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山水田园诗四首

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1

山水田园诗四首。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山水田园诗四首”,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二、学习《终南望余雪》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祖咏(699一约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后仕途失意,移居汝坟。曾南游江南,北上蓟(jì)门。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全唐诗》编诗一卷。
《终》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也是一首应试诗。当时,年轻的诗人满怀建功报国的凌云壮志,从东都洛阳来到了帝京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诗人早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风姿横亘关中,广绵广余里,又恰逢终南山刚刚降过雪,于是读书之余,欣然沿北坡而上,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当在科举中看到“终南望余雪”试题时,诗人便用一颗赤城的爱国之心抒写了一首忧国忧民的小诗。
(二)、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在长安城中眺望终南山积雪景象,并预感到城中日暮,将更加寒冷逼人。(主旨)
2、前二句写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积雪高高覆盖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
3、后二句中,“林表明霁色”,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相辉映,一片明亮。“城中增暮寒”,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又临黄昏,“日暮天寒”非常自然。可见结句写实之妙,结得确实“意尽”。
(三)、思考讨论:
1、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诗人这样写是不是违反了常理呢?
明确:没有。诗人这样写是写初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的特点。
2、古人讲究炼字,请你谈谈“霁”“明”二字的妙处。
明确:1)霁,指雨雪初停后的阳光。明,此处用为动词,染亮。2)诗说“林表”之上有阳光,而不说林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腰,是因为只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辉,既染亮了林表,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暮”字。
(四)小结:本诗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但最后一句才露出作者本意,抒写了关心人民疾苦的忧虑。
三、学习《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一)、作者简介:储光羲(约706一约762),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郡望兖(yǎn)州(今属山东)。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曾隐终南山。安史之乱中陷贼,受伪职,脱身归。长安、洛阳收复后,被下狱,后贬死。《全唐诗》编诗四卷。
(二)、基本解读:
1、此诗写自己归隐田园之乐。(主旨)
2、“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世人都追逐荣华富贵而以贫贱为耻,而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
3、“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山林河泽有时昏暗不正常而不适宜渔猎,就回到家里暂且闲居一段时间。家里的环境充满农家风情:满园里种满了葵花藿草,桑树榆树绕屋而生。连飞禽都与我相熟,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我的屋宇。
4、“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四句明志之语: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南山中终老此生。
(三)、鉴赏要点:
1、艺术特色:诗风质朴自然,运用了白描表现方法。
2、知识点回顾: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在诗歌中,指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勾画出事物的主要特征。
四、学习《终南山》
(一)、作者简介: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是韩愈的诗友,被时人称为“孟诗韩笔”,早年屡试不第,曾客游河南、邻宁等地。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寄寓汴州,二年后,方授溧阳尉。因终日吟诗,吏事多废,后辞官归家。孟郊一生,生活贫困,仕途潦倒,诗歌内容多啼饥号寒,倾诉穷愁失意的不平之鸣。诗歌主要风格特征是:凄苦冷涩,奇崛险怪
(二)、基本解读:
1、这首诗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怪之景,表达诗人归隐山林、淡泊名利的情志。(主旨)
2、“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四句写游终南山所见的奇景。终南山虽高大,但还没有高大到充塞于天地之间,此处以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身处深山的独特感受。仰望,山与天接;环视,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看不到山外尚有何空间。日月并提,并非写日月并“生”’而是诗人在山中游玩多日,仰望看日出,看月升,先是露出半轮,然后再冉冉升起,看起来确实似从山石中“生”出。着一“生”字,“险”而不“怪”,唐诗中有“海上生明月”、“海日生残夜”、“四更山吐月”等,但孟郊此句太“硬”,无这几句中所表现出的情韵。接下来,“高峰夜留景”,“夜”与“景”(日光)应不能同时出现,诗人却写在一起,确有“奇”的感觉,但仔细分析,诗人不过是说山下已是不见阳光的夜幕之时,终南山的高峰上尚有落日的余晖。“深谷昼未明”,写终南山千岩万壑,高低悬殊,高处已是白昼,低处尚阴暗无光。与王维写终南山句“阴晴众壑殊”应是同义。
3、“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二句,抒发自己在山中游玩的感受。“中”与“正”同义,山“居中”无偏,人“正”而不邪,由山及人,运用类比方法,抒发诗人对山及人的赞颂之情。“险”与“平”义相反,因为人“正”,所以路再“险”,心态仍是“平”的。这是以“路险”反衬出诗人心地平坦。
4、“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二句写山风的威力惊人。山高风厉,长风过处,千柏万松的枝叶都向一个方向倾斜,可见“驱”的力量。声音本是无形无色的,如何“拂”呢?因为长风过处,叶叶飘拂,声音自然发出。这里就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了,既能看见万壑松涛,又能听见万壑清风。
5、结句“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二句,颇有言外之意,即对山中的景物如此热爱,自己和山林又是如此投缘,对世上的繁文缛节、功名利禄看得就淡了,“悔读书”(后悔走读书从仕之路)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3、鉴赏要点
此诗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处终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一般,给人以狠重鲜明之感。抒情直言,不讲究委婉含蓄。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语,情感表露无遗。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正是说孟郊诗的特色。
(三)、艺术特色:
1、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处终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一般,给人以狠重鲜明之感。
2、抒情直言,不讲究委婉含蓄。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语,情感表露无遗。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正是说孟郊诗的特色.
