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有的人教案3

高中教案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7

有的人教案3。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有的人教案3》,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有的人教案3_课堂实录_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课件: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有的人》教学设计3,有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延伸阅读

有的人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

1、词语铺垫。

丑陋渺小鸿毛卑微唾弃灭亡美丽伟大泰山崇高爱戴永生

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

1、听读录音。(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听,他来啦!)

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引读第一小节,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5、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6、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7、师生对读,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我们更痛恨,蔑视,憎恶。。。。。。

六、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齐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七、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打算做个怎一个什么样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八、拓展训练,从容练笔

1、看课件资料,了解人们纪念鲁迅的活动及评价。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也更激起了我们对先生的深切怀念。《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的时写的,今年是鲁迅逝世75周年,也是鲁迅诞辰130周年,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请你为先生献上真挚怀念词吧!(如果能试着运用对比的写法,用上课前积累的词语写几句诗,会更精彩!)

3、交流展示

总结鼓励: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是所有我看到的诗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从这节课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期待你们爱上诗歌!期待你们当中能够诞生杰出的诗人!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虽死犹生骑人民恨

对比

虽生犹死俯人民爱

有的人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2、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课时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

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二、检查预习

1、了解鲁迅,了解作者

2、我的积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2)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3)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题词》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出示幻灯片9、8,齐读)

(4)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B:(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三、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课外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六、课内练习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七、课后练习

上图书馆借阅或上网阅读臧克家作品《老马》、《罪恶的黑手》。

有的人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矛与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十四课的一篇文言文,它通过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3、有感情朗读,能背诵此文。

4、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会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都是重点,也都是难点。

教具准备:

录音、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交流

1、师板书:严小明

2、师:大家应该喊我?(严老师)

3、要求:面带微笑,再喊一次。

4、赠笔交朋友。

二、导入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言文,知道什么是文言文吗?(古人写的文章或说的话)白话文呢?(现在,人所说的话写的文章)。

2、师: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就像一艘大船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与我们现在的白话文相比,文言文好比是根,白话是枝叶,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叫《矛与盾》。

3、板书:矛与盾。生读题。

三、揭示方法,指导自学

1、什么叫矛,什么叫盾?确切地说,矛用来(刺),盾用来(挡)。什么叫矛盾?(手捂住与)(说话前后不一致即矛盾)。

2、师:课文围绕着矛与盾写了一件事,请把课文读一读,要求:①一句一句地读,把音读准。②把你认为难懂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3、指生读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发现字读错了你就把手举起来。(再请生读一读难懂难读的句子)。

4、师:书上加了拼音,小黑板上的课文没有加拼音,能完整地读一遍吗?(出示小黑板全文)

5、师:大家在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别嘴、难读、读不能顺)。

6、师:告诉大家,其实和大家一样,老师读第一遍时也觉得不好读,很难懂,现在我已经会背诵这篇文言文了,想听吗?(配乐背诵)。

7、师: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生评)你认为老师是怎么读懂的?

8、板书方法:1、理解意思2、多读。请大家也试一试。

四、汇报交流,读书理解

1、师:全文几句话?请看第一句,有谁读懂了?

2、请生单独解释:鬻:卖;者:人;誉:夸耀;吾:我的;坚:坚固;莫:不;陷:穿透。

3、师:既然这个人在夸耀,那现在就请你来夸一夸。读第一句话(生读)。

4、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你大概是第一次出来做生意吧!声音要大一点,要自豪一点,不然生意就被别人抢去啦!

5、师:你真会夸,我想请你带大家一起夸一夸,好吗?

(生夸)

6、师:同学们很会夸耀,那个楚国人是如何卖他的矛的呢?请看第2句话,有谁读懂了?

(生:汇报)

7、师:原来是在夸他的矛锋利,请你来夸一夸矛吧!又誉其矛曰:(生读)

8、师:楚国人既夸了自己的矛又夸了自己的盾,不知道同学们想夸什么呢?

自己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读)

9、师: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自豪,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又誉其矛曰:

10、同学们真会夸耀,我又想买盾又想买予,还是先看看口袋里的钞票够不够,正当我准备掏钱的时候,同学们,难道你们不想对我说些什么吗?

11、生:不能买,因为

12、原来这样啊!我差点上当了?我要揭穿他!谁来帮帮我?

13、(示意学生看第3句话)生读第3句。

14、师:请看,这一句谁读懂了?

