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密西西比河风光》作者夏多布里昂简介

小学教案比

发表时间:2020-12-07

《密西西比河风光》作者夏多布里昂简介。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密西西比河风光》作者夏多布里昂简介”,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作者简介

夏多布里昂(17681848),法国19世纪初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在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封建贵族与新崛起的资产阶级的反复较量中,他曾站在王政主义者的立场上,为波旁王朝摇旗呐喊,为宗教教义四方游说,是马克思一向讨厌的作家;但马克思在谈到他把十八世纪显著的怀疑主义和伏尔泰主义同十九世纪显著的伤感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的时候,却肯定地说:自然,在法国,这种结合作为文体是划时代的。

夏多布里昂出生在布列塔尼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自幼由乳母照管,听过不少因果报应的故事,在多尔中学念书时,又接受了耶稣会教士的熏陶。每况愈下的家境,使他时而忧郁感伤,时而又自命不凡。孤独时,他迷恋于巨大的灌木丛,看着一片片枯叶被风追逐,在枯苇飒飒作响的干塘边发出无边的哀叹;狂热时,他向苍穹疾呼:我,永远是我!他认为自己的性格是精选的和绝无仅有的。中学毕业后,他先涉足军界,在布雷斯特参加海军;可是事隔不久,他却志转信移,宣誓从事教职。随后,他又不堪教会学校的清苦生活,无意披上僧侣的长袍,仍旧回到祖业的领地,不时徘徊于荒原之上,出没于中世纪的古堡之中。作为幼子,他得不到父母财产的继承权,心里充满了苦闷;正当青春年少,雄心勃勃时,在革命风雨中飘摇的阶级地位,又使他胆战心惊,怨恨相兼。他绝望、苦闷,甚至想轻生,与任何人都合不来,只有他的姐姐吕西尔与之性格相投。1786年,他仰仗长兄与路易十六的首相的个人关系,谋得了一个陆军中尉的职务,并被介绍给国王本人,成为路易十六的狩猎侍从,开始跻身于巴黎的沙龙和文人圈子,出入宫廷和社交界。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夏多布里昂终日惶恐不安。不久,父亲去世,他便到美洲游历,并写下了《美国游记》。路易十六倒台以后,他匆匆赶回法国,想用手中的宝剑为国王效忠。随后,他与布列塔尼一个有钱女子结了婚,可是他又时时为这种无声无息的生活所苦恼。婚后不久,他便扔下发妻,重返巴黎,在赌场、妓馆把一切钱财挥霍殆尽。为逃避资产阶级革命者对贵族的控诉和镇压,他不时装出革命的样子,参加市区会议和人民会议,采取长裤党人的姿态。1792年7月,他与长兄一起出逃,参加了贵族叛乱队伍,受伤以后,先后侨居比利时、美国和英国,并开始文学创作生活。1797年,他在伦敦发表了第一部作品《论古今革命和法国革命的关系及其在历史、政治、道德上的意义》(简称《革命论》)。在《革命论》中,他旁征博引,说明革命事出有因,另一方面又鼓吹消极厌世,主张躲进个人自由的避风港。书中充满了惆怅、怀疑和不安的情绪。

1800年,他回到法国,1801年发表抒情散文《基督教真谛》中的插入小说《阿拉达》,1802年《基督教真谛》全书问世。这本书发表在拿破仑与教皇签订政教协议之际,投合了拿破仑复兴天主教的意图,抓住了广大群众在大革命动乱之后希望恢复宗教活动的社会心理,人们一下子为之大哗。夏多布里昂和拿破仑在宗教问题上的出发点是根本不同的,前者为了王政主义而提倡恢复宗教,后者仅想利用天主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久,他们便闹翻了,夏多布里昂辞去了外交职务,于1806年启程去近东旅行。回国后,他先后发表了《殉教者》(1809)和《从巴黎到耶路撒冷纪行》(1811),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但拿破仑拒不承认,于是旧怨新仇日益加深。两年以后,他发表了《论拿破仑和波旁王朝》一书,发泄了对拿破仑的不满,成为他投靠波旁王室的敲门砖。

果然,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夏多布里昂便青云直上,成为贵族院议员,先后担任驻瑞典和德国的外交官,还当上世人瞩目的驻英国大使,并于1823年出任外交大臣。对西班牙的侵略战争也是由他一手策划的。

1830年的七月革命,彻底摧毁了波旁王朝的统治,夏多布里昂的政治生涯也从此完结。以后他便深居书斋,专事写作,先后发表了《历史研究》、《论英国文学》和《墓中回忆录》等。1848年7月4日死于病榻之上。

延伸阅读

《密西西比河风光》相关知识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密西西比河风光》相关知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River世界第四长河,也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位于北美洲中南部。密西西比是英文mississippi的音译,来源于印第安人阿耳冈昆族语言,密西(misi)和西比(sipi)分别是大、老和水的意思,密西西比即大河或老人河。干流发源于苏必利尔湖以西,美国明尼苏达州西北部海拔501米的、小小的艾塔斯卡湖,向南流经中部平原,注入墨西哥湾。全长3950千米;若以发源于落基山脉东坡的最大支流密苏里河的源头起算,长6262千米,名列世界第四。流域北起五大湖附近,南达墨西哥湾,东接阿巴拉契亚山脉,西至落基山脉,面积322万平方千米,约占北美洲面积的1/8。汇集了共约250多条支流。西岸支流比东岸多而长,形成巨大的不对称树枝状水系。水量丰富,近河口处年平均流量达1.88万立方米/秒。

密西西比河为北美洲河流之冠,与其主要支流加在一起按流域面积计为世界第三大水系(约310万平方公里〔120万平方哩〕)。作为高度工业化国家的中央河流大动脉,已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商业水道之一。这条难以驾驭的河流流经北美大陆一些最肥沃的农田,现已完全由人类控制得当。流域包括美国31个州和加拿大的两个省的全部或一部分。密西西比河有两个旁支东面的俄亥俄河和西面的密苏里河。密西西比河的源头在明尼苏达州的艾塔斯卡湖(LakeItasca),最初只是一条细流蜿蜒向南。

如果将密苏里-杰佛逊(雷德罗克)水系的长度加在密苏里-密西西比汇流後的密西西比河上,则长度为5,971公里(3,710哩),居世界第4位。密西西比河主干长3,780公里,仅居世界第20位。密西西比河流量约为17,000立方公尺/秒(600,000立方呎/秒),居世界第8位。

源头艾塔斯卡湖至明尼阿波利斯和圣保罗为密西西比河的上游,长1010千米,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河流密西西比河盆地及其流域两侧多冰川湖与沼泽,湖水多形成急流瀑布后注入干流。在明尼阿波利斯附近,河流流经1.2千米长的峡谷急流带,落差19.5米,形成著名的圣安东尼瀑布。沿途有明尼苏达河等支流汇入。密西西比河的中游从明尼阿波利斯和圣保罗至俄亥俄河口的开罗,长1373千米,两岸先后汇入奇珀瓦河、威斯康星河、得梅因河、伊利诺伊河、密苏里河和俄亥俄河。圣路易斯以北河段,河床坡度大,多急流险滩;圣路易斯附近及其以南地段,河床比降减小,河谷渐宽。自开普吉拉多角以下,河流弯曲度明显增大,河谷开阔,俄亥俄河口处河面宽达24千米。开罗以下为密西西比河的下游,长约1567千米。主要支流有怀特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河流主要流经平原地区,河面宽广,一般为730~1370米。河床比降小,迂回曲折,水流缓慢,多牛轭湖和沙洲。河口处共有6条汊道,长约30千米,形如鸟足。河流入海水量的80%经由西南水道、南水道和阿洛脱水道3条主汊道。河流年平均输沙量4.95亿吨,在河口处堆积成面积达2.6万平方千米的巨大鸟足状三角洲,以平均每年96米的速度继续向墨西哥湾延伸。

