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08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第十二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33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P35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P34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与笔算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34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学生汇报。
4、完成P35练习七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P34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
3、完成P35第5题读题理解题意。要知道大约需要多少钱?你是怎读想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回答。
4、完成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小编推荐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


课本P35、3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单元知识整理。
(1)、通过这些新朋友,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问题。
2、单元复习。
(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这三道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
(2)、复习除法计算。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与反思,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动手分一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除法的意义。比较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35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用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整理和复习(二年级数学上册)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整理和复习(二年级数学上册),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
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
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18+2370-4158+2989-346+4868-65
46+2391-8343+1917+7992-5690-54
90-60+2443-8-3050+27-917+26+18
3、数学医院。
82399527
-17+48-16+73
79777990
说说错在哪里?
4、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拓展运用:
开放题:小明有50元钱,它可能买了下列哪两种物品?应该付多少钱?(至少写出两种可能)并列出算式。
伞14元钟表26元足球35元茶杯10元
课后小结:

整理和复习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整理和复习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65~66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整理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

1、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一共有几颗星?

写出加法算式,再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说出乘法算式的含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6+6+6+6=24

6×4=24或4×6=24表示4个6相加的和是多少。

因数因数积

2、整理1~6的乘法口诀和计算。

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学生仔细观察。

问:横着看,每一排是什么乘法口诀?

比较相邻两句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竖着看,每一栏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斜着看,乘法口诀表有什么规律?(都是相同两个数的乘积)

拐弯看,乘法口诀表又有什么规律?

读口诀,背口诀,打乱顺序对口令。

完成66页第1题。说出你用的口诀。

二、整理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教材65页第2题。

学生先说图意,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材66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多种解法。

3、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

2+2+2+2+13+3+3+3+36+6+6-6+6+6

三、开放题:

1、人民公园一张成人票6元,一张学生票4元。

(1)买4张成人票,一共花了多少钱?

(2)卖5张学生票,一共花了多少钱?

2、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课后小结:

五、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能力点: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像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2、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直观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学会要认识物体的全貌应从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策略。

能力点: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2、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德育点:1、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2、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空间想像正确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恐龙玩具、玩具汽车、小熊玩具、闹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师: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得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让他们每个人把全身都摸一摸就知道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盲人叔叔全听到了,说你们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怎样正确的观察物体,才不至于像盲人叔叔们一样。(观察物体)

二、自主探究:

1、把每一小组准备的物品拿出来,放在桌子中间,仔细观察,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物品的哪一部分,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的。

说完之后,把物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

闭眼睛想一想: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样子。它们一样吗?

2、出示67页例1。

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说说理由。

师:这几个小朋友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请小朋友们把数学课本摆整齐,立着放在桌子上,仔细看老师出示的数学课本,想一想你应该在什么位置上能看到这一面,就马上跑到相应的位置,听明白了吗?开始!

打开书,把图中的小朋友和他们所看到的书的部分连起来吗?

2、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4张照片,让学生说一说是从哪拍的?(前、后、左、右)

3、一架钢琴的4张图,让学生说一说是谁看到的?

4、一个茶壶的不同方向图,说一说是谁看到的。

5、开放题:教师出示一幢房子的从不同角度看到的4幅图,学生把方向和图连一连。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能力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德育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课件、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彩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师:美丽的春天,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同学们高兴得去郊外放风筝,看有蝴蝶风筝、有蜻蜓风筝……,他们美吗?你认为它们美在什么地方?

怎样验证它们左右两边完全一样?

二、自主探究:

1、师:这些风筝不仅颜色美、形状美,而且左右两边完全一样。你想自己动手剪出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吗?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

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电脑演示剪法。

师:现在自己剪出与老师不一样的图形,看谁剪的与众不同?

学生动手剪,把剪好的有创意的贴在黑板上。

2、师:同学们剪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我们把这些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板书:对称)

3、揭示对称轴的含义,教师画出自己贴的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指出贴在黑板上的图形的对称轴。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学生在书上画,集体订正。不是对称图形的说出理由。找出五角星的5条对称轴。

2、说一说:你能举出生活中对称图形的例子吗?

