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

神奇的机器人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4-08

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导入设计: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怎样的形势?国内外敌人不甘心失败,妄图颠覆新生的政权,形势十分严峻。为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例如,解放全国大陆领土,消灭残余敌人,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等等。党和政府战胜了敌人,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讲解新课:

一、全国领土基本解放:一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

1.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要讲明两点:

①建国之初的军事形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祖国领土还有一些地方未获解放,国民党大批特务、土匪到处进行破坏活动,威胁人民政权。

②过程。在此教师可组织学生结合地图,阅读教材上的小字,了解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的大致情况,以形象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国的过程。

2.西藏和平解放。这是本目重点。教师应具体介绍,强调其意义。

1949年底,解放军就开始了进驻西藏的准备工作。解放军的前哨部队到达了西康的甘孜。为了避免伤害民族感情,中央人民政府多次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京谈判,以期和平解放西藏。1951年2月,十四世达赖亲政。达赖亲政后,接受了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号召,派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全权代表,组成西藏代表团到北京,同李维汉为首席代表的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进行谈判。5月23日,双方代表在北京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8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抵达西藏。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西藏的和平解放,使西藏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它是中国*******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新发展。至此,除台湾及其附近岛屿和香港、澳门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实现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大统一和大团结。

二、抗美援朝:一目是本课重点,需要讲明四个问题。

1.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结合地图讲解,讲明目的和性质。

美帝国主义出兵朝鲜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1950年6月25日拂晓,朝鲜内战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公然宣布出兵朝鲜,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并命令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妄图阻止中国解放台湾省。为使其侵略行径合法化,7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武装干涉朝鲜的非法决议,随后组成了以麦克阿瑟为总司令的“联合国军”。从8月下旬开始,美国飞机多次侵犯我国东北。9月,美军七万多人在朝鲜中部西海岸仁川登陆。10月,美国军队悍然越过三八线,侵占平壤。接着,向我国东北边境的鸭绿江和图门江进犯。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和世界和平。

10月1日,麦克阿瑟通过广播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五条件投降。当晚,金日成召见中国驻朝大使,希望中国尽快派兵援助。为了保卫中朝两国的国家独立和安全,粉碎美国妄图吞并朝鲜进而颠覆中国的狂妄计划,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政府的请求以及祖国安全的需要,于10月上旬作出“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决定,组成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19日,志愿军分别开始从安东、长甸河口和辑安等地渡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2.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教师利用录像等手段形象教学。

抗美援朝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朝中军队五战五捷,共歼敌二十三万余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第二阶段,从1951年7月到1953年7月,属于战略相持与和平谈判阶段。美帝国主义在遭到朝中人民沉重打击后,被迫接受苏联政府于1951年6月提出的关于停战谈判的建议。从1951年7月开始,双方举行停战谈判,由于美国缺乏谈判的诚意,企图以军事压力使朝中方面屈服,谈判时断时续,停停打打。美国动员他的全部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和将近二分之一的海军,投入到朝鲜战场,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当时所有的现代化武器,但都被朝中军队所粉碎。朝中军队密切配合,两年中又歼敌72万人。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历时三年多的朝鲜战争结束。

3.在抗美援朝过程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由学生阅读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或组织学生演示,突出英雄形象,加深感性认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可从五方面分析:

第一,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勇气和信心。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第三,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的和平环境。

第四,使我国建立了一支较为现代化的海陆空军和其他各兵种的国防军,并取得了对美作战的经验。

第五,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振奋了革命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国际主义精神。全国人民由于空前团结,推动了我国各项工作的发展。

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教师要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并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镇压##运动:一目是本课重点,需要讲明三个问题。

1.镇压##的必要性。这是本目的重点,可补充材料和实例讲解,突出其必要性。

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台湾以后,潜留在大陆的##残余势力还相当大。据统计,仅西南地区就有土匪百万人,特务八万多人。还有一些坚持反动立场的反动党团骨于、恶霸分子以及反动会道门头子。这些##分子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继续从事各种破坏和捣乱。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们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时机已到,##气焰更加嚣张。他们制造谣言,刺探情报,破坏工矿生产和交通运输,残害革命干部和群众,甚至组织武装暴乱。大量的事实说明,镇压##分子的破坏活动,已成为当时全党全国人民一项十分迫切的政治任务。

2.镇压##的伟大胜利。

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活动的指示》。大规模的镇压##运动从1950年12月开始。1952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条例》,使运动有了法律武器和量刑标准。