五、作业:课后练习题。
wwW.JAB88.Com

相关阅读

山水田园诗四首1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山水田园诗四首1”,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5.山水田园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兴衰与发展。2、了解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3、准确把握这四首诗的的思想内容及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会赏析它。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方法指导:仔细品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结合诗人的生平遭遇来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关于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田园诗与山水诗在南北朝时期基本上分道而行,到唐初王绩开始合流。至初唐之交,描写山水别业的风尚盛行于朝野,沈宋、吴越诗人在山水诗创作中取得的成就已为盛唐山水田园诗开了先河。唐朝田园诗继承了陶谢山水田园诗的精神旨趣,在大自然中追求任情适意、快然自足的乐趣,领会老庄超然物外、与大化冥合为一的境界;从东晋以来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关照方式,在盛唐进一步与仙境和禅境相融合,促使山水诗形成了优美空静的意境。艺术上,他们继承了重兴寄和感受、谢灵运重观赏和刻画的传统,形成寄情于自然美之中的基本表现方式。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2、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隐逸,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
3、内容:这类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4、艺术特色: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5、代表诗人: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
二、学习《宿建德江》
(一)、孟浩然之生平:(689—740),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在江浙一带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二)、孟浩然之山水田园诗
1、主要内容:1)隐居山林的逸趣:《过故人庄》2)怀才不遇的苦闷:《岁暮归南山》
3)客居在外的愁思:《宿建德江》
2、艺术风格:清幽淡远,孟浩然以比兴寄托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的骨力,以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形成了冲淡清旷的风格。
(三)、写作背景简介: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当时,孟浩然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但是,孟浩然科举考试失利,未能中进士,失意东归。途经建德江时,愁绪无法排遣,然而,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这建德江周围的景物却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一首名垂千古的写景抒情小诗就这样诞生了。
(四)、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诗人的羁旅愁思。(主旨)全诗的诗眼是“愁”字。
2、起句“移舟泊烟渚”,泊,停船过夜。诗人停船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句点题,为下文抒情写景作准备。“日暮客愁新”,客,诗人自指。日暮,黄昏时分。“客愁新”,诗人又有了新的愁思。
3、三、四句并列写景,但有时间先后之分。“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所见:原野空旷,天空在与地平线相接的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空旷的原野使人孤寂。“江清月近人”,表明时已夜晚,明月在天,倒影在水中,诗人于船上俯视江水,看见月亮是如此之近。这情景让诗人感到冷清。这两句一写远眺,一写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
三、小结: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四、作业:背诵这首诗歌。

隋唐五代文学第三章盛唐山水田园诗教案


第三章盛唐山水田园诗
(4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轨迹以及在盛唐繁盛的原因。
重点:王孟山水诗派。
难点:王孟山水诗风的异同;诗与禅。
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原因。山水田园文学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山水田园诗在盛唐繁盛的原因:
1、隐逸之风。读书山林、“走终南捷径”、隐居山川等。2、漫游之风。其中名山大川是主要地之一。3、贬谪。如柳宗元与“永州山水”。4、佛道盛行。求仙拜佛到名山。“五岳寻仙不辞远,以生好入名山游。”(李白)5、陶谢田园山水诗为盛唐诗人提供了艺术借鉴,由模山范水而与自然融为一体,抒写情致。