15、生:汇报

16、师:请生解释:以:用;子:你;何如:怎么样;或:有人。

17、师:请一位同学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读一读这个人说的话。(生读)

18、请大家看插图,图上画了几个人?除了卖矛和盾的那个楚国人,还有7个围观的人,他们当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个人来读这一句话,先在下面试一试。

19、请生读,要求说模仿的是谁。(分别模仿不同的人读,老师参与模仿)

20、师:楚国人被这么一问,哑口无言了,请看第四句,谁知道意思,解释弗:不;应:回答(再请一生解释句意)。

21、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第一句话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完整地讲述一遍?

22、请一位同学把全文读一读,(派选代表读书)。

问: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理解意思、多读)

23、生齐读。

要求:读慢一点,学会吹嘘自己的矛和盾,注意反驳的语气。

五、揭示道理,发散思维

1、咱班有多少名同学?今天我有幸认识了___位好朋友,大家也面带微笑,尊敬地喊我严老师,再看看插图,图上这些围观的人也都是满面笑容的,他们的笑容和同学们的笑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一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一是对自相矛盾者的嘲笑)

2、大家都在嘲笑那个楚国人,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这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既然大家都嘲笑那个楚国人,他的买卖是难以做下去了,老师想请大家帮帮忙,怎样把他的矛和盾卖出去呢?

(生讨论)

4、师:我代表哪个楚国人真诚地感谢同学们的帮助,人,还是多读些书才能明白更多的道理啊!你们说是这样的吗?

六、总结全文

1、回忆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多读)

2、文言文和白话文的比较一下,你更喜欢谁?

(文言语言简炼,含义深刻;白话文:通俗易懂)

3、师:同学们,只要是好文章,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我们都要拿来读一读,以此来丰富我们的语言和思想,明白了吗?

4、同学们,这节课已经上完了,我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同学们非常热情,对老师也很尊重,我真想留在这里,可是历阳一小六年级有一个班的同学也在等着我,我还得回去,这又是个自相矛盾的话题,不过如果大家能记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懂得说话做事不能自相矛盾这个道理,那么严老师就等于留在了同学们身边。

下课!

有的人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诗。

2、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深刻理解诗歌语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两类人的含义.

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朗读中理解诗意.教学过程:

一、示题、出示学习目标

1、熟读诗歌,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2、有感情的熟读课文。

二、自学指导一

1、大声朗读课文,五分钟后回答下面问题:

1)、鲁迅先生是___的人,我从__﹙诗句﹚可以看出。

2)、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

3)、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

2、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全文在写法上、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对比手法、前后呼应)

3、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揭示了什么哲理)

三、自学指导二

再读文讨论下面问题:

1、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2、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那诗歌只写到了鲁迅吗?(顺势讨论有的人含义。)

(5分钟后汇报交流,看看谁理解的最准确)

有的人指两种人、两种阶级,一种是鲁迅及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另一种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那些剥削人民的人。

3、作者是如何评价这两种人的生死价值的?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5分钟后汇报交流,比比看谁理解的最准确。)虽生犹死(行尸走肉)、虽死犹生(板书)

前面的活是指躯体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前面的死是指精神腐朽,后面的死是指失去生命。

4、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互相交流: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

小结: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诗中通过揭露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的,因此,用有的人作标题,对全诗内容做了概括和提示。

5、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前后呼应)

6、讨论诗歌的结构

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评价了两种人的生与死,是全诗的总纲。第2、3、4节是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5、6、7节是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7、齐读诗歌,再次体会诗人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无情揭露,对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热情赞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争取当堂背诵。四、课外拓展

诗中的两类人物很有代表性,你能不能根据某一句诗举一个人物的例子?

