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9

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参考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及其意义,地方时、区时的应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规律及其意义。

2、学生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四季及五带的划分。

3、通过让学生分析原因、总结规律、验证结论等培养各种能力。

4、通过对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两节教材内容阐述了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与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这样做更具科学性,因为无论是昼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等等,都不是单纯的自转或公转的结果,而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合结果。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讲了三个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与老教材相比,少了“对地球形状的影响”。这反映出新教材重视“实用性”的意图。因为与前三个意义比较,后者的实用性明显偏低。

在讲述“昼夜交替”时,新教材增补了用太阳高度来描述各地的昼夜状态,使“昼夜”与“太阳高度”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昼夜状态的说明,也有利于学生对太阳高度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对于“时间”,新教材增添了不少内容,充分体现了“应用性”特点。教材首先明确了地方时的概念,接着指出使用地方时的缺陷,从而自然引出“区时”,最后介绍了各国的一些特别计时的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区时”的使用,以适应社会。

而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则删除了理论分析,只介绍偏转规律,这完全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避免了泛泛而谈,增加了“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的实例,更加贴近生活。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从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带的划分”,这是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内容非常重要,且放在这里也比较自然。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新老教材无大的差别。主要阐述了各地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只介绍了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并以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三个特例进行分析。删除了较难,也较繁琐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四季的划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及欧美国家天文四季的划分方法。教材新增了“二十四节气”内容,因为这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而且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对昼夜的产生,应先演示,可以用地球仪加发亮的灯泡(或手电筒)、多媒体动画、挂图、板图等。再设问:为什么会产生昼夜?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某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亮的半球为昼,暗的半球为夜。那么昼与夜之间的界线叫什么呢?引出晨昏线概念。

2、晨昏线概念较抽象,应以教师讲解为主,且配上不同视图。首先明确概念: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即为晨昏线,它是晨线与昏线的合称。晨线的西侧为夜,东侧为昼;昏线的西侧为昼,东侧为夜。如下图:

AB为晨线,昏线在后面;CD为昏线,DE为晨线;FS为晨线,SG为昏线。

最后强调,晨线与昏线的两端一定在极圈内。那么,晨昏线是固定的还是移动的呢?让学生思考,从而转入昼夜交替的学习。

3、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易得出结论:地球的自转。可进一步深入,公转也会产生昼夜交替(用地球仪或多媒体演示),再说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太阳日,所以昼夜交替的原因应表述为由于地球的运动。那么什么是昼呢?引导学生得出:理论上能看见太阳。能否看见太阳怎样表述呢?引出“太阳高度角”概念。

4、对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应用图示法(有条件的用多媒体动画)讲解。首先要讲清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如下图。

并强调太阳高度角总是小于等于90°,这样就能了解正午后的太阳高度角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时过某地的经线方向的切线与太阳光线的夹角)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必须结合地球仪、多媒体动画、示意图等慢慢讲解,切不可操之过急。弄清楚太阳高度概念后,就可让学生思考,怎样把太阳高度与昼夜联系起来,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太阳高度大于0为昼,小于0为夜。

5、昼夜交替的周期,只介绍结果就可以了,不必究其原因。太阳日的意义,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思考后回答。

6、为使学生容易理解地方时的概念,可把定义改为:把某地太阳到达最高位置的时刻,定为正午12点,这样的时间叫地方时。再让学生议论,使用地方时有什么优缺点?(对当地居民来说,便于起居作息,对于交往来说,非常不便),从而引入区时讲解。

7、“区时”学生在初中时学过,但已忘得差不多了,应重新学习。对时区的划分,最好用一张北半球的极地投影图说明。如下图:

从应用性看,重点应放在区时的换算上。公式及注意事项如下:

某地区时=已知区时±1小时×相隔时区数wwW.jab88.cOM

(相隔时区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大减小;分别在不同时区的,相加。即同减异加。±:在已知时区东面的,取+;在已知时区西面的,取—。即东加西减。计算时,一般把东十二区当作最东,西十二区当作最西。)

关于有些国家使用区时中的一些特例,应作仔细介绍,以使学生能全面地了解区时的使用。

8、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可先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演示。方法是:画南、北半球极地投影图各一张,用铅笔点住极点,顺着经线往图外某点画直线,比较地球转与不转时的铅笔轨迹。再让学生总结偏转规律。对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可师生共同讨论完成。首先让学生思考,泥沙在河口为什么会沉积?(落差变小、河道变宽、海水的顶托等,造成流速降低),接着设问:为什么会主要形成在北岸,而不是在南岸?(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9、让学生讨论,随着季节的变化或同一季节的不同纬度,温度状况有否变化?(回答是肯定的)然后说明: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主要是各地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不同。可把昼夜长短比作水阀出水时间长短,把正午太阳高度比作水阀大小,然后用出水量说明太阳辐射量。

