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9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认识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认识在党的领导下科技振兴的历程。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知道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jAB88.coM

事先布置学生搜集与本节有关的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表格或音像资料,设计展板。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

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知识梳理

一、起起步:

1.历史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2.政府措施:

(1)建立发展方针:。

(2)成立科研机构:;。

(3)壮大科研队伍:(列举五人)和。

(4)编制远景规划:56年编制《》,重点发展。

3.重大成就:

(1)国防科技:①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建成。②1964年第一颗爆炸成功。③1967年第一颗爆炸成功。④1970年第一颗进入预定轨道。

(2)医学:196年5首次。

(3)农业:1973年培育出被誉为“”的水稻。

4.地位: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发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1)文革使科技受挫,邓小平提出“、”的口号。

(2)78年大会和全会的召开,迎来科学发展春天。

(3)年中央发出《》,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2.提出:年,邓小平明确提出“”。

3.意义: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理论基础,是重要组成部分。

三、走走向世界:

1.原因:

(1)“”战略的实施,

(2)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3)科技规划的实施(即计划,计划)。

2.成就:

(1)核技术方面:不断发展并和平利用。

①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随后,第一颗卫星升空。

(2)空间技术领域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技术和“”技术的国家之一。③从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①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

(3)运载火箭方面:②99年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5次“”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

③03年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

(4)信息技术领域:

①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计算机系统。

②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计算机。

(5)生物工程领域: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任务和工作框架序列图。★☆探究一: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探究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及意义★☆探究三: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教师参考

一、起步:

1.历史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2.政府措施:

⑴建立发展方针:自力更生。

⑵成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委。

⑶壮大科研队伍:归国“游子”(列举五人);政府培养。

⑷编制远景规划:56年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重点发展尖端科技。

3.重大成就:

⑴国防科技:①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②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⑵医学:196年5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⑶农业: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4.地位: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⑴文革使科技受挫,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

⑵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迎来科学发展春天。

⑶85年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2.提出: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意义: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科教兴国”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

三、走向世界:

1.原因:

⑴“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⑵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⑶科技规划的实施(即863计划,火炬计划)。

2.成就:

⑴核技术方面: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并和平利用。

⑵空间技术领域①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③从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①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⑶运载火箭方面:②99年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5次“神舟”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③03年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杨利伟)

⑷信息技术领域:①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②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⑸生物工程领域: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探究一: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⑴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⑵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

⑶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⑷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探究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及意义

⑴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⑵意义:①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鲜明特点。②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③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探究三: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

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

⑵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

⑶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实现高科技的产业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⑷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技和教育入手。

⑸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⑹要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必须进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相关阅读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简要说明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1、重大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与意义

1958年

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标志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70年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3年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1983年

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

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003

10、15

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①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②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③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知道我国的“双百方针”,认识“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概述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

1、“双百”方针

(1)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2)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的艺术可以自由发展;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3)意义:“双百”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艺术成就被一笔抹杀

②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受到无情批判

③无数优秀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

④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中只有所谓“样板戏”一之独秀

3.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二为”方向的提出和“双百”方针的继续执行: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

(3)影响:①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②体育事业也取得喜人成就(许海峰,第一枚奥运金牌)

(三)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主要成就,认识“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

2、文革对教育破坏:

①破坏:“上山下乡“运动;招生制度、教学体制被破坏殆尽;

③影响:“人才断层”,“文化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3、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①1977年恢复高考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素材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素材

从神五到神七:中国人永恒的记忆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七号,5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成了从首次问天到太空漫步的跨越。

三次载人飞行,是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永恒记忆。神七飞船的成功返回,再次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那经典的一幕幕。

3次发射:大漠绘丹青

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见证了神舟每一次壮丽的起飞。同样的发射塔架,同样的船箭组合体,3次发射却如同3幅色彩各异、浓淡有别的中国画。