教师要向学生讲明这次运动打击的重点对象、运动的政策和运动的伟大成果。

3.镇压##运动的意义。补充材料讲解。

第一,运动中处决了罪大恶极的##分子七十多万人,关押和管制一百多万人。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集团的复辟阴谋,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运动纯洁和巩固了全国各级人民政权,保证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和革命积极性,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安定了社会秩序,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四、土地改革运动:一目是本课又一重点,需要讲明三个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联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进行讲解。

在旧中国,农村实行的是封建土地制度,占乡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据着农村约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广大贫雇农和大多数中农终年辛劳,却得不到温饱。这是中华民族被压迫、被侵略、陷于穷困落后的根源,是我国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这种情况如果不彻底改变,中国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得以巩固,农村的生产力就不能得到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不能实现。所以,为巩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给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必须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是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在解放战争中,我国已对总人口约1.6亿的老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但拥有3.1亿人口的广大新解放区尚未实行土地改革,所以,新中国成立以后,必须完成对这些地区土地制度的改革。

2.土地改革的简况。讲解时突出成果。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从当年冬天开始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冬,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国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大约4600万公顷土地和大量的生产资料。

教师要向学生讲明这次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把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了更好地孤立地主,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这次土地改革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这是这次土地改革同以往土地改革不同的地方。

3.土地改革的伟大意义。由学生概括,教师总结。

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

第二,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第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第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第五,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小结全课:

由学生归纳、总结,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人民政权进行的斗争,阐述其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板书设计

方案一

方案二

一、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二、抗美援朝

1.时间——1950年~1953年

2.司令员——彭德怀

3.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4.胜利——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三、镇压##

1.背景

2.作用——稳定了社会秩序

四、土地改革

1.开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作用——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有利于巩固政权、发展经济

延伸阅读

第2课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第2课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一、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面临的严峻形势1、国内形势严峻:(1)武装叛乱: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发动叛乱;(2)经济十分困难;2、国外武装干涉:(1)主要国家:英、法、美、日;(2)主要原因:①不满苏俄单独与德国媾和;②敌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③惧怕苏维埃政权会威胁到本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根本原因)(3)基本认识: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实质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矛盾;二、苏俄巩固政权的措施1、政治方面:改造旧的政治制度,建立新的苏维埃国家制度;(1)表现:①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②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2)作用:彻底摧毁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初步建立了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2、经济方面:(1)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项目

基本概况

备注

①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最能说明苏维埃政权的性质;②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实行土地国有;

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使苏维埃政府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项目

基本概况

①国内外反革命势力企图扼杀革命;②帝国主义战争使经济涉于崩溃,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物资极度缺乏;

目的

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物力、财力,保障军事胜利,保卫祖国,巩固苏维埃政权;

时间

1918年夏开始,至1921年结束;

内容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威胁工农联盟)②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④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⑤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不得食”原则;

①积极性: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②消极性:随国内战争结束,逐渐破坏了经济,造成新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链接材料: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点拨:材料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实际上是农民对战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推行的怨恨。3、外交方面:(1)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①目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巩固苏维埃政府;②时间:1918年3月;③作用:使苏俄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巩固了新生政权;(最具灵活的策略性)(2)成立共产国际,领导各国共产党的斗争;4、军事方面: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三、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1、新经济政策

项目

基本概况

背景

经济现状连年战争使苏俄经济极端窘困;

直接

原因

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发生了1921年经济政治危机;(如喀琅施塔水兵暴动)

根本

原因

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探索的失败;(或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基本前提无产阶级国家已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直接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完成社会主义的过渡;

时间

1921年,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

内容

农业

方面

①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②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

工业

方面

①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有;②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③允许私人兴办小企业;

流通

方面

①允许自由贸易;②实行按劳分配;

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局部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经济规律;

作用

新经济政策使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进一步巩固了苏俄政权。2、苏联的成立:(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①时间:1922年底;②内容:通过《苏联成立宣言和联盟条约》;③认识:宣告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2)最初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3)苏联第一部宪法:①生效时间:1924年初;②国家性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联邦制的社会主义国家;※知识简图:

苏联成立

革命

建设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政权巩固

社会主义过渡

※知识归纳: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方面

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方面

大中企业收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商业方面

取消商品贸易;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方面

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主要认识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从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俄国国号的演变:

沙俄时期

苏俄时期

苏联时期

俄罗斯联邦

1917-02

1922-12

1991-12

第八章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八章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一部分五年高考荟萃

