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数据的波动程度教案及练习题

小学数据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8

数据的波动程度教案及练习题。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据的波动程度教案及练习题”,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20.2数据的波动程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极差、方差的应用过程,体会数据波动中的极差、方差的求法时以及区别,积累统计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认识数据处理的实际意义。
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其求法,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应用方差对数据波动情况的比较、判断。
教学过程
备注教学设计与师生互动
第一步:情景创设
乒乓球的标准直径为40mm,质检部门从A、B两厂生产的乒乓球中各抽取了10只,对这些乒乓球的直径了进行检测。结果如下(单位:mm):
A厂:40.0,39.9,40.0,40.1,40.2,39.8,40.0,39.9,40.0,40.1;
B厂:39.8,40.2,39.8,40.2,39.9,40.1,39.8,40.2,39.8,40.2.
你认为哪厂生产的乒乓球的直径与标准的误差更小呢?
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
是否由此就断定两厂生产的乒乓球直径同样标准?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探索活动
通过计算发现极差只能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极值之间的大小情况,而对其他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让我们一起来做下列的数学活动
算一算
把所有差相加,把所有差取绝对值相加,把这些差的平方相加。
想一想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能明显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
第二步:讲授新知:
(一)方差
定义:设有n个数据,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variance),记作。
意义: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
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归纳:(1)研究离散程度可用
(2)方差应用更广泛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3)方差主要应用在平均数相等或接近时
(4)方差大波动大,方差小波动小,一般选波动小的
方差的简便公式:
推导:以3个数为例

(二)标准差: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④
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它也是一个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重要的量.

注意: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程度和课堂时间决定是否介绍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其他统计量。
第三步:解例分析:
例1填空题;
(1)一组数据:,,0,,1的平均数是0,则=.方差.
(2)如果样本方差,
那么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样本容量为.
(3)已知的平均数10,方差3,则的平均数为,方差为.
例2选择题:
(1)样本方差的作用是()
A、估计总体的平均水平B、表示样本的平均水平
C、表示总体的波动大小D、表示样本的波动大小,从而估计总体的波动大小
(2)一个样本的方差是0,若中位数是,那么它的平均数是()
A、等于B、不等于C、大于D、小于
(3)已知样本数据101,98,102,100,99,则这个样本的标准差是()
A、0B、1C、D、2
(4)如果给定数组中每一个数都减去同一非零常数,则数据的()
A、平均数改变,方差不变B、平均数改变,方差改变
C、平均数不变,方差不变A、平均数不变,方差改变
例3为了考察甲、乙两种农作物的长势,分别从中抽取了10株苗,测得苗高如下:(单位:mm)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请你经过计算后回答如下问题:
(1)哪种农作物的10株苗长的比较高?
(2)哪种农作物的10株苗长的比较整齐?

P154例1
分析应注意的问题:题目中“整齐”的含义是什么?说明在这个问题中要研究一组数据的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出整齐即波动小,所以要研究两组数据波动大小,这一环节是明确题意。
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个统计量,为什么?学生也可以得出先求平均数,因为公式中需要平均值,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利用方差计算步骤。
方差怎样去体现波动大小?
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复习巩固方差,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
第四步:随堂练习:
1.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
2.段巍和金志强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
测试次数12345
段巍1314131213
金志强1013161412
参考答案:1.(1)甲、乙两种农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2)甲整齐
2.段巍的成绩比金志强的成绩要稳定。
第五步;课后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2.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相同,但SS,所以确定去参加比赛。
3.甲、乙两台机床生产同种零件,10天出的次品分别是()
甲:0、1、0、2、2、0、3、1、2、4
乙:2、3、1、2、0、2、1、1、2、1
分别计算出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根据你的计算判断哪台机床的性能较好?
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练习中成绩如表所示:(单位:秒)
小爽10.810.911.010.711.111.110.811.010.710.9
小兵10.910.910.810.811.010.910.811.110.910.8
如果根据这几次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会选谁呢?
答案:1.62.>、乙;
3.=1.5、S=0.975、=1.5、S=0.425,乙机床性能好
4.=10.9、S=0.02;=10.9、S=0.008
选择小兵参加比赛。
小结与课后反思:
Www.JAb88.COM

