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八章压强和浮力复习教案

第八次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4

第八章压强和浮力复习教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八章压强和浮力复习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八章压强和浮力复习教案

[设计意图]

本章是在学习了弹力、重力和摩擦力,对力有初步认识后,对力学知识的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是力学知识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本章知识包括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和浮力的知识。虽然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涉及的知识点减少得多,增加得少,使学生学习的分化点淡化,台阶降低,计算的要求和难度也大幅下降,但由于本章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日常生活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是若明若暗有些是错误的,本节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要求较高,这些都增加学习的难度。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有待进一步的总结、巩固和提高。

本节的复习和总结首先引导学生系统地回顾这一章的知识内容,形成本章的知识网络,再结合知识网络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细化,采用提问、强化练习、过程回顾等方法,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各知识内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各个知识点内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知识的应用。

[复习目标]

1.理清本章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2.知道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了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和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3.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及浮力,了解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4.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巩固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的认识和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客观事实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复习重点]

压强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探究方法、过程及结论

[复习难点]

压强概念的掌握及浮力大小的判断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

一、构建本章知识网络(10分钟)引导帮助学生构建本章的知识网络,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可构建好框架,学生根据框架填空,也可学生一步步引导师生共同完成框架内容,知识网络可见苏科版8年级下册教材p78内容。

投影知识网络的内容。

根据教师的引导,自主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构建好本章的知识网络,了解本章所包含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根据板书或投影的内容,掌握知识网络图表的内容,学会对知识的归纳整理的方法。不主张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背下网络内容,教学中应体现交给学生对知识归纳、整理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复习的能力。

二、各个知识点的巩固与掌握(10分钟)

通过网络图中各个知识点的超链接,进行提问,完成对各个知识点的复习。

压力

压力:

的力。

压强的物理意义:是反映

物理量。

压强

压强的定义:

叫做压强。

公式:

各个符号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

p表示,单位符号;

F表示,单位符号;

S表示,单位符号;

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在受力面积不变的情况下,

方法来增大压强的。例如

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

方法来增大压强的。例如

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

方法来减小压强的。例如

液体压强

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

浮力的定义:

阿基米德原理:

公式:。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大气压强

大气压强是由于大气层受到产生的,离地面越高,大气压强。

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最早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是由意大利科学家完成的,他测出的大气压的值相当于

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测量气体压强的仪器叫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根据提出的问题,回忆、思考、交流、查阅资料回答提出的问题。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压强的物理意义:是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公式:p=

各个符号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

p表示压强,单位帕斯卡符号Pa;

F表示压力,单位牛符号N;

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平方米符号m2;

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在受力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力的方法来增大压强的。例如压路机

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的。例如短道速滑运动员冰鞋上的冰刀

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的。例如越野汽车的轮胎

液体压强

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液体的密度和深度。

浮力的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jaB88.com

公式:F浮=G排。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

大气压强

大气压强是由于大气层受到重力产生的,离地面越高,大气压强越小。

马得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最早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是由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完成的,他测出的大气压的值相当于76c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测量气体压强的仪器叫气压计。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结合网络图中的各个知识点,采用填空的方式,帮助回顾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内容。帮助归纳总结各知识点内容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的应用应在基本知识掌握的前提下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应要求掌握这些基本内容,为知识的应用做好准备。

三、实验过程、方法、结论复习小结(10分钟)投影练习1—2,提问,点评学生回答。根据练习内容回答。通过过程的回顾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培养分析总结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

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

投影练习3—4,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提问、点评学生回答。练习、回答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

附:投影练习1-4

1.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

表1表2表3

实验

序号压力

/N受力面积/cm2实验

序号压力

/N受力面积/cm2实验

序号压力

/N受力面积/cm2

16.01043.01073.020

29.01554.51584.530

3122066.02096.040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和4(或2与5、3与6)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初步得到的结论是: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2)1、6或1、9或4、7或6、9或5、8(3)(a)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b)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2.如图甲所示,此装置叫,其用途是可以测量。

小明利用上述装置进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如图乙所示下表是小明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序号液体深度/cm橡皮膜方向压强计

