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14课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教案高中

发表时间:2021-04-08

第14课戊戌变法。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14课戊戌变法》,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14课戊戌变法

一、课标重点: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知识结构: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1、阶级基础:

原因:

影响:新兴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社会背景:

表现: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宣传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1)、早期维新思想:

时间背景代表内容特点

内因经济:

政治:

外因

教育

(2)、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传播

时间原因代表思想主张备注

内因康

是宣传维新理论的的两个健将

外因

(二)、维新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

1、直接原因:

2、主要内容:

①②

3、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4、影响:

(三)、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组织:

组织:

2、报刊:

名称创办人地点备注

3、意义:

(四):高潮――百日维新

1、具体原因:

(1)直接原因:

(2)康有为:①

(3)光绪帝:

2、时间:

3、主要内容:

类别颁布新法改革旧制

政治

方面

经济

方面

文化教育方面

军事方面

请思考:变法诏书的内容在哪些方面与康有为原先的主张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反应了什么问题?

请思考:变法诏书中的哪些措施、内容导致了变法的失败(招致了保守派的反对和阻挠破坏)?

(五)、维新变法的结果――无力回天

1、新政实施后各派的反应与斗争:

①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

②守旧官僚地主:

③慈禧太后:

④读书求官之人:

⑤维新派:

⑥外国列强:

⑦袁世凯:

2、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1)概况:

(2)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谭杨二人的无畏献身精神?

(六)、维新时期的遗产

1、性质:

2、影响:

②通过变法,维新派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

3、历史意义:①戊戌变法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②是,启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③是,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在意识形态方面起了破旧立新的作用。

3、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七)知识拓展――变法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1、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

具体表现:没有勇气同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进行彻底的决裂,幻想得到列强的支持;依靠;变法中未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实行。

②光绪帝:虽有变法愿望,但很大程度出于与慈禧太后争权夺利的需要。

2、经验教训:

历史事实证明,为以后进步社会势力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斗争提供历史依据;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曲折的。

三、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江苏)1895年,维新变法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B、强学会的成立

C、《中外纪闻》的创办D、“公车上书”

2、“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①希望参与政治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③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④反对君主专制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③

3、(上海)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幻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

4、(广东)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的根本措施是()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B、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C、变科举、开学校D、办报刊、立学会

5、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的具体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述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6、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

A、定宪法B、开国会C、开制度局D、设议院

7、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破坏维新变法的手段有()

①刺杀维新志士、阻挠变法②慈禧太后牢牢掌握用人大权③与洋人勾结镇压维新变法运动④发动政变、废除新法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8、戊戌变法运动的突出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启蒙

9、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技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10、19世纪康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进一步”指的是()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退;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材料二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是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军民一体,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臣切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的不强?――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判断其阶级属性。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思想比较有那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主张?如何评价?

12、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都试图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但结果是一成一败。试从改革变法的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国际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相关知识

第7节戊戌变法


第7节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政治局势: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直接原因)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根本原因)

(1)初步发展之因:

☆客观原因:列强侵略深入,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主要原因: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链接高考:

(06,江苏,8)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原因之一是()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中华实业团等多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的涌现

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答案:A)

(2)初步发展表现:甲午战后,出现了举办工业的浪潮;

①商办厂矿数量增加;

②投资总额迅速增长;

③工业区域不断扩大;

④轻工业发展最迅速,尤其是棉纺织业;

(3)初步发展影响: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奠定了阶级基础;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形成发展;

二、维新思想的形成发展

1、早期维新思想

★产生时间:19世纪60年代以后;

★产生条件:

(1)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洋务派在运动中分化;

★主要代表:王韬,郑观应;

★基本主张:

项目

内容

经济方面

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方面

举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方面

革新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君民共主)

★基本认识:

(1)表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开始由“器物”扩展至“制度”层面;

(2)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3)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4)为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链接高考:

◎(05,辽宁综合)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①主张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③提倡举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④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

◎(06,重庆,19)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B、张之洞C、王韬D、梁启超(答案:C)

2、康、梁维新思想

(1)形成时间:19世纪90年代;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康有为维新思想:

①广州万木草堂:阐发维新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

②思想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③代表作品:

☆《新学伪经考》: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④基本认识:

☆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势力,奠定了进行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借尸还魂”,利用孔子权威来论证变法,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梁启超的活动:担任上海《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了《变法通议》

①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

②“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只有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链接高考:

(05,广东单科,8)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答案:D)

