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5.1金属的性质和利用(第1课时)学案

小学美术课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3

5.1金属的性质和利用(第1课时)学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5.1金属的性质和利用(第1课时)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5章第一节金属的性质和利用(第1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及与物理性质相关的应用
2、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
3、认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4、认识初中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学习重点】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归纳
【学习难点】认识比较常见金属的活动性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你知道的金属单质的化学式书写
铁铜______汞_____银______铝钙金____钠铂
2、金属的物理性质
颜色:一般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铁块,铝,银,铜,黄金。
状态:一般常温下为态,汞(俗称水银)常温下为态,
铁块等能拉成丝,铝能压成铝箔,做成易拉罐,说明金属具有良好的性
物理电学实验中的导线用铜丝,高压电缆为铝,干电池的负极材料为锌片,说明金属具有良好的性,常用来作导电材料的金属导电强弱是银>铜>铝
铁锅用铁铸造是由于铁具有良好的性,并且为食物中添加铁元素,预防贫血。
※家用热水瓶内胆壁的银白色金属是银,温度计中填充的液体是。利用物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其中微观解释是:。
灯泡中用作灯丝,元素符号是,因其熔点高且具有导电性。
3、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大多数金属为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韧性;铁等有导磁性。
注意:铜为色,黄金为色,铁粉为色。
【新知导学】:
a.为何铁制的锅铲需加上木柄?
b.银的导电性最好,为何不用于制电线?
c.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探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活动一、探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探究实验1:①将铝箔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观察颜色发生的变化
②将铜丝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观察颜色发生的变化
镁在空气
中燃烧铝箔在空气
中加热铁在氧气
中燃烧铜在空气
中加热
实验
现象剧烈燃烧,耀眼____光,放出大量热,产生一种_____的固体剧烈燃烧,________,放出大量热,产生一种_____色固体
化学方
程式2Mg+O2点燃2MgO
(银白色)(白色)
结论:金属(Fe、Al、Mg、Cu)+氧气→____________
活动二、金属与稀硫酸(或稀盐酸)的反应
探究实验2:分别将光亮的镁条、铁丝、铝丝、铜丝浸入到硫稀酸、稀盐酸中
实验金属与稀硫酸金属与稀盐酸
现象
化学方程式2Al+3H2SO4====Al2(SO4)3+3H2↑
Fe+H2SO4====FeSO4+H2↑
结论
板块三、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探究实验3:将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在化学式
下方指明物质的颜色)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总结:活动一、二、三,归纳出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置换反应:叫置换反应
2、反思:①生活中我们常说“真金不怕火来炼”体现了金的怎样的化学性质?
②从金属与稀酸的作用是否可以看出金属的活泼性强弱?
③完成p117中的“联想与启示”实验室常用金属锌与稀硫酸或稀盐酸来制备H2,试分别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或
反思为什么不用Mg或Fe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呢?
3、提升:常见金属(镁、铝、铜、铁、锌、金)的活动(泼)性顺序
>Al>Zn>>…Cu>…Au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1.下列物质的性质都属于金属物理性质的是()
①导电性;②熔点低;③延展性;④有光泽;⑤不易导电;⑥导热性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⑥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⑤
2.金属钨广泛用于制造灯丝,这是钨能导电且()
A.密度大B.硬度大C.熔点高D.延展性好
3.收藏家收藏清末铝制品,至今保存十分完好,该艺术品不易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B.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C.铝易氧化,其表面的氧化膜具有保护内部作用D.铝很难与酸发生反应
4.为适应火车提速,一些铁路线上原有的短轨需连接为超长轨。工人常用2Al+Fe2O3Al2O3+2Fe这一反应原理来焊接钢轨。有关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D.该反应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5.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以铜锌合金(金黄色,俗称黄铜)假冒黄金进行诈骗活动,为鉴别黄铜和黄金,以下可行且简便的是()
A.观察颜色B.放在水中C.加稀硫酸D.磁铁吸引
【课后训练】
1.金属材料在人类活动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下列性质属于金属共性的是()
A.硬度很大、熔点很高B.有良好的导电性、传热性
C.是银白色的固体D.易与酸反应产生氢气
2.遇稀盐酸不产生气体的是()
A.铁片B.铜片C.铝片D.石灰片
3.请用所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铁可以拉制成铁丝是因为它具有____________性;
(2)能用磁铁便利的收集散落在地上地铁片是因为它具有____________;
(3)铁锅用于炒菜是因为铁具有良好的____________性;
(4)盛放在油罐车中的石油产品震荡后产生静电,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在油罐车尾部要有一条托底的铁链,这是利用铁的____________性。
4.某学习小组探究金属的性质,将一根铝条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现象记录如下:
反应时间/min158101315
实验现象少量气泡较多气泡大量气泡反应剧烈少量气泡反应停止铝条剩余
试解释上述实验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现象的原因
5.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下面挂着一重物A,烧杯中盛有溶液B,试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1)若A为铁块,B为稀硫酸,则将A放入B中,过一会儿,弹簧
测力计的读数(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
(2)若A为铁块,B为硫酸铜溶液,则将A放入B中,过一会儿,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
6.实验室要除去细铜屑中的少量细铁屑,某同学设计了两个方案:
方案一:Cu、Fe过滤→洗涤;

