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燃烧燃料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3

燃烧燃料。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燃烧燃料》,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4章燃烧燃料学案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知识归纳
1.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化学反应。
2.一般情况下,使可燃物质着火燃烧所需的,叫着火点。燃烧应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是:⑴,⑵,⑶。
3.可燃物燃烧可以分为和。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放出热量,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分别生成和;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放出热量,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元素生成、
等有毒气体和小的炭黑颗粒的物质。
4.一氧化碳是一种、的气体,它有,因为它能与血液中的结合,使其丧失功能。,,
都会增加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
5.在内,如果发生急速的燃烧,短时间聚集,使气体的体积,就会引起。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时,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
6.灭火的方法有:、、。当被困火灾区,应用捂住口鼻,低下身子贴近地面跑出火灾区。
方法研习
1.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中,不恰当的是()
A.炒菜时油锅起火,立即盖上锅盖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灭
C.电路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
D.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等火灾
2.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木柴燃烧得更旺,这是因为()
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B.木柴是可燃物
C.温度易达到着火点D.散热快
3.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我们选用细铁丝并卷成螺旋状,这是为了()
A.铁丝不易燃烧B.散热快
C.温度达到着火点D.使铁丝和氧气充分接触
4.下列爆炸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火药爆炸B.蒸汽锅炉爆炸
C.气球爆炸D.车胎爆炸
5.夜间发现煤气泄露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A.打开排气扇,把煤气抽走
B.开灯,仔细检查泄露处
C.关闭气源阀门,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立即打电话,请人来维修
6.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着火点高B.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C.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D.火柴梗潮湿
7.宇宙飞船内充满了人造空气,可是宇航员在舱内划燃火柴后,火焰会马上熄灭,这是因为()
A.舱内氧气不够B.在失重情况下,空气不对流
C.舱内温度过低D.没有达到着火点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爆炸
B.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燃烧
C.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
9.在古代,人类就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钻木头之所以能取火,可以用下面三句话来解释:
甲:木头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乙:达到木头的着火点,使木头燃烧起来;
丙:钻木头时克服摩擦做功。
这三句话正确的顺序是()
A.甲乙丙B.丙甲乙C.乙丙甲D.甲丙乙
10.白磷应保存在里,白磷露置在空气中会因而引起,
此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为。
11.煤是一种常用的化石燃料,家庭用煤经过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后来人们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圆柱体内打上一些孔。请你分析这种变化的优点是:

煤在燃烧时会产生许多污染物,为了减少煤燃烧时对环境的污染,可设法把煤与水蒸气在较高温度转化成较洁净的水煤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请你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煤气厂常在家用水煤气中特意掺入少量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其目的是。
12.图4–1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
(1)根据各实验得到相应的燃烧条件有: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2)干粉灭火器中的干粉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受热时分解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在灭火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是,水的作用是。

