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三化学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

小学实验教案

发表时间:2021-03-08

高三化学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三化学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析题、快速解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概括总结和语言表述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化学现象和化学本质辩证认识。
科学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使学生感悟到科学的魅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引入】这节课我们复习有机实验,这部分内容需要大家掌握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
【投影】
例1(1997年全国高考题)1,2-二溴乙烷可作汽油抗爆剂的添加剂,常温下它是无色液体,密度2.18gcm-3,沸点131.4℃,熔点9.79℃,不溶于水,易溶于醇、醚、丙酮等有机溶剂。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图4-3所示装置制备1,2-二溴乙烷。其中分液漏斗和烧瓶a中装有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试管d中装有液溴(表面覆盖少量水)。
填写下列空白:
(1)写出本题中制备1,2-二溴乙烷的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2)安全瓶b可以防止倒吸,并可以检查实验进行时试管d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瓶b中的现象______。
(3)容器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
学生活动
回忆有机实验的有关内容,明确任务,做好知识准备,并记录笔记。
阅读、思考、讨论。学生进行分析:
制1,2-二溴乙烷需用乙烯和溴的加成。通过观察实验装置,可知a是制乙烯装置,b是安全瓶防止液体倒吸。锥形瓶的水中插有一直玻璃管,主要作用是检查试管d是否堵塞。当d堵塞时,气体不畅通,则在b中气体产生的压强将水压入直玻璃管中,甚至溢出玻璃管。c中盛氢氧化钠液,其作用是洗涤乙烯;除去其中含有的杂质(CO2、SO2等)。乙烯在d中反应,最后一个锥形瓶的作用是吸收Br2(气),防止空气污染。
解答:(1)CH3CH2OHCH=CH2↑+H2O
CH2=CH2+Br2→CH2BrCH2Br
(2)b中水面会下降、玻璃管中的水柱会上升,甚至溢出。
(3)除去乙烯中带有的酸性气体或答除去CO2和SO2。
(4)某学生在做此实验时,使用一定量的液溴,当溴全部褪色时,所消耗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液的量,比正常情况下超过许多。如果装置的气密性没有问题,试分析其可能的原因_____。
【组织讨论】请分组讨论,认真分析并做答。
(4)原因:①乙烯发生(或通过液溴)速率过快;②实验过程中,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没有迅速达到170℃(答“控温不当”亦可)。
【讲评】此题第(1)问多数同学能答对,而后三问有很多同学答错或答的不够准确,原因在哪儿呢?
思考、分析并回答:
(1)对b装置的功能理解不透,而导致失分;
(2)对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液加热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由无色到棕色最后到黑色的原因不清楚;
(3)题中第(4)问要求考生有一定的分析评价能力,学生往往理解不了,而感到无从入手,从而导致失分。
倾听,坚定信心。
【讲评】由大家的分析我们可看出高考题离我们并不遥远,难度也并不是深不可测,只要我们基本功扎实,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此题考查了乙烯的实验室制法,除此之外,还要求大家掌握甲烷、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一)气态物质:CH4 C2H4 C2H2
【投影】CH4、C2H4、C2H2的实验室制法比较
回忆、查阅、填表、记笔记
【讲述】请大家再次看例1,重新体会一下高考题确实离不开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另外,从整体上看,大家对气体的制备、除杂、验证及有毒气体的吸收能分析清楚,而对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根本想不到或思考不到位。通常设计化学实验时,为了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保障实验如期顺利进行,往往要设置安全装置;一般在涉及气体的实验中最为常见,请大家看投影上九个装置,涉及到的安全问题有哪些?
【投影】
讨论、分析并回答:涉及到的安全问题有:防倒吸、防堵塞、防爆炸、防污染等安全问题。
【提问】上述九种装置哪些是防倒吸安全装置?哪些是防堵塞安全装置?哪些是防爆炸安全装置?哪些是防污染安全装置?请大家对号入座。
观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1)防倒吸安全装置
①隔离式(图①)原理是导气管末端不插入液体中,导气管与液体呈隔离状态。制取溴苯的实验中设置这一装置吸收HBr。
②倒置漏斗式(图②)原理是由于漏斗容积较大,当水进入漏斗内时,烧杯中液面显著下降而低于漏斗口,液体又流落到烧杯中。制取HCl气体的实验中设置这一装置吸收HCl尾气,1993年高考实验试题设置这一装置吸收HBr尾气。
③接收式(图③)原理是使用较大容积的容器将可能倒吸来的液体接收,防止进入前端装置(气体发生装置等)。1996年高考实验试题设置这一装置接收可能倒吸的水,防止进入灼热的硬质试管中。
(2)防堵塞安全装置
④液封式(图④)原理是流动的气体若在前方受阻,锥形瓶内液面下降,玻璃管中水柱上升。1997年高考实验试题中设置了这一装置,该装置除了检查堵塞之外,还可防止倒吸。
⑤恒压式(图⑤)原理是使分液漏斗与烧瓶内气压相同,保证漏斗中液体顺利流出。1995年上海高考实验试题设置了这一装置。
(3)防爆炸安全装置
⑥散热式(图⑥)原理是由于内塞金属丝能吸收分散热量,使回火不能进入前端贮气或气体发生装置。
(4)防污染安全装置
⑦灼烧式(图⑦)原理是有毒可燃性气体(CO)被灼烧除去。
⑧吸收式(图⑧)原理是有毒气体如Cl2、SO2、H2S等与碱反应被除去。
⑨收集式(图⑨)原理是用气球将有害气体收集起来,另作处理。
【板书】(二)液态物质:硝基苯溴苯乙酸乙酯
【讲述】曾经在1995年高考中考查了硝基苯的实验室制法,请大家看投影。
【投影】
