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平均数(2)

小学奥数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8

平均数(2)。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平均数(2)》,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八章数据的代表
总课时:4课时使用人:
备课时间:第十五周上课时间:第十六周
第2课时:8、1平均数(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其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练习和区别
教学难点:利用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3分钟,复习导入,学生回顾)
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算术平均数?什么是加权平均数?
请同学们各举一个有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并解决之。
在学生的复习交流中引入课题:本节课将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25分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
内容:1.做一做[
我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一天,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

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一班95909085
二班90958590
三班85909590

(1)小明将黑板、门窗、桌椅、地面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5%,10%,35%,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卫生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
(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方案,哪一个班的卫生成绩最高?
对于第(1)问,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计算,然后教师抽取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的结果投影展示,进行评价。正确的答案是:
一班的卫生成绩为:95×15%+90×10%+90×35%+85×40%=88.75
二班的卫生成绩为:90×15%+95×10%+85×35%+90×40%=88.75
三班的卫生成绩为:85×15%+90×10%+95×35%+90×40%=91
因此,三班的成绩最高。
对于第(2)问,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然后在全班交流体会:
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内容:2.议一议
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600元,教育支出为1200元,其他支出为7200元,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39%,3%,6%,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
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说说你的理由。
小明:(9%+30%+6%)=15%
小亮: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说明理由:
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因此,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600,1200,72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从而总支出的增长率为小亮的解法是对的。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内容:1.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
(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小时,然后又步行了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3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某校招聘学生会干部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四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测试成绩
ABC
语言859590
综合知识908595
创新959585
处理问题能力959095
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将语言、综合知识、创新、处理问题能力按20%、30%、30%、20%的比例计算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2分钟,学生总结0
内容:说说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议论、交流、总结出结论: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各项的权都相等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而加权平均数不一定是算术平均数。
由于权的不同,导致结果不同,故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8.2。A组(优等生)1、2、3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1、2

相关推荐

平均数(2)导学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平均数(2)导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题:3.1平均数(2)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导学提纲】

完成下列问题:

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随机调查了50名学生各自平均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并绘制成条形图(如图),据此可以估计出该校所有学生平均每人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

小明是这样算的:(小时)

小丽是这样算的:小时

你认为哪种算法正确?为什么?

2.学校举办了一次英语竞赛,该竞赛由阅读、作文、听力和口语四部分构成,小明、小亮和小丽参加了这次竞赛,成绩如下:

阅读作文听力口语

小明90分80分80分70分

小亮80分90分70分80分

小丽70分80分90分80分

(1)计算3个人4项比赛成绩的算术平均数,谁的竞赛成绩最高?

(2)根据这4项比赛成绩的“重要程度”,将阅读、作文、听力和口语分别按30%、30%、20%和20%的比例计算他们3人的竞赛成绩,谁的竞赛成绩最高?

在第1个问题中,课外阅读时间0.5、1.0、1.5、2.0在平均数中的“重要程度”是不相同的,分别为20、15、10、5;在第2个问题中,阅读、作文、听力和口语成绩的“重要程度”分别占“30%、30%、20%和20%”.我们把衡量各个数据“重要程度”的数值叫做“”,

第1题中时间0.5、1.0、1.5、2.0的“权”分别是,小丽算得的平均数1小时是课外阅读时间的加权平均数;

第2题中阅读、作文、听力和口语成绩的“权”分别是.

【展示交流】

学校广播站要招聘1名记者,小明、小亮、小丽报名参加了3项素质测试,成绩如下:

采访写作计算机创意设计

小明707086

小亮907551

小丽608478

把采访写作、计算机和创意设计按成绩按5:2:3的比例计算3个人的素质测试平均成绩,那么谁将被录取?如果按3:2:5的比例计算3个人的素质测试平均成绩,那么谁将被录取?

