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6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完“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的应用奠定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以两种不同的圣火采集点燃方式引入课题;通过学生的“一看二摸”,通过观察和分析,把透镜分成两类,再对它们的形状共性进行探究得定义;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进行假设,利用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时教学流程为:引入课题→判别透镜→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测量焦距→小结与反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经历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体会猜想、假设、收集有效证据在探究中的必要与重要,进一步增强分类、比较、建模等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透镜对光的作用,体验透镜的奇妙,产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

重难点

处理

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利用玻璃柱对光的折射把光的传播路径在纸上显示出来;全员参与光通过透镜后的情形,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透镜对光的作用;同时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完成学生对三条特殊光线的认识。

难点:凹透镜的虚焦点——根据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利用作图法处理认识。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对比“广州亚运会圣火”和“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的两种不同的圣火采集点燃方式引入课题

在自然导入新课的同时,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播放课件

观察思考

新课

教学

探究一:透镜的分类

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把透镜分成两类,再对它们的形状、共性进行探究,得出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与讨论

用眼看、用手摸,参与概念的建构过程

课件展示:与透镜有关的科学术语

播放课件

观察思考

探究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通过“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圣火采集的透镜属于哪类透镜为切入点,提示学生:在观察中认真思考两种不同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观察思考

利用玻璃柱对光的折射把光的传播路径在纸上显示出来;全员参与,思考与探究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透镜后的情形。

参与到学生实验中去,发现问题,及时点拨与指导。

合作探究,并汇报实验中所发现的现象

让学生通过板画“探究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后,引入“焦点”和“焦距”。

课件展示“焦点”和“焦距”

观察与思考

利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交于一点,指导学生估测凸透镜的焦距。

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思考。

用刻度尺在实验记录纸上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解释“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圣火采集原理。

因势利导

思考回答

探究非平行光通过透镜时的情形,辨析“会聚”与“发散”,深化理解。

巡视指导

因势利导

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

小结本课时内容

利用板书,让学生小结,帮助学生总体把握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

因势利导

试总结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精选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透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2.能说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图片,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培养学生爱护光学仪器的好习惯。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薄透镜、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透镜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准备。透镜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是初中光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汇点,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凸透镜成像的必备知识,能否掌握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学生今后能否学好光学的关键。本节也是光的折射的应用实例,因此本节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或直接概括结论,或结合讨论、阅读,接受并认同有关结论。同时,在活动中也应让学生了解运用实验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对透镜及其对光的作用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光的会聚、发散。

三、教学策略

由日常生活中和现象引入,对透镜的认识由外观到其特征概念,从对光线的一般偏折作用是会聚还是发散,到三条特殊光线,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要符合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教学中不应只是从理论加以介绍,特别重视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各种术语名词和偏折规律。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以及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并学会测定凸透镜的焦距。本节教法以实验法为主,讲授法和讨论法为辅,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总结出判断透镜种类的两种方法和三条特殊的光线,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凸透镜、凹透镜、演示用光学器件组一套、老花眼镜、近视眼镜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镜子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现在大家仔细观察平面镜和你戴的近视眼镜,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对,平面镜能反射光,不能让光透过;近视眼镜片能让光透过。能让光透过的镜子,我们物理中称为透镜。透镜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可以放大书上的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利用投影仪把教学内容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学生观察并回答:平面镜能成像,光不能透过;近视眼镜片不能成像,能让光透过。

聆听、思考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起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大家知道,青年学生一般佩戴近视眼镜,老年人戴的一般是远视眼镜(即老花眼镜)。这两种眼镜是不能乱戴的,这说明这两种眼镜不同,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仔细观察两种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阅读教材,用自己的理解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总结: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一般透镜的两个表面中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叫薄透镜。下面我们只研究薄透镜。

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

主光轴:组成透镜的两个球面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

光心: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教师拿出一块透镜,请学生判断它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分别找两位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回答。那我们如何判断谁说得对呢?

许多器材上用的透镜是不能用手摸的,那有没有其他办法来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呢?

