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无端崖之辞导学案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14

无端崖之辞导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无端崖之辞导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无端崖之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顾、质、措、逡巡、相与、期年、趣、肆)、词类活用现象(发、进、上、下、腊、短、长、悟、破、溃、活)、通假字(恂、錎、鬐、已、趣、说、反、阨)、古今异义词(虽然、于是、小说)、特殊句式(措杯水其肘上、宋人有曹商者等)。
2.体会《庄子》艺术表达形式之奇妙。
3、培养并提升梳理探究、质疑解难的习惯和能力。

【重点难点】:
1.对照注释,及参考译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
2.诵读并翻译全文,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
3.认识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批判地继承庄子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初步感知庄子散文“奇”的特色;
【学习方法】:诵读、研讨、梳理、质疑。
【学法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课堂上提交。由各小组派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合作探究,让每一个小组出一道选择题供同学们解答。
【课题引入】在先秦诸子中,庄子和他的后学们最注重也最擅长营造艺术表现形式。他们营造的艺术表现方式,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奇。他们自己都说自己的学说文章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亦即迂远的说教、荒唐的言论、无头绪无边际的言辞。
一.自主学习
(一).关于庄子及《庄子》(学生自查资料,教师点拨总结)
1、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2、《庄子》(参考课本P.77面)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3、庄子的品质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轲的年龄略小,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的热烈,所以他才恨的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二)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1.熟读文本。读准字音,掌握字音、字形和关键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疏通文本大意,做到比较准确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
3.准确把握《无端崖之辞》中七则寓言所蕴含的寓意
(三)研究探讨
1.本课出现的众多人物中你最欣赏谁?又最讨厌谁?为什么?
2.哪则故事对你的启发、影响最大?为什么?
二、引领探究:
1、文中七个寓言故事,分别蕴含着什么道理?

2、通过本文的七个小故事概括《庄子》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
3.你读了庄子的文章,有哪些感受和启发呢?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
4.庄子散文以“奇”著称,请问这个“奇”字在本课中有什么具体表现?试举例说明。①人奇,如匠石、伯昏无人、任公子等;②事奇,如匠石斫垩、不射之射、浑沌之死、东海钓鱼、涸辙之鱼等;③境奇,如匠石斫垩、不射之射、东海钓鱼、鸱吓鵷鶵中对“匠石”“郢人”“伯昏无人”“东海大鱼”“鵷鶵”等的描写。
三.训练检测
1、为下面的字注音:
(1)郢人垩漫其鼻端()
(2)使匠石斫之()(3)逡巡()(4)怵然()(5)恂目()
(6)五十犗以为饵()
(7)声侔鬼神,惮赫千里()
(8)趣灌渎,守鲵鲋()(9)黄馘()(10)破痈溃痤()(11)非醴泉不饮()

2、掌握下列通假字:
(1)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
(2)巨鉤,錎没而下,鹜扬而奋鬐()
(3)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
(4)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
(5)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
(6)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3、掌握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措杯水其肘上,发之()
(2)揖御寇而进之()
(3)上窥青天,下潜黄泉()
(4)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5)任公得若鱼,离而腊之()
(6)商之所短也/商之所长也()
(7)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
(8)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
(9)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4、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①子何为者邪()
②措杯水其肘上()
③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④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
⑤宋人有曹商者()
⑥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5、一词多义:
顾:①顾谓从者曰()
②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③三顾茅庐()
④顾计不知所出耳()
引:①引之盈贯()
②引赵使者蔺相如()
③则天下之民接引领而望之矣()
6、翻译以下诗句:
(1)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译文:

(2)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
译文:
四.总结升华
1.除了课文中这几个寓言故事外,你还知道庄子的哪些寓言故事?
2.庄子寓言和孟子寓言有何不同?试举例说明。①庄子喜欢对日常经验做极度的夸张,故他的寓言奇诡,如匠石斫垩、不射之射、东海钓鱼等;②孟子喜欢直接从生活中取材,故他的寓言平实,如五十步笑百步、齐人乞墦、邻人攘鸡、枯苗复兴等。
3.庄子思想在现实中有何意义?
五.作业反思(布置作业)
1、将课文中你认为难读难写的字和难懂的词抄写在下面,难读的字要注音,难懂的词要释义。
2、将课文中的通假字找出来,写在下面。
(1)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2)巨钩,錎没而下,鹜扬而奋鬐()
(3)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4)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
(5)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6)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
3、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找出来,写在下面。
4、将课文中活用的字词找出来,写在下面。
(1)措杯水其肘上,发之()
(2)揖御寇而进之()
(3)上窥青天,下潜黄泉()
(4)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5)任公得若鱼,离而腊之()
(6)商之所短也/商之所长()
(7)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
(8)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
(9)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5、将课文中的特殊句式找出来,写在下面。
①子何为者邪()
②措杯水其肘上()
③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④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
⑤宋人有曹商者()
⑥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扩展阅读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教师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发挥想象,感受陶渊明的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2、掌握“胡”“奚”“焉”“曷”“何”五个疑问代词,积累重要实词,掌握的文中重要的词类活用的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朗读指导
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总之,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第一课时
探究之一:阅读序言,体悟原因
1、阅读序言,思考:陶渊明出仕与辞职的原因各是什么?
出仕原因:出仕的原因:家贫、求生无术、亲故劝告、家叔引荐、彭泽离家不远
辞职的原因:眷恋家乡、质性自然、在官场受约束、违背平生志向、妹妹新亡奔丧
探究之二:反复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2、何处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要归?
官场,田园。
田园将芜,以心为形役,今是而昨非。即:看穿了官场的污浊,也认识到了仕途即迷途,不愿同流合污,也不愿屈心抑志。
3、作者的归隐路线是:
决意辞归-----回归途中--------(抵家)-----(室内自酌)------(涉园)----外出----纵情山水-------乐于天命。
4、作者的情感线索是: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探究之三:疑问代词
5、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从下列语句中找出来,翻译全句并标出这些词语的含义。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小结:文言文中常见的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第二课时
探究之一: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分析词类活用现象。
策扶老以流憩园日涉以成趣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善万物之得时乐琴书以消忧乐夫天命复疑
携幼入室眄庭柯以怡颜
1、名词做动词,拄着;名词做状语,每天;名词做动词,用桨划;形容词做动词,羡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形容词做名词,儿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
皆口腹自役
既以心为形役
复驾言兮焉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寻程式妹丧于武昌
农人告余以春及
乐夫天命复奚疑
2、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探究之二:作者情感
3、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生活乐趣:①促膝而谈的天伦之乐——悦亲戚之情话;②弹琴消忧的自娱之乐——乐琴书以消忧;③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④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4、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有人认为这乐的背后掩藏着心灵深层的悲哀,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见解?请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相关诗句:有“悲”“归去来兮”“奚惆怅而独悲?”“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体味到了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
因此,本文中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陶渊明顺应自然,乐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
“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本文中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陶渊明顺应自然,乐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
第三课时
探究之一:写作练习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语段,扩写。
要求:文笔流畅,有细节描写,要写出作者的情感和形象,但不能写成对文章的翻译,重在写出文章的神韵。
示例:在陶渊明的笔下,回归田园的路是急迫的,又是潇洒的,我们将第一段进行扩写。
当尘网尘封了曾经飘逸四海的猛志,当乡里小儿的颐指气使玷污了纯洁的心灵之湖,桃花源正在激越地拨响内心的归隐之弦,是留下,忍辱负重;还是回归,快意人生?迷途中的反思,让回归更加坚定。一袭白衣,一叶轻舟,前路未明又何惧,开阔天地任我行!
扩写内容:
扩写:
探究之二:感受语言之妙,学习写对联。
从文中提取词句组合成对联。看看你能写几则?
示例及分析:
上联——小径松菊,一杯清酒名可越。(此联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三句;“名可越”点明作者胸襟。)
下联——流云丘壑,数点倦鸟亦舒心。(此对句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两句,“亦舒心”点明作者归田园之心情。)
①引壶觞,眄庭柯,涉园成趣;携稚子,倚南窗,观日融情。
②登东皋,临清流,赋诗以乐;悦亲戚,乐琴书,情话消忧。
③僮仆稚子,亲戚农人,此中有人伦乐;松菊倦鸟,巾车孤舟,其间寄田园之情。
本文涉及到的几个典故:
会有四方之事: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论语子路》:“使于四方。”这里指陶渊明为建威参军时自江陵出使京都建康这件事。
眷然有归与之情:“归与”,回去吧!语本《论语公冶长》。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本句的意思是,认识到过去的错误虽不可挽救,而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谏,止,此处解释为挽救。语出《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乃瞻衡宇:衡,通横,衡宇,横门,隐士居住的用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意思是贤者安于贫贱。古代的人们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
三径就荒:萧统《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录》说:汉蒋诩隐居时,在房前的竹子下开了三条小路,只和求仲、羊仲两人来往,后人就以三径作为隐者居所之称。
审容膝之易安:意思是明白狭小的地方也易安身。容膝,仅足容膝的居室,形容住处的狭小。《韩诗外传》:“今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
复驾言兮焉求:驾言,指处游,《诗经》:“驾言出游”。驾,驾车。言,语气助词,无实义。