【课堂反馈】

1.某商场用加权平均数来确定什锦糖的单价,由单价为15元/千克的甲种糖果10千克,单价为12元/千克的乙种糖果20千克,单价为10元/千克的丙种糖果30千克混合成的什锦糖果的单价应定为()

A.11元/千克B.11.5元/千克C.12元/千克D.12.5元/千克

2.某学校规定学生的数学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中考试成绩占20%,平时作业成绩占10%,某人上述三项成绩分别为85分,90分,80分,则他的数学成绩是()

A.85分B.85.5分C.90分D.80分

3.一组数据有m个x1,n个x2,p个x3,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4.某学校举行理科(含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科)综合能力比赛,四科的满分都为100分.甲、乙、丙三人四科的测试成绩如下表:综合成绩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科测试成绩的1.2:1:1:0.8的比例计分,求甲、乙、丙三人综合成绩。

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

甲95858560

乙80809080

丙70908095

5.小明同学在初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数学成绩如下表格,请按图示的平时、期中、期末的权重,计算小明同学的学期总评成绩.

考试平时1平时2平时3期中期末

成绩8978859087

【迁移创新】

某校七年级(1)班为了在王强和李军同学中选班长,进行了一次“演讲”与“民主测评”活动,A,B,C,D,E五位老师为评委对王强,李军的“演讲”打分;该班50名同学分别对王强和李军按“好”,“较好“,“一般“三个等级进行民主测评.统计结果如下图,表.计分规则:

①“演讲”得分按“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计算平均分”;

②“民主测评”分=“好”票数×2分+“较好”票数×1分+“一般”票数×0分;

③综合分=“演讲”得分×40%+“民主测评”得分×60%.

解答下列问题:

(1)演讲得分,王强得分;李军得分;

(2)民主测评,王强得分;李军得分;

(3)以综合得分高的当选班长,王强和李军谁能当班长?为什么?

【课堂作业】

课本P102习题3.1第3、6题

平均数


第八章数据的代表
总课时:4课时使用人:
备课时间:第十五周上课时间:第十六周
第1课时:8、1平均数(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练习和区别
教学难点:利用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5分钟,学生理解情景,思考问题)
内容:1.投影展示课本第八章的章前文字、章前图和一组问题,引入本章主题。
2.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
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下面播放一段CBA(中国篮球协会)2005—2006赛季“广东宏远队”和“八一双鹿队”的一场比赛片段,请同学们欣赏。
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
(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因素)
(2)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收集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并用两个球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作出判断)
在学生的议论交流中引入本节课题:“平均数”。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算术平均数
投影教材提供的CBA(中国篮球协会)2000—2001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的身高、年龄的表格,提出问题:
“八一双鹿队”和“上海东方大鲨鱼队”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
(1)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然后在小组交流。
(2)各小组之间竞争回答,答对的打上星,给予鼓励。
答案:八一双鹿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1.99m,平均年龄为25.3岁;
上海东方大鲨鱼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1.98m,平均年龄为23.3岁。所以,八一双鹿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上海东方大鲨鱼队队员更为
年轻。
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内容2:加权平均数
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上海东方大鲨鱼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

