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马背上的小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2

马背上的小红军。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背上的小红军”,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jAB88.cOm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弄懂“忍饥挨饿”、“倔强”、“满不在乎”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所蕴涵的感情。
3、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小红军和陈赓同志的高尚品质。
2、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做法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小红军倒在地上的画面、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情,引起悬念。
1、在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而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有的用双脚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有的则牺牲在长征的途中。《马背上的小红军》就是陈赓将军在红军过草地时亲身经历的一件感人至深的事。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2、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倔强:性格刚烈不屈。
满不在乎:一点也不在意。
忍饥挨饿:忍受饥饿的折磨。
荒无人烟:荒凉、偏僻,没有人居住。
无可奈何:一点办法也没有。
四、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段意。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和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同志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和小红军一起走,小红军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稞面,小红军拒绝,陈赓只好走了。
第11自然段:陈赓同志平静不下来。
第12自然段:陈赓同志掉转马头返回来,小红军倒在地上。
第13——15自然段:等陈赓同志明白过来时,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2、课文写陈赓会议的这件事,从哪里开始的?
3、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几部分?
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故事来历。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讲遇到小红军。
第三部分(第11——15自然段):讲失去小红军。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齐读第1自然段。
2、教师提示:这是故事的引言,交代了故事的来历,可单独作为一个部分。
3、这个环节应该修改一下。
这一自然段中“深情”一词,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读故事的两部分,边读边思考:每一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2、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试着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二部分
1、师:在茫茫的草地上,部队不知走了多少天,陈赓将军虽然骑着马,但因为马和他一样疲惫不堪,他掉队了。此时他发现前面有个小红军也掉队了。
2、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陈赓同志遇到了一位什么样的小红军。
3、出示插图,想象小红军的形象。
4、读了这段外貌描写,你能说说小红军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5、谈谈读了这段描写后自己的内心感受。
6、当陈赓同志上前准备帮小红军时,小红军是怎样想法设法说服陈赓呢?
A、找出文中陈赓与小鬼对话部分读一读。
B、勾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
C、组内分角色朗读,体会勾画词句的意思,读出人物相应的语气。
D、班内指名分角色朗读。
7、指导朗读陈赓与小红军第一次对话,总结“从内容体会思想”的学习方法。
A、初读对话,了解对话内容。
B、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进行理解。
重点体会的句子: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事实上,小红军忍饥挨饿,身体是那么疲惫,怎么会满不在乎呢?这里的“摆出”一词告诉我们小红军是为了让陈赓放心,故意做给陈赓看的。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马走吧”。这句话要读出对老同志的关怀和体贴。
C、分角色朗读对话。
8、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方法。(先是初读对话了解内容,然后再读,抓住人物言行的词语进行理解,最后分角色读,从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
9、运用上述学习方法,自学以下三次对话。
10、组内交流学习。
11、检查自学效果。
A、指名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
B、点拨:三次对话中“用命令的口吻”、“倔强地说”、“无可奈何”、“轻轻地拍了拍”这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C、指导朗读。
12、引导:小红军说服陈赓的理由有几点?
13、完成表格
对话
陈赓
小红军1上马骑一会儿
体力比你强2骑一段路再说
同马比赛3一块走
等同伴4把它吃了
比你还多
14、从小红军的言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5、小结,指导全班齐声朗读。
第三部分。
1、质疑:陈赓为什么感到受骗了?
2、以“我明白了……”为题,让学生谈体会。
3、陈赓为什么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个小红军?文中的“搂”、“打”表达了陈赓怎样的思想感情?
4、激发想象,深化情感。
文中描写小红军粮袋里装着的牛膝骨时,为什么还写上面有几个牙印?你想到的是怎样的情景?
三、教师小结:多么勇敢的小红军啊!为了不拖累别人,他宁可牺牲自己一,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和品质!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1、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召开一次“长征路上的赞歌”故事会,把自己找到的有关长征故事讲给同学听。
板书:
14、马背上的小红军
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
对话
陈赓
小红军1上马骑一会儿
体力比你强2骑一段路再说
同马比赛3一块走
等同伴4把它吃了
比你还多