例2实验室制备硝基苯的主要步骤如下:①配制一定比例的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液,加入反应器中。②向室温下的混合酸中逐滴加入一定量的苯,充分振荡,混合均匀。③在50~60℃下发生反应,直至反应结束。④除去混合酸后,粗产品依次用蒸馏水和5%NaOH溶液洗涤,最后再用蒸馏水洗涤。⑤将用无水CaCl2干燥后的粗硝基苯进行蒸馏,得到纯硝基苯。
填写下列空白:
(1)配制一定比例浓硫酸与浓硝酸混合酸时,操作注意事项是__________。
(2)步骤③中,为了使反应在50~60℃下进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3)步骤④中,洗涤、分离粗硝基苯应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④中粗产品用质量分数为5%NaOH溶液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___。
(5)纯硝基苯无色,密度比水______(填大或小),具有__________气味的液体。
【组织讨论】请分组讨论,认真分析,派代表回答。
记录笔记。
阅读、思考、讨论并分析回答:
本题涉及浓硫酸的稀释应将浓硫酸向水中注入,由于稀释过程中放热,应及时搅拌冷却;控温在100℃下时,应采用水浴加热;分离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应使用分液漏斗分液;产品的提纯应根据其杂质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方法。
答案:
(1)先将浓硝酸注入容器中,再慢慢注入浓硫酸,并及时搅拌和冷却;
(2)将反应器放在50~60℃的水浴中加热;
(3)分液漏斗;
(4)除去粗产品中残留的酸;
(5)大,苦杏仁。
【讲述】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表扬和鼓励。本题通过硝基苯的制取,考查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常用仪器的使用,希望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投影】硝基苯、溴苯、乙酸乙酯的实验室制法比较,请同学们根据记忆及查阅课本,完成此表。
倾听。
回忆、查阅、填表、记笔记。
【投影】
例3已知乙醇可以和氯化钙反应生成
微溶于水的CaCl26C2H5OH。有关的有机试剂的沸点如下:CH3COOC2H5 77.1℃;C2H5OH 78.3℃;C2H5OC2H5 34.5℃;CH3COOH118℃。
实验室合成乙酸乙酯粗产品的步骤如下:
在蒸馏烧瓶内将过量的乙醇与少量浓硫酸混合,然后经分液漏斗边滴加醋酸边加热蒸馏,得到含有乙醇、乙醚和水的乙酸乙酯粗产品。
(1)反应加入的乙醇是过量的,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边滴加醋酸,边加热蒸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粗产品再经下列步骤精制。
(3)为除去其中的醋酸,可向产品中加入(填字母)
 ( )
(A)无水乙醇;(B)碳酸钠;(C)无水醋酸钠
(4)再向其中加入饱和氯化钙溶液,振荡、分离,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5)然后再向其中加入无水硫酸钠,振荡,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最后,将经过上述处理后的液体倒入另一干燥的蒸馏瓶内,再蒸馏,弃去低沸点馏分,收集沸程76~78℃之间的馏分即得。
【组织讨论】请分组讨论,认真分析,派代表回答。
阅读、思考、抢答,讨论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合成乙酸乙酯;同时还要精制乙酸乙酯。首先考虑有机物的合成是可逆反应,需采取什么措施使合成酯的平衡向右方向进行。根据平衡原理,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使平衡向右方向移动。另外根据各物质的特殊性质,通过化学反应,除去杂质,而增加乙酸乙酯的产率。由此可得到正确结论:
(1)加过量乙醇:即是增加一种反应物,有利于酯化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2)边加热蒸馏的目的:因为乙酸乙酯的沸点低于乙醇和乙酸,蒸出生成物,有利于酯化反应平衡向正方向进行。
(3)为除去醋酸,应加入(B)碳酸钠粉末。
(4)再加入氯化钙的目的是:除去粗产品中的乙醇。(因为能生成CaCl26C2H5OH)
(5)然后再加无水硫酸钠的目的是:除去粗产品中的水。(因为能生成Na2SO410H2O
【板书】(三)固态物质:酚醛树脂
【投影】
例4实验室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酚醛树脂。制备时,应先在大试管中加入规定量的__________,再加入一定量的_____________作催化剂,然后把试管放在沸水中加热。待反应不再剧烈进行时,应继续一段时间,做完实验应及时清洗_____________,若不易清洗,可加入少量______________浸泡几分钟,再进行清洗。生成的树脂是_____________态物质,呈______________色,试管上方单孔塞连线的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问】请一名学生回答前几问,另请一名学生板演化学方程式。
阅读、思考、讨论并回答。
答案:苯酚和甲醛溶液;浓盐酸;加热;试管;酒精;粘稠液;褐;导气、冷凝。
【投影】
例5(1998年全国高考题)A~D是中学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几种温度计装置示意图。
(1)请从①~⑧中选出必须使用温度计的实验,把编号填入最适宜的装置图A~C的空格中。
①酒清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制乙烯
②电石跟水反应制乙炔
③分离苯和硝基苯的混合物
④苯和溴的取代反应
⑤石油的分馏实验
⑥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氯气
⑦测定硝酸钾在水中溶解度
⑧食盐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制氯化氢
阅读、思考。
(2)选用装置D做苯的硝化实验,D中长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提问】通常,温度计在实验中有哪些功能呢?
请分组讨论,认真分析并派代表回答本题各问。
思考、讨论并归纳:
(1)测水浴温度,如制硝基苯;
(2)测反应液体温度,如制乙烯;
(3)测物质的溶解度,如测硝酸钾等;
(4)用于沸点不同,互溶且相互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如石油的分馏。
首先要明确哪些实验必须使用温度计,其次对所需温度计的实验进一步明确温度计水银球所放的位置,对D中长玻璃导管作用,要把熟悉的制溴苯、乙酸乙酯的实验进行联想,完成迁移。
答案:(1)A① B③⑤ C⑦
(2)减少苯的挥发(或答起冷凝器的作用)。
 