神舟五号——

白天是从夜晚开始的。2003年10月15日9时,一轮淡淡若无的圆月还挂在万里无云的晴空,金色阳光已经铺满了天空下的原野。

“5、4、3、2、1……点火!”火箭橘红色的烈焰划破了秋日的戈壁长空,尔后变成一个小小的亮点,飞出了人们的视线。

离开发射场时,火箭在天空留下的一抹白烟,汇成了一条龙的形状,久久不曾散去……

神舟六号——

黎明前的一场雪,没有在戈壁滩上留下任何痕迹。天空中,灰白色的低云层层叠叠。

2005年10月12日9时,火箭起飞,一路破云而入,在天幕上划出了一道亮白色的弧线。

第一次安装在火箭上的摄像头,把“坐在火箭箭体上往下看”这个不可能的动作的画面,实时传回地面。

神舟七号——

无边的夜色中,58.3米高的船箭组合体和105米高的发射架散发着水晶般的光泽。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火焰从火箭底部猛地喷射出来。托举着神舟七号的火箭缓缓升空,尔后加速飞行。

一束炫目的金色火光划破长空。神舟七号如同一颗星星,消失在了墨蓝色的天幕之中。

北京飞控中心的大屏幕显示,3名航天员以半卧姿势躺在座椅中。火箭高速飞行中,他们神情轻松,或专注地盯着仪表板,或翻看飞行手册,或向地面人员挥手……

3次旅行:生活更美妙

如果说杨利伟还是有些小心翼翼地开始太空生活的话,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2天又20小时的飞行,如同一次更为轻松、美妙的旅行。

神舟五号——

杨利伟抬起手臂,揭开头盔的面罩,面对摄像机做了一个“V”字形手势。他拿起书和笔,随即松开,笔在太空失重环境下飘浮起来。

该吃早饭了。杨利伟拿出一块像水果糖一样的食物,轻轻咀嚼着,还用航天服上的塑料吸管吸了一口水……

神舟六号——

飞船飞行第15圈,聂海胜和费俊龙吃起了热腾腾的早餐。食品加热器和“太空马桶”,都是第一次带上神舟飞船。

2005年10月14日16时许,费俊龙半蹲在地上,用双手撑住两个固定物,然后突然向前,完成了中国人在太空中的第一个前滚翻。

费俊龙笑着看了看正在给他拍照的聂海胜,好像在说:“你不想也来玩一玩吗?”

聂海胜报以腼腆的微笑。

仿佛意犹未尽,费俊龙又翻了3个筋斗。

这4个筋斗,大约用了3分钟。以神舟六号飞行7.8公里/秒的速度计算,费俊龙一个筋斗“翻”了约351公里。

神舟七号——

飞船刚刚入轨,翟志刚就迫不及待地放开手中的飞行手册。刘伯明轻轻一碰,手册在空中慢慢地翻转起来,景海鹏随即放开了绑在另一本手册上的笔。

神七飞行的3天里,这成了一个乐此不疲的游戏。

仿佛是为了弥补费俊龙在神六飞行中“照片拍得太少”的遗憾,2008年26日13时30分,景海鹏拿着相机到飞船的左舷窗开始了一串连拍。大概是对照片不太满意,他在检查了一通之后,再次贴着窗猛按相机按钮。

3分钟后,景海鹏把原本已经打开的返回舱舱门往下一拉,双手举着相机拍摄他的两位同事。接下来,他的拍摄角度,又转移到了飞船的右窗。

此时的神舟七号,正飞翔在中国的上空……

3次任务:实现新突破

3次载人航天飞行,都担负着突破关键技术、考核各大系统的任务,并先后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

神舟五号——

飞行为杨利伟安排了两次睡觉时间,但他只睡了半个小时——他想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失重实验。

“我把飞行手册、摄像机皮包、笔和电池板这些东西抛在空中,用手轻轻一推,它们就会飘动旋转,非常有趣。我还解开束缚带让自己飘在空中,一会儿倒立,一会儿旋转,尽可能做各种动作,体会身体的感受。”

这一切,都被杨利伟记录下来并带回地面,成为此后训练和执行任务的宝贵经验。而从他进入太空的那一刻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

飞行第一天,航天员首次进入轨道舱。第二天,他们又进行了穿舱实验。

费俊龙拉着扶手和助力绳站起身来,用力把返回舱和轨道舱之间的舱门拉开,头先脚后地进入轨道舱;聂海胜则从轨道舱到返回舱来回穿梭。他们以鱼儿在水中轻轻游动般的姿势,顺利完成了3次穿舱试验。

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第一次进行航天医学空间实验研究,第一次进行压力服穿脱试验……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的国家。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飘出飞船,开始执行中国首次出舱活动任务。