小编推荐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作者满怀深情地赞扬了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愿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也赞扬了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本文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简洁的对话和精彩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形象。难点一是为什么小红军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愿意接受陈赓的帮助,二是最后陈赓明白了什么。本教学设计采用两课连上的形式,不分课时。
教学理念
本教学设计力求简单、扎实、高效,通过科学的预设,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反复的吟咏、感悟,从而深入人物的内心,体会所蕴含的情感;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加深了理解,获得情感的熏陶;以学生为主体,读书,讨论,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倔强、疲惫、口吻”等词语。
3.抓住关键词语,通过自主读书、感悟,体会小红军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一、让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资料。
二、解题:什么叫“倔强”?老师简介陈赓。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要想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小红军的,请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生字要读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1)问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按小节朗读课文,学生互评并正音。
3.老师范读课文,请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
4.默读一遍课文,用笔圈画、批注,留下思考的痕迹。
四、解读陈赓——从配角入手
1.课件出示:“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2.多读两遍这个句子,你对哪些词语有话要说?
(学生可能会对“终于”、“只好”等比较关注。)
3.“终于”说明了什么?(陈赓经过很多次的努力。)
4.我们来看看陈赓是怎样帮助小红军的?默读3—9节,同桌讨论。
5.汇报:三次想帮小红军,
板书:骑马同行给青稞面
6.其实陈赓自己的情况也不好,从哪里可以知道?自由读第二节。
7.学生汇报。引导抓住关键词:疲惫。问:他为什么会那么疲惫?“荒无人烟”意味着什么?你怎么理解“忍饥挨饿”?
指导看图,感受陈赓清瘦虚弱的形象。
小结:陈赓自己已经非常疲惫,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小红军,这可以看出什么?板书:关心战士。
五、细究小红军——体会“倔强”
1.为什么陈赓第一眼看到小红军就想帮助他?课件出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一段话。多读几遍,说说你的感觉。
(通过不断的自主读书,引导学生体会小红军自己已经极度虚弱疲惫了。)
2.即使如此,小红军也没有接受一次陈赓的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红军是怎样一次次说服陈赓的。
3.自由读4—6节,说说小红军是怎样告诉陈赓他不需要骑马的。先自己读课文,然后同桌讨论。
(学生可能会抓住“满不在乎”、“笑”、“挺”等词语进行讨论,先让学生充分地说,老师顺势进行指导。)
(1)什么叫“满不在乎”?他不在乎什么?(2)他盯着陈赓,可能心里会怎么想?(他年纪那么“大”,身体又那么虚弱,我更年轻,一定可以挨过去的。)(3)他为什么笑?(4)为什么要做一个比赛的姿势?
板书:不在乎、笑、挺
4.有感情朗读4—6节,体会小红军的内心。
5.老师与学生分角色朗读7,8两节,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要读出无奈的语气来让学生体会。)问:既然要等同伴,那意味着什么?板书:等同伴
6.小红军又是如何拒绝青稞面的?指名读第10节。指导:小红军会怎么想?所以他是怎么做的?
板书:拉、拍、鼓鼓的
7.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可以充分一些。
六、感悟“明白”——升华情感
1.默读11—14节。思考:哪些地方特别让你感动?为什么?
2.汇报,“牙印”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特别让你感动?
3.想想“穷孩子”可能会是怎样的人?
4.课件出示:“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全班讨论,他明白了什么?
总结:他明白了小红军的体力早就不行了,路也走不动了,干粮早就没有了,已经处于极度饥饿、疲惫的状态,随时会有生命的危险,但小红军认为自己年轻,宁愿挨饿受冻,甚至牺牲也不愿拖累别人。
5.此时此刻,你想对小红军说些什么呢?
6.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朗读全文。
七、学习生字。
1.同桌互相读准生字,讨论每个生字的写法。
2.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齐读。讨论如何记住每个生字,并独立组两个词。
(说明:生字词的学习也是中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但应教给方法,强调自主学习。)
八、作业。
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我们也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庆祝一下。课后去准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下节课开一个“长征故事会”。
板书设计
倔强的小红军
陈赓:骑马同行给青稞面关心战士
小红军:不在乎等同伴拉拍宁愿自己挨饿受苦,
笑挺鼓鼓的也不愿拖累别人

四年级语文上25倔强的小红军教案


教学

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

3.引导学生了解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重点

难点1.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做法,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理解陈赓为什么会说“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呀”。

教学

课时两课时

倔强(juéjiànɡ)的小红军

陈赓(ɡēnɡ)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①“深情”一词说明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陈赓同志曾经讲过的一件往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ái]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bèi)。[句导读:这句话体现出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艰苦条件,“常常忍饥挨饿”更是突出了环境的恶劣。]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②两个“疲惫”说明了什么?]忽然,他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段导读:陈赓虽然骑着马,但因为马和他一样疲惫不堪,他掉队了。此时他发现前面一个小红军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③从“黄黄”“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可以看出什么?]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④从“上马骑一会儿吧”感受到了什么?]

段导读:讲陈赓同志遇到一个十分虚弱的小红军,想帮助他。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sāi)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句导读:“摆出”意思是装出,小红军是想通过这样的假象,证明自己走得动,根本用不着骑马,加上“微微一笑”更能使对方相信自己说的话。][⑤小红军为什么这样做?]

段导读:小鬼摆出满不在乎的样子让陈赓先走。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⑥“命令的口吻”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陈赓同志知道小鬼走不动了,命令他骑马。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呀,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⑦小鬼是想让陈赓相信什么?小红军是个怎样的人?]

段导读:小鬼装出自己很有力气的样子,让陈赓相信他走得动。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⑧为什么陈赓提出一块儿走?]

段导读:陈赓提出和他一块儿走,互相照顾。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段导读:小红军又找出一个理由拒绝了陈赓。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kē)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⑨“无可奈何”一词指什么?]

段导读:陈赓没有办法说服小鬼,想给他些干粮充饥。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mɑ)。我的比你的还多呢。”[⑩小鬼为什么要“轻轻地拍”?]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终于”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陈赓在小红军一推再推的情况下,只好自己朝前走去。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写了陈赓和小红军之间的对话。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心情老平静不下来”说明了什么?]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段导读:陈赓虽然骑上了马,但仍然放心不下那个小鬼。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掉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着来路跑去。[陈赓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段导读:陈赓忽然明白自己上当了,可当他看到小鬼的时候,小鬼已经倒在了地上。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xī)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句导读:“牙印”说明小红军曾经啃过这块骨头,暗示他曾处于极端饥饿的状况下。][你从“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体会到了什么?]

段导读:陈赓发现了小鬼干粮袋的秘密。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陈赓明白了什么?]

段导读:小鬼最后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捶(chuí)着自己的腿说:“陈赓啊陈赓,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xiōnɡdi)呀!”[“搂住”“狠狠地捶着自己的腿”反映出了什么?表达了陈赓当时怎样的感情?]