3、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建筑、桥、古钱、生活用品、数字、文字、字母、体育用品等等)

4、拿出圆、正方形、长方形,自己动手折一折,找出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5、开放题:小组合作,贴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教师出示贴好的一半对称图形,学生自己贴另一半。)完成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游戏和动手操作,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能力点: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感受生活之美,学会欣赏对称的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直观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正确判断镜子里的样子。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镜子、图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你哭她也哭,你笑他也笑,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

师:是的这是一面镜子,今天我们学习镜面对称。(板书:镜面对称)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3的图片。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现象有什么特点。

2、学生在镜子前做各种动作,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镜面对称

3、你能举出生活中哪儿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先想像一下,照镜子时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人会怎样运动,左右手拿不同的东西时,镜子里的人是怎样拿的,然后再用镜子验证一下。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照镜子是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2、出示半个蝴蝶、雪花、天坛,问:这些是什么?你通过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3、回家后看一看镜子里的你是怎样刷牙的,怎样吃饭的…?

4、开放题;小明在镜子里看到他去公园的时间是9时,你知道实际时间是几时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对称图形的认识,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

2、会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形。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仔细,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加深对对称图形的认识,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形。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方格纸、镜子、图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

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汽车的表象,再连线。

2、自己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的对称轴。

3、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房子、树叶、中国结、桥、鼠标。

二、拓展练习:

1、练习十五第3题。

先讨论、交流探索画的方法,(要画出某条线段的轴对称图形,只要画出该线段两个端点的对称点,再连起来,就是该条线段的对称图形。)动手画一画。

2、练习十五第5题。

让学生运用想象,直接判断,对于有困难的同学,用镜子照一照再判断。

3、分类。

0123458

ABCDEF

国一王旦元由美春

对称的:不对称的:

4、开放题:

先在纸上写数字,拿镜子照一照,看看镜子里照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拿一个钟,看看镜子里时针、分针的位置与真实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的位置关系如何。再完成。