精选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但不能与Br2水反应而褪色的是 ( )
A.SO2 B.C2H5CH=CH2
C.C6H5—CH=CH2D.C6H5—CH2—CH3
2.关于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容器(烧瓶)加入少许碎瓷片
B.反应物是乙醇和过量的3molL-1H2SO4混合液
C.温度计应插入反应溶液液面下,以便控制温度
D.反应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再从水中取出导管
3.实验室制取硝基苯,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将苯和浓HNO3混合,再加浓H2SO4,冷却
B.将苯和浓H2SO4混合,再加浓HNO3,冷却
C.在浓HNO3中加入浓H2SO4,冷却,再滴入苯
4.下列各组物质中,只用溴水一种试剂不能加以区别的是
 ( )
A.苯、己烷、甲苯
B.硫化氢、SO2、CO2
C.苯、苯酚、乙醇
D.煤油、乙醇、CCl4
5.用饱和NaHCO3溶液能把括号内杂质除去的是 ( )
A.CO2(HCl)
B.
C.CH3COOC2H5(CH3COOH)
D.HCOOH(HCOONa)
6.能鉴别己烯、己烷、乙醇、乙酸和苯酚溶液的一组试剂是
 ( )
A.Na、FeCl3溶液、NaOH溶液
B.Cu(OH)2悬浊液、紫色石蕊试液
C.Na、紫色石蕊试液、溴水
D.溴水,Cu(OH)2粉末
二、非选择题
7.在实验里制取乙烯时,常因温度过高而发生副反应,部分乙醇跟浓H2SO4反应生成SO2、CO2、水蒸气和炭黑。
(1)写出该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用编号为①~④的实验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验证上述反应混合气体中含CO2、SO2和水蒸气。所用装置的连接顺序(按产物气流从左到右的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的装置①中,A瓶的现象是____;结论为____。B瓶中的现象是____;B瓶溶液作用为____。若C瓶中品红溶液不褪色,可得到结论为____。
(4)装置③中加的固体药品是____以验证混合气体中有____。装置②中盛的溶液是____以验证混合气体中有____。
(5)简述装置①在整套装置中位置的理由。
8.实验室用电石和水反应制备的乙炔气体中含有少量H2S气体,为了净化和检验乙炔气体,并通过测定乙炔的体积计算电石的纯度,按下列要求填空(注意:X溶液为含溴3.2%的CCl4溶液150g)。
(1)试从图4-8中选用几种必要的装置,把它们连接成一套装置,这些被选用的装置的接口编号连接顺序是_________。
(2)实验室能否用启普发生器制乙炔,其原因是_______。
(3)为了得到比较平稳的乙炔气流,常可用________代替水。
(4)假设溴水与乙炔完全反应生成C2H2Br4,用Wg的电石与水反应后,测得排入量筒内液体体积为VmL(标准状况)。则此电石的纯度计算式为:_____________。
 