第三部分(第11~15自然段):写最后小红军牺牲在陈赓同志的马背上,陈赓感到深深的歉意。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插图,课前要求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时代作必要了解。

一导入

(出示插图)用简单的语言说说图意,说清在什么环境下,谁和谁在干什么,两位红军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因为还没有学习课文,对学生的表述内容不应要求过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倔强的小红军》。(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语句读通顺。

2.小组自学生字。并将自学中遇到的难点标出来,集体交流。

3.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中的收获。(说说字形、字音上易错的地方。)

4.指导几个易错的字音。

(1)“忍饥挨饿”的挨(ái)不要读成“āi”。

(2)“薄嘴唇”的薄(báo)不要读成“bó”。

(3)“牛膝骨”的膝(xī)不要读成“qī”。

5.小组合作,互查字音是否读准确。

6.书写指导。

(1)倔:右边是“屈”,不要把“尸字头”写成“户字头”。

(2)饥:末一笔是“横折弯钩”,不要写成“横折提”。

(3)薄:这个字是上下结构,第9画是“横折”。

(4)段:注意右上部分是“竖撇、横折弯”,不要写成“横折弯钩”。

(5)狠:注意右边不是“良”。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自然段指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讲了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肯骑陈赓的马,不肯吃他的青稞面,最后牺牲的故事。)

2.开头的自然段交代了故事是陈赓同志“深情”地谈起的“一件往事”。“深情”是什么意思?(感情深厚)“往事”是指什么时候的事?(以前的事,这里指二万五千里长征时发生的事。)发生在什么地点?(荒无人烟的草地)

3.老师简单介绍时代背景。

4.作者有序而生动地把这件事情记录了下来。那么,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分小组自由讨论。

5.小组汇报,并请学生说明理由。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想跟他一块儿走。小红军不仅没有接受帮助,还说服陈赓骑马先走。

第三部分(第11~15自然段):陈赓同志不放心,回去找小红军时,发现小红军已经牺牲了,他深深地自责。

四小结

小红军为什么不肯接受陈赓的帮助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1.这是篇记事写人的文章,教学这类课文首先应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使学生进入故事情境,然后让学生在关注故事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抓住人物言行,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矛盾,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认识和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落实语文教学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2.在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探究,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要通过创设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这一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究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小红军“骗”时的动作、神情、语言,再将学法迁移到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先走的。学生通过自读、自练、自悟,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使学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红军的光辉形象。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充分,领悟深刻。

3.要重视词句训练,培养学生推敲领悟词句的能力。可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重点词句,学生通过对这些词句的品读,对小红军的形象从整体上进行感知,然后又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内心。例如,描写小红军的动作,应抓住“摆”“一挺”“一拉”“轻轻地拍”等重点词语;神态方面,应抓住“微微一笑”“满不在乎”“倔强”等重点词语。找出重点词语后,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结合上下文进行揣摩、推敲,最终悟出了运用这些词语的匠心所在。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人物形象。

1.了解外貌描写对表达人物性格的作用。

2.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体会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以及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写有人物外貌、语言句子的投影片。

一导入

长征途中,面对艰苦的环境,红军战士患难与共的故事很多。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走进那个时代,走近他们高尚的心灵。

二学习课文

1.陈赓第一眼看到的小红军是什么样子?

(指读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2.自由读一读这一句,想想小红军是个怎样的人。

出示句子: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1)学生边读边说体会。

学生甲:天气很冷,小红军双脚冻得又青又红。

学生乙:小红军又冷又饿,还坚持往前走,他非常勇敢,很坚强。

(2)请学生有感情地再读读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3)这位勇敢、坚强的小红军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他最后牺牲了。)

(4)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读一读。

(读第14自然段的句子: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还有哪一段也是写结果的呢?

(第12自然段的句子: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3.“陈赓同志全明白了。”他到底明白了什么?快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陈赓明白了这位小同志没有食物,又累又饿,是用假象欺骗了他。)

(1)(出示课件)齐读句子:

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①这是一块什么样的牛膝骨?

(烧得发黑的牛膝骨,说明很难吃。上面还有几个牙印,说明小红军啃过它。)

②教师范读这句话,学生再读。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2)在这之前,小红军是怎样向陈赓同志说的?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的比你的还多呢。”)

(3)这时,陈赓明白了什么?

学生甲:陈赓明白了那时的小红军已经筋疲力尽了,明白了那时的小红军已经没有粮食,饿得受不了了。(板书:无粮)

学生乙:明白了小红军已经没有一丝力气了。

①小红军真的没力气了吗?自由读一读第3~6自然段。

②他为什么说“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为什么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呀,那就比一比吧”?(他这么说是为了能让陈赓骑着马走出草地。)

③分角色读第3~8自然段。

引导:想到这里陈赓又明白了什么?

学生丙:陈赓明白了小红军其实是没有力气,装作很有力气的样子。(板书:无力)

引导:陈赓还明白了什么?自读第7、8自然段。

(板书:无伴)

(4)这时,陈赓全明白了,刚才小红军说的全是假的,其实小红军说的“干粮比你的还多呢”“体力比你强多了”“还要等我的同伴呢”全是假的。

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战士啊!

4.再读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体会“终于”和“只好”这两个词。小红军装得太像了,像得把陈赓同志都“骗”了。

5.陈赓怎么知道自己受骗的?

(学生读有关的句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那些孩子也和这位小红军一样那么高尚。

6.这时,我们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这位可亲可敬的小红军……

(再读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7.同学们,你们不要小看那一小包青稞面。当时,它对于小红军来说,可能就是生的希望。但小红军却把“生的希望”给别人,而把什么留给了自己?(板书:死的危险)

8.人生自古谁无死,但要死得轰轰烈烈,像小红军一样死得有价值。现在,请用你深情的笔,把此时此刻你想说的话写在课文插图的旁边。

三总结全文

同学们,现在请你来夸夸小红军。(真英雄、很无私、有志气、很顽强、了不起。)

1.课前应准备一番,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观看长征的录像集锦,听长征故事,特别介绍红军过草地的情况,感受一下长征的艰险和革命英雄的顽强毅力、崇高人格,使学生奠定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基础。

2.对于文中的重点词句,可以用议词义,或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帮助学生再现情景,加深感受,体会小红军的良苦用心和陈赓同志的善良与无奈。如“满不在乎”“命令”“倔强”“腰一挺”“无可奈何”“一拉”“轻轻地拍了拍”。

3.学完全文后,可以让学生画出文中写小红军的细节,找出小红军骗人的破绽,让学生会联系第2~10自然段,从环境恶劣、小红军饥饿疲惫、处境危险、“轻轻地拍了拍”干粮袋这些细节发现小红军的破绽。

1.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1)他牵着那匹(pǐpī)瘦马,慢慢地(dìde)走着。

(2)小红军摆出一副(fùfú)满不在乎的样子。

(3)他倔(juéjuè)强地说:“好,那就比一比吧!”

