼日数

南极地区极夜日数

1

65

134

186

北极地区极夜日数

南极地区极昼日数

1

60

127

179

北极地区的极昼日数多于南极地区的极昼日数,或说北极地区的极夜日数少于南极地区的极夜日数。我们知道,北极地区极昼时是夏半年,这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远日点一方,公转速度较慢,所以极昼的天数也多一些。北极地区极夜时是冬半年,这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近日点一方,公转速度较快,所以极夜的天数也少一些。

2012高考地理求极昼极夜问题的原理与方法复习导学案


求极昼极夜问题的原理与方法
进行极地考察或作穿过极地的航行,都需要事先知道极圈内某一纬度上一年中有多少天极昼、多少天极夜,以及极昼极夜开始于什么时间、结束于什么时间。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借助于《活动星图》教具,这是《活动星图》的又一种新用途。
稍有天球常识的人都知道,(l)大阳赤纬是每天变化的,它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完全一致,即说,“太阳赤纬是多少度,直射点的纬度就是多少度”。赤纬为“+”,直射点在北半球,赤纬为“-”,直射点在南半球。(2)直射点与切点(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切点)总是处在同一经线圈上而且总是相差90个纬度,即说,“直射点的纬度是多少度,离开极点多少度的范国内就有极昼极夜现象”,其中,直射点所在半球极点周围出现极昼,另一半球出现极夜。上述两点是用《活动星图》教具求极昼极夜开始、结束、持续日期的理论基础。
一般较正规的《活动星图》背面都印有《使用方法》,而且无不介绍如何用《活动星图》求一年中某一天太阳赤纬的方法,反过来,若知道了太阳赤纬,当然也可以用《活动星图》来查这一天是几月几日。用《活动星图》求极围内任一纬度上极昼极夜开始、结束、持续日期正是基于上述想法设计出来的,其过程大致分两大步:第一步是求极圈内所求纬度上出现极昼极夜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即当时太阳的赤纬,第二步是用《活动星图》查出与该赤纬值相对应的日期。
极圈内所求纬度上出现极昼极夜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太阳赤纬)可据本文开始就提出的两条理论基础来求。如:求75°N地区开始出现极夜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依据两条理论基础可以不加思索的算出,75°N地区开始出现极夜时,太阳直射15°S即太阳赤纬为-15°,同理80°S地区开始出现极昼时,太阳直射10°即太阳赤纬为-10°。
用《活动星图》查对应日期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只用《活动星图》)
转动星盘使子午线经过黄道上的某一点----此点的赤纬与所求纬度上出现极昼极夜时太阳赤纬(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地理纬度相同)相同,计数从子午线指示月日至“二分点”(求北极极昼南极极夜时计数到夏至点,求北极极夜南极极昼时计数到冬至点)所在赤经线指示月日之间的天数,以“二至日”为中(皆指北半球二至日,求北极极昼南极极夜时以夏至日为中,求北极极夜南极极昼时以冬至日为中)向前减去这个天数即开始日期,向后加上这个天数即结束日期两个日期之间间隔的天数即所求纬度上极昼极夜的持续日期。例如,求80°N地区极昼极夜开始、结束、持续日期:(1)已知80°N极昼起止时太阳赤纬为+10°,故先转动星盘使子午线经过黄道上赤纬为+10°的一点,然后计数从子午线指示月日(9月23日)至夏至点赤经线指示月日(11月30日或7月16日)之间的天数约67天,即80°N地区极昼开始于夏至日前67天(4月16日前后),结束于夏至日后67天(8月29日前后),极昼持续日期是4月16日至8月29日约134天。(2)已知80°N极夜起止时太阳赤纬为-10°,故先转动星盘使子午线经过黄道上赤纬为-10°的一点,然后计数从子午线指示月日(9月23日)至冬至点所在赤经线指示月日(11月30日或7月16日)之间的天数约67天,即80°N地区极夜开始于冬至日前67天(10月16日前后),结束于冬至日后67天(2月27日前后),极夜持续日期是10月16日至次年2月27日约134天。
第二种方法(《活动星图》加附尺)
准各工作:找一片直边硬纸片作附尺,把《活动星图》子午线上的“地平高度”刻划在附尺上,转动星盘使二至日与二至点赤经线重合,将附尺一端固定在北天极并使之能自由转动。
方法:转动附尺使之经过黄遂上某一点──该点赤纬与所求纬度上出现极昼极夜时的太阳赤纬(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地理纬度相同)相同,此时附尺下端指示月日便是所求纬度上极昼极夜开始或结束的日期,据这个日期可再求出另一组日期,两个日期间隔的日数即所求纬度上极昼极夜持续的日期。例如:求70°S极昼极夜开始、结束、持续日期,(1)巳知70°S极昼起止时的太阳赤纬为-20°,故先转动附尺使之经过黄道上太阳赤纬为-20°的一点,此时,附尺下端指示月日为11月21日,这是开始日期,它踞冬至日31天,结束日期是冬至日后31天即1月月22日,持续日期是11月21日到次年1月22日计约62天。(2)已知70°S极夜起止时太阳赤纬为+20°,故先转动附尺使之经过黄道上太阳赤纬为+20°的一点,此时,附尺下端指示月日为7月23日,这是结束日期,它踞夏至日约31天,从夏至日前推31天即5月22日为开始日期,持续日期是5月22日到7月23日计约62天。
用《活动星图》求极圈内任一纬度上极昼极夜开始、结束、持续日期的方法简单、方便、易行,只要手中有一页《话动星图》随时都可推算。但由于受器具、观测等误差因素的影响,所求得的数只能是一个大约数,要想得到准确数据,除必须选用精度较高的《活动星图》外,还要求使用者有较商、较熟练的观测理技术。上述方法尚未见于报刊杂志,同志们不妨一试。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1)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1)”,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5270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
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建议

