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物理《力 弹力》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弹力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5

八年级物理《力 弹力》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物理《力 弹力》教学设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力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力是什么”“形变和弹力”和“力的测量”弹性势能四部分组成,其中“力的测量”和“力是什么”是本节的重点。

首先教材通过很多的例子来说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进而引出力的作用必须要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两个物体。其次,通过一些平常很常见的器材来进行实验,从而得出什么是形变、什么是弹性形变,为以后学习弹性势能作铺垫。接着通过学生的实验得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和外力的关系,为学习弹簧测力计打下基础。因为弹簧测力计就是运用这个原理制成的,然后学习弹簧测力计就显得比较自然了。教材通过活动和信息快递等方式让学生来了解和熟悉使用弹簧测力计。最后简单的让学生了解一下弹性势能,为以后学习弹性势能做基础。由学生自主探究,或者通过相互交流和协作,了解相关的概念,学会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贯窜全节教学活动的主线。课本在建立概念的时候采取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形式,通过这样的安排,教材试图使学生从观察讨论和亲身体验中自主构建物理知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学习物理已经有一个多学期了,有的学生已经出现学习疲劳的现象。如何让学生认真的学习,只在课堂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力”看似简单的概念,但由于学生头脑里早已有了所谓力的概念。要使学生把这先入为主的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重新从物理学角度认识,又成了这节课的关键。所以本节要通过大量的事例和学生动手实验自己总结力和弹力的概念,从而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充分的进行探究、合作。这样让学生不断的“动”起来,才能不断的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本节课我会设置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合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熟悉过程和方法。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从而知道力的概念,通过探究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现象的奇妙和科学研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据此目标,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步骤:

一、通过情景的设置,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大自然里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力。通过感知和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力的概念。力离不开物体而存在。

二、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形变和弹力。

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物体弹性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四、了解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的结构和正确使用方法。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首先注重情景、问题的设置,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第二、主要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注重探究活动的难度控制和有效性。第三、注重学生科学方法的学习、应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第四、打破教材的束缚,拓展探究的广度和深度,突显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特点——物质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弹力以及弹力的特点

3、经历探究知道弹力的大小与外力的关系,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4、通过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让学生掌握测量力的一种工具的使用。

5、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使学生感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弹性势能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的建立、力的特点和作用效果

2、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关系

3、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1、建立力的概念和力的特点

2、探究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关系的过程

3、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难点分解法、小组学习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弹簧、气球、演示测力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栏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知识新授

【导语】:生活中手提一桶水、用力推桌子、手压木板、用力拉弹簧。

动手做一做,有什么感觉?

总结:有人把力说成是人体对物体的作用。视频引入

【板书】1.什么是力?

【提问】是否只有有生命的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呢?

【启发】

人提水桶能否用其它物体代替

手压木条人产生同样效果呢?

手拉弹簧

【总结】人对物体的作用可以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来替代。

【板书】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做力。

【板书】2.形变和弹力

【提出问题】什么叫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时,对其它物体会产生作用吗?

【启发】弹簧、橡皮筋、橡皮泥发生形变后撤掉外力后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板书】(1)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叫形变。

【提问】什么叫弹性形变?

【总结归纳】(2)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力,这个力叫弹力。

【板书】(3)弹力产生的条件:

(1)物体与物体直接接触

(2)发生形变

【板书】3.观察物体形变的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板书】作用在物体上的处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

【点拨】弹簧测力计就是利用:在弹性限度内,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得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板书】4.力的测量

(1)观察弹簧测力计

①构造

②量程

③分度值

【板书】(2)力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为牛,符号:N

【板书】(3)使用方法:

①观察量程、分度值。

②校正零点,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的位置放好,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线处,若不在应校零。

③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盘垂直。

(4)不同形状的弹簧测力计;

指出各名称

【释疑解难】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最好轻轻来拉动它的挂钩几次,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点拨】(1)看弹簧秤是否完好。

【点拨】(2)指针、弹簧是否与外壳相接触,有无摩擦,以免影响测量的准确性,使拉力方向与弹簧伸长的方向一致。

【提问】5.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形变的物体也具有能量吗?

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叫弹性势能。

体验:

提水桶WWW.JaB88.CoM

推桌子

压木板

拉弹簧

感到肌肉紧张。

学生动手实验,想办法用物体代替手达到相同的效果从而得出力的概念。

两人一组用弹簧、橡皮筋和气球橡皮泥进行实验探究,感受物体发生形变是否对其它物体(手)产生作用。

【通过实验总结】如果物体发生形变后,撤去外力就完全恢复原来形状,这种形变叫弹性形变。

通过实验感受弹力。

讨论: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然后交流。

做一做:

①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在下端掛1,2,3,4个钩码,观察弹簧伸长的变化。

②增加塑料尺上的物体,观察尺的弯曲情况。

③增写课本P45空格。

①阅读课本P46活动8.2,并填写填空内容。

②观察桌上弹簧测力计,说出其量程、分度值。

议一议:如何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针对课本图(8-6)进行讨论,动手试一试。

【总结归纳】左栏内容

学生交流,相互补充

【讨论】课本P46图8-6a、b、c、d四图的正误

阅读P46图8-7

写出名称

1、2.常用测力计

3.握力计

4.拉力计

思考、讨论并回答

学生回答,相互补充

【议论】哪些事例可以说明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例:箭被拉弯的弓射出;人被弯曲的跳板弹起;运动员被弯曲的撑杆弹上高空。

【讨论】玩具和生活用品中哪些是利用弹性热能工作的?(讨论并回答)