(4)他立即(jìjí)掉转马头。

2.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草地的小脸

地捶着地拍着

3.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游泳池里的人真多呀,没游几下,就会碰到人。

(1)公共汽车里真挤呀,

(2)他的歌声很好听,

(3)小弟弟真有礼貌,

(4)他太胖了,

4.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骗”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的?

一骗是说“走得动”。陈赓同志见到掉队的小红军,一心想帮助他,叫他“上马骑一会儿”,而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微微一笑”,并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陈赓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而小红军为了表现身体强壮,“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来欺骗陈赓。

二骗是说“等同伴”。陈赓同志提出“一块儿走”,这样可以给他一些照顾,但小红军又以“还要等同伴”为理由拒绝了。

三骗是说“干粮多”。陈赓同志在“无可奈何”,没有办法让小红军骑上马或一块儿走的情况下,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好让他充饥时,小红军却拍拍自己“鼓鼓的”干粮袋,又谢绝了陈赓的帮助。

小红军就是这样用种种理由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当陈赓猛然醒悟,发现自己受骗了,“掉转马头……向着来路跑去”找小红军时,他已倒在草地上了。

5.从“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中的“终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作者简介

陈靖,中国作家。苗族人,1918年生于贵州。作品有小说与电影剧本《金沙江畔》,电影《原子时代》,小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猎鹰记》等。陈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名誉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顾问,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顾问,中国苗族文学顾问,文史研究会顾问,晋察冀文艺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2.陈赓

陈赓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1916年入湘军当兵。1921年脱离湘军,在长沙参加爱国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战斗。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南下途中在贺龙部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在上海逝世。

四年级语文上册《倔强的小红军》知识点讲解


四年级语文上册《倔强的小红军》知识点讲解

【原文】

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砖瓦分疲惫。这一陈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脸皮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

小红军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红军,说:“你把它吃了。”

小红军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的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红军,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红军,小红军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红军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红军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红军,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字词学习】

字:偏、荒、翘、摆、骑、递、浮、倒、硬、掏、烧、狠

词:深情、疲惫、络腮、姿势、粮袋、码头、呼吸、嘴巴、忍饥挨饿

【重点句子】

1.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2.小红军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3.小红军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的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4.“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红军,小红军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5.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红军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红军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6.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红军,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主要内容】

《倔强的小红军》记叙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过草地时,一位小红军忍受饥饿和疲惫,又不肯接受别人照顾而牺牲的事,赞扬了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在上这一课的第三课时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题目是不是还蕴含着其它深义?还没等我想好,上课铃响了,我匆匆上课去了。

在上课时,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学生一时陷入了沉思。所作的回答也仅限于课文中儿童团员们追赶大部队的内容。看来学生还没有发散思维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该怎么启发他们呢?我也默默思考起来。

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这个题目似乎还在告诉大家,要我们也像那些红小鬼一样,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去体验一下那时艰难的生活

话还没说完,底下就有学生在轻声嘀咕:难不成也让我们去走个二万五千里长征?

显然学生的思维正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的边缘,他们最需要老师轻轻的一个指点。该怎样让他们突破这个思维的死角呢?我默读着课题,有了主意。

我首先表扬了那个学生,说:如果有可能,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去走一遍当年红军曾经走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未尝不可啊。其实我们的队歌已经告诉我们了一切。

队歌?学生们一片惊疑。已有人在下面哼起了队歌,渐渐的声音响了起来,整齐了起来,等两段歌唱下来,下面的小手已成林。我不禁喜上眉梢,发现同样喜形与色的还有我的学生。

让我们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爱人民,为了实现祖国繁荣昌盛的理想而向前进!

至此,学生已能完全了解题目的深意,可是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想起早上学生做操时,我默诵的挂在教室外墙上的名人名言来,为何不结合这个呢?我微微一笑,对学生说:如果在你们刚才的发言中再加入挂在我们教室外面的革命伟大的先驱孙中山先生的至理名言的话,会更完美。

学生又是一次惊讶,还有点疑惑。我请一个学生到外面把这句话大声地读给大家听: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我请学生融合他们的回答与这段话,于是很快就有人说:让我们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爱人民,为了实现祖国繁荣昌盛的理想,一往无前,不怕困难,愈挫愈勇,再接再厉!台下的学生纷纷鼓掌,我也为他喝彩。

至此,这个题目所蕴含的意思,学生已是昭然于心了。但他们知道得岂仅仅是这样一道题目的答案呢?

小红花


《小红花》这篇课文讲述了佳佳为了得到小红花而在路上捡了一朵,后来在爸爸的教导下,她改正缺点,最后终于自己得到了一朵小红花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要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绩。

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针对儿童的特点,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谈话:开学初,班里设立了红花园地。经过努力,很多同学得到了小红花,谁能告诉老师,得了小红花,心里高兴吗?没得到小红花的同学心里是怎么想的?那你们知道小红花也有真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8课《小红花》。这样一段简单的开场白激发了学生的共鸣,学生一定很想表达,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以读文本,品味感悟。

我在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有效途径为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创设情景,尊重并鼓励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引导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让学生借助以前认字的基础试读课文、教师绘声绘色地范读、教师领读、学生自读、互读、指名读的多种形式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由掌握识字的方法。

在识字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自由识字,观察字的结构,在全班交流,让很多孩子有了展现的机会,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4、在激励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把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落到实处。如在学生举手发言时,我引导学生注意: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话音未落,只见孩子们各个都聚精会神地聆听别人的发言;在比如:让学生齐读课文的时候,我提示学生应有一个正确的读书姿势,眼离书一尺,胸离桌一拳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小学生立即展示在我的眼前。在书写时同样引导学生一个正确的写字姿势,眼离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

但在这一课中也有不足之处:这一课是很好的情感教育的典范,但我对思想教育挖掘不够深刻。如果借着这一课的教学效果,在班级开展相应的活动,会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争论的故事》的争论,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

宝应县城南小学沈志彬

《争论的故事》系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盛老师给同学讲了一个故事:兄弟俩为怎么些大雁而争论,结果大雁早已飞走了。故事讲完,盛老师让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感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围绕这个问题,我校的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进行了“争论”,而且教师之间也进行了三轮“争论”。在争论中,思维的火花进行了碰撞,对教育行为作了深刻反思,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一、来自课堂上的争论:

1、课堂上的声音

在《争论的故事》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声音,而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现将两种声音实录如下:

a.课堂1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的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刚才说的是书上的四种观点,你们以为谁说得对呢?