答 案
 
一、选择题
1.D 2.AC3.C4.A5.A C6.C
二、非选择题
7.(1)CH3CH2OH+4H2SO44SO2↑+CO2↑+7H2O+C;(2)④→③→①→②;(3)品红褪色;混合气中有SO2。溴水褪色;将SO2吸收完全。混合气中已无SO2。(4)无水CuSO4,水蒸气。饱和石灰水,CO2。(5)装置①不能放在③之前,因气流通过①会带出水蒸气,影响水的确证,装置①不能放在②后,因为将有SO2、CO2同时通过②时影响CO2的确证。
8.(1)C→I→J→G→H→F→E→D
(2)不能,因为反应剧烈,放出热量多,生成Ca(OH)2呈现糊状物易堵塞球形漏斗的下端。
(3)饱和食盐水

相关知识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生命体中的重要有机物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生命体中的重要有机物”,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生命体中的重要有机物

糖类

糖是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类具有生物功能的有机化合物。与生物体关系最密切的多糖是淀粉、糖原和纤维素。

淀粉是麦芽糖的高聚体,完全水解后得到葡萄糖。淀粉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类。直链淀粉含几百个葡萄糖单位,支链淀粉含几千个葡萄糖单位。在天然淀粉中直链的约占22%~26%,它是可溶性的,其余的则为支链淀粉。当用碘溶液进行检测时,直链淀粉液呈显蓝色,而支链淀粉与碘接触时则变为红棕色。

糖原又称动物淀粉,是动物的能量贮存库。糖原的结构与支链淀粉有基本相同的结构(葡萄糖单位的分支链),只是糖原的分支更多。糖原呈无定形无色粉末,较易溶于热水,形成胶体溶液。糖在动物的肝脏和肌肉中含量最大,当动物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较高时,就会结合成糖原储存于肝脏中,当葡萄糖含量降低时,糖原就可分解成葡萄糖而供给机体能量。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多糖。它是没有分支的链状分子,与直链淀粉一样,是由D-葡萄糖单位组成。纤维素结构与直链淀粉结构间的差别在于D-葡萄糖单位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由于分子间氢键的作用,使这些分子链平行排列、紧密结合,形成了纤维束,每一束有100~200条纤维系分子链。这些纤维束拧在一起形成绳状结构,绳状结构再排列起来就形成了纤维素。

蛋白质、氨基酸、肽键

蛋白质是细胞里最复杂的、变化最大的一类大分子,它存在于一切活细胞中。蛋白质是分子量很大的聚合物,水解时产生的单体叫氨基酸。蛋白质的种类繁多,功能迥异,各种特殊功能是由蛋白质分子里氨基酸的顺序决定的,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础。

多个氨基酸失水形成的肽称多肽,多肽一般是链状化合物。17种不同的氨基酸组合的不同方式可达到3.56×1014种。但目前在自然界中已发现的蛋白质种类比起这个数目来还差得很远。同样,由一组氨基酸按不同顺序组成的蛋白质种类的理论数目和实际存在于细胞中的种类数也相差甚远。这个现象说明只有某些氨基酸并按某几种顺序组合而成的蛋白质才与生命或生理活性有关。

蛋白质分子是由一条或多条多肽链构成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种类很多,按功能来分有活性蛋白和非活性蛋白;按分子形状来分有球蛋白和纤维蛋白。球蛋白溶于水、易破裂,具有活性功能,而纤维状蛋白不溶于水,坚韧,具有结构或保护方面的功能,头发和指甲里的角蛋白就属纤维状蛋白。按化学组成来分有简单蛋白和复合蛋白,简单蛋白只由多肽链组成,复合蛋白由多肽链和辅基组成,辅基包括核苷酸、糖、脂、色素(动植物组织中的有色物质)和金属配离子等。

蛋白质广泛而又多变的功能决定了它们在生理上的重要性。来自食物的蛋白质是身体的氮和硫的主要来源。除催化功能和结构功能外,还构成了肌肉收缩的体系。作为抗体,它们是身体的防卫系统,而作为激素,则能够调节身体的腺体的活动。在血液中它们维持体液平衡,是凝血机制的一部分,能输送氧气和类脂物等。

酶是一类由生物细胞产生的、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催化剂。

从酶的化学组成来看,可分成单纯酶和结合酶两大类。单纯酶的分子组成全为蛋白质,不含非蛋白质的小分子物质。如脲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核糖核酸酶等都属单纯酶。结合酶的分子组成除蛋白质外,还含有对热稳定的非蛋白质的小分子物质,这种非蛋白质部分叫做辅助因子。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物或配合物叫做全酶。辅助因子是这类酶起催化作用的必要条件,缺少了它们,酶的催化作用即行消失,酶蛋白、辅助因子各自单独存在时都无催化作用。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通过食物获取能量,以及生物体内复杂的代谢过程都包含许多化学反应,必须有各种不同的酶参与作用。这些专一性的酶组成一系列酶的催化体系,维持生物体内各种代谢过程有规律的进行。

核酸、基因、遗传信息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与传递者。核酸有着几乎多得无限的可能结构,而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就反映在DNA分子的结构上,即DNA的结构携带着遗传的全部信息,就是通常所说的DNA携带着遗传的密码。

