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最大的麦穗》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3

《最大的麦穗》教案及教学反思。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最大的麦穗》教案及教学反思,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读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请大家再读苏格拉底的话。(多媒体出示图片。师引读,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3、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学生们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用朗读来表达,生再读。

过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弟子们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到底有何目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读讲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2~6节,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

2、交流: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把你画到的句子来交流一下。

3、四人组合作学习,读中感悟。

师述:其实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只要你走进这个家园,动脑去思考,用心去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不信你就试试。

要求:⑴自由读划出的这些话,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体会到的。⑵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⑶最后小组长交流。

4、交流学习情况。

1)小组长交流弟子们表现的句子。

出示: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抓住两手空空、如梦初醒体会。

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围绕下面问题展开)

如梦初醒是什么意思?弟子们醒悟了些什么?明白了些什么?

【弟子们摘麦穗时很认真。(抓埋头低着头用心挑挑拣拣体会)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读句子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为什么这样?(引读,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正因为这样,谁能用虽然但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如何评价他们)

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

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

(2)小组长交流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苏格拉底又说了一段话,谁来读一下?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对弟子们的教育是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出示图〕在小组里读的基础上,交流体会。(各自感受一下,哪些词突出读了,在最能表达句子的意思的词语下面加上?,再练读一下)集体再来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读到这,大家知道苏格拉底用摘一棵最的麦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从中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

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几句话。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三、读讲第三段

1、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抓重点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使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并谈谈体会。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交流学习情况。(有多人联系实际来谈)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板书(追求)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并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谁能把感悟到的用朗读表达。板书(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突出读。

学到这,你希望一生中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为了找到这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3、朗读句子,小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其实,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让我们共同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明日歌》。

四、总结课文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一晃,一课将结束,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变得有个性,变得更有创造性!

五、作业

1、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一个具体例子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背最后自然段。

附板书:

16最大的麦穗

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讲述了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麦地里找一颗最大的麦穗,从中引导弟子们悟出了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追求,但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遇的道理。

初读课文时,我不禁被苏格拉底气定神闲的哲人风范,以及他用麦地模拟人生的道路,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同时又被苏格拉底带给我们的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所打动。

再读课文,深入地探讨本文的哲理。发现个人理解的角度、深度、广度又各不相同。反之,想想自己的教学,如何让学生体会,读懂文中蕴涵的哲理,确有一定的困难。假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讨论,看似轻松愉快,但恐怕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浮于表面,恐怕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反复琢磨,决定采用导读法。给自己的本课教学定了两个原则:一是既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又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既要读懂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哲理,又要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水到渠成。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抓主线导,层层深入。

本课我教学内容的重点(主线)就是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第一段话引导读懂人生的道路也是只许进不许退。第二段话看似简单,仅仅一句话,却是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一声断喝,蕴涵着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行为敲醒警钟。让学生明白了两手空空的弟子是怎样走到麦地的尽头,没有收获,没有辉煌,美好年华,白白浪费。第三段话时,学生已读懂苏格拉底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人生中的机遇,引导学生句句刨析理清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人生肯定有机遇;但未必碰见,即使也未必抓住,使学生明白了人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时我们也难以发现,难以把握;因此,抓住时机,拿在手中,抓住的才是机遇,抓不住的再大的机遇也不是机遇。弟子感悟的道理才会水到渠成。

二、读悟结合,相机点拨。

教学中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果没有仔细地朗读,就谈不上思想的感悟与语言的积累,就会上不出语文课的语文味道来。

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在应当读的时候读,应该品的地方品。惟有如此才是真正的驾驭了课堂。在对学生放手时又不会让学生信马由缰地乱走。才能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例如:在教学时,我特别注意点拨学生读出一些关键的词语,读出苏格拉底那洪钟般的声音,品味苏格拉底的一番深入浅出的话。

三、尊重体验,注意熏陶。

孩子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就告诉自己要留心多聆听学生思想,允许磋商的地方。

但同时,我还注意在学生自己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在彼此的探讨与思辩中得到自己的所得时,对学生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稍加引导,给予学生深层次的熏陶。例如;我在导读苏格拉底的第三段话时,就试图在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中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感悟本文哲理。

小编推荐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3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阅读课文,最可怕的是一句一段地剖析,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如何才能让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法,这是我在备课时一直考虑的问题。上完课后,我主要谈谈以下三个方面的感想:

1、以两个自学活动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自学活动一通过读、划、思来引导学生感悟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弟子们为什么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自学活动二通过课后的两个习题让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两个自学活动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

2、抓住关键词句,品析感悟,体会情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是学生阅读文章的重要方法。教学本文时,同样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人物情感。如当学生找到弟子们如何找寻最大的麦穗的相关的语段时,可以先让学生找找弟子们采摘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或一些关联词,然后学生们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特定意境中,体会弟子们态度认真却犹豫不决,不能抓住现在,总是寄希望于未来,结果一再地错失良机,实在可惜!对于文中两个最大的理解,学生一时很难说清楚,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既回顾了文本,又教给学生一种语文学习的方法,毕竟,知识点的掌握是单薄的,易逝的,只有方法才是厚重的,久远的。

3、联系生活实际,升华认识。课文的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悟出的人生道理,比较抽象,特别是结尾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一句文本的重点与难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怎么办?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不断感悟,不断提高认识;另一方面,就需要我们教师提供学生认识理解的支撑,于是我就先用名言帮助学生理解,再提供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类似体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揭示道理。