生:我支持第四种观点: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前面的三种说法太浅显了,最后一句话才是总结道理。

生2:这句话放在最后,又最深重,是整个故事的总结。所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真正告诉我们的是道理。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都满意地点点头,没有一个表示有异议。)

师;(总结)是啊,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光说不做是不明智的,这样只能浪费时间,贻误时机。

b.课堂2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师生交流)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他们的争论,白白浪费了时机。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先做起来。

生5:我以为兄弟俩的争论都在说死话,结果大雁飞走了,告诉我们人不能说死话,要相互谦让一点。

生6:我奶奶常跟我说,“好猫不叫”叫的最响的猫不一定是捉老鼠最多的猫,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说的多不如做的多。”

……

(大家交流了许多观点,更多的是支持:“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做起来”)

师:课文中的盛老师支持哪一种观点呢?

生:课文写“盛老师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那么盛老师对所有的观点都赞同肯定。

师:你们对盛老师的态度满意吗?

生:不满意,盛老师对什么观点都:“赞许”,那我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

(生大多数不满意,都分学生表示满意。)

师:同学们,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其实,是很正常的。只要你说的有道理。说兄弟俩很笨,我觉得有理;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也是事实;说没抓住时机也对,说做事关键先做起来也行……

(课堂上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2、争论的声音

课堂上两种声音,折射出两种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深刻的反思,大胆地解剖。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痛苦的,它需要我们反复地剖析与反思,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孰是孰非呢?支持课堂1的教师认为,故事是则寓言,掌握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学生的发表仅代表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但不一定正确,只有“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才一语破的,而且这样学生也能接受。支持课堂2的教师认为,新的课程标准一再提出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可以是多元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些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文中盛老师那“赞许的目光”也就是肯定了这种多元的反应,也体现了编者、教材的价值取向。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归结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感受是要“一元”还是“多元”?从文学作品鉴赏的多元性和学生认知规律及差异性来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应是多元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能以一刀整齐划一的方式要求学生,也不能以部分学生甚至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全体学生。

二、来自检测的争论:

1、来自检测的情况反馈

课堂上的争论平息不久,年级组搞了一次阶段检测,检测试卷就有一题:读了《争论的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结果课堂1的学生基本上都写成“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阅卷的教师都予以肯定,课堂2的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说兄弟俩笨的;有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有说要抓住时机的;还有说别的等。阅卷教师逐一予以甄别。说“要抓住时机”“要关键做起来”等道理的打了勾,而说“真笨”“浪费时间”等答案打了叉,经过统计,只有近一半的人答对了。

2、争论的声音。

争论发生在本年级组老师同阅卷的老师之间。

年级组老师认为,学生的感受理解是多元的,不能强求一致,说“真笨”“浪费时间”的也是学生独特感受,这里不应该判错。

阅卷老师认为,学生的独特感受应当予以尊重,如“要抓住时机”算对,“关键做起来”等也算对。而试题问的是“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兄弟俩真笨”“兄弟俩浪费时间”只能是当时的状况和简单的判断,你能说这也叫道理吗?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体现了如何处理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这一矛盾。

语文教学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感受在更多的时候对更多的学生来说,是一致的。不应该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在特定的情况下,学生对特定材料有独特的体验,这是正常的,也必须予以保护与尊重。另一方面,“学生的感受”是多元的,而“文本的道理”却是不是个人感受的问题,它应该是明确的,最多数元的,不应该存在“一个个读者就有一个道理”的说法,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呢?在争论中,全体老师再次达到共识:首先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教师应予以具体的分析,只要他能自圆其说,只要他的体验是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老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护。但是,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从更广、更深的角度看问题(这时学生的体验也有可能回归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中来,也有可能超越文本。

三、来自教后记的争论:

1、教后感交流

原以为这场争论应该结来了,可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又引发了全校语文老师的一次争论。

在一次教师交流教后记的活动中,课堂上的老师在提出《争论的故事》教学中,他问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或者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其中只问“感想”,没问“道理”,以致于课文学会了,感想很丰富独特,但“道理”却只有一半的人掌握。“一石激起千层浪”,应问“感想”还是应问“道理”呢?

2、争论的声音

支持问“道理”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目标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道理”是这则故事的核心内容,如果一篇文章学完了“道理”学不懂,可以说教学的失败、教育的失误。其二,从当前的教学评价来看,一个学生只有体验感受,考试怎么办?