流域广阔,各地气候条件不一,因而河流各段的水文特征具有一定差异。上游河段纬度稍高,以春季融雪和雨水补给为主,4月出现全年最高水位,6月因降水增多,出现次高水位,洪水期3~7月,12月为枯水期。年平均流量2900立方米/秒。冬季封冻,含沙量少。中游年平均流量5800立方米/秒,3~8月为洪水期,6月出现最高水位,12月为枯水期。由于西岸流经半干旱地区支流的汇入,河流含沙量增大。下游自俄亥俄河汇入后,水量大增,年平均径流量达1.34万立方米/秒,1~6月为洪水期,4月出现最高水位,10月为枯水期,含沙量大。干流右岸以密苏里河为首,长度大、水量小、季节变化明显;左岸以俄亥俄河为首,长度小、水量大、季节变化缓和。流域内大部分为平原,为美国中南部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和工业、生活用水。但中下游河段因比降小、河漫滩广阔,过去每当春夏,河水暴涨,中游以下沿河低地极易泛滥成灾,有美洲尼罗河之称。1928年美国政府制定了全面整治密西西比河的防洪法案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合流处和干支流工程计划,干流中下游河段均以堤坝防洪。经过60多年的努力,流域已收到了防洪、航运、水电、灌溉、养鱼等综合经济效益。

密西西比河是美国南北航运的大动脉。干流可从河口航行至明尼阿波利斯,航道长3400千米。除干流外,约有50多条支流可以通航。其中水深在2.7米以上的航道长9700千米。干支流通航总里程为2.59万千米,并有多条运河与五大湖及其他水系相连,构成一巨大的水运网。除干流上游及支流伊利诺伊、密苏里河1~2月结冰外,全年皆可通航,海轮可直通距河口395千米的巴吞鲁日,航运价值极高。货运周转量约占全国内河货运的60%,主要运输石油、面粉、棉花、煤、金属及机械产品。沿岸主要港口有圣路易斯、孟菲斯、巴吞鲁日和新奥尔良等,其中路易斯维尔是在俄亥俄河畔。流域内水力蕴藏量为2630万千瓦,主要分布于俄亥俄河及其支流,开发程度较高。因为密西西比河的其中一个分支直接连到了五大湖,再加上人们给其修了很多水坝,所以在一次实验中,船只即通过此河顺利行驶到了五大湖。

密西西比河还被作为许多州的州界。

密西西比河按自然特征可分不同河段。河源段从河源至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通航起点。河水清凉,静悄悄蜿蜒於有众多湖泊和沼泽的乡间低地。上游从圣保罗至密苏里州圣路易附近密苏里河河口。此段流经石灰岩峭壁之间,沿途经过明尼苏达、威斯康辛、伊利诺和爱荷华州吸收两岸河溪流水。正是这一河段取得了使操阿尔冈昆语的印第安人称之为「河流之父」的特性。自密苏里河汇入处至俄亥俄河口为中段,长322公里。密苏里河水流湍急,泥沙混浊,尤其在氾滥期,给清澈的密西西比河不但增加了流量,而且输入了大量泥沙。俄亥俄河在伊利诺州开罗汇入後,为密西西比河下游,该段河水丰满,河道宽广,两岸之间往往有2.4公里之距,成一棕色洪流,缓缓奔向墨西哥湾。

在地理学家看来,密西西比河下游长期以来便是一个曲折蜿蜒、泥沙淤积的河流典型;河道在氾滥平原上形成无数弯曲,结果留下许多曲流遗迹、弓形湖、牛轭湖和沼泽回水。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指南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指南”,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密西西比河风光

本文是著名作家夏多布里昂的名作。本文节选自浪漫主义小说《阿达拉》的序,主要描绘密西西比河两岸艳丽多彩的美洲原野风光。作家笔触细腻,用散文诗式的语言赞美着密西西比河:在广阔浩渺的荒原上,一条河流如万马奔腾般奔流着,无数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在她的两岸繁殖着这篇作品受到各国读者的青睐,人们对此评价说:夏多布里昂以他的如椽巨笔描绘了美国密西西比河两岸的粗犷原始的蛮荒之美,令千千万万读者心醉神迷。

文章开头的一段是对全文的综述: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这一段总写了密西西比河给人的印象。在课文的2、3、4段,作者用对比的方式,写出了西岸和东岸风光的特点。第2段,作者主要写西岸风光。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一浪接一浪,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读到这里,我们的眼前自然会出现一幅芳草碧连天的壮阔景象。接着,作者用舒缓的笔调描绘了西岸静谧的风光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读到这里,那自由自在的逍遥场景便跃入眼帘;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劈、游、卧几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了野牛的闲适与安逸。第3段,作者笔下的东岸风光是热闹的。东岸的风光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如果说第3段侧重植物的描写,那么第4段则侧重写东岸的动物。

最后,作者进行了总结性的描写。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作者为前面的对比作了综述。然后,他赞叹道: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这里,作者用丰富而优美的语言,将密西西比河美丽的风光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案之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能按照课后练习的批读要求,边读边思,边作旁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密西西比河的美丽风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密西西比河风光的资料。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疏通字句。阅读相关课外书。

教学设计

一、介绍作者,初读课文

1介绍作者,谈谈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他的这篇作品在读者心中的地位。

2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和通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全文,了解大意。

2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体会想象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反复读。按批读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这段文字让你看到了密西西比河怎样的风光?用一个词语归纳景色的特点。

(2)勾画最能让你受到触动的句子,说说通过这些句子你想象到了怎样的景象?

(3)把优美的词句勾画出来,作为语言积累的材料。

(4)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交流感受,美读课文。

四、整体感悟,再读全文

五、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

东岸:万籁无声

西岸:骚动聒噪

风光旖旎

《密西西比河风光》教案之一


设计思路

老师介绍背景知识,展示相关的多媒体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学习作者安排景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密西西比独特的风光,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学习利用关键字句,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所有生命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密西西比河。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学生自我感悟与老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出示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老师介绍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情况。

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黄河是雄壮的,气势宏伟的,我们称之为崇高的美。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景,这又是什么样的美呢,它跟黄河的崇高的美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今天就先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吧!

(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如果以其支流密苏里河为源,全长则为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2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密西西比河西侧支流大多发源于落基山脉,有密苏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东侧支流大多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地,有俄亥俄河、田纳西河、康伯河等。

夏多勃里昂是法国19世纪颇享盛名的作家,他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对当时法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不仅在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消极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创立了消极浪漫主义的基础。他的作品文笔优雅,词藻华丽,诗意盎然,但其情调是忧郁、伤感的,甚至显得有些矫揉造作做作。)

二、老师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问题如下: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如果要把这篇文章分部分,你会怎么分?为什么?