盛唐五十年,太平盛世。唐人郑綮《开天传信记》载云:“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自开远门西行,亘地万余里,入河湟之赋税。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四方丰稔,百姓殷富,管户一千余万,米一斗三四文,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奇瑞叠应,重译麇至,人情欣欣然,感登岱告成其事。上犹惕励不已,为让者数四焉。”盛极的大唐帝国声威远扬,百夷臣服、诸邦来朝。“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可以想见那种光明璀璨、仪态万千的声威形势。在大唐极盛时朝度过青少年时期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回忆起昔日的辉煌依然是一往情深的,其诗《忆昔》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东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百姓殷富,四方太平,国力极其强大,具有三千年历史的中国农耕经济得到充分的发育,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的高度发展,促进了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也相应发达起来,并通过各种渠道大规模地涌入城市。商品经济的异常活跃,仓储丰裕,城市繁荣,交通便利,使长安、洛阳、开封及太原等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盛唐的盛世安定和繁荣给大多数地主文人提供了尽情享受人生的物质基础。不但百官时兴筑建郊馆山池,成为“休沐”之所,连一般中小地主都有别业。“以诗取士”的科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变化,形成了以进士科考为中心的生活内容,出现了围绕着科举考试而进行的干谒交游、行旅升迁的活动,造成了迎来送往必有文人聚会赋诗的风气,大量的山水诗和送别诗就产生于这种场合。当时著名诗人没有一个没有长途旅行,而文人所到之处“到处有逢迎”。随着诗人的人生足迹由傍城池亭而拓向荒漠,而有了行役风景线。池园文会的集体吟咏与山程水驿之间的个人放歌共生。每逢节假日,“所游地推曲江最胜……朝士词人有赋,日即流传京师。当时倡酬之多,诗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唐音癸签》)风景审美时尚的扩散,流连光景而寄意玄远的六朝精神被唐人看好,也直接促进了山水诗的繁荣。

第二节孟浩然及其诗歌
1、生平:襄阳人,早于王维,是终生未仕的诗人。40岁前后为界,由隐居求仕而真隐。《新唐书文艺传》: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以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因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辞行,浩然不悔也。孟浩然是高士、名流、隐者的形象,傲岸的李白赞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青云。(《赠孟浩然》)
2、创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宿建德江》、《过故人庄》、《春晓》都是淡远之作。
3、评论:
孟浩然主要写家乡襄阳附近的风光及吴越山水(漫游时),“冲淡而淳美”。与陶潜作比:陶——把自己作为农民中一分子,反映田园生活和劳作,有着浓郁乡土气息。孟——无陶诗的境界,在恬淡中有热情,孤清而又亲切。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语淡而味终不薄。胡震亨《唐音癸签》:孟浩然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殷璠《河岳英灵集》: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苏轼:韵高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终无材料。闻一多《唐诗杂论》: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建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精读作品篇目:
《过故人庄》、《临洞庭上张丞相》、《秋登兰山寄张五》、《宿建德江》
阅读作品篇目:
《夜归鹿门山歌》、《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春晓》、《岁暮归南山》

第三节王维——“最伟大的自然诗人”
1、生平:701—761,与李白同时。取“维摩诘”为名、字。梵文中,维,无也;摩诘,诟也。官至尚书右丞,称“王右丞”。又有“诗佛“之称。早年有诗名,20岁进士及第,后因伶人舞黄狮子坐累,由大乐丞谪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擢右拾遗、监察御史,奉使出塞。并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母安史乱时,陷贼,以药下痢,装喑,迫为伪给事中。安禄山大宴凝碧池,维赋诗痛悼: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收复两京后,维因作伪官而下狱,经多方努力而豁免:(1)弟王缙愿削自己蜀州刺史官以免兄之罪;(2)作《凝碧池》诗为人所知;(3)审判官要维作画以涂壁。之后,维逐步升官,至尚书右丞。不过,他更倾向事佛。妻死后,独居三十余年,吃斋奉佛。“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在《酬张少府》诗中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维是以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在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自云:宿世谬词客,前生应画师。他擅长山水,承“南宗画”,重写意而不重写实,如“雪里芭蕉图”。在音乐上,他也极精通。《旧唐书文苑传》: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
2、创作:以天宝初为界,维之思想和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时期:前期,积极进取,有政治诗、边塞诗;后期,隐遁事佛,以山水田园诗为主。《使至塞上》、《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辋川集》二十首绝句。
3、山水田园诗特点——诗画乐禅的合一。王维笔下山水有雄阔之景,如《终南山》、《汉江临眺》,也有精致之景,如《辋川集》二十首绝句。后一类最多,最见艺术个性,宁静、秀雅、富有禅趣。以画入诗。殷璠:在泉为珠。著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尤袤《全唐诗话》)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以画入诗的技巧:1、捕捉景物,构成画面的主体;2、重视色彩、光线的和谐;3、合理布局。画是空间艺术,诗用文字表现远近高低的变化;4、把画境转化为诗境,把空白转化成韵味。如《终南山》。