教师出示两幅镜子图,一幅是镜子里的数字,一幅是镜子里的钟面,要求学生写出实际的数字和时间。

介绍:运用两次镜像能把原来的物体还原。拿镜子对着镜子图照一下,镜中出现的就是真正的数字和时间。

课后小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课本第35页~36页的内容,整理和复习。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复习重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复习难点: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1、小组比赛背乘口诀。
2、让四人小组说说本单元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3、全班汇报四人小组讨论的结果。
4、师生共同梳理第二单元的内容。(1)除法的含义。(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从上面的(1)、(2)、(3)方面进行复习。
(1)除法的意义。
A、老师呈现课本35页第1题的实物图,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填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并要求学生“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B、让学生相互说说这3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C、练习。(老师出示一些乘法算式、除法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再出示一些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的算式,让学生进一步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A、老师出示小鸟、小鹿选汽球的图面。再采用倒计时的方法抢算。
B、让算得快的小朋友结合具体的算式说说怎样想商。
C、再组织以四人小组为参赛单位的摘平果游戏。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A、老师出示课本35页工人叔叔运水果的情境图。先让学生观察,再让学生说说你从这幅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B、让学生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重点展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C、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D、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6、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购物》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
1.能够辨认人民币,能够清点一定数量的人民币,能够用口头语言描述付钱、找钱的过程。
2.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购物情境中进行有关钱款的简单计算,在购物活动中知道如何付钱,如何找钱,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买文具(认识小面额人民币)2课时
买衣服(认识大面额人民币)1课时
小小商店(学会付钱、找钱)1课时
第一课时买文具(认识小面额人民币)
首案编写:牛月英
教学内容:P10、1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购物情境,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经历购物过程,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积累购物经验。
3.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实用价值,懂得要爱护人民币。
重点难点
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准确进行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养成教育训练点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孩子热爱人民币的意义。
教具:人民币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钱包,从钱包里拿出一些不同小面额的钱来)
“钱”是我们国家进行购物时使用的货币,统称为“人民币”。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人民币!并学习用人民币来购买文具。(板书:买文具)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认识小面额人民币。
学生自己认一认,把认识的人民币在小组里介绍一下,并说一说自己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别这些人民币的。
教师引导学生能准确、迅速地辨认各种小面额人民币。
2.认识元、角、分
对人民币进行分类:硬币和纸币,或按单位元、角、分。
兑换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1元=10角,1角=10分。
3.付钱、找钱活动
(1)买一支1元钱的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2)用1元买1把8角的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应用1元=10角,并能统一单位后按要求正确计算。
(3)和同伴说一说,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
感受1元钱的价值,让学生体会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练一练共3个题,学生认真读题,独立解决,最后全班交流。
四、本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我们应该如何爱护人民币?
板书设计
买文具(认识小面额人民币)
1元=10角1角=10分
10-8=2(角)1元=100分
教学反思
教学时,认币、换币、取币等活动都做到人人参与,有的是个人思考,有的是同桌合作,有的是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学生们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探索知识的方法,并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了更大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
第二课时买衣服(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首案编写:牛月英
教学内容:P12、1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情境,认识各种大面额人民币。
2.掌握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能正确进行换算。
3.能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初步体会人民币的应用价值,养成爱护人民币以及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实物演示、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课件,人民币,商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带一位新朋友——“多多”,她要去选几件新衣服,你们愿意和她一起去吗?(课件:出示衣服和价钱)买衣服需要什么?我们看看这些衣服的价格。
体会认识大面额人民币的必要性。
二、初步感知,获取新知
1.认一认。
出示大面额人民币,学生说一说如何认识,如何识别。(学生会说出通过颜色、数字、图案、数字、汉字等来进行识别.)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在纸币的左下脚有一些点,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用吗?(这是专门为盲人朋友设计的,有了这些点,盲人朋友通过摸人民币,就能知道是多少钱了.)
2.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多多想买一件T恤,价钱是31元,可以怎么付钱?
展示学生不同的付钱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掌握大面额人民币的互换
练一练第3题,掌握不同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
2.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练一练第2题
3.购物活动
任务:自己选择好想买的商品之后,算出所需付的款数,并思考怎么付钱,准备好正好的钱数,谁先准备好先来付款就把这件商品给谁。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我们的人民币上通常都有国徽,国徽代表了我们伟大是祖国,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人民币。
2.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然后写一篇数学日记
板书设计:
买衣服
100元50元20元10元
教学反思:
通过小姐合作学习,认识多种大面额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思想交流过程,是思维碰撞的过程,我们在买东西时付款的多样性,什么方法都可以,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会使学生掌握到多种的办法,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课时小小商店
首案编写:牛月英
教学目标
1.在购物活动中,学会付钱、找钱,体验付钱方式的多样性。
2.通过购物活动,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
3.初步体会人民币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购物经验。
教学重难点
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及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自带人民币
教学方法
自学法、小组交流、集中展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解决问题。
1.情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是丁当小商店正式营业的日子,让我们一起去瞧瞧。
2.提出、解决问题。
生根据图片,找出数学信息,然后试着解决问题。
(1)笑笑买了1架飞机和1辆坦克,一共需要多少元?
(2)奇思付给售货员20元,买了1盒水彩笔,找回多少元?
(3)淘气想买1个皮球,他有3张1元和2张2元,他可以怎样付钱?
(4)足球比篮球贵多少元?
(5)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先小组讨论再汇报。
二、现场购物,体验成功。
谈话:我们已经了解有关购物知识,现在我们一起到小小商店去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
教师可以选定一部分学生扮演的售货员,其余的扮演顾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币购买商品。在活动过程中,要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民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例如,顾客要检查售货员有没有找错零钱,售货员则要检查顾客所付出的钱数。活动中,如果发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和其他同学商量、讨论。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碰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提示。
三、汇报讨论,活动总结。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并对出现问题进行讨论。
(1)汇报一下活动中提出了哪些问题或遇到了哪些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让大家讨论一下。这种解决问题方法是不是最好的?
(2)你原有多少钱?买了哪些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现在还剩多少钱?判断一下算得对吗?
(3)请小售货员汇报结果:一共卖出多少东西?收入多少钱?
小结:在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购物,而实际购物中会有很多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和找到更多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同学们可要努力啊!
板书设计
小小商店
(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
一共需要多少元?用加法
找回多少元?用减法
可以怎样付钱?凑钱数
教学反思:
创设分柜台购物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人人参与与简单的购物活动中,充分体验如何付钱,找钱,学会与人合作,体验交易的过程,同时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自然,融洽。通过汇报,使学生深深的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对学习的好奇心,引发更强烈的求知欲。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要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要点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1、步骤:先读题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作答。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3、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先通过关键句分析,“比”字前面是大数还是小数,“比”字后面是大数还是小数,问题里面要求大数还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4、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和……一共…….?
……比……..多多少/几……?
……比……..少多少/几……?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认识,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 巩固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能够根据具体情境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题纸、学具,学生课前整理本单元知识。