基因是具有遗传功能的单元,一个基因是DNA片段中核苷酸碱基特定的序列,此序列载有某特定蛋白质的遗传信息。人们形象的将DNA碱基序列称为遗传编码,DNA序列分析是揭开遗传密码的关键,也是基因研究的基础。

每个DNA分子含有很多基因,这些基因按一定顺序排列,就成为创造蛋白质的图纸和指挥复制的命令。现代遗传学认为,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基因中可以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核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蛋白质是基因作用的直接产物,并含有遗传信息。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生物体的性状主要是通过蛋白质来体现的,生物体内大部化化学反应也离不开称作酶的蛋白质进行催化。因此,基因对性状的决定性作用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与传递执行者,遗传信息由DNA→RNA→蛋白质的表达过程,也称基因表达,是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研究的核心。

生物膜

在地球上出现有生命物质和它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化过程中,生物膜的出现是一次飞跃,它使细胞能够独立于环境而存在,靠通过生物膜与周围环境进行有选择的物质交换而维持生命活动。显然,细胞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不仅细胞的内容物不能流失,且其化学组成必须保持相对稳定,这就需要在细胞和它的环境之间有某种屏障存在。同时细胞在不断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又需要经常由外界得到氧气和营养物质,排出代谢产物和废物,使细胞保持动态的恒定,这对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极为重要。因此生物膜是一个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半透性膜,它的主要功能可归纳为:能量转换、物质运送、信息识别与传递。

对各种膜性结构的化学分析表明,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生物膜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膜内所含的蛋白质;细胞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大多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细胞膜蛋白质就其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能识别各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有选择地使其通过细胞膜的蛋白质如通道蛋白;另一类是分布在细胞膜表面,能“辨认”和接受细胞环境中特异的化学性刺激的蛋白质,这统称为受体;还有一大类膜蛋白质属于膜内酶类,种类甚多;此外,膜蛋白质可以是和免疫功能有关的物质。总之,不同细胞都有它特有的膜蛋白质,这是决定细胞在功能上的特异性的重要因素。

高一化学教案:《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教案:《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高一化学教案:《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展示Cl2的用途

2.建议学生探讨Cl2的制备原理

二、学生分组设计探究反应原理

1.教师提供可选试剂

2.学生根据实验设计常规要求选择合适试剂

三、学生展示方案确定反应原理

1.展示学生方案

2.确定实验反应原理

3.分析该反应的氧化还原情况并书写其离子方程式

四、分组讨论归纳、确定实验装置

1.回忆初中学到的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原理及装置

2.分析装置选择与反应原理及试剂的关系

3.确定实验室制备Cl2的装置

4.收集装置的选择确定

5.尾气的处理

五、探讨实验装置的拓展与创新

1.气体发生装置的改进与创新

2.气体收集装置的改进与创新

3.尾气吸收装置的改进与创新

六、课堂小结、反馈练习

1.再次明确本节课应掌握的知识

2.通过课堂练习进行反馈与巩固

七、课堂评价作业布置

1.两句话点评学生本节课的表现

2.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氯气是典型的非金属单质。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实验是高中阶段重要的气体制备实验之一,与初中制取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对氯气制备的学习,将进一步完善学生关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为以后学习NH3、C2H4等的制备打下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因此,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理解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和方法。

2、通过对氯气制备过程的分析,让学生领悟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原则方法。

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以及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氯气的净化、尾气的处理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产品质量意识。

根据教材的地位、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及装置的确定。

由于高一学生知识储备有限,还只是习惯于记忆老师所讲的知识,所以本节的教学难点为:实验装置的创新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掌握了氯气的性质,这就为氯气的收集、尾气的处理打下了基础;

2、已经学过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制备,有助于学生对氯气的制取进行探究;

3、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是很扎实,所以在实验过程中仍需要教师引导。

三、教学方法的确定:

针对学生的情况,本节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和归纳总结,进行开放式教学,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学习方法的选择:

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本节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分析概括的方法进行学习,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五、教学媒体的运用:

1、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大量化学仪器的使用及组装、改进,这些又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而且在本节课的要求:只是让学生会选择即可,所以用电脑展示既直观又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

2、氯气的制备需要在实验室,对通风条件要求很高,而且气体有毒,易污染环境;但是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所以通过投影教师实验演示录像。这样既兼顾了教学效果,又避免了对学生身体的危害和环境的污染。

六、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投影展示Cl2的用途。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氯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上课所用的氯气是在实验室中制取的。在实验室里最常见、最经济的含氯化合物是(盐酸)和盐酸盐(如NaCl)。其中的—1价的Cl转化为Cl2是氧化反应,所以制备Cl2还需使用氧化剂。下面我们大家就先一起来探究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原理。

(课前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提供浓盐酸、稀盐酸、NaCl固体、NaCl溶液、二氧化锰等试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反应原理。