2009年高考题

1.(09天津文综历史10)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中共八大召开

答案C

2.(09福建文综18)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

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

答案A

3.(09江苏历史9)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答案C

4.(09上海历史23)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D

5.(09广东历史1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答案A

6.(09海南历史22)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噶人民群众文艺水平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答案D

7.(09山东基本能力9)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开过盛典这一历史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画②画家吸引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③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

④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8.(09山东基本能力29)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如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④还我山东,还我青岛。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是()

A.①②④③B.①③②④C.②③④①D.③④②①

答案D

9.(09山东基本能力40题第(1)小题)《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

A.五四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抗日救亡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10.(09山东基本能力40题第(3)小题)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国歌使你悲使你感奋,使你知道对祖国的责任②国歌的拍号2/4是指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第二小节有两拍

③国歌是一首旋律轻松,舒缓的歌曲④国歌是一首音调高昂、气势豪迈的歌曲

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答案A

11.(09辽宁宁夏文综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答案(1)历史背景:“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2)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3)历史作用:“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保障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止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12.(09四川文综39题第(2)小题)

材料二“二呀那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开发那福源,人民那享安康。前藏和那后藏,真是呀好地方,无穷的宝藏没开采,遍地是牛羊。森林草原那到处有,人民财富不让侵略者他来抢。要巩固国防,先建设边疆,蓬帐变高楼,荒山变牧场。”(《歌唱二郎山》)(2)材料二是20世纪50年代起流行的歌颂康藏公路建设的歌词。根据歌词概括康藏公路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答案(2)作用:巩固边防,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沟通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加强民族团结;开发资源,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13.(09江苏历史22)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只有,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2005—2008年高考题

1.(08全国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答案C

解析1949年建立新中国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解放,故A、B两项说法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1954年建立的。

2.(08江苏)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注意从连环画的注释中抓住时间是“1953年”这一关键信息,其次从连环画的正文中抓住“老孙归社”这一信息理解。结合1953年我国实行三大改造的信息,可知“老孙归社”是指老孙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3.(08海南)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答案D

解析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回答,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即将完成,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将开始,国家急需专门人才。

4.(08广东)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答案D

解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共同纲领》的最大不同就是规定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5.(07宁夏)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

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产量?

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A

解析建国初期,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农副产品紧缺,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由此分析出其作用。

6.(07山东)下图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①民族团结原则②民族平等原则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从图片可获得的信息为:五种少数民族的文字,由此可得出民族平等、团结等内涵。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立由图片体现不出。

7.(07上海)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工商业改造B.统购统销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

答案A

解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经过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完成的,上海是工商业城市,由此判断出正确答案。

8.(07广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答案C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由周恩来提出的,当时中国正处于西方的封锁之下。

9.(07广东文科基础)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

C.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D.“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答案D

解析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中美建交前;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亚非国家建交;中日两国建交是在1972年。

10.(06上海)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1950年(%)1954年(%)

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85.545.292.191.4

富农、地主14.554.87.98.6

A.农业合作化运动B.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包产到户”的实施

答案B

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1950年时被富农地主占有的土地到1954年大部分转移到了贫农中农手中,这也就意味着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废除了。而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就是土地改革的完成。

11.(06江苏)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合理调整工商业是为了()

A.将全国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

B.实现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C.在国营经济领导下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

D.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重要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将起到重要作用。1950年上半年,中央在统一财经政策以后,又合理地调整了工商业。这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12.(06上海)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B.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答案B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1950年除夕”用排除法。A项是1949年春,C项是1950年10月,D项是1953年开始的。因此应选B项。也可根据教材知识采用直选法。

13.(06广东)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49~1952年各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52年的是()

A.严重、困难、农民、地区、解放?

B.敌人、解放军、中国人民、美国、解放?

C.准备、中国共产党、敌人、改造、经济建设?

D.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祖国?