拓展研究
1.图4–2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人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人空气的作用是。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②蜡烛没有点燃时;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面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
(写出一种即可)。
2.小明、小鹏和小芳三位同学在一起探究蜡烛燃烧,他们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
一端也可以点燃。
(1)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2)猜想:小明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
小鹏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蒸气。
小芳认为:可能上述两种情况都有。
(3)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帮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哪一种分析是正确的。
(4)现象与结论: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如果小鹏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如果小芳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5)如果用CnH2n+2表示蜡烛的主要成分,则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知识归纳
1.无数实验证明,的质量总和等于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这是因为在化学反应前后,和不变。镁条燃烧时,参加反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质量,故生成的固体质量燃烧的镁条质量。
2.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由此可知水由组成。
3.叫做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所遵循的原则是:,。
4.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二氧化碳通人澄清石灰水,使其变浑浊:。
(3)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4)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以上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5.在4P+5O2=2P2O5反应中,份质量磷与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物质的质量比m(P)∶m(O2)∶m(P2O5)=。
6.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方法研习
1.在化学反应前后①原子的数目;②元素的种类;③分子的数目;④物质的总质量,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一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下列各变化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食盐逐渐溶解在水中
B.潮湿的衣服在阳光下晒干
C.空气液化后再蒸发得到气态的氮气和液态氧气
D.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最终消失
3.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C+O2=CO2
B.CuSO4+2NaOH=Cu(OH)2↓+Na2SO4
C.Fe+O2=Fe2O3
D.2H2O=2H2↑+O2↑
4.Ag高锰酸钾加热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Bg,则生成氧气质量为()
A.(A+B)gB.(A–B)gC.(B–A)gD.无法判断
5.某物质R在氧的作用下发生反应:2R+2H2O+7O2=2FeSO4+2H2SO4,则R的化学式是()
A.FeSB.Fe2S3C.FeOD.FeS2
6.将A、B、C各10g混合后加热,A完全参加了反应,生成了4gD,同时增加了8gC,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为()
A.1∶5B.5∶1C.1∶4D.4∶1
7.将mg硫在ng氧气中燃烧,所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下列答案中你认为最合理的是(m可与n相等,也可不相等)()
A.一定等于(m+n)gB.一定小于(m–n)g
C.可能是小于或等于(m+n)gD.以上答案都正确
8.用I2O5可以测定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I2O5+5COI2+5CO2。根据生成CO2的多少,可以判断CO的含量,关于这个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I2O5的质量等于生成物I2的质量
B.反应物所含分子种类与生成物所含分子种类相同
C.参加反应的I2O5和CO的质量比等于生成的I2和CO2的质量比
D.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中的氧原子总数等于生成物CO2中的氧原子总数
9.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元素,还可能含有元素。
10.海洛因、鸦片、大麻都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毒品,其中大麻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21H30O2,在空气中焚烧大麻,产生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和水,大麻主要成分在空气中焚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11.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⑴C3H6O+O2——CO2+H2O
⑵NH3+O2——H2O+NO
⑶Cu+HNO3——Cu(NO3)2+NO+H2O
⑷KClO3——KCl+O2
12.科学家正在研究在太空建一座把太阳光变成激光的装置,然后利用激光照射添加了催化剂(TiO2)的水,水就能有效地分解,即:2H2O2H2↑+O2↑。某同学看到此化学方程式,即想到两点:①水在激光和催化剂的作用下,能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②每36g水可以分解成4g氢气和32g氧气。你还能想到更多吗?请将你的想法填写到下面的空白中。(再任写两点)

拓展探究
1.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在探究“二氧化碳真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支持燃烧吗?”这一问题时,他们设计了下列实验:①将燃着的镁条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发现镁条仍在燃烧,大家十分兴奋。观察生成物,除白色物质外,还有黑色物质。②将弯成螺旋状的细铁丝中插上一支燃着的火柴棒放人二氧化碳中,发现立即熄灭。请根据同学们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镁条在CO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同学们做铁丝在CO2中燃烧的实验目的是;
(3)通过镁、铁在CO2中燃烧的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

(4)通过镁可以在CO2中燃烧这个实验,你对燃烧的条件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为探索物质在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关系,科学家做了大量实验。1673年,英国物理学家波义耳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他将金属放在密闭容器中煅烧,煅烧后他立即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结果发现反应后的固体质量增加了。该实验导致波义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之后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密闭玻璃瓶内燃烧金属,发现反应后质量不变,由此得出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这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相似,为何结论不同?某研究小组沿着科学家的足迹进行探究,请你完成以下相关内容:
(1)交流讨论:两位科学家得出不同的结论究竟与哪些实验因素有关呢?
(2)提出假设:若用同种金属,同一容器进行实验,两位科学家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是由于
的缘故。
(3)实验验证:
已知:钠在空气中受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固体。
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简答
①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小块金属钠,塞紧橡皮塞,称量,用砝码使天平平衡称量前需
②取下锥形瓶,放在垫有石棉网的三角架上微热,观察到金属钠着火燃烧,冷却后,再称量称量时观察到
③将锥形瓶瓶塞取出—会儿后;盖上瓶塞,再称量称量时观察到
(4)得出结论:假设成立。
(5)依据以上实验事实,解释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结论:

3.密闭容器内装入某混合气体,用电火花点燃,恰好完全反应。此混合气体可能是H2、CO、O2三种中的两种或三种混合而成。
(1)此混合气体组成可能有三种情况:
a.若由H2、O2混合而成,则氢分子与氧分子个数之比为;
b.若由CO、O2混合而成,则一氧化碳与氧分子个数之比为;
c.若由组成,则。
(2)若此混合气体肯定由O232g和其他两种气体组成,讨论各成分气体间的质量关系。
a.在混合气体总质量为62g这一特定情况下,H2、CO、O2三者质量之比为;
b.在混合气体总质量不作规定的情况下,混合气体中其他两种气体质量的取值范围及相应限制条件是什么?
取值范围:;
限制条件:。

第三节化石燃料的利用
知识归纳
1.、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三种化石燃料。被人们称为“工业的粮食”,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2.化石燃料在地球上的蕴藏量并不是无限的,既要节约和综合利用现有的能源,还要研究和开发新的能源。如:、、等。
3.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环境污染,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方法研习
1.大庆开采出来的石油(原油)没有固定的沸点。在分馏塔中给石油加热,不同温度时分别有液体汽化出来,再冷凝分离,这种操作称为分馏。石油分馏可得溶剂油、汽油、煤油、柴油等,由此可判断,石油是()
A.化合物B.纯净物C.单质D.混合物
2.下列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是()
A.石油蒸馏B.煤干馏C.干冰升华D.天然气泄露
3.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不能得到下列物质中的()
A.焦炭B.水煤气C.煤焦油D.焦炉气
4.不是从石油中分馏出来的是下列中的()
A.煤焦油B.汽油C.柴油D.煤油
5.点燃某气体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出现,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向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该气体可能是()
A.CH4B.H2C.COD.O2
6.下列物质在点燃前不需验纯的是()
A.氢气B.硫C.一氧化碳D.甲烷

拓展探究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由水和天然气形成的冰态物,主要分布在海底和陆地冻土带沉积物中。经勘探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存储量巨大,有望成为主要能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天然气水合物中,水分子形成一种空间笼状结构,CH4和少量的N2、CO2等分子填入笼内的空隙中,无固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因此天然气水合物属于(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可燃冰”是一种晶体,平均每46个H2O分子构成8个笼,每个笼内可容纳1个CH4分子或1个游离的H2O分子。若晶体中每8个笼有6个笼容纳了CH4分子,另外2个笼被游离的H2O分子填充。则“可然冰”的平均组成可表示为()
A.3CH4H2OB.CH43H2OC.CH46H2OD.CH48H2O
(2)若将天然气从其冰态物中分离出来,有三种方法:
①在一定温度下,使气体从水合物中分离出来;
②在一定压力下,使气体从水合物中分离出来;
③通过加入甲醇或盐类等物质,可降低水合物的凝固点。

第4章整理与归纳
【内容提要】
l.燃烧发生的条件:物质必须具有可燃性,物质必须与空气中的氧气充分接触,物质周围的温度必须达到其着火点以上。
灭火的方法:可燃物与火源隔离,可燃物与氧气隔离,可燃物周围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以下。
2.化学方程式
(1)原则:
a.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b.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步骤
①根据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画一条短线;
H2O2——H2+O2
②配平化学方程式,并加以检查;
2H2O2——2H2+O2
③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点燃、加热、催化剂),标出生成物状态(气体、沉淀等),把短线改成等号。
2H2O22H2O+O2↑WWW.JaB88.Com

【专题讨论】
小刚和小洁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科学探究。请填写以下探究过程中的空格。
【提出假设】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1)。
【确定研究方法】
分析推理、查阅资料、实验探究。
【设计并进行实验】
小刚设计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4–3A所示,小洁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4–3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实验结论】
小刚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小洁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
你认为(2)结论正确,请谈谈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3)

【结论分析】
请从原子的角度,简要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4)

【思维启迪】
某同学用如图4–4所示的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将锥形瓶倾斜,使稀盐酸与锌粉充分接触生成氢气,待充分反应后,发现天平指针向(填“a方向”、“b方向”或“O”),其原因是:。
解题思路:本题是一道典型的综合学科题,既用到了化学知识,同时也必须运用相应的物理知识。很多学生在解题时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反应前后总质量保持不变,即反应前后天平左盘上物质的质量不变,但忽略了产生得到氢气使气球鼓起后使它所受空气浮力增大,故最终天平指针向右偏。
启迪:化学并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不要为学化学而学化学。学科与学科的渗透已成为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趋势。