【教学手段】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数学学习,具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较高,参与度比较广。《表内除法》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但在整个小学阶段却起到一个奠基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在实践操作、小组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借助对课本知识的整理和复习,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谁来说一说你最喜欢哪部动画片呢?(学生回答)

看来,动画片新颖有趣,非常受同学们欢迎!今天,老师便请来了几位动画片中的朋友来到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我们一起来看它们是谁呢?(出示“熊出没”家族成员图片,全体同学表示欢迎)

下面,就让这几位动画片中的朋友陪伴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数学之旅!前面我们刚刚学完了“表内除法(一)”这一单元,下面我们一起进入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出示课题)

二、师生互动,归纳整理

(一)回顾、整理知识网络。

同学们,特别爱动脑筋的光头强向你们提出问题了--“回忆本单元,你学到了那些知识呢?”(出示光头强图片)

点名学生说出本单元所学知识点,师生共同交流。

谈话: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以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1、复习“平均分”的意义及“除法”的含义。

刚才,我们在整理知识网络图的过程中,同学们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平均分”。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举例说明什么是“平均分”?可以画一画,可以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同时,请和小组内同学进行交流--你是如何表示平均分的?

学生动手操作,指名学生上台展示,教师随机板书算式。

我们知道“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遇到“平均分”的类型要用什么方法计算呢?(除法)进一步复习“除法”的含义及各部分名称。

2、复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同学们,你们是怎样很快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的呢?(利用乘法口诀)。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教师出示乘法口诀表,将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2)数学小游戏“抽口诀 说算式”任意抽出一句口诀,让学生说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3)对比,发现几句特殊口诀。

(4)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同学们,刚才大家表现的非常棒!下面“熊出没”家族的成员们要来考考大家了,你们有信心接受他们的挑战吗?

熊二带来的挑战

(1)“火眼金睛”(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2)“计算小专家”(学生总结如何算得又对又快)

熊大带来的挑战

(1)列式计算;

(2)解决问题;

先让学生读题,寻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列式。小组交流,说说每一道题列式的方法,为什么这样列式?

比较习题,你发现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三、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小松鼠蹦蹦想对你说”--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了整理、复习,通过学习我们不难发现,“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每一个“平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在计算除法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会使计算更加简便、快速;而学会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就可以更好地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看来,我们的数学知识之间是环环相扣、层层相连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非常棒!希望你们将井然有序的良好习惯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做到凡事条理分明,做学习和生活中的有心人!

板书设计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退位减》教案(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退位减》教案(二)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2.减法

第2课时 退 位 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例2、例3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以上节课北京奥运会这一情景为计算的实际背景,利用中国和美国所得金牌数的比较引出退位减法算式51-36的计算,为了突破退位减的教学难点,利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如何退位,最后让学生思考“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从反面进一步强化竖式减法从个位减起的必要性。

例3 直接出示算式50-24,由于有了前面的基础,这里只是通过提示“从十位退位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引导学生自己解决50-24的退位问题。

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掌握计算方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能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 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亲身经历个位上不够减时应该从十位退“1”当“10”来减,同时在交流、计算中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的算法。

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领悟退位减法的算理,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明析算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预设A 复习导入:

1.口算: 65-8=  70-9=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5减8不够减怎么办?0减9不够减怎么办?

