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沪科版《4.7神奇的“眼睛”》教案(简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4

沪科版《4.7神奇的“眼睛”》教案(简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沪科版《4.7神奇的“眼睛”》教案(简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沪科版《4.7神奇的“眼睛”》教案(简案)

[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简单组成和用途;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科技的持续发展将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合作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热爱科学,愿意主动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增强竞争意识。[教学过程]

难点:理解各“眼睛”的成像原理[教学过程]

引:

结构:凸透镜一、放大镜原理:物体位于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原理:目镜凸透镜二、显微镜物镜原理::物镜放大的实像;目镜再实像放大的虚像400多年前,荷兰的詹森13岁。

、原理:目镜凸透镜三、望远镜物镜原理::物镜缩小的实像;目镜再实像放大的虚像利波波塞的荷兰眼商人1609伽利略(一凸一凹)四、照相机结构:镜头(凸透镜)、快门、光圈、调焦环、胶片原理:二倍焦距之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全身像变为半身像如何调节?一、投影仪:结构:镜头(凸透镜)、平面镜、屏幕原理:物体在一倍、二倍焦距之内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平面镜改变光路作业:

相关知识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简案)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简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达到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并能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大胆尝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模式

“活动——实验”的探索模式。

教学仪器

1)教师演示实验的全套器材2)学生实验的器材3)多媒体、图片、模型

【教学过程】

现象:

振动:物体的来回运动

一、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打击乐器:搞击面的振动

1、固、游、气都能振动发声乐器管乐器:空气柱的振动

弦乐器:弦的振动

2、发声体一定在振动,但物体正在振动,人们未必能听能听到声音(人耳范围20次/秒-20000次/秒)

3、振动停止,发声(不能是声音)也停止“余音未绝”

二、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

1、声音传播需介质,固、液、气都能传播

2、传播形式:声波(类比水波)

3、声速: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记)

4、固体中声音传播速度最快(钢:5200m/s,水1500m/s)、气体最慢。

人耳构造:

三、人耳如何听到声音过程:声波臌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听到声音

双耳效应

四、回声及其利用(1)条件:0.1s以上(2)应用s=vt/2

五、作业:

初二物理上册《神奇的眼睛》知识点沪科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初二物理上册《神奇的眼睛》知识点沪科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物理上册《神奇的眼睛》知识点沪科版

知识点

1、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物体在焦距以内,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显微镜

①结构:目镜、物镜。

②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把实像再次放大成虚像。

3、望远镜

①结构:目镜、物镜。

②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把实像再次放大成虚像。

4、照相机

①结构:镜头、光圈、快门、胶片。

②成像原理: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5、投影仪

①结构:凸透镜、平面镜、屏幕。

②成像原理:当物距在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课后习题

1.人的眼睛是一种“神奇的照相机”,_______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它能将光线____________(填“会聚”或“发散”)在视网膜上,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________。

答案:晶状体会聚底片

2、要观察月亮表面的面貌,可选用()

A、发电机B、显微镜C、望远镜D、都可以

答案:C

3、市场上出售的一种“人参”酒,在酒瓶中浸一支人参,你看到浸没在瓶中的人参实际上是()

A、实物B、等大的人参实像C、放大的人参实像D、放大的人参虚像

答案:D

4、小明同学为小刚同学拍了张全身照,接着小刚还要再拍张半身照,则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小明离小刚距离再近一些B、小明离小刚的距离再远一些