最大的麦穗说课稿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到麦地里摘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动张西望的道理。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从三个方面设计的,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反复朗读、品味,体会文中所揭示的深刻人生哲理。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文中的哲理进行感悟,重点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样就突破了难点。
教学方法我采用自主学习、探究感悟,多种形式的读,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等形式展开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他们敢读、会悟、想说,表达得充分,积极性很高,无形中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教学流程分三大块进行。
第一,贴近文本,复习导入。我由现在的季节、时间、名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让学生抓住了学习时机导入了本节课,又以充满激情的配乐朗诵走近了苏格拉底,导入课题。让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第二,精读感悟,赏析文本。我分三个步骤来完成。首先让学生从第一自然段中找苏格拉底对弟子提出要求的句子,认真读,用心去体会他的态度坚决果断,不容置疑。其次,由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要求,引入我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默读、批画、做批注、谈体会,带入文字去品读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白了弟子们不能把握时机,当机立断的原因,同时也失去了摘最大麦岁的机会,让学生去想苏格拉底老师和弟子们会怎样想。过渡导入苏格拉底老师会怎么说。最后,课件出示苏格拉底老师所说的话,让学生体会两个“最大的”指什么?同桌合作交流最大的蕴含在文本后面的意思以及从这段话中体会的道理,师可以适时点拨,再通过朗读指导,学生真正心领神会了,这是,趁势抓住时机,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说哪些人把握时机,哪些人错失良机,今后自己应该怎么做?
第三,总结课文,课堂检测,升华主题。通过总结课文,使学生回归课文,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课堂检测题的安排既是对整篇课文的总结、提升,又是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内化文本。老师在学生表白心声中送名言,激励学生用名言鞭策自己,并积累名言,提高自己的语文底蕴。

《最大的麦穗》教学实录3


师: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曾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一位。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走近大师,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请打开课本,我们一同分享《最大的麦穗》带给我们的愉快的精神之旅。(板书:最大的麦穗)我相信你们经过反复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约七八分钟后,学生自由练习把课文读了三遍。)

师:请大家推荐一位平时读书最棒的同学朗读课文。(一位女同学毛遂自荐,面带微笑地站起来。)

师:你就是咱们班读书最棒的?!

生:是呀!(她摇动着两条羊角辫,显得信心十足。)

师:你很有自信!现代人就需要充满自信,自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好。(生读课文15节,读得有声有色。)

师:课文的第6节将留给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朗读。(唰地站起来五位同学)

师;你们很诚实,也很勇敢。表面上看来读书机会是老师给予的,实际上是自己争取的,希望你们珍惜自己争取的读书机会。(站起来的学生都读得很投入,很卖力气。)

师:课文还剩最后一节,这次读书的机会还剩下一次,如果你愿意就请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一时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顿时,教室内书声琅琅。)

师:经过四遍读书的练习,你们已经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下面请你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些什么?(同学们仔细地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边圈画。教师也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读书活动之中。)

师: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师:体会得很准确。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好一个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师:读了几遍书后,你们基本上明白了文章所讲的道理。有时,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最大的麦穗》一文,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你们肯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学生一听,兴趣盎然,再次潜心读书五分钟后,师生对话。)

师: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孙老师愿意分享你们发现的喜悦!

生:一般的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却是用麦穗。

师:你善于比较,很快找到了苏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很不简单!

生:他的发现对我启发很大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师:说得好!你思路开阔!其实,宇宙就是一个神秘大课堂,生活就是一部无字大书。那里有广阔的天地,那里有丰富的知识。

生: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们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

师: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是很省事吗?何必兜圈子,绕弯子?

生:直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时会记不住,如果是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往往是刻骨铭心的。

师:你的回答很精彩!我赞同你的看法。有时靠着别人告诉的道理,就好像戴在自身的假发、假牙一样,看上去也很逼真,但却没有生命力;而靠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就像扎根沃土的大树一样,生机勃勃

生:我认为,苏格拉底老师讲的很少,仅仅讲了三次话。第一次,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这是提出一个要求。第二次,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是进行一次提醒。第三次,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是进行一次启发。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老师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

生: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实践很认真,这从课文的第三节可以看出,他们一边思考,一边行动。

生:他们虽然很认真,辛辛苦苦、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这样的结局太令人失望。

生:我不这么看,表面上他的弟子们是两手空空,实际上却收获多多。

师:有失必有得,表面上他们是没有得到麦穗,实际上他们却收获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生:孙老师,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

师:你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佳!掌声鼓励!

生:我认为文中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是自相矛盾的。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而产生的,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没有办法进行全方位的比较,那么,这个最大的麦穗是没有办法找到的。所以,这种提法的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生:从中也能看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有些太听话了,不敢怀疑老师,盲目行动,最后落得两手空空。

师:这些问题,我课前也没有想到。你们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有自己的见解,的确了不起!

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的精神殿堂。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

评析:

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意味着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阅读一篇篇的文学作品,就是进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走进一个个文学迷宫,迈进一座座文学殿堂,探索一块块文学新大陆,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因文而异,适当地切换阅读视角。如果把目光投向文本,那只需获得作品的原义;如果把目光投向作者,那是要获得交往的意义;如果把目光投向学生自身,那理所当然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学生每一需要的具体满足,都源于对文本中相应精神因素的探究、占有和享用。这些精神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实现,恰恰是学生向健全人格发展的条件。引导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在《最大的麦穗》教学中,苏格拉底以麦地当教室,以麦穗当课本。他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而是让学生体验,悟出人生的道理。他讲得少,引得巧,效果好。但他的教学中没有注重爱惜粮食的教育。这些都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成果。当然,学生个性化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错误,但毕竟比那些老生常谈、人云亦云的观点好得多。在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容忍学生错误,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要义还在于:让学生从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习惯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进而造就他们宽广的胸襟,培养他们民主的性格。(《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3)

最大的麦穗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说课稿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大的麦穗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教材简介:

《最大的麦穗》是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二、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大的麦穗》。

2、过渡: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解开心中的疑惑,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划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并读一读。

2、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3、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4、齐读

过渡:弟子们有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朗读课文2—6节,思考上述问题,在书上的有关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内交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这个教学环节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习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习的严肃性。

3、全班交流: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弟子们没有摘到的原因是:眼光不够开阔、犹豫不决……)

用“边读边议”的方式交流,既是读重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有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2)、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他们会想些什么?