方案二:Cu、Fe过滤→洗涤;
两个方案中,较好的是,理由是。
你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若有请写出做法。
7.沂蒙汽车配件厂新购进了一批黄铜(铜锌合金)。为了测定这批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化验人员将取来的样品先加工成粉末,然后利用该粉末与稀硫酸在烧杯内发生反应。在所进行的三次实验中,只有一次所取用的稀硫酸与黄铜样品是恰好完全反应的。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123
所取黄铜样品的质量(g)10.010.020.0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100.080.080.0
反应后烧杯内剩余物质的质量(g)109.889.899.8
请分析实验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1)黄铜样品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该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稀硫酸溶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

相关知识

5.3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第1课时)学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5.3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第1课时)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五章第3节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生活中的体验,知道钢铁锈蚀给人类带来的损失。
2、通过实验探究铁锈蚀的条件,掌握铁被锈蚀的原因。
3、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查阅的资料出发,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常见方法。
4、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金属的锈蚀和防护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回顾课本P5“观察与思考”,在探究铁丝生锈实验中共涉及到哪些影响因素?
2、根据你对日常生活中铁制品的观察和课本预习资料,谈谈你对铁锈的简单认识以及日常生活中通常有哪些方法防止铁的生锈。
3、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后的现象体现了氧化铝有怎样的特性?
【新知导学】: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探究铁生锈的影响因素
小组合作:根据一周前的实验现象,思考交流下列问题。
(1)比较实验①③可知,铁生锈需要________
(2)比较实验②③可知,铁生锈需要________
(3)比较实验①②和③,说明什么问题?

(4)实验④⑤中现象说明了什么?

反思:个别小组中的实验现象中可能存在的差异原因?

活动二、对比铁锈与氧化铝
物质分类(纯/混)结构特点对金属锈蚀的影响
铁锈
氧化铝
交流:(1)判断下列做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有人说铁表面的铁锈能防止铁的进一步氧化锈蚀,不能轻易去除;
为使铝恢复金属光泽应该将铝制品经常打磨。
(2)如何去除铁表面的铁锈呢?
活动三、钢铁的防护
思考与交流:例举日常生活中的防止铁生锈的措施并归纳各种防锈措施的原理。

活动四、废金属的回收再利用
自主学习:废金属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废弃金属的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收废金属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总结铁的生锈与防护。
2、反思提升:
(1)食品包装袋中常放一袋粉末状物质,作脱氧保鲜剂,能防止食品变质,对食品有防潮和防氧化的作用。小华从超市购买的食品包装盒内取出小袋撕开后发现内有板结的铁锈,试推测原粉末状物质是什么?防潮和防氧化的原理是什么?