《归去来兮辞》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等重点字词的意义。

2、文言特殊句式。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学习难点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课时一课时

知识链接

作家与作品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至今还广为传颂的名句有: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注译】我不能为五斗米的俸禄而弯腰。

【解读】陶渊明当彭县令时,郡太守派督邮到各县视察。督邮来到彭泽,县吏对陶渊明说,应当穿好官服,束上腰带,去拜见督邮大人。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的俸禄而弯腰。他把县令的官印放在县衙里,扬长而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历来为中国人所景仰所传颂。人是要有一点骨气的。不然,为五斗米折腰,还有什么人格尊严?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注译】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解读】该句后来流传演化为成语赏奇析疑和奇文共赏。赏奇析疑和原诗意思一样,形容欣赏诗文、分析疑难。奇文共赏却和原诗的意思不同了,含有奚落和讥讽的语气,凡是故意把不通的、可笑的文字公之于众,让大家一起来贬斥,都讥刺为奇文共赏。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注译】羁鸟,被关在笼里的鸟。池鱼,被养在池水中的鱼。

【解读】这两句以羁鸟、池鱼为喻,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迫心境和心恋田园的情怀,一恋一思,凝聚了诗人对田园的眷恋和思念。恋旧林、思故渊表明了作者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否定和唾弃。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注译】刑天为炎帝近臣,自炎帝败于阪泉,刑天一直伴随左右,居于南方。蚩尤起兵复仇被黄帝削平,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刑天吞不下这口气,他一人手执利斧,直杀上中央天帝的宫门之前。黄帝也不是好惹的,他亲自披褂出战,双方杀得天昏地暗。刑天终于不敌,被黄帝斩下了头颅。黄帝把它的头颅埋在常羊山里。没了头颅的刑天却突然立起身来,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一双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着天空猛劈狠砍,战斗不止。

【解读】该句赞扬刑天的勇猛,表现出陶渊明隐士性格的另一个方面鲁迅称之为金刚怒目,即对当时现实的极为不满。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

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导学案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探究荀子天人相分的天人关系。
2.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将重点句子进行翻译。
3.读懂文本,了解荀子文章的基本特点、排比句的运用。
4.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将重点句子进行翻译。
2.了解作者,探究荀子天人相分的天人关系。
学习难点: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学法指导:1、讨论法2、点拨法
【引入话题】
本文文题选取荀子《天论》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认为上天伟大并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并且控制它呢。表现了人类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并力图掌握规律,一更好地让自然为我所用的理想追求。
在古代,人们又对自然采取一种什么态度呢?
一、自主学习
1.阅读“单元概览”“荀子简介”和“话题引入”。
回忆荀子的〈劝学〉
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汉宣帝时称。荀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现存32篇。他的思想学说中“人道观”提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民命而用之”的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
2.给下列字注音、注义。
A.注音
蕃长于春夏(fan)辍广 (chuo) 啜菽 (chuoshu)
秽稼恶(hui)籴贵民(di) 雩而雨(yu)
卜筮然后决大事(shi)楛耕伤稼 (ku ) 礼义之不愆兮 (qian)
B.重点字义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开垦,引申为发展)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停止,引申为废止)
君子有常体矣(体统,规矩,引申为准则或法则)
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 (愆,犯过错. 恤,忧虑,担心)
若夫志意修 (美好)
是节然也(节制,指时势,命运的制约)
上暗而政险 (昏暗)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 (光明,显耀)
大天而思之 (思慕)
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治理,整理)
3.诵读串译。
4.用自己的话概括荀子在本文中的观点。
人定胜天
5 翻译下列句子
○1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禹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桀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天安定或混乱不是有天决定的.
○2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天不因为有人厌恶寒冷废止冬季,地不因为有人厌恶辽远废止宽广,德行好的君子不因为人格卑下的人的喧扰废弃好的德行.
○3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勉力不时
政府发布的法令不明确,举动违背时节,具有根本意义的农业生产管理不好,不顾农时而让百姓服劳役.
○4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呢!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
【问题生成】