4、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会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读读他说的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指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如何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练读。齐读。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事来教育他的学生,含蓄的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四、学习第三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最后一节,划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2、同桌交流。相机板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3、出示名言,读一读。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

去年的树教案及教学反思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去年的树教案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的:

1.指导品读课文重点词句,能入情入境地分角色朗读。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故事对高尚友情的赞美,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表现的情感,感受友情的可贵和伟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景谈话,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童话故事吗?今天,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日本著名的童话作家,他叫新美南吉。他写了好多有趣的童话故事,其中有一篇童话故事叫《去年的树》,非常著名。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呢?(指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鼓励讲故事的学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去年的树。(板书课题:去年的树)

二、品读分析课文,体会友情的珍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一名学生读)

2.指名谈谈体会:听了第一自然段后,你知道了什么?(两名学生说,老师点拨、评价)

提问:大树与小鸟之间深厚的感情,你从哪个词中可以体会到?(天天)你还想到哪些美好的词语?自由说。

(渗透学法:抓重点词理解句意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请圈出这两个字。)

3.自由再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她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二)分析对话,感受鸟儿和大树的友情

1.鸟儿要离开时,离别对话

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临,小鸟要飞到很远的南方去,朝夕相处的朋友就要分别,离别之时,它们说了什么?心情怎么样?

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自读、同桌读、男女生读

要求:读出依依惜别的感情。(以男女生读为例,进行指导)

2.鸟儿返回,寻找大树中的三次对话

来年春暖花开时,鸟儿从南方飞,回来找自己的好朋友大树,却发现了什么?此时,小鸟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它心里在想什么?

于是,小鸟踏上了寻友之路,在寻友的道路上,它都遇到了谁?它们之间都说了些什么?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三次对话,标注)

分析品读鸟儿和遇见的三位朋友的对话(树根、大门、小女孩)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用不同的语气,指导学生要读出不同角色的特点。

鸟儿:着急,急切

树根:伤感、难过

大门:冷漠

小女孩:甜美

3.展开想象、再次体会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

自由读课文

历经艰辛万苦,鸟儿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朋友大树,可它已经不再是以前大树,已经成为了灯火。

鸟儿惊讶地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好大一会。它在想:-----------------

大树已经变成了灯火,可鸟儿依然为它唱了去年唱的歌,它为什么要这么做?从这里你看出这是一只----------的鸟儿?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它在想:----------------

小组讨论,自由说,代表展示。

教师点拨小结。

三、体会友谊,升华情感

1.读大树留给鸟儿的信(大树日记)

面对回来后大树朋友的一切,鸟儿带着伤感、带着遗憾、带着对朋友大树的不舍离开了。然而,它不知道的是,它的朋友大树曾留给她一封这样的信。

(1)指名朗读大树的日记

(2)其它学生谈感受,体会大树与鸟儿之间伟大的感情。

2.发挥想象,说一说。

故事讲到这里,大家一定和我一样有许多话想说,你想对谁说呢?想说些什么?(小组讨论)

同学们,你认为朋友间除了要信守承诺外,还需要什么?

自由谈,教师点拨评价。

3.替大树和鸟儿写友情卡

小鸟与树儿的感情多好啊!可是,他们的离别太突然了,以至于它们还有许多心里话没来得及说,现在我们来帮它们写写心里话。

用“如果我是小鸟,我想对大树说----------;如果我是大树,我想对小鸟说----------的句式。

学生自由些,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互相欣赏,展示。选出代表,进行班级展示。

四、结束语

朋友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拥有朋友,使我们不再孤单;拥有朋友,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本课讲了一个简单而平淡的故事,但我们却被小鸟珍惜友情、信守承诺的质所感动;这是一个简单而平淡的故事,却带给我们许多启迪和思考。让我们珍惜友情,信守承诺,带给身边每个人快乐!

最后,老师想给大家留一个作业。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多多搜集一些童话故事来读一读,收集关于友情的名言,去感受童话故事的美和带给我们的快乐。

板书设计:

去年的树

鸟儿寻找大树

珍惜友情信守承诺

教学反思:

《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意蕴深长,是一篇感人的童话故事,带有些许伤感色彩,教学已毕,主人公鸟儿对大树的那种浓浓深情深深地印入脑中,久久挥之不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大树与鸟儿之间的深厚友谊。我抓住这一重点,让学生直接从对话练习、分角色朗读中,深刻地体验他们之间情感的波动,感悟小鸟与小树的依依惜别、小鸟对小树的苦苦找寻、小鸟于小树的恋恋不忘。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进入小鸟和小树的真挚友情中。带着这样的感情基调,再来精读课文,学生就很容易找到重点词句,老师就轻而易举地实现了文本与学生的对话,串讲课文就理所当然地事半功倍了。

那么,如何引导四年级学生体悟这种执著与信念,感受其间的动人情感呢?

1.以情导读,以读促悟,以悟激情。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宜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的情境中。如: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我逐步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中小鸟三次问话的焦急与艰辛。渐渐地,学生们走进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当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一步一步地深化情感。看着学生的表情变得着急、担心、难过时,我知道故事已进入他们的内心深处。

2.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文章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和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进行了补白。既然是想象,就没有标准答案。我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积极地肯定,鼓励他们。如最后的小练笔,我想学生一定有很多话想说(想对谁说),就让他们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并进行了交流。学生们有赞美、安慰小鸟的,有对伐木人提建议的,还有对作者说希望有圆满结局的……我想这是学生对文本最好的解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些许遗憾:

1.我在这节课教学中体现最充分的是读,但在读的评价上做得不够细致。如学生评价学生的朗读,反复只说“很好,很好!”时,我的引导只有单一的“好在哪里?”如果在朗读的评价上更具体细腻,学生的读会更充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也会更深入。

2.在教学中,思想教育没有把握适时。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应该适时引导他们感受小鸟此刻的小鸟内心的苦和痛,领悟造成小鸟和小树悲剧的原因:乱砍乱伐,毁坏森林,直接造成了鸟儿失去朋友,直接渗透课文的思想内涵:保护环境、爱护小树。这样,将会实现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完美。

《匆匆》教案及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匆匆》教案及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读自悟中懂得时间的来去匆匆。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要珍惜时间。

二、复习古诗,谈话激趣: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一首古诗《长歌行》,能背下来吗?这首诗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它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2.师:是啊,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今天再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匆匆》,看看朱自清先生要通过它告诉我们些什么呢?请大家翻到79页。先自由读读本课的预习。

板书课题:《匆匆》

3.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预习要求中我们做什么?

