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小学美术二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3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某位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代诗人,因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称其为李昌谷。因仕途失意,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李贺作诗务求新奇,人称“诗鬼”。

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5岁能读经史,7岁能诗文,时人称为神童。14岁随父起兵抗清。夏完淳被捕时,家有白发老母和孕妻。被押解送南京后,不屈而死,年仅17岁。这首《别云间》便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摧(cuī)凝(níng)燕脂(yān)霜重(zhòng)

提携(xié)羁旅(jī)塞上(sài)

拓展:列出以上生字词中的多音字,并注音组词。

塞sài边塞sè闭塞sāi塞满

燕yān燕国yàn燕子

3.朗诵诗歌,完成下表。

雁门太守行

扩展阅读

诵读欣赏《革命烈士诗二首》(把牢底坐穿、花)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诵读欣赏《革命烈士诗二首》(把牢底坐穿、花)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诵读欣赏

革命烈士诗二首

学习目标

1.诵读两首诗,感受革命烈士视死如归的精神。

2.联系现实,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重点:

1.通过诵读,培养自己的诗歌语感,陶冶情操,增强人格魅力。

2.培养对诗歌的感悟理解能力。

预习导学

1.查找资料,完成下面的知识卡片。

何敬平(1918—1949),解放前为重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簿记股职员,中共重庆电力公司地下党支部委员。1948年4月5日,因叛徒出卖,被囚禁于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监狱。狱中他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首诗。1949年11月27日就义。

白深富(1917—1949),四川璧山人,共产党员。在校内目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深为不满,因而渴望追求光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从事革命活动过程中被敌人发现。1940年冬,他被迫离校,先后以化名在合江县立中学暨广安载英、璧南中学等任教,引导青年学生,暗中培养干部。1943年在重庆适存高商、辅仁中学任教。1948年8月在璧山被捕。1949年被敌人杀害。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矫健(jiǎo)贫瘠(jí)绚丽(xuàn)

乾坤(qián)(kūn)倔强(jué)(jiàng)

拓展: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倔(jué)倔强(juè)老倔头

强(qiáng)年富力强(qiǎng)勉强(jiàng)倔强

3.解释下列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

乾坤:一般代表天地,阴阳。

矫健:动作迅速。

永生:永远生存。

洋溢:充满。

摧残:使受严重损失;残害。

贫瘠:不肥沃。

合作探究

问题一:初读文章,回答问题。读完两首诗,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示例:《把牢底坐穿》气势磅礴,壮怀激烈,充满崇高理想和坚强革命意志,由难友周宗谐谱曲后在狱中传唱,有力地鼓舞了难友们的斗志,不屈地进行狱中斗争。

《花》是一首革命诗,在这首诗中流露出了作者对理想、对自然无限的热爱并歌颂了爱国主义浪漫情怀。

问题二:诵读文章,读出感情。

1.《把牢底坐穿》中情感的最高潮是哪几句话?朗诵时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示例:感情达到最高潮是诗歌最后几句话“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

应读出慷慨激昂的感情。

2.《花》中达到感情最高潮的又是哪些语句?

示例:“我爱花,我愿为祖国开一朵绚丽的血红的花。”

3.你觉得哪首诗在朗诵时感情应更强烈?为什么?

示例:《把牢底坐穿》,因为这首诗歌直抒胸臆,表达了强烈的革命热情;而诗歌《花》的抒情相对比较含蓄,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问题三:再次诵读《把牢底坐穿》,完成问题。

1.他们为什么“愿把牢底坐穿”?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所以他们愿意牺牲自我。

2.诗歌中“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稀罕”一句话表示他们对革命有怎样的认识?

