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历史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9

高二历史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历史缓和与对抗的交替”,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二历史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中心内容:“冷战”发展到美苏争霸的新阶段及到20C90年代初“冷战”格局的终结。

核心知识:30多年的美苏争霸

课标要求: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一、战后至50年代中期

1、特征:两极格局形成,两大阵营对峙,殖民体系受冲击。

2、表现:美苏两分世界,雅尔塔体系建立,美苏由战时的同盟转为对抗。(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华约组织、共产党情报局等)

3、原因: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霸主,苏联成为政治经济大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两国存在严重冲突。

4、影响:世界不得安宁,德国分裂,朝鲜分裂,世界殖民体系趋于瓦解。

二、50年代至80年代

1、特征:美苏争霸,两大阵营瓦解,三个世界格局出现。

2、表现:中苏关系恶化,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第三世界崛起。

3、原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苏联的霸权政策,民族解放运动的纵深发展。

4、影响:美国霸权动摇,殖民体系崩溃,第三世界作用越来越大。

(一)美苏争霸的形成和概况

1、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的上台)

2、概况20世纪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

(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至7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

3、美苏争霸形成的原因:问题:美苏争霸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1)苏联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①经济方面: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占美国的31%,到1960年上升到58%,10年内缩小了27个百分点。

②军事方面:50年代初期苏联的总兵力达到550万人以上,而美国在1952年只有363万

③核力量方面: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苏联氢弹爆炸成功,从而结束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

2、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新的领导人,开始调整对外政策。

3、想与美国平起平坐的政策就是一种称霸政策,导致美苏争霸。

随着苏联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强,苏联的对外政策开始出现调整——即要争夺世界霸权,导致了30多年的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二)第一阶段的较量(20世纪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

1、特点: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是争夺世界霸权最为剑拔弩张的时期。

2、重大事件:

“和解”——1959年的赫氏访美与戴维营会谈;美国艾森豪威尔的两手政策。

戴维营会谈:1959年9月15日至28日,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总统别墅戴维营举行了为期三天的会谈,并发表了会谈公报。这是赫鲁晓夫上台后,苏美两国首脑的第一次会晤。

赫鲁晓夫在戴维营会谈中同艾森豪威尔就德国、柏林、美苏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但会谈本身未取得成果。苏联此后大肆宣扬“戴维营精神”,鼓吹苏美两国领导人坐在一起,人类历史就进入了“新的转折点”。

但会后仅七个月,就发生美国U-2飞机入侵苏联的事件。苏联宣布取消对艾森豪威尔访苏的邀请,苏美关系趋于紧张,两国展开新的争夺。

争夺——第二次柏林危机和柏林墙的修建;激烈的核军备竞赛;最具代表性的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一触即发的核战危机。

古巴历史上长期依附于美国,美国资本控制着古巴经济。1959年1月,卡斯特罗领导的民族主义武装推翻了旧政权。美国希望能够维持原来的关系以保护美国资本的利益,与此同时,苏联利用美国与古巴的矛盾开始向古巴渗透,导致1961年美国与古巴的断交。1961年在美国策划古巴流亡分子入侵古巴,企图推翻卡斯特罗政府,导致古巴进一步倒向苏联。1962年起,美国对古巴实行了全面的经济封锁,苏联则积极向古巴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古巴从而成为美苏在西半球争夺势力范围的热点。

核战争的危害:

首先,核武器直接攻击的地区,方圆几公里内的人员死亡

其次,造成长时间大范围核污染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规模核战争会致使地面上的大量尘埃上升到大气层中,遮蔽阳光,引起“核冬天”,时间可能长达几个月到几年,地球上95%的植物因缺乏阳光而死亡,生物链中断,人类也大量死亡,幸运的话,还会有少数人存活下来,在一片废墟中重建文明,如果情况严重,人类会就此灭亡。

3、人物:赫鲁晓夫(1960年联合国大会上,赫鲁晓夫发表了著名的“让帝国主义见鬼去吧!”的演讲,由于他有悖常理的行为和无遮拦的攻击而在西方声名狼藉。他甚至在联大上将皮鞋当众脱下猛击讲台);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

4、结局:重点在欧洲;美国处攻势;战争未发生。

(三)第二阶段的较量(20世纪60年代后至70年代末)