答案C

解析元旦社论一般应包括对上一年经历的回顾和新一年前景的展望。因此,把备选项中的语汇与1949—1952各年元旦前后的史实相对应就可确定这些语汇属于哪一年的元旦社论。A项为1950年,对应全国刚刚解放后面临的严重困难局面;B项为1949年,对应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C项为1952年,对应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准备开展的计划经济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项为1951年,对应抗美援朝战争。

14.(05上海)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的宪政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其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A.《钦定宪法大纲》B.《临时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共同纲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能力。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A是清末预备立宪时制定的,B是辛亥革命时临时参议院制定的,C是195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

15.(05江苏)1952年底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至此确立了()

A.生产资料公有制B.人民公社体制

C.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全面掌握。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农民获得了土地,确立了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故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公社体制是在1958年后出现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05广东)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这反映当时()

①资本家的经营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②资本家已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③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加强?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本题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准确分析。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可以看出:一方面资本家正常存在;另一方面国家支持资本家的正常生产,实行统购包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从材料备选项看:②与题干不符,因为当时资本家仍然存在;①③④与题干当时的历史背景吻合,即已开始实行初级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但改造尚未完成。

17.(05江苏)下列史实的先后顺序是()

①“一五”计划的完成②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③中共“八大”召开④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A.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C.②④①③D.④②③①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再认再现基本历史现象的能力。“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1955年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秋,1954年秋召开的一届人大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8.(07北京)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中外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完成下列问题。

(1)理论指导

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新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理论来源基本主张实践过程结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毛泽东马列主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答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反对北洋军阀,争取民主共和

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06广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

单位:户

雇户贫户中户富户新富农地主其他

1948年83197116180272

1953年3743550407

材料二1952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材料三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然很不适应。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

请回答:

(1)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指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它为什么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1)土地改革。

(2)小农经济经营分散,与国家工业化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需求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建立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①合适的农村经济组织和体制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起阻碍或破坏作用。②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合适的农村经济组织和体制。

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出农村阶级结构最大的变动是地主和富农消失了,而雇农和贫农的数量也大大减少了,结合时间来分析,发生这种变动的根本原因是新中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年底,全国已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广大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第(2)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土改后农村仍然是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而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这样,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材料二正是表达了这个意思,即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对商品粮和其他工业原料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工业品对农村广大市场的需要,这成为1953年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建立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3)问,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是指人民公社体制。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它必须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人民公社体制严重超前于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因此说它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第(4)问,这是一道开放式问题,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对我国建国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即可;基本的启示就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并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部分三年联考汇编

2009年联考题

题组一

1.(09广东省广州六中高三一次月考)流行歌曲能反映一个时代发展的主题。“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到,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这是某一时期非常流行的歌曲。这首歌曲最可能流行于哪一时期()

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过渡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C

2.(09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二次质检)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答案A

3.(09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三上期期中)1949年10月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B.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D.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答案D

4.(09重庆市西南师大附中三次月考)1946年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与1949年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点是()

A.都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和召集B.制定了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

C.都是全国最高的权力机关D.体现了民主协商原则

答案D

5.(09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高三上期一次月考)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下列哪些举措贯彻了这一指示()

①银元之战②土地改革③企业民主改革④三反五反运动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③

答案B

6.(09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高三上期一次月考)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说:“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是()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B.合理调整工商业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答案B

7.(09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高三上期一次月考)1955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指出:“将农业合作化运动转入控制发展,着重巩固阶段”,这()

A.说明农村工作出现了右倾保守思想B.该方针着眼点在于纠正工作中的急躁冒进

C.表明农业合作化运动条件尚不成熟D.反映了合作化运动的任务已基本完成

答案B

8.(09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C.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答案D

9.(09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月考)下图中所示五种经济形式按照A、B、C、D、E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1840~1956年中国五种经济形式曲线图

A.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封建经济、民族资本、洋务经济

B.地主经济、外国资本、洋务经济、民族资本、官僚资本

C.外国资本、洋务经济、官僚资本、封建经济、民族资本

D.地主经济、洋务经济、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官僚资本

答案D

10.(09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三上期期中)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我国新型人民民主制度的最终确立是在()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C

11.(09重庆市西南师大附中三次月考)“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毛泽东于1956年为即将建成的某座大桥而题写的诗句。这座大桥是()

A.武汉长江大桥B.重庆长江大桥C.南京长江大桥D.九江长江大桥

答案A

12.(09山东省潍坊市普高高三上期阶段评估)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D.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

答案B

13.(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10月月考)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很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

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N.佩弗《远东》

(2)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材料三

图一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图二遇刺身亡的宋教仁

(3)图一中1912年成立的临时参议院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结合图一、图二说明当时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

材料四“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成就有哪些?