示例: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要革命,要扭转颠倒的乾坤,要打倒不合理的一切,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

3.试简要赏析诗歌中“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这句话。

示例:用反复的写法,强调突出革命者坚强不屈的誓死决心。

拓展:阅读下面的诗歌,联系《把牢底坐穿》,说说你从两首诗歌中悟出了什么。

我的“自白”书

陈然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示例:这就是共产党员的自白,他们以浩然正气,抒发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和蔑视。坐牢、酷刑、死亡都无法改变他们的革命意志,因为他们为了光明,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这两首诗都昭示着革命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问题四:诵读《花》,完成练习。

1.诗人反复写“我爱花”,实际上是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示例:实际上是表达了他对坚强的生命无限热爱的感情。

2.“我爱花,我愿为祖国/开一朵绚丽的血红的花。”诗人为什么要在结尾一句的“花”前面加“血红”二字?

示例:表明了诗人随时愿意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的决心。个人的生命可以被消灭,但“花是永生的”,革命自有后来人,永远开放在祖国的大地上,充分表现了无私奉献、视死如归的可贵精神。

问题五:比较课文中两首诗歌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革命烈士的诗作,都抒发了作者坚不可摧的革命信念。

不同点:(1)《把牢底坐穿》中作者抒发了推翻反动统治的强烈愿望;而《花》则侧重表达对坚强生命的热爱。

(2)《把牢底坐穿》这首诗歌直抒胸臆,表达了强烈的革命热情;而诗歌《花》的抒情相对比较含蓄,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问题六:发挥联想和想象,创作诗歌。

假如你是那个年代的革命者,面对当时的环境,请你也创作一首革命诗歌,做一回小革命诗人。

示例:也许吧,我的歌声明天不幸停止;我的生命,被敌人撕碎。然而,我的血肉呵,它将化作芬芳的花朵,开在你前行的路上。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己亥杂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理解诗句的内容。

2.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3.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王勃(650—675),字子安,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一生短暂坎坷。有《王子安集》传世。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著有《龚定庵全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城阙(què)宦游人(huàn)吟鞭(yín)歧路(qí)己亥(hài)

3.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城阙:这里指唐朝的京城长安。

宦游:出外做官。

无为:不要。

落红:落花。

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海内:指四海之内。古人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歧路:岔路。

吟鞭:诗人的马鞭。

4.通读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内容预览: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一、教学重点提示:

1、理解每首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流利诵读,欣赏和背诵每首古诗。

二、教学时间: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赏析一、二首诗。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这两首诗在古诗中叫做什么格式的诗?

律诗。前一首像七律,但不是律诗,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后一首是五律。

2、律诗的形式怎样?

由四联构成,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共八句,中间两联各自对偶。基本双句押韵。

3、请回忆两首诗的作者、年代、作品选自的篇目等知识。(除幻灯片之外,教者可口头介绍一些情况。)

出示幻灯片:

4、读准下面的字音:

二、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音调、节奏和感情。

可打出幻灯片,加注读音节奏。(基本采用悲壮、慷慨之语气语调,速度稍慢。)

三、学生齐读,教者点评。

四、赏析两诗内容,形式是让学生边对照书下注释,边揣摩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①你觉得诗人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诗歌意境?

一场边关战争的意境。

②既写黑云压城,又写甲光向日,矛盾吗?

不一定是实写,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词。云缝中透射一缕阳光也是可能的。

③你觉得这一派边塞风光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壮美;苍凉、悲壮。

④景色的描写为下面写战争渲染了一种形势?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⑤歌颂了哪两方面的守边将士?

城内、城外。

⑥这首诗意在歌颂什么?

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兵临城下,紧张危急,披坚执锐,严悲壮苍凉: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阵以待。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红旗,潜师夜袭,勇往直前,保歌颂英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卫边疆。

《别云间》

①你认为别云间,除了别故乡,还有其它意思吗?

诗人内心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②首联充满了一种什么感情?

悲苦感叹。

③为什么诗人觉得天地不宽广?

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自己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所以顿觉天地变窄了。

④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事业未成,老父殉国,老母尚在,妻有身孕,自己又将踏上死亡之旅,怎能不无限留恋。

⑤最后一联,使全诗格调起什么样的变化?