(二)新课讲授:主要归纳出制取原理、实验装置等内容。

学生几组具有代表性方案

还原剂

氧化剂

现象

1

NaCl溶液

MnO2

不加热,无明显现象

加热后,也无明显现象

2

稀HCl

MnO2

不加热,无明显现象

加热后,也无明显现象

3

NaCl固体

MnO2

不加热,无明显现象

加热后,也无明显现象

4

浓HCl

MnO2

不加热,反应较慢

加热后,有黄绿色气体生成

通过实验学生得出结论:选择试剂的时候不仅要考虑Cl-的浓度还要考虑H+的浓度。H+的浓度越大,Cl-的还原性越强,所以实验室制取Cl2采用了浓HCl和二氧化锰来反应。为了加快反应,还采用了加热的条件。

1.确定原理:MnO2+4HCl(浓)===MnCl2 +Cl2↑+2H2O

学生练习:指出该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以及盐酸表现的性质并书写其离子方程式。

氧化剂是MnO2,还原剂是浓HCl,氧化产物是Cl2,还原产物是MnCl2,,浓盐酸在这既表现了还原性又表现了酸性。

MnO2+4H++2Cl—(浓)===Mn2++Cl2↑+2H2O

强调:浓盐酸的“浓”,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的深度会逐渐减小,当降低到一定深度,反应就不能再进行。

练习:投影(用投影仪)

在含4molHCl的浓盐酸中加入足量MnO2,加热至反应结束,在标准状况下制得氯气的体积可能为()

A、16.2 L B、22.4 L C、 28.6 L D、33.6 L

2.装置的选择确定

学生讨论:初中学到的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原理及装置并投影

O2:固+固加热制气体

H2、CO2:固液不加热制气体

点评: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是依据制备气体

所用试剂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加热与否)

投影:制O2、制H2原理及装置

分析:装置选择与反应原理及试剂的关系

介绍:⑴制H2简易装置分液漏斗与圆底烧瓶的组合

⑵分液漏斗与长颈漏斗的不同点:多了个活塞

思考:活塞的作用:分液漏斗的下端管口不用伸入液面以下

设问:根据制备Cl2的反应物能否确定制Cl2的装置?

投影:氯气的发生装置

强调:1、必须垫石棉网使圆底烧瓶均匀受热

2、在解答装置图改错题中注意石棉网的画法

3、分液漏斗在使用中必须注意瓶塞上的凹槽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

学生考虑学过的收集装置有哪些?如何确定气体的收集装置?

依据气体密度与空气的相对大小及在水中的溶解性;密度大于空气的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小于空气的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难溶于水的还可用排水法收集。

追忆:用这些方法收集气体时集气瓶是如何放置的?试画出其示意图。

然后学生依据氯气的物理性质来确定氯气的收集装置?

因为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且能溶于水;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3、收集装置的选择确定

讨论:依据氯气的物理性质来分析该收集方法是否完善。

归纳:由于氯气有毒,不能逸散到空气中,所以要对以往的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进行改进,而且还必须要注意尾气的处理。

投影:展示以往的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以及进行改进后的装置,学生讨论并确定收集氯气时的进气口与出气。

同时引导学生考虑如何知道气体收集满了,当集气瓶充满气体时既便立即停止加热,还会有多余的氯气生成,大如何将多余的氯气处理掉?引如下一问题。

4、尾气吸收装置

投影:尾气吸收的简易装置

引导学生讨论:选择合适的尾气吸收液,比较NaOH溶液与Ca(OH)2溶液:因为Ca(OH)2微溶于水,其水溶液的浓度很小,吸收效果不如NaOH溶液充分。

学生书写吸收原理:Cl2+2NaOH==NaCl+NaClO+H2O

通过学生思考:如此收集到的氯气是否是纯净的?可能有什么杂质?

只要是从水溶液中出来的气体肯定含有水蒸汽,又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制得的气体中肯定还会含有氯化氢,要想得到纯净干燥的氯气就需要除杂。引入下一问题。

5、气体的除杂

通过教师讲解:气体除杂常根据所含杂质气体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固体或溶液作为

吸收剂。Cl2中混有的HCl可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按照课本上的装置制得的氯气是否纯净,可能含有什么杂质?

学生根据浓HCl的性质分析后可以得到结论:含有水和HCl气体。我们可以用以下装置和试剂除去。

学生思考进气口位置和两个洗气瓶的连接顺序,通过正确的选择,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

用投影给完整的装置及实验操作步骤。

以上是在实验室中常规装置和作法,在高考中对实验的考查往往源于课本,又要高于课本,多数考查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和创新引入环节三: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

1、发生装置:

提出问题: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发生装置中的浓盐酸有时不能顺利滴下,大家想想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可回忆制H2 过程中关闭活塞后的变化情况。

小结:随着反应的进行,烧瓶内生成的气体越来越多,压强增大,使分液漏斗内的压强小于烧瓶内的压强,从而使浓盐酸不能顺利滴下。

追问:若想避免此种情况出现,可做如何改进?