左液面/mm右液面/mm液面高度差/mm

1水3朝上18621428

23朝下18621428

33朝侧面18621428

4617122958

5915824284

6盐水915424692

(1)小明根据上述数据记录,进行了数据的分析和论证认为,

比较序号为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比较序号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比较序号为的两组数据可得出结论: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系。

[答案:(1)1、4、5,(2)1、2、3,(3)5、6]

3.某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他制作了一张方格纸,每边长为cm,站在方格纸上并描下鞋底贴地部分的轮廓。他的质量为50kg,则他站立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4.小明为了探究物体在水中不同深度所受浮力变化情况,如图9B-8甲所示,将一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圆柱体金属块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录下圆柱体下表面所处的不同深度h和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1234567

h/cm024681012

F/N6.756.255.755.254.754.254.25

(1)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物重为N,第4次实验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N。

(2)分析表中第1列到第5列数据,说明:。

(3)分析表中第6列到第7列数据,说明:。

(4)图9B-9乙中能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示数F和圆柱体下表面到是水面距离h关系的图像是()

[答案](1)6.751.50(2)未浸没时,物体浸入液体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3)物体浸没液体后,受到的浮力与深度无关。(4)B

[教学评析]本章的知识核心是压强,它是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基础。因此对压强的复习应是重点和关键。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探究得出结论的。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学努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探究过程的回顾、总结与创新也应是本节复习课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为一节复习课,通过采用单元知识网络框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初中物理知识的体系结构,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物理属性变化规律的知识,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知识框架学生对各个局部知识点进行具体的讨论、探索,从而熟练掌握有关的概念、原理、方法、技能,详细总结本单元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逻辑关系、思维过程。

延伸阅读

第八章电和磁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八章电和磁”,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八章电和磁

●本章概括

本章主要讲述磁现象、电流的磁场、电磁铁及其应用、电动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这些内容是后面学习信息传递常识和有关电能知识的重要基础.

与传统教材相比,本章教材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亲自体验与感悟,更加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本章内容大多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小学自然课已学过简单的磁现象,学生们平常也摆弄过吸铁石,对磁现象并不陌生.但是磁场的存在、用磁感线研究磁场的方向、电流的磁场等却是全新的、比较抽象的知识.磁场和磁感线是贯穿全章的核心内容,而电磁铁、电磁继电器、扬声器、电动机和发电机这些内容直接与生产实际相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学习、应用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科学思想,训练以实验为手段,探索自然奥妙的科学方法.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二是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归纳、概括、想象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造发明的意识,并且要告诉学生,任何创造发明都是科学探索的成果这一基本规律.

●课时建议

本章共分五节,建议7课时.

第一节磁场1课时

第二节电生磁1课时

第三节电磁继电器扬声器1课时

第四节电动机1.5课时

第五节磁生电1.5课时

第六节复习和应用1课时

第一节磁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2.知道磁感线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2.通过感知磁场的存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认识磁场的存在,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感知磁场的存在,知道磁感线和地磁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

1.知道磁铁的指向性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知道什么是磁场、磁感线、地磁场和磁化.

●教学难点

1.磁场和磁感线的认识.

2.被磁化的钢针磁极的判断.?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条形、蹄形磁体,铁、钴、镍片,铁屑,钢针,投影仪,投影片,挂图,微机,大头针,铁架台,细线,有关磁性材料的实物,图片(有些实验器材可布置学生自己准备),小磁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利用微机请同学们看资料:指南针的历史,或请一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第一段,结合投影了解磁的发现和利用,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些磁现象.

第一节磁场[板书]

[师]在小学自然课中,我们了解了简单的磁现象,同学们想想,有哪些现象?

[生甲]磁铁能吸引铁.

[生乙]指南针可以指南北,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生丙]小磁针指南北.

[生丁]两磁铁可以相吸,其中一个换另一头就相斥.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说明大家对磁现象有了简单的了解.磁现象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你们很想更多的了解是吧?那么你们都想了解什么呢?

[生甲]磁铁只能吸引铁吗?

[生乙]磁铁具有哪些性质?