由悲而壮,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

⑥整体上,这首正气歌饱含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

三年羁旋客,今日又南冠。回忆征程,放眼河山。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落入罗网,悲苦感叹。爱祖国爱家乡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由悲而壮,无限眷恋。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视死战斗,冲天豪气。

五、齐诵两首诗。

六、布置作业:整理笔记,翻译两首诗。背诵两首诗。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型:诵读课课时:一课时时间2012年10月日

班级名称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并背诵二首古诗。

2.理解古诗主题及表达的感情。

3.学习诗作精巧的构思、新奇的比喻。

重点:理解诗的主题及思想感情。

难点:诗作精巧的构思、新奇的比喻。

一、自主学习

1.王勃,字_______,_____代诗人,与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合称“____________”,作品有《_______________》,著名的散文是《_______________》。

2.龚自珍是____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现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__________》

代表了他诗歌方面的成就。

3.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天涯若比邻:_____________无为在歧路:_____________

儿女共沾巾: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

4.给下面诗句划分节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合作探索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处,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颌联诗人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作者不愿将伤感流露出来,因而心思急转。换了个话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用散文化的语言写出这两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尾联作者以幽默的口吻劝慰对方:不要在告别的岔路口像少男少女那样用手帕抹眼泪,免得让人笑话。

这是一首_________,表达了诗人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但全无世俗态。字里行间体现了一种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___________的胸怀,体现了高远的志趣。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已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二)已亥杂诗

写作背景:诗人龚自珍生活在封建社会快要崩溃的时代。他渴望改革,写了许多文章,指出许多办法,但不被重视,被迫辞官回家。当时正值己亥年,在回家途中,他陆续写了315首绝句,回忆了他平生经历的哀乐,这些诗集结成册即为《己亥杂诗》。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1.第一、二句抒写了作者辞官离京时的_________。“浩荡”修饰“离愁”写出了“离愁”_________。“白日斜”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增添了一种____________

的感觉。诗人知道此次一别实际上就等于永远告别朝廷、告别仕途、告别京城,所以产生了一种永远离开仕途的______________之感。

2.第三、四句诗人移情于物,赞美落花、赞美新生命: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落花”“护花”是_____________

_______的象征。诗人以花___________,表达了对_________________的执着追求。

3.陆游也曾以落花自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龚自珍的思想境界更显高远。

三、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比一比谁背得更快。

四、学(教)后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

(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宋,王安石。

(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心中会有哪些感受?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结学习方法:精读想诗境。

(四)四读,品读全诗,领悟诗情。

1.出示泊船瓜洲的图片,提问:大家认为诗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家乡江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情。

3.小结学习方法:品读悟诗情。

(五)五读,熟读全诗,练习背诵。

1.反复练习吟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2.当堂练习背诵,并练习默写全诗。

3.小结学习方法:熟读能背诵。

三、总结全诗,扩展训练。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请你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四、作业

1.总结古诗五读法。

2.预习《游子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诗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伟大的母爱。

2.学习生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

《游子吟》歌曲录音,课文中插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伟大而平凡的爱,这种爱无时无刻地萦绕在我们的周围。对,这就是伟大的母爱。你能从日常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父母是怎样关爱你的吗?(学生畅谈)

2.解题。

游子吟:古时歌曲的名称。这首诗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

3.简介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能成功。直到45岁才中进士,一生贫困穷寒。

二、自读诗文,扫清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读全诗,学习生字,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意思,并找出不懂的词。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成果。

三、细读诗文,理解意思。

1.解题。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吟:轻轻地哼唱。

2.逐字逐句理解。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①指名读诗。

②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慈:和善。衣:衣服。

③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线:穿针引线。

④指名读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慈祥的母亲穿针引线,儿子要出门远行,赶紧把衣服缝好。

(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临行:快要走的时候。

密密:细细密密。

归:回来。

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诗句作出解释,说明。

意恐:生怕,担心。

迟:晚,比规定的时间或合适的时间靠后。

④指名读诗,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临走前,母亲还在细细密密地缝着。生怕儿子在外迟迟不能回来。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你对诗句的理解。