相关推荐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弹力》学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弹力》学案苏科版

力弹力
教学目标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2、知道常用测力计是弹簧秤
3、学生:(1)会看弹簧秤(2)知道测量前看零点(3)会读数和记录教学设想重点:力的单位,力的测量
难点:会用弹簧称测力
教法:引导启发式教学准备各式测力计,100g钩码3个,弹簧秤原理演示,鸡蛋两个,苹果一个,500g砝码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
请同学们看图8-1;回答这两个图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力有大有小,我们这就要对力的大小进行测量。
二讲授新课
(一)、力的单位
1.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2.看书:感受一下这个单位,多大的力是1N?你拿起2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20N,运动员举起杠铃时需要用1000N至3000N。
(二)、力的测量
1.测量工具:测力计
观察:各种类型测力计,测压力,推力计
实验室常用:弹簧秤(弹簧测力计)
2.弹簧秤的原理
演示并讲解: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得越长。弹簧称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演示:质量相等的钩码挂在弹簧下,对弹簧拉力相同
挂一个,伸长一格
挂两个,力是原来的2倍,弹簧伸长2个格,伸长为原来的2倍
挂三个,力是原来的3倍,弹簧伸长3个格,伸长为原来的3倍
问:能否一直挂下去,答:否
在弹簧测量范围内,弹簧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3.观察物体竖直挂在弹簧秤上时,物体对它的拉力
两个鸡蛋,200g钩码,初二物理课本,500g钩码
4.观察弹簧秤
(1)弹簧秤上的刻度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观察并回答:弹簧秤上刻度数值是用牛顿作单位的
(2)弹簧秤上最大刻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最大刻度是5N
说明:弹簧称上的这个最大刻度就是量程,弹簧秤受到的拉力不能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秤会损坏。
(3)弹簧称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0.2N
说明:不同弹簧秤的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应据刻度值和格去算。
4.学生实验
请学生看课本:P46
观察你手中的弹簧秤:量程、分度值,零点
手拉弹簧秤,感受1N、5NF拉1=_________N
,记录:F2拉=_________N
,木块重G=___________N
比较三次拉力大小(3、4、5)
将100g,200g,500g7.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大小
三小结
1.力的单位,符号
2.力测量工具,常用的工具,
3.使用弹簧秤时应注意什么。
四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学习指导用书
家庭作业:补充习题板书设计:
力弹力
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力的单位:牛顿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教后感: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2.通过实验,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与弹力有关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见到,弹簧伸长与外力的关系又是制作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是进一步学习重力、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必备技能。对弹力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样产生的,不必分析它的三要素,重点放在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边探索边思考边试着应用,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力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测量力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从而自己制作弹簧测力计。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说明书、观察构造、练习使用、交流总结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弹簧、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橡皮泥、钢尺、头发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播放视频:撑竿跳高、跳板跳水等体育比赛场景。

思考:撑竿跳高、跳板跳水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蹦极中的选手为什么下落到最低点后又会上升呢?

学生观看,感悟。

思考,交流,此时不必回答。

感受力与美的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弹性与塑性

活动:分别用力作用在橡皮筋、弹簧、橡皮泥、气球、纸等物体上,物体有什么变化?松手后,结果有何不同呢?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的性质?你能根据这些物体的特性进行概括与分类吗?

总结得出弹性、塑性并板书。

学生先动手实验操作,探究完毕,学生进行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共同性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由直观到抽象,从亲身的体验及身边的现象中归纳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

二、弹力

活动:找一名学生演示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

思考:不让橡皮筋发生形变,能把粉笔头弹出去吗?当使橡皮筋、弹簧、气球发生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何感觉?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对支持面的压力、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活动:取出废旧圆珠笔里的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再用较大的力拉,使发生较大形变。观察后一种情况下,撤去力后弹簧还能恢复原状吗?引出弹性限度概念。

学生观察思考,认识到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产生弹力,体会到物体的弹性形变是有一定限度的。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从生活走向物理,认识弹力的效果,了解弹力的产生,也能极为自然得引出弹力的概念。

三、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物体的形变与外力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呢?请提出猜想,并设计一个小实验来验证一下。

学生提出猜想,并设计简单的实验,最好能实际操作一下。

得出弹力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关系。

实验简单易行,学生能够参与教学,提高兴趣和探究能力。

四、观察并使用弹簧测力计

思考:根据物体的形变与外力的大小的对应关系,能否制造一个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出示弹簧测力计,知道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让学生说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

观察弹簧测力计,说出弹簧测力计的构造由弹簧、秤钩、指针、刻度盘组成。

让学生说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能否超过其量程?如果指针不指零应该怎么办?

分组实验:按照课本中安排的实验步骤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体验力的大小,记录好数据,交流体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布置阅读材料的力学特性,了解材料还有哪些力学特性?它们有哪些应用?

学生进行思考、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认识弹簧测力计,知道其用途、原理、结构,得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方法:“一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二调”:调零;“三读”:读数=挂钩受力。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1)要先轻轻拉秤钩几次,以避免测量时指针被刻度盘卡住;(2)被测的力要施加在秤钩上,被测力的方向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以防摩擦或其它阻碍;(3)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4)当指针相对于刻度盘静止时方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必须和刻度盘垂直。

多媒体展示其它形式的测力计。

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从物理走向社会,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作用、结构、使用方法的探究与认识,了解一般仪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应用的能力。

课堂小结

(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弹力、重力》知识点讲解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弹力、重力》知识点讲解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也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是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