支持问“感想”的教师认为,“感想”即感悟以及想到的内容,其中包括道理的感悟,还包括联系自己看到听到的情况产生的联想。语文教学就应当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和体验。只有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的道理,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真的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争论后的反思:

这次争论的其实体现了教学要以“教材为中心”和还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对矛盾上。故事学完了,问“学生有什么感想”和“学生懂得什么道理”这本身本无谁优谁劣之分,两者可以兼得,既问“感想”又问“道理”,在感想中学生谈出道理最好,如牵不出“道理”也可顺势深究一下。但从教师的争论中,要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思想的不同的倾向。主张问“道理”的,是从文本出发,从落后课程评价出发,他们是在围绕教材教,围绕考试教。主张问“感想”的,他们不仅是教材忠实的“消费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他们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学生本位意识——教育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教材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主体”在一定的情况下确实是一对矛盾。多少年来“教师一直教教材”、“学生学教材”、“主管部门考教材”,“教材”成了教师教学的唯一,也成了教师思想的“枷锁”。新的教育理念指出,要改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在课程设计、实施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课程评价也要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理念

3的倍数的特征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3的倍数的特征”,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1.师生互动,自由对话,激发生命的活力。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两个主体因素。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通过平等对话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得课堂教学不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实现了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

2.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志趣。

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首先利用了学校捐款献爱心的教学资源,创设了问题情境,在学生理解特征之后,又让学生把该问题(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到底是不是整元数)进行了解答,然后再通过判断熊爸爸的工资问题,把数学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志趣。

3. 精心选题,发挥习题的探索性和趣味性。

习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本节课教师设计了6道练习题。在巩固练习部分,第(1)、(2)题是基本题;第(3)题是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其中第①题先让学生填数,观察、发现所填的 3个数之间相差3的规律,第②题让学生运用这个规律填数,第③、④题让学生直接确定有几种答案。在解决问题部分,第2题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出示,第3题让学生在快速判断中感悟把3的倍数先去掉的判断技巧。

4.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学生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的基础上,出示100以内的数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可以是0~9中任何一个数字,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不能和判断2、5的倍数一样只看个位,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提出到底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这一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克服困难,解决了力所能及的问题,达到了新的平衡。整个过程彰显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5.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促进生命质量的提升。

有生命力的课堂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探究,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且能让师生不断地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促进师生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本节课教师努力尝试构建数学生态课堂。首先从学生认知的原生态出发,利用了捐款的情景,让学生进行了第一次的猜想,又让学生推翻了首次猜想,引发认知冲突。接着让学生通过摆卡片组数,尝试分类,发现某一组卡片上的数字组成的数要么都是3的倍数,要么都不是3的倍数,再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用数字组数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第二次的猜想,继而举例验证,最后加以应用。整节课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操作分类讨论 再次猜想再次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整个教学是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鸟的天堂》的语言


《鸟的天堂》的语言

语言大师巴金的文章,流畅自然,朴实生动,富有热情。《鸟的天堂》一文更是如此,语言上准确生动,朴素优美,简洁洒脱,富有节奏感。

一、准确传神,生动形象

巴金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在表现榕树生命力之美时,这样写道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如果去掉似乎变成写实,就显得不真实了;如果换成我觉得就把感觉和景物截然分开,语气平淡。颤动如果变成涌动、跳动、颤抖,就不能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准确地刻画出来。似乎、颤动传神地把当时作者的感受、联想融入于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写榕树的叶子亮丽,又反客为主,写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叶子对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让人不得不看,榕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第二次去看榕树,写群鸟嬉戏,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极言场面之广大。从听觉写声,从视觉写影,写影比写鸟本身更能体现当时的热闹纷繁。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充分写出形态的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节奏明快,情深意厚

《鸟的天堂》全文节奏鲜明,声音铿锵,自然流畅,琅琅上口。课文开头多用短句,简洁明快,令人渐入佳境。写静态的榕树,多用长句,具体生动,情深意厚,耐人寻味。写群鸟嬉戏,以词为句,长短错落,生动热闹,给人以急促的动感。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读时就给人以应接不暇的感觉。作者又较多运用排比、复迭的句子,体现热闹欢腾的景象。

在感情上,作者善于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如在划船途中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写景抒发内心的愉快。当没看到鸟后失望、迷惑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明写想法暗写心情。当被大榕树生命力所倾倒和被群鸟的欢乐所感染时,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歌声真好听前面的间接抒情对后面的直接抒情又给予衬托铺垫,使结尾的抒情显得异常强烈,震撼人心,结尾如豹尾般有力: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三、欲扬先抑,气韵贯通

文贵曲忌直,本文围绕作者的思想变化,欲扬先抑。先写第一次看到是几株大榕树的错觉,先抑,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撼,又抑,后又突出写群鸟嬉戏的场面,再扬。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前后对比,波澜起伏,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全文读之自然流畅,诵之琅琅上口,归功于文章的气韵贯通,写动态的第一段,作者用两个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再到鸟开始飞起,最后到处是鸟,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下面的一段,则体现了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的连通: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连贯流畅,紧凑而又有变化。

《鸟的天堂》一文,自然朴素而又细致周密,看似平常中,显示作者娴熟的技巧,奏响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倍”的初步认识的练习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倍”的初步认识的练习,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倍”的初步认识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6~10。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

用卡片出示已学过的一些乘法算式,指名口算。

2.完成“想想做做”6。

先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集体校对。

二、应用题练习。

1.看图口头列式解答:

(1)小鸡:

小鸭:

是小鸡的3倍

(2)分析:小鸡有几只,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几倍,也就是几个几只?求小鸭有多少只,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说说为什么用乘法算?

(4)老师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因此用乘法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7。

(1)出示第7题图,提问:一只小船坐多少人?一只大船坐的人数是小船的几倍?求什么?

指名完整地说说题意。

(2)分析:一只大船坐的人数是小船的4倍,也就是大船可以坐几个几人?求大船坐多少人,也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口答,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3.完成“想想做做”8。

(1)出示第8题,指名说说图意,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题中已知小松鼠采了5个松果,大松鼠采的个数是小松鼠的3倍。求大松鼠采了多少个松果?)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口答。集体订正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4、完成“想想做做”9。

(1)出示第9题,说说这题有几个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说说各是怎样列式的?并指导工作名学生用两句话口答题中所问的两个问题。

三、想一想。

完成“想想做做”10。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出示第一组数3,6,9,12,(),()。观察:这一组中后面的数和前面的数比,怎样?(多3)

想一想后面的两格该怎样填?为什么?

2、独立完成第2小题,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填?

四、作业布置:

1、列式计算。

(1)4个5是多少?(2)4的3倍是多少?

(3)4和5的和是多少?(4)3的2倍是多少?