若学生回答不出,可引导学生去如何消除压强差。

演示实验:在一装有水的塑料瓶底扎一小孔,当水不再往下滴时,打开瓶盖,水便顺利滴下。

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投影:改进后装置

过渡:投影2、能否用排水法?

学生若不能回答,此时就势引导学生:如果将“水”字改为“液”字呢?

可启发:刚才同学们已经分析了氯气之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氯气能溶于水,如果氯气在某一液体试剂中溶解度特别小,也就是难溶于该种试剂,那能否用排该试剂法收集呢?

就势引出:刚才在除杂时用到的饱和食盐水就是一种符合要求的试剂,所以也可用排饱和食盐水来收集氯气。

设问:排水法是否只能在水槽中进行?

学生讨论:

投影:瓶口向下排液装置与瓶口向上排液装置

让学生讨论两种情况下的进气口和出液口

投影:改进后的排空气法集气装置

让学生分析瓶口向下和向上两种情况下的进气口和出气口

3、尾气吸收

尾气的吸收中怎样改进吸收效果更好(联系生活中实际,比如养金鱼用的气泡发生装置)。

投影:多孔吸收装置

让学生讨论是否还有其他处理方式。

强调:为了避免污染环境,对于有毒和易燃气体,无论是气体制备还是性质实验都必须有尾气处理装置。

投影:

(三)课后小结:1、实验室制Cl2的原理

2、装置的选择及顺序:发生、净化、收集、尾气处理

(四)反馈练习:利用下图所示装收集以下4种气体(图中烧瓶位置不得移动):

①H2②Cl2③CH4④HCl

(1) 若烧瓶是干燥的,由A 口进气,可收集的气体有

(2) (用数字表示)______;由B口进气,可收集的气体有______

(3)若烧瓶充满水,可收集的气体有_____,这时气体由___口进入。

(4)若在烧瓶内装入浓硫酸进行干燥气体,则可用此装置的气体有_

_________,这时气体由_____口进入。

(五)课后作业:A、质量检测 64-65页 基础练习

B、装置的进一步创新改进

七、课堂评价

1.本人的教学理念是“授之以渔,自主发展”。本节课对如何使学生自主的获取知识,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尝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得到加强。教学内容的设计,既加强了知识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渗透了教育的思想。教学过程的实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开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2.本人在“装置的创新改进”环节,为了突破难点,做了一个随堂小实验:在一装有水的塑料瓶底扎一小孔,当水不再往下滴时,打开瓶盖,水便顺利滴下。此实验利用学生熟悉的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去考虑消除压强差,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高三化学教案:《有机物的组成》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化学教案:《有机物的组成》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有机物的组成和分类 2.了解各类有机物的主要官能团及其作用

3.掌握按官能团的不同对有机物进行分类,并能指出有机物的类别 4.掌握有机物命名法规则

【基础知识梳理】

一、认识有机化合物

1.18世纪初,瑞典化学家 提出了有机化学概念,使有机化学逐渐发展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有机化合物定义:绝大多数含有 元素的化合物,简称为有机物,此外,通常还可能含有

等元素。

3.打破无机物和有机物界限的是德国化学家 。

4.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大多数溶、沸点 , 导电, 溶于水,但 溶于汽油、酒精、苯等有机溶剂。

5.化学性质:绝大多数有机物受热 分解, 燃烧,有机反应比较复杂,反应速率,一般需要加热和催化剂,常伴有。

6.利用,可以同时对碳、氢、氧、硫等多种元素进行分析。

7.1838年,李比希提出了“基”的定义,通过 理论初步归纳总结了一些有机反应机理。

8.现代化学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分析方法比较多,经常采用的是 和 等方法。另外还有 和 。

9.反应机理又称反应历程,指反应物转变成生成物所经历的过程。

10. 法是科学家经常使用的研究化学反应历程的手段之一。

二、有机化合物基本概念

1.烃: 。

烃的衍生物: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而衍变成的有机物。

【注意】⑴烃完全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但完全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的有机物不都是烃。

⑵烃的衍生物不一定都是由烃取代或加成得到的。

2.基: 。

【注意】⑴基不带电荷。⑵基中必有未成对电子存在。⑶基不稳定,不能单独存在。

【试一试】比较:⑴Cl,—Cl,Cl2,Cl— ⑵—OH,OH—⑶—NO2,NO2,NO2—

**必须掌握的烃基包括:甲基(—CH3)、亚甲基(—CH2—)、次甲基、乙基(—C2H5)、正丙基(—CH2CH2CH3)、异丙基(—CH(CH3)2)、乙烯基(—CH=CH2)、苯基(— )等

3.官能团: 原子或原子团。

** 必须掌握的官能团包括:碳碳双键(>C=C

醛基(—CHO)、羧基(—COOH)、酯键 (—COO—)、氨基(—NH2)、酰氨基(—CO—NH2)、肽键(—CO—NH—)、

硝基(—NO2)、磺酸基(—SO3H)等。

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烃

分子组成通式

饱和链烃 (烷烃)