利布雷斯库

在2007年4月16日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事件中,最感人的一幕是:在罪犯拿枪扫射师生时,年届七旬的利布雷斯库教授把住教室门,关键时刻堵住枪眼,为全班同学成功逃脱,争取了宝贵时间,全班同学无一伤亡。

胡长清原江西省副省长

自1995年5月至1999年8月,利用职务之便先后90次收受、索取他人财物,折合人民币545.55万元。胡长清喜欢到处题字留名。他跑到哪里写到哪里。当腐败行为暴露天下,这位堂堂的副省长成了阶下囚,原来身价不菲的书法作品也在一夜之间一文不值,甚至刮起了店铺招牌的铲字风,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学到了诗歌丰富的知识,而且在思想上,精神上接受了一次洗礼,老师相信同学们都会乐意做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为人民服务的人。

六、布置作业

1、声情并茂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将我愿做____________的人补充完整,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日记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处于对整组教材考虑,我放手让学生感情朗读整首诗歌。但后来反馈的时候,发现学生对鲁迅了解得还不是太深,因此在整首诗的理解上停留在表面。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在指导朗读和理解时,应把握诗的整体性,不应打乱顺序理解和朗读,否则就破坏了作者写这首诗的初衷。学生感情朗读整首诗歌。

但后来反馈的时候,发现学生对鲁迅了解得还不是太深,因此在整首诗的理解上停留在表面。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在指导朗读和理解时,应把握诗的整体性,不应打乱顺序理解和朗读,否则就破坏了作者写这首诗的初衷。

《有的人》教学设计三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的人》教学设计三”,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鲁迅的诗《自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人都有生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听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自读诗歌。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小组合作,阅读研讨

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

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有的人》教案14


二十五有的人

臧克家

学科

时间

年级

设计单位

主备人

参与人

语文

2014.6

八年级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学、探、测”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

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三】作者、背景

介绍成诗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四】自主导学

1、自由朗读诗歌。

2、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

(通过“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为人民服务,甘愿牺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2质疑问题、整体感知

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2、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3、分析对比项首节中的“活”与“死”的含义。

一、二句中的“活”指生命存在,“死”指精神已死;三、四句中的“活”指精神永存,“死”指生命逝去。

4、老师出示对比的表格

请学生用文中的诗句或短语共同填写表格

(1)对比。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5、请同学结合两类人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

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五】合作探究

1、学习方法探究

①“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面对诗题,联系诗歌内容,你会想到那些问题呢?

明确:“有的人”是指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歌既然是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什么却又以“有的人”为题?诗歌揭示了一个什么深刻的哲理?等等。

②根据你的体会和经验,学习诗歌可以从那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读诗歌,品字词,析诗句,赏手法,悟哲理。

2、诗歌内容鉴赏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用“读、品、析、赏、悟”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歌。

(1)感情朗读全诗

要求:注意感情的处理,语速的把握,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重音的恰到好处。

学生读诗,学生点评,教师指导。

(2)读诗歌第一小节,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板书加点的词语,下同)

①这节诗中有两个“活”两个“死”,你能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吗?

明确:第一个“活”是指躯壳活着,第二个“活”是指生命永存。

第一个“死”是指灵魂腐朽,第二个“死”是指失去生命。

②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明确:因为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虽生犹死,他们的行为,为人民所痛恨,他们的生活,为人民所不齿,他们的生命,在人民心中早已腐烂发臭。

③这种人是什么人?

明确:反动统治者

④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明确:因为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永远怀念他们,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⑤这种人是什么人?

明确:鲁迅及革命者。

⑥小结第一段的内容:对两种人的生死进行评价。

3、读诗歌第二至四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①第二至四段三个小节,分别从那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表现。

明确:从“对人们的态度”、“对人生的追求”、“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不同的表现。

②“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明确:是指给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③怎样理解“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明确: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④为什么“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明确:这种人为满足个人的穷奢极欲,他们势必要欺压别人,剥削别人,所以他们活着,别人的利益就要受到侵害,别人就不能好好地活着。这句诗说明,反动统治者与广大人民是完全对立的两个阶级,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根本矛盾。

⑤在这三个小节的诗行中,你觉得那几个词用得形象生动。你能找出来品味一下吗?

明确:“骑”这个典型动作,加上“呵,我多伟大”这句典型语言,非常形象地揭露了反动派的残暴无耻。

“俯”这个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个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反动统治者想“流芳百世”。

“情愿”写出了鲁迅的人生选择,他选择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

“不能活”写出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对统治者的骄横残暴。

“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写出了鲁迅竭尽全力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精神。

⑥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除了副标题里提到“鲁迅”名字,诗中并未出现鲁迅二字,你能从诗中找出能使你想到鲁迅名着的提示诗句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提示性诗句略)好处:暗合题目,既含蓄、又形象,增添诗味。

4、读诗歌第五至七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①“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是什么意思?