3.你最喜欢那一段话?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在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读通文章,并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所以应该调动学生大胆的朗诵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多读多听,句子中的意蕴自然就容易理解了。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问题。

问题如下:

1.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描写了众多动物的神态,目的是什么?

3.最后一段作者说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你认为这是褒义还是贬义?

在这一阶段,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风光各有特点,但并无优劣之分。同样生活在这里的无数的动物植物也都是和谐共存,不可缺少的。作者把目之所及(动、植物)、耳之所闻(各种声音)、甚至心之所想(最后一句)渗透到一起,给我们描述了密西西比河优美的风光。

四、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意境美。

把课文中的一段话拿出来,一块分析欣赏。

例如: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同学们,通过这段话你们能想象出画面的样子吗?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河岸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数千头野牛徜徉漫步,这时一只老野牛越过波涛,钻进河心小岛的草丛里

这一段话虽然很短,但是给我们很形象的描述了野牛的动作、形态、还有神态,可以让画面在头脑中清晰的显示出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我们写文章,描写一种东西也应该这样掌握好用词和炼句。

五、完成课后习题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2.练习并且默写课后写一写、用一用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一节内容。

1.点名学生逐段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听写课后的词语。

二、精读课文,理解作者描写的方法和艺术。

1.通过对比来展示景物的不同特点。

首先给同学解释对比的意义跟作用。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映衬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对比,可以使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使事物的本质特点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可以使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方面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彼此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们在文中寻找那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并讨论,通过对比作者着重突出了哪些内容?

提示:学生讨论以后,老师可以给与提示。

(1)第二自然段开头:东岸的风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

通过把第一和第二、三自然段的对比突出了西岸的特点是:植被构成比较单一,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而东岸却是植物丰富,姹紫嫣红,动物众多,神态各异。

(2)第四自然段开头: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通过把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对比,又从听觉上道出了东西两岸的不同之处:西岸万籁无声;东岸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2.用不同的词语描摹出事物的不同神态。

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其他景物,如何通过描写突出它们的这种不同与众的神态呢!这就要我们抓住事物的最鲜明的特点,通过描写,生动传神的向读者展示出这些特点。

(1)仔细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植物)?

提示:各种树木、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高耸入云、为目力所不及、交错、攀缘、伸延、延伸、搭起、挺拔而起、耸立、俯瞰

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语的不同想象出这些景色的特点来。

(2)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物)?

提示:熊、鹿群、黑松鼠、弗吉尼亚鸽、绿鹦鹉、绿啄木鸟、红雀、蜂鸟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醉态酩酊、蹒跚、沐浴、嬉戏、麻雀般大小、踯躅、飞来飞去

三、课堂练习。

讨论并完成课后习题一、习题三。

四、课后练习。

1.课文所描述的景色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我们周围的自然景色却日益面临着恶化,要保持住这些优美自然风光,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课后习题四。

2.你周围是否也有一块儿优美的地方,写下来吧!让大家一起欣赏。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字数不限。

六年级下册《密西西比河风光》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着名作家夏多布里昂的名作。本文节选自浪漫主义小说《阿达拉》的序,主要描绘密西西比河两岸艳丽多彩的美洲原野风光。作家笔触细腻,用散文诗式的语言赞美着密西西比河:在广阔浩渺的荒原上,一条河流如万马奔腾般奔流着,无数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在她的两岸繁殖着这篇作品受到各国读者的青睐,人们对此评价说:夏多布里昂以他的如椽巨笔描绘了美国密西西比河两岸的粗犷原始的蛮荒之美,令千千万万读者心醉神迷。

文章开头的一段是对全文的综述: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这一段总写了密西西比河给人的印象。在课文的2、3、4段,作者用对比的方式,写出了西岸和东岸风光的特点。第2段,作者主要写西岸风光。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一浪接一浪,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读到这里,我们的眼前自然会出现一幅芳草碧连天的壮阔景象。接着,作者用舒缓的笔调描绘了西岸静谧的风光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读到这里,那自由自在的逍遥场景便跃入眼帘;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劈、游、卧几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了野牛的闲适与安逸。第3段,作者笔下的东岸风光是热闹的。东岸的风光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如果说第3段侧重植物的描写,那么第4段则侧重写东岸的动物。

最后,作者进行了总结性的描写。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作者为前面的对比作了综述。然后,他赞叹道: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这里,作者用丰富而优美的语言,将密西西比河美丽的风光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能按照课后练习的批读要求,边读边思,边作旁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密西西比河的美丽风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密西西比河风光的资料。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疏通字句。阅读相关课外书。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这是文章的开头部分,简单的一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密西西比河风光的总体印象。这一段是文章的总起,也是文章的中心段。教学的时候,让学生了解这一段的作用,理解风光旖旎的意思。旖旎一词运用范围不广,要让学生会读,并知道在什么地方用。

第2段:这段写了密西西比河西岸的美丽风光。主要写了草原的广阔和野牛的闲适。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一浪接一浪,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想象草原的景象,感受它的魅力。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的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抓住几个动词,体会野牛自由自在的快乐,长髯一词,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要适当提示。让学生通读此段,感受西岸风光的静谧。

第3、4段:这一部分,作者着重写了东岸风光的热闹和喧嚣。随着风光特点的变化,作者的笔触也开始活跃起来。第3段主要是写植物的葳蕤丰茂。各种颜色、各种芳香的树木杂处一堂,写的是植物的数量众多;茁壮生长,高耸入云,写的是植物的生长状态。这里,作者罗列出植物的品种: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槭树、鹅掌楸、木兰树,让学生找找这里写了哪些植物,了解作者罗列出它们名字的作用是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东岸植物的茂密景象。这里,作者还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木兰树在丛林之中挺拔而起,耸立着它静止不动的锥形圆顶;它树顶开放的硕大的白花,俯瞰着整个丛林,拟人的手法赋予了东岸植物鲜明的性格,让木兰树的特点更加突出。第4段写的是动物,有的词语学生见得少,作者的构词手法也与从前的文章有一些区别,因此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读通句子。如因为吃饱了葡萄而醉态酩酊的熊、麻雀般大小的弗吉尼亚鸽、黄嘴的绿鹦鹉和火焰般的红雀、蜂鸟在佛罗尼达茉莉上熠熠发光等词句,要让学生完全读通,掌握句子的语法停顿。学习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5段:这部分是对前面的总结,河的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仍然是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两岸风光的不同特点。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体会词语,进一步理解全文。

课后第1题:这道题是指导学生总体感受课文,通过朗读去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通过背诵去积累词句。

课后第2题:这是课文的自学提示,课文的风光描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边读边想边批注。

课后第3题:目的主要在于积累。这几个词语表现力丰富,对丰富学生的语汇有很大好处。

教学设计参考

一、介绍作者,初读课文

1.介绍作者,谈谈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他的这篇作品在读者心中的地位。

2.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和通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全文,了解大意。

2.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体会想象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反复读。按批读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这段文字让你看到了密西西比河怎样的风光?用一个词语归纳景色的特点。

(2)勾画最能让你受到触动的句子,说说通过这些句子你想象到了怎样的景象?

(3)把优美的词句勾画出来,作为语言积累的材料。

(4)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八年级语文下册《密西西比河风光》教学设计


篇一:

设计思路

老师介绍背景知识,展示相关的多媒体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学习作者安排景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密西西比独特的风光,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学习利用关键字句,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所有生命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密西西比河。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学生自我感悟与老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入语设计

出示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老师介绍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情况。

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黄河是雄壮的,气势宏伟的,我们称之为“崇高的美”。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景,这又是什么样的美呢,它跟黄河的“崇高的美”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今天就先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吧!