翟志刚抓住出舱扶手,缓缓地转了个身。他的头部贴着船体,身子在太空上下飘浮,好几次呈现出“倒立”姿态。

接过刘伯明递上来的一面国旗,翟志刚在太空中挥动。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组成的巨大背景下,五星红旗徐徐飘展。随后,翟志刚取下舱壁上的科学试验样品交回舱内。

每一次移动之前,翟志刚都把身上的橙色安全系绳,交替固定在舱外扶手上。就在返回之前,连接着翟志刚与飞船的电脐带缠绕到了他的两腿之间,他不得不腾出一只手处理这个意外的“麻烦”。

17时,翟志刚成功返回轨道舱,舱门关闭。此时,飞船以7.8公里/秒的速度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高速运动。这意味着,翟志刚飞过了9165公里,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至此,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3次返回:完美画句号

内蒙古中部草原,神舟飞船回家的地方。3次飞行过程不同,但每一次返回都是同样的完美。

神舟五号——

回收时刻即将到来,急风却骤起。

气象报告说,飞船着陆时,着陆场风速会明显减小,符合飞船回收标准。

奇迹出现了。当日4时,呼啸的寒风像个玩累了的孩子,开始沉沉地“睡”去。5时,风速“按计划”降至标准范围之内。

主降落伞打开几十分钟后,返回舱成功着陆,杨利伟从返回舱探出头来,把面罩向上一推,微笑着向迎接他回家的人们挥手致意。

前往着陆场迎接杨利伟的科技人员回忆说,草原上不知从哪里突然冒出那么多人来,这里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亢奋的漩涡中心,现场每个人的情绪就像烈火被飓风“呼”一声点着了。

杨利伟向着沸腾的人群大声说:“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神舟六号——

飞船稳稳地“坐”在了草原上。费俊龙、聂海胜向人们挥动着手臂,轻快出舱。

面对记者们递过来的话筒,费俊龙说:我们这次太空飞行非常顺利,舱内工作生活环境很好,现在身体感觉不错。

聂海胜说:我们在天上飞行,可以感受到有无数人在时刻牵挂着我们,感谢祖国和人民的关心厚爱。

神舟七号——

深秋的内蒙古大草原,一片金黄。

28日17时30分许,一朵红色条纹的降落伞在灰蓝色的天空中渐渐清晰。降落伞下方那个小小的黑点,就是巡天归来的神舟七号返回舱。

几分钟后,降落伞冉冉飘落。航天员报告:感觉良好。

经过医监医保检查和重力再适应之后,一天前在太空中留下中国人第一个“足印”的翟志刚迈出右腿,在地球上留下了他从太空归来后的第一个脚印。

随后,刘伯明、景海鹏也自主出舱。

翟志刚说,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刘伯明说,记得我出发前说过一句话——相信中国的航天员是最棒的!

景海鹏说,感谢祖国,感谢全国各族人们的关爱!

翟志刚下口令——向祖国、向人民敬礼!

夕阳映着他们的身影,映着他们向祖国和亲人献上的军礼……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简要说明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1、重大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与意义

1958年

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标志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70年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3年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1983年

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

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003

10、15

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①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②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③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知道我国的“双百方针”,认识“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概述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

1、“双百”方针

(1)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2)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的艺术可以自由发展;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3)意义:“双百”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艺术成就被一笔抹杀

②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受到无情批判

③无数优秀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

④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中只有所谓“样板戏”一之独秀

3.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二为”方向的提出和“双百”方针的继续执行: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

(3)影响:①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②体育事业也取得喜人成就(许海峰,第一枚奥运金牌)

(三)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主要成就,认识“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

2、文革对教育破坏:

①破坏:“上山下乡“运动;招生制度、教学体制被破坏殆尽;

③影响:“人才断层”,“文化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3、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①1977年恢复高考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专题

注: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大纲版集中归纳思想,新课标版兼顾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本专题包含知识归纳、规律小结、热点冷点、高考题例、新题预测五个实用构成部分。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农民阶级革命思想

(1)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借用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创立了拜上帝教。拜上帝教主张,“皇上帝”是唯一真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号召人民起来共同消灭“阎罗妖”(清朝统治者)。其特点是把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用宗教理论表达出来,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它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它的目标是要建立“四同二无”的理想社会。洪仁王干通过《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根本无法实行。