王维诗情韵风致的高华丰润、清秀空灵,有这三个特征:
第一,充满了生活的爱意。王维以眼前景所构成的静谧世界,充满了自由、和谐、友爱和潇闲,日照松间,泉流石上,虎兽心善,鸟禽天真,在深层次上象征了没有纷争竞斗的社会理想,诗人把对生活和人世的爱意浓浓地瀑泼出来。
第二,充满了辩证的深意。诗人深受禅宗哲学的影响,而又能够沟通其他,兼同诸学,其无我之心深契山水自然的意志,发掘出自然山水其本身所包含着的哲意禅理:静中蕴动,以动写静;空中有色,以色见空;瞬间永恒,以瞬间里感受永恒。这是只要对王维诗略略留心者都会发现王诗中的这些耐人寻味的“理趣”,这也是其诗厚重高华气象的奥妙之一。
第三,充满了艺术的画意。东坡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人贺贻孙在其《诗筏》里指出:“诗中有画,不独摩诘也。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其便娟之恣,逸宕之气,似欲超王而上,然终不能出王范围内者,王厚于孟故也。”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嫩竹含新粉,红莲脱故衣”(《山居即事》),“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缓”(《辋川闲居赠裴迪》)等等,充满画意质感的诗句触目可见,而像《终南山》、《泛前陂》和《木兰柴》等诗,通篇巧妙敷色用光,取势构图,得“意余于象”的绘画之妙,更是风神摇曳,迥得天意。
凡此三者,使王维诗喻旨宏深,充满了微妙的暗示。诗人凭借自然静美展现和追求形上超越的努力,使其得以最简约的形式而容纳最华丰的诗意内涵。
特别是,王维在对山水观照时,努力消解纯逻辑的概念活动,绝去圣智,无念为宗,而“空诸所有”的佛理神奇地使他实现了对于山水美的真谛的深观远照,而他又往往以“默语无际,不言言也”的禅理十足的“参证”的表达方式,笔墨极其简淡,如烟如岚,自然灵气恍惚而来去,“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泛眺》);“白云回合望,青霭入看无”(《终南山》);“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北垞》)等等,多空中见色,而又色中见空,非色非空,非有非无,这正是他所极擅表现的介乎“色空有无之际”的独特景象,其中幽静清远之美趣让人涵咏不尽。
维茕独无偶,暮年无子,“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维至孝,母死,毁几不欲生。以辋川第为寺,自己也葬其旁。王维诗多写离尘绝世,物我合一的体悟,及他在自然界中体悟出的禅意。诗人通过禅定,使心澄静,使心处于寂灭(无生无灭)的虚空状态,以达到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作者就把这样的境界以诗境来表达,使诗具有禅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水穷处是空寂无人处,云出时无心,自然生成。一切都是无心而澄静。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无生无死,自然圆足。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寂静安然,尘虑皆空。(《竹里馆》)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注:富有禅趣的诗与纯粹写禅理、修禅感受的“偈”是不一样的。试比较王诗与上两“偈”的不同。
王维的意义,即在于他是中国古代诗史乃至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特异存在。他在艺术上深刻而无所不在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王维的出现,使唐诗臻于成熟和完美,并推向高潮。王维给后人最大赋予的即是他们把大自然作为一种精妙语言而精妙运用,在体合宇宙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实践中,展现直彻心源的生命情调,将中国古典诗歌中山水诗推上了峰巅,并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诗美学乃至整个的美学。
王维的那些作品,“比起庄、屈来,便具有一种充满机巧的智慧美。它们以似乎顿时参悟某种奥秘,而启迪人心,并且是在普通人和普通的景物,境遇的直感中,为非常一般的风花雪月所提供、所启悟。”(《李泽厚十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69页。)
王维许多诗可以入乐以歌,著名的如《送元二使安西》(《阳关三叠》)。三叠之说:每句再叠;每句三唱,应三叠之说;句首不叠,而每句再唱。东坡论三叠调法,以三说为是。证曰:乐天《对酒歌》“相逢且莫推辞,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进一杯酒。”
4、影响;中唐尤其大历诗人受王维影响很大,如钱起。南宋“学诗如参禅”的诗学观导源于他;清王士祯讲“气韵生动,神超言外”也受其启发。在山水诗上,王维诗开风气之先。山水在谢灵运之前作为背景出现,谢始以山水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创作出真正的山水诗。但谢模山范水,刻意逼真细致、雕琢堆砌;王诗以新的面貌出现,力求勾勒一幅画面、表现一种意境,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印象,并且在诗中表现诗人的性格。王维从晋宋之际陶、谢古诗脱化而愈益精致,《辋川集》融情入景,画趣盎然,幽玄秀雅。
王维作品讲读
讲读之一《终南山》(略)
讲读之二《山居秋暝》(略)
讲读之三《观猎》(略)
精读作品篇目:
《终南山》、《山居秋暝》、《汉江临泛》、《渭川田家》、《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
阅读作品篇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新睛野望》、《桃源行》、《老将行》、《观猎》、《相思》、《鹿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扩展阅读:
陈铁民《王维新论》(北京师大出版社1990)
王志清《纵横论王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思考题】
1、王孟诗比较。
2、王孟山水诗如何体现“盛唐气象”的?