寸草:小草。这里指游子。

三春晖:这里指慈母的恩情。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晖:阳光。

③教师补充解释。

言:说。寸草:这里比喻子女。

心: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儿女的心意。

报:报答。报得:报答得了。

心:赤子的心。

④指名读诗句,说出这句诗的意思。

谁说那小小的草儿赤子的心,能报答得了阳光母亲的恩情。

3.指名读全诗,两人互说诗句的意思。

4.从诗中的哪些诗句中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手中线密密缝)(年迈的母亲手中那一针一线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心。)

5.教师小结:这句不仅写出了慈母为将出门远行的儿子细针密线地缝制衣服的动作神情,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真挚感人。

6.齐读最后一句,这里把阳光、小草分别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里把小草比作儿女的心意,把阳光比作母爱。比喻意味深远。)

四、听录音,看画面,写想象文。

1.播放《游子吟》的歌曲录音,展放课本中的插图。请学生想象一位母亲在儿子即将出门远行前,借着灯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2.同学相互交流。

五、作业

1.背默两首古诗。

2.搜集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记录在作业本上。

附:板书设计

4、古诗二首


4、古诗二首
文本细读:
《游园不值》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他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形象而又富有情趣。前两句交代了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后两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绚丽的春光,总算不虚此行了。这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了:“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是画龙点睛,神来之笔。以小见大的,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其重点是朗读基础上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春日》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寻春的所见所感:在一个煦暖的春日里,诗人来到泗水河边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因为和煦的东风催得百花齐放,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历来也被传为名句。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9个生字。
2.能结合语言环境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不值”、“应”、“屐齿”、“小扣”、“柴扉”、“胜日”、“泗水滨”、“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入情入境地品读古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借助诗句激励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景像,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春回大地,我们读了春的诗歌,春的散文,今天我们来看看春的古诗,在以前你读过的诗中,还记得哪一首诗描写春天的景色?给大家背一背。
(学生背诵)
师: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春日》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诗题“游园不值”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想到朋友的花园去游玩,但没有遇上他。
3、解诗句。
(1)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3)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4)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5)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体会“一枝”的妙处。游园心切的叶绍翁只看到了一枝红杏,这枝红杏给他带来了什么?一枝红杏就说带来了满园春色,那么数枝、百枝、千枝不是更能代表满园春色吗?
2、展示满园春色。诗人善于发现春天、欣赏春天,能从一枝红杏就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想像到春色满园,谈谈你想象的满园春色。
3、读好后两句。这枝红杏还带给了吃闭门羹的叶绍翁什么?找到表现他惊喜心情的诗句,读出他的这份惊喜。
指名学生对比读,从语调、语速、表情角度进行指导。
4、读全诗。读出从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5、学习《春日》:
1)、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今天咱们再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我们上学期曾经学过朱熹的哪首古诗?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
6、朗读品位两首古诗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齿”字,下半部应该是不封口的。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古代诗人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整理。

《古诗二首》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二首》”,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古诗《暮江吟》)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课件演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清明,望庐山瀑布——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看来这首古诗有一定难度;想继续试试吗?)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傍晚江边的美景。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评价:(指名3个学生)
字音读准了,看得出你已经有所收获;
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课件变红字“残阳、瑟瑟、可怜)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最爱动脑筋;产生问题能解决的孩子更了不起。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
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1-2句)邀请学生来读。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你是结合第四句话读懂了“可怜”的意思)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8、的确!这般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带着你们的想象,谁能读出它的美?
评价:(指名3—4个学生)
最后一句读得回味悠长;
他描绘的是第二句的景色;给你配上优美的音乐,想试试吗?
我听出你对这幅美景的喜爱——边读边想象画面是个好方法;
因为你能读懂,所以读出韵味来了。
9、如今诗人白居易已作古,可谓物是人非。欣赏着江边美景,我们也来当一回白居易感受一下吧!——夕阳美景让人陶醉不已,不禁吟诗一首……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古诗《鸟鸣涧》)
一、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二、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习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
三、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想想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我这里位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
苏轼《中秋月》
李商隐《霜月》
白居易《江楼月》……
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暮江吟鸟鸣涧
残阳
江边美静山中月夜
月夜