明确: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想流芳百世,但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界上,精神早已腐朽,灵魂早已死去,他们为人民所不齿,因此说,“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②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③你能把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及相应的结果连在一起吗?

明确:骑在头上——————把它摔垮

俯下身子——————永远记住

名字刻入石头——————名字烂得更早

情愿作野草——————青青野草

别人不能活——————下场可看到

多数人更好地活——————抬举得很高

男生读表现,女生读结果,教师板书。

④这三个小节的诗中,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找出来品味一下。

明确:“摔”字表现了人民群众力量之大。

“垮”字写出了反动统治者失败的命运。

“记住”表明鲁迅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烂”字表现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的强烈憎恶之情。

“很高很高”是诗人对鲁迅的热烈赞颂,是对鲁迅的热烈拥戴,也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鲁迅的无限爱戴。

5、背诵全诗,归纳主题。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及革命者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统治阶级,深刻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以人民为敌的必然灭亡的真理。

6、全班探究欣赏写作特色。

①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诗人为了突出鲁迅崇高而伟大的形象,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你能从诗歌中找出一例来吗?这首诗的对比有什么特点?你能说说对比的作用吗?

明确:第一小节,把两种不同的生命价值进行对比,以渺小反衬高尚,以丑衬美,以恶衬善。

第二至四小节,把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表现作对比。

第五至七小节,把两种人由于不同表现而导致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

特点:都是先反后正。

作用:在重重对比中衬托,使鲁迅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

②现在你能否说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却为何以“有的人”为题?

明确:诗中是通过揭露批判反动统治者来衬托鲁迅,因此,以“有的人”为题对全诗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示,“有的人”是指两种人,两个对立的方面。

③除了对比手法,你还能欣赏出什么手法?

明确:反复的手法。

④反复有几种形式?

明确:有两种,一是词语反复,二是句子反复。

⑤反复手法运用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充分抒写了诗人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从而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⑥还有什么手法吗?

明确:这首诗纪念鲁迅,主要不是介绍鲁迅生平,追记鲁迅的业绩,并作出评价,而是对比议论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特别提出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从而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启示我们为多数人去活,才活得有价值。

议论用语生动形象,如以“骑在人民头上”与“俯下身子”表现对待人民群众的两种不同态度;以“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表现愿为人民作出最大牺牲的人生命长在,精神永存;以“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人民对献身于人民事业的人的拥

【六】反馈检测

1、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2、人应该怎样活着?

总结预置。总结这节课所学。

作业:将“我愿做的人”补充完整,写一篇450字左右的日记

板书设计

第一类人第二类人

卑鄙自私对高尚无私

鄙视憎恨比崇敬赞美

教学反思

有的人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有的人教学反思”,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上完本课之后,有几点想法

1、了解鲁迅,温故而知新,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最近,我班掀起了“鲁迅热”。同学们响应我的号召,纷纷收集了鲁迅的相关资料和故事,有两位同学甚至将资料结集打印,出了书。我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鲁迅的作品和有关鲁迅的文章,如《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文章,做到了温故知新。

2、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课堂上,我运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设计了朗读层次,从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再读诗歌,同桌互读,读得流畅;听读诗歌,评价;到精读1、2、3、5节,理解诗意;再到小组共读,共品;最后出示毛泽东主席对鲁迅的评价,升华感情后齐读。突出了层层深入。师,应立足语文教学,参与教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健康的成长。

3、善于启发思考,学生学有所思。在两次读后,请学生说自己对诗歌的发现,能启发学生说出对比的运用、诗歌小节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感情等。

《有的人》教学案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2.情智目标:

①认识目标:能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②感情目标:学习鲁迅">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时间】(一学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互阅作业

(二)感情调节:

1.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而他是怎样对待人民的呢?他对人民可谓鞠躬尽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2.介绍成诗背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三)自学互帮

自学内容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自学方法:

1.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诗人对这两种人各作了怎样的描述?请找出相应的诗句。

3.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通过什么手法加以表现的?