第四节储光羲与常建
储光羲,开元十四年(约二十)中进士,任县尉之类的微官约七年。天宝六年于终南隐居处赴太祝,不久任监察御史,约八年。从开元二十一年,辞官归乡(润州延陵),至天宝六年复出,隐居约十四年。安史之乱中被迫授伪署,后获罪而在至德二载被贬南荒,宝应元年遇赦。《全唐诗》收编其诗四卷,271首,其中山水田园诗143首。《河岳英灵集》:“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道,得浩然之气。”道教的圣地茅山就在延陵,储光羲受道家影响可以想见,后由道而禅。
他的田园诗似陶处在于对田家生活的真切表现,而超出陶的地方,是对生活细节的刻画。他的诗似王维的地方,就是将宗教的情思融入写景中。禅学对他的影响最深的还是对高远清净意境的追求。这个意境,是道家虚无观与精神逍遥的影响,融合了禅家清静观与明心见性的主旨。也表现出类似王维诗的禅境。
开元末到天宝初,他在终南山隐居。他第二次离家入秦后,在终南山隐居了六年。他的大多数山水田园诗就是写作于这一时期。他与王维等人屡有来往。这一时期王维也在此隐居。与王维和綦毋潜、裴迪时有来往。他在《山居贻裴十二迪》提到其隐居的环境:“出径惜松引,入舟怜钓矶。”《终南幽居献苏侍郎三首》也有这方面的描写:“深林开一道,青嶂成四邻”,“卜筑青岩里,云萝四垂阴。虚室若无人,乔木自成林。时有清风至,侧闻樵采音。凤凰鸣南冈,望望隔层岑。既言山路远,复道溪流深。”环境十分的幽僻,这与他在淇上桑榆满园、东野平阔的隐居环境相比迥然异趣,綦毋潜在准备弃官还乡时(约天宝四载秋),他在《酬綦毋校书梦耶溪见赠之作》描写自己隐居的环境:“往往缆垂葛,出舟望前林。山人松下饭,钓客芦中吟。”末两句又说:“以我采薇意,传之天姥岑。”
储光羲诗能把田园山水与魏晋以来的咏怀诗表现艺术结合,在田家生活的描绘中寓意寄兴,创造了独特的比兴体。他的不少诗境界以闲静清新见长。他在七古上用力最多,格调清幽老成,很有古意。诗人追求天真流畅的风格,但凝练不够。小诗中优秀的如《江南曲》其三:“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钓鱼湾》是他的名作:“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见240页。背诵。)
常建与《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的诗最擅创造明秀澄澈的空灵之境界。
裴迪与王维的辋川联唱。
祖咏《终南望馀雪》、储光羲《田家即事》、《钓鱼湾》

王维诗四首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王维诗四首”,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二、学习《送沈子福归江东》
1、齐读课文
2.写作背景简介:此诗是王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游历湖北襄阳一带所作。其集中尚有《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所游之地不止一处。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3.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送别友人之场景,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主旨)
2)前二句“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写送行之地的景色。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点出“归江东”题意。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3)后二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写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之情。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4.鉴赏要点:此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比喻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与情合的境界,而没有丝毫做作的痕迹。诗中既写出了与友人深厚的友谊,也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5.小结:此诗融情语景,洁净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
与情合的境界,而无做作的痕迹。诗人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的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6、课外探究:试举一首送别诗,比较异同。如《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学习《观猎》
1、齐读课文
2、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一次打猎场面,其中蕴含着诗人的豪情壮志。(主旨)
2)诗的首句“风劲角弓鸣”未写人,先写声。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声相应:风声由弦之震响而听得,弦之声由风之劲疾而更震耳。以惊人之语渲染出一幅在旷阔的原野上,大风呼啸、箭鸣弓响、山雨欲来、森严紧张的气氛。读者一接触此句,便为之迷惑、动魄,不免发问: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将军猎渭城”。这首联,上句起势,有如古戏舞台上人未出场,先吆喝一声,气氛为之一紧;下句则如一员大将在众目睽睽之下跃将出来。起句有先声夺人之妙,有异军突起之势,给人以悬念;接句则轻笔缓道,慢语解释,使人恍然大悟,极富戏剧味。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写琵琶女弹技有“铁骑突出马枪鸣”一句,若用此句来比喻《观猎》的开头也是很合适的。我们试将首联二句倒转来细细体味一下,就会发现倒转后的这两句诗便变成了一般的叙述,气势一落千丈,失去了先声夺人之美。
3)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写狩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笔锋一转,不正面写将军,地点是在渭城,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平原草枯,积雪消尽。“鹰眼”因“草枯”而能更准确观察猎物,猎物绝无逃脱之机;“马蹄”因“雪尽”而略去阻碍,策马追赶更为迅捷。诗人不同常人,他用将军所用之物来显示将军的勇武过人,深得以物配人之妙。一物配一物,良将佩宝刀。好马快骑,舍强将勇士,谁配乘用?矫健神鹰,除剽悍猎者,谁配掌握?通过陪衬烘托,将军英姿便跃然纸上。