(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4.学生交流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朱自清先生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先让我们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用笔划出来。在读的过程中遇到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也请你用笔划出来。学课文的时候我们再解决。

(学生自读课文,读中感悟)

2.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板书:一去不复返?)

3.师:这个句子还出现在别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

生:它还出现在结尾。(生读句子。)

4..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出了同样的一个问题。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1:前后照应。

生2:说明作者一直在考虑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5.师:对,我们不但要会读,还要学习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还碰到了哪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汇报交流难理解的句子或词语。)

6.师: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那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

学生找出第二、三自然段的有关片段和句子,师指导有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其意义。

句子

1: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7.教师范读:是啊,时间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逝了,想到这些,作者心里好受吗?现在,请同学们给老师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我读读这一自然段,看我能不能把作者的心情读出来。(读后评议:老师读得怎么样?为什么?)

8.教师引:还有别的句子写到时间是如何匆匆而过的吗?

四、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运用语言

1、师: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具体写出了时间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的,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谁愿意读这一自然段?愿意读的同学就站起来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朱自清认为哪些时间是匆匆过去的?请你把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

2、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认为时间是浪费在做哪些事上?

板书:

的时候,从

过去

3、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吗?愿意再读读吗?请你们放声读,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4、师:怪不得作者说:"太阳他有脚啊,"

5、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朱自清先生告诉我们:时间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我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溜走的。像以上所说的洗手、吃饭、睡觉的时间是必要的,可朱自清却认为这些时间是浪费了,可见他有多么珍惜时间。想想我们自己,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时间白白地浪费了,比如:在的时候,从过去。

(让学生仿照以上句子的结构说出几句话)

五、品读第四自然段: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他甘心这样度过每一天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2.我们还可以从这一段中的其它句子看出作者的自责吗?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3.事实真的像作者所说的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吗?这里老师可以告诉你:朱自清是我国现代着名诗人、散文家。他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清华大学等几所着名大学当过老师。他留下的着作很多,即使这样,他还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啊。

六、选读句子,体味语言美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美,我相信大家一定爱喜欢读它。我相请同学们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想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为什么喜欢它。)

2、你喜欢它吗?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你还学到了哪些学习的方法?

七、作业:由《匆匆》所想到的

八、板书设计:

16.匆匆

一去不复返?

的时候,从

过去

白白走这一遭啊?

教学反思:本课文质兼美,是学习语言的典范。我教学本课以读为主线,由以读《长歌行》导入新课;以读激情:时间匆匆而逝的无奈之情,没有把握好时间的惋惜之情、自责之情;以读导练,你在的时候,从过去,练习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较好的是:

1.整体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在读中使读者与作者、文本对话。

2.和学生一起欣赏、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及探究了它的表现美。

3.使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成迁移到了写作。

不足之处:有些相关背景知识没有引导学生去掌握。因此,语言的感悟还不是很到位。

《美丽的彩虹》教案及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美丽的彩虹》教案及反思
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图文兼美的小诗,写雨后彩虹挂在天空,通过丁丁冬冬的诉说以及小弟弟小妹妹的问话写了彩虹的美丽。本文共分为6节,每一节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针对本文特点,我设计了先初读读书,然后再记字再读书的方式,同时还设计了到彩虹房子里与生字宝宝交朋友的环节,吸引学生识字兴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识字,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记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最后,设计有趣的识字游戏,让学生玩中巩固,提高效率。
教学内容理解与分析:
本课描写了雨后的彩虹,丁丁眼里的彩虹象一座神奇的桥,冬冬眼里的彩虹像一条美丽的项链,而小弟弟小妹妹又向彩虹提出了问题,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联想力的方式。本课共有渗透性识字15个,可以将生字归类,形成梯度,降低难度,重点指导“巨”的笔顺。
教学目标:
1、认字15个,写字8个,本课重点指导“巨”字。
2、培养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分层教学要求:
认字表中的15个生字整体感知字形,会使用自己常用的记字方法记住字形。能力较低的同学整体感知字形。
一、导入:
师:同学们看,老师用这七支铅笔画了一道彩虹,漂亮吗?
师:彩虹的色可真美呀,有
你们见过彩虹吗?没见过也不要紧,你们看(幻灯)
看完这么多的彩虹你有什么感受?
二、新授:
1、丁丁冬冬也被彩虹的美丽吸引住了,他们还作首小诗,题目就叫《美丽的彩虹》,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听一听。(录音)
2、你想不想自己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最简便的方法还是查认字表)开始吧!
3、现在可以读给同桌听一听,互相纠正字音。
4、美丽的彩虹看到我们学的那么认真,便轻轻的挥了一下衣袖,这么多神奇的卡片就降落到了人间,谁来读一读。(你读的这么好,来,教教大家)(出示词语卡片)
过渡:你们可真了不起!生字宝宝特别高兴,想请我们到它家去做客,你愿意吗?
生字宝宝住在温暖又漂亮的彩虹房子里,想不想去看看?(没听见,想不想),快走吧!
我们先到第一个房间去看看,你看,谁住在这里?(课件)
虹晴空
你都认识他们了,刚才你读课文的时候见过他们吗?在第几段见到的?谁来读一读?
你是怎么记住他们的?(熟字加偏旁,换偏旁,组词)
现在生字宝宝跑到课文中,你还能认出它吗?
老师相信你读的会更好,谁想试试?
过渡:读的真好听,字宝宝请我们来到第二个房间,也住着三个字宝宝,
神遥银(出示生字卡片)
这三个字宝宝你在第几段见过?读一读,怎么记住的?
(熟字换偏旁,组词)
我们一起读一遍丁丁的话,
彩虹是一座神奇的桥,如果你从这座桥上走过,你想去看看哪?
(板书)
过渡:有没有同学想带着我们到下一个房间去参观?这里真热闹,有这么多的字宝宝,现在请大家四个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把这几个字学会,有信心吗?
1、这些字宝宝都在课文的第3到第6自然段,小组内先读课文,可以一人读一段
2、板书:读字音,记字形,再组词
仙戴定
顶滑
颜淡渐
(说到“渐渐地”“越来越淡”时,出示课件,帮助理解)
过渡:生字宝宝看到咱们这么聪明,他们提了个要求“你能把我写下来吗”?
(课件)美丽巨笔
彩虹房子参观过了,生字宝宝还要和我们做游戏,
游戏规则非常简单,(只要你站在彩虹房子前大声的叫出字宝宝的名字,他们就会和你做一辈子的朋友)(出示彩虹房子)
(生抽读卡片,一人一个、一人多个)
朗读:
在刚才的小游戏中,你和多少个字宝宝交上了朋友?
现在他们蹦蹦跳跳的跑到了课文中,你还能认出他们吗?找出你喜欢的字宝宝,并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小组内选一带表读一读,互相评一评。(全班交流)
男女生挑战塞
分角色读
全班读
彩虹渐渐的消失了,我们的课也要结束了,如果你想和生字宝宝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必须经常回头看看他们,那么今天的作业就是复习这些生字
板书设计:
美丽的彩虹
仙戴定
顶颜
滑淡渐
课后反思:
优点:1、教态较好
2、注意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识字与巩固环节设计新颖,激发学习兴趣
3、结合语境进行识字
缺点:1、语速过快
2、课堂上的应变能力有待加强
3、学生发言中的问题要及时纠正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认识“胖、喜”等13个生字。会写“看、着”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养成尊敬长辈的美德,有帮助长辈做事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设计
(一)活动激趣,揭题引文
1.看手:请学生伸出自己的小手,看看谁的手是胖乎乎的。
2.画手:请学生上台,把手压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轮廓。
3.夸手:说说自己的小手能做什么,夸夸自己的小手。
过渡:兰兰也有一双胖乎乎的小手,他们全家人都喜欢,为什么呢?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借助拼音读全文,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2.读完后,说说读懂了什么。
3.补充句子,读句子。
爸爸喜欢兰兰的小手,是因为()。
妈妈喜欢兰兰的小手,是因为()。
姥姥喜欢兰兰的小手,是因为()。
兰兰明白了,大家喜欢她的画,是因为()。
(三)逐段细读,识生字
1.听老师范读,勾画生字。
2.拼读带拼音的生字,朗读带生字的句子,在读的过程中发现容易读错的字。
3.出示字卡,说说自己会认哪些字,并向大家介绍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换偏旁:站—贴诗—等清—情
看偏旁想字意:喜—“口”墙—“土”
拖—“扌”帮—“巾”
扩词熟记生字:张()()()替()()()
鞋()()()变()()()
(四)朗读指导,感悟文意
1.朗读第二、六自然段,想想疑问句、感叹句该怎样读。
句一:我只是画了自己的小手啊!(重读“小手”)
句二:我有那么多画,您为什么只贴这一张呢?(重读“那么多”、“这一张”)
句三:等我长大了,小手变成了大手,它会帮你们做更多的事情!(重读“大手”、“更多”)
2.创设情境,指导分角色朗读。
(1)出示课文插图,联系课文说话。
“全家”指哪些人?
“这张画”指哪张画?
他们为什么喜欢这张画?谁来扮演爸爸、妈妈、奶奶,读读他们的话?
(2)指导分角色朗读。
爸爸:“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重读“拖鞋”;语调上扬)
妈妈:“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重读“手绢”;笑着读)
姥姥:“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重读“痒痒”;夸奖的语气)
(3)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一人读一个角色)
(4)老师叙述,请学生表演。
(5)大组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读好感叹句、疑问句)
(五)发散思维,扩展想象
1.出示文末学习伙伴的提示,想一想:兰兰长大以后,会帮家人做哪些事情呢?
2.看看自己的小手,想一想:你的小手长大以后会帮家人做哪些事情呢?
出示课后“说说做做”,练习说话。
(六)课外活动
回家用你的小手为家里人做一件事情。注意观察家里人的表情,事后把当时的情景画出来。
教学反思
(一)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后鼻音很多,如“胖、张、刚、墙、帮、等、情”,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读准。教师可以多领读几遍,发现读得不准的,再重点指导。
1.在学生读通课文、基本读准字音以后,出示带音节的生字卡片或小黑板,指导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可以用开火车、找朋友等游戏帮助记忆)
3.指导学生在文中画出生字,再连词、连句读。
4.组词练习。本课有些生字在文中没有连词,可以通过组词这个环节来扩大词汇量,理解字的意思。
5.认记练习。“精—情”、“站—贴”、“蛙—鞋”(换一换);“心青情,弓长张,十粒豆豆入口喜,半个月亮就是胖”(韵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课件帮助学生认记。
本课要求写的字上下结构的较多,指导写字时,可以结合上一课学习的书写知识,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再描红和临写。半包围结构的字“画”,下面的凶字框不能写得太高,要让被包围的部分多露少包。
(二)朗读感悟
本课篇幅短且富有童趣,是一年级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好教材。
可以这样导入:
1.请小朋友们都伸出自己的小手,老师找出一双胖乎乎的小手让学生说说样子,引出课题,学习“胖”字。
2.提问:大家都有胖乎乎的小手,谁用自己的小手帮助家长做过事?
3、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兰兰用自己那胖乎乎的小手为谁做过什么事。学生简单说说后,教师可以先范读或领读,然后,采用自由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指导学生练读,读到字音正确为止。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指读。
本课主要是对话,建议重点指导学生读好疑问句和感叹句。爸爸、妈妈、姥姥是长辈,语气要和蔼可亲,说话时满怀关爱和夸奖;兰兰是小朋友,说话的语气天真活泼,有礼貌。指导过程中,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感情朗读的方法,比如,进入角色读:读兰兰的话时,要觉得自己就是兰兰;读爸爸的话时,要觉得自己就是“爸爸”;读妈妈的话时,要觉得自己就是“妈妈”;读姥姥的话时,要觉得自己就是姥姥。课文读熟后,可以分两步说说短文的大意,并随机进行说话训练。
1.请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全家人为什么喜欢兰兰画的这张画。
2.再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全家人为什么喜欢兰兰的小手。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练习:兰兰长大以后,会帮助家人做哪些事情呢?
(三)实践活动
1.把课后的“说说做做”完成,再以《我有一双巧巧手》为题,用剪贴、绘画或拓印手印的形式制作一幅美术作品,并配上一句话(可以从自己填好的“说说做做”中任选一句)。
2.回家后,主动帮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边做边观察家人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回到班级进行交流。
3.可以分组自编自演课本剧。

《泉城》教学及反思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泉城》教学及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泉城》教学案例及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借助语言文字材料,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多、水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知道泉城泉水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体会描写泉城泉水流动的动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2.写作指导,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开头设疑、结尾点题、比喻和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

我从课文最优美的第一段来介绍:

师指名读第一小节

师:通过读书你读懂了哪一句话?