25、古诗二首(二)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25、古诗二首(二)”,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25、古诗二首(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还”)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体会诗人闲适、欢快的心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体会诗人闲适、欢快的心情。

教学难点:对“树阴照水爱晴柔”等词句的理解。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诗中的3个生字及1个多音字“还”,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背诵《绝句》,说说诗意。

2、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首唐代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二、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李白,教师加以补充。

三、解题:

师:齐读课题《早发白帝城》,谁知道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早:早上。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

四、指导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读懂本诗,体会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五、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复习[Y1]“夸张”手法的运用。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5、指导朗读一二行诗。

6、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这两行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8、指导朗读,学生试读。

六、体会诗人心情及诗歌意境

1、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交流: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顺水行舟;作者愉快的心理使然。)

2、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在第一句就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地势高;作者心情高兴。)

3、展开想象: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描述。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吧!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带表情齐声朗诵。

5、背诵。

七、课堂小结: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八、作业:

1、必做:背诵并默写古诗。

2、选作:课外找一两首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小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诗中的1个生字,并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新授: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Y2]?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3)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Y3]。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指导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指导写字。注意:“惜”字和“借”字的区别。“照”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和“召”一样长。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Y1]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距离多远、需要多少时间?

[Y2]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Y3]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己亥杂诗)导学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己亥杂诗)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学习目标】

1.熟练背诵、准确默写二首古诗。

2.理解诗歌描写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3.鉴赏二首古诗中的佳词妙句。

【重点难点】

1.熟练背诵、准确默写二首古诗。

2.理解诗歌描写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3.鉴赏二首古诗中的佳词妙句。

【自主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城阙()宦游()歧路()浩荡()()

2.填空。

⑴王勃,唐代诗人,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与齐名,齐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⑵龚自珍,清代家、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被柳亚子誉为。著有,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城阙辅三秦

⑵天涯若比邻

⑶吟鞭东指即天涯

⑷落红不是无情物

4.古诗文默写。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是:

,。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的诗句是:

,。

③《己亥杂诗》中表现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自主合作探究】

5.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6.①《己亥杂诗》这首诗前两句抒发了,而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

②请你说说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反馈检测】

7.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6分)

①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②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8.对《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习题。(7分)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①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2分)

②请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略作赏析。(2分)

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3分)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己亥杂诗)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己亥杂诗)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一、导入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从第三单元课文中节选的几句话,回顾单元主题“至爱亲情”,引入本节课主题:友情和对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常识,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怀,领悟诗歌的意境。

3.感受对友人和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三、学法指导: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划分两首诗的节奏)

四、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溺水而死。名作《滕王阁序》。

3.简介创作背景:结合课本注释①

4.翻译诗句,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请说说:①作者在诗歌中都写了哪些内容呢?

②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之间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联:点明送别地点,赴任之处(借代、对仗)

颔联:别中之别,送别尤其可悲

颈联:主旨。不必伤别(议论)

尾联:再次劝慰(幽默口吻

5.比较理解:

①.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②.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明确:王诗更气象阔大,志趣高远。

6.独特风格

意境旷达,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感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五、学习《己亥杂诗》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及背景

诗人龚自珍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处在封建社会快要崩溃的时代,洞悉清朝朝廷的腐朽昏庸,也警惕外国列强的侵略野心,因而渴望改革。

于是他写了许多诗文,提了很多办法,然而人微言轻,不被重视,48岁那年,被迫辞官离开京城,飘然南归。在旅途中陆陆续续写了315首绝句,后人评说——这就是他一生的回忆录。

3.译文欣赏,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①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

②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前两句:辞官离京(抒情、叙事)