4)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紧承“马蹄轻”而来,这两句写猎归所经之地,而写地名另有深意。原来,新丰市在长安东北,是盛产美酒之地,当时游狭之士常到此相聚豪饮。作者曾在《少年行》中写到:“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显然,在这里诗人是借新丰典故,表现将军豪爽任狭的气质。细柳营,在长安西北,是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之处。诗人在此是意欲把将军和周亚夫并比,表现他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刚勇正直的特点。通过这两个典故的运用,将军勇武慷慨、豪放不羁的气度与非凡形象更为明显了。作者用典故如信手拈来,极为自然,不显山不露水,而奏出奇效。
5)尾联“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与开头遥相呼应,前三联是写有声的喧闹场面,尾联则是写无声的观望追忆,形成鲜明对比:射猎时风劲云涌,气氛激烈;猎后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其中射雕之典,出自《北齐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射猎时,于云中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
3、鉴赏要点
①此诗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狩猎时风劲鹰疾,气氛相当之紧张;猎后风定云平,猎手们心满意足,踌躇满志。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情感,在景物的变化中见出感情的消长变化,显得摇曳生姿,韵味十足。
②全诗结构巧妙,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间流转自如。首联由出猎的将军写起,尾联以将军回首作结,前由“马蹄轻”,后由“忽过”“归还”;前由“风吹角弓鸣”的动,后有“千里暮云平”的静,前后呼应,动静搭配,相应生辉。首联以挥鞭跃马写将军威武傲岸之姿,尾联以回看暮云绘将军得意留恋之乐,各领风骚,言简意富。全诗蝉联、过度十分自然、融洽、熨贴,几个富有特征的个体,合在一起构成了有机和谐、不可少缺的完美整体。
③遣词造句用得准确精当,“枯”、“尽”、“疾”、“轻”、“忽过”、“还归”,体物精妙,传神。
四、作业:背诵《观猎》

白居易诗四首教案


7.白居易诗四首
课文剖析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一路上飞扬跋扈任骄横,雕鞍肥马返照空中飞尘。请问这些人是干什么的?人们都称呼他们是内臣。佩红绳大印的都是大夫,佩紫带印绶的全是将军。带夸耀神气去军中赴宴,一帮人骑着马涌动如云。意气:神态。内臣:这里指宦官。按唐代的官制,宦官属内侍省,因在宫廷之内伺候皇帝,故称内臣。但实际上,他们的权力远远超出他们本职之外,也有正式被任命为外廷职务的,有的还被授予高级武职。朱绂(fú)、紫绶(shòu):绂、绶都是官僚系佩玉或印的丝带。唐代官员所佩绂、绶的颜色是因官阶不同而有所区别的。朱绂、紫绶是高级官员的标志。大夫、将军:指高级的文官和武官。夸:夸耀。军中宴:指禁军中的宴会。唐代中期,禁军分为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六军,其统帅权都掌握在宦官手里。因此他们去赴“军中宴”便自以为很得意。]
开头八句为第一层,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从而引出“是内臣”的回答。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如此跋扈呢?原来这些宦官居然都佩带着朱绂和紫绶。做了高官,大权在握,怎能不骄?“军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宦官们拳握了神策军的军权,盛气凌人;“夸赴”,写出耀武扬威之态;“走马去如云”,写出旁若无人的骄横。而宦官不是一个两个,“满”“照”“皆”“夸”“如云”等字眼,告知人们这是一大帮,令人触目惊心。这里语含讽刺,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杯里壶中溢出各种美酒,盘盛碗装罗列海味山珍。水果吃的是洞庭的名橘,鲜切的鱼片带天池鱼鳞。吃饱了心满意足闲中坐,喝醉了精神亢奋发噪音。樽、罍(zūn)(léi):古代盛酒的器具。九酝(yùn):《西京杂记》:“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zhòu),一日九酝,一名醇酎。”这里泛指醇酒。水陆:指水产、陆产的各种食品。八珍:指珍贵的食物。擘(bài):用手把东西分开。洞庭橘:江苏太湖洞庭山上出产的橘子,是远道运来的新鲜水果。脍(kuài):细切的鱼、肉食品。天池:指大海。鳞:泛指鱼类。心自若:心里很自在,很舒服的样子。]
接下来的这六句为第二层,写军中宴会的豪华场面。宴会是相当奢侈的: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均为天下美味,而“溢”“罗”“擘”“脍切”等词,表现了宴会之奢靡。“食饱”二句,呼应首句,赴宴时已是“骄满路”,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可一世了。
以上二层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为下文表现主题作了充分准备。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今年江南可是遭了旱灾,衢州的饥民已经人吃人!是岁:这一年。衢州:今浙江衢县一带。据历史记载:元和三年冬至四年三月,江南大旱。当时白居易和翰林学士李绛,曾上疏请求减免租税。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最后两句为第三层,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据《旧唐书宪宗纪上》记载,元和三年,“是岁,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东道旱”。四年,“浙西苏、润、常州旱俭”。这一乐一悲,令人惊心动魄,这与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名家赏评他往往先尽情摹写统治阶级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突出一个对立面,反戈一击,这样来加重对统治阶级的鞭挞。如《轻肥》……(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秦中吟》是组诗,共十首,“一吟悲一事”(《伤唐衢二首》其二),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及其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是花吧,可也不是花;是雾吧,可也不是雾。]