生:第一句话济南有七十二泉,说明泉多。

师:你来试着把这一句话读一读。

生:第三句话说明本文重点介绍的四股泉水: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板书: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

师:这位同学准确的抓住了文章的内容,大家齐声把这句话读一读。

第二句话(课件出示全句内容)

师:同学们来观察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什么呢?

生:是个比喻句。

师:分别从那些方面来比喻?

生:样子和声音。

师:你能把这种样子和声音读出来吗?

师:这句话除了用了比喻的修辞之外,同时还用了排比。(指着大屏幕)像这样的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同句式组成的句子就叫排比句。他们的相同处在哪?

生:每个句子开头都用了有的,同时师出示课件: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师:谁能用这种句式来给大家说句话?

生:天空的白云有的像绵羊,有的像小鹿,有的像大象,有的像水蛇。

师:你是一个善于观察孩子。自己读一读看看这样的句子有什么好处?

生:读起来很顺口、很流利

师:这样的句子不光读起来顺口,而且句式工整,很有气势,像这样的句子我们在写作文时,如果运用恰当会给你的作文增色不少!

师:对于这么好的句子我们应该把它记住,谁有好的背诵方法来给大家交流一下?

生:先记住这里的四字词语,然后背诵。

师: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学习方法,也可以运用你自己的方法来背诵,比一比,看谁记得最快最准确!

(找同学背诵交流)

课后我们在组内进行了积极的教研,我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对老师的课堂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不再是单纯的老师讲授学生接受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师生平等,以学生的学为主的课堂,这虽然在书本上,在自己多年的学习所接受的教育方式有关,让我一下子就该变这种教学方法的是这次的校本教研,所以我希望这样的校本教研能够继续坚持下去,深入到每一节课。这对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本节课虽很好的完成了所设计的教学要求,但是,从中又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课堂上没有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学,这一点在学生讨论描写泉水流动的动词时,由于只顾及进行教学环节,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没有放开让学生去讨论;在课堂上老师的评价性的语言,过于单一对学生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我在课堂上的语气的变化没有表现出来,所以学生在概括学习方法时不能准确的表达;教师语言不严谨也是本节课所暴露出的问题。总之,我对本节课要打个等级,我会打良。

在这次活动中,对我的受益可以说是终生的,对于出现的问题应该积极思考,认真反思,找出应对策略,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多听老教师的课,补充自己在经验上的不足。还是那句话希望我们的校本教研能深入到每一堂课。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泉城》教学案例及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及反思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去年的树》教学设计及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去年的树》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去年的树》是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新美南吉是日本的儿童文学家,只活了30岁。她的作品很适合儿童阅读。《去年的树》就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被选入了新课标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而且还选入了《世界著名童话选》。

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的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灯火,鸟儿唱起去年的歌。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学会把课文读通、读懂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训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3.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点、难点:

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鸟儿与树,是一对好朋友,在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齐读课题,课题质疑。

二、自主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懂;

2、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释疑

3、抽读、评议、正音。

4、感知内容:(学生畅谈)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

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于是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

因为它——————————————。

三、悟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课后习题1的问题细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讨论后完成口头填空联练习: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为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天,鸟儿从南方飞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儿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课文情感:

(投影出示小鸟的三次询问)鸟对树的情谊浓缩在鸟的询问中。

1、课文最后一段中鸟儿唱歌时,前后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在想什么?

2、树被伐木人砍倒前,会对伐木人说些什么?

(4)朗读指导:

1、你喜欢课文中的鸟儿吗?为什么?

2、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再说说选择这一句的理由。

四、总结并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诚实守信的故事,寓言、事例等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拓展创新,实现文本对话。

1、小鸟对大树的深情厚意,把大树也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你们能代替大树向小鸟说点儿什么吗?(肺腑之言)

2、拓展延伸、多向对话,课文学到这儿,其实已经学完了,但是,作为这篇美丽的文章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想对谁说?(小鸟、大门、伐木人、作者……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3、回归课题,升华理解,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读题)。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题)。

二、分角色表演故事。

1、四人小组自由分角色读。

2、组内自由介绍故事内容,相互评议。

3、指名一小组上台表演。

4、请学生自愿向全班同学介绍故事内容,然后集体评议。

三、有感情地朗读,理解升华。

1、大树还在吗?鸟儿又怎么认为的?

2、有感情地回读大树与小鸟的对话,再次体验大树与小鸟的情意。

3、出示:“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学生自读思考:鸟儿盯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鸟儿唱完歌儿,对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4、跳跃的灯火、抒情音乐。学生静悟,对着灯火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教学反思:

《去年的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真挚情谊。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确立了两个重要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初步体会到诚信的可贵。

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为了更好地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种种角色,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重点抓住课文中小鸟的三次问话的语气,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越来越明朗.这样,渐渐地,孩子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再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的感学生从读中能有所感悟,懂得友情的珍贵。

《雨后的森林》教学设计及反思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后的森林》教学设计及反思”,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想像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朗读指导、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认识伞、红等八个生字,学会木、开等五个生字,培养自主识字的习惯。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丈。

3.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

5.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可爱,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了解雨后森林的样子。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可爱

教具准备:

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大树爷爷:小明友们,你们好,今天,我想送一件礼物给小朋友们看看,你们猜猜是什么?)

师:大树爷爷拍了一些照片,想请小朋友们欣赏呢!哦,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森林图片),引出课题。读题。

大树爷爷告诉我们,它已经把图片印在我们的课本上了,大家快来找一找

二、初读课文、认生字词。

1.提出要求,轻声自读课文,把每个字音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拼音宝宝帮忙。

学生读课文。

2.有没有不识的字宝宝呢?(课件出示字宝宝,: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和我朋友吗?)它可要下去看看,它给谁带采了惊喜。(把卡片分发给学生。播放《找朋友》歌曲)

3.(课件出示字宝宝:谁是我的好朋友,把我介绍给大家好吗?)