第4章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常见的生活现象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蜡烛燃烧B.电灯发光C.瓦斯爆炸D.食物发霉
2.“西气东输”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一项重点工程,输送的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种气体化石燃料,该气体的主要成分是()
A.氢气B.一氧化碳C.甲烷D.一氧化碳
3.一辆客车夜晚行驶在公路上,发现油箱泄漏,车厢里充满了汽油味,这时应该采用的应急措施是()
A.洒水降温溶解汽油蒸汽B.打开所有的车窗,严禁一切烟火,疏散乘客
C.让车内的乘客集中到车厢后部D.开灯查找漏油部位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因为“质量守恒”,所以煤燃烧后产生的煤渣的质量一定和所用煤的质量相等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铁丝的质量增加了
C.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在一起后,质量等200g,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H2和O2形成混合物的质量等于其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
5.2004年11月,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空难震惊世界,它警示人们要时刻注意安全。下列几种消防安全标志中属于易燃物的是()
6.下列物质发生泄漏时,再遇到火源,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A.N2B.CC.H2D.CO
7.在化学反应中,4NH3+5O2=4R+6H2O中,R的化学式为()
A.N2B.NOC.N02D.N203
8.相同质量的下列单质分别与足量的氧气反应,消耗氧气最少的是()
A.镁B.炭C.氢气D.铝
9.下列燃料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煤B.石油C.天然气D.液氢
10.下列做法不会给空气造成严重污染的是()
A.在春节为增加节目气氛,大量燃放烟花爆竹B.用甲烷做燃料
C.以含硫的煤做燃料D.柴油车的排气管后面喷出一团团的黑烟
11.配平化学方程式FeS2+O2——Fe2O3+SO2后,化学计量数之和为()
A.27B.25C.14D.18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燃烧
B.燃烧和缓慢氧化都是氧化反应
C.在有易燃易爆的工作场所,严禁化纤类服装
D.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
13.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杆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杆温度达不到着火点B.火柴杆着火点高
C.火柴杆潮湿,不易继续燃烧D.火柴杆接触的氧气少
14.下列事故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A.如遇到电线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发现家里煤气泄漏时,应立即打开排气扇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D.高层住房着火,在等待救援时打开所有门窗
15.学校的图书馆在购买书库的消防器材时,应选择哪种消防器材比较合适()
A.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B.消防水龙头
C.干粉灭火器D.泡沫灭火器
16.下列有关化学方程式:2H2O=2H2+O2的理解完全不正确的是()
A.每两个水分子通电分解生成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
B.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C.每两份质量的水通电会生成两份质量的氢气和一份质量的氧气
D.每36份质量的水通电会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
17.下列各项,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质量,④物质总质量,⑤分子的种类,⑥原子的种类,⑦元素的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A.①③④⑤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④⑤⑥⑦
18.将物质A、B、C各10g混合后加热,生成3gD,同时增加9gC,若再增加A40g,B正好完全反应。则反应中A与B的质量比是()
A.1∶5B.1∶4C.4∶lD.5∶1
二、填空题
19.作为能源的化石燃料中,常用的固体燃料是,液体燃料是,气体燃料是。化石燃料在利用的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燃烧时产生的、
以及所造成的。能源危机迫使我们开发新能源,你认为可开发的新能源有
、等。
20.写出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按要求归类:
(1)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3)铁丝在纯氧中燃烧
(4)碳酸受热分解
以卜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21.在古代,人类就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如图4–5所示。钻木头之所以能取火是由于
,从而使木头燃烧起来。
22.物质的某些性质,可能有利于人类,也可能不利于人类,请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物质有利的一面(用途)不利的一面
氢气理想的燃料不纯的氢气点燃可能爆炸
氧气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23.其物质3.2g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
元素。
24.有报道说,使用天然气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如下好处:
(1)可以有效减少空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
(2)可以有效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3)因为是一种清洁能源,泄露不具有危险性
你认为上述不适合宣传的是(填序号),原因

三、实验探究题
25.小明和小吴进行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如图4–6。
(1)小明同学用A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他在锥形瓶底部放了一些澄清石灰水,目的是
如忘了放(注:装置气密性好),则会造成后果。
⑵小吴同学与小明的实验设计有一些不同,如B图,他将锥形瓶倾斜,使大理石和稀盐酸充分反应,则反应后称量时天平指针指在(填“中间”、“偏右”或“偏左”),为什么?