(5)综合以上材料,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1)宪法较抽象;宪法约束君权。

(2)因为依据《临时约法》,中国确立了美国式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但袁世凯篡权后,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时期,民主共和徒有其表。

(3)举措: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焦点: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

(4)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追求民主宪政首先必须实现民族独立;中国的宪政建设必须符合中国国情,不必照搬西方模式;中国民主宪政之路曲折艰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人民享有真正的民主;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人民民主政治。

题组二

一选择题

1.(2009.广东六校联考)二十世纪初期,当时刚成立的中国政府曾把下列歌词作为国歌广泛传播:“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这个政府“揖美追欧”的表现有

①实行三权分立②实行内阁责任制③实行“耕者有其田”④鼓励发展工商业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C

2.(2009.北京摸底)造成下表中1953—1957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大致范围所有制土地经营

1949年以前地主土地所有制租佃个体经营

1950——1952农民土地所有制自耕农个体经营

1953——1954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经营,集体互助

1953——1954农民土地股份制初级社,集体经营

1955——1957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高级社,集体经营

A.土地改革运动B.三大改造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3.(2009.广州摸底)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实行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中共八大召开

答案C

2007——2008年联考题

1.(08广东省惠阳期末)新中国的成立()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彻底完成

C.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D.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

答案A

2.(08福建师大附中高三上期一次月考)“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这一局面应该出现在()

A.1931年土地革命时期B.1941年“双交双减”政策施行后

C.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推行后D.1950年全国的土地改革推行后

答案D

3.(08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下反映的我国公私经济成份比例情况,出现于()

A.1949年B.1952年C.1953年D.1956年

答案D

4.(07南通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作为铁路枢纽的徐州车站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一度严重

堵塞.但经过采取措施后实现了畅通无阻。其措施是()

A.七千人大会调整国民经济B.周恩来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C.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D.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

答案C

5.(07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D.“一大片”

答案A

6.(07华南师大附中高三测试)1949年召开的政协会议的主要作用是()

A.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B.制定了“临时宪法”

C.确立了各党派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D.完成了建立新中国各项准备

答案D

7.(07西城模拟)中国人民开始走上独立、民主、统一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是()

A.南京国民政府覆灭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西藏获得和平解放D.三大改造任务基本完成

答案B

8.(07华南师大附中高三测试)“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基本含义是()

①否定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②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③取缔帝国主义的所有在华特权

④拒绝与两方国家建交

A.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

答案A

9.(07华南师大附中高三测试)下列国家同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先后顺序是()

A.苏联、印度、美国、日本B.印度、苏联、美国、日本

C.苏联、印度、日本、美国D.苏联、美国、印度、日本

答案C

10.(08福建师大附中高三上期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四条曲线反映了中国近代四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

材料二1949~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

请回答:

(1)判断图中代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曲线是哪一条,并指出依据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把③、④两种经济形态转变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分别对

它们采取了什么政策?各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3)据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答案(1)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初步发展,一战时期进一步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步萎缩,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2)对③采取赎买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对④采取没收政策。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3)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抓住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

第三部分创新预测题精选

1.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西藏和平解放办法的协议》,该协议的签订()

A.标志着中国领土的全部解放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为西藏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D.标志着西藏自治区的成立

答案C

2.朝鲜半岛出现南北分裂局面,主要原因是()

A.古代朝鲜半岛就曾长期分裂B.日本对朝鲜分而治之政策

C.朝鲜民族内部的不团结D.美苏“冷战”对抗

答案D

半个多世纪来,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时常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有关朝鲜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战争是由于美国第七舰队开到朝鲜海峡引起的

B.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进朝鲜后,中朝军队并肩作战,战场形势迅速转败为胜

C.战争胜利的标志是美军退到“三八线”以南地区

D.先是朝鲜内战,后演变成朝鲜民族自卫战争

答案B

4.“看红旗,五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针对建国初期社会上某些人一度出现的这种惶恐心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采取的举措是()

A.稳定物价,统一财经B.合理调整工商业

C.开展“五反”运动D.进行三大改造

答案B

5.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改良主义的办法”,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利用市场关系和私人资本主义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与之相类似的政策是()

A.稳定物价,统一财经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合理调整工商业D.没收官僚资本

答案C

6.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这一时期发展状况,以下能反映过渡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是()

A.剿匪中立富农美国第七舰队赎买

B.斗私批修臭老九革命无罪上同下乡

C.人民内部矛盾原子弹高产卫星焦裕禄

D.经济特区乡镇企业证券市场网络

答案A

7.“要想下地狱,就去学汉语!”这句感叹随着《汉语拼音方案》的颁布,成为历史语言至今已有50年了。我国汉字由繁到简、从难到易的演变经历了三千多年。下图所示说明汉字演变的主要因素有()

①古代帝王所创造②受书写工具影响③有利于交流传播④文化传统的中断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C

