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子衿》教案

高中教案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30

《子衿》教案。

《子衿》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子衿》一诗。

2、品读诗词,体验、感受思念这种情感。

3、尝试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化为诗歌,学会用诗歌释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放毛阿敏的《思念》“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不知能做几日停留/我们已经分别得太久太久/为何你一去便无消息/只把思念积压在我心头/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你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难道你又要匆匆离去/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

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人的一首女子在城阙思念、盼望情人的诗。[原文]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④在城阙兮。⑤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注释]①子:男子的美称。衿:即襟,衣领。②嗣音:传音讯。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④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熟读,比赛看谁背得快。

三、思念是我们在生命中都经常体验到的一种情感,谁还可以举出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古典诗词。

四、让学生熟读以下诗词,品味其中浓浓的思念之情。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江城子苏轼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卜算子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们有谁没有经历过离别之后的思念,那么就让我们把一腔深情化为美丽的诗歌吧。课堂上写作,当堂朗诵。课下抄录于作业本上。

精选阅读

《松树金龟子》教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松树金龟子》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松树金龟子》教案

学习目标:1.从观察入手,了解松树金龟子的生态习性。

2.感悟在说明中兼用文艺的笔调,揣摩语言的准确和形象。

课前学习: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借助相关书籍、网络资源查找有关法布尔的生平与故事,金龟子的图片及其相关知识。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作者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你知道他的著作名称吗?你能根据课前所了解到的相关资料向同学们讲述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吗?

互相交流相关内容与感受

2

根据你所搜集的资料,能否向同学们介绍你所了解的金龟子?(比如金龟子的种类、危害、生活习性、防治方法等。)

班内交流资料,比比谁查找的资料最充足。

3、

组织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独立思考,归纳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态习性。

朗读、圈注、勾画、批注

4、

组织交流,互评

交流、互评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法布尔以毕生精力写出的〈〈昆虫世界〉〉被誉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而本文正是选自〈〈昆虫世界〉〉,你能否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研读课文,圈点勾画,作好批注。

2

组织协作组内交流,互评

交流、互评

3、

学习评价:本文用词的准确与生动与作者细致入微地观察是分不开的,难怪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赞法布尔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交流

课后学习:

1.提出自己对课文感兴趣的问题,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可查找相关资料。如:搞清楚昆虫究竟为什么要叫这个问题有什么含义吗?

2.补充、整理自己收集的有关金龟子的材料

父与子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父与子”,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父与子

马克·汉林

【自学指导】

1.感悟心理、语言、动作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把握人物形象。

2.通过自读与讨论结合法,进一步感受、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中父子之间的爱和信任所产生的神奇力量。

【正音正字】找几个陌生汉字注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

【积累词语】找出文章中的成语和好词语,并认真抄写几遍。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课文讲述了美国洛衫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抱着坚定的信念,冒着危险,不顾别人的劝阻,历经艰辛,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情。

课文先写在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的教室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也不怕别人误解,坚持挖掘,营救自己的儿子。最后经过38小时不停的奋斗,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获救。

第1、2段,写出大地震的严重后果是:一伤害人数众多;二建筑破坏严重。其作用是:为下文挖掘的困难和危险作铺垫。

文章中最能体现父亲绝望悲伤的话是:“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

“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写出父亲眼看学校已经变成废墟,一时感到悲伤与绝望。

父亲反复问别人“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表明父亲渴望帮助,迫切希望别人能帮助自己,抓紧时间,尽快救出儿子。三次出现这句话,突出了父亲在帮助无望的情况下,继续孤军奋战,更显出父爱的可贵。

人们叹息地摇头走开而没有帮助他一起挖掘的原因是:①人们认为孩子已经死了。②挖掘废墟很危险,不必做无谓的牺牲。③人们认为这位父亲因为丧子而精神失常了。 

作者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而要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是为了突出时间的延续,突出挖掘时间长久、挖掘比较艰难,给人以紧迫感和危机感,更能体现父亲坚强的信念、顽强的毅力,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执著的爱、为救儿子克服的巨大困难。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三次出现在课文中。三次时间不同,意义也不完全相同。第一次,父亲悲伤、绝望时想起这句话,促使他下决心采取救援行动,非常坚定地要履行诺言,抢救儿子。第二次,是在救援行动有望时,儿子告诉父亲:这句话成为他身处绝境时的精神支柱,帮助他勇敢面对困境和死亡,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绝对信任,并且以此鼓励同学。第三次,面对死亡的威胁,儿子勇敢地决定让同学先脱离绝境,说明这句话对儿子的为人处世有深远影响,表现了父爱的力量非常伟大。 )