(05,全国文综Ⅱ)梁启超阐述变法图存道理的重要论著《变法通议》发表在()

A、《时务报》B、《中外纪闻》

C、《国闻报》D、《循环时报》(答案:A)

3、维新思想影响: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发展

1、公车上书

(1)概况: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

(2)意义:标志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宣传维新的报刊:

★《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

(1)创办时空:1895年夏;北京;

(2)创刊人物:康有为创刊,梁启超编辑撰稿;

(3)主要内容: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4)基本认识:是第一个维新刊物;

在南北舆论界居于领导地位★《时务报》:上海,梁启超主笔;

★《国闻报》:天津,严复创办;

3、培养维新人才的学堂: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

4、维新政治团体的创建:

★强学会:

(1)时空:1895年8月,北京;

(2)性质:第一个维新派政治团体;

★南学会:湖南长沙谭嗣同创建;

5、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论战背景:维新运动的高涨,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仇恨和攻击;

★论战时间:19世纪末(1898年);

★论战双方:

(1)资产阶级维新派;

(2)封建顽固势力:顽固派和洋务派;

★论战内容:

(1)要不要维新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论战核心,充分反映了维新派的资产阶级属性)

(3)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链接高考:

(05,全国文综)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A、民主共和思想B、三权分立学说

C、君主立宪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答案:C)

★论战实质: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论战影响:

(1)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性;

(2)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1、《应诏统筹全局折》(即《上清帝第六书》):

(1)上书背景:

①维新变法运动日益高涨;

②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2)上书时间:1898年初,康有为;

(3)上书内容:开制度新政局,革旧图新;仿效日本俄国,变法新政;

(4)基本认识:实际上是资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①提出了具体的变法建议;

②鲜明地反映了民族资阶级的基本政治要求;

2、保国会的成立:

(1)时间:1898年4月,康有为;

(2)口号:救亡图存;

(3)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4)总会:北京,上海;

(5)分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

(6)性质: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救亡组织;

(7)影响:促使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链接高考:

(06,天津文综,15)康有为等人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团体是…()

A、强学会B、保国会C、共进会D、兴中会(答案:B)

3、戊戌变法运动的展开

★变法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提拔维新人才:

(1)康有为: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专折奏事;

(2)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

(3)军机四卿: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参与新政,起草变法诏书;

★戊戌变法的内容:

项目

主要内容

积极作用

政治

方面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直接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

方面

京师设立铁路矿物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从而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军事

方面

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有利于加强统治,抵抗外侮;

文教

方面

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链接高考:

(05,滇、甘、川,18)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开办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

C、设立译书局D、废除科举制度(答案:D)

★评价变法内容:

※链接材料:阅读下列材料:

人人封章,得直到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①梁启超这段话,说的是哪一项变法内容?

▲指变法内容中的“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一项;

②对“举国欢蹈”你是如何理解的?

▲指变法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③从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反映了人们对光绪帝变法维新抱有很大的幻想和要求改变君主专制统治的愿望.

(1)进步性:

①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学的传播;

②有利于维新知识分子参与政权,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④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

(2)局限性: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五、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

1、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

★原因: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表现:

(1)慈禧太后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2)慈禧太后控制人事任免权,防止光绪帝破格提拔维新人才;

(3)各地官员除湖南陈宝箴,对新政犹豫观望,敷衍塞责;

(4)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链接: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林旭、刘光第、

杨深秀、杨锐、康广仁;

表明: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2、戊戌政变

★时间:1898年9月21日;

★概况:

(1)慈禧“临朝称制”,囚禁光绪于瀛台;

(2)逮捕维新人士,杀害“戊戌六君子”;

(3)惩处新政官员,废除新政措施;(只保留京师大学堂)

★影响: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链接高考:

(05,上海单科,12)“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

之,请从嗣同始。”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

了他的………………………………………()

A、烈士精神B、种族成见

C、浪漫性格D、厌世心态

(答案:A)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妥协;(根本原因)

(1)改良办法,借尸还魂;

(2)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群众;

(3)幻想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

★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行不通。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变法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变法实质: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3、变法意义:

(1)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2)戊戌变法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①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

②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

③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①是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相结合的运动(倡新学、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

②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最大的贡献)※知识归纳:比较抵抗派、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异同。

派别

相同

不同

阶级属性不同

主张侧重点不同

抵抗派

①都是在民族危

机严重的情况下产生;②都主张学习西方,最终未付诸实践或实践失败;