2.密西西比河简介

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如果以其支流密苏里河为源,全长则为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2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密西西比河西侧支流大多发源于落基山脉,有密苏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东侧支流大多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地,有俄亥俄河、田纳西河、康伯河等。

3.作者简介

夏多勃里昂是法国19世纪颇享盛名的作家,他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对当时法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不仅在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消极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创立了消极浪漫主义的基础。他的作品文笔优雅,词藻华丽,诗意盎然,但其情调是忧郁、伤感的,甚至显得有些矫揉造作做作。

二、整体感知

老师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问题如下: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如果要把这篇文章分部分,你会怎么分?为什么?

3.你最喜欢那一段话?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在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读通文章,并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所以应该调动学生大胆的朗诵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多读多听,句子中的意蕴自然就容易理解了。

三、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深入分析问题。问题如下:

1.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描写了众多动物的神态,目的是什么?

3.最后一段作者说“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你认为这是褒义还是贬义?

在这一阶段,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风光各有特点,但并无优劣之分。同样生活在这里的无数的动物植物也都是和谐共存,不可缺少的。作者把目之所及(动、植物)、耳之所闻(各种声音)、甚至心之所想(最后一句)渗透到一起,给我们描述了密西西比河优美的风光。

四、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意境美。

把课文中的一段话拿出来,一块儿分析欣赏。

例如: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同学们,通过这段话你们能想象出画面的样子吗?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河岸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数千头野牛徜徉漫步,这时一只老野牛越过波涛,钻进河心小岛的草丛里……

这一段话虽然很短,但是很形象的给我们描述了野牛的动作、形态、还有神态,可以让画面在头脑中清晰的显示出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我们写文章,描写一种东西也应该这样掌握好用词和炼句。

五、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2.练习并且默写课后“写一写、用一用”中的词语。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一节内容

1.点名学生逐段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听写课后的词语。

二、精读课文,理解作者描写的方法和艺术

1.通过对比来展示景物的不同特点。

首先给同学解释对比的意义跟作用。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映衬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对比,可以使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使事物的本质特点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可以使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方面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彼此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们在文中寻找那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并讨论,通过对比作者着重突出了哪些内容?

提示:学生讨论以后,老师可以给与提示。

(1)第二自然段开头:“东岸的风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

通过把第一和第二、三自然段的对比突出了西岸的特点是:植被构成比较单一,“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而东岸却是植物丰富,姹紫嫣红,动物众多,神态各异。

(2)第四自然段开头:“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通过把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对比,又从听觉上道出了东西两岸的不同之处:西岸万籁无声;东岸“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2.用不同的词语描摹出事物的不同神态。

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其他景物,如何通过描写突出它们的这种不同与众的神态呢!这就要我们抓住事物的最鲜明的特点,通过描写,生动传神的向读者展示出这些特点。

(1)仔细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植物)?

提示:“各种树木、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高耸入云、为目力所不及、交错、攀缘、伸延、延伸、搭起、挺拔而起、耸立、俯瞰……”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语的不同想象出这些景色的特点来。

(2)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物)?

提示:“熊、鹿群、黑松鼠、弗吉尼亚鸽、绿鹦鹉、绿啄木鸟、红雀、蜂鸟……”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醉态酩酊、蹒跚、沐浴、嬉戏、麻雀般大小、踯躅、飞来飞去……”

三、课堂练习

讨论并完成课后习题一、习题三。

四、课后作业

1.课文所描述的景色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我们周围的自然景色却日益面临着恶化,要保持住这些优美自然风光,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课后习题四。

2.你周围是否也有一块儿优美的地方,写下来吧!让大家一起欣赏。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字数不限。

篇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密西西比河的简介。

2.熟悉课文内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受运用修辞所展示的语言魅力。

4.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

【重点】按顺序介绍景物的写作思路。

【难点】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查找作者夏多勃里昂的资料和密西西比河的资料,搜集有关河的诗词。

课前预习,享受学习乐趣

字词

积累

语音字形

词义

夏多勃里昂的资料和密西西比河的资料

与写河的

诗句

阅读课文

时发现的

问题

【学习要点】

学习有关夏多勃里昂的文学常识,熟读课文,把握中心,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按顺序介绍景物和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擦出智慧火花

学生活动

组织形式

一、诗词引读

背诵与河有关的诗词。

二、走进新课

昨天我们被奔腾呼啸、汹涌澎湃的黄河所震撼,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着华夏儿女,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这节课我们就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原野风光!

一、诗词引读

学生背诵课前搜集到的诗词。其他同学边听边积累。

二、导入新课

教师激情导入,并出示密西西比河图片。

三、预习检测

1.写出下列词中加粗字的读音。

旖旎()逶迤()踌躇()满志棕榈()

媲美()酩酊()熠熠()踟蹰()

聒()噪俯瞰()魅力()啁啾()

2.解释下列词语:

旖旎

逶迤

踌躇满志

媲美

3.填空:

《密西西比河风光》作者,国作家,浪漫主义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著有小说《》和散文集《》等,选自《》。

4.根据课前预习,说说你对作者的认识简介一下密西西比河。

四、整体感知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地介绍密西西比河风光的?描写的重点在哪里?3.请分别概括密西西比河西岸和东岸风光的特点。

五、合作探究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反复读。完成以下任务:

(1)这段文字让你看到了密西西比河怎样的风光?用一两个词语归纳景色的特点。

(2)勾画最能让你受到触动的句子,说说通过这些句子你想象到了怎样的景象?

(3)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批注在旁边准备说给同学听。

3、你能总结出要想把景物描写好需要什么技巧吗?

4、这篇游记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质疑

针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还未解决的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完成。

七、总结归纳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总结。

八、拓展深化

1、课文所描述的景色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我们周围的自然景色却日益面临着恶化,要保持住这些优美自然风光,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课后习题四。

2、你周围是否也有一块儿优美的地方,写下来吧!让大家一起欣赏。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字数不限。

九、背诵积累

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语段积累背诵。

十、巩固练习

1.下边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A、玫瑰(guī)逶迤(wēiyi)B、吞啮(chǐ)旖旎(yǐnǐ)

C、斑鸠(jiū)长髯(rán)D、鸟喙(hui)啁啾(jiū)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万簌无声粗犷B、聒燥熠熠发光

C、蹒跚浑然一体D、躇踌满志踯躅

3.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躇踌满志(得意的样子)B、媲美(比美)

C、旖旎(柔和美好)D、酩酊(形容大醉)

4.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恰当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小径尽头,有几只因为吃饱了葡萄而醉态可掬的熊,它们在小榆树的枝丫上蹒跚;鹿群在湖中沐浴;黑松鼠在茂密的树林中嬉戏;麻雀般大小的弗吉尼亚鸽丛树上飞下来,在长满红草莓的草地上踯躅;黄嘴的绿鹦鹉、映照成红色的绿啄木鸟和火焰般的红雀在柏树顶上飞来飞去。A.木兰树在丛莽之中挺拔而起,耸立着它静止不动的锥形圆顶。B.被创世主安排在这个偏远的丛莽中的无数动物给这个世界带来魅力和生气。

所有的声调融合为一体,使所有的声音汇成合唱,多么奇伟的声音。D.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

5.填空:

(1)作者按照从到的顺序描绘密西西比河风光,重点放在,在描写东岸景色时,由到,由到,详略得当,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2)采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抓住景物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

能力提高

6、怎样理解“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芜的两岸”?