(2)下图是某“暖宝宝”说明材料。

【查阅资料】:活性炭起分散铁粉透气防结块从而能够达到均衡发热的作用。
结合本节课内容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铁生锈性质的新认识。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钢铁制品表面若生成一层红色的铁锈,可阻止铁的进一步氧化
B.白铁(镀锌铁)皮比铁皮易腐蚀
C.不可用铁桶来配制波尔多液(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成的农药)
D.铝制品表面发暗时,用砂纸的打磨使其恢复光泽
2、石蜡燃烧和铁的生锈都是化学变化,它们的共同点是()
A.都需要在点燃条件下进行B.都有发光现象
C.都是化合反应D.都是氧化反应
3、下列做法能防止铁制品生锈()
A.自行车脏了用清水冲洗B.用废酸液冲洗铁制污水管道
C.在铁制篮球架上刷一层油漆D.切完咸菜后,尽快将菜刀洗净擦干
4、某同学用下列四个实验验证铁生锈的反应原理,其中铁钉最易生锈的实验是()
ABCD
5、铜器表面会生成,其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该物质含有种元素,从它的化学式可推知,铜生锈的过程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有关.
【课后作业】
1、下列各种措施中,不能起到保护铁制品,防止生锈的作用的是()
A.经常用水擦洗,保持表面的洁净B.将铁器表面烤蓝
C.铁器生锈后,及时将表面的锈去掉D.在铁器表面涂油或刷漆
2、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常温下金属都是固体
B.生铁和钢是含碳量不同的铁合金,其中生铁的含碳量大于钢的含碳量
C.炒完菜后,应及时除掉锅底的水,这样可以防止铁锅生锈
D.金属的回收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3、右图是探究铁锈蚀条件的装置。调节L端与R端的液面
高度一致,塞紧木塞,一周后观察。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b管中铁钉不会锈蚀
B.L端与R端液面高度仍然保持一致
C.该实验说明铁锈蚀与空气、水有关
D.若将a管中的水改为食盐水能加快铁的锈蚀
4、下列有关铁生锈的叙述错误的是()
A.铁生锈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B.铁生锈时发生了缓慢氧化
C.铁生锈时会有难以察觉的热量放出D.铁生锈时要吸收热量
5、小明对铁的锈蚀进行如下探究。室温时,将包有样品的滤纸包用大头针固定在橡胶塞上,迅速塞紧,装置如图。观察到量筒内水沿导管慢慢进入广口瓶(净容积为146mL)。当温度恢复至室温,且量筒内水面高度不变时读数(此时瓶内氧气含量近似为零)。记录起始和最终量筒的读数以及所需时间如下表.
序号样品量筒初始读数/mL量筒最终读数/mL所需时间/min
(2)1g铁粉、0.2g碳和10滴水10070约120
(3)lg铁粉、0.2g碳、10滴水和少量NaCl10070约70
(4)
(1)实验①和②说明NaCl可以(填“加快”或“减慢”)铁锈蚀的速率。
(2)实验开始后,广口瓶内温度有所上升说明铁的锈蚀过程是(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3)实验结束后取出滤纸包,观察到有红棕色物质生成,该物质的化学式是。
(4)实验①和③是探究碳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请在表格空白处填写实验③的样品组成。
(5)该装置还可用于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根据上述数据计算氧气的体积含量是
%(保留3位有效数字)。
(6)现仅提供:置筒、大烧杯、玻璃棒、水、滤纸包
(内含1g铁粉、0.2g碳、10滴水和少量NaCl),请你帮助小明再设计一个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实验方案,在右框中画出实验装置图即可(注明滤纸包的位置)
6、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对铁生锈的条件进行了探究.
请回答:(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B中生石灰(氧化钙)的作用是除去氧气中的水蒸气,原理是与水反应生成澄清石灰水中的主要成分,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4分钟后观察:C处铁丝依然光亮,D处铁丝表面灰暗,E中铁丝依然光亮.说明铁生锈主要与有关.
(4)D、E处实验现象对比说明:决定铁生锈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5)欲想证明温度也影响铁制品锈蚀的速度,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呢?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说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1、关于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如下: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

2、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九年级学生的第二堂化学课,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新教材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与具体物质的学习比较,本节内容缺乏具体性和生动性,整节课内容单一,但又要达到理解运用的要求,所以对教师有一定挑战性。

3、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这是第二节化学课,除本节课重点,对学生来说很多知识即是全新的又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例如仪器的介绍、实验操作中的要点、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及物质的化学式。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抓住重点,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对非重点内容应弱化。

4、实验分析

本节课中的四个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基础,因其是教材中的第一批演示实验,对引导学生学会用教材有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应先学会用教材再挖掘教材,笔者认为不需刻意替换实验,待学生有一定化学知识后再设计替代实验,若学生有新建议也可酌情采纳。这四个实验具有一定层次性,属于依次递进关系,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逐一完成,学会观察、描述实验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教材中的实验可尽量安排由学生动手完成,但在没有实验基本技能的情况下学生操作有一定危险,有些操作不规范会带来一些负面效果,所以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

5、学情分析

化学对大多数九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但是通过生活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事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没有注意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认识。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够,开始不宜要求过高,随着学习的深入会逐步记忆理解。

二、过程分析

课题

物质的变化

授课人

简敏

学校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初步了解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3、把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连。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了解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是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

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教法

实验讨论启发教学

教具

准备

教师: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火柴、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烧杯(大、小号)、玻璃片、研钵(杵)、试管架、试管(六支、贴标签)、滴管、药匙、水、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flash课件、每个组的标牌

学生(共5组):胆矾(块状)、石灰石、稀盐酸、药匙、研钵(杵)、试管(一支)(学生所用药品贴标签)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前奏

[名言]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萧伯纳(GeorgeB.Shaw)