自学内容二:品味语言,诵读体悟。

自学方法:

1.诗中有许多词语用得很妥帖,请找出部分体会其作用。

2.找出你感受最深,觉得最值得体味的句子,大声的读出来,并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受。

(四)反思小结

学完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五)当堂练习

(六)课后作业

《有的人》相关链接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的人》相关链接”,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臧克家

(1905~2004)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1925年首次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署名少全。他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他除了有意识地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其中《有的人》《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等作品,多次被选入语文课本。《有的人》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臧克家同志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2002年10月,他被世界诗人大会和世界艺术文化学院授予荣誉人文学博士;同年12月,获第七届今世缘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写作背景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有的人》说课稿2


《有的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的开头将构成诗意高潮的警句呈现给读者,可谓奇峰突起接下来发挥诗歌的形象化的特点,用比喻阐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联系,根据以上教学理念,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这样确立这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学习诗的凝炼,传神的词语;

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诗歌的朗读是重点

难点是难以理解的诗句和诗中运用的典故

3、学生情况分析:

在学习《有的人》以前,初三学生已经在第三册学习过诗歌,第六册的第一单元也是诗歌,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较充分的理解,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感情

二、说教法

我在教学设计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来选择教学方法

朗读法: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同时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法

古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在本节课中我教学设计设计了以下几个学法:

从学生学习活动来说,这节课是四个板块:

一是朗读感悟,培养朗读能力,更多关注基础薄弱学生,落实本课最基础的目标

二是探究法,培养信息搜索和概括能力,通过语言分析、信息整合,达成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隐性目标

三是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听说读写”为训练主线,学生通过朗读、模仿续写、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拥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思维形式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教师用大屏幕打出内容,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齐读

教师鲁迅,读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请同学们齐读““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语的教学设计设计贴近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

1、听录音,朗读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听录音,能够初步感知诗歌的整体内容及感情色彩,让学生畅所欲言,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设计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语文课程标准》中大力倡导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教学设计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讨论、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材料准备:(教师适当点拨,补充精华处)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有的人》教案教学设计13


教学设想: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重点

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诵读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预习: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二、导入新课

20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

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3)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4)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五、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六、课内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七、课内练习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八、布置作业

上图书馆借阅或上网阅读臧克家作品《老马》、《罪恶的黑手》。

《有的人》表格式教案15


课题:二十五 有的人

上课教师: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了解这首诗对比、反复的写法和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

3、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

重点:了解这首诗对比、反复的写法和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

难点: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

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

学生活动串

设计

目标达成及

反馈串设计

一、

导入新课

3、导入语:“在黑暗的旧中国,他曾擎起熊熊的思想火炬,照耀过人民前进的道路。他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生命的逝去而减弱光芒,却被时间磨练得愈来愈亮。”这句话赞美的是谁呢?

4、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

5、介绍写作背景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写作背景

师引入课题

师介绍作者及其作品、写作背景

二、

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

思考:1、“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结局分别怎样?作者对他们是怎样的感情?

2、“俯下身子给人们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源出何处?什么意思?

自由朗读诗歌

独立思考后同伴说一说

教师巡视

指导

师组织交流

三、

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集体朗读诗歌,思考:

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对应和对比)

有的人着——肉体和生命还存在

他已经了;——精神已经消亡

有的人了——肉体和生命消亡

他还着。——精神永存

2、填表格(见ppt)

思考其作用:歌颂鲁迅及革命者,鞭挞反动统治者

3、请将某一句诗或某一小节诗的意思用具有相同内涵的成语、诗句或名言警句表达出来

集体朗读,独立思考 回答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思考 回答

教师巡视

个别指导

四、

朗读训练

比较阅读

(1)、小组合作朗读

要求:

⑴    “/”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老师示范: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伟大!”

有的人

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⑵对诗节作朗读分工。

⑶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

组织评价:建议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节奏、重音处理得如何?

2、分工合理吗?

3、读出诗歌所蕴涵的感情了吗?

(2)比较阅读

读泰戈尔的《某人》,问:

1、《某人》赞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

(默默无闻的人,奉献,不求回报的人,被大家爱戴的人)

2、它与《有的人》有何相似之处?

(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3、做人要做怎样的人?

(默默无闻的人)

先小组分工朗读

互纠

朗读比赛

小组互评

阅读

思考

回答

巡视指导

组织比赛

互评

组织阅读分析

五、小结

结束语:保尔·科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侯,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听讲

感悟

自省

对学生进行情感思想的渗透



《有的人》教学设计二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的人》教学设计二”,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学生评价)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A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D比人生观,比价值观: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诵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五、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互相交流

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评:以读代讲,结合大量课程资源,结合本组所学课文,边读边悟,体会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了解了鲁迅为人。】

《有的人教案3》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教案教案”专题。