2、应用题:

(1)小红用5天的时间读完一本书,每天读4页,这本书有多少页?

(2)小红读一本书每天读4页,小明读的页数是小红的3倍,小明每天读多少页?

(3)小红读一本书第一天读4页,第二天读5页,两天一共读多少页?

3、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1)1,4,7,10,(),()。

(2)1,2,4,7,(),()。

习作的主题:校园的风景


习作的主题:校园的风景

习作的目的:

1、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注意观察的习惯。

2、练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

3、学会运用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法写景。

?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每天,你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校园已经和你的童年生活融为一体,一提起校园,你一定会感到格外的熟悉和亲切。你可以把校园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二、出示要求,讨论理解

??1.出示要求

?大家读题,想想习作有哪些要求?

??2.小组讨论,并完成填空

??我最喜欢校园的(),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

下课了,同学们都想小鸟一样飞出教室。操场上顿时热闹起来,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3.大组交流

??通过这一个环节,让学生理解本次习作的要求:写作要有顺序,注意景物的静态和动态。

??三、导航,打开思路

??1、你可以按照方位顺序。先逐一简略介绍校园的景物及其特点作用,再祥写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最后由景及人,略写一下校园里同学们的活动。

2、你还可以仔细观察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写出它的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或一天中不同时间的不同特点。

??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

??根据刚才的学习讨论,大家可以更好地条理自己的“构思”。题目自拟,但要认真给自己的作文起个题目,老师也提供一些题目,但仅供参考。(《我爱校园》《校园一角》《校园的四季》)

第二课时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快乐的事例”。

3、共同修改。

4、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四、把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教学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的绘画美


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读者的头脑中产生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形象,这就是语言的启示性。《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正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种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像,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老舍先生是如何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济南的冬天》具有绘画艺术的特色呢?

第一,运用色调的对比烘托形象:

老舍先生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引发读者的想像,让读者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朔风怒号、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用这幅画面中的寒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暖色;又以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调动读者的想像,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伦敦灰雾惨淡的阴郁图画,用这幅画面中的暗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明色。这还不够,作者还让我们看了一幅热带地区毒辣辣的烈日高照的可怕画面,再用这幅画的热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温色。正是用了色调和对照,用了绘画艺术的以色赋形的烘托方法,作者将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画面勾勒了出来。

第二,从纷繁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分,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加以突出的表现:

这是山水画法。描绘济南的大地,老舍先生所用的正是以大观小的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取景方法。作者展开想像的翅膀飞上济南的云天俯瞰大地,然后对济南大地作了简笔的写意描绘。画城,不画它的东西南北,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注:此句中的山是济南城中的山)。一些琐碎的细部都被略去了,画的只是冬天济南城秀美的睡态,留下充分的余地让读者去联想、想像,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画山,不画它的上下左右,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一起笔就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紧接着就引导读者展开艺术的联想和想像: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借这种联想、想像,使画面活灵飞动起来。画人,不画人的男女老少,不但如国画一样略去耳鼻眉目,连形体也完全略去,而只画了济南冬天人物情态的最主要的特征: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和城与山,浑然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三,精心设计景物和构图,层层展现景物形象:

绘画是空间艺术,须将空间并列的景物按照美的原则加以巧妙的布置。这种绘画的技巧,老舍也用到他的散文中去了。如果说第二段画的浑然一体的济南大地是一幅写意画,那么第三段画的美态纷呈的济南雪景则更接近于工笔画。

作者依山写景,通过写美的小山各个细部的雪光、雪色、雪态,画出了小山的秀美。在艺术结构上取了两层布置。先进行工笔的分笔描绘,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地轻描: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是它的态,在色和态的描绘里写出了静中的动;它更有世上最动人的容色,艳艳夕阳的斜照下,它像少女一样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真是一笔一景,一景一态。这一段分笔描绘,从方法看是用工笔,从意境看依然着力于写意。中国绘画讲究气韵生动,分笔描画的雪景,不是呆板的,而是生动的。一连串的动词,将读者带入联想、想像的意境,读者所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光、色、态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雪的内在的美。作者所创造的,正是气韵生动这一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正是为了让这种画境更完美,第四段作了雪景的第二层描绘。在分笔勾写后总绘雪景,将古老的城,城内,城外,山坡,村庄,整个大地放入雪景之中。结句直接点明: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第四,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以唤起读者类似的体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济南称泉城,水是有名的;济南的水来自大地的深处,浩浩荡荡,一年四季奔涌不息,这样美的形象如何画出?作者舍弃了济南冬水的种种表象,借自己的印象和感受去概括水的鲜明形象,在鲜明的形象中深入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先是着力渲染了济南冬水的绿,一连串五个绿字,作者描写的是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托出的却是水的绿。读着这些绿萍、绿藻、绿柳,我们会自然联想到滋养出它们的水,感受到蕴蓄在济南冬水里的绿的精神、绿的生命。接着着力渲染了济南冬水的活。水流的一切细节乃至具体形态都淡化了、消失了,留在笔端的,只有水的那股蓬勃的生机: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自然中的水是不可能流到天上去的,这已是感情化的水,艺术化的水,是老舍先生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所得到的独特的印象。在平面的绘画艺术中,为了表现出水的特有的态、特有的势,流水就完全可以流向空中,流到天上去,这不是出色的绘画艺术又是什么?结尾处,作者又在水色、水光、水影之中,用了全篇最鲜亮明丽的色彩给泉城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倩影: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最后要说的是,无论从立意看还是从构图、笔势看,本篇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阳光、山川、人物、白雪、绿水,各物各景所表现的都是暖这一个字。绘天绘地,绘出了这幅山水图的大布局;写雪写水,写的是这幅图的特定细部,而且由天上的暖阳画到暖阳照耀下的暖城暖山,就山而描出山上的雪,由雪而引出雪中的水,笔势顺畅,一气呵成;老舍真是一位丹青高手。