8.穿俄式“布拉吉”(俄语连衣裙)、哼唱苏联歌曲《三套车》、观看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成为中国广大年轻人的最爱。这一生活方式流行于()

A.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新中国一五建设时期

答案D

9.辽宁被称为“新中国工业的长子”,是因为该省()

A.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机器工厂

B.最早将官僚资本转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C.建成新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

D.是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

答案C

10.“鞍山轧钢开红花,‘解放’牌汽车跑中华,喷汽式飞机翔蓝天,长江大桥武汉架”。这首歌谣所歌颂的成果的取得是在()

A.过渡时期B.十年探索时期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A

11.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D.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

答案A

12.每个时代都需要时代人物和时代精神。王崇伦是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工业劳动模范,他曾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和他同处一个时期的工业劳动模范还有()

A.赵梦桃B.李顺达C.孔繁森D.孟泰

答案A

13.汉语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产生了许多新的词语,在一定时期的报刊上大量流传。下列词语,按照流传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民国②议院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④政治协商会议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

答案D

14.被誉为“企业大王”的刘洪生,1930年在上海创办章华毛纺织厂。1954年该厂改名为中国毛纺织厂。在庆祝会上,有人高呼:“资产阶级20年来剥削工人的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了!”赢得了人们的热烈掌声。这一史实反映的是新中国()

A.合理调整工商业B.打击不法资本家的进攻

C.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D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官僚资本拥有全国工矿企业、交通系统固定资产的80%,垄断钢产量的90%,电力的67%,有色金属和石油的100%,还控制了全国的金融机构、交通、对外贸易等。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银行2400多家,工矿企业2800多个。

材料二1949年6月,刚刚解放的上海市,金银价十天内上涨了两倍左右,6月8日一天,银元黑市价人民币从1400元涨到2000元,上海军馆会断然查封挑起“银元之战”的大本营“证券大楼”,逮捕了投机倒把的首要分子,刹住了破坏金融的非法活动。

材料三“银元之战”以后,一些投机商人又进行粮食、棉纱等投机倒把活动。(1949年)上海米价6至7月上涨4倍。国民党特务说:“只要控制了‘两白一黑’,就能置上海于死地。”那时,主持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的陈云说:“人心乱不乱,在城市,中心是粮食”,人民政府统一调动粮食、棉纱在各大城市抛售,市场物资饱和,物价接连下降。许多投机倒把分子破产了。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财政收入分散,公粮、税收仍归地方,而行政开支、军费建设投资等都由中央支付。因此,中央财政赤字不断增加。为解决国家财政困难,中央人民政府规定,把公粮、税收、库存物资和公营企业的利润一律收归国库,由中央统一掌握;开支也由中央统一规定标准,不准擅自额外开支。此外,还规定国营贸易的物资由中央贸易部统一调用,机关、企事业的现金除留少量供近期使用外,一律存入人民银行。这样,初步确立了以中央集中统一为主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新中国为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共同现象?政府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

(3)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可以看出“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的实质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国家的什么政策?国家采取这一政策的原因和结果各是什么?

答案(1)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企业。作用: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2)共同现象:物价暴涨。不同措施:材料二采取了行政、专政、镇压的手段;材料三运用了市场、经济干预手段。

(3)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4)政策:财政经济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原因:中央财政赤字不断增加,财政困难。结果:初步确立了以中央统一为主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

16.铁路是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他的发展和推广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铜线铁路,如有其成,亦中国将来之利也。且为工甚巨,目前亦颇便于穷民。然欲朝廷明定条约,许其开工,则大不可。何者?……至坏其祖父之坟墓,虽至愚极不肖者,亦必痛心疾首,聚族而争。众愤所加,何所不至。彼虽日干能派人看守防御,设其人为百姓所戕,彼能晏然不问乎?设我百姓为其人所戕,我能晏然不问乎?万事皆可从权,民心必不可失。应谕以中外一体,彼此宜各顺民情。且泰西智巧绝伦。果能别创一法,于民问田庐坟墓,毫无侵损,绘图贴说,成使闻知,百姓退无后言,朝廷便当典许,否则断难准行动。

——沈葆桢《务说议铜线铁路》同治六年(1867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材料二孙中山说:“铁路常为国家兴盛之先驱,人民幸福之源泉也。”又说:“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材料三新中国在铁路建设上取得很大成就。从1952年建成其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算起,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完成为止,新中国先后建成干支线6100千米,新增的营业里程占全部营业里程的