文章中与“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这句话呼应的语句和情节是面对人们多次劝阻,父亲毫不动摇,“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到处是血迹。” 

首尾两段,在表达上有特殊作用。首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失,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大背景,突出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末段,“巨大灾难”与首段呼应,同时通过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再次突出文章中心:父子深情,是产生奇迹的力量源泉。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要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二是通过分析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成语接龙:①欢声笑语;②无济于事。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3.第1、2段,写出大地震的严重后果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中哪句话最能体现父亲的绝望悲伤?

5.如何理解“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

6.父亲反复问别人“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从中你能感到父亲当时怎样的内心?三次出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7.人们为什么都叹息地摇头走开而没有帮助他一起挖掘?

8.从课文中找出表现人物情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并作适当分析。

9.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而要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10.如何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1.文章中哪些语句和情节与“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这句话呼应?

12.首尾两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后记】

松树金龟子(节选)教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松树金龟子(节选)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松树金龟子(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金龟子,激发学生热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2.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感悟在说明中兼用文艺的笔调,揣摩语言的准确和形象。
3.学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演示多媒体)让学生说一说他所见到的图像中的金龟子的形象。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明确: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达尔文赞扬他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他以毕生精力写出的《昆虫世界》十卷本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本文选自《昆虫世界》。
二、自主学习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要求:熟悉课文内容,初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思考:○1法布尔对金龟子有哪些主要发现?
明确:第(l一3)段,外貌特征。
第4段,介绍金龟子的生活习性。
第5—7段,介绍金龟子的婚恋生活。
第8一18段,介绍金龟子的唱歌、发音原理、唱歌的原因。
第19、20段,介绍金龟子的死亡与繁衍。
○2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发现?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他之所以有这些发现,是他走出实验室的结果,是他走进田野,深入昆虫的生活。进行长期仔细地观察、并认真思考的结果。文中“我抓住机会跟踪她们,观察他们”“要想观察清楚他们”等语句,文中还写到“用食指浸按在玻璃板上来回摩擦发声的方法研究金龟子发音原理”等,这些都是佐证。
启发:多观察,多思考。
2.法布尔以毕生精力写出的〈〈昆虫世界〉〉被誉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而本文正是选自〈〈昆虫世界〉〉,你能否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例:①松树金龟子长得仪表堂堂,它身披黑色或者棕色外套,外套闪着金属的光泽,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白色斑点,显得既朴素又高雅。
②它是暑天暮色的点缀,是夏至那天镶在天幕上的漂亮外套。
③很显然,它们是在向美人大献殷勤,每天都进行到深夜。第二天早上,雄虫和雌虫通常停在低矮的树枝上,成双成对,一动不动,对周围的事和物视而不见。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介绍动物的特征,说明准确,描写生动形象。
本文用词的准确与生动与作者细致入微地观察是分不开的,难怪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赞法布尔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学生交流)
3.重点研讨课文第8一13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选文第8自然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猜想?作者对这个猜想没有作出结论,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态度?
②作者是如何探索松树金龟子的发声原理的?
③“在通常的情况下,双双快乐地生活在松树枝头,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夫妻对唱的”一句中,“有可能”三个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作者猜想松树金龟子是有可能夫妻对唱的。没有作出结论是因为“无法作证”,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先找到它的发声部位,然后仔细观察,找不到特殊的发声器官,这样就断定是腹部最后一节跟鞘翅的后翼摩擦而发声。
③不能。“有可能”表明这只是一种推测,而非肯定。
三、布置作业
写作: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比较喜欢的或者常见的一种小动物,(也可以是一种植物),用一、二百字生动准确地写出它讨人喜欢的体态或动作。(提示:描写动物,除了应该捕捉其形态特征和动作特征之外,还可以描写动物的静态和动态所反映出的生活习性,以及对动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作品,进行比较,作出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