年龄/岁1618212324262934
相应队员数12413121

平均年龄=(16×1+18×2+21×4+23×1+24×3+26×1+29×2+34×1)÷
(1+2+4+1+3+1+2+1)≈23.3(岁)
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
学生经过讨论后可知,小明的做法还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只是在求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了乘法,因此这是一种求算术平均数的简便方法。
例1:使用教材的例1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第(1)(2)问录用的人不一样说明了什么?从中认识由于测试的每一项的重要性不同,所以所占的比份也不同,计算出的平均数就不同,因此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教师结合例1给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
内容:1.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
10,12,13.5,21,40.5,19.5,20.8,25,16,30。
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多少元?
2.某校在期末考核学生的体育成绩时,将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成绩分别为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3.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0012007200220062005
20062001200920082010
(1)试求这批零件质量的平均数。
(2)你能用新的简便方法计算它们的平均数吗?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引导学生用“我知道了…”,“我发现了…”,“我学会了…”,“我想我以后将…”的语言小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运用。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8.1的A组(优等生)第1,2,3题。
B组(中等生)1、2、3
C组(后三分之一生)1、2
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平均数》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操作和思考初步理解评价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能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比较,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体验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游戏吗?这是四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在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你想了解他们的比赛情况吗?(出示空白统计表)
师:我们来看这两个小组的同学的套圈情况,第一个出场的男生是李小刚,女生是吴燕,李小刚和吴燕各套中了多少个?谁套得准一些?
生:李小刚套中了6个,吴燕套中了10个,吴燕套得准一些。
师;第二、三个出场的男生是张明、王宁,女生是刘晓娟、史敏敏,比较每组中同学的比赛成绩,你认为男生套的准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样比出来的?
生:3个男生一共套中22个,而女生一共套中21个,所以女生套的准一些。
师:最后出场的男生是陈晓杰,女生是孙芸、沈明芳,现在你能比较男生套的准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吗?你想怎样比较呢?
生(预设):①找出男女生中套的最多的,套中个数多的那个组套的准一些②先分别求出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总个数多的那个组套的准一些③先分别算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平均每人套中个数多的那个组套的准一些。
师:你认为那种比较方法是合理的?请大家前后两个讨论一下。
生:第三种。
小结:比较每个组的最好成绩,只反映了某个人的套圈成绩,不能反映整个小组套圈成绩的总体水平;由于男女生人数不相等,比套中的总个数也不能反映小组套圈成绩的总体水平;而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较合理。
师:像这样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在数学上我们用平均数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均数。(板书)
二、自主探索
师:观察男生套圈的统计图,你能想办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吗?先自己想办法解决。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指名学生回答,并用投影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预设):①利用统计图,把多的移给少的,使4人比赛成绩相等,得到平均每人套中7个。
师:像这样的方法,我们叫做移多补少(板书),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平均数。
师:这里的7表示什么?
生: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
追问:是每个男生都套中了7个吗?
生:7是6、9、7、6这4个数的平均数。
师:你还想到了什么方法可以得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生:②先求出男生一共套中的个数,在把它平均分成4份,就能得到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6+9+7+6=28(个)28÷4=7(个)
师:这就是我们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求和再平均分。
小结: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表示男生套圈成绩的总体水平,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计算。
师:现在,请你用你喜欢的一种方法求出女生套圈的平均数。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生:10+4+7+5+4=30(个)30÷5=6(个)
师:这里的6表示什么?
生:6是10、4、7、5、4这5个数的平均数。
师:有没有同学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求的,为什么都不用这种方法呢?
生:移多补少的方法比较麻烦,在数据少的情况可以使用。
师:现在你知道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了吗?
生:因为7>6,所以男生套的准一些。
师,大家一起观察这两个统计图和求出来的平均数,你能发现平均数有什么特点吗?
生:它在一组数据中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
师:同时,平均数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巩固应用
师:现在我们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一起来练练手,看看你今天的知识掌握了多少。
1、完成练一练
出示三个笔筒,让学生移动比同里的铅笔,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铅笔。
师:还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铅笔?
让学生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2、做练习八第1题
小丽有3条丝带分别是14cm,24cm,16cm,求他们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厘米?
师:你能估计出这3天丝带的平均长度吗?它可能大于24cm或者小于14cm吗?
师:如果把其中1条丝带的长增加3cm,现在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厘米?
3、做练习八第3题
出示题目中的条件,这里的160cm表示什么意思?
生:160cm是篮球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
师:也就是说160cm是在最高和最矮之间,那现在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了吗?
4、做练习八第4题
出示题中的条件和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什么。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统计图,你能根据统计图估计出平均每天卖苹果的数量多还是平均每天卖橘子的数量多?
生:平均每天卖苹果的数量多。
师:为什么?
生:星期一三五卖的苹果都比橘子多,星期四一样多,而星期二苹果只比橘子少一箱。
师:光差的真仔细,下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是不是和我们估计的一样呢。
生:6+7+9+7+11=40(箱)40÷5=8(箱)
4+8+6+7+10=35(箱)35÷5=7(箱)
师:对于第二小问,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划出表示平均数的线,再看看哪几天卖出的苹果箱数超过平均数?卖出的橘子呢?我们只需要看什么就行了?
生:只要看哪几天卖的数量在横线上方。
师:下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啊?还有什么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