10、对“昼夜长短的变化”,要先讲清昼弧与夜弧概念。晨昏线把纬线圈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昼半球,称为昼弧;另一部分在夜半球,称为夜弧。昼、夜弧的长短可表示昼、夜的长短。再让学生阅读课本的三张插图,分别说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时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最后总结一般规律:在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太阳不直射的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在赤道上,终年是昼夜等长。

11、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最好也让学生通过读课本的三张插图,说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然后总结一般规律: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最大(为900)。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12、设问: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有否变化?学生应能答出:有变化且呈周期性。教师即可指出,这就是四季变化原因。转入“四季的划分”学习。

13、让学生阅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北半球)”图,设问:我国传统的四季是怎样划分的?(根据“四立”划分)设问:夏至是夏季的中点,是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冬至是冬季的中点,是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只重视接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与天文含义相符。但同时指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也考虑到了气候因素。例如“大暑”,在夏至后一个月,在现行阳历中大约是7月23日到8月8日,同我国传统的三伏大体相同。“大寒”在冬至后一个月,约为1月21日至2月4日,同我国传统的三九相差不多。惊蛰原来叫雷惊蛰,意即春雷惊醒冬眠的蛰虫。清明原来叫清明风至,意即东南风开始盛行。

14、设问:欧美国家传统四季是怎样划分的?(学生读图后回答:根据“二分”、“二至”划分)与我国传统四季在时间上有何差异?(推迟一个半月)那么它主要考虑了太阳辐射还是气候?引导学生逐步得出:气候。

15、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是怎样划分四季的?这样的划分主要是考虑天文还是气候?(把冬、夏季与我国三伏、三九、四九对照),最后得出结论:为使季节划分与气候相结合。

16、让学生阅读课文,以我国二十四节气为例,说明季节划分的意义。

17、设问:同一季节,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有否变化?学生应能答出:有变化,且呈规律性。教师即可指出,既然有变化,就有热量差异,进入“五带的划分”学习。

18、让学生阅读“五带的划分”图,说明五带划分的界线和范围,五带划分的标准(有无太阳直射,有无极昼、极夜),五带的划分主要考虑什么?(理论上的太阳光照情况)对五带划分的作用,应由教师分析:它是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四、讲授提纲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昼夜交替

1、昼夜的产生

2、晨昏线

3、昼夜交替的原因

4、太阳高度

5、昼夜交替的周期

6、昼夜交替的意义

地方时

1、地方时概念

2、使用地方时的缺陷

3、区时

①区时概念

②区时的换算

③使用区时的一些特例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移规律

2、实例分析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弧与夜弧

2、昼夜长短与日照时间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强弱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四季的划分

1、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

2、欧美传统四季的划分

3、现在北温带一些国家的四季划分

4、季节划分的意义

五带的划分

1、五带划分的界线和范围

2、五带划分的标准

3、五带划分的作用

五、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题:宁波市部分地区底层楼房采光状况分析

方法与步骤:

1、利用资料,查找不同月份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然后计算正午太阳高度。

公式: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0—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或用实测法求得正午太阳高度。方法是:在正午时,度量已知长度的杆子的影子,然后用公式求得正午太阳高度。

2、测量目标楼房南面的楼房高度及间距。

3、计算阳光射到底层楼房的最小角度。

4、把计算结果与各月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分析全年理论采光状况。

5、进行实地观察,与理论分析比较,得出实际采光状况。

6、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练习

(一)、单选题

1、在某一时刻,太阳直射的是:[]

A.一个点B.一个面C.一条线D.整个地球

2、地表经度相同的地点是:[]

A.日出时间相同的地点B.地方时相同的地点

C.昼夜长短相同的地点D.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地点

3、在地球表面,极昼、极夜现象的分界线是:[]

A.人为规定的B.地球球体形状造成的

C.地球自转的结果D.受黄赤交角的大小制约的

4、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A.每年重合两次B.每年重合一次

C.永远重合D.永远不重合

5、某地位于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的交点上,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周年变化的状况是:[]

A.每天正午的太阳高度相同

B.每年内有一次最大值,出现在3月21日。

C.每年内有一次最小值,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

D.每年内有两次最小值,出现在6月22日和12月22日前后。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