学习伞、红、果、叶、图、画、祖、国、木、开、水、耳、雨等字。

(请手执生字卡的小朋友到台前来介绍:我的朋友是)

教师将生字逐一贴到黑板上。

引:调皮的生字宝宝一个一个地跳到黑板上来了。它们站在一块,想考考大家,能不能认出它们。

随机指读生字。

男女同学轮流读。

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两个字宝宝。(小朋友,你们愿不愿意和我们交朋友?)

学习小伞、红果、绿叶、图画、祖国、木耳、下雨、撑开、水珠等词读词(带拼音)

去掉拼音读词。

齐读。

开火车读。

(你们的火车开得可真快,把字宝宝全给拽跑了,它们躲到哪去了。原来它们全都跑到课文里去了。)课件出示带课丈的图片。

三、细读课丈,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大声读、轻声读都行、喜欢的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读。)

2.个别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边想,雨后的森林里有什么漂亮的景色?

四、导读课文,读中感悟。

雨停了,雨停了(从天上的彩虹和太阳引入,读出兴奋的浯气。第二句语调应比第一句高。)指导读雨停了这两句。

3.指导朗读中间四句话。

(根据学生的描述川页序,课件出示蘑菇、木耳、红果、葡萄的特写图,相机板书与贴图)

让学生根据撑开、挂满、枕着、滴着这四个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表演。

大森林向我们展示了这么美的画面,不过,老师觉得,你们能把森林读得更美。愿不愿意把这四句美美地读一遍。(课件重新出现带有四句话的画面。)

全班齐读。

4.理解课丈的最后两句。

朗读最后两句话。讨论:为什么说森林是彩色的图画,是祖国的宝库?

相机板书

宝库里还会有哪些珍贵的东西呢?

森林那么美,那么可爱,我们应该怎样读?谁能把森林的美和可爱读出来?(强调读出彩色及宝库二词)

5.朗读全文。(课件回到首页)你们愿意把整首诗朗读表演给大树爷爷欣赏欣赏吗?

五、拓展延伸,想像积累。

引:大树爷爷看得可开心了,他还邀请了森林宝库中的一些宝贝们来呢?瞧;

(课件出示小鸟,小鹿、小野花、小猴)大树爷爷想请小朋友们都来当当小诗人,为这首诗歌补写上几句,你们愿意吗?)(课件出现空行诗句)

生看图编诗句。(师引导学生从拟人化方面编)

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编出图外的诗句。

弹性预设 把握生成

《雨后的森林》教后反思

福建省建瓯市第一小学 张琼秀

1.引言

教与学的关系非常复杂。每一堂课上,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都应是教大于学,但往往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没有很好地地把握到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所以出现了教等于学、教大于学的情况。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受限,师生的共同发展受到阻碍。

2.问题的提出

上完一堂课后,心中存了不少尴尬。匆匆忙忙的一堂课,暴露了本人在教学实际中,对学生的学况掌握情况等多方面缺乏及时应对预案的问题。对于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情境及导语的设置,课件、教具的准备,教者颇费了一番心思,却由于疏忽没有给任教班级的老师学生一个较好的心理准备,加之多媒体设置问题。致使学生在懵懵懂懂而又松懈等待的状态下进入学习,课堂效果不大理想。

而后,在生成的实际中,教者又发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阅读课文,这是他们从汉语拼音到阅读课转换的第一篇,由于缺乏必要的预习、字词方面掌握不大熟练。阅读、朗读的一些最起码的要求没有达到,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在点拨朗读方面中颇费了一番口舌,也就有了多讲之嫌。在课堂中的度把握得也不够,想放开让学生在同桌中、小组中去读,或让他们自读自悟,但上课初始时他们同桌互读的状态就不容乐观,没有掌握好一定的读书方法,教者在担心阅读效果的前提下,于是便出现了收得太紧的现象。只受限于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不够。换言之,预设的弹性不够,生成的把握不到位。

3.反思与讨论。

教学前的设计是生成的一般指导,生成的情境,生成的结果要靠教师进行调控。它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完成,特别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等因素的积极配合才能得以实现。它需要教师冷静地分析、灵活地运用。首先,要把握好生成的起点。它是最为基本的、前提性的条件,也就是学生的现有水平,这是生成的基点,也是生长点。备课,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整体发展情况。如果在课前就能对学生的阅读状况、阅读水平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对教学的实际生成就有了一个充分的估计。针对学生读的状况就会有一个应对的措施。如自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阅读方法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在接触阅读课文的初始就能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在生成中就可以把这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来实现。

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读文本是基础。学生因读而发现领悟;教师因读而认识把握。如果不让他们充分读书,他们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只能是盲目和无的放矢的。如果没有学生的读书,或者没有充分地读书,那么,无论教师如何引导点拨对于学生来说都没有太大的效果,更谈不上师生互动。但对学生充分读书的度的把握,我们又不能不正视。这个度应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阅读时间上要充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得其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阅读只能是浮光掠影。其次是读通读懂,能够挖掘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从书中读进去又读出来。没有学生自己的感悟,过多的讲,即使是再精彩的演说也不能使学生进入状态。因此,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悟,不应把自己的一些体会、感受强加于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中。

在预设缺乏弹性的课堂中,生成的动力不足。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面不够大。一般情况下,它只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并且是以教师和全班同学交往为主的单向交往,学生接受来自他人的信息和同时向他人发出信息量较少。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知识面较窄、在交往中容易出现无法进八状态的情况。也就是只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而缺乏生生之间的互动。在预设中对这些生成性情况都应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及时进行调控,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为了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案把过程本身作为一个课程目标,以学生自学探究为本,在自读自悟中,让学生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故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问、读中讲、读中悟、读中感等多种教学过程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重点语句理解、感悟红军战士在艰苦的长征进程中,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出示课题:【师生共写】金色的鱼钩。

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那个词怎样读?[金色]

2.快速默读课文。(出示要求)