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借代、比喻、议论)

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4.主题意义:

①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②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③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六、中考链接:(两种题型:选择题与名句赏析)

1.对《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对《己亥杂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③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3.名句赏析:

提示:翻译——修辞(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作者感情——影响(任选一句作赏析)

七、拓展练习: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示例: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老师寄语: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生活中我们常常有离别,因为我们的理想在远方,我们要抛开儿女情长,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有一种爱是至高无上的,那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爱,有一种理想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用生命践行自己对国家忠贞的理想。我们的耳畔似乎还响起了龚自珍的另一句名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期盼大家早日成为他心中的人才,报效祖国。

28古诗二首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8古诗二首,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28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词典,边读边想象,大体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幻灯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师述:通过平时的学习,我们古诗库中已经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我们的古诗库又将增加两首古诗,它们分别是《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板书课题。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简介作者。王维(?—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想象画面。
(1)指名读,正音。
舍:多音字。舍(shě)不得、宿舍(sh)。在本诗中读“sh”。
朝:多音字。朝(zhāo)霞、朝(cho)代。在本诗中读“zhāo”。
(2)说说自己通过朗读,读懂了什么?
(3)查字典或词典,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诗句的意思: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思是:渭城的早晨,刚刚下过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土,旅店旁的杨柳被雨水淋过后更加青翠了。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是:朋友,您就要上路了,请再喝一杯送别酒吧,等你出了阳关后就不容易见到老朋友了。
三、想象表演,体会感情。
1.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说说自己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同桌分别扮演王维和元二,再现依依惜别的情景,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指导朗读。
4.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四、拓展。
1.交流自己学过的王维的古诗有哪些?(《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试着背一背王维的诗。
五、巩固生字词。
1.认读生字:唐舍杯董雁。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唐”字和“董”字的写法。“唐”第5笔稍长,写在横中线上。“董”中横画很多,第5笔最长。
六、作业。
1.背诵、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2.预习《别董大》。
第二课时
一、复习谈话,引入新课。
1.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2.师述:这是王维送别好朋友元二时写的一首诗。一位名叫高适的诗人也写有一首送别好友的诗。他是怎样写的,表达怎样的情感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明白。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高适(约702—765),字达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与李白、杜甫结交。他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诗人。他的诗歌,语言质朴精炼,气势雄健高昂,粗犷豪放,遒劲有力。他是唐朝发展到极盛时期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
2.古诗写的是高适送别谁?(董大: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3.指名朗读古诗。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明白哪句的意思就说哪句。
2.讨论交流。老师相机引导学生了解诗意。诗句的意思: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意思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甚至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黯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晖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意思是,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这是对朋友的劝慰。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
3.启发学生想象高适和董大分别时的情景。
4.朗读全诗。
5.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四、巩固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2.指导识字。重点指导“董”“雁”字的写法。
五、总结延伸。
1.说说这两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中表示友谊的诗句有哪些?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配乐朗读,深化理解。
1.自由练读,摸索朗读方法和技巧。
2.老师指导朗读。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3.配乐朗诵。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外收集唐朝的古诗,举行古诗朗诵会。
板书设计:

20 古诗二首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 古诗二首”,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古诗二首
《凉州词》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诗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诗句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诗句
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翰
马上催残酷
醉几人回?悲苦
第二课时
《示儿》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2个,练习写好2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人深厚的爱国之情。
3.默写这首诗,积累其他的爱国诗篇。
教学重点
诵读,感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问:你们听说过遗书吗?遗书一般交代哪些内容?
2.生交流。
3.引入课题,板书课题,读题。
4.师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评议并随机正音。
(2)强调“祭”的读音。
(3)齐读课文。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4.质疑,集体解疑,师相机指导。
三、感悟诗情。
1.默读全诗。
2.谈自己的感受(或:你有什么想对诗人陆游说的?)。
3.表演课本剧,帮助理解。
师:诗人陆游马上要离开人世了,回首自己走过的路,回首至今仍在金人铁蹄下的家乡,再看看毫无斗志的南宋朝廷,心中自是另一番滋味。想一想,陆游在临终前会对家人说些什么?
(1)组内表演课本剧。
(2)师生合作表演。
4.诵读诗歌。
四、拓展积累。
1.教师推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爱国诗歌。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示儿》。
2.背诵其他的与爱国有关的古诗。