(2)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具有反帝爱国性质,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但应该辩证看待这个口号,“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色彩。

2.地主阶级改良思想

(1)新思想萌发:随着封建统治危机加深和民族危机的出现,龚自珍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奠定了新思想萌发的思想基础。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积极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在广州设译馆,编译的《四洲志》和《各国律例》,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他还积极仿造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新思想的特点:既有鲜明的时代变化印记;又有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

(2)洋务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制度是主体,技术是工具)。其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镇压人民反抗,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清朝统治)。前期旗号“自强”;后期旗号“求富”。

3.资产阶级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在洋务派中产生了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是王韬、郑观应。他们在经济、文化上的主张类似于洋务派,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实质是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康梁维新思想:其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君主立宪)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思想的理论基础。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转变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要不要提倡西学等进行,实质上是封建主义思想同资本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辛亥革命: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中心是上海和东京,章炳麟、邹容、陈天华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三民主义”纲领中,“民族主义”重在推翻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核心)重在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革命派与保皇派(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的论战(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围绕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实质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关于斗争方式和政权形式的斗争。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

(4)新文化运动: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产生。前期指导思想是民主和科学。《新青年》是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是主要基地。前期内容主要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它彻底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但没有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思想,更没有同工农群众斗争实践结合。

(5)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方面增加了反帝及国内各民族平等的内容,在民权主义方面增了反帝的个人和团体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的内容,在民生主主义方面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这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使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4.无产阶级思想: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以后,有计划、有组织地宣传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通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长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阐述了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它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1942年延安整风,既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毛泽东的三篇相关文章是《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这次整风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放在首位,强调中国革命要结合中国实际),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这次整风,彻底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4)毛泽东思想:它在中共七大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它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包含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游击战、工农联盟、统一战线、持久抗战、群众路线、党的正确领导等许多层面。但它的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两个务必”思想: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6)1957年整风:背景是三改造完成后国内敌后矛盾已基本解决;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提出必须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按照“团结—批评—团结”公式进行;内容是反官僚主义(放在首位,因中共已经成为执政党)、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目的是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7)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它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8)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其发展过程有:恢复工作是酝酿;十一届三中已产生;十二大提出特色理论;十三大社初基本路线;十四大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社初基本纲领以及十五大确定邓小理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还包括“一国两制”构想。

(二)新课标版

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01):从“师夷长技”维新变法

(1)“开眼看世界”:当英国鸦片走私船开始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的时候,清朝君臣只是习惯地称他们为“岛夷”,对岛夷的情况一无所知。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2年,魏源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这就是说,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3)维新变法思想: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同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他的《孔子改制考》说明孔子是主张变革命的先师。这样,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指出只有变法才能图存。严复指出封建君主都是“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1898年,维新变法虽然很快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0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新青年》的诞生: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在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梦想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2)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陈独秀抓住旧道德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本质,指出“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通过《狂人日记》《孔乙已》等小说,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新文学的典范。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指出:1917年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之先声”。他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他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去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培植革命力量。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如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俄罗斯研究会”等。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些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3.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01):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三民主义的提出: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他一边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他又在《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族主义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就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地价,原价归私,涨价归公,由国民共享。“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三民主义的实践: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订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为了捍卫民主共和,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逐渐认识到,救国必寻新途径、新力量。

(3)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接受中共的反帝反封建主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方面,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帝的个人和团体,都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新三民主义尽管在内容上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02):毛泽东思想

(1)革命道路的探索: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来到北平,接触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阅读在当时所能见到的共产主义书籍。他回到湖南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从中共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国共对峙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对中国革命历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他提出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到抗日战争结束前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1943年,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949年,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他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他还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以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同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此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毛泽东还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了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5.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03):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伟大的转折: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着重阐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讲话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已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会议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邓小平理论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6.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艺(01):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以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中国十分重视和平利用核能,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经过4次无人飞行成功后,于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入太空,经21小时飞行,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经过千百次试验失败后,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这种水稻单产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3)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Ⅰ号”。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这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中国还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7.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艺(0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他还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中国的文学艺术界硕果累累。如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文艺期刊的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人们的文化生活。