C、两者间的距离不要变D、以上说法都不行

答案:A

神奇的眼睛


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简单组成和用途;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科技的持续发展将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合作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热爱科学,愿意主动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增强竞争意识。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放大镜、照相机、幻灯机等单镜头光学器件;另一部分为显微镜和望远镜。前者与实际生活联系较紧密,相对也较简单,因此,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不仅要求了解其简单组成和用途,而且还可以与凸透镜成像原理相联系作原理性介绍并开展一些活动。至于后者,学生相对较陌生,其成像原理、内部构造也较复杂,已不属于本章知识内容范围;因此,这部分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而不做原理结构的分析,教学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重点放在它们的发展前沿,和在现代技术中应用等相关信息的学生自主学习上。
〔教学方式〕擂台赛式活动课——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再让他们用自己搜集的信息优势参与擂台赛式的竞赛。
〔教学策略〕
1.部分学生可能对物理课的这种教学形式不适应。比如,信息怎么查找?到哪里去查找?同学之间该怎样交流?怎样利用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比赛等。教师应给予指导、鼓励与培养。可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网站,以及向学生开放学校图书馆让学生查阅。
2.由于信息来源非常广,为了更好地、顺利地引导比赛,教师最好事先通读学生的信息资料,并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尽可能进行预测并采取一些对策。
3.刚开始进行类似的活动,学生在查找、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以及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应予以适当的指导,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强弱互补,发挥能力较强学生的带动和帮助作用。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生活中和学校的实验资源用显微镜和望远镜做一些观察。
2.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收集资料。
3.教师将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阅读、批阅并标注闪光信息。
4.指导学生熟读信息,并利用自己收集的信息优势参与竞赛。
5.分组,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第一、三组为显微镜赛组;第二、四组为望远镜赛组,以便同学之间交流合作。
6.黑板上用板画设计好“擂台赛”图案,准备为参赛组计分,营造气氛。

教学过程
一、赛前准备
1.主持人:物理老师,并帮助计分。
2.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
二、擂台赛开始
活动一:围绕显微镜、望远镜的简单构造和用途展开竞赛。
活动二:围绕显微镜、望远镜的发明、发展史及相关杰出的科学家展开竞赛。
活动三:围绕我国科学家对显微镜、望远镜发展的贡献展开竞赛。
活动四:围绕显微镜、望远镜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展开竞赛。
1.比赛按比赛规则进行。
2.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竞赛引导。一方面对参赛学生加以表扬,并对欲参赛而胆量不够的同学进行暗示和鼓励;另一方面,在科技发展方向方面,如果学生过多地介绍国外科学家的贡献,忽略我国科学家的贡献时,应适时地引导学生,让学生也提供一些我国科学家做出贡献的例子,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3.若相同的信息,由于信息来源不同,出现相矛盾或有出入,可暂根据信息源的可信度来评判。如相同的信息一个来自网站,一个来自各类大百科全书,我们可暂以大百科全书提供的信息为准,同时提醒学生再进一步考证。
三、比赛结果
根据得分情况,评出擂主。