古诗二首(一)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古诗二首(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古诗二首(一)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登鹳雀楼》。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字典。

第一课时《登鹳雀楼》

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课的设计积极倡导“自由、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选用同学们自己搜集的诗歌,让学生看到了自己预习的效果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

教学目标:

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粗解字义。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登鹳雀楼》。

3、继续学习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和方法。

4、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诗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大家还有印象吗?

(有印象的试着背一背。)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这首古诗,主要是帮助大家理解诗的意思。

二、自学《登鹳雀楼》:

1、提出自学要求:

(1)利用生字表自学生字和认读字,读准字音,记住生字字形。

(2)读古诗,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欲穷(困)

(2)指名学生读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问题?

A、看注释知道“鹳雀楼”在哪,“依”“尽”“欲”“更”是什么意思。

B、查字典知道:“穷”有四个意思,取“尽”的意思。(根据课文意思选择合适的解释。)

C、“白日”是什么意思?(指傍晚的太阳,即落日。)

(3)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太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沉、消失,黄河水朝着大海滔滔奔流。要想看到更远处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三、深入理解:

1、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景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想像情景,试着朗读。过渡: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象,诗人还想干什么?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要想看到更远处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四、教师小结:诗人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物,他想看到更远处的景色,这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两句表面上说的是观景时要登高才能望远的常识,实际上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四、指导背诵:想像情景,试着背诵。

五、默写诗句:

1、熟悉两个生字,试着写写。

2、试着默写《登鹳雀楼》(课后习题4),然后对照原诗自我检查。

六、作业:背诵《登鹳雀楼》,并会默写。

板书:7、古诗二首(一)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课后反思:学生能够结合书下注解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诗的大概意思,但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太清楚了。老师在讲古诗时应该结合当时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只单纯的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不困难,但忽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二课时《江畔独步寻花》

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课的设计积极倡导“自由、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选用同学们自己搜集的诗歌,让学生看到了自己预习的效果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

教学目标:

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粗解字义。

2、朗读、背诵课文,

3、继续学习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和方法。

4、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感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写景唐诗,这首诗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呢?

二、自学古诗:

1、提出自学要求:

(1)利用生字表自学生字和认读字,读准字音,记住生字字形。

(2)读古诗,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生按照要求自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检查读音:畔寻压蝶舞莺恰

(2)指名学生读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问题?(困)

(看注释知道“黄四娘”是谁,“蹊”“江畔”“压枝低”“流连”“娇莺”“恰恰啼”是什么意思。

结合上下文知道了“自在”的意思是:自由自在。)

(3)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鲜花,无数的花朵把枝条压得低垂下来。流连忘返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活泼自在的黄莺在树上鸣叫着,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三、深入理解:

1、用自己的话说说《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描绘,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

2、指导朗读:你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

四、指导背诵:想像情景,试背《江畔独步寻花》。

五、学习生字:

1、指名再读生字,说一说你是怎么把生字记住的?

①按部件记,也可用熟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

②左右结构:畔蝶恰;上下结构:寻;上中下结构:莺;内外结构:压

③重点指导:舞,中间四个竖。书写时各部分要紧凑,避免过长、过宽。

范写。

2、写生字,先整体观察后再写。

六、课堂小结:今天大家自己能够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学诗句。如果有兴趣,看注释、查字典再自学一首写景古诗,再试着背一背。

七、作业: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板书: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八、反思:学生有个别字的读音不太准确,如:“畔”和“甫”,可以看出学生的预习完成的不好,个别学生不会预习,应在预习前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和技巧。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美术二年级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