(2)曲折的年代: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3)文艺的春天:“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他还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五讲”“四美”(“五讲”是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是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文学方面,出现了反映“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8.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艺(0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这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订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建立了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动乱中的教育:“文革”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只要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上大学,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3)教育的复兴:“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订了《义务教育法》;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高等学校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还增加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二.规律小结

1.中国近现代各主要阶级的革命、改革与建设思想,都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特性。

2.这些思想既是各阶级对救国救民道路探索的成果,也是总结前人教训,借鉴国外经验的成果。

3.中国近现代各主要阶级革命、改革与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把世界潮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4.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维新变法思想传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5.《青年杂志》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6.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在它的指引下,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民主义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三民主义发展了旧三民主义,反帝反封思想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7.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毛泽东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全党智慧的结晶。

8.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文化大革命”结合后中国向何处发展的关键问题。“三个代表”思想适应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变化的新形势,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9.“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使中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增强。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为世界农业科技作出重大贡献。计算机的应用加速了国家信息化的发展。

10.“双百”方针的提出,使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文化大革命”导致文艺园地百花凋零。“文革”结束,中国文艺再次呈现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

11.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的建设人才。“文革”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教育重新获得生机。“科教兴国”战略极大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三.热点冷点

1.中国近现代各主要阶级的主要思想主张的内容与评价,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中国近现代各主要阶级的思想与当时历史背景的联系,是高考的冷点。

3.注意纵向联系近现代史不同时期的思想成果,横向联系同时期中外历史上的主要思想。

4.注意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5.注意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政策和政治局面极大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的科技、文艺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四.高考题例

01.(2005全国三卷文综14)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其教义综合了多种思想,主要有

①西方基督教教义②资产阶级启蒙思想③农民的平均主义④儒家大同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02.(2006广东历史7)鸦片战争前后,有识之士为了扭转学问与现实脱节、空谈义理的风气,积极提倡

A.经世致用B.求富求强C.师夷长技以制夷D.工商皆本

03.(2007北京文综16)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开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D.设立农工商总局

04.(2006重庆文综19)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B.张之洞C.王韬D.梁启超

05.(2007四川文综16)在近代中国,系统阐释了民生思想并把它作为纲领的政治派别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资产阶级立宪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06.(2007江苏历史8)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B.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D.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07.(2008广东历史6)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胡适

08.(2008全国文综Ⅱ卷15)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

C.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D.应否推行议会制度

09.(2006广东历史16)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1957年的整风运动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C.“反右倾”斗争D.“文化大革命”

10.(2006广东历史17)1975年的全面整顿和1978年关于真正标准问题的讨论,二者的共同点是

A.破除“两个凡是”B.“批林批孔”

C.批判“四人帮”D.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11.(2009年浙江文综18)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是在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獒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12.(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8)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D.倡导科学精神

13.(2009年广东历史8)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B.自由恋爱观C.实业救国论D.民主和科学思想

14.(2009海南历史22)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高人民群众文艺水平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15.(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1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将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科学发展观③邓小平理论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填入空格,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③①②

16.(2009年浙江文综20)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7.(2008山东文综27第(2)、(3)、(4)小题)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

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4分)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5分)

18.(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必有学百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材料二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国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

请回答:

(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8分)

(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12分)

(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12分)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C识记拜上帝教的三种思想来源。

02.A熟悉新思想萌发的思想基础。

03.B轮船招商局属于“求富”的洋务派民用企业。

04.C熟悉早期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

05.D联系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06.CC项仅适合新文化运动。

07.A联系1925年地主阶级顽固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态度可知。

08.C明确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实质。

09.A熟悉1957年整风的背景。

10.D从实质上待这两个历史事件。

11.C从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思考。

12.B这里主要强调“旧道德”被袁世凯利用。

13.A五四运动时期的“过火”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

14.D点明“双百”方针的目的。

15.D熟悉“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6.A从时间上判断,其余三项都是1977年以后的历史事件。

17.