代表地主

阶级利益

学习西方军事,抵抗外国侵略;

洋务派

学习西方科技,镇压国内革命;

早期维新派

代表资产

阶级利益

学习西方,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维新派

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一)课程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据学情,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戊戌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导入新课;通过历史剧表演对康有为上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
(2)通过名片介绍、记者采访、共同讨论,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的准备:知识预习、历史短剧、资料收集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电视剧《英雄刀少年》主题曲:肝胆相照。让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熏陶,营造课堂氛围。
教师:翻开日历;今年是2008年,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110年前的公元1898年9月29日,谭嗣同等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被斩首示众,秋风凛冽,吹冷一腔热血,举国震惊,大清帝国的逍遥梦,在这一天被彻底击碎。一切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把日历往回翻。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公车上书)
(二)学习新课
1、公车上书
[角色扮演,体验历史]:公车上书课本剧
剧情介绍:(学生课前准备)1895年这一年,一个年仅30岁的青年谭嗣同正在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有一天他在街上行走。“号外,号外,京师爆发公车上书,康梁上书失败!”“给我拿一份”。谭嗣同看了报纸,心情沉重。轻声读出:亚洲第一海军大国清政府呕心沥血多年的帝国北洋水师在甲午中日战争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败,击碎了洋务派的自强梦,却唤醒了更多的有识之士。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公车上书”,谭嗣同则叹道,“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梁启超则心忧“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观看短剧,思考历史}: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①公车上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公车上书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的原因是因为当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的签定,影响是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并补充介绍历史知识公车,回忆公元前356年的商鞅变法,使学生理解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而唯有变法才能救国图强)
[名片档案,个人风采]:学生模拟变法人物
学生分别出示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的个人名片,登上讲台向大家模拟历史人物进行介绍。
(主要介绍代表人物:1、康有为:少年立大志,曾经在香港逗留的经历,使他深受触动,从此萌发在中国实现变革实现资本主义的理想。2、梁启超:少年聪慧,13岁考中秀才,17岁中举。在万木草堂结识了康有为之后,即拜康有为为师,跟随师父为维新变法奔走。3、谭嗣同,号复生,出生官宦人家,却厌恶科举功名,读了万卷之书,走遍神州大地,立志改变中国现状。)
[关注国运,发表见解]:创设情境写“上书”
讨论:假如你是1895年的一位爱国读书人,请你也写一份“上书”,陈述怎样救亡图存!
(三)百日维新
[舌战群儒]
教师: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胆行动,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
播放《走向共和》视频片段,观看“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内容。
通过舌战群儒和上书内容,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 国之 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师生分析总结: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学生1: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 国之 君。
学生2: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学生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京师现场采访报道]
学生模拟《中外纪闻》的记者,在天安门城楼现场报道:旧历戊戌年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皇帝登上天安门城楼颁发诏书,标志变法开始。那么,变法涉及哪些内容呢?我们来到变法记者招待会,采访光绪皇帝,学生扮演光绪皇帝向大家介绍了变法的有关内容:
出示幻灯片──光绪帝照片和百日维新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教师补充介绍京师大学堂的创建)
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教师出示幻灯片──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师生共同分析: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四)我以我血荐轩辕
[永远的谭嗣同]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学生:失败了。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 1898年6月11日 到 9月21日 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出示幻灯片介绍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的故事。
播放视频: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有人极力劝说谭嗣同逃走,他谢绝劝告者说:“不有行者,谁图将来?不有死者,谁鼓士气”?“我国二百年来,未有为民变法而流血者,如有,请自嗣同始”。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
全班一起朗读: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教师: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五)我评谭嗣同
[师生互动,讨论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后,师生总结: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师: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
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戊戌变法失败的这一年,却是中国民人心目中的一个吉利数字:1898。
这一年,孙中山32岁,他正在日本与菲律宾间穿梭,准备发动推翻清廷的武装起义,起义一次次失败,但他从来未曾气馁,清王朝终于在14年后被他领导的革命党人所推翻。
这一年,陈独秀19岁,他考取了杭州求是书院,从此开始接触西方思想文化,3年后东渡日本留学,23年后,他成了中共第一任总书记。
这一年,鲁迅17岁,他考取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初次接触西方近代科学,4年后赴日本仙台学医,又4年后弃医从文,并加入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光复会。
这一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建成,后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9岁,20年后的1918年,李大钊任这一间图书馆的馆长。
这一年,毛泽东5岁,在湖南乡下度过童年。20年后,经人介绍赴北京,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图书馆助理员,开始接触新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
这一年,周恩来在江苏淮安出生。20年后,在日本旅行,逐步接触马克思主义。
两年后,也就是1900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篇传世杂文《少年中国说》。这位被公认“笔间常带感情”的国学大师在文中写道: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同学们,我们学习和了解历史,就是要寻找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在历史中沉思,我们在历史中预知未来,我们更应当在历史的沉思中警醒、奋起。让我们用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沈阳读书期间回答老师的话来共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戊戌变法(二)