延伸阅读

平均数教案及练习题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均数教案及练习题”,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1平均数(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加权平均数对数据处理的过程,体验对统计基本思想的理解过程,能运用数据信息的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过程
备注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
第一步:引入新课:
在某次数学测试后,你想了解自己与班级平均成绩的比较,你先想了解该次数学成绩什么量呢?(引入课题)
第二步:讲授新课:
1、引例:下面是某班30位同学一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各小组讨论如何求出它们的平均分:
95、99、87、90、90、86、99、100、95、87、88、86、94、92、90、95、87、86、88、86、90、90、99、80、87、86、99、95、92、92
甲小组:X==91(分)
甲小组做得对吗?有不同求法吗?
乙小组:X=×××××××
=91(分)
乙小组的做法可以吗?还有不同求法吗?
丙小组:先取一个数90做为基准a,则每个数分别与90的差为:
5、9、-3、0、0、-4、……、2、2
求出以上新的一组数的平均数X=1
所以原数组的平均数为X=X+90=91
想一想,丙小组的计算对吗?
2、议一议:问:求平均数有哪几种方法?
①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x1,x2,……,xn,那么,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读作“x拔”。
②加权平均数:如果n个数中,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k出现fk次,(这里f1+f2+……+fk=n),那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这样求得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fk叫做权。
③利用基准求平均数X=X+a
问:以上几种求法各有什么特点呢?
公式(1)适用于数据较小,且较分散。
公式(2)适用于出现较多重复数据。
公式(3)适用于数据较为接近于某一数据。
第三步:实际应用
练习:P213利用计算器
(1)计算两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
(2)计算两支球队的平均年龄,哪支球队队员的年龄更为年轻?
例1:某学校要了解期末数学考试成绩,从考试卷中抽取部分试卷,其中有一人得100分,2人得95分,8人得90分,10人得80分,15人得70分。求这些同学的平均成绩。
分析:这个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
解:平均成绩:x=36(100×1+95×2+90×8+80×10+70×15)≈79.4

例2:某同学使用计算器求30个数据的平均数时,错将其中的一个数据105输入为15,那么由此求出的平均数与实际平均数的差是______。
解:由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定义知
实际平均数:x=(x1+x2+……+x29+105)
求出的平均数:x错=(x1+x2+……+x29+15)
错-==-3
所以由此错误求出的平均数与实际平均数的差是-3。
提示:解此类题一定要对平均数的定义十分清楚。

例3:设两组数a1,a2,a3……an和b1,b2,b3……bn的平均数为和,那么新的一组数a1+b1,a2+b2,a3+b3……an+bn的平均数是[]
A.(+)B.+C.(+)D.以上都不对
错解:好像是(A)
正解:根据平均数的定义应选(B)

第四步:随堂练习:
1、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100%、测验占30%、期中占35%、期末考试占35%,小关和小兵的成绩如下表:
学生作业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小关80757188
小兵76806890
2、为了鉴定某种灯泡的质量,对其中1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单位:小时)
寿命450550600650700
只数2010301525
求这些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
答案:1.=79.05=802.=597.5小时
第五步:课后练习:
1、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次,3出现了x次,4出现了x次,5出现了x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
2、某人打靶,有a次打中环,b次打中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环。
3、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20%、面试占30%、实习成绩占50%,各项成绩如表所示:
应聘者笔试面试实习
甲858390
乙808592
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
4、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80分,问该班有多少人?
答案:1.2.
3.=86.9=96.5乙被录取4.39人

散步教案及练习题(含答案)


散文教案
第1周第1单元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识记字词,了解作者。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复述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批注
一、导入: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祖孙三代人的一次常而又常的散步,让我们看到他们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心里顿生出许多感慨。今天我们就学习莫怀戚的文章《散步》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拆散分歧粼粼一霎时各得其所
3.简介作者:
莫怀戚,
出处:《中国青年报》
文体:散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复述文章故事情节。
理清一条线索(谈整体感受,可展开,又要注意“我”的孝敬)
(1)“我”劝母亲散步;
(2)全家一起散步;
(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4)“我”决定委屈儿子;
(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背起母亲和儿子。
2.同学们从文章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什么情感?(亲情)
四.细读课文,研讨课文内容。
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也有可能发生在你我的身边。但作者却能通过这件小事,把一家三代四口人的性格特征很好地反映出来。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反映人物性格或品质的句子。
五.作业:
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板书课题