7.为什么说“被创世主安排在这个偏远的匆忙中的无数动物,给这个世界带来魅力和生气。”?

8、文章的结尾说:可是,对于没有亲临其境的人,这一切我是无从描绘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课外拓展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两年。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9、洛矶山的景色有什么特征?

10、作者抓住美国西部天、云、地的什么特点?

11、选文引用的“荡胸生层云”诗句出自哪位诗人的哪一首诗?引用此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12、谈谈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13、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密西西比河风光1、yǐnǐguōwēiyíchóuchúlǚpìmǐngdǐmgyìzhízhúkànmèizhōu2、柔和美好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这里是比美的意思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3、夏多昂里昂法《阿达拉》《墓畔回忆录》4、课件: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全长则为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美国第一大河,它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非洲的尼罗河、中国的长江并称为世界四大河。

夏多勃里昂(1768—1848),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著有小说《阿达拉》《勒内》和散文集《墓畔回忆录》《美洲游记》等。是作者游览密西西比河后写下的一篇游记。

整体感知1、写密西西比河西岸的风光写密西西比河东岸的植物写密西西比河东岸动物写密西西比河东岸喧闹的声音和斑斓的色彩2、作者先介绍西岸风光,再介绍东岸的风光,在对比中突出两岸风光特点。重点是东岸的风光先:广阔无垠万籁无声东岸:生机勃勃热闹非凡色彩斑斓

合作探究1、例如:我最喜欢自然段,这一段让我看到了密西西比河西岸的风光一望无垠,天高地阔,清新而寂静,万籁无声,野牛在自由的天幕下悠闲自在。我用一望无垠、万籁无声归纳西岸风光的特点“他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二荒芜的两岸”一句让我很有感触,这一句写了一头年迈的老牛,年老而不颓废,深沉持重,给人神圣安适之感,似对未来做着积极地思考,作者似在借这头老牛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怀。3、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加入主观感受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等4、这篇游记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的奇伟和壮观,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基础演练

1—5BABB西岸东岸东岸植物动物声音色彩对比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乐观向上

能力提高

6、作者描绘的是一头年迈的野牛,年老而不颓唐,似乎还在为未来做着某种积极的思考和准备。作者借这头年迈的野牛来表现自己的情怀。

7、强调动物在地球上的合法地位。动物的存在给地球和人类带来正面与良性的些影响。表达作者对密西西比河东岸无数野生动物的喜爱和尊重。8、这句话表明作者对所写并不满意,觉得没有完全写尽密西西比河的“旖旎”;也说明密西西比河的美丽景色是难以用笔墨描绘的。那真是的密西西比河是什么样子的,只有亲自到哪里实地考察,游览观光了。

课外拓展

9、奇岩怪石相叠互依,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10、天蓝地红云白11、杜甫《望岳》为了说明落矶山上难睹云雾缭绕的景象。12、仰一次头看不过来那白雪皑皑、连绵不断地气势,人感到呼吸不畅,心里发冷,眼睛发酸。从人的感受方面生动地写出落矶山上白雪覆盖的景象。13、比喻排比引用拟人对偶

篇三:

课型:讲读课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识记、书写课文中的生字,了解作者和密西西比河的简介。

2、熟悉课文内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受运用修辞所展现的语言魅力。

4、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重点难点:1、学习作者按照方位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2、品读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准备:1、关于密西西比河

北美洲最长河流。主流源于明尼苏达州的依塔斯喀湖。自北向南流贯中部平原注入墨西哥湾,全长3765公里,如果以其支流密苏里河为源,全长则为6262公里,是世界第四大河。密西西比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2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密西西比河每年输送入海的泥沙约三千万立方米,河口形成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的鸟足形三角洲。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全面实施“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工程计划”,洪水已被控制,并促进了航运、水电、灌溉的发展。干支流航道总长2、5万多公里,其中水深2、75米以上的航道近1万公里,通过运河与五大湖联成巨大的内河航运系统。

2、介绍作者,谈谈作者及其写作风格。

夏多布里昂(1768—1848):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旖()旎()逶()迤()踌()躇()满志长髯()

藤蔓()俯瞰()棕榈()酩()酊()媲()美

踯()躅()蹒()跚()熠熠()发光万籁()无声

聒()噪鸟喙()槭()树鹅掌楸()吞噬()笃笃()

咂咂()潺潺()低哞()斑鸠()粗犷()

啁()啾()山巅()混()杂骚()动穹()顶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旖旎:聒噪:

荒芜:踌躇满志:

媲美:酩酊:

蹒跚:踯躅:

粗犷:攀缘: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读后,你认为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②作者怎样有条不紊的描绘密西西比河风光的?描写的重点在哪里?

③密西西比河东岸和西岸风光的特点是什么呢?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组内朗读,并在自己喜欢的部分旁边作批注。(抓景物特征、修辞手法、动词形容词、写作手法等进行赏析)

2、仿照你最喜欢句子写句话。(要求:句式一致、修辞方法一致、仿写内容不偏离主题、字数相仿)

四、交流展示

1、在作者的笔下,万物都是那样富有生机、悠然自得,仿佛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在这么多用文字构成的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呢?为大家描述一番。

2、文章都是表情大意的,这篇游记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要想把景物描写好,需要运用什么技巧?

拓展迁移:按顺序描写一种景物。

检测与反馈:

1、多音多义字

混hún()绿lǜ()蔓màn()

hùn()lù()mán()

Wàn()

2、形近字辨析

锹篦锥

楸媲椎

3、赏析句子:鸟喙啄击像树干的笃笃声,野兽穿越丛林的沙沙声,动物吞啮食物或咬碎果核的咂咂声,潺潺的流水、啁啾的小鸟、低哞的野牛和咕咕叫的斑鸠,使这荒野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

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识记、书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优美的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密西西比河的美丽风光。

3、学习作者按照方位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方法,品读文章优美的语言。

重点难点:1、学习作者按照方位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2、品读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河流,它们为人类文明最初的发展提供了沃土。我们较为熟悉的大江大河有是我国的长江、黄河,国外我们不太熟悉的有流经埃及的尼罗河、欧洲境内的多瑙河、流经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今天,我们和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一起来认识密西西比河。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旖()旎()淤()泥飘拂()锥()形俯瞰()棕榈()酩()酊蹒()跚()熠熠()发光骚()动聒()噪鸟喙()笃笃()吞噬()砸砸()潺潺()啁()啾低哞()斑鸠()粗犷()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旖旎:一望无际:

茁壮:高耸入云:

媲美:酩酊:

蹒跚:万籁无声:

四、介绍作者,谈谈作者的写作风格及他的这篇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夏多布里昂(1768—1848):

五、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记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交流讨论。

2、教师范读课文。

六、细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按什么的顺序写了密西西比河的风光?从文中找出能表明这些顺序的词语或句子。

2、作者着重写了岸边的那些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七、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反复读。按批读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这段文字让你看到了密西西比河怎样的风光?用一个词语归纳景物的特点。

2、勾画最能让你受到触动的句子,说说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景象。

3、把优美的词句勾画出来,作为语言积累的材料。

4、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八、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密西西比河风光