26.将一块光亮的纯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表面变黑。对黑色物质的来源,提出你的二个预测(假设),并设计一个或几个实验来证明你预测的正确性。
预测序号实验步骤和方法现象和结论
预测1:可能来源于
预测2:可能来源于

四、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27.62g红磷完全燃烧需要多少克氧气?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为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29g/L)

28.实验室用30g石灰石和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杂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待完全反应后发现生成了二氧化碳11g,求此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精选阅读

燃烧与燃料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燃烧与燃料”,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四单元
燃烧与燃料
单元备课(上)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
第三节化石燃料及其利用
第四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单元备课(下)

单元备课(上)
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
单元教材地位本单元从学生司空见惯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入手,目的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习起点,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就是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进而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化学反应,启发学生利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进行推测,并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反应的进行,优化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化石燃料燃烧得到二氧化碳,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循环、性质和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辨证的分析二氧化碳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目标本单元主要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学习燃烧和灭火,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原理;通过对化石燃料及其燃烧产物的学习,了解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第二部分:知道并能用微观知识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并利用它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认识定量研究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知道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了解其在自然界的循环及可能造成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思想。
重点:
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促进燃烧和灭火的目的;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其微观实质;知道如何正确书写、配平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
难点:
知道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和燃烧产物,培养学生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了解二氧化碳的自然循环及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自然平衡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定量研究。

学法建议

1.合理运用教材中的图片获取信息,并对信息分析加工处理;
2.学会初步的实验探究方法,大胆尝试;
寻找灭火的方法,促进燃烧的措施,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
3.树立安全意识、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选择合适的燃料,通过氢气燃烧和爆炸实验,学会放火、防爆
4.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和用途,学会物质的一般研究方法。
课时分配第一节2课时
第二节2课时
第三节1课时
复习测试2课时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学习目标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燃烧现象及条件、灭火的原理和常用的灭火方法。
②能区分完全和不完全燃烧,知道优化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
③了解爆炸的原理及防范的措施。
⑵过程与方法
①探究燃烧的条件,概括出灭火的原理,知道灭火的方法依据。
②观察比较乙炔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探究控制燃烧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兴趣。
②通过燃烧的条件,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辨证唯物注意观点。
相关知识⑴对于爆炸的原因全面分析,并不是所有的爆炸都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如轮胎爆炸)。
⑵充分利用在线测试,有意识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⑶缓慢氧化、着火点。
重点
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爆炸的发生原理和防爆措施
难点:通过控制燃烧的条件能达到促进燃烧和灭火的目的,认识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方法、技巧
与规律小结
⑴利用火三角直观表现燃烧的三个条件,加深记忆。
⑵利用生活中常见现象(烛火一吹就灭,炉火越吹越旺等),探究如何控制燃烧的条件以达到使其充分燃烧的目的。
⑶比较学习燃烧、爆炸、缓慢氧化的概念。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
在灭火时,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着火点。
板书提纲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教学过程
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灭火的原理

1.灭火的方法

2.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3.燃烧的定义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1.通过真实的火灾的信息,认识火灾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激发学生对火灾受难者的同情,引导学生对灭火的探究动力。
2.引导学生讨论列举常见的灭火方法(如酒精灯、森林大火等),与学生交流灭火常识,简单介绍常见的灭火器,培养学生安全用火的意识。
安全提示:出现家庭火灾可做以下措施
①拨打火警119;
②火势不大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灭火物品(如水、沙等)适当灭火;
③如有大火,撤离是应用湿毛巾或被褥之类捂住口鼻,延墙撤离;
④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不可直接泼水;
⑤不要贸然开窗,以免扩大火势
3.从灭火的方法中总结归纳出燃烧所需具备的条件,以“火三角”直观的介绍燃烧的三个条件与燃烧的关系。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简单谈谈对火灾的认识