《剪枝的学问》的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剪枝的学问》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以“我”的心理变化“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为主线,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体会。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剪枝的学问,揭示“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懂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教学重点:朗读感悟,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明白剪枝的学问,揭示“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出桃园之谜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剪枝的学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王大伯是一位——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呢?所以,去年冬季的一天,“我”满怀好奇地走进了桃园想探个究竟。[板书:满怀好奇]

二、初探桃园之疑

1、在王大伯的桃园中“我”究竟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产生了什么想法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第2、3小节,边读边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体会。

2、指导学生交流:

(1)看到的:“……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咔嚓、咔嚓’,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

看到这情景你感受到了什么?(从“挥舞”中体会到剪枝技术的熟练,从“一根根”中体会枝条剪掉得很多)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此时你心中有什么疑惑?(生:王大伯为什么要将好好的枝条剪掉呢?剪掉了枝条还能结出那么多又大又甜的桃子吗?……)

3、是呀,文中的“我”也感到很疑惑,听,“我”正着急地问王大伯呢!指名学生读“我”问王大伯的话,读出“我”当时的疑惑,从语气(着急)、表情(一脸疑惑)等方面进行指导评价。[板书:一脸疑惑]

4、看到“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是怎么回答我的呢?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5、指名交流,出示王大伯的话。

6、引导学生理解:

(剪去的是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的枝条;如果不剪去这种枝条,就会影响其他枝条开花结果。)

(抓住“笑了笑”、“充满信心”体会王大伯的自信)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且配上动作,模仿王大伯语气读一读。

7、王大伯充满自信,可是“我”呢?(将信将疑)[板书:将信将疑]

8、“将信将疑”就是说——(生: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不是肯定)有个词也是这个意思,那就是——(生:半信半疑)

9、“我”究竟相信的是什么?怀疑的又是什么呢?指名学生交流

(相信的是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他决不可能做不利于桃树丰产的事,再说他的话也确实很有道理)

(怀疑的是:按照一般的推理,枝少了,桃子就少了,况且他剪掉的都是“好好的枝条“)

10、指导学生读出“我”的将信将疑。

11、指导学生分角色读2、3自然段。

三、享受桃园之乐

1、时间过得飞快,春天到了,王大伯的桃园里又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咱们一起去看看。

2、播放课件配乐(桃园美景欣赏)

3、指名学生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

4、出示第四小节1、2两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抓住“红云片片”“浓郁的花香”“无数的蜜蜂”“欢天喜地”体会桃花的多、美,以及桃树的生机。

5、来到这样的桃园中你都在想些什么?又想做些什么呢?指名学生交流。

6、文中的“我”也和大家一样呢!出示第四小节3、4两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抓住“奔跑着”“嬉戏着”体会作者与小伙伴嬉戏的欢乐,抓住“盼望”、“早日”体会“我”盼望桃园丰收的急切心情。

四、感受桃多之喜

1、暑假里,我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又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学生自读课文第五小节,划出相关的句子,细细体会。

2、出示第五自然段,指名学生交流,谈感受。

(“一棵棵”、“挂满”:桃子多;“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体会果实的丰美)

3、此时的“我”真是——又惊又喜,你知道文中的“我”“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呢?指名学生交流。

(“惊”:大伯的话居然一点没错,预料变成了现实;“喜”的是:桃园丰收,结出了那么多光鲜红润的大桃子)

4、指导学生朗读1-3句,读出“又惊又喜”的心情,特别指导读好语气词“啊”。

5、此时“我”不禁想起了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出示第三自然段王大伯的话,齐读。

这其中到底蕴涵着什么道理呢?播放剪枝录象,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奥秘。

看过录象后,现在你明白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减少”是为了“增加”。(板书:“减少”是为了“增加”)

王大伯的话还真有道理,剪枝也是有学问的。(再读课题)

五、领悟生活之理

1、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还有哪些事例也包含着“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呢?

(给月季花剪枝,来年长出更多的枝条,结出更多的花蕾。)

(考试的时候不能想得太多,要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

2、“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发现奥秘,更好地生活。

六、作业设计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情中也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请将你的发现写下来。

板书:

26、剪枝的学问

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减少”是为了“增加”

学生的感悟是“多彩”的──《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的感悟是“多彩”的──《春雨的色彩》教学札记”,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春雨的色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课文文质兼美,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雨色彩斑谰的特点,滋润万物的作用。

在课前我便有意创设情境,请学生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成语,在导入时,请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成语,如: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绿草如茵、春暖花开、翠色欲滴、莺歌燕舞、春光明媚等把学生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大好春光的意境之中。

课前的准备为课中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进入课文的角色:我就是那只回来的燕子,我就是那只可爱的麻雀,我就是那只歌声优美的黄莺。因为我们就是美丽的春天的其中一员!

在教学中,每个孩子喜欢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的理解也不同,给自己的定位也有差异。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拟人化,对话。因此,我将朗读做为本课的重要教学手段,并附以表演。《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请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来朗读,而后进行分角色表演,我自认为这样做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为学生提供了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实践机会,通过角色扮演,又能潜移默化地将书中的语言内化为个体语言,从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也的确收到了这样的效果,学生都能感受到春天的美丽,春雨的细柔……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还没说在你眼中“春雨是什么颜色的?”的时候,有个小朋友说:“老师,不对,不对,春雨的颜色是彩色的。”

“为什么?”

“因为我看到春雨落在大地上,草儿绿了,桃花儿红了,油菜花黄了,水更绿了,天更蓝了……有很多很多的颜色。”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欣赏每一个学生的感悟。学生的感悟有深有浅,有多有少,但只要是真实的感受,我们都要加以保护。

因此,我大大地表扬了这位同学:“你真棒!你真会观察,也会思考,有不同的想法就提出来和大家分享,一起讨论。你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有了不同的感悟,带动了孩子的灵感,有了教师的鼓励,激发了孩子的欲望。学生就接二连三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想法:“春天是……”

根据教材特色和儿童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上努力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学习中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倔强的小红军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