二、引领探究
 1.怎样认识荀子所说的“天”,是否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自然”?
荀子所说的天为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在荀子那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顺应和利用“天”和规律而生存发展。
2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
在荀子看来,我们应该慎重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不放弃自己的努力;对于君臣之间的道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妻间的区别,那么就要天天切磋讲究而不能舍弃了;在天面前不“错人而思天”。
3.文章的中心是人定胜天,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文章开始以设问的形式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大自然有其运行的规律,它不能主宰人世的吉凶祸福。从而得出“敬其在己者,而不幕其在天者”的正确结论。然后又从天不可畏,人言可畏的角度,强调对人事应该重视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最后作者得出“放弃人的努力而思慕天,就违背了万物的实情”的结论,告诫人们应“制天命而用之”。

三、训练检测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瑞:吉祥
B.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数:数字
C.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文:修饰,文饰
D.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白:显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①是天地之变②文王康之
B.①强本而节用②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C.①非以为得求也②则王公不以为宝
D.①应之以乱则凶②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B)
A.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B.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C.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D.其说甚尔,其灾甚惨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C)
①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②犹不雩而雨③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④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⑤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⑥大天而思之⑦孰与骋能而化之⑧思物而物之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⑦/④⑤/⑥⑧
C.①③⑦⑧/②④/⑤⑥D.①②④⑦/③⑥/⑤⑧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C)
A.地有常数矣B.勉力不时
C.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D.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
6.下列文言特殊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此之谓也
A.是禹、桀之所同也B.礼义之不愆兮
C.物之已至者D.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四.总结升华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正确地指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类应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让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五、作业反思
作业:《学习资源》中的对应习题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文言现象
1.通假字:(1)县,同“悬”,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
(2)本事,指农事。
(3)白,显著。
2.判断下列句式
A.治乱非天也判断句B.可畏也,而不可怪也省略句
C.礼义之不愆宾语前置句D.物之已至者定语后置句
3.一词多义“道”
A.天有常道矣名词,规律
B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4.特殊句式,写出判断依据
(1)判断句
治乱非天也……也,表判断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者也,表判断
(2)省略句
禹以治,桀以乱“以”后省略宾语“之”
可畏也,而不可怪也“可”前省略主语“是”
(3)宾语前置句
此之谓也“此之谓”宾语前置,应为“谓此”,说的就是这
礼义之不愆否定句宾语前置,应为“不愆礼义”
(4)状语后置句
繁启、蕃长于春夏“蕃长于春夏”状语后置,于春夏生长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于明月”状语后置,比太阳月亮
(5)定语后置句
物之已至者“已至者”应在“物”前
【我的收获】“人定胜天”是《荀子》中著名的观点,她激励着人们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人类也曾为取得的成果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我们如果进一步思辨一下,人类真的能战胜自然吗?人类可以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吗?这样去逆向思考就会写出观点新颖,思想深刻的文章。
【我的疑惑】“人定胜天”吗
“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提出的,号召人们增强征服自然是信心。许多年来,这句话一直被视为一种唯物主义的气壮山河是至理名言,在它的激励下,人们大规模地开始了征服自然的斗争。但是,就在人类以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向自然界发起进攻,并日益取得成就的同时,一场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的悲剧开始了。
在人类的干预下,2000年前曾与荀子同时生活在地球上的110种哺乳动物,139种鸟类现已荡然无存,其中三分之一是近50年灭绝的。可见,人口的急剧膨胀,是以生物物种灭绝为代价是。科学家估计,目前全世界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有406种,鸟类593种,爬行动物209种,鱼类242种,其他低等动物不计其数。到本世纪末,估计——仅仅是估计:全球现有生物的五分之一将可能永远告别我们的世界!