学生活动:

凸透镜和凹透镜只是外形不同吗?大家分别手持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靠近书上的字,观察书上的文字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

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到什么?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

图1

图2

学生交流讨论:它们的形状不同,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而远视镜片中间厚、边缘薄。

学生通过“摸”的方法能够判断是哪种透镜。

学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成像不同,远视眼镜能成放大的像;近视眼镜能成缩小的像。

学生:用凸透镜时,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如图1),说明凸透镜能把太阳光会聚到一起。换用凹透镜时,纸上始终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而且四周比中间还要亮些(如图2)。这说明凹透镜不能让光会聚,而是让光向四周散开。

通过观察发现不同事物的本质区别。

通过阅读和画图理解主光轴、光心等概念,了解通过光心的特殊光线。

对学生进行使用器材要注意器材安全教育。

通过体验发现两种透镜在成像方面的不同。

通过体验发现两种透镜在对光的作用方面的不同。为下面进一步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做好铺垫。培养学生猜想能力,让学生从以前的经验出发或者从观察的实验出发来作出有根据的猜想。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前面的实验说明两种透镜对光有不同的作用。如果我们实验时能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看得会更清楚。

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1:利用激光笔在磁性黑板上演示三条平行光线,根据演示实验在黑板上描出入射光线。请你猜想如果放凸透镜,三条光线将会怎样传播?

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如图3)。我们把凸透镜对光线的这种作用就叫会聚。

图3

总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因此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指导学生用作图法把上面实验中的折射光线画出来。

引导学生理解会聚: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向中间偏折,中间的位置其实就是主光轴。因此,会聚就是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靠近主光轴。

2.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2:利用激光笔在磁性黑板上演示三条平行光线,根据演示实验在黑板上描出入射光线。请你猜想如果放凹透镜,三条光线将会怎样传播?。

引导学生类比凸透镜,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图4

总结: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因此凹透镜又叫发散透镜。

指导学生用作图法把上面的实验画出来。

结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解释发散: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远离主光轴。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上面的光线会向下偏折,下面的会向上偏折,中间的因为通过光心,传播方向不变。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上面的光线会向上偏折,下面的会向下偏折,中间的因为通过光心,传播方向不变。

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能力。

猜想得到验证。通过观察体验,进一步体会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加深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能力。

猜想得到验证。通过观察体验,进一步体会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加深理解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三、焦点和焦距

1.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结合上述凸透镜会聚光的实验,阅读教材,并结合作图回答让学生明确: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凸透镜的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

由于这个焦点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实焦点。

凸透镜有几个焦点呢?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让一束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从凸透镜的右面射向左面,它是否也能会聚于一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实验。

演示实验:用激光笔和凸透镜在磁性黑板上演示,激光从凸透镜右边射向左边,会看到光线会聚于一点。

2.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光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

结合上述实验,问:折射光线相交吗?那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呢?教师利用演示实验,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哪。PPT演示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引导学生小结: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入射的光线,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总结: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路:

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通过焦点。对凹透镜来说,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虚焦点。

②通过焦点的光线(对凹透镜而言,是指其延长线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③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3.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拿出一个凸透镜)怎样可以测得它的焦距?

这有两个直径相同的凸透镜,它们的焦距分别是3cm和5cm,按照实际尺寸画出平行光经过它们之后的径迹,哪个凸透镜使光偏折得更厉害?

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学生阅读、思考。

学生: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最小最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学生:焦距短的偏折得厉害。

理解焦点、焦距。

发现事物的对称性规律。

掌握透镜的作图。

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巩固了新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二.教材分析:在学生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课上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和学习它们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制作,既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又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三.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__“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能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目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难点:(1)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六、教法和学法

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自主学习探究法、实验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七、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学生准备制作模型照相机的材料

八、新课教学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自学探究为载体和主线,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导入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探究、难点突破、课堂小结与学习评价、教师小结等环节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具体操作是:

(一)、创设教学情境,导入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名侦探柯兰之校园失窃案》引入,由学生亲自参与视频拍摄,巧妙的将眼镜、投影仪、放大镜等凸透镜放入视频,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课堂探究

1、照相机: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PPT观察的照相机结构图,并通过现场拆卸照相机,了解照相机的每个重要部件,并重点介绍镜头-凸透镜,光圈,光屏等重要部件。通过现场给全班拍照,并将照片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学生,通过照相机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现。通过增大光屏到镜头的距离,重新拍照,再将照片投影到屏幕,经过对比得到,引导学生总结-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结论。

(1)仔细观察,你看到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镜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立的像。

(2)胶卷上涂着一层_______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________,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3)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_____像距。(4)观察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____侧(填同侧、异侧)。(5)关于照相机你还想知道什么?