首二句给人一种难以说清、捉摸不定之感,“非花”“非雾”虽系否定,却有着一个肯定的比喻:如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从后二句的补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喻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夜半来,天明去。[半夜里,它从黑暗中悄悄来临,天刚明,又在晨曦中飘然离去。]
这二句颇使人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看,明显的又不是说梦,“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再生发出两个新鲜的比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来的时候,仿佛如一场春梦,停留没有几多时,去了以后,却像那早晨飘飞的云雾,全无从找寻它的去处。几多时:时间短促。一作“不多时”。觅:找寻。]
尾二句实在又是比喻。以“来”“去”关联,生发出两个新的比喻。“夜半来”者是春梦,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发出疑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去”如朝霞,朝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又发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名家赏评这首诗,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入“感伤”部分。这部分中另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一为《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首是《简简吟》,其中有:“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如出一辙,音情逼真,都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花非花》紧编在《简简吟》诗后,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
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杜陵叟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杜陵老头居住在杜陵,每年种贫瘠的田地一顷多。三月份没有雨刮着旱风,麦苗不开花多枯黄而死。九月份降霜秋天寒冷早,禾穗没熟都已经干枯。杜陵:在今西安市东南。薄田,贫瘠的土地。不秀:没有扬花。青干:未成熟就已干枯。]
开头七句,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官吏明明知道但不报告真相,急迫收租、凶暴征税以求通过考核得奖赏。典当桑园、出卖田地来缴纳官府规定的租税,明年的衣食将怎么办?长(zhǎng)吏:指县令等地方官。申破:奏明(皇帝)。考课:按一定标准分别等级、考核官吏,以定升、降,唐代由吏部考功司掌管。典桑:典当桑园。何如:怎么办。]
接下来四句,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掉我们口中的粮食;虐害人伤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爪牙像钩、牙齿像锯一样地吃人肉!虐人:侵害百姓。]
再四句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明知”农民受灾却偏偏“不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在封建时代是具有相当典型意义的。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不知什么人报告了皇帝,皇帝心中怜悯、了解人们的困苦;白麻纸上书写着施恩布德的诏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税。昨天里长才到门口来,手里拿着公文张贴在乡村中。十家缴纳的租税九家已送完,白白地受了我们君王免除租税的恩惠。恻隐:同情、不忍。白麻纸:用白麻纸写了恩诏。唐代诏书,凡重要的都用白麻纸写,一般性的用黄麻纸写。德音:诏书的一种,多半是免租、赦罪等有关施“恩”的事,犹如后代的“恩诏”。京畿:靠近京城的地方。唐代设京畿采访使,管长安周围四十多县。放:免。里胥:里正。唐代一百户为里,设里正。方:才。敕牒:皇帝下的命令,此处指免租的命令。榜:作动词用,张贴、张挂。蠲(juān):免除。]
最后八句,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无论是官员们的“求考课”,还是“里胥”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都是统治者们惯演的把戏而已:“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
名家赏评对农民的深厚同情使诗人在《杜陵叟》中爆发出这样的怒吼:“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是农民的反抗,也是诗人的鞭挞。(游国恩、萧涤非等编著《中国文学史》第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我有刚酿成还没有过滤的绿蚁酒,正暖在红泥抹成的小火炉上。绿蚁:酒名。指浮在新酿米酒上面的酒渣,因细小如蚁,微现绿色,故称“绿蚁”。醅(péi):酿造。]
一、二句写酒香袭人。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香气自然十分诱人。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天快黑了,一场雪马上就要飘洒下来,此时你能来和我共饮一杯酒吗?天欲雪:天要下雪了。雪,名词用做动词,下雪。无: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么”或“吗”。]