[生丙]指南针为什么可以指南北?

[生丁]什么叫磁性?

[生戊]磁铁各部分的磁性一样吗?

[生己]什么叫磁体?

[生庚]磁体哪部分磁性最强?

[生辛]何为磁极?

[生壬]磁极间有什么作用?

[师]大家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都很注意观察和思考,我很高兴.这些问题可能有的同学通过看书已知道答案,有些就要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得到答案,下面就用我们准备的仪器设计实验,亲手试一试.

(学生们相互讨论,动手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每组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后,把结论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

[生甲]我们把铁、钴、镍片,橡皮,塑料尺等器材放在桌上摆好,用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分别接近它们,观察到磁铁能吸引铁片,能微弱地吸引钴片和镍片,不吸引橡皮和塑料尺.

[生乙]从这个实验得出: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

(一)磁现象[板书]

1.磁性[板书]

2.磁体[板书]

[生丙]我们组是把大头针平铺在一张白纸上,分别将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平放在大头针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提起,并轻轻抖动,观察到磁铁两端能吸引较多的大头针,而中部没有吸引大头针.

[生丁]这个实验表明,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这两个部位叫磁极(magneticpole).

3.磁极[板书]

[生戊]我们是把条形磁体用线悬挂在铁架台上,或把小磁针支起,让它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观察它的静止方位.

[生己]得出的结论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悬吊着的磁体,静止时指南的那个磁极叫做南极(southpole),又叫S极.静止时指北的那个磁极叫做北极(northpole),又叫N极.

4.南极、北极[板书]

[生庚]我们组是把两块条形磁体用线吊起来,用其中一块条形磁体的N极靠近另一块条形磁体的S极,观察现象.再用这块条形磁体的N极靠近另一块条形磁体的N极,观察现象.

[生辛]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得出: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5.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板书]

[师]你们回答得很好,做得也很好.从这些实验中我们已经认识了磁体的许多磁现象,下面我们把磁针拿到一个磁体的附近,它会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先猜猜,再做,最后讨论,说出结论.

同学们通过猜和做后,热烈地讨论,可能提出“场”(预习结果,可学生说不清什么叫场).

[生甲]小磁针偏转,不再指南北了.

[生乙]拿开磁体,小磁针恢复了原来的指向.

[生丙]小磁针受到了磁体的吸引力.

[生丁]小磁针受到了磁场力的作用.

[师]两位同学一位说小磁针受到磁体的吸引力,一位说小磁针受到磁场的力的作用,到底是哪个?小磁针和磁体并未接触.我们看屏幕(用微机展示关于磁场的课件,在磁场周围时隐时现一些小人,小人都说:“我们是场,是我对磁针发生了作用,但你们看不见,摸不着我.”)我们知道了“场”.那么,虽然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却可以根据它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来认识它,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们在讨论:

[生甲](通过讨论)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生乙]电流使灯丝发光.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场,谁来说什么是磁场?

[生甲]磁体周围存在着一种物质,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二)磁场[板书]

1.磁场[板书]

[师]现在我们把条形磁体用布包上,判断它的磁极.

[生甲]把条形磁体悬挂起来,指南的是南极,指北的是北极.

[生乙]拿小磁针靠近条形磁铁的一端,与小磁针北极相吸的是南极,另一端是北极.

[师]同学们的办法很好,那么我们把小磁针放到磁体周围将会是什么样?

学生们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周围,观察并讨论.

[生甲]小磁针不指南北,指不同的方向.

[师]从实验中我们感觉磁场好像很复杂,看投影[课本图8.1—6],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在物理学中,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定为那点磁场的方向,那么,我们可以在磁场中放入许多小磁针,它们的分布情况和北极所指的方向就可以形象直观地显示出磁场的分布情况,我们用铁屑代替小磁针来做做看.说出你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

[生甲]在一块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一些铁屑,然后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上,轻敲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

[生乙]观察到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转动,最后有规则地排列成一条条曲线.

[师]铁屑的分布情况可以显示磁场的分布情况,因此我们可以仿照铁屑的分布情况,在磁体的周围画一些曲线,用来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的情况,科学家把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你们思考讨论一下,磁感线是什么?怎样理解它?