观看、思考

在学生心中树立新型师生关系

导入

新课

[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后原子弹的爆炸进行评述。

观看、了解世界由物质组成且物质在不断的变化。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爱国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学习化学的志向。

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展示厨房中磨碎物质的器具)

实验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

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出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是新物质。

分组实验

学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更准确和具体。

这是书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多的给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察物质的机会。实验1、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

学以

致用

[视频]两个变化,由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学生思考判断

先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头脑

风暴

尽可能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对于学生举的复杂例子,可留待以后学习或告知可通过网络学习。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培养学生开放思维,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和网络学习的方法。

拓展

讨论

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中伴随的一个现象,[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那些现象?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仅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学法

提升

教师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学生体会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结束语

物质的变化是复杂的,还有很多无法解释的留待以后学习。“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努力吧同学们!

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板书设计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一、

定义

伴随现象

物理变化

无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破碎、熔化、气化、发光、放热、变色等

化学变化

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

加热遇冷

研磨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加入稀盐酸

通入澄清石灰水

物质的变化

实验1水水蒸气水

实验2胆矾胆矾

蓝色晶体蓝色粉末

实验3胆矾溶液氢氧化铜

蓝色沉淀

实验4石灰石二氧化碳

气体

二氧化碳碳酸钙

白色沉淀

三、评价分析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一直注意遵循新课程理念。所用事例均源自学生生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合作探究的机会,重要的结论都由学生总结,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学生没有实验知识的基础上都尽可能让学生实践;在设计问题时基本上都采用开放式提问,没有束缚学生,可以说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通过学习学生能辨别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初步学会描述实验现象。开放性学习存在很多教师无法事先预料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考验教师应变能力。

性质活泼的氧气(第1课时)学案


第2章第一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第1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3.观察相关实验现象,掌握碳、铁、硫、磷、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学习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氧化反应概念的形成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实验——讨论——归纳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化学性质是指。物理性质是指,
如物质的等。
【新知导学】:
1.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三态的转变。一个大气压下,温度时氧气变为色的体;温度时,氧气变为色的状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许多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在某些条件下,物质与氧气反应比较,如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通常比在空气中;某些在空气中不易燃烧的物质在中却可以燃烧。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一)认识氧气的性质
活动一、1.物理性质
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____色____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_____,氧气______溶于水,液态氧为________色,固态氧为_______色。
活动二、2.化学性质
活动与探究:观察并思考,完成下列内容: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
光,放出,生成的气体能使。
文字表达式:。
问题思考:如何证明集气瓶中的气体是氧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色火焰,放出,生成一种有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四射,放出;生成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
实验思考:①将铁线绕成状;其目的是,在铁丝的末端系上,其目的是。
②实验前需在集气瓶底铺或加,其原因是:。
(4)磷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产生浓厚的烟,放出,生成一种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
(5)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发出光,放出,集气瓶内壁有,生成的气体能使。
文字表达式:。
活动三、3.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与发生的反应。
(1)缓慢氧化:在一些条件下,物质与氧气只能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如动物的、金属的、食物的、有机肥的等变化过程中都是包含缓慢氧化作用。
(2)剧烈氧化与缓慢氧化的比较
共同点:;
不同点:。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的气体,许多物质会与氧气发生反应,并能放出。氧气具有性,是常见的剂。
2.氧气的用途分为和两方面。列举实例:,,,,,
3.怎样用化学方法鉴别分别装有氧气、空气、氮气的三瓶无色气体?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易溶于水B.液态氧气是淡蓝色的
C.氧气具有可燃性D.氧气跟物质反应时都能发光、放热
2.下列有关说法不符合实验事实()
A.铁丝在氧气中能燃烧
B.将盛有蜡烛的燃烧匙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产生白色的火焰
C.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D.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需放少量水或细沙的是()
A.铁丝B.木炭C.红磷D.蜡烛
4.下列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动植物的呼吸作用B.铁制品锈蚀
C.食品腐烂D.电灯发光、放热
【课后训练】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以下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B.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属于缓慢氧化
C.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有发光、放热现象
D.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有火焰产生
2.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2)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__________;
(3)实验开始时先点燃火柴的目的是___________;
(4)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5)若将氧气换成空气,则该反应________进行(填“能”或“不能”).
(6)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通常比在空气中__________;(2)在空气中__________(填“易”或“不易”)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却________。
3.某同学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他把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一端系在一根铁丝上,另一端系上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后迅速把铁丝连同火柴一起插入集气瓶中,但不见铁丝燃烧,反复实验均未成功。
该同学认为可能导致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多种:
A.;
B。
4.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硫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磷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蜡烛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镁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铜绿受热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碳酸氢铵受热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