(2)(从重个人到重整体,从经济、思想、社会矛盾等方面分析原因)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3)(经济和政治因素要明确清晰)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如果笼统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最多给2分)

(4)(辩证看待)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18.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第(1)小题主要总结材料邓实的倡导国学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反对国学;第(2)小题主要是对比“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第(3)小题主要强调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新旧杂处的背景和邓实弘扬国学的双重作用)

(1)同:反对儒学独尊(2分)。异:邓实:倡导国粹立国,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传统文化禁锢思想,阻碍社会进步(6分)。

(2)评分标准:(1)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①对文艺复兴的认识;②对“亚洲古学复兴”论的看法;③分析两者异同;④总体评价。(2)评析须有史实、有分析、有论点,言之有理。

(3)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探索救国之路;传统文化的影响(8分)。作用: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4分)。五.新题预测

01.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其实质是C

A.使中国人了解了世界的形势B.在军事上引进了先进技术,增强了抵御外来侵略的实力

C.启迪人们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D.引起清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02.“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洋獉狉(草木丛杂,野兽出没)之俗,……必谓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庶几取外人之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不致见绌于相形,斯可有备而无患。”以上最有可能是谁的观点B

A.林则徐B.李鸿章C.梁启超D.陈独秀

03.在中国近代史上,封建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他”指的C

A.孙中山B.袁世凯C.康有为D.陈独秀

04.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保皇派认为革命将破坏社会秩序,造成内乱,必将引起外国干涉,招致亡国灭种的危险。革命派认为革命以建立民主政治为目的,不是争权夺位,不会引起内乱;革命不以排外为目的,不会招致外国干涉。据此推断,不正确的结论是B

A.保皇派反对以暴力推翻清政府B.保皇派反对建立民主政治

C.革命派对建立民主政治的困难估计不足D.革命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05.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撰文指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B

A.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逆流B.国民的民主意识是共和立宪的根本保证

C.反对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D.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民大革命运动

06.1957年我党决定进行整风运动,要求遵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以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这表明D

①当时整风运动着力解决人民内部矛盾②当时整风运动已经转入反右派斗争

③整风运动开始扩展到党外④整风运动的初衷是统一思想,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

07.史学界有人评价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是“跪着向封建制度造反”。主要是由于康有为在这里C

A.纯粹考证儒学经典的真伪B.不敢从正面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C.借助儒学外衣宣传西方政治学说D.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08.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对三民主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C

A.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

B.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民生主义是要变地主土地所有为农民土地所有

D.三民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09.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对此评论正确的是A

①抨击了儒家的传统道德②推动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

③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④声讨北洋军阀镇压学生的爱国运动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③③④

10.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于20世纪20年代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新”在:D

①反对帝国主义②“耕者有其田”

③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④废除满洲贵族的统治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11.“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有计划的建设政权,深入土地革命,扩大人民的武装”体现了毛泽东B

A.城市暴动的思想B.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C.土地革命的思想D.农民起义的思想

12.近代以来,优秀的中国人把人类先进的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C

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②三民主义 ③毛泽东思想 ④邓小平理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③④

13.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一个在徘徊中前进的时期。这一时期在思想理论上取得的重要成就有B

①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③强调“科教兴国”④正确的认识社会主要矛盾

A.①②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14.(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科目不能骤变,时文不能遽废,而小楷试帖,太蹈虚辞,甚非作养人才之道。似应于考试功令稍加变通,另开洋务进取一格,以资造就”。

——李鸿章

“将下科乡会试及此后岁科试。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

——梁启超

材料二“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无论何种学派,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自由发展,以改变吾国数千年学术专制之积习”。

——蔡元培

材料三百分数——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常常要用到分母是一百的分数。例如:先锋电机厂无产阶级革命派掌权后,坚决执行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今年第二季度的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六十八,六月份的总产值相当于去年同期的百分之二百;……象上面这些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上海市小学暂用课本《算术》

材料四1977年冬天,全国有570多万考生走进了考场,考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最大的则有三十六七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李鸿章和梁启超的主张有何异同?(4分)

(2)概括材料二中蔡元培的办学思想。这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判断材料三最有可能是什么时期的教材?体现了什么特点?(2分)

(4)材料四反映的是什么事件?有何影响?(3分)

答案要点:

(1)同:都主张改革科举,选拔实用人才。(2分)异:两人改革科举的程度不同。(2分)

(2)思想自由,兼容并包。(2分)使北大成为新文化的摇篮,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2分)

(3)“文革”时期。教育为政治服务。(2分)

(4)恢复被“文革”中断的高考制度。(1分)推动了拨乱反正,为改革开放培养了人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