结合P84活动天地
尽可能的说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灭火方法

总结归纳灭火方法,变向思维燃烧与灭火的关系,探究燃烧所需的条件

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1.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区别

2.促进燃烧的方法

1.控制燃烧的条件,比较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不同的燃烧效果。
2.通过现象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不完全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对燃料的浪费。
3.从燃烧反应的条件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促进燃烧的方法:
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小结:
1.燃烧和灭火
2.促进燃烧的方法

P86活动天地
认真观察所给的两幅图象,找出它们的区别,总结乙炔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不同,探究原因是什么。P87活动天地
联系生活常见现象(如蜂窝煤等),总结促进燃烧的方法

常见的四种灭火器的用途
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用于扑救贵重设备、档案资料等,优点不留痕迹。干粉灭火器优点干燥易于流动。清水灭火器利用自身吸收显热和潜热的能力发挥冷却灭火作用。简易式灭火器特点是轻便适用于家庭使用。

教学过程
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1.爆炸的发生

2.燃烧与爆炸的关系

3.安全常识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
复习: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促进燃烧的方法。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燃烧和爆炸联系在一起,你见过爆炸的场面吗?燃烧和爆炸有必然联系吗?如果将爆竹里的火药倒出点燃还会发生爆炸吗?

[实验探究]氢气的燃烧和爆炸
现象:1.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2.放出热量;
3.生成小水珠;
4.氢气和氧气充分混合后,点燃会发生爆炸。

燃烧不一定引起爆炸,而爆炸也不一定是燃烧引起的,爆炸的原因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气体急剧膨胀引起的。

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示
多识一点: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

小结: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措施;
2.促进燃烧的方法;
3.爆炸的原理。

想一想生活中都见过或听说过哪些爆炸,分析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如气球爆炸、爆竹爆炸、瓦斯爆炸等)

通过实验,结合课本提供的图片,从微观解释氢气的燃烧和爆炸现象。

分析爆炸的原因,认识爆炸的危害,交流讨论生活中应如何防爆

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在生活中你将会如何面对燃烧和爆炸场面,如何自救

在线测试、挑战自我
信息链接:缓慢氧化
燃烧和爆炸(由燃烧引起)都是剧烈的氧化反应,还有一类氧化反应进行的比较缓慢,不易被察觉,但是也能够释放热量,比如钢铁生锈、食物腐烂等。在工业上,全球每年锈蚀的钢铁占钢铁总量的1/3,因此防止钢铁被缓慢氧化是很重要的;而在农业上,施用农家肥,就是在利用它们进行缓慢氧化释放热量,保护植物不被冻死,可见对缓慢氧化的研究对人类同样有很重要的意义。
信息冲浪
登陆查找有关瓦斯爆炸的报道,认识瓦斯爆炸的危害性并提出防范瓦斯爆炸的可行措施。
练习:
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B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C燃烧一定要点燃D要使火熄灭,必须使可燃物隔绝氧气,且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油井井口温度D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3.用扇子一扇,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其原因是()
A供给的氧气少B供给的空气增加C使蜡烛着火点降低D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
4.下列事故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A如遇电线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B发现家里煤气泄露时,应立即打开排气扇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D高层住房着火,在等待救援时打开所有门窗
5.发现室内煤气泄露使人中毒时,应首先做的是()
A迅速做人工呼吸B立即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
C拨打急救电话120D立即打开换气扇开关
6.某兴趣小组将大小相同的若干块棉布在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燃,做了“烧不坏的棉布”实验,其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12345
所用酒精的体积分数95%65%55%15%5%
实验现象酒精烧完棉布烧坏酒精烧完棉布无损酒精烧完棉布无损不燃烧
①你推测5的实验现象是。
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验2、3中“酒精烧完棉布无损”的原因:。
③实验室里的酒精灯常出现内有酒精却不燃烧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7.某同学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出了如下三种猜想,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请你在下表空格中填写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
实验猜想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⑴燃烧与物质的性质有关物质必须具有可燃性
⑵燃烧与氧气有关燃烧需要氧气
⑶燃烧与温度有关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第四章“燃料燃烧”》教材分析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通过对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本章的“活动与探究”在原来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让学生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再设计实验去检验自己的假设,这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的要求都有了提高,也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定律,也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在学习了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知识后,学生对于化学反应中质量为什么会守恒很容易理解,学习这个定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从本章开始,学生又开始学习从定量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这样,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准确、更科学地认识物质。用定性和定量的不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化学方程式的出现,使本章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只有在对物质的结构、化学式的书写、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比较扎实的学习之后,才能对化学方程式的学习较为容易接受;而化学方程式又是化学上非常重要的一种化学用语,学好化学方程式是做好化学计算的前提,也是定量研究物质变化的手段。本章有关“化石燃料的利用”部分,相对于前面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更密切相关,容易搜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充分利用这一节,挖掘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能源、关注环境、关注社会,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使命感,激发学生为解决能源危机而刻苦学习的斗志。