问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双方的对外战略有什么重大调整?试分析各自调整的原因。

(1)苏联采取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

原因:改革后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军备上赶上了美国。

(2)美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尼克松主义)。

原因:经济增长趋缓;滞胀;越战受挫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保住霸权。

1、背景:

(1)国际: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反霸呼声的增强;两大阵营的分化等。

(2)美国:长期全球扩张的负担;越南战争困境导致霸主地位动摇。

(3)苏联: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缩小,军备上局部超过美国;勃列日涅夫的新外交。

2、特点:双方以“缓和”为主(尼克松主义的外交方针和勃列日涅夫的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70年代外交政策的首位),也有对抗。苏联力争军事优势的积极进攻战略。

尼克松主义:

1)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2)内容:

①调整与欧、日、中国的的关系,实行必要的局部收缩,确保战略重点。

②维持与苏联的均势,从实力出发,以谈判为手段,继续与苏展开争霸斗争。

3)实质: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保住已有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新的策略。

3、重大事件:

“缓和”:

1972年的尼克松访苏(缓和的高潮)和1975年的欧安会的召开;

对抗: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苏联霸权政策的顶峰;美国提出武力遏苏的“卡特主义”和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美苏关系紧张。

4、人物:勃列日涅夫;尼克松和卡特和里根

5、结局:长期缓和;苏联处攻势;美苏关系重陷低谷。

(四)第三阶段的较量(20世纪80年代)

1、背景:

(1)苏联:全球扩张陷入内外交困之中;与美长期争霸经济被拖垮;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调整外交政策,提出“新思维”。

(2)美国:里根上台后的新遏制政策及强硬立场,如“星球大战计划”;强大的经济后盾。

星球大战计划使外太空同陆地,海洋,天空一样成为了“第四”战场。

2、特点:美苏的第二次“缓和”时期;苏联开始转攻为守。

3、重大事件:“缓和”——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理论(收缩力量,不干涉东欧和与西方缓和);1987年与里根签署“中导条约”。

戈尔巴乔夫与里根于1987年12月8日在华盛顿正式签署《销毁中程和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双方进入“第二次缓和”期。

4、人物:戈尔巴乔夫;里根

5、结局:1989年的东欧年;1991年12月苏联的正式解体——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两极“冷战”格局结束。

问题:这一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为什么要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1)从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上比较苏联仍落后于美国。为了达到在军事力量方面领先的目标苏联不得不加大国民经济军事化程度,投资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向军事部门严重倾斜。实际上,苏联的军事大国地位缺乏相应经济力量的支撑,是不稳固的。

(2)美苏争霸加剧了苏联自身的经济困难助长了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也增加了通过改革来医治国内各种弊病的难度。

问题: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变化;新兴实力的崛起等。

三、90年代到现在

1、特征: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关系趋于缓和。

2、表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西欧、日本、俄国、中国相互竞争,相互制约,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

3、原因:世界经济多极化,而苏联的解体进一步加快了多极化的趋势。

4、影响:政治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暂时有利于资本主义,多极化趋势加强,加速了经济多极化和全球化。

四、关键问题补充

(一)国际关系的演变

1、1815年~1848年,出现了近代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维也纳体系。

2、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出现美英争夺世界霸权的国际关系结构。英国虽削弱了,但仍保持住了海上优势和庞大的殖民体系;美国虽然经济实力大增,但综合实力仍在英国之下。这个体系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工具。

3、二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出现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这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和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增强而造成的。这个格局实际上是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

4、1989~1991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二)问题:东欧年指哪一年?东欧为什么会在1989年发生如此剧烈的政治动荡?你能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原因吗?

东欧剧变原因:(东欧八国:德波捷匈罗南保阿)

①长期照搬苏联政治经济模式,其弊端阻碍其发展;

②苏联因素,苏联对东欧控制的减轻(戈氏新思维);

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一切机会渗透自己的力量(“和平演变”战略)。

(三)问题:曾经实力超群的苏联为什么最后走向了解体?