指定某名学生说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提示:利用小棒来说明理由。

2.列竖式计算:45-23=  67-25=   说一说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的知识。

【品析:复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计算能力的平台,这个展示过程,激活了学生已有的两位数减一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知识经验,也为学生理解10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作好铺垫,完成知识的迁移、提升,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

预设B 情境导入:

我们的首都北京有幸在2008年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魅力。这一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中国队与美国队金牌数(出示课件),谁能提出一个减法的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中国队比美国队多多少枚金牌?”或“美国队比中国队少多少枚金牌?”

师生讨论列式:51-36=

师:怎样列竖式呢?

学生: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师板书:

师:从个位减起,可是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呢?

由此引出课题:退位减法。(板书课题)

【品析:在情境中, 引导学生提出退位减法问题,并列出算式,一方面复习了旧知识点,同时在情境中又蕴藏了新知识点,“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呢?”顺理成章地拉开了新课教学的序幕。】

预设C对比导入:

出示请同学们拿笔算一算,指名说计算方法,强调笔算减法从个位算起。现在老师变一个小魔术,老师擦掉数字9,换成1,现在请你再列竖式算一算51减36。学生很快发现了个位上1减6不够减。

师: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今天我们就继续研究笔算减法的知识。(板书课题)

【品析:通过一组对比笔算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欲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提取信息,提出问题。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19页例2中的表格,提取已知信息,并找出待解决的问题。

出示例2表格,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减法问题:

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

指名列式:51-36=

◎自主学习,探究方法。

1.尝试练习,制造冲突。

(1)学生试着口算:51-36=

(2)尝试列竖式计算,同桌交流遇到的困难。

(3)指定某名学生汇报,引发冲突: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2.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1)小组内借助小棒进行探究,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理解算理。

预设:

①11-6=5,40-30=10,5+10=15。

②10-6=4,4+1=5,40-30=10,5+10=15。

问:为什么都要拆开一捆啊?

(3)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3.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师生列竖式计算。

师:在计算中1减6不够减,从十位退1,是10,个位上是多少减6?十位上退1后是几?十位上的5上面为什么要写一个点呢?这个点起什么作用?这时十位上的数有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个位和十位分别怎样算?并形成如下板书:

小结: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十再减。

◎顺承例2,研学例3。

计算50-24=

指定某名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

师: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

强调:从十位上退“1”后,个位上要算10减4。

比较51-36和50-24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品析:结合生活背景,体会减法的意义;借助学具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有效地沟通了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同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体现在: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算起。

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体现在:①笔算加法,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②笔算减法,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由于笔算减法是在笔算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对于学生而言,从笔算加法到笔算减法是数学思维的迁移转化,所以真正明白算理,应该是在本环节质疑之后,真正实现了学有所得。】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动手操作中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学得如何?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然后衔接下节课的学习任务,提出:生活中到处要用到加减法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学习运用加减法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品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出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升华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享受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迁移的教学方法,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迁移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中来。通过教具小棒的操作与演示,我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说出计算方法,掌握写竖式的过程。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受到,在课堂上要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样才能总结出更好的计算方法。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探讨算法的过程,有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的反思:

点击查看更多: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进位加》教案(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进位加》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通过提供的实物,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突破进位加的难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途径和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掌握算法。

2.体会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8+4= 9+9= 26+4= 14+5=

7+8= 50+13= 9+6+1= 5+7+1=

2.笔算。42+56=

说一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情境图,指导学生观察。小精灵问: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5+37=。

(二)合作交流,探索算法。

1.小棒摆一摆。

(1)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摆小棒。

(2)小组讨论交流,后集体汇报。

指名汇报:先把5根和7根合起来是12根。满了10根小棒要捆成一捆,剩下2根。再把 3捆和3捆合起来是6捆,再加上刚才新捆的1捆就是7捆。7捆多2根就是72根。(多指几名同学边说边摆)

2. 竖式算一算。

师:把刚才的摆小棒的过程用竖式写出来,你会吗?