(二)本章结构

第一节:(1)说明火是燃烧时的一种现象,给出三幅彩图,均为有火的画面,其中有造福于人类的,也有给人类带来灾难的,说明科学是一把双刃剑。(2)通过回顾第1、2章有关内容(燃烧现象),总结燃烧的概念。(3)通过三组探究实验,归纳出燃烧的三个条件。这三组实验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实验技能,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和整理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对于“通过科学探究获得知识”的重要性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和认识。(4)通过“观察与思考”,了解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以及爆炸的现象,培养安全意识,认识燃料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作用和意义,掌握生产、运输、使用、贮存易燃、易爆物的安全常识。(5)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各种灭火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灭火原理,认识防火的意义。在调查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二节:(1)从火柴燃烧和酒精燃烧两个现象引起对物质反应过程中质量变化的思考,而后进行“活动与探究”:设计实验----猜想质量变化----进行实验论证----得出正确结论。(2)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用微观知识解释宏观现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意义,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运算,是全书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在这一节里,要让学生规范使用化学用语,明确计算格式,尝试多种解题途径。

第三节:(1)介绍什么是化石燃料,使学生对“化石”两个字有深刻的理解,产生危机感,激发学生为寻找新能源而努力学好化学的奋斗精神。(2)介绍化石燃料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全球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使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更清晰、准确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热情。(3)介绍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让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加工常识,对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有初步的印象。

【重点、难点】

第一节:重点

(1)燃烧概念(2)燃烧条件(3)灭火方法难点(1)通过探究活动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2)P89“联想与启示”的问题回答(3)“面粉爆炸”实验(4)P93“练习与实践”问题回答

第二节: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2)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4)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运算难点(1)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第三节:(1)了解哪些属于化石燃料(2)化石燃料与污染的关系(3)合理利用资源

【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3课时;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5课时;第三节“化石燃料的利用”1课时(课前调查活动自行安排);本章复习1课时;本章测试1课时

(二)教法设想与建议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本节知识与第2章中“氧气的性质”有紧密联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帮助学生在新的情景中呈现旧知识,将新知识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构成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程序化、网络化。(1)“火”不等于“燃烧”,火只是燃烧的一种现象。火焰有各种各样的颜色。让学生完成P87表格的同时,注意各种物质燃烧时火光的不同,还可举出其它颜色的火焰的例子。〈补充实验〉用铂丝蘸取硫酸铜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2)P88“活动与探究”的〔实验1〕中,用棉花球蘸酒精和水燃烧的实验会引起部分学生误解,将注意点放在棉花球上,而非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可以改成用燃烧匙装少量水和酒精分别点燃,或将水、酒精分别置于两个蒸发皿中,投入一根燃着的火柴,观察现象。(3)总结燃烧的条件,还可补充如下实验(演示实验)在烧杯中倒入开水,把一小块白磷放入水中。烧杯口放一铜片,铜片一端放少量红磷,另一短放一小块白磷。观察现象。然后拿去铜片,给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4)P89“观察与思考”的实验较简单,可改成“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自备蜡烛和一只白瓷碗,人人动手,增强趣味性、直观性。(5)讲解“爆炸”现象时,可以举出锅炉爆炸、自行车胎爆炸等例子与火药爆炸做对比,将爆炸分为化学反应引发的爆炸、物理膨胀引发的爆炸、核物理爆炸等类型,然后再详细讲述化学反应中的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和后果。(6)P91“面粉爆炸”实验不易做出,可采用让2--3位学生同时演示的方法,成功几率大一些,也增强了趣味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7)〈补充实验〉如图,点燃不纯的氢气,小筒高高掀起。第2章“水的生成实验”中,教师在讲课时已指明纯净的氢气才能安静地燃烧,这里补充这一实验,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对“爆炸”这一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前后呼应。(8)讲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时,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查和交流,这一段内容采用互教、互学的方式,结合人防知识,发挥学生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9)补充一些安全标志让学生辨认、识记。(采用投影片等方式)