A.北回归线是北半球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最南界线

B.南回归线是南半球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最北界线

C.南极圈是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界线

D.南极圈是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北界线

7、从8月1日到9月1日这段时期内,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北京的太阳高度越来越小,并且昼短夜长,夜越来越长

B.赤道处的太阳高度越来越大,并且昼夜长短相等

C.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并且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D.北半球各地方的太阳高度越来越小,南半球各地方的太阳高度越来越大

8、位于西经30度、南纬50度处沿经线向南极刮的风偏向在:[]

A.西经30度以西B.西经30度以东

C.西经30度上D.南纬50度以南

9、北半球夏至日时,下列城市的昼长,按由长至短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武汉、乌鲁木齐、台北、兰州

B.乌鲁木齐、兰州、武汉、台北

C.乌鲁木齐、兰州、台北、武汉

D.台北、武汉、兰州、乌鲁木齐

延伸阅读

教案: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地方时

教学难点地方时

教具地球仪

教学方法讲述法、画图演示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地球上产生很多自然现象,也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板书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讲述假设地球在宇宙中与太阳位置相对静止,既不绕日公转,也不自转,地球会不会有昼夜现象?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地球是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仍然会有昼夜现象。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使得地球上昼夜交替。

板书一.昼夜交替

演示手电筒照射地球仪

板书1.晨昏线(圈)

讲述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它是一个大圆,始终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份。

板书2.太阳高度

讲述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面的倾角。

演示地球仪演示太阳高度角

讲述昼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夜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渡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板书二.地方时

板图时区的划分

讲述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板图时区的划分

讲述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统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一度差4分钟。

举例1).一直东经135度地方时为5月5日8:00,求东经73度此时的地方时。

2).已知东八区为8月8日10:00,求西三区此时时间。

板书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讲述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偏移。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移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板书1.地转偏向力

演示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旋转的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我们观察红墨水的运动轨迹。

板书2.偏移规律

讲述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

举例1).水在进入下水道时时旋转而下。

2).长江入海口,其右岸(南岸)不断被冲刷,沉积的石砾、泥沙不断与北岸相连,形成长江三角洲,长江河道不断向南弯曲。

板书设计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一.昼夜交替

1.晨昏线(圈)

2.太阳高度

二.地方时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地转偏向力

2.偏移规律

作业一架飞机在7月6日8:00从北京飞往纽约,行程10小时,求到纽约后的时间。

地球运动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地球运动”,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二节《地球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本部分内容初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知识。但其中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及时差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高考试题中涉及此基础知识的比例也很大,这些问题都需要从这里得到解决,所以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直观性,帮助学生彻底解决此基础问题。

1.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2.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1课时
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实验操作,观察总结,讨论合作

一、合格地球人的考查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
2.小时侯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
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
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学生都能回答出来。
2.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3.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
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出结论。
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活动二:利用手电或灯泡,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说明:这里强调几个时间点:日出(晨)、中午、黄昏、子夜。
学生总结:
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2.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上某地依次经历了晨、午、昏、夜的昼夜交替现象。
3.不同的地点经历的时间不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处在不同的晨、午、昏、夜等时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教师补充演示:利用书上问和图进行解说。
练一练:给昼夜平面图,让学生判断不同地点的时间,实现从立体地球仪向平面地图转化。
老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强调不是昼夜),各地时间存在差异。
整节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最有收获的是?(由学生来总结,往往比老师总结更有效)

本节课内容较多,难度也较大,试图通过直观地球仪演示观察和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解决难点,设计思路新颖独特,操作起来容易出现课堂混乱的问题及时间不够的问题,需要提前考虑对策!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地球运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地球运动

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365或366天)
产生现象
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
产生原因
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和自转
绕日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呈66.5°夹角
注:时间差异-位置越向东去,时间越早
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仰视地球的自转为顺时针旋转,即北逆南顺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年中白昼长短的变化
3.四季知识归纳
日期
太阳光直射的纬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节气
北半球季节
3.21前后

平分
春分
春季3、4、5
6.22前后
23.5°N
昼长夜短
夏至
夏季6、7、8
9.23前后

平分
秋分
秋季9、10、11
12.22前后
23.5°S
昼短夜长
冬至
冬季12、1、2
4.五带的划分
温度带
范围
气候特点
特殊地理现象
热带
南北回归线间(23.5°S—23.5°N)
终年炎热
太阳直射
南温带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间(23.5°S—66.5°S)
四季分明

北温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间(23.5°N—66.5°N)
四季分明

南寒带
南极圈与南极点间(66.5°S—90°S)
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北寒带
北极圈与北极点间(66.5°N—90°N)
终年严寒
极昼极夜
5.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