链烃 烯烃

不饱和链烃 二烯烃

脂肪烃 炔烃

烃 环烃 环烷烃

芳香烃 苯和苯的同系物

其它芳烃

2. 烃的衍生物

分类 饱和一元衍生物通式

卤代烃

烃 醇

的 酚

衍 醛

生 羧酸

物 酯

3.营养物质 4.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单糖 葡萄糖(C6H12O6) 塑料

糖类 二糖 蔗糖、麦芽糖(C12H22O11)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合成纤维

多糖 淀粉、纤维素(C6H10O5)n 合成橡胶等

油脂

氨基酸、肽、蛋白质

四、有机物的命名

1.系统命名法

无官能团 有官能团

类 别 烷烃 烯、炔、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

主链条件 碳链最长

同碳数支链最多 含官能团的最长碳链

编号原则 (小)取代基最近 官能团最近、兼顾取代基尽量近

名称写法 支位一支名母名;支名同,要合并;支名异,简在前 支位―支名―官位―母名

符号使用 数字与数字间用“,” 数字与中文间用“一”,文字间不用任何符号

2.正、异、新命名法 3.间、对、均命名法

有机物的组成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机物的组成”,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有机物的组成、分类和命名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有机物的组成和分类2.了解各类有机物的主要官能团及其作用
3.掌握按官能团的不同对有机物进行分类,并能指出有机物的类别4.掌握有机物命名法规则
【基础知识梳理】
一、认识有机化合物
1.18世纪初,瑞典化学家提出了有机化学概念,使有机化学逐渐发展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有机化合物定义:绝大多数含有元素的化合物,简称为有机物,此外,通常还可能含有
等元素。
3.打破无机物和有机物界限的是德国化学家。
4.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大多数溶、沸点,导电,溶于水,但溶于汽油、酒精、苯等有机溶剂。
5.化学性质:绝大多数有机物受热分解,燃烧,有机反应比较复杂,反应速率,一般需要加热和催化剂,常伴有。
6.利用,可以同时对碳、氢、氧、硫等多种元素进行分析。
7.1838年,李比希提出了“基”的定义,通过理论初步归纳总结了一些有机反应机理。
8.现代化学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分析方法比较多,经常采用的是和等方法。另外还有和。
9.反应机理又称反应历程,指反应物转变成生成物所经历的过程。
10.法是科学家经常使用的研究化学反应历程的手段之一。
二、有机化合物基本概念
1.烃:。
烃的衍生物: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而衍变成的有机物。
【注意】⑴烃完全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但完全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的有机物不都是烃。
⑵烃的衍生物不一定都是由烃取代或加成得到的。
2.基:。
【注意】⑴基不带电荷。⑵基中必有未成对电子存在。⑶基不稳定,不能单独存在。
【试一试】比较:⑴Cl,—Cl,Cl2,Cl—⑵—OH,OH—⑶—NO2,NO2,NO2—
**必须掌握的烃基包括:甲基(—CH3)、亚甲基(—CH2—)、次甲基、乙基(—C2H5)、正丙基(—CH2CH2CH3)、异丙基(—CH(CH3)2)、乙烯基(—CH=CH2)、苯基(—)等
3.官能团:原子或原子团。
**必须掌握的官能团包括:碳碳双键(C=C)、碳碳叁键(—C≡C—)、卤基(—X)、羟基(—OH)、
醛基(—CHO)、羧基(—COOH)、酯键(—COO—)、氨基(—NH2)、酰氨基(—CO—NH2)、肽键(—CO—NH—)、
硝基(—NO2)、磺酸基(—SO3H)等。
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烃
分子组成通式
饱和链烃(烷烃)
链烃烯烃
不饱和链烃二烯烃
脂肪烃炔烃
烃环烃环烷烃
芳香烃苯和苯的同系物
其它芳烃
2.烃的衍生物
分类饱和一元衍生物通式

卤代烃
烃醇
的酚
衍醛
生羧酸
物酯
3.营养物质4.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单糖葡萄糖(C6H12O6)塑料
糖类二糖蔗糖、麦芽糖(C12H22O11)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合成纤维
多糖淀粉、纤维素(C6H10O5)n合成橡胶等

油脂

氨基酸、肽、蛋白质
四、有机物的命名
1.系统命名法
无官能团有官能团
类别烷烃烯、炔、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
主链条件碳链最长
同碳数支链最多含官能团的最长碳链
编号原则(小)取代基最近官能团最近、兼顾取代基尽量近
名称写法支位一支名母名;支名同,要合并;支名异,简在前支位―支名―官位―母名
符号使用数字与数字间用“,”数字与中文间用“一”,文字间不用任何符号
2.正、异、新命名法3.间、对、均命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