18%以上。新建的宝成。兰新两大干线以及黎湛、蓝、烟、鹰厦、萧穿等线加强了西北、西南与全国的联系,改变了一些海防重镇和海运港口不能以铰路与内地沟通的状况;新建的集二铁路和湘桂铁路采睦段,为加强中蒙、中越之间的国际往来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铁道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据材料一、二回答,清朝官员沈葆桢在外人铺设铁路问题上和孙中山对待铁路问题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根据材料说明他们的理由。

(2)根据材料三回答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铁路建设取得了那些成就?对中国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沈葆桢等持反对态度,孙中山持肯定、支持态度。沈葆桢的理由:铺设铁路会“站人田业”、“毁人庐墓”、破坏风水,同时又会扰民,引起大规模的民众反抗运动,威胁清朝统治。孙中山的理由:铁路建设有利于国家兴盛、人民幸福;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建成宝成、鹰厦等三十多条铁路,总长6000多千米。加强了西北、西南与全国的联系,改变了一些海防重镇和海运港口不能以铁路与内地沟通的状况,促进了工业发展,为国际往来创造了有利条件。只有取得民族独立铁路才能获得真正发展。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法治社会取代人治社会,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人民的历史实践,对人类法治建设的进步有着巨大贡献。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法审,由上尊而不侵……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其孙)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大明律》

材料三“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五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

(2)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

(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问,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4)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从古代到近代、现代中国法制建设的进步。

答案(1)核心:法律是君主制订的,是其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刑罚”;要适时调整刑罚的轻重程度以维护君主权威,保障君主专制统治。

(2)不同: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人民大众是政权的拥有者;用公众立法来防止个人专制;法律一旦制定,全民共同遵守;成为国家规章制度的母法。举例: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权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3)成就: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1954年,全国第一届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进步:材料一、二是封建社会法制,维护君主专制制度,人民没有政治权利;材料三、四是中国建设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制,要求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人民享有一定的民主权利;材料五是社会主义法制,基本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群众享有更充分的民主权利。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年),发动国家:英国。清政府失败后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是: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发动国家:英国、法国。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发动国家:日本。清政府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包括:割台湾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半封建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爱国将领: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台湾各族人民在爱国志士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

3、侵华日军的罪行

了解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杀害中国同胞30万人。

了解七三一部队的罪行:

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用活人进行试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4、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了解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抗战史实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指挥者:李宗仁。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在华北歼敌4万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了解洛川会议

1937年中共在洛川召开会议,确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全民抗战路线)

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建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作用: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从国内来说是中国人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从国际来看,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内容说明:

(1)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课本表格)

(2)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3)侵华日军的罪行和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抗日斗争抗战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二、知识结构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9世纪以来,欧美完成工业革命,迅速崛起,

对外扩张

列强侵华背景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危机重重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

列强的入侵五次侵华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破坏中国主权的完整

列强侵华危害烧杀抢掠,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

疯狂掠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列强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入侵历史背景《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的瓜分野心

民族瓜分狂潮瓜分狂潮强占租借地

危机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主要内容

评价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三元里抗英过程:包围四方炮台牛栏岗杀敌再围四方炮台

意义: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中国

军民新疆危机的出现:英、俄利用阿古柏在新疆扩展侵略势力

维护左宗棠收复新疆左宗棠收复新疆:收复北疆打败阿古柏收回伊犁

设新疆省

国家黄海海战

主权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

的斗反割台斗争

争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义和团反帝运动概况:兴起和发展:山东京津地区

失败: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国策和“征服满蒙”的方针

日本侵华原因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中国忙于内战日本有机可乘

日本侵华战争野蛮的军事侵略和残酷的暴行

疯狂的经济掠夺

日本侵华罪行扶植傀儡政权

伟大的推行奴化教育

抗日关外

战争关内外的救亡运动关内

中华民族的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的抗战

敌后战场的斗争

抗战的伟大胜利

抗战的伟大胜利

抗战胜利的意义

专题二测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2、在《南京条约》的下列条款中,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的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B.开五口通商口岸

C.英商进出口关税由双方协定D.赔款2100万银元

3、《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A、增开通商口岸B、赔款白银二亿两

C、割台湾等地给日本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4、《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该条约的签定导致

A、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B、清政府在军事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形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5、中国近代落伍的根本原因是

A.外国列强的入侵B.中国封建制度腐朽C.中国缺少外援D.列强相互勾结

6、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资本主义间接统治

B.政治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C.“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D.“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7、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是