东岸:万籁无声

西岸:骚动聒噪

检测与反馈: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草原()的河流()的小鸟()的新月()的风光()树木()的熊()的鹿()的蛇

2、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横线画出这一段中的比喻句,具体说说是用---------比喻----------------。

②、这段文字都写到了哪些动物?列举出来,说说这些动物的举止特点。

③、文中第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教后反思:是一篇很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中虽然没有规定背诵的任务,但为了让同学们积累优美词句,还是要求了背诵课文的最后两自然段。大部分同学都能完成任务。分析课文时,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景色的特点、读完文章的感受,很多同学都哑口无语,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或根本没有想法。课堂上朗读课文也没有同学主动站起来,鼓励了很久才有两位同学起来读,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篇五: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出现的生字、词。

2.学习有重点,按一定顺序,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10分钟

20分钟

15分钟

一、自主学习

1.文题阐释:《密西西比河风光》选自《世界名人漫游札记》,有改动。是作者游览密西西比河后写下的一篇游记。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第一大河,它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非洲的尼罗河、中国的长江并称为世界四大河。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

2.了解作者.夏多勃里昂(1768—1848),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著有小说《阿达拉》《勒内》和散文集《墓畔回忆录》《美洲游记》等。他的文学活动,对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旖旎()长髯()山巅()槭树()媲美()玫瑰()踯躅()聒噪()鸟喙()吞啮()潺潺()啁啾()低哞()斑鸠()酩酊()熠熠()

二、学习过程:

1.整体感知:

2.怎样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这是一篇游记,作者根据自己切身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的奇伟和壮观。无论是无垠的草原,还是热闹的丛莽,都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怎样理解“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芜的两岸”?

作者描绘的是一头年迈的野牛,年老而不颓唐,似乎还在为未来做着某种积极的思考和准备。作者借这头年迈的野牛来表现自己的情怀。

4.语言风格:语言活泼优美,生动有趣。

在一篇小短文中如果将两岸的风光描绘得全面无遗,是很不容易的,而作者却用活泼优美,生动有趣的语言将这一难题化解了,使两岸风光的不同之美,动植物所创造的生机活力之美都体现出来了。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概括描述丛莽中各种动物的活动,酩酊醉态的熊的蹒跚、鹿群的沐浴、黑松鼠的嬉戏、鸽子的踯躅等,都给人以生动活泼的美感,而又充满生趣。

5.写作技法:在对比中体现景物的特点。

作者描绘的是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他没有像一般的游记那样描绘了一处的风光后,再去描述另一处景致,他采用的是描绘了两岸的风光之后,再将东岸的风光与西岸的风光对比来写。这样,就使读者对两岸不同的风光有了明晰的印象与感受,突出了两岸风光的不同特点。

三、(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④莫能肖也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2分)

A.强迫B.接近,迫近C.狭窄D.威胁

20.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纯以情韵胜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辍耕之垄上

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其子好骑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2.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23.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24.(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的品性。(2分)

四、文言文阅读(16分)

18.①树立②少③说出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4分。每格l分)

19.B(2分)

20.A(2分)

21.(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分。“染”、“濯”、“妖”各0.5分)

22.B(2分)

23.香远益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2分。后一格填出其中一句得0.5分)

24.洁身自好高洁(2分)(意思接近即可)

《白鹅》作者简介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鹅》作者简介”,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丰子恺(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浙江崇德(今桐乡)人。他一生涉猎文学、绘画、音乐、翻译、书法等各个艺术领域,并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他早年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随李叔同学习绘画。1921年赴日本学画,次年回上海教书。1927年出版第一本漫画集《子恺漫画》,1929年任开明书店编辑,1930年至1937年专事作画著书。抗战爆发后,先后任教于宜山浙江大学和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十余种,画集《子恺漫画》《又生画集》《绘画鲁迅小说》等多种,另有学术论著和翻译作品多部,对我国的艺术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丰子恺最负盛名的是他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和他的漫画,风格、神韵极为相似。绘画上他力求用形状色彩来代替语言文字,写作中则注意用语言文字状物绘形,表现视觉色彩。他写散文,总是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以自己的所感,用最质朴的文字坦率地表达出来,在朴素到接近白描的文字中,倾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而引起共鸣。

《荷花》作者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这些小说一反该刊物的趣味主义,较真实、广泛地反映了国民初年的社会生活,想象力较为丰富,构思不落俗套。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用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其间与好友吴宾诺、王伯祥等人实验新式教育方案,传播新文化、新思潮。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锁谭》,推重具有自立的妇女。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社》上发表小说和论文,探讨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改造。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同年应朱自清之邀到杭州第一师范教书。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1930年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1946年返回上海。解放前夕由上海经香港辗转到北京,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被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创作极为丰富,无论是诗歌、散文、童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五卅惨案发生后,写了《五月卅一日急雨中》这一名篇。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反映了从五四到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及思想历程,刻划出多种多样的典型,批判了改良主义,讴歌了革命力量。

他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和针砭人情事态的杂文。其中《藕与莼菜》和《没有秋虫的地方》就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散文名作。他的短篇小说以冷静、凝练、真实著称。描写和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和描写农民生活的《多收了三五斗》都是名篇。在语言上,他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毕业赠言》作者胡适简介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毕业赠言》作者胡适简介”,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2年与蒋廷〔fu2]、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竹石》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14岁继母郝夫人卒。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52岁妾饶氏生子。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63岁与李禅、李方膺合作《三友图》。

73岁4月作《竹石图》,5月3日作《修竹新篁图》。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传说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毕恭毕敬练习,徐氏云:人各有体。这句话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

《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岁后又一女。

杨氏之子作者刘义庆简介


杨氏之子作者刘义庆简介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因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后人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故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笔记小说。《宋书·刘道规传》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在流传过程中,《世说新语》出现了多个书名,如《世说》、《世说新书》、《新语》、《世说新语》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皆作《世说》,这是该书的最早称谓,宋本《世说新语》附汪藻《叙录》曰:“李氏本《世说新书》,上中下三卷,三十六篇,顾野王撰。”顾野王(519~581年)为南朝梁陈间人,《世说新书》之名始见于此。及至唐代,《世说新书》(可见于段成式《酉阳杂俎》)、《世说新语》(可见于刘知几《史通》)等书名皆可见于史籍。宋代以降,此书经晏殊删定以后,便统称为《世说新语》了。

关于《世说新语》的作者,自《隋书?艺文志》至《四库全书总目》,历代著录所记,均为南朝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然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提出了异议。鲁迅先生认为:“《宋书》言义庆才词不多,而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则诸书或成于众手,亦未可知也。”自鲁迅先生“成于众手”之说一出,至今聚讼多多,难有定论。有人认为,刘义庆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基本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可以当代研究《世说新语》的两本博士论文为代表:一是王能宪著《世说新语研究》,认为《世说新语》的作者即为刘义庆;另一本为范子烨著《世说新语研究》,认为《世说新语》乃成于众手,其余作者还有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两书均有大量考证分析,此处不敢妄断。由于《世说新语》乃“采缉旧文”之作,遍寻当世同类型作品(如西晋郭颁《魏晋世语》、东晋裴启《语林》、郭澄之《郭子》),魏晋史书(如《魏书》、《晋阳秋》等等)以及相关杂著(如《高士传》、名门大族的家谱),所涉材料宏富。刘义庆广招文学之士,他在编撰《世说新语》一书时,手下诸彦为之搜罗材料,乃至润色整饰,是合乎情理大有可能的,因此,折衷地说,可以视为此书乃刘义庆担任主编,袁淑等人或有参与的一部著作,而刘义庆的主持之功劳当是无疑的。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官至尚书左仆射、中书令。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他尊崇儒学,晚年好佛,“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集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宋书刘道规传》附《刘义庆传》)。他所招集的文学之士很可能参加了《世说新语》的编撰,不过起主导作用的当然还是刘义庆本人。[1]