让生读准字音、声调;当即在纸上练写,写对。还练写其它易写错的字。

师课件提问
生回答

教师引导,追问,
学生圈点勾画,思考回答
散步教案
第1周第1单元第2课时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体会散文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亲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散文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批注
一.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线条
1.让我们把自己融入这个和谐的家庭用喜欢的方式自由的朗读课文,想象一家散步的过程,然后抢答下面的问题。多媒体显示抢答题
a、散步的时间?(初春)
b、散步的地点?(田野)
c、课文中共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
(我妻子母亲儿子;我)
d、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散步分歧产生分歧解决
2.、用一句话概括上面的内容
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散步中发生了分歧,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
3.、你喜欢文中哪些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二.研读入境
1、分歧是怎么产生的?怎么解决的?在解决分歧中,文中的几个人物谁的权力最大?究竟听谁的,是由人决定的吗?(让爱作主)
老师:一家人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权利是没有大小的,一家三代在田野散步,表现出尊老爱幼,互相关爱的浓浓亲情,推而广之,人类的延续,社会的推进何尝不是这种爱的传递呢?
师生总结归纳
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板书)
三、重点研读,感受美点
1、文中简单而明晰的事件体味深沉的亲情美。
思考:①如此简单的事件,作者何以把它写得饶有兴味呢?同学们能否在对课文的研读中解决这一问题呢?
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从景物描写中体味含蓄的诗意美
本文叙述的是初春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是对生命力的礼赞。第二处描写的是母亲所望得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惜。
3、体味本文素雅的语言美
《散步》一文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综观全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显中见哲理。同学们能否在对课文的研读中来证明老师的观点呢?
教师点拨
文章语言明白如话,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似乎是信手拈来,但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重的“爱”。
四、教师小结:
《散步》把一家三代人的感情浓缩在一个特定的事件、特定的场景、特定的事件中。写的虽然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的片断,反映的却是家庭生活的整体。事件本身并不大,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溶进了深深的思想内容;大中取小,却又小中见大。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五.附:板书设计
六.作业
过渡:同学们,家是温馨美丽的港湾,家是心灵愉悦的空间。家庭成员应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使家其乐融融、幸福美满!不是有那么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吗,它唱出了父母的辛劳,也唱出了我们做儿女应尽的一份孝心。
请你们以“我爱我家”为题,讲述家庭生活中表现浓浓亲情的故事,抒发你对家庭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师课件提问
生回答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归纳。
明确: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引导,追问,
学生圈点勾画,思考回答
散步习题课
第1周第1单元第3课时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一、“有的浓,有的淡”中“浓”的意思是:
A、气味或味道很重。B、液体或气体中所含的某种成分多。
C、这里指颜色深。 D、程度深。
二、蓝色的“这”是指代:
A、树上的嫩芽 B、大块小块的新绿
C、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D、以上三项都是
三、语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解释说明B、声音延长
C、意思递进D、意思转折
四、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体现了初春的景物特征?

五、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答案:
一、1、C二、2、D三、3、A
四、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的起着水泡。
五、初春的田野生机盎然。

六.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写字。

莫怀戚()熬()粼()

霎()咕()分qī()

2.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一霎时:

委屈:

3.文章的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七、课内阅读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为什么现在很听“我”的话?

2.“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看着这些景象,作者为什么就想到“生命”?

3.“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改变主意的原因是什么?

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和“妻子”为什么有背“整个世界”的感觉?

答案:一、1.qígūshàlínǎo歧2.一会儿。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这里是使儿子受到委曲的意思。3.略

二、1.母亲已经老了,我是这个家庭的支柱。2.因为这些景象朝气蓬勃,充满了生命力。3.疼爱自己的孙子,宁愿自己不方便,也不想委曲了孩子。4.人到中年,意识到自己对于家庭,对于社会责任重大。

数据的离散程度导学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数据的离散程度导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6.4数据的离散程度
一、问题引入:
1、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是、.
2、极差是指.
3、方差是,即
S2=.标准差就是.
5、一组数据的越小,这组数据就越.

二、基础训练:
1、甲、乙两支仪仗队队员的身高(单位:cm)如下:
甲队:178,177,179,179,178,178,177,178,177,179;
乙队:178,177,179,176,178,180,180,178,176,178;
甲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甲队队员身高的方差是;乙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乙队队员身高的方差是;对更为整齐.
2.人数相等的甲、乙两班学生参加了同一次数学测验,班级平均分和方差如下:平均分都为110,甲、乙两班方差分别为340、280,则成绩较为稳定的班级为()
A.甲班B.乙班C.两班成绩一样稳定D.无法确定
3.一组数据13,14,15,16,17的标准差是()
A.B.10C.0D.2
4.在方差的计算公式中,数字10和20分别表示的意义可以是()
A.数据的个数和方差B.平均数和数据的个数
C.数据的个数和平均数D.数据组的方差和平均数

二、例题展示:
例1、如图是某一天A、B两地的气温变化图。问:
(1)这一天A、B两地的平均气温分别是多少?
(2)A地这一天气温的极差、方差分别是多少?B地呢?
(3)A、B两地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
讨论: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那么,是不是方差越小就表示这组数据离散程度越低?

例2、某校从甲、乙两名优秀选手中选一名参加全市中学生运动会跳远比赛.预先对这两名选手测试了10次,他们的成绩(单位:cm)如下:
12345678910
甲的成绩585596610598612597604600613601
乙的成绩613618580574618593585590598624
(1)甲、乙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
(2)甲、乙这10次比赛成绩的方差分别是多少?
(3)这两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各有什么特点?
(4)历届比赛表明,成绩达到596cm就很可能夺冠,你认为为了夺冠应选谁参加这项比赛?
(5)如果历届比赛表明,成绩达到610cm就能打破记录,你认为为了打破记录应选谁参加这项比赛?

四、课堂检测:
1、某校从甲乙两名优秀选手中选一名选手参加全市中学生田径百米比赛(100米记录为12.2秒,通常情况下成绩为12.5秒可获冠军)。该校预先对这两名选手测试了8次,测试成绩如下表:
12345678
甲的成绩12.112.412.812.51312.612.412.2
乙的成绩1211.912.81313.212.811.812.5
根据测试成绩,请你运用所学过的统计知识做出判断,派哪一位选手参加比赛更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