A.与列强组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B.承认列强在华权益,缓和与列强的矛盾

C.与列强“机会均等”,“利益均沾”D.不再追随西方列强,实行独立侵华政策

8、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被列强接受后,美国认为“外交上从来没有比此更辉煌和更大的胜利。”“它保护了现在的利益,保护未来的利益,使美国立于一个牢不可破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于

A、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同盟,确立了美国盟主地位

B、中国市场对于美国商品自由开放,美国凭借其精美商品扩展中国市场

C、防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既得了利益又获得中国政府的感激

D、是美国侵华政策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9.下列史实中,表明帝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宰割中国同盟的有

①三国干涉还辽②“门户开放”政策推行③第二次鸦片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

A.①②B.①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④

10、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A.曾国藩B.左宗棠C.李鸿章D.张之洞

11.北洋舰队丧失黄海海域制海权,以及后来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是

A.黄海海战使主力被歼B.实力对比敌强我弱

C.战备不足,指挥失当D.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方针

12、义和团揭贴中写道:“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这反映了义和团①斗争锋芒直指帝国主义②运动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③具有盲目排外的局限性④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1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先进思想的指导B.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具有局限性

C.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D.被清政府控制和利用

14、义和团运动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完成了反帝的任务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状况

C.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D.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15、下列事件属于人民群众自发抗击列强侵略的是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②黄海海战③刘永福黑旗军④义和团运动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6、20世纪30年代,日本关东军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经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18、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各界同胞党派和军队捐弃前嫌,抵御外辱,根本原因是因为

A、党修改了民主革命的纲领B、中国需倾全国力量抗日救国

C、抗日战争全面爆发D、党重新认识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9、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

A.决定组建东北抗日联军B.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D.号召工农红军和人民进行民族革命战争

20、“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国民政府的上

述宣言发表于哪一事件发生不久?

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C.一二八事变D.八一三事变

2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

C.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D.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22、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人民在华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的一次军事行动

A、百团大战B、平型关战役C、淞沪会战D、台儿庄会战

23、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瓦窑堡会议B.遵义会议C.七届二中全会D.中共七大

24、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

A、实行全民族抗战B、战争的正义性

C、国际反法西斯力量配合D、正确的战略战术

25、下列关于抗战胜利的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

A、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D、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123456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英商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禀,……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移清华官共同查明其事,既得实情,即为秉公定断。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二“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请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来自近代史上哪个不平等条约?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

(2)材料一中的"管事官"为何人?材料中反映了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了哪项特权?破坏了中国什么主权?

(3)材料二反映了一项什么不平等的原则?它造成的恶劣后果是什么?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1942年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东南亚中国战场、太平洋、印度洋中国战场(不含东北)东南亚、太平洋

35个师团10个师团7个师团37个师团15个师团111万多人不到10.9万人

材料二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三

二战时期中美英三国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情况

中国美国英国

伤亡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死亡死亡

3500万人2000多万人62亿美元5000亿美元40.5万人37.5万人

——以上材料均选自《世界近代现代史资料》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依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假设的结局,这一结局没有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一、二、三,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三、问答题

28、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签订《南京条约》图二:签订《马关条约》

图三:签订《辛丑条约》

请回答:

(1)这三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及背景各是什么?

(2)这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何影响?

(3)图3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何变化?为什么?

29、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又是怎样努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说明了什么?

专题二测试答案

一、选择题

1、C2、C3、D4、C5、B6、B7、C8、B9、C10、B11、D12、C13、A14、C15、A16、A17、18、B19、C20、D21、C22、A23、D24、A25、D

二.材料解析题。

26、(1)《南京条约》附件或《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鸦片战争后。

(2)英国的领事;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

(3)片面最惠国待遇;西方各国在侵略中国时互相配合,更加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27、(1)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主力始终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使其在太平洋战场上兵力不足。

(2)中国如果放弃抗战,日军即可腾出兵力与德国法西斯东西夹击配合,会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恶化。原因: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坚持全民族抗战,尤其是在战略相持阶段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抗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但中国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三、问答题

第28题

(1)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投降。

(2)《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两大矛盾汇流,集中体现为阶级矛盾。中国已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已成为列强在华的工具。

第29题

(1)原因: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成为最大的民族利益。

(2)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①1935年提出“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②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③1936年底,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局面初步形成。④1937年,主动国共合作提交宣言。⑤1937年答应改编所属军队为国民革命军,开赴前线。

(3)说明: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