(1)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独立尝试列出竖式。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个位上7加5得几?该怎样写?十位上又是几加几?(演示从“小棒图”过渡到下面的竖式图。)

达成统一认识:先算个位5加7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

再算十位3加3得6,再加进1得7。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点突出单根相加满10根,把10根捆成1捆的过程,理解进位的道理,图形结合,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笔算的对位和算理。要求不仅能“做”,并且能说出“想”的过程,是一种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孩子的理解应用。

3.加深对算法的理解。

同桌复述计算过程。

4.讨论算法。

师:你发现今天我们学习的竖式计算与上节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小结:笔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应注意什么?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5. 设疑:要是从十位加起,你觉得计算有没有更方便?

三、巩固深化

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练习二第5题。

提问:下面的计算对吗?错在哪里?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三道题的计算过程,对照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注重让学生指出错误在哪里,并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3.完成练习二第6题。

本题主要是让学生先判断个位相加有没有“满十”,再判断十位需要不需要进1。

4.脑筋加油站。

2( ) 4 7 ( )2 3 6

+6 9 +( ) 9 + 2 8 +( )9

9 4 8 6 6 0 5( )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纠错的过程,使学生明白笔算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避免出错。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教后思考:

点击查看更多: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法估算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是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估算。估算时,把这个数估成与他最接近的整十数再去计算。
4、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2、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注意:用大的数减小的数)。
3、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①……。和……一共……。?
②……比……。多多少/几……?
③……比……。少多少/几……?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二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二十)

教学导航

一、复习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第26~27页整理和复习、练习六)

二、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和练习,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2.通过复习和练习,能够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整理和复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感悟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和除法的关系。

难点:利用除法运算提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单元知识整理。

师:本单元有哪些知识要点?把这些要点整理出来。(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议一议,各小组汇报并展示整理的结果)

2.单元复习。

(1)复习“平均分”的含义。(指名学生回答)

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复习“平均分”的方法。(小组讨论,集体订正)

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1个1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

(3)复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①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师: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并小结)

师: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所写的除法算式)

教师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②出示教材第26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主题图。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过程,写出除法算式。

教师指名学生读出所写算式并说一说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

(4)复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课件出示口算卡片)

2×6=5×6=12÷6=30÷5=

12÷2=30÷6=4×5=3×5=

20÷4=15÷3=20÷5=15÷5=

①让学生分组进行口算。组织学生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教师总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②出示教材第26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让学生把乘法口诀补充完整。(教师任意指一句口诀,要求学生说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5)复习解决有关平均分的问题。

二、知识应用

1.教学教材第26页整理和复习“思考题”。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思考题”)你能解决吗?是怎样想的?可以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学生在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

汇报1:根据4个““相加的和是8,求1个”“是多少,就是计算把8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8÷4=2,即=2。

汇报2:根据3个”“的和是12,求1个”“是多少,就是计算把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12÷3=4,即 =4。

……

2.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问题。

师:想一想,有12盆花,要把它摆成一个长方形花坛,可以怎样摆?请你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设计。

(2)设计方案,动手用小棒摆一摆。

要求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方案,并在组内交流设计的过程和所写的除法算式。

师: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小组指派汇报,教师板书)

汇报1:摆成2行,每行6盆,列式为12÷2=6(盆)。

汇报2:摆成3行,每行4盆,列式为12÷3=4(盆)。

汇报3:摆成4行,每行3盆,列式为12÷4=3(盆)。

……

师: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分法不唯一。但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1~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1题:12 3 5 20 4 8 1 6 6 4 30 4 21 36 4 6

第2题:

(1)14÷2=7

(2)30÷5=6

(3)25÷5=5

第3题:24÷6=4(本) 24÷4=6(人)

第4题:

(1)5×4=20(根)

(2)24÷6=4(个)

(3)10÷2=5(根)