苏联的解体(1991.12独联体成立)的原因:

①根本:斯大林体制的僵化,改革的失败,长期的争霸,国力的消耗,经济的衰退

②内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导致国内局势失控

③外因:西方国家的长期和平演变

④催化剂:八一九事件

(四)思考:美苏争霸的历史思考或启示?(课标)

1、人类社会必须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害人又害己(军费开支、经济恶化)。

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4、美苏争霸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强加到别的国家身上,我们必须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思考1:归纳总结出美苏争霸在60年代后期——80年代双方态势的变化历程,找出态势变化的原因

思考2:在争霸的三个阶段中美苏对中国的政策有什么样的变化?

扩展阅读

高二历史教案:诗歌与小说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反映的社会状况及楚辞、汉赋的形成特点;了解唐朝诗歌繁荣的条件、著名诗人和作品;了解宋词与元散曲发展的社会条件和名家名篇;让学生知道明清小说的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及其流变原因。

过程与方法:结合《硕鼠》、《关雎》等研究《诗经》的特点;结合宋词、元散曲名篇的内容和背景研究宋元文人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经》中对美的憧憬和追求,认识屈原的爱国主义:感悟唐诗反映的唐朝历史的兴衰与沧桑;体会宋元文人在作品中表达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愫;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明清小说繁荣的背景、文学成就及其特色。

教学难点:明清小说繁荣的背景以及通过明清小说认识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1871

高二历史教案:孔子与老子


〖教学反思〗

1.看图学史是本课的一个特色。图片比文字更直观,且富有历史感。在学习第一目"孔子及其学说"时让学生先解读一组图片,初步形成对孔子生前身后的感性认识,为理性分析孔子思想做个铺垫;在学习第二目"老子及其思想"时让学生观察"泉州老君岩"图片,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都能感受到这尊雕像的精妙和老子的"无为"思想。

2.历史学是严谨的,但学习历史的方式可以活泼一点。学习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少不了解读《论语》和《老子》。本课解读《论语》不用平常的古文今译,而是全班同学集体诵读《论语》摘录,了解其内容,再由两个学生用现代文模拟对话。因为《论语》本是对话体例,模拟对话有助于学生理解其含义,又身临其境,领略到孔子的谆谆教诲。在第一目向第二目的过渡中采用做一道选择题的方式,用不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回顾儒家以德治国时发现另一种治国主张,在思想冲突中接触老子的智慧。

3.为什么引入两个案例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价值在于它能指导当代的治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引入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崔英杰案是今天中国城市管理不和谐的一个缩影,也许夏霖律师的辩护词有助于我们理解它,"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是古已有之的正当职业。我的当事人来到城市,被生活所迫,从事这样一份卑微贫贱的工作,生活窘困,收入微薄。但他始终善良纯朴,无论这个社会怎样伤害他,他没有偷盗没有抢劫,没有以伤害他人的方式生存。我在法庭上庄严地向各位发问,当一个人赖以谋生的饭碗被打碎,被逼上走投无路的绝境,将心比心,你们会不会比我的当事人更加冷静和忍耐?"通过对这个案件的分析,有利于学生培养关心社会底层的仁爱的意识以及理解政府如何"为政以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学习老子思想时用的是2500多年后大洋彼岸的一个超级大国引用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例子,这使学生在惊讶中思考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发现原来"无为而治"能解决一些难题。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1939

高二历史教案:音乐与美术


课标要求:(1)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2)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19世纪以来世界音乐艺术和美术艺术的概况,认识它们的发展历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近代民办艺术关系到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19世纪以来世界艺术的辉煌成就,知道艺术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增强学生的国际文化交流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美术作品的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审美取向,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评价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艺术的兴起与流派。

教学难点:对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的地位和影响的理解。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1866

高二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之昼夜交替和时差》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二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之昼夜交替和时差》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理解昼夜交替及地方时产生的额原因,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2、知道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重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昼夜交替

1、晨昏线的概念及判断

晨昏线是 半球的分界线。首先它是一个大圆,相对于太阳来说是不动的,只是因为地球自转,相对于地球而言运动,所以晨昏线的更替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 ,即自 向 更替。

晨线和昏线的判断要牢牢抓住地球自转方向,如果晨昏线的西侧是夜半球,东侧是昼半球,则为 线;反之,晨昏线的西侧是昼半球,东侧是夜半球,则为 线。

2、晨昏线(圈)的运动过程

由于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随着地球的自转,晨昏线不停地由 向 运动。同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并且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 ,晨昏线在以圆心为中心,在 和 之间摆动,如图所示:AB为晨昏线(圈)(阴影部分为黑夜)

3、晨昏线、昼夜半球与太阳高度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o;

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o;

③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

B的纬度之和等于90o;

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o26′N)时,

切点B的纬度为66o34′N或66o34′S。

当太阳直射在20oS时,切点B的纬度为

70o′N或70oS。

4、昼夜更替:

由于地球是 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即 半球),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会不断地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就是 日即 小时。

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但地球不自转有昼夜更替现象吗?