我们当然不能归咎于荀子。2000年前,荀子的脑海里萦绕着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动人故事,于是颇有气魄地喊出“人定胜天”。但当他极目四望,只见到人类尚未进入封建社会的原始耕作,又怎能想象人类真正把“制天命而用之”极度发挥时,大自然所造受是破坏程度呢?他始料未及的事太多了:环境污染是日益严重,土壤的流失和沙化,绿色植被的减少,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的破坏;我们不应归咎于荀子,我们又该归咎于谁呢?还是将忏悔的十字架戴在“人类”的胸前吧!
【我的反思】上述现象,仅是人类无限制攫取大自然能量所造成的一部分后果罢了。现代工业社会人类的目光开始转向生物技术了。但是,技术不应当毁坏生物圈的组织原则。过去,人们正是过高地估计了技术的作用,把这种估计和唯意志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对自然的“征服论”。“人定胜天”本来已不适应现代生产的发展状况,结果在震天响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下,山河饮泣,大地呻吟。其实,恩格斯早就预言了这种可怕的结局:“我们不严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请注意,我们是在一艘飘荡于无限空间的“飞船”上,这艘飞船目前已是千疮百孔。如果我们五十多亿乘客都“义愤填膺”地抡起“征服自然”的板斧,愚蠢地“向地球开战”,我们这艘飞船还能安全航行吗?如果人人竞相盲目地去“胜天”,我们会不会遭到灭顶之灾?设想一下:因为要征服自然,我们失去了新鲜的空气,明朗的清晨,恬静的湖泊和绿色的山峦,失去了云雀的欢歌,孔雀的彩屏,皎洁的月光和两岸的猿声那么最后,是我们征服了自然,还是自然剥夺了人类的生存权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类将何去何从?
所以,在我们尚未开辟出新的生存空间,掌握新能源技术之前,请先来维护我们共同拥有的这个唯一的地球吧!
人终不能胜天,但人可以用天。只有遵循大然的客观规律进行生产,人类才能把不完美的东西改造得更完美。正如大禹治水,不使用人工的堤坝去“堵”泛滥的洪水,而是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导”百川以归海。倒是道教的“天人合一”似乎才应该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恰当的写照。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德育教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三知识链接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本文相关写作背景见《名校联盟》。
2、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中国古代纪年法
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的。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主要纪年方法。
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干支纪年。
如“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支纪年法而来的。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又称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天干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正好60年,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六十甲子。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四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五学习过程
(一)通读全文,把握情节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
(二)小组合作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2、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②且贰于楚也
③晋军函陵,秦军汜南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⑤越国以鄙远⑥阙秦以利晋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古今异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
③亦去之古义:今义: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
4、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⑤(烛之武)辞曰省略句⑥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⑧(晋)许君焦、瑕省略句
5、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兼词,于之)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②是寡人之过也(的)
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6)若
A、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7)夫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夫晋,何厌之有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8)微
A、鲁直现左足,各微侧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若A.像B.假若、如果C.你
夫A.成年男子B.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C.那,那个
微A.稍微B.如果、没有C.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之A.往,到B.的C.代秦军
(三)翻译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三)局部探究(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1.第一段写秦晋围郑,它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国的?
3、本文人物对话简洁,内容丰富,言者话中有话,你能说说他们的弦外之音吗?
提示:“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4.阅读课文第三段,想想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其中哪点最关键?各小组设计一种游说秦穆公的方式,与课文比较哪种方式好些。
4.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探究学习: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5.关于烛之武,书上的记载: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通过阅读本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从他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
6、本文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1)伏笔与照应得当。
(2)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