采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二、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外貌、语言、行动、神情]

2、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⑴“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①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②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⑵“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

⑴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①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②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⑵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①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②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⑶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①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②指导朗读。

⑷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②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③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⑸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①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②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三、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四、创设情境,复述课文(有时间进行)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⑵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五、布置作业

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2、抓住课文的主要段落来阅读《马背上的小红军》。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长满红锈闪着光芒

忠于革命、舍已为人崇高品质!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阅读课文,文中作者通过对老班长外貌的描写,和以“我”的言行、神态作烘托,写了老班长不顾自己生命,钓鱼救革命小同志的感人故事,揭示了老班长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党交给任务的崇高的内心世界。在预习时就发现,虽然文章年代和人物对学生来说比较久远,但由于情节感人,学生非常喜欢读。

教学时,我从课题入手,先让学生读题质疑,“为什么鱼钩是金色的?”让学生学习课文后,理解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然后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分别找出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读一读,体会最让人感动的句子,并通过这些词句来精读、品析、体会情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这句外貌描写学生感悟特别好,他们抓住“快”联系自己的爸爸,四十不到,现在还没有斑白,还是腰板挺直,而老班长还没有四十,就已经两鬓班白,非常苍老,感觉比实际年龄老了二十岁。从这过早憔悴衰老的外表,学生能体会到他为革命是怎样的操劳。

文章中还有很多感人的语句,如“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老班长为了钓鱼,“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鱼饵,“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夜寻野草,还须“一棵一棵地摸”。“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这一连串感人肺腑的神态、语言、动作,不难让人体会到老班长的崇高精神品质。学生不仅能抓住重点字词感悟,还能联系自己,联系生活谈,让读更加深情,更加到位。

最后一段的学习,使课题的疑问解决,学生感知老班长的心如金子一般,他留下的鱼钩象征他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被人忘记的,所以是金色的。这样不仅对老班长的印象更加深刻,还总结了全文中心,让主题更加鲜明。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因此我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采用“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

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整堂课,学生能自主地默读,自主地朗读,自主地感悟,自主地思考,自主地表达。使得阅读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学生有了阅读、思考、表达的空间,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最后,拓展延伸,搭起课外阅读的桥梁。略读教学应该成为连接课内课外阅读的桥梁。我在课后推荐阅读长征故事:《马背上的小红军》,并要求用“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的方法进行阅读,体会文章中塑造人物的表达方法,实现阅读迁移。这样的课后拓展,既与课文学习相互补充,相互呼应,又有助于对学生情感的进一步引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本课由于篇幅比较长,为了节约时间,所以读的形式不多,如果多用一些时间来读课文,学生对人物内心思想感情体会更深刻,效果会更好。

太阳 教学设计及反思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太阳 教学设计及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太阳

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

《太阳》是四年级语文的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很活跃,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

根据我班学生这一学习特点,我感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怎样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能否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关键。

设计思路

将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资料,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自己的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我认为《太阳》这篇课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时,我设计了一个写《月亮》的小练笔,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迁移到写中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写的训练和提高。

教学目标

在读中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等写作方法,并能将其写作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写一个日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师相机板书:太阳。)

师引导学生说出课前查找的有关太阳的资料。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也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师随机鼓励引入下一环节:同学们对太阳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太阳的课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太阳有更多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问:看看通过阅读你能读懂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谁想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师相机板书:

师:《太阳》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它的特点和与我们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写的。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太阳的特点。

三、学习太阳的特点。

1.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赶来了,你们听

(课件播放:动画画面、太阳公公说话的录音及文字。)

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

这时,一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只知道太阳的三个特点是:远、大、热,但它远、大、热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说清楚,所以我觉得太阳公公说的话不清楚。(师进行鼓励,进入下一环节。)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特点进行阅读。

3.分组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上有了选择性,这样他们不仅乐意去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4.汇报。

学习远的学生汇报: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学生将课文中的内容读了出来。)

师引导:不错,你读出了重要的部分,能不能就这个内容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这个内容说清楚的。(学生不知该怎么说。)

师用课件演示、引导:一亿五千万公里有多远?课文中怎样说的?

走三千五百年,飞二十几年。

学生看课件做口头练习: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列数字

师: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看。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发现问题的能力。】

这时学生们高举右手,有的学生忍不住脱口而出:还运用了写传说故事的方法。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调动。

学习大的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130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师用课件演示,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时学生顿时领悟了,大声说道:拿地球的大小来和太阳作比较。

对学生的细心观察进行鼓励,并进行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师板书:作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说明太阳大的特点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仍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

学习热的学生汇报:(此时,学习热的学生有了以上学习的基础,回答问题就相对有条理)课文在写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师:那中心温度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片刻,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一千八百万度。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真有一千八百万度吗?

这时有学生强调:是估计,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

师进行鼓励: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那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又有学生起来说道:用钢铁与太阳的温度作比较,说明了太阳的温度真的很高。

教师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描写太阳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写作方法,使理论与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练笔。

1.教师写一个月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生答:月亮。)同时教师演示课件:用图画的形式出示有关月亮的资料:

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800天,骑自行车要400天,坐飞机要200天,49个月亮等于1个地球。

先让学生说出资料上月亮有几个特点(远、小)。

(师出示的资料为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保底。)

让学生自由说出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资料。(学生用课外知识再次进行交流。)

2.生进行练笔。

要求: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争取把月亮的两个特点说清楚。

反馈与反思

课后,我对学生的小练笔进行批改时,发现全班学生的练笔写得都不错,不仅将月亮的特点说得很清楚,而且条理清晰。有的学生将嫦娥奔月这一传说写进了自己的练笔中,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还有一个学生在写到月亮的体积时,不仅与地球进行了比较,还通过自己的演算,与太阳进行比较,更进一步说明了月亮的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得到了体现。从练笔的整体结构看,学生用词很准确,在写到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时,如果要到月亮上去,引用了日夜不停。在嫦娥奔月的这一传说与月亮的实际资料过渡时用上了确实、的确等词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交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由厌学变为愿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我还觉得将课文中的内容提炼为学生练笔的内容,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读与写融会贯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最大的麦穗》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