2.磁感线(magneticinductionline)[板书]

[生甲](讨论得出)在磁体周围画一些带箭头的曲线,使任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该点小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它们可以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磁感线.

[生乙]磁感线只是帮助我们描述磁场,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生丙]磁感线在磁体周围的整个空间里.

[生丁]磁感线实际不存在,而磁场存在.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说明同学们真正理解了磁感线.既然可以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磁场又有方向,那么我们看课本图8.1—7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的磁场分布,说出磁感线应该从N极指向S极,还是应该相反?并标出图8.1—8.[磁场方向是小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它总是从磁体N极出发到磁体S极]

教师巡回检查学生们标的情况.

[师]同学们都标出来了.我们认识了磁场并知道磁场的方向和用磁感线描述磁场分布情况.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甲]为什么指南针能指南北?

[生乙]地理的南极和北极是不是在我们指的南北方?

[生丙]地理的两极和地磁的两极一致吗?

[师]要想知道这些我们来看屏幕(展示课件,显示地磁场的存在和地磁感线的指向及分布,说明地磁场的情况,并介绍地磁场的有关史料),看完后回答上述问题.

[生甲]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地磁场.

[生乙]地磁场的形状跟条形磁体的磁场很相似.

[生丙]地理的两极和地磁的两极并不重合.

[生丁]地磁场使小磁针指南北.

[生戊]地磁场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所以小磁针南极指南、北极指北.

(三)地磁场(geomagneticfield)[板书]

[师]磁有磁性,地球有磁性我们都知道了,可生活中有些磁性材料,如磁卡、录音带、钢、铁,它们原本没有磁性,它们在磁体与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磁化.

(四)磁化(magnetization)[板书]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磁体、磁极、磁场、磁感线和地磁场.

四、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总是从N极出发到S极,磁场方向是小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

2.地球上指南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是地理的北方;地球的地磁北极位于地理南极附近;因为磁体周围磁场方向总是从N极到S极,因此图8.1—9的下端是地磁北极,上端是地磁南极.而指南针静止时,N极总是指向北方,指南针N极指的方向和磁感线方向相同.因此,图8.1—9的下端是地磁北极,它应该位于地理南极附近.

3.指北的那端是N极.这个实验难点是按扣在针尖上的平衡问题.也可以把经过磁化的铁钉(或缝衣针等物体)放在小块塑料泡沫(或小纸船)里,让它浮在水面上,铁钉一定是指向南北方向.

4.磁体的应用有很多,如磁钉、磁性门吸、铅笔盒、擦外层玻璃用的刷子等等.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磁场

(一)磁现象

1.磁性

2.磁体

3.磁极

4.南极、北极

5.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二)磁场

1.磁场

2.磁感线

(三)地磁场

(四)磁化

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一、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距离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力来维持。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
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
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第八章力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八章力”,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八章力

教科版八年级下《8.2力的描述》教学案例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力的描述课件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单位;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力的三要素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观看录像,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

老师演示实验: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学生明白力的概念;学生可在课后尝试。

引导学生做教材19页图8-2-1的实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以上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明白力的三要素的定义。

二、力的单位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学生知道力的单位,同时对牛顿有一定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对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所受的重力。学生举起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对一牛的大小有一个了解,对力的单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力的图示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学生观看录像,思考。

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作图,掌握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

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学生通过比较对力的三要素,以及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有了进一步理解。

对学生做进一步指导,纠正。练习:教材22页图8-2-4作图。

四、力的示意图讲解力的示意图,将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知道力的示意图画法,并了解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区别,联系。

举例作图:

(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学生作图,对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掌握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画法。

五、课堂小结通过观看录像,思考,讨论,讲解,使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单位。

六、课堂作业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实践活动】

观看足球比赛,观察运动员踢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力的三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运动员在长传和短传时用力有何不同?收集相关资料,做一个小报告。

【教学反馈】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过程。本节可通过观看力的作用的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其中部分内容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通过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课堂严谨而又不失活跃,学生掌握内容深刻而又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