2.小组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

首先通过一段简单的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怎样做?由学生自己动手,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制作过程中去体会小组合作的精神,以及感受制作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再有学生利用做好的简易照相机模型区观察烛焰在半透明薄膜上成像的特点,在通过改变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凸透镜到薄膜上的距离,得到实像变大变小的规律。

(1)做一做:将大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cm的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纸,把两个纸筒套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

(2)看一看:拿起你做的照相机,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示给同学们。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二、投影仪

1.通过PPT展示投影仪结构,认真观察透明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凸透镜到平面镜的距离,得出投影仪成像规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用平面镜,如果不使用,像会成在哪里?

(1)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镜。

(2)投影仪的构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面镜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4)凸透镜的作____________________

(5)灯泡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6)凹面镜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一猜,做一做:将投影片“F”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将会如何?

2.看教师演示:

将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投影片F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清晰的像:

①观察像的正倒、大小;②比较像距物距的大小;

③观察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异侧;④再将平面镜装上,观察像的位置,分析平面镜的作用。

3.根据实验回答:

(1)物体经投影仪成立、像,像和物体位于镜头的____侧(填同侧、异侧),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_____像距(填大于、小于)。(2)平面镜的作用是。

(3)为了能使人们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如何放置?

(4)如果希望像变得大一些,而且还要保持清晰,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三、放大镜

学生利用手中的放大镜观察以下情景:

1.把手中的凸透镜放在课本上,适当调整距离,你看到了什么?(描述你看到的像的特征)

2.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做成一个水滴放大镜,用它来观察课本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进一步理解看到的像的特征)

3.当使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物体会看到怎样的情景?

4.放大镜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镜,物体经放大镜成、立的像,像与物在透镜的___侧(同、异)。

四、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倒立光屏能接收

虚像: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正立光屏不能接收

五、教学反思

本堂课,注重根据学生心理出发,最大程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所有的物理规律,均有学生观察并亲自参与,由教师引导得出,整堂课亲切自然,水到渠成,趣味横生。注意到知识点的衍生、衔接和拓展,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唯一不足的是板书可以让学生设计和总结,这样学生的记忆就更加深刻了。

八年级物理透镜21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透镜21”,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透镜》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演示:用凸透镜会聚投影仪的光线,使纸片冒烟,

每个小组有两个透镜,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观察,动手活动、讨论。

发言

一、透镜: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

2、如何画出透镜?

3、完成:反馈练习一,思考、回答

练习、订正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一)探究:一条光线,经过透镜,光路是怎样的?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明确器材和组装。

2、根据猜想分组,明确研究任务。

3、进行实验

4、指导学生的汇报展示

5、得出结论,寻找规律

思考、讨论猜想

猜想

动手实验、记录现象

汇报交流

思考、讨论,

(二)探究:两条光线,经过透镜的光路

1、组合两组的结论,发现差异和新规律

2、指导分组实验,验证规律

3、演示交流思考,回答

动手实验

观察,

(三)三条及多条光线的情况

1、引导学生猜想,

2、演示实验验证,

3、完成:反馈练习二,订正

猜想

观察

练习、

(四)相关概念

1、根据学生探究结果,介绍光心、主光轴、焦点、焦距的概念。

2、完成:反馈练习三,订正

思考、记忆练习

三、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

回顾、发言

四、补充理解

教师补充、提炼:1、认知方面

2、方法:

回顾、思考

五、检测

综合检测

练习、订正

六、布置作业

1、实测凸透镜的焦距

2、课本62页2-5题课题

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猜想

凸透镜对光有作用

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实验设计

器材

凸透镜、激光手电(只)、

激光手电(只)、、

光路图

12厘米,则凸透镜的焦距约为___厘米

F

F

F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