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一节内容多,重点难点突出,5课时,可按如下方法分配:

一、质量守恒定律1课时;二、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1课时;三、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2课时;四、本节练习1课时。

教法设想:(1)将P95“活动与探究”中的两个实验顺序颠倒一下,铁与硫酸铜的反应较为简单,先做这个实验,符合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2)可补充一个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如图,锥形瓶内装有稀硫酸,小试管里有氯化钡溶液,先称量该装置的质量;然后将锥形瓶倒置,反应后再称量,对比反应前后的质量。(3)P95“活动与探究”中的第一个实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实际涉及到两个反应,在课本上补充“CO2+Ca(OH)2→CaCO3+H2O”,并告知学生这两个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4)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活动中,有一部分学生会操作失败,可指导学生看阅P96“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进行教育和鼓励,使学生树立不畏挫折的正确观点。(5)P97解释质量为什么会守恒时,课本上给出“2Mg+O2→2MgO”,要对系数2的来历加以解释,为后面讲解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奠定基础。(6)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难点,要多讲、多练;会读化学方程式,了解意义,并能与前面的化学反应表达式加以区分。(7)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格式要明确,有的题目可一题多解,要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开扩思路;补充练习题,训练学生解题方法和技巧。(8)本节内容可让学生自己编一些习题,与同学交流、讨论。

第三节“化石燃料的利用”。本节是一个很好的调查研究的素材,建议学习重点放在课外。(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调查,调查地点可选择江苏石油化工学院、煤炭研究所、炼焦厂、加油站等。为使学生的调查范围更广、调查内容更全,可将学生分组,有选择、有目的地调查。(2)课堂上,由学生做主讲,相互交流,归纳总结;教师做好串联的工作。

【问题讨论】

1、燃烧概念: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没有强调是氧化反应,而燃烧的条件里却强调氧气必不可少。是否需要补充讲解没有氧气参与的燃烧?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2、课本上只描述了化学反应引起的爆炸,我认为应该补充讲解由物理变化引起的爆炸,因为这类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很常见。

九年级《燃烧与燃料》期末复习提纲


九年级《燃烧与燃料》期末复习提纲

(燃烧)
⑴要使物质燃烧的条件:
物质必须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⑵灭火的三种方法:
隔离可燃物与火源、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⑶火灾中逃生的方法: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伏下身体迅速逃离。
⑷氧气充分时可燃物发生完全燃烧,C、H元素转化成H2O和CO2。燃料利用充分。
氧气不充分时可燃物发生不完全燃烧,C、H元素转化成CO和C、H化合物,燃料利用不充分。
(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判断: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适用于一切化学变化。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③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小结:在化学反应中:
一定不变的是:①各物质的质量总和②元素的种类③元素的质量④原子的种类⑤原子的数目⑥原子的质量;
一定改变的是:①物质的种类②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的是:①分子的数目②元素的化合价.
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表示两边各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
(化石燃料)
⑴煤:“工业的粮食”,由古代植物遗体变成,主要成分C元素;石油:“工业的血液”,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变成,主要成分C、H元素;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
⑵煤的燃烧,可以造成①烟尘污染②SO2大量排放引起酸雨③CO2大量排放引起温室效应加剧④热电厂的热污染等。
⑶S的氧化物、N的氧化物污染空气会引起酸雨;空气中CO2含量增加会引发温室效应;白色污染指塑料垃圾的污染;氟里昂泄漏到空气中会破坏臭氧层;植被遭到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引发沙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