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初二数学上1.1全等图形教案(苏科版)

小学数学说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8

初二数学上1.1全等图形教案(苏科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二数学上1.1全等图形教案(苏科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15-2016学年数学学科八年级上册教案
课题:1.1全等图形课时:1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全等图形,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与特征.
2.理解全等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全等图形的识别方法.
3.让学生在操作、交流中经历平移、翻折、旋转等全等变换的过程,提高识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与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全等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全等图形的识别方法.
教学设计:设计说明及补充:



入欣赏图片P6师:观察下列各组中的图形有怎样的关系?
思考问题1:日常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案吗?
问题2:这些图案有哪些共同特征?
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图形(congruentfigures).
举出生活中全等图形的实例
思考形状相同能不能叫做全等图形?为什么?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实验守则教材实验观察验证
实验守则教材实验
感受图形变化



程交流
P7找出下列图形中的全等图形.
师:你能说明全等的理由吗?
操作
问题1:观察图中三组全等图形,在各组图形中,第2个图形是怎样由第1个图形改变位置得到的?
问题2:请你按照同样的方法在图中分别画出第3和第4个图形.
师:要确定第3个图形,你应该首先确定哪几个点,怎样确定?
尝试
1.找出图中的全等图形.
2.请你用不同的方法沿着网格线把正方形分割成两个全等的图形.

拓展
你能把图中的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吗?三个、四个、六个呢?
小结
老师提出问题:
1.本课我们探讨了什么问题?
2.得到了什么结论?
3.掌握了什么方法?
基础知识:
1.全等图形的相关概念.
2.全等图形的基本特征.
基本思想方法:
通过画图让学生感受平移、翻折、旋转等全等变换的过程.
作业
1.习题1.1第1、2题
板书设计:
jaB88.Com

延伸阅读

轴对称图形全章教案(苏科版)


授课时间:2012年9月3日第1周星期1
课题1.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课型新授第1课总第1课时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小组交流等教具小黑板、自学提纲



标1、认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2、会画出对称轴,找出对称点;
3、能设计简单轴对称图案、标志;
重点:正确辨认轴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难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导学练流程
测评内容及学生活动设计
前置测评(投影片)4幅图,观察下列四幅图形,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动自学内容动手操作:将一张纸片先滴上一滴墨水,然后对折压平,再重新打开,观察两滴墨水之间的关系.
目标
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轴对称,并能找出对称轴;
时间检查方式自查、互查、教师抽查
【预习指导】:
1观察、思考:议一议:观察图片揭示轴对称概念: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过去,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也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即两个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
2、动手操作:(1)演示操作(2)用一张正方形的纸片,
折叠后,把下列图形剪出来,并与同学交流你的剪法.

3、探索思考:
观察图示轴对称图形概念:
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自学情况在黑板上反馈出来。
(每组4人上黑板)

【典题选讲】:
指出下列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是轴对称图形的是(填写序号).

【学习体会】;
1、讨论、交流: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2、说说生活中的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与同学讨论、交流,同小组互相补充.

【课堂练习】:
1、课本第8页练习:1、2、3

2、判断题:
(1).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
(2).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3).全等的两个图形一定成轴对称.……………()
(4).轴对称图形指一个图形,而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而言………()

五、当堂训练:
1、学生当堂独立完成达标测评。
2、教师点评。




1、观察下列的几何图形,找出该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小强站在镜前,从镜中看到镜子对面墙上挂着的电子表,
其读数如图所示,则电子表的实际时刻是。

3.下面左边四个图案中,不能用折叠剪纸的方法剪出的是()

选做题1、将一张正方形的纸片按上右图方式三次折叠,沿MN裁剪,则可得().
A.多个等腰直角三角形B.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C.两个同的正方形D.四个相同的正方形

八上数学1.2全等三角形教案(苏科版)


2015-2016学年数学学科八年级上册教案
课题:1.2全等三角形课时:1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会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地找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2.理解全等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全等图形的识别方法.
3.经历平移、翻折、旋转等全等变换的过程,了解用图形变换识别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4.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合作交流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确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理解平移、翻折、旋转等全等变换的过程
教学设计:设计说明及补充:



入图片欣赏
从全等图形→全等三角形

结合实验守则教材实验2

表示方法前充分展示对应点寻找的必要性,过程性。

从运动角度理解全等,为复杂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做准备。

P11阅读为原型



程新知探究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注意:在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操作思考
操作要求:
1.任意剪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2.利用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组合新的图形.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各组代表展示.
师:你是如何剪得的?你能摆出几种新图形?你是如何得到的?
思考:怎样改变△ABC的位置,使它与△DEF重合?
两个全等三角形的位置变化了,对应边、对应角的大小有变化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尝试交流
1.如图△ABD≌△CDB,若AB=4,AD=5,BD=6,∠ABD=30°,则BC=___,CD=__,∠CDB=___.

拓展延伸;自编题
课堂小结
基础知识:学生尝试概括
基本思想方法:
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让学生经历平移、翻折、旋转等全等变换的过程,了解用图形变换识别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课后作业
补充习题1.2全等三角形

初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初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初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