合作探究

在下图中的绘出晨昏线,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

二、地方时

1、地球自转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相关知识见前)

2、地方时与区时:

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 升 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 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 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 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 时( 度经线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1度差4分钟。

北京时间: 区的区时, 的地方时。

三、地球自转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由于地球自转,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移,特别是洋流,河流,大气运动,在北半球向 偏,在南半球向 偏,在赤道上 。

合作探究:

观察长江入海口,其 岸( 岸)不断被冲刷,

沉积的砂岛不断与 岸相连,河道不断向 弯曲。

四、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球上各质点都在绕着地轴作圆周运动。因此,就会产生惯性离心力。这种离心力随着物体距离地轴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从赤道向两极,惯性离心力逐渐减小。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长期作用使地球变成两极稍 、赤道略 的椭球体形状。

例3.完成下列填空:

(1)地球自转产生了______交替现象,昼夜交替周期不长,使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

(2)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北半球向______偏,南半球向______偏,赤道处无偏向(因为那里的经线是互相平行的)。

(3)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不同______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______小时。

(4)对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______力,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略扁的旋转______体。(地球赤道半径为______千米,极半径为______千米)。

能力·思维·方法

【例1】观测一艘轮船从圣弗朗西斯科返回上海,海员们在甲板上从前一天正午到后一天正午的时间间隔是( )

A、恒星日 B、太阳日 C、比恒星日稍短些 D、比太阳日稍长些

【例2】下列与地球自转运动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全国高考题)( )

A、地球上不同地点自转线速度都相同

B、地球上任何地点每24小时昼夜都更替一次

C、受惯性离心力影响,地球成为两极稍鼓的旋转椭球体

D、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长江自西向东流的河段,南岸受河水冲刷作用较强

延伸·拓展

【例3】读某时刻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回答有关问题。(江苏高考模拟题)

(1)该图是 日的光照图。

(2)此时,晨昏线圈与某一经线圈相重合,其中晨线的经度是 ,昏线的经度是 。

(3)此时,太阳直射点在P、Q两点中的 点,其经纬度为 。

(4)这一天南京昼长 ,此时北京时间是 。

反馈测试:

1.9月23日,当飞机飞到135°E上空时,在舷窗边的乘客看到了海上日出。这时北

京时间可能是(  )

A.接近7时 B.5时多 C.不到5时 D.7时多

2. 当太阳直射某地时:(  )

A.该地此刻的区时为正午12点 B.该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C.该日是全年气温最高的一天 D.该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3. 下面四幅地球自转位置示意图中,表示北京时间为上午10点整的是:( )

A.图① B.图② C.图③ D.图④

4.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那春分日的升旗时刻是:( )

A.北京时间6点 B.北京的地方时6点

C.此时伦敦时间为前一天的22点 D.此时东京时间为7点。

5.当北京时间为3月21日12点时,全世界还有 ( )

A.多一半地方是3月21日 B.恰好一半地方是3月20日

C.恰好一半地方是3月21日 D.少一半地方是3月21日

6.科幻小说《80天环游地球》一书中最后到达伦敦时比原来多出一天,这是因为 ( )

A.记载日期错了 B.前进路线与自转方向一致

C.东西方的日历不一样 D.前进路线与自转方向相反

7.当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达最大时 ( )

A.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 B.北京昼夜等长?

C.华北平原正是小麦播种的季节? D.广州白昼或黑夜达最长?

读右图,完成8~9题:

8.二分日,图中A、C、D、E、F各点中,与B点昼长相同且地方时不相同的有几个( )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9.某人测得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那么此人测量的日期可能是 ( )

A.12月22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D.不存在这样的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