鲍照(约415年~470年),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晋义熙元年出生于北海郡(今连云港市云台区),东海(今属江苏)人。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何长瑜,南朝宋诗人。东海(今连云港东)人。初为临川王刘义庆王国侍郎、平西记室参军。以戏用韵语嘲弄义庆州府僚佐,贬为曾城令。元嘉二十年(443),庐陵王绍镇寻阳,请为南中郎行参军,掌书记之任。赴任途中遇暴风雨溺死。曾与谢灵运族弟惠连、荀雍、羊溶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称灵运“四友”。钟嵘《诗品》将其诗列入下品。有集八卷,佚。《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二首。

袁淑(408~453),字阳源,陈郡阳夏人,袁豹之少子。生于晋安帝义熙四年,卒于宋文帝元嘉三十年,年四十六岁。少有风气。年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丽,纵横有才辩。彭城王义康命为军司祭酒刘港欲其附己淑不为改意,因以疾免官。临川王义庆雅好文学,请为谘议参军。元嘉二十六年,为尚书吏部郎。累迁太子左卫率。元凶劭将为逆,淑不从,被害。孝建初,谥忠宪。淑著有文集十卷(《隋书志》作十一卷。此从隋志注及《两唐书志》)行于世。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如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中彩那天》 作者简介


加德纳20世纪下半叶,美国科普界叱咤风云数十年的三位大师级人物是艾萨克阿西莫夫、卡尔萨根与马丁加德纳,堪称一时瑜亮,难分轩轾。时至今日,前面两人均已逝世,唯有加德纳先生依然健在,老当益壮,在数学传播领域继续发挥着他无可替代的作用。

阿西莫夫对加德纳有着一段非常中肯的评语:马丁加德纳是一位业余的超级魔术大师,这是毫无疑义与众口一辞的。但是,与他的一项看家本领相比,神乎其神的魔术招数毕竟是小巫之见大巫,也许会退避三舍。原来,任何数学题材到了他手,都能写成雅俗共赏,妙不可言,使我爱不忍释的文章。《矩阵博士的魔法数》就是这样一本涉猎面很广,文笔隽永,诙谐有趣,可读性极强,人文根底非常深厚的奇书,以致许多读者一旦见到了它,就不肯放手,直到一口气把它读完为止。

1914年10月21日,马丁加德纳(MartinGardner)生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州。1936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学的专业是哲学。毕业后先当《民友报》记者,后来在芝加哥大学公众关系部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海军中担任随军记者,曾到过印度、菲津宾、东南亚、土耳其与中、近东许多国家和地区,见闻甚广。战后,他开始了自由撰稿人的生涯。马丁加德纳才华横溢,思如泉涌,博闻强记,文理双栖,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写了五十本以上的书,其代表作有《密码传奇》、《人人都能懂得的相对沦》、《表里不一的宇宙》、《好科学、坏科学、伪科学》、《不可思议的矩阵博士》、《数学狂欢节》、《啊哈?灵机一动》、《从惊讶到思考数学悖论奇景》等。

马丁加德纳曾多次获得过重奖。他连获美国物理学会及美国钢铁基金会的优秀科学作者奖(美国一般都把科普作家称为科学作者),他的肖像曾在《生活》杂志及《新利周报》上刊登过。尽管他从来没有当过教授,但世界各国许多第一流的数学家一听到他的名字,都无不肃然起敬。总而言之,他是一名大名鼎鼎的人物。

传数学科普的功臣

正如马丁加德纳的继任者、物理学家道格拉斯霍夫斯塔特所作的评价:加德纳先生是无可替代的,他是数学的大功臣,他为数学招兵买马,把无数青少年引进了数学的庄严殿堂,以数学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和内在美吸引他们以之作为终身职业,在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各个领域内寻找对胃口的分支学科,使自己逐步成长为数学尖子和接班人。他不愧是这门学科迄今为止最出色的宣传家、推销员、带路人与牧师。

加德纳的主要的活动是高级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American),的一位长期专栏作家。

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撰稿的,一般都是各个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专家。众所周知,很少有人在这家杂志上发表过两篇以上的文章,罕见的例外就是加德纳。他从1957年第一期开始,一直写到1980年年底,整整二十四个年头,几乎月月有文章,前后不下二百多篇。他所包办的这个数学游戏专栏,终于成了该杂志的一个特色产品,当然也是货真价实的拳头产品了。

马丁加德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识非常渊博,所发表的数学科普文章,内容几乎涉及数学的每一个分支,从最简单的算术、代数到莫测高深的拓扑学,超穷数,覆盖面之广泛,热点之众多,令人侧目。每个读者都可以各取所需,从他那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程度,极为合身,又能投其所好的阅读材料。

马丁加德纳如今虽然已有95岁高龄,但笔力仍健。前年夏季,《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就破例刊出了长达8页,不下二万余字的他的专文趣味数学五十年。

马丁加德纳的一些最精彩的篇章,是关于数学中微积分以上的课题。其主要内容有数论、图论、概率论、群论、矩阵、组合分析、仿射几何、射影几何、差分学、算法理论、拓扑学等等。这些高级专题历来被认为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一般科普作家总是感到十分头痛而碰都不敢去碰的。然而马丁加德纳却从中发掘出了大宗宝藏,这就使得他高出同行之上,独树一帜。在这方面,就连历来着名的苏联数学科普作家别莱利曼也比不上他。众所周知,群论是近代数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但一般教科书上都讲得玄之又玄,往往老师在课堂上讲得舌敝唇焦,下面的学生还是听不懂。马丁加德纳却能用部队操练动作(立正,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穿袜子,小姑娘编发辫等事例极其通俗地来说明群论的许多概念,而且丝毫无损于定义的严密性。这的确是巨大的成功!所以他的科普作品,对于高等数学的教学与传播是很能说明问题,很起作用的。这也是他的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

马丁加德纳非常重视科普文章的质量,十分注意并经常报道数学里头的三新:新见解、新发现与新进展,甚至还敢于报道涉及军事机密的题材。

加德纳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他精力充沛,兴趣与成就涉及许多方方面面,远远不止是数学一门。因此,为纪念加德纳65岁生日专家们决定出版《数学加德纳》,

并且热切地盼望另外的一些书,例如《魔术加德纳》、《文学加德纳》、《哲学加德纳》以及《科学加德纳》等也能相继问世。

加德纳是趣题大师。让我们看看他的题:

5个水手带着1只猴子来到一座荒岛,见岛上有大量椰子,他们便把这些椰子平均分成5堆。夜籁人静,一个水手偷偷起来拿走了一堆椰子,把剩下的椰子又平均分成5堆,结果多出一只椰子丢给猴子吃掉了,过了一会儿,另一个水手也偷偷起来,拿走了一堆椰子后,再把剩下的椰子平均分成5堆,结果还是多了一只,丢给猴子吃了。就这样一个多事的夜晚,5个水手都偷偷藏起一堆,重分了椰子,每次都多出一只椰子让猴子占了便宜。第二天一早,岛上依然平均堆放着5堆椰子。试问:原先的椰子最少要有多少只?这就是马丁加德纳提出的水手分椰子名题。解法很多,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加德纳语言诙谐,文笔生动,懂得读者心理。他的文章能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要,尤其能紧紧抓住青少年读者。他经常发表这样一些闻名世界的数学趣题,这类问题与传统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题截然不同,趣味性极强,雅俗共赏,看一眼就能把你抓住不放,又不需要很多预备知识,使你情不自禁地跃跃欲试。出题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可谓炉火纯青了。此类问题大致有着多种求解途径。例如涉及运筹学的小鱼吃大鱼问题,涉及几何与运动轨迹的四只臭虫问题等。这些题目一经披露,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各地读者来信犹如雪片飞来,使《科学美国人》印数剧增,编辑部工作人员又惊又喜。有些素昧平生者因为同解一道题而顿成莫逆之交,在数学家和业余爱好者之间架起了一座金桥。

马丁加德纳的出身是位哲学家,所以他的一些科普文章较少使用华丽的辞藻,却蕴涵着很深的哲理。他令人信服地证明:数学家既可以是诗人,也可以是画家。

《凡卡》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Chekhov,Anton

Pavlovich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1904年7月15日卒于德国巴登维勒。祖辈是农奴,祖父时一家赎身为自由民,父亲以开杂货铺为业,1876年破产迁居莫斯科。

生平契诃夫于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就读。1884年毕业后开始行医,广泛接触社会,对他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契诃夫从大学时代起为发表作品同各种不同倾向的报刊编辑接触,称自己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直到80年代后半期,仍承认没有自己的世界观,并为此感到痛苦。1890年4月,为探索人生和深入了解社会,不辞辛苦到政府放逐犯人的库页岛,访问了近万名囚徒和移民,同年12月回到莫斯科。这次8

个月的远东之行,丰富了他的生活知识,中断了同反动报刊的合作,认识到一个作家不应不问政治。不久完成长篇报告文学《库页岛》,据实揭露俄国专制统治的凶残。1890~1900年间,曾出国到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1892年在莫斯科省谢尔普霍夫县购置了梅里霍沃庄园,在那里住到1898年,后因身染严重的肺结核病迁居雅尔塔。在此期间,同托尔斯泰、高尔基、布宁、库普林,以及画家列维坦、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交往密切,结下深厚友谊。1900年获俄国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01年与莫斯科艺术剧院演员奥尔迦克尼佩尔结婚。

受19世纪末俄国革命运动高涨的影响,契诃夫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活动,1898年支持法国作家左拉为德雷福斯辩护的正义行为,1902年为伸张正义愤然放弃自己俄国科学院名誉院士的称号,1903年曾出资帮助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学生等等,表明他的坚定的民主主义立场。

1904年6月契诃夫病重后前往德国治疗,后去世,遗体运回莫斯科安葬。

创作契诃夫自19世纪80年代初步入文坛,一直坚持小说创作。其发展大致可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1880~1886年,用笔名东沙契洪特发表了大量短篇诙谐幽默故事。其中多数尚属肤浅之作,但也有一些针砭了时弊,给人以较深的印象,如《一个官员之死》和《英国女子》、《变色龙》、《普里希别耶夫中士》等。80年代中期发表的《哀伤》、《苦恼》和《万卡》等,用冷峻的笔触描写普通劳动者和穷人孩子难以诉说的苦难,表明作者的创作转向直面人生。

第二阶段,1886~1892年,1886年他首次署真名安东契诃夫发表《好人》和《在途中》。小说体裁兼有中短篇,题材广泛,主题多含严肃的社会性,从各个角度提出这生活是怎样反常的问题。如《仇敌》、《渴睡》、《草原》、《命名日》和《公爵夫人》、《哥萨克》和《灯光》、《没有意思的故事》、《在流放中》和《第六病房》等,都是他这个阶段的代表作。其中最后一篇,曾使列宁深受感动。

第三阶段为1892年以后。作品大多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主题触及重大而迫切的社会问题,思想丰富深刻,艺术上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别具一格。代表作《带阁楼的房子》和《我的一生》对当时流行的小事论渐进论和托尔斯泰的平民化了否定性描写,认为需要有更强大、更勇敢、更迅速的斗争方式;《套中人》揭示了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中保守势力的猖獗和虚弱,反映出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新的社会情绪;《带狗的女人》以爱情为题材,暴露庸俗、虚伪生活的无聊和可憎可恶;《醋栗》和《姚内奇》批判了蜷伏在个人幸福小天地里的庸俗和无聊,指出生活的意义在于争更伟大更合理的东西;《女人的王国》、《农民》、《出诊》和《在峡谷里》等篇,生动地展示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条件下俄国社会两极分化、极端不公、农民破产和富农的贪婪残酷等可怕景象;《未婚妻》的主人公甚至提出要把生活翻一个身,表达出奔赴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个阶段的作品,虽仍限于中短篇,但正如作家自己所说,他所写的是对生活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成果,是重要的或者典型的东西,因此具有巨大的社会作用。高尔基说过,契诃夫的小说是内容比文字要多得多的作品以篇幅不大的作品在做着一件意义巨大的事情:唤起人们对浑浑噩噩、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

契诃夫从19世纪80年代起同时进行戏剧创作。最初写的都是戏剧小品或独幕喜剧,内容接近早期幽默故事。较出名的《伊凡诺夫》属正剧,批判一个缺乏坚定思想信念、因经不起艰难生活考验而自杀的知识分子主人公。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接连完成4部多幕剧。第一部《海鸥》,通过3个性格迥异的艺术知识分子的内心冲突及不同命运,表明只有对艰难现实怀有信心的人才有前途和价值。第二部《万尼亚舅舅》,写了中下层知识分子心灵上遭受的摧残和他们在现实中的悲惨处境,作者同情主人公的善良勤恳,谴责其因缺乏理想而变得消沉的人生态度。第三部《三姊妹》所写3位年轻知识分子女性都很善良、真诚,渴望光明美好的未来,却无奈只能生活在痛苦的期待中。借此成功地揭示了现实中美的毁灭的主题;同时通过男主人公吐露的巨大的、健康的风雷已经临近的预感,给剧本整个压抑哀愁的图景增添了一丝乐观的亮光。最后一部《樱桃园》,展示俄国贵族庄园无可挽回的没落及其为资本势力代替的客观历史过程;同时借青年主人公的形象使告别过去的哀伤同向往美好未来的乐观情绪交织在一起,砍伐樱桃园的刀斧声伴随着新生活万岁的欢呼声,尽管这新生活并不明确。这4部剧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作家中后期的一些小说基本一致。都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而是通过各色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揭示社会的重要迫切问题。剧情的开展朴质自然,同时含有丰富的潜台词,洋溢着浓郁的抒情,充满诗意。

影响契诃夫的创作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中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在戏剧方面的成就堪与易卜生媲美。在中国,契诃夫的作品在他逝世后不久便开始译介过来,现在几乎所有他的小说和剧本都有了中文译本。若干名剧曾多次在中国剧院上演,拥有广大观众。

《《密西西比河风光》作者夏多布里昂简介》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案比”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