三、四句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结句虽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
名家赏评岂非天下第一快活人。(清黄周星《唐诗快》,清康熙二十六年书带革堂刻本)
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清田雯《古欢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
结构巧解
《轻肥》
全诗共分三层。
第一层,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
第二层,写军中宴会的豪华场面。
第三层,与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
《花非花》
首二句给人一种难以说清、捉摸不定之感,三、四句颇使人疑心是在说梦。尾二句以“来”“去”关联,生发出两个新的比喻。“夜半来”者如春梦,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发出疑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去”如朝霞,朝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又发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捉摸不定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杜陵叟》
全诗共分四层。
第一层,写出灾情之严重。
第二层,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
第三层,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
第四层,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问刘十九》
一、二句写酒香袭人。三、四句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
写作特色
《轻肥》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宦官的骄横之态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奇峰突起,使全诗顿起波澜,使读者惊心动魄,确是十分精彩的一笔!
《花非花》
博喻手法的使用
此诗诗意朦胧,带有一种淡淡的感伤之情。由一连串比喻构成,环环相扣,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这种手法为博喻,主要表现为以多个鲜明的喻体表现一个并未说明的主体。诗词中用“博喻”的例子很多,但一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之间用作比喻之物,不只被比喻之物,好像一个耐人寻思的谜。正因为如此,诗意也就“朦胧”了。
《杜陵叟》
直陈现实的讽刺手法
诗人运用直陈现实的讽刺手法,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长吏”明知天灾却不奏报,仍然强征暴敛;一个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才慢腾腾地宣布“免税”的“德音”,背后明显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奏报后才下诏“免税”,此前却一直不闻不问,装作不知,虚假伪善。这种“双簧戏”的演出,封建统治者演起来驾轻就熟,时机控制得恰适其时,可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样的把戏不止一次上演,诗的讽刺力度可见一斑。人称的变化写出诗人愤激的情感。如对“长吏”的控诉时,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变成直抒胸臆:“剥我身上帛……”而诗中这一“我”的形象,极为精练地概括了封建社会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问刘十九》
语浅而情深
此诗语浅而情深。酒逢知己千杯少,杜甫《对雪》有句“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这是有酒无朋之憾。诗人此诗本为在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诗中先景后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宜人,生活在一刹那时泛出令人沉醉的温馨,引人浮想联翩。
主旨探究
对这几首诗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轻肥》
1.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2.《轻肥》以强烈的对比手法揭示出两种根本对立的阶级生活。揭露和控诉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处境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同时,在揭露和控诉中也表现了作者要求改革封建弊政的革新思想。
3.《轻肥》着重暴露那些为皇帝所宠信的宦官,他们不管人民的死活,整天过着穷奢极欲、豪华糜烂的生活,诗中还用对比的手法,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
《花非花》
1.这首诗,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入“感伤”部分。
2.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3.施蛰存认为此诗“是为妓女而作”。
《杜陵叟》
1.这首诗写农夫之苦,并对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的恶行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
2.诗人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的暴行进行了深刻揭露,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厚同情。
《问刘十九》
1.这首小诗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安于闲适快意生活的心境。
对这几首诗的主旨你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