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师:1898年1月24日下午三点,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一方是李鸿章,荣禄,一方是康有为,在场的还有翁同等人。荣禄首先发难,讲:祖宗之法不可变!康有为立即驳斥道: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既如此地为外交署,亦非祖宗之法所固有,因时制宜,诚非得已!双方的辩论,较量主要围绕三个问题面展开的。1.主要内容

生:(阅读教材的大、小字,了解论战的主要内容)2.实质与作用

师: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什么呢?

生:(分析回答)

师:论战的作用有哪些呢?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与认识)

师:这场论战说明了什么?反应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论战的实质去思考)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谈自己的看法)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分享政权的愿望,反映出他们有强烈的鲜明的爱国心,正义感。

师:(引导学生回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洋务派的洋务思想)这些思想与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有什么异同点?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主张、目的、特点、代表的阶级利益等方面思考回答)

师: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而社会改良真能得以实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从改良的概念入手进行思考)

生:(讨论、思考、简单回答)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皇帝的支持,维新派要有具体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组织上的准备。(按学生的思路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讲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打出第五书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维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根据你们了解考虑一下。

生:(思考、回答)

师:有的同学说他不愿意做亡国之君,有的同学说他具有改革意识,分析的都很好,有道理,老师再补充一点,光绪皇帝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因此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生:(阅读教材掌握维新派的施政纲领,通过小字,体会理解《应诏统筹全局折》为什么是施政纲领)

师:维新派组织上的准备,体现在保国会的立成。

生:(阅读教材,了解时间、地点、宗旨、性质)

师:在维新派的努力推动下,一场社会改良自上而下地开始了——戊戌变法,因新政只推行了103天,又叫百日维新。

四、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

生:(阅读教材,了解开始的时间、标志)

师:为能顺利地推行新法,光绪帝破格提拔了一批有才识的维新人士,组成了以维新派为主的推行新政的核心。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破格提拔的基本情况和原因,教材对康梁等人的职权稍作解释)

师:由此可见新政的诏书名义上是光绪帝发出的,实际上是维新派所为。

2.主要内容(师生共同逐项分析主要内容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得出对百日维新评价的结论,并对某些概念稍作解释:如官民所指范围、预算决算等)

师:在变法高潮时上自朝廷,下自士人纷言变法,一度出现了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政治局面。(打出教材引用的《戊戌政变记》中的一段材料,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解释封章等含义之后设问)

1.能否知道此段材料所说的是哪一项变法内容吗?

2.对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疾苦,悉达天听你是怎么理解的?

3.梁启超这样说,说明了什么呢?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新政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仍打击了封建势力,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的反对和破坏。

生:(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封建势力反对破坏变法的具体史实)

师:(强调慈禧太后控制人事任免权,在封建专制体制下的重大影响这些史实说明了什么?(停顿)从中央到地方封建势力相当强大,从而决定了变法注定失败的命运。)

五、戊戌政变

师:戊戌变法高潮时,双方斗争十分激烈,各种传闻也很多,其中京津一带盛传慈禧太后将在10月份赴天津阅兵时,以武力强迫光绪帝退位。光绪传密诏给康有为等人商量对策。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维新派只好求助于掌有军权的袁世凯。殊不知善于看风使舵的袁世凯却出卖了维新派。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

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政变的具体内容。)

师:戊戌变法虽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师:(讲清戊戌变法的大概念和小概念及评价历史事件的思路)

1.性质

生:(由理解得出结论并落实在教材上)

2.积极作用师:积极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背景、目的、过程等方面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并落实在教材上)

师:(强调进步性、爱国性)进步性——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爱国性——挽救民族危亡本身就是爱国。救国是爱国的最集中的体现。为了救国,为了警醒世人,谭嗣同等人甘愿为变法献身。

生:(朗读教材的小字,了解谭嗣同的献身精神。)

3.失败的原因

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因)