课堂实录
一、主持人为物理老师,并帮助计分
二、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
1.显微镜和望远镜两大赛组轮流进行。
2.各赛组可介绍自己的信息资料或向别的赛组提出疑问(问题的内容尽可能合理、科学),被质问方应尽可能较完整、科学地回答问题。信息资料只要有意义、有价值均可得分(最高得分10分);提问方的问题内容科学、有意义、水平较高也可加10分。答辩方的回答,根据回答内容的准确性、水平的高低,同时根据答辩方的反应快慢,由主持人和别的赛组共同商定,给答辨组评分。
三、擂台赛开始
第一参赛选手是显微镜组的谢静同学,内容是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使科学家有一双能看见原子的眼睛,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者卢斯卡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者宾尼格和罗勒。
(这时,每位同学露出喜悦之色,啊!原来,课本上介绍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是这几位科学家发明的,并获得了诺贝尔奖,抓住时机,主持人将谢静同学信息中的闪光点总结,并建议应加分,同学们一致同意加5分)
第二组的选手(程思遥)举手示意站起来发言: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固然了不起,但是我搜集到的信息,又有放大倍数比它们还大的显微镜问世。据新华网消息,日本奈良尖端科技研究生院的大门宽教授应用“圆偏振光电子衍射原理”开发成功立体显微镜,能够把原子的排列结构扩大100亿倍,从而使人得以对微观世界的物质进行立体性的观测和摄影。
(主持人抓住时机,肯定第二组选手的新闻内容的价值性,提议同样可以得5分)
(望远镜组的同学沉不住气了,一个个跃跃欲试……)
主持人提醒同学,显微镜组竞赛暂停并准备下轮比赛,望远镜组同学比赛开始。
第一位选手(韦洁):简单明了介绍了望远镜的主要构成和作用,受到同学们的好评(得5分)。
望远镜第二组的选手(武毅):信息来源《少年百科知识》,17世纪初,欧洲风行一时的显微镜给意大利科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以很大启发。由此,伽利略终于在1609年成功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根据计算,它的放大倍数只有8倍,这只小小的管子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人们称它为“伽利略望远镜”。后来,为了观测天上的星星,他把望远镜的放大倍数提高到32倍,并且第一个把望远镜指向天空。他观察太阳,看到黑子的运动,并作出了太阳正在转动的结论,从而用实验证实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他和他的望远镜完成了天文学史上第一次革命。
(主持人趁热打铁:选手的阐述有根有据,同学们同意加5分)
(显微镜组第二轮比赛开始……)
显微镜第一组同学向第二组选手挑战:你们刚才提到的日本科学家成功开发的立体显微镜中的“圆偏振光电子衍射原理”,你知道究竟是什么原理吗?
第二组选手不甘示弱:“圆偏振光电子衍射原理”,由于我现在的知识水平有限,不能给予满意的答复,但我想在将来的学习中,我们一定会学习到的(同学们鼓掌)。
(主持人肯定了第二组选手反应敏捷,回答得合情合理,应得5分)
显微镜第一组又一位选手: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是什么时候、谁发明的吗?又是谁第一个将它应用于科学研究上?最早、最出色的显微镜是谁制造的?回答……同学们被他的问题和答案深深吸引,个个心悦诚服(加5分)。
(望远镜组又一轮比赛)
汪亮同学手拿搜集来的资料,在介绍一架望远镜的构造参数,读得有些吃力,还没等他读完,望远镜第二组的何麒同学站起来向他发出炮火,你读的这些数据,能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吗?汪亮无奈一笑(未得分)。
有选手开始介绍鲜为人知的信息:一万多年前就有天文望远镜,而且有史料记载。并且指出,人们认为的人类第一架天文望远镜是伽俐略发明的(至今不过300年)值得探讨。(问题中处处闪现了智慧的火花和创新意识)
(有人提醒该轮到显微镜组比赛了)
显微镜第一组选手:电子显微镜虽然是外国科学家发明的,但1958年我国也成功地研制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信息);1982年,宾尼格和罗勒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但1988年中国科学家白春礼和姚俊恩也研制出了我国的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得5分)。
显微镜第二组选手:显微镜的应用:1.文检专业(内容略);2.痕迹专业(内容略);3.法医专业(内容略);4.毒化专业(内容略)。
(内容详细,同学们基本能听懂,加5分。)
又是一场“恶战”,又有选手:还有超声显微镜,它是利用超声显示物体微细结构的装置,又称超声学显微镜(加5分)。
(又轮到望远镜组比赛了)
望远镜第一组有新招:中国科学家计划发射“太阳空间望远镜”(内容详细,易懂加5分)。
望远镜第二组的李旭明来一个“大满贯”:他拿着下载的打印出的6页16开纸的内容在选读,介绍望远镜的发展简史:折射式望远镜、反射式望远镜、哈勃望远镜、空间红外望远镜、新“哈勃望远镜”、空间干涉望远镜、地外行星搜索者(同学们鼓掌,加10分)。
比赛结果:显微镜组两组各得40分,打了一个平手;望远镜组第一组40分,第二组45分,望远镜第二组是本次擂台赛的冠军。比赛结束后,将学生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并装订成册,供学生传阅,以便进一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