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可以从高低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解释;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较为复杂,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最后,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示例

〖导入新课〗

1.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昼夜交替的教学〗

1.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太阳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内太阳高度的变化。强调:①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②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度;③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④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⑤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板书: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某点地平面的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黄昏为0度)

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地方时的教学〗

 1.板图:在北极投影上每隔45°划一条经线,并划出由一侧照射的太阳平行光线,由学生说出各条经线的时间。

2.讲解:在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在同纬度地区,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时刻来得要早些。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个小时,也就是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这将给交通和通信带来很大的麻烦。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按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实际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还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如半区时等。

3.板图:世界时区划分图

4.练习:已知某时区的区时,计算另一个时区的区时。

5.板书: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时区:经度间隔15°的区域

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

1.读图:《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2.讲解:由于海潮的顶托作用,长江入海口处形成众多的沙洲,将长江口水道分为南、北两支。长期以来,人们发现北支水道不断淤塞,沙洲逐渐与长江北岸相连,而南支水道则出现向南的侧移。江北由于泥沙不断的淤积,发育成广阔的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转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明显偏向。越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显。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气流和水流的旋涡。
 

探究活动


自行设计模型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


一、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
二、观看本期的媒体素材中关于地转偏向力的视频片断,注意弄清楚这样几个问题:
(1)当摄像机在转盘外面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是直线,说明水平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其运行方向的惯性,以外空为参照物,小球实际上没有改变方向)。
(2)当摄像机在转盘上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转盘顺时针转动时,以转盘上的物体——小孩为参照,则看到小球沿着其本来的方向向左偏转了,正好与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相似)。
(3)当转盘中的小孩水平抛球时,小球的方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转盘上的物体为参照,小球运动方向也发生同样的偏转)。
(4)当水平运动物体的速度发生改变时,偏转有何新变化?
三、除了本录像看到这种模型,还可以设计怎样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请学生自己动脑筋。地转偏向力对地球上的什么现象有重要影响?


可以通过自制的实物模型或者自制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地转偏向力是怎样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