(4)10-6=4(根)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对于本单元的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的活动,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除法的意义。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进-步理解除法。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掌握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拓展应用”中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有助于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练习的设计中,采用多种练习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之中理解算理,掌握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相互学习,巩固知识,提高能力。通过让学生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来解决问题。特别关注让学生在动脑的基础上,交流与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让学生在练习活动中体会到练习的快乐,又培养了合作意识。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十五)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十五)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熟悉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2、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除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理解除法的意义,会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4、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的思想,能根据除法算式编造出较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播放音乐)请你们大声的告诉我:这是什么动画片的歌?(喜洋洋与灰太狼)。你们知道吗?青青草原正在热热闹闹的准备着一场运动会,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瞧,喜羊羊已经到羊村门口迎接我们了,但慢羊羊村长说:想进入我们羊村可没那么容易,你们得先经过我的考验,你们敢吗?慢羊羊村长对你们的考验就是表内除法(一)的整理和复习。(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概括本单元学习的知识。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平均分)那什么是平均分?(板书)要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概括:在本单元中,我们主要认识了平均分,知道了除法,会用2到6的乘法口诀求商,还会用除法解决问题。同学们!你们真厉害,这么快就通过了村长的考验。

2、平均分。

我们热情好客的美羊羊已经迫不及待的带着小礼物出来迎接你们了。它带给我们的小礼物是?(棒棒糖)有个问题把美羊羊给难倒了。“这9个棒棒糖要怎样分才是平均分呢?”你们能帮它解决这个问题吗?

请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预设1、把9个棒棒糖平均分成3份。你会用算式表示吗? 9÷3=3(板书) 认识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预设2、除了这种分法,我们还可以怎样分?(一个一个的分)你会用算式表示吗?9÷9=1或9÷1=9。

3、熟记乘法口诀,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在求商的时候需要用到乘法口诀,请把下列乘法口诀补充完整。你会用“五六三十”这句乘法口诀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吗?

4、计算题。

10÷2= 4÷1= 28÷7=

15÷5= 18÷6= 20÷5=

20-5= 30÷5= 12÷6=

5、解决问题。

同学们!恭喜你们找到了第一把钥匙。你们有信心找到第二把钥匙吗?

1、 有15个面包。

(1)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可以分几个?

(2)如果每人分3个,可以分给几个人?

2、一个鱼缸有3条金鱼,4个鱼缸共有多少条金鱼?

3、 把12条金鱼放进4个鱼缸,平均每个鱼缸放多少条金鱼?

4、有12条金鱼,被小猫偷吃了4条,还剩多少条?

6、说一说。

用下列算式编造应用题。

8÷2 = 4 3 × 3 = 9 12 ÷ 4 = 3

4 × 5=20 2 + 6 = 26 18-2 = 16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布置

课后,请你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平均分。

附: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3×3=9 9÷3 = 3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六)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六)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提高脱式计算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混合运算和两步解决问题的整理和复习,让学生对本单元学到的知识更有系统系。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培养应有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难点:系统的梳理知识,归纳突破难点。

教法和学法:教法:组织梳理知识。

学法:合作交流、独立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混合运算》这一单元,你们还记得这一单元我们学过哪些知识吗?

引导学生说出混合运算和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式问题。(用知识树的形式表示出来)

这节课我们要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整理和复习

一、混合运算

1、什么是混合运算?

8+4=12是混合运算吗?

12÷2=6是吗?那把它们两和在一起变成

(8+4)÷2呢?

所以混合运算至少得包含两个算式。

2、自主编写综合算式。

你能像老师一样用8、4、2编写混合算式吗?

小组合作编写综合算式。

3、展示学生作品并分类。

第一类: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观察这一类算式,它们的数字相同,计算的顺序也一样,为什么咱们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呢?

第二类: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第三类: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

4、算一算

老师也写了四个算式,你们会计算吗?

作业纸

观察这四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数字一样,运算符号一样,但是因为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算式的结果也不一样了。

二、解决问题

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提问:

1、 从题中知道了什么?

2、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得先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列式计算。

3、 第二问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课堂总结

回顾知识树,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变成苹果长在树上。随着知识的增长,我们的知识树就会越长越高越长越大。我们把每一单元的知识整理就会拥有一片森林。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