师:同学们从中能否理解认识,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或者想一想,维新派为什么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为什么不敢发动群众,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生:(回答)

师: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谭嗣同为变法而勇于流血牺牲,为什么还说他们软弱呢?(停顿,解释阶级或阶层与个人的关系,说明谭嗣同献身的勇敢性和阶级软弱妥协性的不同)

师:(总结本章节内容,让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教师也把自己所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大家。第一部分最后展示)

小结犹如一出戏的闭幕式,它的演出的成败同样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本章教案的设计者的小结运用图示方法,把分散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也是将学生归纳、分析、演绎等思维能力的高度综合化过程。这一综合化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再度变化。可以说小结的成功是全课教学的点睛之笔。

戊戌变法(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2.能力方面:

(1)通过揭示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思想比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历史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认识戊戌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

(3)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分析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

(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划出戊戌变的图示,训练学生用图示反映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发展演变过程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康、梁的维新思想是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势力的论占是重点。19世纪中后期,世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中国的思想领域基本上是封建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虽然有洋务思想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但前者的核心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后者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实践。而维新派同封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的大启蒙。它使世人进一步了解了资本主义,认识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民权思想对以后的影响很大,因此这次论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百日维新是重点。这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之,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4)戊戌变法的评价是重点。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业的目的之一。在理解认识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理解事件内在联系是很有帮助的。

2.难点分析:

(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授课时需要教师精心设问启发诱导,在适当补充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得出正确的认识。

(2)戊戌变法的评价及对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的认识是难点。戊戌变法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因此,一说评价,往往就事论事,难以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把握。需要教师向学生讲清楚,戊戌变法的概念,或给学生以思路提示。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学生容易投阶级(阶层)与个人混为一谈,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这需要教师在帮助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强调阶级与个人的关系不同。

课堂教学设计师: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对此,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必将作出反应。地主阶级的代表——清政府的态度(打出《时局图》,倡导学生从图中找出答案),中国人民、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的态度如何?是第七节的内容。(板书第七节戊戌变法)一、戊戌为法的背景

师: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良运动。结合前面所学的历史,请思考:运动的发生和哪些因素相关呢?

生:(讨论)

师:(引导学生从命题中找思路)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翻开书,看看教材编写者与我们大家的想法一致吗?

生:(阅读教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为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落实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知识点,分析初步发展的原因)1.政治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背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师:救国图存的戊戌变法是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出现的。康、梁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主张变法,主张救亡图存。变什么?怎么救亡图存?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师:什么是维新思想?新指什么?

生:(随问随答)

师:资产阶级新思想的产生除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相关以外,还与思想自身的演变继承有关。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在继承了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特点)师:随着外国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也在发展。并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生:(阅读教材,总结思考回答)

师:把大家回答的内容整理一下。1.主张在中国设立议院,召开国会,变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2.主张鼓励发展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3.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4.废除科举制,改变官制。5.依靠清政府,通过变法改革的方式实现上述思想主张。(停顿,可以让学生再补充)我们再深想一个问题,在这些主张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呢?

生:(思考回答)

师: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是什么?(停顿)使国家强大,同时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由此可见,康、梁的维新思想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进步性和爱国性。康、梁是如何阐述其维新变法思想的呢?

生:(阅读教材,了解学校名称,理论代表作名称及地位作用)

师:请一位同学把康有为理论代表作的主要内容介绍一下。

生:(朗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

师:(让学生把特点落实在教材上)我们仔细想想,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为什么具有这一特点呢?为什么宣传维新变法时要把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呢?

生:(分成四人一组,充分讨论回答)

师:(为便于开阔思路,补充有关康有为的出身——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到香港游历,思想发生变化的文字材料)

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内容)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这样做就易于为世人所接受,又便于当权者,特别是皇帝的接受。这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1895年,康有为来京参加会试,正值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康有为联络了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请求拒签和约,迁都再战,变法自强——即公车上书。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这次爱国知识分子的大请愿对社会的震动和影响极大,上书的内容被传抄,印刷,流行很大。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开来,康有为由此取得了变法运动领袖的地位。公车上书也成为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

生:(思考思潮与政治运动的区别,随想随答)

师:为更好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维新派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插图,总结途径,落实主要的知识点,如《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会,《变法通议》,学生可朗读其主要内容)

师:(简单介绍梁启超文章的特点及作用)维新思想的传播,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既有面对面的交锋,又有通过发表文章,写著作进行思想观点、政治主张的辩论,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